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3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全册同步练习+单元及期未测试合集(含答案及解析)【可编辑可打印】

上传人:基**** 文档编号:251085 上传时间:2023-10-08 格式:DOCX 页数:292 大小:4.1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2023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全册同步练习+单元及期未测试合集(含答案及解析)【可编辑可打印】_第1页
第1页 / 共292页
人教版(2023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全册同步练习+单元及期未测试合集(含答案及解析)【可编辑可打印】_第2页
第2页 / 共292页
人教版(2023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全册同步练习+单元及期未测试合集(含答案及解析)【可编辑可打印】_第3页
第3页 / 共292页
人教版(2023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全册同步练习+单元及期未测试合集(含答案及解析)【可编辑可打印】_第4页
第4页 / 共292页
人教版(2023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全册同步练习+单元及期未测试合集(含答案及解析)【可编辑可打印】_第5页
第5页 / 共2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人教版(2023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 目 录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1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1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9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14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20第一单元综合测试27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33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33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40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47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55第二单元综合测试62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69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69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76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

2、济、社会与文化81第三单元综合测试89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96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96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102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109第四单元综合测试118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125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125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131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138第五单元综合测试145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152第18课辛亥革命152第19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161第六单元综合测试169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175第20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75第21课南

3、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183第七单元综合测试191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198第22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198第23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206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215第八单元综合测试224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231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231第26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240第九单元综合测试247第十单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53第27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253第28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263第29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70第30课新

4、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277第十、十一单元综合测试284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选择题1.史学界对我国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研究有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基础作用的是()A.科技的不断进步B.考古的不断发展C.对古文献整理的深入D.对神话传说的挖掘答案:B解析:石器时代的人类,还没有进入文明时期,是没有文献资料记载的。史学界对石器时代古人类生产生活及生存状况的了解,主要通过考古的发掘进行研究。2.与下图叙述的特征相符的是()距今约7 0005 000年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出土了大量彩绘陶器A.仰韶文化 B.

5、大汶口文化C.龙山文化D.河姆渡文化答案:A解析:距今约7 0005 000年,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了仰韶文化时期,它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3.下图中的黑陶罐为盛储器,出土于墓葬中。它器形规整,造型端庄,胎壁薄而均匀,通体黝黑发亮,质感细腻润泽,光泽沉着典雅。它属于()A.仰韶文化的典型器物B.龙山文化的典型器物C.红山文化的典型器物D.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答案:B解析:四个选项中,只有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故选B项。4.古代中国,政治权力由“传贤”到“传子”的转变,标志着()A.分封制初具雏形B.宗法制基本形成C.王位世袭制确立D.政治体制严重倒退答案:C解析:禹死后,其子启继承了王位。从“传

6、贤”到“传子”,是王位世袭制确立的标志。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推动了政治文明的进步。5.历史悠久的汉语言文字不仅是中华文化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一种灿烂的文化。若寻找这一文化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答案:B解析:商朝的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汉字起源于甲骨文。6.商周时期,我国基本的土地制度是()A.地主土地私有制B.小农土地所有制C.土地公有制D.奴隶主土地国有制答案:D二、非选择题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之,削锯修其迹,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以为食器,诸侯以为益侈,国之不服者十三。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禹

7、作为祭器,墨漆其外而朱画其内。韩非子十过材料二但从良渚文化和中原龙山文化的一些发现来看,当时漆器至少在贵族的生活中应已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良渚文化的漆器均发现于较大的墓葬中,能辨器形的有盘、觯和杯等,有的棺木上也很像是涂漆的。这些漆器一般为黑色,画朱红色花纹,有的还镶嵌玉粒。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韩非子十过中的记载反映出当时的漆器有何特点。(2)根据材料二,说明材料一中的记载是否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历史。(3)根据材料二,说明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参考答案:(1)漆器较为珍贵,主要为贵族使用;漆器主要用作食器、祭器;漆器的颜色主要是红色和黑色。(2)良渚文化

8、和龙山文化的考古发现,证明韩非子十过的记载是真实的。(3)历史文献可以使人们直接了解历史;考古材料可以再现历史,印证文献记载的正确与否。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武王克商后,开始分封诸侯。周公杀武庚,灭东方十七国,才实行大封建。史记说武王首封太公于齐、周公于鲁,恐不可信。武王、周公、成王先后建立七十一国,其中兄弟(周公的兄弟)十五人,同姓四十人,周子孙一般都得到封地,做大小诸侯。材料二周天子自称是上天的元子(长子),上天付给他土地和人民,因此得行施所有权。天子算是天下的大宗,同姓众诸侯都尊奉他做大宗子。天子分土地臣民给诸侯或卿大夫。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

9、出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说明周天子确立天下大宗地位的依据。(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说明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参考答案:(1)逐步推进;诸侯国众多;注重建立与周王同姓的诸侯国。(2)周天子自称是上天的元子。(3)具有严格的等级秩序;分封制与宗法制密切结合。能力提升一、选择题1.在已发掘的北京人遗址中,“从上到下有4层面积较大较厚的灰烬层。最上部的灰烬位于鸽子堂西侧第3层下一块巨大的石灰岩上。”这表明北京人()A.已掌握了使用火的技术B.是中国境内最早使用火的原始人C.已进入了文明时代D.是新石器时代的典型代表答案:A解析:大量用火的遗迹,表明北京人会使用火。故选

10、A项。2.1963年,我国在山西峙峪对一处古文化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石器、石片15 000多件。下图展示的是该遗址出土石器的典型代表,据图判断该处遗址应属于典型的()A.旧石器时代的遗址B.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址C.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D.进入早期国家后的遗址答案:A解析:观察图中的文物,可知这些石器表面并不规则,是砍砸形成的,没有经过磨制,也没有穿孔,因此,它们应属于旧石器时代。故选A项。3.距今约5 000年,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它们各具特色,又相互交流借鉴,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反映了()A.中华文明早于

11、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产生B.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C.中华文明起源于夏商周时期D.当时出现玉礼器为代表的礼乐制度答案:B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新石器时代区域文化的分布是多元的,这些区域文化又相互交流借鉴,具有共同的文化特点,这反映出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故B项正确。4.史记载:“帝太甲修德,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雍己)殷道衰,诸侯或不至(太戊)殷复兴,诸侯归之。”这反映出司马迁衡量商朝兴衰的标准是()A.社会秩序是否安定B.商王是否励精图治C.百姓是否安居乐业D.各地诸侯是否来朝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诸侯咸归殷”“诸侯或不至”“诸侯归之”表明司马迁所谓的兴衰,是以诸侯来朝或不

12、来朝为标准衡量的。5.“商朝晚期殷墟甲骨卜辞表明,不论同一代兄弟有几人为王,只有其中有子继位为王的一位最受后世的尊敬。”由此可以推断出商朝晚期()A.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已成定制B.宗法世系观念已大大加强C.王位世袭制度已经趋于衰落D.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尖锐答案:B解析:有子继位为王的商王“最受后世的尊敬”,表明当时的王位注重在父子之间的传承,这是宗法世系观念加强的表现。6.尚书周书记载周公东征声称:“予惟小子,不敢替上帝命。天休于宁王,兴我小邦周,宁王惟卜用,克绥受兹命。”周公的这种做法旨在()A.为伐商制造舆论以笼络民心B.利用占卜欺骗民众C.利用迷信手段证明商朝必亡D.表明伐商并非自愿答案:

13、A解析:周公利用占卜手段来说明其伐商的行动合乎天意,并以此笼络民心,为其伐商的军事行动服务。7.根据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A.表明中央集权制已经形成B.标志着嫡长子继承制确立C.中央与地方关系相对松散D.阻碍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答案:C解析:从图片信息看,该制度是商代的内外服制度,此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相对松散,尚未形成中央集权制度,C项正确,A项错误。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B项错误。内外服制度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现状,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D项错误。8.据尚书周书载,周公曾说:“我不可不监(鉴)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这体现出西周统治者注重()A.继承前代的政治制度B.

14、创立新的行政体制C.继承前代的治国理念D.借鉴前代的经验教训答案:D解析:“监”通“鉴”,意即借鉴。周公明确表明“监于”夏商,就是要总结夏商治国的经验教训,更好地治理西周。9.据礼记记载:“天子之豆(古代盛食器具)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这种规定反映的本质是()A.严格的等级制度B.天子生活奢侈C.政治地位越高生活水平越高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说明天子、诸侯、大夫等的盛食器具与政治地位对应,是等级制度在生活领域的表现,A项正确。10.西周时期,通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作“井田”。下列对井田制理解最准确

15、的是()A.直接导致土地兼并问题的产生B.是一种土地国有制C.土地可以自由转让或买卖D.维护农民的利益答案:B解析:西周的井田制是土地国有制,土地不能随意买卖,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B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76年,在河北磁县一个叫磁山遗址的地方,发现了上百个粮食窖穴当时做了一种叫作“灰像法”的研究,认为这些粮食是粟。最近的研究证明里面还有黍和其他一些作物,但是以粟和黍为主。如果把这些窖穴里储藏的粮食换算成新鲜的小米,有十几万斤。同时,这里还出土了三种制作得非常好的农具:一种是石铲,翻地用的,证明那时人们已经知道翻地了;另一种是石镰,就是石头做的镰刀状农具;还有

16、一种是石磨盘、石磨棒,加工谷物用的。与磁山(遗址)几乎同时发现的河南新郑的裴李岗遗址,发掘出的农具几乎跟磁山的一样,只是石铲、镰刀都带锯齿,比磁山的更先进了。差不多同时,人们在甘肃大地湾窖穴里面发现了粟,而且还是完整的一把,捆在一起,还保留着穗子。卜宪群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分析说明磁山遗址、裴李岗遗址以及大地湾遗址属于石器时代的哪一时期。(2)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上述遗址所反映出的当时黄河流域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参考答案:(1)磁山遗址、裴李岗遗址、大地湾遗址的考古发现表明,当时的人们种植作物,使用磨制石器,因此,这些遗址应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遗址。(2)人们从事农业生产,过定居的生活;主要种植

17、旱地作物粟和黍,作物产量有较大幅度提高;生产工具有了明显的进步。12.自古以来,“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广为流传,但相关历史记载多有不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项目记载甲周幽王取妻于西申,生平王。王或(又)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盘。褒姒嬖(宠爱)于王,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师,围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给予)。缯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乙周宅丰、镐,近戎人。与诸侯约:为高葆祷于王路,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当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

18、至,褒姒大说,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骊山之下,为天下笑。吕不韦吕氏春秋丙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石父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王用之。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于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司马迁史记周本纪(1)综合甲、乙、丙三则史料,简述从中我们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与历史结论。(2)根据材料并结合

19、所学知识,简析“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在中国古代广为流传的原因。参考答案:(1)历史事实:周幽王宠溺褒姒;西周末年,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受到冲击;西周灭亡与少数民族进攻有密切关系;西周亡于幽王时期。历史结论:“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在距当时最近的史料中未见记载,战国晚期始有“击鼓戏诸侯”之说,汉朝才出现“烽火戏诸侯”的故事,由此可见“烽火戏诸侯”的故事需进一步考证。(2)史记等历史典籍的记载与传播;儒家伦理观念的影响;对后世尤其是历代统治者具有一定的启迪警示意义。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选择题1.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周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这一事件导致下列哪一诸侯国的灭亡

20、()A.宋国B.楚国C.晋国D.鲁国答案:C2.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记载:“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这一记载反映了“华夏认同”观念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经济发达B.服装华美C.礼仪之邦D.文明先进答案:D解析:经济发达、服装华美、礼仪之邦都是文明先进的表现,故D项为根本原因。3.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A.奖励军功B.奖励耕织C.重农抑商D.实行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答案:D解析:商鞅变法实行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导致了人们防范心理的加强。故选D项。4.春秋时期,宗法制逐渐瓦解,首先跌入庶民阶层,失去封土、爵位、职官的是()A.诸

21、侯B.卿C.大夫D.士答案:D解析: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下,处于贵族最底层的是士,他们在社会变革中首先受到冲击,地位发生重大变化。5.“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提出上述主张的思想家是()A.老子B.孔子C.韩非D.墨子答案:B解析:“礼”和“仁”都是儒家的核心思想。故选B项。6.“力多则人朝,力寡则朝于人,故明君务力。”提出上述观点的先秦学派是()A.道家B.儒家C.法家D.墨家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为君主指出了战胜别国以获得发展的根本途径,即“务力”,也就是依靠实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君主争霸提供指导的是法家。二、非选择题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夺

22、得政权以后,很快就在中原各国改革的影响下,进行了有限的改革:一是整顿经济。任用从楚国逃至吴国的伍子胥为客卿,把楚国相对先进的技术传于吴,“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动员垦荒,大兴农桑,修筑水利。二是整顿军队。重用军事家孙武,对军队进行了严格训练,主张“合之以文,齐之以武”,强调教育与法纪相结合的治军之道。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吴王阖闾推行改革的目的。(2)根据材料,分析指出吴王阖闾的改革举措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参考答案:(1)富国强兵。(2)国家处于分裂状态;诸侯争霸;社会经济发展。能力提升一、选择题1.齐国曾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帮助燕国挫败北戎的进攻,帮助卫

23、国挫败狄人的进攻,又联合诸多诸侯国讨伐楚国。这些现象出现在()A.西周初年B.西周末年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答案:C解析:题干中齐国的行为是春秋时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重要表现。2.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在赵国邯郸以冶铁成业的郭纵、以煮盐起家的猗顿,在秦国继承家业以开采丹砂矿的寡妇清都成为很有名的手工业主。由此可见这一时期()A.手工业得到发展B.秦国和赵国的手工业最为发达C.工商业已占据了主导地位D.政府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反映出,郭纵、猗顿、清都是手工业主,他们的发家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得到发展。故选A项。3.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掀起了变法的热潮。

24、这一时期的变法主要适应了()A.封建地主阶级的需要B.法家推崇者的需要 C.新兴农民阶级的需要D.宗法贵族们的需要答案:A解析: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分享政治权利,参与政权。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就是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推动下进行的。各国通过变法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4.商鞅变法遭到了秦国贵族的坚决抵制。下列言论最有可能出自他们之口的是()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B.“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C.“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D.“政必改革,礼岂因循”答案:B解析:在四个选项中,A项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决心,C、D两项是对

25、商鞅变法的赞颂。B项流露出对变法成效的忧虑,是对变法的反对。5.战国时期,商鞅在变法中推行军功爵制,为广大下层社会成员跻身政治生活提供了机会。但商鞅变法使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惴惴不安,主要是因为这些人()A.不愿参加作战B.怕被同罪连坐C.不能经商致富D.反对移风易俗答案:B解析:商鞅推行连坐制,什伍内一人犯法,其余人家必须告发,隐瞒不告的,就要同罪连坐。这种严厉的手段,对许多人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故选B项。6.相传孔子晚年对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这一做法()A.有利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B.促进了思想文化领域的统一C.奠定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D.使“四书”成为儒学基础读物答案:A解析:

26、孔子晚年对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后来这些文献成为儒家的经典,对夏、商、西周的文化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故选A项;孔子处于春秋后期,此时思想文化领域尚未统一,排除B项;汉武帝尊崇儒术,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排除C项;朱熹使“四书”成为儒学基础读物,排除D项。7.春秋时期,官学瓦解,学术文化下移,使民间逐渐兴起私人教育。对私学发展起到直接促进作用的阶层是()A.诸侯B.卿C.大夫D.士答案:D解析:春秋时期,士阶层受到社会变革的冲击,他们当中的许多人从贵族中分离而游散于民间,在失去爵位、封土、职官的窘况下,他们开始把兴办“私学”作为谋生的手段,为思想文化的活跃创造了条件。8.战国

27、时期,某派别“对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提出了强烈的批评”“认为把时间和精力放在那些无法解决的问题上是没有意义的”。下列属于该派别主张的是()A.“仁者爱人”B.“人之性善”C.“无为而治”D.“兼爱”“非攻”答案:C解析:反对儒家“入世”,反对把时间和精力放到解决实际问题上去,是道家的观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以刑去刑,国治。以刑致刑,国乱。故曰:行刑重轻,刑去事成,国强;重重而轻轻,刑至事生,国削。商鞅商君书材料二商鞅是历史上提出和实践“法无等级”的第一人。商鞅提出“法无等级,法不阿贵”“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

28、断于法”。他为了让民众都懂法、信法,出奇招,“南门徙木”,重金买“信”。摘编自鲁力商鞅变法全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商鞅的强国理念及实践效果。(2)根据材料二,分析商鞅变法成效显著的原因。参考答案:(1)理念:农战兴国(奖励耕战);轻罪重罚(严刑峻法)。效果:秦国国力增强,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2)原因:取信于民;法无等级(法不阿贵)。10.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材料一士、农、工、商,谓之四民,其说始于管子。三代(夏、商、周)之时,民之秀者乃收之乡序,升之司徒,而谓之士。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二然战国者,攻伐最剧烈之时代也,不但不能废武事,其慷慨赴死之精神且有甚于春秋,故士之

29、好武者正不少。彼辈自成集团,不与文士混。以两集团之对立而有新名词出焉:文者谓之“儒”,武者谓之“侠”。儒重名誉,侠重义气古代文武兼包之士至是分歧为二。顾颉刚武士与文士之蜕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士人阶层的变化状况并分析其原因。参考答案:变化:士人地位不断上升,成为四民之首;士人分化为文士与武士,武士的社会作用相对突出。原因:社会剧烈变动,分封制走向崩溃,礼乐制度遭到冲击,兼并争霸战争的进行;私学教育发展,“百家争鸣”局面形成;新兴地主阶级掌权,倚重士人、礼贤下士,养士之风兴盛;推行军功制,奖励耕战。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选择题1.秦人始居陇山以西今甘肃省东部,

30、与戎人杂居错处,远离中原,但最终能灭掉东方六国、统一中国的主要原因是()A.人民渴望统一B.秦国于列国中实力最强C.实行远交近攻策略D.奉行法家思想答案:B解析:秦灭六国主要依靠的是强大的实力,故B项正确;A、C、D三项都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2.按照秦王嬴政远交近攻的策略,在兼并六国的战争中,最后一个被吞灭的诸侯国是()A.韩国B.赵国C.魏国D.齐国答案:D解析:在所有诸侯国中,与秦国相距最远的是齐国。3.秦在完成统一后,在北方大举修筑长城,主要是为了()A.抵御匈奴的进攻B.开发边疆C.显示威力D.拓展疆土答案:A解析:秦完成统一后,虽然取得了对匈奴战争的胜利,但匈奴依然是秦朝北方的重要

31、威胁。为了防御匈奴的进攻,秦朝在原有北方诸侯国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4.秦王嬴政在完成统一后,建立了一整套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的核心是()A.皇帝制度B.三公九卿制度C.郡县制度D.秦律答案:A5.在秦朝,“三公九卿以及列卿等,协助皇帝处理日常事务。大事总汇于,或最后请皇帝裁决”。“”空缺的是()A.丞相B.太尉C.郡守D.县令答案:A解析:本题的四个选项中,C、D两项不属于中央官员,排除。在秦朝的三公中,丞相是“百官之长”,“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是最高的行政长官。故选A项。6.秦简记载:“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

32、这一记载说明了()A.秦朝的赋税很沉重B.秦朝的刑法很残酷C.秦朝的偷盗很猖獗D.秦朝的徭役很繁重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秦法对盗窃犯的严惩,断足和涂墨反映了刑法的严酷性,B项正确。7.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A.戍边误期的农民面临被处死的危险B.陈胜等人具有革命的首创精神C.秦朝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D.秦朝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答案:C解析:秦朝的暴政导致民不聊生,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迅速激化,这是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二、非选择题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由郡、县、乡、里组成的郡县制,是春秋战国以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政治体制。秦代郡县制的推行,

33、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是适应封建专制政体的要求而出现的。它对于结束长期形成的诸侯割据局面,维护国家统一,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代郡县制的推行是当时社会政治发展的结果。(2)与分封制相比,郡县制体现了封建专制政体的哪些特征?参考答案:(1)春秋战国时期,已积累了实行郡县制的初步经验;秦完成统一,具备了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的条件;实行郡县制是巩固统一的必然选择。(2)地方官员直接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体制建立;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封建官僚体制建立。能力提升一、选择题1.据史载,韩、赵、魏被灭后,“三晋大夫,皆不使秦”。韩国大贵族官僚出身

34、的张良,“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这种现象反映出()A.秦的兼并战争是非正义的战争B.秦巩固统一的任务任重道远C.旧贵族势力阻碍了统一D.秦的统一不利于各地的交流答案:B解析:“三晋大夫,皆不使秦”,说明秦虽然统一了韩、赵、魏,但这些地区的旧贵族依然有很强的抵触情绪。张良的做法更反映出对秦统一的不满。因此,秦巩固统一依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2.西汉中期的严安认为,秦灭六国之后,“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他指的是秦的统一()A.稳定了社会秩序B.带来了清明政治C.促进了生产发展D.实现了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秦的统一使黎民“免于战国”,为人民的“更生”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故

35、选A项。3.历史学家张传玺认为:“废王称皇帝,是秦始皇大胆的革新之举是历史发展的需要。”皇帝制度的创立主要适应了()A.神化皇权的需要B.显示皇帝至尊地位的需要C.结束地方割据的需要D.巩固国家统一局面的需要答案:D解析:秦始皇完成统一后,创立了皇帝制度。皇权的至高无上是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皇帝不是一般意义的最高统治者的称号,而是统一的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皇帝拥有对一切大事的最后裁决权,从根本上说是出于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4.秦朝在中央设置左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他们互不相属,互相牵制。秦朝的这种做法旨在()A.提高行政效率B.确保皇帝的决断权C.避免决策失误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答案:B解析

36、:按照秦制,左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各有明确的分工。秦朝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他们互相牵制,以达到最后由皇帝总揽大权的目的。5.秦统一后,有人提出:“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该观点实质上是主张()A.恢复分封制度B.重建宗法秩序C.全面推行郡县制D.以严刑峻法立国答案:C解析:秦统一后,朝廷内部出现了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的争论。题干材料中的观点是不封皇子与功臣,而以国税重赏,即给予经济照顾,认为这样易于控制他们。故选C项。6.秦朝,“郡设3个主要长官:郡守,掌行政和军事;郡尉,辅佐郡守监御史,掌监察”。直接管辖监御史的应是中央的()A.皇帝B.丞相C.御

37、史大夫D.太尉答案:C解析:在秦朝设置的中央机构中,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监御史是地方上的监察官员,由御史大夫进行管理。7.在秦朝,令长“皆掌治民,显善劝义,禁奸罚恶,理讼平贼,恤民时务,秋冬集课,上计于所属郡国”。由此可见()A.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B.秦统一后出现了较为稳定的政治局面C.在秦朝郡是县的上级行政部门D.秦朝时广大人民的赋役负担十分沉重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表明,秦朝的县令、县长每年都要向郡报告所治理区域的基本情况。这表明,郡是县的上级行政管理部门。8.秦统一时,面临着“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这种局面()A.不利于维护和巩固国家

38、统一B.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多元性D.反映了全面推行郡县制的影响答案:A解析:秦统一后,各地的土地制度、车轨、律令,还有语言文字、习俗各异,这种局面不利于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面对这种局面,统治者采取了车同轨、书同文等措施来巩固统一。9.经考古测量,秦始皇陵园内墙长1 355米、宽580米,外围墙长2 165米、宽940米,墙基厚8米。坟丘底下是地宫。坟丘西侧有铜车马坑,北部有寝殿、便殿和丽山食官建筑。如此庞大的建筑彰显了()A.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丰功伟绩B.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大威力C.秦朝社会经济的高度发达D.新的地方行政制度的活力答案:B解析:秦朝国祚短暂,却留下了举世

39、瞩目的工程。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为其工程的修建提供了可靠的保障。10.有人曾形容秦朝是“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意思是道路上挤满了穿囚衣的犯人,监狱里关满了人,如同集市一样。这些现象说明秦朝时期()A.社会治安混乱B.刑罚严酷,人民摇手触禁C.人们的法制观念淡薄D.国民素质低下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秦朝犯人数量庞大,这与秦法严酷、轻罪重罚有一定的关系,B项正确。11.“亭长(刘邦)何曾识帝王,入关便解约三章。只消一勺清冷水,冷却秦锅百沸汤。”(宋周密齐东野语)诗中认为刘邦击败项羽的原因是()A.实行休养生息政策B.废除了秦朝的政治制度C.废除秦朝暴政,与民休养D.郡国并行之举答案:C解析:

40、刘邦的“约法三章”本质上是废除秦朝暴政,与民休养,适应了百姓的要求,这是刘邦成功的关键,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央集权制度萌芽于春秋后期的各大诸侯国中,战国时期有较大的发展。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秦朝,以原秦国的制度为基础,自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套系统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行之于全国。这套制度的突出特点是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史称“废封建,置郡县”。秦始皇的这一变革,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政治变革,具有革命性质。这套新的政治制度基本上符合当时社会经济的状况及其发展的要求,亦为此后历代王朝所沿用。张传玺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1)根据材料,分析秦朝建立中央

41、集权制度的有利条件。(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为什么建立郡县制“具有革命性质”。(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套新的政治制度基本上符合当时社会经济的状况及其发展的要求”的理解。参考答案:(1)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实践;秦国原有制度的基础;秦完成了国家的统一。(2)彻底改变了地方上的行政制度,实现了由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3)中央集权制度适应了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和实现政治的稳定,为封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秦之富强,得东方游仕之力为多,如商鞅、张仪等皆东方人也,彼辈皆不抱

42、狭义的观念。若使东方贵族机体不推翻,当国者尽如平原、韩非之徒,平民学者不出头,游仕不发迹,一般民众皆受狭义的贵族政体之支配,则秦人力量便不够并吞东方。即以始皇一朝相臣言之,相国吕不韦、昌平君诸人,似乎全非秦之贵族。秦政府实一“东西混合”的政府,亦是一贵族与平民合组的政府。秦借东方人力得天下,自不能专以秦贵族统治,故始皇虽为天子,子弟下侪齐民为匹夫,更不“封建”,虽系始皇卓识,亦当时情势使然。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1)根据材料,指出作者认为秦能够走向富强的原因。(2)指出材料反映的秦朝政治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成因。参考答案:(1)善于用人,吸引了东方六国的大批人才;敢于打破旧有的贵族体制;秦始皇具有

43、远见卓识,大力改革旧制度。(2)基本特征:政府具有“东西混合”、贵族与平民合组的特征;彻底废除了旧的分封制度。原因:商鞅变法彻底废除了秦国的旧制度;秦国历代君主的励精图治;秦王嬴政的个人作用;战国时期,已经产生了郡县官僚制。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一、选择题1.西汉建立之初,统治者推崇的治国思想是()A.法家思想B.墨家思想C.黄老无为思想D.儒家思想答案:C解析: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推崇黄老无为思想,“与民休息”,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2.“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材料描述的是()A.秦亡教训

44、B.汉承秦制C.文景之治 D.大定之治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描述的时间是“汉兴”,也就是西汉初年,涉及的人物包括“孝文”“孝景”,特点是“与民休息”,结果是“黎民醇厚”,由此可知,题干材料描述的是文景之治,C项正确。3.汉武帝在朝廷中建立了中朝,其意在()A.削弱相权加强皇权B.加强对官吏的监察C.防止形成宦官专权D.避免外戚干预政治答案:A解析:汉武帝设立直接由皇帝掌握的中朝,参与朝政决策,三公九卿逐渐演变为外朝,成为执行机构,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皇权加强。4.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A.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B.强化了经济控制C.开通了丝路贸易D.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答案:B解析:山东东部是齐国之地,工商业发达,得“鱼盐之利”,而西汉中期,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故B项正确。5.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主要是为了()A.开辟丝绸之路B.拓展西汉的疆域C.建立与欧洲国家的直接往来D.配合对匈奴的战争答案:D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统编版(2019)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