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氓》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上传人:雪**** 文档编号:240722 上传时间:2023-04-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8.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1《氓》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1-1《氓》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1-1《氓》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1-1《氓》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1 氓题型一:课内经典阅读理解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送子涉淇,至于顿丘B将子无怒,秋以为期C匪来贸丝,来即我谋D自我徂尔,三岁食贫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匪来贸丝B隰则有泮C不可说也D不思其反3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禅,也叫禅让制,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滥觞。它随时代而演

2、变, ,生生如昨,出现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一座座高峰。它培养了我们 的待人风格、悲天悯人的民族情感、坚韧不拔的民族性格。中国优秀诗歌为什么能够 、源远流长?首要原因就是中国优秀诗歌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风貌,体现了时代精神。中国诗歌易于传诵,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渗透于小说、戏剧、曲艺、歌舞、音乐、美术、书法等各个领域,与人们的文化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呈现出新诗和中国传统诗词双峰并峙、 的局面。但同时也应看到,“有数量、缺质量”的问题凸显。仅2018年网络新媒体发表的诗歌近亿首,但深刻反映时代变化、基调明亮、能量充沛、可读可诵、为人们所喜爱的精品诗作比例偏

3、低,讲究韵律的新诗更是罕见,不关注人民生活、专注个人情调抒发的诗歌还比较普遍,这也是当代诗歌丢失群众基础的重要原因之一。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接连不断彬彬有礼交口赞誉交相辉映B绵延不绝彬彬有礼脍炙人口交相辉映C绵延不绝落落大方交口赞誉各有千秋D接连不断落落大方脍炙人口各有千秋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诗歌经久不衰,近年来又重新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B诗歌经久不衰,近年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又重新出现C近年来,重新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的是经久不衰的诗歌D近年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又重新出现了经久不衰的诗歌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4、)A不关怀人民生活、专注个人情调抒发的诗歌还比较普遍,讲究韵律的新诗更是罕见B讲究韵律的新诗更是罕见,不关怀人民生活、专注个人情调抒发的诗歌还比较普遍C不关心人民生活、专注个人情调抒发的诗歌还比较普遍,讲究韵律的新诗更是罕见D讲究韵律的新诗更是罕见,不关心人民生活、专注个人情调抒发的诗歌还比较普遍题型二:课内古诗词阅读阅读氓,完成下列各题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5、!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7对一、四两段诗歌内容和手法的说明,下面错误的一项是()A第一段写的是古代青年男女的求婚经过:氓诚恳求婚,“我”热情相送。B从第一段看,古代青年男女恋爱是讲究媒妁之言的,没有媒人恋爱是不合礼法的。C第四段写的是婚后“我”遭遗弃的情况:氓家庭贫寒,遭受水灾,“

6、我”被遗弃。D第四段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托物起兴的方式,由桑叶变黄引起并比喻氓的变心。8阅读第一、四两节,选择有关诗句填空,并作相应评价氓“我”婚前(1)“_”“送子涉淇”“匪我愆期”婚后(2)“_”(3)_“三岁食贫”“女也不爽”评价当初忠厚老实婚后违背誓言当初热情大方婚后依然如故9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有诗歌305篇。编排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通常把这三个部分叫做(1)_、_、_。篇章结构上多采用(2)_的形式,其主要表现手法有三种,通常称做(3)_、_、_。人们把诗经的内容编排和表现手法通常称为(4)“_”。10请指出“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

7、深层含义。题型三:文学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话说诗经之“风”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地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

8、们的行为方式的。换言之,诗经之“风”,即是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人家,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

9、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的“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只有偷偷摸摸去做。“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他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社会是精彩的但更是复杂的,不认识社会就只能四处碰壁,最后落个失败的人生;能认识社会就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

10、时间的,是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人们在实际生活、生产中,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风俗习惯。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重读诗经,一是要了解古代人们的风俗习惯;二是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好的风俗习惯,如春节团聚、清明祭祖等;三是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可能都有法律约束和指导,而且人类社会的维持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那么还要依靠什么呢?就是风俗习惯、“礼”、“社会行为规范”等,依靠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出现混乱,一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风俗混乱。一群人恣意破坏另一群人

11、的风俗习惯,便会导致争斗打闹,甚而引发战争。所以,入乡随俗,懂得并调节自己去适应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这或许便是孔子编集诗经的主要原因吧。1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的社会情状,形成了周易中的十五个卦象,而这十五个卦象正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相对应。B孔子把君子之德喻为风,把小人之德喻为草。草随风动,强调百姓在领导者的影响下,自然会形成一种普遍的风气或社会风貌。C诗经中的“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它要求人们要懂得这些规范,并在这些规范的约束下从事社会活动。D在自然界中,因为大气内空气涌动而形成的

12、风使大地万物不断接受新鲜空气,从而保持生机;人类社会亦如此,没有正常风气,就没有美好生活。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每做一件事往往把亲友们的看法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因为这些看法代表着一种社会行为规范;而不是先考虑符不符合法律法规。B孔子强调“礼”的作用,正是要通过“风俗”给人设定一种无形的束缚,对人的行为提出要求,使之符合所有人约定俗成的规范。C孔子把诗经作为教材,意在向学生表明这样的思想:社会是精彩的但更是复杂的,只有认识社会,做事才能游刃有余,追求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D而今,我们重读诗经,除了要了解古人的生活习惯以外,还要以此为借鉴,摒弃那些落后习俗

13、,发扬和创造有利于我们今天生活的好习俗。1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种风俗习惯的形成,一要靠领导人的垂范和引领,二要靠长期的实践检验,三要获得民众的普遍认可,其目的是更好地生存。B由于风俗习惯的冲撞而引发的摩擦甚至战争,在当今世界也并不鲜见,只有彼此尊重,互相适应,才能实现民族和解与世界和平。C左传记载楚使言于齐师:“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这句话是指两国距离甚远,而非各自的风俗文化不同。D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属于不同的层面,人类社会的维持除了依靠法律法规,还要依靠风俗习惯,有了这两方面的结合,人们就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题型四:语言表达14学校组织

14、“诵诗经,品经典”活动。请为这一活动写一则宣传语。要求:体现活动主题;语言表达简明、连贯;不超过20字。15下面是以氓为例说明诗经表现手法的一个图示(思维导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不超过100个字。参考答案1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至于: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另提一事,达到某种程度。B.以为: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C贸丝:古今意思一致,都是换丝的意思。D.三岁:古义,泛指多年;今义,指年龄。故选C。2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A“匪”通“非”,不,不是。B“泮”通“畔”,边岸。C“说”通“脱”,自拔,脱

15、身。D无通假字。故选D。3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 “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的说法错误,儿子除了有长幼之分外,还有嫡庶之分,一般是传嫡子,不一定是最年长的。故选C。4B5A6C【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接连不断:一个接着一个而不间断。绵延不绝:连续不断,一直延续。根据后文“生生如昨”的语境,应选用“绵延不绝”。第二空,彬彬有礼:文雅有礼貌。落落大方:形容言谈举止自然大方、不拘谨。语境是讲待人的,应选用“彬彬有礼”。第三空,交口赞誉:异口同声地称赞。脍炙人口: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诵。前者强调称颂者多,后者

16、强调受赞誉者本质好,同时“交口赞誉”与前文主语不搭配。语境是说中国优秀诗歌本身之美,应选用“脍炙人口”。第四空,交相辉映:各种光亮、色彩等互相映照。各有千秋:各有各存在的价值,各有特色,各有所长。语境谈的是两者的关系,并非讲各有特色,应选用“交相辉映”。故选B。5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由“因此”前面的内容“中国诗歌易于传诵”以及与人们文化生活的密切关系可知,“因此”后面的内容最好是“诗歌”开头,据此排除C、D两项。从语言的简洁流畅而言,A项的“近年来又重新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比B项的“近年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又重新出现”更好,据此排除B项。故选A。6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

17、能力。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更是罕见”与“比较普遍”两个句子的语序不当,“更是”应放在后面,由此排除B、D两项。二是“关注”与“人民生活”搭配不当,“人民生活”与“关心”搭配最为恰当,由此排除A项。故选C。7C8 “氓之蚩蚩” “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9 风 雅 颂 重章叠句 赋 比 兴 六义10参考答案:都运用了比兴手法前一句比喻女子年青时容颜娇美润泽(或比喻女子和氓初婚时的幸福。或将两种意思结合在一起)后一句比喻女子不要迷恋爱情。【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手法的的能力。C.“氓家庭贫寒,遭受水灾,我被遗弃”错误,第四段用桑树、淇水起兴,写弃妇婚后多年忍受贫苦生活,

18、没有什么差错,而男人却改变了主意。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筛选信息的能力。结合表格所给内容可知,三处都是氓的表现。第一节写氓来求婚,即婚前,相关句子是“氓之蚩蚩”;第四节为婚后表现,相关句子为“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9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此处是关于诗经的相关知识。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现存305篇内容上分风雅颂三部分。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诗经

19、的艺术技法被总结成“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手法及含义的能力。“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树还没落叶的时候,桑叶像水浸润过一样有光泽。“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唉那些斑鸠呀,不要贪吃桑葚。这两组句子都运用了比兴手法,前一句以润泽的桑叶比喻女子年青时容颜娇美润泽,表明女子和氓初婚时的幸福。后一句以沉迷桑葚的斑鸠比喻女子,告诫女子不要迷恋爱情。11A12B13D【分析】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十五个卦象正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相对应”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可见并非“

20、十五个卦象正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相对应”。故选A。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所有人”错,文本第二段中说的是“大部分人”:“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是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有了这两方面的结合,人们就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错。根据原文第四段“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只有偷偷摸摸去做”,可见,两方面的结合并不一定能使人们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有公然抗法者,也会有偷偷摸摸去做的。故选D。14聆听诗风神韵,感受文化芬芳。【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简明

21、、连贯的能力。题目要求写“诵诗经,品经典”活动的宣传语。诗经是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易于诵读。宣传语要求简洁凝练、显明易记、讲究韵律。动词可采用“诵读”“聆听”“欣赏”“感受”“触摸”“陶冶”等词语,再结合诗经内容和特点写对称的一组句子就行,注意字数要求。15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赋就是铺陈,比就是譬喻,兴就是起兴。比如氓,讲述女主人公的婚恋过程就是赋,用桑比如容貌就是比,由桑想到容貌即是兴。【详解】此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表现手法分为赋比兴,是中国古代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归纳出来的诗歌表现手法。氓以赋为主,兼用比兴。赋以叙事,兴以抒情,比在于加强叙事和抒情的色彩。比如氓,讲述女主人公的婚恋过程就是赋,具体描写男子向女主人公求婚以至结婚的过程。用桑比如容貌就是比,由桑想到容貌即是兴,以桑树起兴,从诗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充分运用了赋比兴交替使用的手法,时时注意情与景的结合。注意字数限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人教部编版(2019) > 选择性必修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