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中考三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雪**** 文档编号:244144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1.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中考三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3年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中考三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3年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中考三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3年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中考三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年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中考三模语文试题一、古诗文(30分)(一)经典诗文积累。(12分)1默写唐代诗人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一诗。(4分)_,_。_,_。2依据课文填空。(4分)(1)忽如一夜春风来,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_,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3)但愿人长久,_。(苏轼水调歌头)(4)_。有礼者敬人。(孟子离娄下)3根据提示默写。(4分)(1)陆游的游山西村中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含着生活哲理的两句诗是:_,_。(2)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从植物变化的角度写景的诗句是:_,_。(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4-5题。(4分)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

2、史留守致道【宋】辛弃疾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推消棋局。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注】辛弃疾任建康(今江苏南京)通判,抗金复国事业毫无进展,而且遭到朝中议和派的排挤打击。词人在一次登建康赏心亭时,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便写下此作。虎踞龙蟠:形容建康城地势之险要。安石:即谢安,早年寓居会稽,晋孝武帝时任宰相,在“淝水之战”中大败前秦苻坚,后遭谗言被疏。宝镜:喻知音。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3、)A这首词开门见山,开头几句直接点明怀古主题。然后围绕这一主题,一层一层铺展开来。B“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词句中透露出昔盛今衰的悲凉。C上阕“柳外斜阳”五句,描写登亭所见景象,渲染悲凉凄楚的气氛,表现日渐衰微的国势。D下阕以东晋名相谢安的遭遇自喻,委婉地表达词人壮志未酬、虚度年华的愁苦之情。5结尾两句“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寓意颇深,请简要赏析。(2分)(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4分)【甲】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

4、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乙】龙山雪张岱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待。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坐久清冽,苍头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欲之,竟不得醉。马小卿唱曲,李芥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三鼓归寝。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余坐一小

5、羊头车,拖冰凌而归。【注释】霁:雨后或雪后转睛。李芥(ji)等五人都是当时的伶人(戏曲演员)。生,指男演员。马小卿、潘小妃为女伶。呆白:苍白。苍头:这里指年纪大的伙计。欲(h):同“喝”。6请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2处)(2分)晚 霁 余 登 龙 山 坐 上 城 隍 庙 山 门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4分)A湖中人鸟声俱绝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B是金陵人,客此 不知木兰是女郎C上下一白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D是日更定矣 更有痴似相公者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9张岱以清淡之笔写国破家亡

6、之痛,在贫困衰败中固守一份对故国的“痴”。对于张岱湖心亭看雪,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应如何理解张岱的“痴”,他的“痴”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甲】文内容概括说明。(4分)二、现代文(4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12分)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马丽华1987年3月上旬,我随电影摄制组走向各拉丹冬,就近安营扎寨。寒冷季节里汽车可以驶过冰河,直接进到山脚冰塔林中。熟悉地貌的向导布擦达讲,各拉丹冬有阴阳两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的确,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黛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7、近些年来,骤然掀起一股长江考察热,一拨又一拔中外勇士在此迈开了认识长江的第一步。短短几年里,先后有十多位探险者壮烈献身于这项人类事业。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严寒还将在此驻防三两个月。远不是秋高气爽时节的明媚,这一个风云变幻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我们搭起牛毛帐篷。安托师傅他们从崖底冰河里背回大冰块,我们喝上了长江源头的水。海拔接近六千米,力大如牛的安托师傅做起活儿来也不免气喘吁吁。他说自己是海拔低些的聂荣县人,所以不很适应。我就更不在话下了。此刻倒霉迹象接( )而至,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

8、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的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这样的身体状况真是大煞风景。但愿它不要影响我的心态,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踏进这块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在坚冰丛莽间的一个砾石堆上竖起三脚架。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虔诚而愚蠢各拉丹冬是男性神,据说这方圣地并不欢迎女人,不久它便让我领教了一番。它还不喜欢人们过于恭顺,在等待云散天晴的日子里,面对大家的恳求它不为所动;等到导演用粗话诅咒那一天,它可就在蔚蓝的天幕下十分情愿地露了面。这里便是著名的长江奇观之一的冰塔林。从砾石堆上四

9、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杰巴、安托、开大车的大胡子师傅,头戴狐皮帽,身裹羊皮袍,肩扛比人身还长的大冰凌,蠕动在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慢慢从砾石推上走下来,慢慢沿冰河接近冰山。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图案形态随意性很强,难说像什么。从狭小的冰洞里爬过去,豁然又一番天地。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我用新近装备的柯尼卡拍彩照,使用标准镜头受限,没同时配起变焦镜头使我后悔了一辈子拍一座完整的冰山,要退出很远。正是在

10、后退的当儿,脚下一滑,分外利落地一屁股坐在冰河上,裂骨之痛随之袭来。这一跤,使我在后来的旅行中备受折磨。回那曲拍了片才知道,娇贵而无用的尾椎骨已经折断,连带腰椎也错了位。往下的情景多少有些凄凉。此地的海拔已经超过六千米。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索性哪儿都不去了,一个人蜷卧在最近的这座冰山脚下。眼看着兴致极高的伙伴们,大口喘着气,扛着摄影器材,翻过一面冰墙,不见了。说不见又出现了一个,老远喊我:“都到这地方了,不到处转一转,多亏呀!”他从冰墙那边翻过来,到小车里取盛放胶片的箱子。为节省体力,就在冰面上推。“我要死了。”我少气无力地说,声音空空荡荡,随即散失在冰

11、原上。置身于冰窟,远比想象的要温暖,穿着件腈纶棉衣,外罩一件皮夹克,居然感觉不到冷。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渐渐地冰河已光滑难行。从北京来的摄影师大吴,负责拍一本有关藏北的大型画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照相器材就装在一个很考究的箱子里,唯恐摔坏了,便推着箱子在冰面上爬行。他用奇怪的“鱼眼”为我拍了一张反转片,一部分精神和生命就寄存在这变了形的仙境中了。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

12、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小小的我便蜷卧在这巨人之发下。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第二天,仍随大部队进入冰塔林。在滑极了的冰河上一点点挪动,时而也需爬行人们越发有经验了,在有坡度的地方,就翻身滚将起来终于过了冰河,我便半卧在砾石滩上仔细寻找起来,看有没有贝壳、植物之类化石,或者古人类生活过的痕迹,可是很遗憾,没有。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

13、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吧。见我再也没力气返回了,杰巴他们开着车过来,接我过这一段冰河。拍电影的那一伙不知又发现了什么新大陆,久久不回来。不甘心在车里闷坐,又挣扎着去那座冰河中间的砾石堆。过午的太阳强烈,冰面疏松多了,有流水漫溢出来。此刻除了风声,还有一种声音轻易便可辨别出来。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 )长江的故事。不见自然生物痕迹,但今天的确有人活在各拉丹冬的近旁。10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虔( )诚 砾( )石 接zhng( )而至 演y( )11本文对景物描写时,采用了移步换景,变换视角的手法,请从文中举出一例进行说

14、明。(4分)12请赏析第段中画线的句子。(4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12分)中国人的名、字与号寒鲲中国人注重姓氏,以姓氏为自己的根基和归属;同时,中国人也注重名字,因为名字才是自我的存在。古代中国人为了表示自己的某种理念和追求,还往往要取一个或几个“号”。“名”的概念极早,恐怕在原始氏族社会就已经出现了。据说文解字云:“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这种“以口自名”的“名”,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小名”(乳名),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交往的扩大,才产生了后世通行的“大名”(学名)。自古以来,中国人很讲究命名,而命名的出发点与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密切相

15、关。已知的商代社会迷信盛行,社会生活十分单纯,人们都以生日命名,最突出的就是30个商王几乎全以天干命名,其他人以地支为名。汉代国力强盛,祈求长生不老,人们取名也多用“安国”“延寿”等。到魏晋南北朝,由于受士大夫们清高风气的影响,人们取名喜欢用“之”字,如祖冲之、王羲之、顾恺之等;其时又因佛教盛行。命名又多佛语,如王僧智、崔僧佑等。以后数代,取名均受时代影响。近世即以新中国成立而言,人们取名多用“建国”“爱国”等。古代的中国人不但有名,而且有字,字由名演化而来,所以就称为“名字”。由于古人注重礼仪,因此称名称字大有讲究。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于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而字则用于下对上、少对

16、长或对他人尊称,在大多数情况下,直呼其名是很不礼貌的。从历代的取字情况来看,名与字有密切关系,也可以说是“因字取名”,古人称为“名与之字,义相比附”,这“义相比附”正是取字的一条原则。古人在名字之外还有“号”,这又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独特现象。号的起源虽然很早,但其流行乃是唐宋以后,明清时为盛。这与唐宋以来的文学发达不无关系,也与儒道文化对文人的性格影响直接相关。一方面,即社会对文人学士有一种推崇和敬佩的心理;另一方面,是骚人墨客企图用一种委婉曲折的手法表达自己超然物外的理想和情趣。正因为如此,“自号”极为流行,取号方式皆由文人士大夫的性情、爱好及其居处环境而定。但其含义不外乎追求旨趣,祈求自勉

17、,表明环境,显示收藏,描述形貌,取自文学意境,表现自身才能和专业等。这些自号,或用于本人,或用于斋名。唐代大诗人李白因生长于青莲乡而号“青莲居士”,宋代文学家黄庭坚号“山谷道人”,清代刘庠以其治经学而号“十三经老人”,清代诗人朱彝尊自号“夕阳芳草村落”,而明代画家唐寅号为“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等。时至今日,我们现在说的“名字”,其实只是古代的“名”,现在社会已不大流行“字”了,“号”在日常生活中也少了。随着网络流行,博客、微信兴起,五花八门的博客名称、微信名称其实就是当今的“号”。13关于选文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A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主要介绍了中国人的名、字、号的由来及

18、其意义。B在古代,中国人很讲究命名,而命名的出发点与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C本文运用了空间顺序,先分别介绍了中国人的名、字、号,再总体从名、字、号三方面介绍,最后介绍今人的名字。D第段中“在多数情况下,直呼其名是很不礼貌的”一句中“在多数情况下”删去后,语言的表达就会不严谨、不准确。14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2分)近世即以新中国成立而言,人们取名多用“建国”“爱国”等。15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内容?(2分)16请根据上文中有关名、字、号的知识,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问题。(4分)【链接材料】小曦没上学之前的名字叫“水牛”,是奶奶起的。上学时爸爸妈妈给他改名

19、为“何晨曦”。分析奶奶给小曦起名为“水牛”和父母改名为“何晨曦”的用意。(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16分)一生择一事,一事终一生上官云一生择一事,一事终一生,这是樊锦诗的真实写照。、一1962年,正在北京大学就读的樊锦诗,按学校的安排来到敦煌文物研究所实习。那时,她24岁,还没想到此后半个多世纪的人生,都会跟它结缘。第一次来敦煌,樊锦诗被壁画和石窟的美震惊了,在那个仿佛童话一般的艺术世界里,所有的语言似乎变得平淡无奇,她感叹到只剩下几个词反复使用,“太好了!太美了!”相较洞窟内的美,洞窟外的生活却判若两样。漫漫黄沙中,住的是破房子、土炕,水是苦的,没有电灯,想买瓜子,可连瓜子皮

20、都见不着。樊锦诗很难想到,会有条件如此艰苦的地方。想进洞窟,往往还要爬一种“蜈蚣梯”:在一根木头上打上眼,插上很多短木棍。走在上面,颤颤巍巍叫人十分害怕。可是,尽管条件艰苦,那里却拥有一大批优秀的学者、艺术家。常书鸿是留法的著名画家,段文杰也是知名学者年轻的樊锦诗并不能理解,他们为什么甘愿留下,“洞里是好,这个地方怎么待?由于水土不服,实习期没满她就生病了,不得不提前返校。走的时候,樊锦诗心里觉得,“敦煌我看够了,因为我过去想来看,终于看着了,我也不想再来。”二然而,一年后,樊锦诗拿着毕业分配书,又来到了敦煌文物研究所。之前,父亲曾十分担忧她瘦弱的身体,写了一封信叫她转交给校领导,换个地方工作

21、。樊锦诗拒绝了父亲的好意,不肯这样做。在那个时候,报效祖国、服从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等等,都是影响青年人人生走向的主流价值观。而且,当她再一次看到那些石窟时,也被深深地打动了,“原来那么破的一个地方,经过常先生、段先生,他们也没有钱,就这样白手起家初步做了整理,已经不是一个破烂的地方了。”樊锦诗留了下来,“去了之后觉得这是艺术,我怎么一点也不懂?不懂怎么去管敦煌呢,所以要跟段文杰他们学习,慢慢懂了一点皮毛。因为是南方人,个子又小,当时敦煌文物研究所里的老先生们就叫她小樊,“他们非常爱护我,给我非常温暖的感觉。”“受老先生的影响,我也看一些书,也进洞看,越看越觉得敦煌太重要了。”她终于理解了那

22、些老先生,“敦煌跟他们自己的身心连在一起了,所以稳稳当当在这儿待着一直不动。”从此,樊锦诗一头扎进了繁忙的工作中,决心用自己所学的专业,好好为敦煌做点事情。三1998年,当年的“小樊”变成了樊院长一樊锦诗受命担任教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长。只要对文物有深深的爱,就会想尽一切办法保护它。在樊锦诗眼中,敦煌确实了不起,“一千年的古代艺术家的创造,他们默默无闻,给我们留下这么内容丰富的一份遗产,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石窟、壁画,总会慢慢衰老。她想尽办法给那些珍宝“续命”。1999年开始,来敦煌的游客们多了,樊锦诗既高兴又担忧,因为“洞子看坏了绝对不行,不让游客看也不行。“人一进去,我们用仪器测的,整个

23、的二氧化碳、湿度、温度全变了。”樊锦诗用手比划着洞窟的大小,“就算是中等洞,还有这么小的洞。博物馆是把文物从库房请出来展示,实际上我们开放的是文物库房,大家明白不明白?我当然着急啊。”她四处奔走,提出要“限流”。樊锦诗和同事们在参观洞窟的路线、洞窟开放的条件等方面,制定了详细标准,改变了以往单一参观洞窟的模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将我们作为一个成功案例,向全世界推广。”樊锦诗更提出了“数字敦煌”的构想,包括要为莫高窟建立数字档案,将洞窟、壁画、彩塑,以及与敦煌相关的一切文物加工成高智能数字图像等等。经过十多年努力,2016年5月1日,“数字敦煌”资源库上线,观众可以在线欣赏30个经典洞窑的高清

24、图像,全景漫游这座古典艺术宝库。由此,它们在另一种意义上得到了“永生”。那一年,樊锦诗78岁。四在敦煌五十多年,樊锦诗走遍了大大小小735个洞窟,看遍了每一寸壁画、彩塑。她主持的敦煌石窟考古全集亦得到饶宗颐由衷赞叹“既真且确,精致绝伦,敦煌学又进一境”。四2015年3月,樊锦诗卸任敦煌研究院院长。她选择留在敦煌,依旧忙着那些与文物保护有关的事情。她感谢国家、领导乃至同事等人对自己的支持,“实际上我不是一个合格的管理者,没有大家支持好多事情都是做不了的。”她就是这样一个倔强可爱的老太太,一位简单到近乎纯粹的学者。樊锦诗觉得,钱够用就好,她第一次买房已年过60,还管兄弟姐妹借了钱。名利对地来说不过

25、是过眼云烟,“要计较得失,我早就离开敦煌了。是啊,大漠戈壁中,一待就是半个多世纪,不为名不为利,为什么?在她写给北大新生的一封信中,也许可以找到答案,“我几乎天天围着敦煌石窟转,不觉寂寞,不觉遗憾,因为值得。我这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无怨无悔。17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4分)A“只要对文物有深深的爱,就会想尽一切办法保护它。”是文章第三部分的中心句。B“来敦煌的游客们多了,樊锦诗既高兴又担忧”,“高兴”是因为来的人多了就不寂寞了,“担忧”是因为人多会对文物造成破坏。C第四部分的“走遍”“看遍”,很好地表现了樊锦诗守护文物的尽心尽责。D文未“我这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很好地表现了

26、樊锦诗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18简要分析文章第一部分“洞窟内的美”“洞窟外的艰苦”写作顺序不能互换的理由。(4分)19请从修辞的角度对文章第三部分画线的句子进行赏析。(4分)20请你结合文意,说说“樊锦诗留了下来”的原因。(4分)三、作文(45分+5分)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时光如流水,三年的初中生活快要接近尾声了。此时的你,是否会想起第一天上初中时的情景,是否注意到爸爸妈妈,黑发里不知何时冒出了几根白发,学校操场边的小树悄无声息地变成了一棵大树。面对将要来临的中考,你是否会想起你所经历的那一场场考试,回忆起那些令你难忘的经历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以“时间的痕迹”为

27、题写一篇文章。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书写认真,卷面干净;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与人名。(2023年上)初三三模语文参考答案一、(30分)1(共4分)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每句1分)2(共4分)(1)千树万树梨花开(2)曲径通幽处(3)千里共婵娟(4)仁者爱人(每句1分)3(共4分)(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每句1分)4(共2分)B【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鉴赏。B有误,“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日”意为:当年虎踞龙蟠的帝王之都今在何处?满目所见只是千古兴亡的遗踪。据此可知,

28、该句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透露出昔盛今衰的悲凉,并非“反问”;故选B。5(共2分)这两句一语双关,不仅写出江上波涛的险恶,(1分)也象征着南宋国势的危急(或象征在主和派当道时抗战派的凶险处境),体现词人对时局险恶的忧虑。(1分)【解析】本题考查词句赏析。“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意为:早晨以来江上便狂风怒号,高浪似要翻倒房屋,真令人忧悚。这两句境界幽远,寓意颇深。它写词人眺望江面,看到狂风怒号,便预感到风势将会愈来愈大,可能明朝长江卷起的巨浪,会把岸上的房屋推翻。这两句一语双关,词人不仅写出江上波涛的险恶,也暗示对时局险恶、南宋朝廷命运岌岌可危的深切忧思。6(共2分)晚霁/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

29、门(每处1分)7(共4分)B【解析】考查一词多义。A消失;断,阻断;B表判断,与“否”相对;表判断,与“否”相对;C白色;洒杯;D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还;故选B。8(共4分)(1)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2分)(2)声音被寒气所震慑,艰涩得出不来。(2分)【解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见”前主语的省略。焉,哪里。为,被。慑,震慑。9(共4分)行痴: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出他的特立独行。(1分)景痴:欣赏大雪无痕的世界,映射出对高洁人格的追求。(1分)情痴:对故国仍有怀念之情,透露出无限的怅惆和淡淡的哀愁。(1分)(答全3点4分,意思对

30、即可)【解析】考查内容理解。根据甲文中的“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可知,大雪三日之后,作者独自一人前往湖心亭看雪,表现了作者不同流俗,特立独行。这是作者的行痴。根据“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可知,作者欣赏大雪后的清冷世界,以雪的洁白映射出自己对于高洁人格的追求。这是作者的景痴。虽然已是清朝,但作者还是用明代纪年“崇祯五年十二月”,特意点明在湖心亭遇到的两位金陵人的身份,金陵是明朝旧都,这些都表现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以及内心淡淡的惆怅与哀愁。这是作者的情痴。【参考译文

31、】【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接连下了三天大雪,湖附近游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只小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从上到下都是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个人影罢了。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着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

32、:“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乙】天启六年的十二月,大雪有三尺多深。晚上的时候天放晴了,我登上龙山,坐在城隍庙的山门上。李芥、高眉、王生、马小卿、潘小妃等人陪伴侍候。众山都被雪覆盖住了,月亮的光辉也显得稀薄了,月亮显不出光亮,雪都白花花的。坐久了觉得有点清冷,年纪大的伙计送酒来了,我勉强举起酒杯(喝酒)御寒,酒气上升,积雪将酒气吞噬,竟然喝不醉。马小卿唱曲子,李芥生吹洞箫和着马小卿的曲子,声音被寒气所震慑,艰涩得出不来。三更的时候我们(准备)回去睡觉。马小卿、潘小妃互相抱着从百步街旋转滚落,一直到山脚下,满身是雪地站着。我坐着一辆小羊头车,拖着满身的冰凌回来了。二、(40分

33、)10(共4分)qin、l、踵、绎(每词1分)11(共4分)选文第一段是站在“砾石堆上”远观,整体描绘冰峰的晶莹、冰河的壮阔和整个冰天雪地的浩茫;(2分)第二段则“置身冰窟”近观,细致描摹千姿百态的冰体和冰山的裂纹、皱褶,从宏观和微观的视角,分别展现了各拉丹冬的雄壮浩荡和圣洁瑰丽,层次丰富,富有变化。(2分)12(共4分)这些内容表明了在探索大自然的过程中,人类历经各种磨难甚至生死,最终还“活”在自然“近旁”,表现人类的伟大,(2分)为全文笼罩了一层悲壮美和苦难美的色彩,增加了文章的审美内涵。(2分)13(共4分)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C“本文运用了空间顺序”表述错误。本文运用了时间

34、顺序,先分别介绍了中国人的名、字、号,再总体从名、字、号三方面介绍,最后介绍今人的名字。14(共2分)“多用”说明命名的出发点与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1分)这个词语的运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准确。(1分)【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多用”是很多人使用,是从范围上对用“建国”“爱国”取名的限制,表明使用的人很多。联系上一句说明的内容“自古以来,中国人很讲究命名,而命名的出发点与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以后数代,取名均受时代影响”可知,“多用”说明命名的出发点与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如果去掉,表明用“建国”“爱国”取名是普遍现象、全部现象,这与“大多数人使用”这一现实

35、不符,故“多用”这个词语的运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准确。15(共2分)第段主要运用了引资料的说明方法,(1分)具体地说明了“小名”(乳名)的由来。(1分)【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引资料)。16(共4分)奶奶希望小曦像水牛一样强壮,所以给小曦起小名“水牛”。(2分)爸爸妈妈想祝福孩子像晨曦一样充满希望,给小曦改名是因为上学的大名为“晨曦”。(2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从第段“据说文解字云: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这种以口自名的名,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小名(

36、乳名)”可知,小名产生的原因是古代人们在夜晚相遇,对面看不清楚,便用口来喊出一个符号,以证实对方的身份。是对方身份特点的表现,而奶奶希望小曦像水牛一样强壮,所以给小曦起小名“水牛”。从第段“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交往的扩大,才产生了后世通行的大名(学名)”可知,爸爸妈妈想祝福孩子像晨曦一样充满希望,给小曦改名是因为上学的大名为“晨曦”,便于他在学校与人交往。17(共4分)B【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B根据文章第段“在她写给北大新生的一封信中,也许可以找到答案,我几乎天天围着敦煌石窟转,不觉寂寞,不觉遗憾,因为值得。我这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无怨无悔。”可知,樊锦诗并不因为几乎天天围着敦煌

37、石窟转而寂寞,因让更多人欣赏到了自己守护下的“敦煌石窟”而高兴;本项“高兴是因为来的人多了就不寂寞了”表述有误;故选B。18(共4分)先写“洞窟内的美”,再写“洞窟外的艰苦”,意在形成对比,(1分)突出敦煌条件的艰苦,能很好地表现樊锦诗不怕艰苦、报效祖国的优秀品质。(1分)换了位置重点落在了“洞窟内的美”上,弱化了艰苦,不利于表现人物优秀品质。(1分)此外,这个写作顺序也与第段“洞里是好,这个地方怎么待?”的内容相对应。(1分)【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文章第段“第一次来敦煌,樊锦诗被壁画和石窟的美震惊了,在那个仿佛童话一般的艺术世界里,所有的语言似乎变得平淡无奇,她感叹到只剩下几个

38、词反复使用,太好了!太美了!”先写洞窟内的美,令人心生向往,然后第段“相较洞窟内的美,洞窟外的生活却判若两样。漫漫黄沙中,住的是破房子、土炕,水是苦的,没有电灯,想买瓜子,可连瓜子皮都见不着。樊锦诗很难想到,会有条件如此艰苦的地方”紧接着写洞窟外生活艰苦,与洞窟内的美形成强烈的对比。根据文章第段“年轻的樊锦诗并不能理解,他们为什么甘愿留下,洞里是好,这个地方怎么待?”以及文章第段“然而,一年后,樊锦诗拿着毕业分配书,又来到了敦煌文物研究所。之前,父亲曾十分担忧她瘦弱的身体,写了一封信叫她转交给校领导,换个工作地方”和第段“樊锦诗拒绝了父亲的好意,不肯这样做。在那个时候,报效祖国、服从分配、到最

39、艰苦的地方去等等,都是影响青年人人生走向的主流价值观”可知,年轻时的樊锦诗虽然被洞窟内的美所震惊,但洞窟外的生活环境太艰苦,她并不能理解他们为什么甘愿留下。到后来学校将毕了业的樊锦分配到敦煌文物研究所,尽管父亲担心她瘦弱的身体,但受到报效祖国、服从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等等主流价值观影响的樊锦诗毅然决然地服从分配,由此凸现出樊锦诗不怕艰苦、报效祖国的优良品质。如果换了位置,则重点突出洞窟内的美,环境的艰苦好似一笔带过,不利于表现主人公的美好品质。19(共4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将石窟、壁画人格化,将延长这些文物的使用寿命说成“续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些文物的脆弱、不可持久,(1分

40、)表现了樊锦诗对文物的珍视和竭尽所能的爱护,(1分)表达了作者对樊锦诗尽心尽责保护文物的赞美之情。(1分)【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赏析。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石窟、笔画“生命”,根据文章第段“人一进去,我们用仪器测的,整个的二氧化碳、湿度、温度全变了。樊锦诗用手比划着洞窟的大小,就算是中等洞,还有这么小的洞。博物馆是把文物从库房请出来展示,实际上我们开放的是文物库房,大家明白不明白?我当然着急啊。”可知,二氧化碳、温度、湿度的变化会对洞窟产生一定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文物的脆弱,因此樊锦诗十分着急,可见她对文物的珍视,以及第到可知,为了给石窟、笔画“续命”,樊锦诗四处奔走,提出要“限流”,改变

41、了以往单一参观洞窟的模式,她还提出“数字敦煌”的构想,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数字敦煌”资源库上线,观众可在线欣赏30个洞窟的高清图像,全景漫游这座古典艺术宝库。由此可以看出樊锦诗为保护文物竭尽所能,想出各种办法来最大程度上延长它们的“生命”,表达了作者对樊锦诗尽职尽责保护文物的赞美之情。20(共4分)一是受当时的主流价值观影响,二是被敦煌石窟的美深深打动,三是对自己专业的执着,四是对文物的钟爱,五是被老先生们的奉献精神所打动。(每点1分,答出3点满分)【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根据文章第段“第一次来敦煌,樊锦诗被壁画和石窟的美震惊了,在那个仿佛童话一般的艺术世界里,所有的语言似乎变得

42、平淡无奇,她感叹到只剩下几个词反复使用,太好了!太美了!”可知,樊锦诗被壁画和石窟的美震惊了,所以她留下来了;根据文章第段“然而,一年后,樊锦诗拿着毕业分配书,又来到了敦煌文物研究所。之前,父亲曾十分担忧她瘦弱的身体,写了一封信叫她转交给校领导,换个工作地方”和第段“樊锦诗拒绝了父亲的好意,不肯这样做。在那个时候,报效祖国、服从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等等,都是影响青年人人生走向的主流价值观”可知,学校将毕了业的樊锦诗分配到敦煌文物研究所,尽管父亲担心她瘦弱的身体,但受到报效祖国、服从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等等主流价值观影响的樊锦诗毅然决然地服从分配,所以她留下来了;根据文章第段“而且,当她再一

43、次看到那些石窟时,也被深深地打动了,原来那么破的一个地方,经过常先生、段先生,他们也没有钱,就这样白手起家初步做了整理,已经不是一个破烂的地方了。”可知,经过常先生和段先生白手起家初步做了整理,原本很破的地方已经不是一个破烂的地方了,樊锦诗被二人的做为深深打动了,所以她留下来了:根据文章第段“去了之后觉得这是艺术,我怎么一点也不懂?不懂怎么去管敦煌呢,所以要跟段文杰他们学习,慢慢懂了一点皮毛”可知,她对这些艺术并不能理解,为了可以管理敦煌,她要加强自己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文章第段“从此,樊锦诗一头扎进了繁忙的工作中,决心用自己所学的专业,好好为敦煌做点事情”可知,她决心用自己的专业为敦煌做点事

44、,所以她留下来了;根据文章第段“人一进去,我们用仪器测的,整个的二氧化碳、湿度、温度全变了。樊锦诗用手比划着洞窟的大小,就算是中等洞,还有这么小的洞。博物馆是把文物从库房请出来展示,实际上我们开放的是文物库房,大家明白不明白?我当然着急啊。”可知,樊锦诗担心参观洞窟会对洞窟产生危害,对此她十分着急,可见她对文物的珍视,所以她留下来了。三、(50分)21(45分+5分)【参考范文】时间的痕迹时间的沙漏发出淡淡的摩擦声,有份甜美的印记绽放成花朵,其迷人的馨香充盈着我平凡的生命“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家乡的天空永远是湛蓝的,云朵永远是洁白的,而外婆的面容永远是慈爱的。年幼时,每逢油菜花开,外婆

45、就会牵着我的小手在花海中信步漫游,闲适安逸。大片大片金黄的油菜花,微风吹过,花枝摇曳,花香飘散,空气中弥漫着喜悦的气息,花粉调皮地伏在我发梢,也落在外婆的肩头。蜜蜂在花间噗哧着翅膀,忙着采蜜。油菜花杆上偶有花瓣凋零结了籽的,长长细细的像四季豆一样还鼓出几个“小肚子”,甚是可爱。微风吹乱了外婆的发丝,她下蹲抱起我,问我是否看见了田野的尽头,说只要人的心像油菜花一样阳光,总能脚踩繁花,走向明媚的远方。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我轻歪小脑袋看她,忽觉她的脸似油菜花一样迷人,也将这一刻深深印到我心里。我摘了一朵小花儿,给外婆戴上;又摘了一朵握在手里,生怕它长了翅膀,偷偷从我手心里“飞走”。夕阳西下,外婆坐在

46、家门前的石凳上,看着我在院子里不知疲倦地跑着、跳着。她偶尔轻轻呼唤我的小名,我便笑嘻嘻地跑向石凳。她慈爱地抱起我,把我放在她的膝盖上,轻轻地摸着我的头。她轻轻摇着我,哼起山歌,一字一句,轻轻柔柔的,沉在她油菜花般的笑容里,那一刻,我虽少不知事,却也听得入了迷。每当看见油菜花,总会想起外婆那慈爱的脸,好似有一缕灿烂的阳光照进心头!时间嘀嗒往前走,故乡那片油菜花地,沁人心脾的香味混合着童年的天真可爱,饱含外婆的浓浓爱意,它们均幻化成记忆里永不磨灭的痕迹,时刻温暖着我的生命【解析】本题考查命题作文。第一:审题立意。请以“时间的痕记”为题目,写一篇文章。“时间”指时间间隔,可短可长,也可以指岁月,岁月

47、悠远,似曲如歌,可以回忆自己在岁月中的人生往事,也可以抒写独特的岁月感受。“痕迹”点明是回忆,是过去发生的事件。“痕记”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事物留下的迹印”。每个人都要走过一条名为成长的道路,蓦然回首,那些或闪亮或灰暗的日子,都会在我们的心中留下很多很深的痕记,也许是他人、自然、书籍等给了你不灭的印记,也许是自己独特的心路历程给了你别样的体会注意所谓“痕”要体现所记的人、事、物等给你留下的影响、成长变化等;所谓“记”一要有具体的写人、记事、状物等叙述、描写。立意方面可通过写成长历程中的人、事、物,表达自己对人生、社会、自然的独特的体验与感悟。第二:选材构思。本文适合写记叙文。本文可写的材料很多,成长路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语文中考 > 第三次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