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期中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清****年 文档编号:260966 上传时间:2024-12-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8.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期中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期中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期中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期中模拟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唐宪宗以宫人三十,持香花迎佛骨,供养于宫内,引发狂热的礼佛风潮。对此,以孟子继承者自命的韩愈,上表反对迎佛骨,甚至要求把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韩愈意在()A崇尚节俭B倡导复兴儒学C限制皇权D反对唯心主义2宋太宗时期,有宰相9人,但在实际政治运作过程中,有参知政事、枢密使、 三司使等50多人参与这个宰相群体。这一做法旨在()A强化集体议事制度B分事权以相互牵制C削相权以强化君权D践行重文轻武政策3战国变法运

2、动绵延100多年,变法中形成了中国之后2 000多年的国家机器、经济结构和法律制度的雏形。这表明战国时期()A各国都进行了变法B各国变法都取得了显著成效C秦国成为最强的诸侯国D变法运动促进了社会深刻转型4东汉末年至魏晋之际,关中、中原两大经济区的人口急剧减少,北方士民纷纷背井离乡,举家南迁。此后南方许多荒原变成肥田沃野,荆扬的洞庭、鄱阳、太湖流域成了谷仓地带,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三熟之稻。这说明当时人口南迁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B造成了南方人多地少的矛盾C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D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态5秦朝颁布了名目繁多、分类细密的法律条文。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

3、竹简1 000余支,大部分是秦的法律条文和相关解释。据此可知,秦朝()A重视法制建设B刑罚极其严苛C社会矛盾尖锐D实行文化专制6唐高宗时期,武后建立了一个由非官员的文人谋士组成的“北门学士”,负责起草诏令,制定政策。该机构的设置,实际被架空权力的部门是()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六部7陶寺文化早期,随葬器物的使用已有相当严格的限制,朱绘大口罐在大型墓中用四件,而中型墓只能用两件。至陶寺文化中期,大墓的礼器群更加华丽,非实用性更强,礼器色彩更浓。这些考古发现表明当时()A阶级分化日益明显B礼乐制度渐趋完备C青铜时代业已来临D早期国家初步形成8据尚书记载,“民”已经成了受“天”庇护的政治主体,“

4、民”意即“天”意,“君”不安民、养民,则会受到“天”的惩罚。这表明尚书倡导的是()A“民本”和“法治”B“民本”和“德治”C“仁政”和“民主”D“法治”和“德治”9缪凤林在唐朝的职官与选举制度一文中写道:“九品中正之弊致成贵族政治,矫之以科举,而后贡选考试机会均等,不特泯贵族平民之阶级,庶民之优秀者,亦得与贵族均享政权。”这段话意在说明科举制()A强调血缘,看重门第B注重才能,机会均等C发展教育,扩大基础D重视门第,兼顾才能10元朝对行省内部的多位主要官员实行民族交参,即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及南人交参任用。其长官又大抵是皇帝常备护卫军怯薛宿卫出身的蒙古人或色目人。这一做法旨在()A增强行省军权

5、B对行省长驭远控C促进民族交融D扩大元朝的疆域11西周分封制之下,受封诸侯从周天子那里不仅得到了土地、民众和表示身份与权力的彝器等,还得到了因地制宜的行政权和开疆拓土的军事征伐权。这一现象有助于()A扩大国家统治范围B突出血缘宗法色彩C调整地方行政体制D大一统观念的形成12汉武帝时期推行均输平准法,设立均输官在各地统一征购货物并转运至各处贩卖;在长安等主要城市设立平准官,利用均输官所存物资,根据物价,贵时抛售, 贱时收购。这一政策造成的主要影响是()A有利于商贾牟取暴利B政府垄断盐铁贸易C加重农民的劳役负担D增加政府财政收入13隋朝修建的大运河,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朝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

6、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B陆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C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D经济重心南移已经顺利完成14宋代醉翁谈录在描绘东京城的景象时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这一描绘反映出当时东京()A休闲娱乐成为时尚主流B商业贸易比较繁荣C政府已经放弃市场监管D各地交通拥堵严重15梦溪笔谈中有关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记载:“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烧)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

7、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这说明活字印刷术()A源于长期经验总结B促进商品经济发展C印刷刻版过程复杂D完全取代雕版印刷16明朝万历皇帝以各种借口拖延立皇长子为太子时,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群臣纷纷上疏抗辩,有的大臣甚至借着社会舆论指责皇帝,在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皇帝不得不屈服。这表明当时()A社会具有较高透明性B社会舆论左右皇权C中央的决策更加完善D君主专制受到一定制约17随郑和出行的马欢等人著有瀛涯胜览等书,记载了沿途各国的自然和人文状况。这说明郑和下西洋()A丰富了国人的海外知识B次数多且船队规模浩大C提高了明朝的地位和威望D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18“它是清代特有的一种文书制度,

8、体现了皇帝恩许给部分官员的特权;它为皇帝形成了一张遍及全国的信息网络的同时,也建起了无数条直通皇帝的决策渠道,堪称清王朝皇权独裁制度的核心部件。”材料中的“它”是指()A奏折制度B内阁制度C批红制度D军机处制度19清朝中期,政府通过将军直辖、设置盟旗、土司制度、 派驻大臣等方式稳定了边疆局势,同时在中央设置理藩院专门处理蒙藏等民族事务。这些做法体现出()A行省制度弊端显露B国家治理因地制宜C地方财政面临困境D专制集权高度强化20明清时期,丝织业有车工、纱工、缎工、织工。冶炼用人更多,除采矿、烧炭者以外,还有“煽者、看者、上矿者、取钩砂者、炼生者”等几十人。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区域分工出现B

9、市镇经济繁荣C行业分工扩大D工艺流程完整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21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变革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李晓杰体国经野:历代行政区划材料二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材料

10、三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郡县制的作用。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6分)(2)根据材料二,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以及行省制“优”在何处。(8分)(3)根据材料三,谈谈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6分)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

11、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同样也表现在学术文化领域。由于“学在官府”的传统已被打破,文化知识不再为贵族阶层所垄断而流向民间,社会上出现了一个新兴的阶层。战国的士以掌握学术文化知识为主要身份标志,他们在社会上的活跃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这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辉煌、璀璨的时代。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史材料二秦汉“大一统”帝国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建立,必然要求树立与之相适应的“大一统”的思想权威,而“尊崇儒术”是汉代统治思想确立的根本标志。董仲舒借鉴道家、阴阳家的理论,将儒学哲理化,完成了儒家道德学说的宇宙论证明,在儒学史上首次建立了儒学形而上学的基础。此后,儒学不仅由民间升入庙堂,而且更具有了主流

12、意识形态的地位。董仲舒经学思想的传播,导致儒学的“子学时代”终,“经学时代”始。摘编自陈寒鸣“天人三策”:武帝对儒学的选择(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战国时期的文化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其时代背景。(8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儒学获得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董仲舒新儒学对儒学发展的影响。(10分)(3)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2分)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期中模拟试卷教师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唐宪宗以宫人三十,持香花迎

13、佛骨,供养于宫内,引发狂热的礼佛风潮。对此,以孟子继承者自命的韩愈,上表反对迎佛骨,甚至要求把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韩愈意在()A崇尚节俭B倡导复兴儒学C限制皇权D反对唯心主义【答案】B【解析】面对唐宪宗引发的礼佛风潮,韩愈以孟子继承者自居,反对迎佛骨,甚至要求把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说明韩愈反对礼佛,主张复兴儒学,故选B项。2宋太宗时期,有宰相9人,但在实际政治运作过程中,有参知政事、枢密使、 三司使等50多人参与这个宰相群体。这一做法旨在()A强化集体议事制度B分事权以相互牵制C削相权以强化君权D践行重文轻武政策【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为防止宰相权力过

14、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以达到强化君权的目的,故选C项。3战国变法运动绵延100多年,变法中形成了中国之后2 000多年的国家机器、经济结构和法律制度的雏形。这表明战国时期()A各国都进行了变法B各国变法都取得了显著成效C秦国成为最强的诸侯国D变法运动促进了社会深刻转型【答案】D【解析】材料“变法中形成了中国之后2 000多年的国家机器、经济结构和法律制度的雏形”体现了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促进了社会深刻转型,故选D项。4东汉末年至魏晋之际,关中、中原两大经济区的人口急剧减少,北方士民纷纷背井离乡,举家南迁。此后南方许多荒原变成肥田沃野,荆扬的洞庭、鄱阳、太湖流域成了谷仓地带,有些地方甚

15、至出现了三熟之稻。这说明当时人口南迁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B造成了南方人多地少的矛盾C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D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态【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南方许多荒原变成肥田沃野,荆扬的洞庭、鄱阳、太湖流域成了谷仓地带,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三熟之稻”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故选C项。5秦朝颁布了名目繁多、分类细密的法律条文。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1 000余支,大部分是秦的法律条文和相关解释。据此可知,秦朝()A重视法制建设B刑罚极其严苛C社会矛盾尖锐D实行文化专制【答案】A【解析】材料“秦朝颁布了名目繁多、分类细密的法律条文

16、”“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1 000余支,大部分是秦的法律条文和相关解释”说明秦朝重视法制建设,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排除。6唐高宗时期,武后建立了一个由非官员的文人谋士组成的“北门学士”,负责起草诏令,制定政策。该机构的设置,实际被架空权力的部门是()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六部【答案】A【解析】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唐高宗时期,武后建立“北门学士”,负责起草诏令,实际上架空了当时中书省的权力,故选A项。7陶寺文化早期,随葬器物的使用已有相当严格的限制,朱绘大口罐在大型墓中用四件,而中型墓只能用两件。至陶寺文化中期,大墓的礼器群更加华丽,非

17、实用性更强,礼器色彩更浓。这些考古发现表明当时()A阶级分化日益明显B礼乐制度渐趋完备C青铜时代业已来临D早期国家初步形成【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陶寺遗址中的墓葬带有明显的等级色彩,且大墓的礼器明显体现出墓主人具有较高的政治身份和地位,这表明当时的阶级分化日益明显,故A项正确;礼乐制度在西周时期才形成,排除B项;陶寺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早期国家特征,排除D项。8据尚书记载,“民”已经成了受“天”庇护的政治主体,“民”意即“天”意,“君”不安民、养民,则会受到“天”的惩罚。这表明尚书倡导的是()A“民本”和“法治”B“民本”和“德治”C“仁政”和“民主”D“法治”和

18、“德治”【答案】B【解析】材料“民已经成了受天庇护的政治主体,民意即天意”体现了“民本”思想,材料“君不安民、养民,则会受到天的惩罚”告诫统治者不要实行暴政,体现了“德治”思想,故选B项。9缪凤林在唐朝的职官与选举制度一文中写道:“九品中正之弊致成贵族政治,矫之以科举,而后贡选考试机会均等,不特泯贵族平民之阶级,庶民之优秀者,亦得与贵族均享政权。”这段话意在说明科举制()A强调血缘,看重门第B注重才能,机会均等C发展教育,扩大基础D重视门第,兼顾才能【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矫之以科举,而后贡选考试机会均等,不特泯贵族平民之阶级,庶民之优秀者,亦得与贵族均享政权”可知,科举制重视才能,不论是

19、贵族还是平民,参加考试的机会均等,故选B项。10元朝对行省内部的多位主要官员实行民族交参,即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及南人交参任用。其长官又大抵是皇帝常备护卫军怯薛宿卫出身的蒙古人或色目人。这一做法旨在()A增强行省军权B对行省长驭远控C促进民族交融D扩大元朝的疆域【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元代在地方行省中任用不同民族的官员,而长官则多是皇帝的护卫军出身,这是为了防止地方官员串通抱团,从而加强对行省的控制,故选B项。11西周分封制之下,受封诸侯从周天子那里不仅得到了土地、民众和表示身份与权力的彝器等,还得到了因地制宜的行政权和开疆拓土的军事征伐权。这一现象有助于()A扩大国家统治范围B突出血

20、缘宗法色彩C调整地方行政体制D大一统观念的形成【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地方诸侯拥有诸侯国内统治权和军事征伐权,这有利于地方诸侯开拓疆土,扩大国家统治范围,故选A项。12汉武帝时期推行均输平准法,设立均输官在各地统一征购货物并转运至各处贩卖;在长安等主要城市设立平准官,利用均输官所存物资,根据物价,贵时抛售, 贱时收购。这一政策造成的主要影响是()A有利于商贾牟取暴利B政府垄断盐铁贸易C加重农民的劳役负担D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均输平准法的主要作用在于通过贱买贵卖的方式来稳定地方物价,同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选D项。13隋朝修建的大运河,加强了南北经

21、济文化联系;唐朝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B陆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C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D经济重心南移已经顺利完成【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可知,大运河的修建对于维护国家稳定、巩固国家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故C项正确;A、B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排除D项。14宋代醉翁谈录在描绘东京城的景象时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

22、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这一描绘反映出当时东京()A休闲娱乐成为时尚主流B商业贸易比较繁荣C政府已经放弃市场监管D各地交通拥堵严重【答案】B【解析】材料描绘了北宋东京城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反映出东京商业贸易的繁荣,故选B项。15梦溪笔谈中有关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记载:“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烧)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这说明活字印刷术()A源于长期经验总结B促进商品经济发展C印刷刻版过程复杂D完全取代雕版印刷【答案】A【解析】材料详细介绍了毕昇在发明活字印刷术的过程中选用黏土

23、做活字模而不用木头做活字模的原因,说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毕昇长期经验的总结,故选A项。16明朝万历皇帝以各种借口拖延立皇长子为太子时,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群臣纷纷上疏抗辩,有的大臣甚至借着社会舆论指责皇帝,在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皇帝不得不屈服。这表明当时()A社会具有较高透明性B社会舆论左右皇权C中央的决策更加完善D君主专制受到一定制约【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社会舆论和大臣们的抗辩下,皇帝最终作出让步,这说明皇权受到一定的制约,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社会舆论对皇权的制约作用,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社会舆论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但不能左右皇权,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皇权

24、受到制约,未涉及中央的决策,排除C项。17随郑和出行的马欢等人著有瀛涯胜览等书,记载了沿途各国的自然和人文状况。这说明郑和下西洋()A丰富了国人的海外知识B次数多且船队规模浩大C提高了明朝的地位和威望D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记载了沿途各国的自然和人文状况”可知,郑和下西洋丰富了国人的海外知识,故选A项。18“它是清代特有的一种文书制度,体现了皇帝恩许给部分官员的特权;它为皇帝形成了一张遍及全国的信息网络的同时,也建起了无数条直通皇帝的决策渠道,堪称清王朝皇权独裁制度的核心部件。”材料中的“它”是指()A奏折制度B内阁制度C批红制度D军机处制度【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

25、“它是清代特有的一种文书制度也建起了无数条直通皇帝的决策渠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制度,故选A项。19清朝中期,政府通过将军直辖、设置盟旗、土司制度、 派驻大臣等方式稳定了边疆局势,同时在中央设置理藩院专门处理蒙藏等民族事务。这些做法体现出()A行省制度弊端显露B国家治理因地制宜C地方财政面临困境D专制集权高度强化【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政府通过将军直辖、设置盟旗、土司制度、 派驻大臣等方式稳定了边疆局势,同时在中央设置理藩院专门处理蒙藏等民族事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

26、宜的政策,故选B项。20明清时期,丝织业有车工、纱工、缎工、织工。冶炼用人更多,除采矿、烧炭者以外,还有“煽者、看者、上矿者、取钩砂者、炼生者”等几十人。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区域分工出现B市镇经济繁荣C行业分工扩大D工艺流程完整【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丝织业有车工、纱工、缎工、织工。冶炼用人更多,除采矿、烧炭者以外,还有煽者、看者、上矿者、取钩砂者、炼生者等几十人”可知,明清时期丝织业、冶炼业分工进一步细化,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21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变革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

27、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李晓杰体国经野:历代行政区划材料二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材料三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周振

28、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郡县制的作用。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6分)(2)根据材料二,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以及行省制“优”在何处。(8分)(3)根据材料三,谈谈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6分)【答案】(1)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或加强了中央集权)。(4分)“混合体”:郡国并行制。(2分)(2)关系:行省制是郡县制的继承与发展(或行省制是郡县制的较高级演化形态)。(4分)“优”: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4分)(3)理解:始终维护

29、中央集权。(2分)基本认识:地方行政制度的调节关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主要调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制度随社会发展需要而变化。(任答两点即可,4分)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同样也表现在学术文化领域。由于“学在官府”的传统已被打破,文化知识不再为贵族阶层所垄断而流向民间,社会上出现了一个新兴的阶层。战国的士以掌握学术文化知识为主要身份标志,他们在社会上的活跃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这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辉煌、璀璨的时代。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史材料二秦汉“大一统”帝国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建立,必然要求树立与之相适应的“大一统”的

30、思想权威,而“尊崇儒术”是汉代统治思想确立的根本标志。董仲舒借鉴道家、阴阳家的理论,将儒学哲理化,完成了儒家道德学说的宇宙论证明,在儒学史上首次建立了儒学形而上学的基础。此后,儒学不仅由民间升入庙堂,而且更具有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董仲舒经学思想的传播,导致儒学的“子学时代”终,“经学时代”始。摘编自陈寒鸣“天人三策”:武帝对儒学的选择(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战国时期的文化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其时代背景。(8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儒学获得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董仲舒新儒学对儒学发展的影响。(10分)(3)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2分)【答案】(1)文化现象:百家争鸣。(2分)时代背景:社会大变革;士阶层崛起;私学兴起。(6分)(2)背景: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建立;董仲舒提出的新儒学适应汉代“大一统”要求。(4分)影响:丰富和发展了儒家学说;推动了儒学的政治化(或提高了儒学的政治地位);促进了儒学向经学形态的转化。(6分)(3)认识:思想文化随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素中发展和丰富。(2分)第 13 页 共 1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统编版(2019)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