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上传人:雪**** 文档编号:240718 上传时间:2023-04-2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7.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4课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14课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14课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14课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14课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题型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各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当曾子的学生单居离向他询问是否果真“天圆地方”时,曾子一针见血地指出“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掩也。”B他引述孔子之语,把“天圆地方”说成是“天道曰圆,地道曰方,”即天所遵循的规律在性质上属于“圆”,转动不休;地遵循的规律在性质上则属于“方”,安谧静止。C蔡邕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宣夜说的处境:“宣夜之学,绝无师法。(晋书天文志)”宣夜说被天文学家们所抛弃,是历史的必然。D文中提到的“辰极”,指的是北极星;“七曜”,指的是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五星在天空的运行,看上去很不规范。2【语病】下列句子中

2、,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银河系,一个被天文学家称为“骨头”的由尘埃和气体组成的长卷须状的天体,可能从邻近的星体汲取生命能量,看上去非常年轻。B“日全食”发生当天,各大媒体的新闻记者和新闻采访车、天文学家和业余天文爱好者都放弃了休息,自始至终关注着这一天文奇观。C最近,天文学家们报告发现了一个独特的双星系统,这一对双星位于银河系之外,属于大麦哲伦星系范围,距离地球约16万光年左右。D我国发射的首颗X射线空间天文卫星,将显著增加我国大型科学卫星研制水平,实现我国在空间高能天体物理领域由地面观测向天地联合观测的跨越。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

3、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能跟在权威后面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B企业对高精尖、炫彩酷的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打造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C在中国人那里,自然与精神,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不是相互敌对和矛盾,而是相反相成,各行其是。D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盖天说与浑天说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上两大主流学派的理论,两派都创造了许多天文仪器,用于观测、记录、研究和演示天象。浑天学派的浑天仪和浑象奇瑰雄浑,在历史上备受推崇,盖天学派的圭表也广为世人所知。其实

4、,盖天派还创制了一种盖天图仪,同样闪烁着先哲智慧的光芒,然而遗憾的是,这种盖天图仪在中国天文学史上却鲜有提及,所以今天仍有必要介绍和探讨。盖天说是中国一种古老的天文学理论,传说出自周人之手的周髀算经说:“天似盖笠,地法覆槃。”古人于伞盖之下,仰观其形有若天穹,于是绘制星辰图像于其上,就成为一幅盖天图。与盖相类者有笠,笠无柄,顶戴于头遮日防雨。用笠制作法天之器,作用与盖相同,故有“盖笠”一词。但笠小盖大,盖上可以绘制更多星辰,这大约就是后代多称“盖天”的原因吧。4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句子“这大约就是后代多称盖天的原因吧”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我记住了。B荷兰

5、有“风车之国”的美誉。C鲁迅在书桌上刻了个“早”字。D你这个把白说成黑的人可真“了不起”!5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两派都创造了许多用于观测、记录、研究和演示天象的天文仪器”,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题型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材料一:从2002年4月科学杂志以罕见的体量介绍中国科学家完成的籼稻基因组测序工作,到今年2月自然植物杂志在社论“中国的复兴”中称赞我国水稻研究,业内人士已不怀疑这样的论断:中国的水稻研究已经引领世界。从跟跑,并跑,直至领跑,中国的水稻研究如何走

6、向卓越?与今天人们更加关心健康不同,用“7%的耕地能否养活22%的人口”,也就是粮食安全,是20世纪的中国需要首先面对的问题。1994年,李家洋从美国康奈尔大学汤普逊植物研究所回到了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回国后不久,他从拟南芥的研究转向了水稻的研究。提起这一转变,他说,这是为了和当时国家的需求相契合。随后回国同样到遗传所工作的储成才和傅向东也做出了同样的选择。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参与了“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承担了第4号染色体的测序工作。之后,中国主导的“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基因组计划”启动。2001年,中国联合研究组后来居上完成了籼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的绘制。在科研人员眼中,水稻不仅是非常重要的作

7、物,而且也是非常理想的单子叶模式植物。水稻的基因组较小,在作物中第一个完成了测序,加之较容易转化,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科学家进入了这一领域。育种家负责培育新品种,水稻的基础研究者负责了解机理,这两者各有侧重。中国职业化的育种工作不仅由来已久,而且也在近代绿色革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大量的水稻突变体材料为水稻基础研究提供了便利。而育种家通常也会从生产角度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基础的和育种家的有机组合,是水稻研究走在前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傅向东说。虽然与育种家合作,创制优质水稻品种,但储成才认为,在基础研究领域,不宜片面强调应用和产业化目标。基础研究常常需要耐心,研究结果的产生需要积累。就拿他

8、认为自己“最有用”的一项关于粳稻氮肥利用效率的研究来说,前前后后也经历不少时间。另一个例子是最近四川农业大学陈学伟研究组关于“稻瘟病”的研究。不过,这一成绩的取得也经历了十多年的时间。(摘编自中国水稻研究缘何引领世界,人民日报2017年7月28日)材料二:北京时间4月26日凌晨1点,国际顶级期刊自然杂志在线长文报道了“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成果。该研究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牵头,联合国际水稻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等16家单位共同完成。这是国内外水稻研究专家大协作的重大成果,体现了中国农业科学在水稻基因组研究方面居于世界领先位置。“3010

9、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这一重大科技成果将推动水稻规模化基因发掘和水稻复杂性状分子改良,提升全球水稻基因组研究和分子育种水平,加快优质、广适、绿色、高产水稻新品种培育。此次研究成果的发起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黎志康认为,此次研究成果的完成仅仅是一个开端,随着深入分析和更多数据产生,包含水稻全部优良基因多样性的数据库将更加庞大与精细,人们可以从中找到与任何性状相关的关键基因,并应用到育种实践中。这将为开展水稻全基因组分子设计育种提供足够的基因来源和育种亲本精确选择的遗传信息,为培育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奠定基础。(摘编自设计水稻不再是梦,经济日报2018年4月29日)材料三:近日

10、,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绿色超级稻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黎志康博士等人完成的最新成果,剖析了水稻核心种质的基因组遗传多样性,对水稻的起源、基因、分类和进化规律有了全新的更深入的认知。这一成果表明,中国夺回了对水稻命名的部分话语权,恢复了历史的真实。1928年,日本学者加藤茂范通过杂交等手段发现了籼稻和粳稻的区别。当时,加藤把籼稻称为“印度型”,把日本栽培极广的粳稻称为“日本型”。自此,籼稻和粳稻在国际上就一直沿用命名至今。然而中国科学家对代表了全球水稻种质约95%多样性的核心种质的3010株水稻的基因组研究表明,这种命名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根据研究结果,中国研究人员首次

11、提出,水稻的籼、粳亚种是独立的和多地起源,要求恢复使用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在化石证据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植物考古学家日前采用植硅体分析方法,在位于浙江省龙游县的荷花山遗址中找到了距今1万多年前野生稻存在以及逐渐被驯化的证据,从土壤剖面中提取的植硅体来自一些野生稻叶片和稻壳。研究人员再次认定,水稻的起源和驯化是在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在中国推广种植后,很快传到东亚近邻国家。3000多年前,中国水稻传至朝鲜、日本,南传越南。到了汉代,中国粳稻传到菲律宾。公元5世纪,水稻经伊朗传到西亚,然后经非洲传到欧洲、美洲以至全世界。但是,这与水稻基因组研究的结果有差异中国研究人员从基

12、因组获得的证据则提出,无论是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研究人员对来自全球的3010株水稻的基因组测序后,发现亚洲栽培稻品种间存在9万个微细结构变异,同时发现了1.2万个全长新基因和数千个不完整的新基因。他们再次挑选出453份测序深度较高的水稻样本分析核心基因家族和分散式基因家族,得出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的假说。显然,未来需要对这两种证据进行整合,同时补充证据,才能得出更可靠和令人信服的结论。(摘编自基因和化石结合探寻水稻起源,光明日报2018年5月17日)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联合研究组顺利完成了籼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的绘制,获得国内外广泛赞誉,科学杂志

13、对此进行了相关的介绍。B“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是中国主导的国际科研协作成果,将推动水稻规模化基因发掘和水稻复杂性状分子改良,有利于新品种培育。C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黎志康认为,在水稻基因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只是一个开端,随着研究的深入,将会取得新的成就并运用到育种实践中。D中国科学家对基本可以代表全球水稻种质的3010水稻的基因组进行了研究,从而确定水稻的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的。8下列关于“中国水稻研究走向卓越”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20世纪面对我国粮食安全的严峻形势,一大批学者为了国家需求决心投入水稻研究,为我国水稻研究取得成绩奠定了基础。B水稻具有基因组较小

14、和容易转化等自身的一些优势,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加入研究行列,科学家群体扩大,壮大了水稻研究的力量。C水稻育种家负责培育新品种,基础研究者负责了解作物机理,在各有侧重的研究基础上有机结合,推动了水稻研究更上一层楼。D我国的专家学者在基础研究领域很有科研耐心,强调基础研究,注重积累,花费时间较多,也不强调应用和产业化目标。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参与“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到主导国际16家单位完成水稻研究重大成果,表明中国的水稻研究已实现了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角色转变。B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黎志康等人的研究成果,使人们对水稻的起源、基因、分类和进化规

15、律有了全新认识,恢复了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C中国科学院的考古学家们在浙江龙游荷花山遗址发现的距今1万多年的野生稻叶片和稻壳,有利于证明我国是水稻起源地和驯化地。D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的品质和产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培育出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依然是世界水稻研究面临的课题。10为什么中国要夺回对水稻命名的话语权?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11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报道的内容各侧重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题型三: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稻米传奇文慧谁是稻米的最早驯化者?对于这一问题曾一度众说纷纭。瑞士的植物学家阿方斯德康多尔,最早提出水稻栽培起源于印度

16、。虽然他也曾提过,在公元前2800年左右的中国,水稻作为“五谷”之一很有可能已经被种植,但因为在印度被发现的栽培品种更多,所以彼时流行将印度定为栽培水稻的起源中心。直到1917年,中国南方各地发现的稻种数量已经与印度不相上下,水稻原产于中国的发声就开始日益响亮起来。20世纪70年代,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村发现的7000年前人工栽培稻遗址备受瞩目。一方面,它推翻了中国稻米由印度传入的说法,证明中国才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另一方面,人们发现早期的中国在黄土高原地区农耕文明发源较早的同时,其南方也开始早早萌芽了自己的农业文化。2011年,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与纽约大学合作开展了一项水稻DNA基因

17、研究。研究表明,栽培水稻的起源时间大致在公元前8500年前,地点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在这里,野生稻米被驯化为粳稻,中国的粳稻随后由商人和农民传到印度,与恒河流域的野生稻杂交之后变成籼稻,后又传回中国。由此,中国水稻种植起源说算是铁板钉钉,华夏祖先才是最早驯化野生稻的人。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为稻米种植带来勃勃生机。跟随北方移民一起南下的,还有他们先进的种植技术,这些技术与南方的湿润气候与丰厚土壤一拍即合,大片蛮荒之地变成万顷良田。经过隋、唐、五代到宋朝的不断经营和开发,江南的稻米逐渐成为维系国力的最重要因素。可以说,中国稻米的栽种史是一部经济和文明的发展史。从人口历史数据来看,北宋以前

18、中国人口数量从未超过6 000万,与之对应的,是从商周时期到汉唐时期中国北粟南稻,粟居首位、稻居其次的格局。而伴随中国历史上几次人口南迁带来的南方土地开发,稻的地位开始超越粟。特别是从11世纪起,源自越南的占城稻传入中国,与本地的晚稻配合成为双季稻,大大增加了南方稻米的产量,南宋人口也迅速突破亿的大关。随着历史进程中人口的迁徙和流动,以稻米为基础的长江文明与黄河流域的粟作文明交相辉映,前者逐渐发展出了繁荣的稻米文明。到了清朝末年,南方经济超越北方,国内人口也达到了4亿多。在这些重大转变的背后,稻米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作为稻米的故乡以及最大的稻米产区,中国的稻作技术和稻米文化影响了世界。大约30

19、00年前开始,稻米从中国出发,向北传递到朝鲜,向南影响至越南,2000年前东传到了日本。中国稻米穿越崇山峻岭、漂洋过海,随后陆续传播到西亚、欧洲等地,最终形成了日本学者渡部忠世所说的“稻米之路”。在过去的几千年里,稻米之路不仅为许多民族带去了食粮,更影响了这些国家人们的饮食习惯、生活习俗,在这个过程中,稻米将中国和整个亚洲连接到一起,最终塑造出独特的“稻米文化圈”。12下列有关水稻种植起源认定过程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恒河流域最早出现籼稻,瑞士人阿方斯德康多尔提出水稻栽培起源于印度。B当在中国南方发现的稻种数量与印度不相上下时,中国水稻种植起源说呼声渐响。C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村人工栽

20、培稻遗址证实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D通过水稻DNA基因研究,科学家确认中国长江中下游一带是水稻种植的起源地。13下列对中国水稻种植历史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南迁移民带来的先进种植技术与南方合适的气候、土壤相结合,推动了水稻种植。B伴随着南方土地开发,粟居首位、稻居其次的格局发生改变,稻的地位开始超越粟。C越南占城稻与南方本地晚稻配合成双季稻,使稻米产量与宋朝人口数量大幅增长。D清朝末年,得益于水稻种植的推动,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稻米文明取代了粟米文明。14请简要梳理稻米的传播之路。15简析最后一段画波浪线句子的语言特点。题型四:语言表达16学校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你所在的

21、小组深入一个著名的“养牛专业村”,就2020年一年内子牛成活率(科技含量较高)进行了相关调查。请你根据调查内容,用一个双重否定句写出如何提高子牛成活率的调查结论,要求包括ABCD四项内容。(45字以内)养牛人文化程度养牛人数母牛孕产期请技术员指导的次数(户均)自购并阅读相关书籍的册数(户均)子牛成活率(%)小学70.80.1485.7初中131.11.1593.6高中以上281.02.4698.3A BCD参考答案1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A“指出”后加冒号,表示提示下文。B“地道曰方”后的逗号使用错误,引文作为句子的一个组成部分,逗号应放在引号外。C括号和括号中的内容应

22、放在引号外,表引文的出处。故选D。2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B.主谓搭配不当,“新闻采访车”不能“放弃了休息”;C.“约”与“左右”重复;D.搭配不当,“增加”和“研制水平”不搭配。故选A。3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的能力。A. 不敢越雷池一步:本指原地坚守,不要越过雷池地界。后形容办事不敢超越一定的范围。语境是说袁隆平认为不能不敢打破权威的限制,熟语使用正确。B. 金字招牌:意思是旧时店铺为显示资金雄厚而用金箔贴字的招牌。现比喻高人一等可以炫耀的名义或称号。也比喻名誉好。语境是说企业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打造产品,才能赢得好名誉,成语使用正确。

23、C.各行其是:各自按照自己以为对的去做。语境是说自然与精神,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都各自有自己的轨道,此处应为“各得其所”,其意思为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D. 亘古不变:从古到今,没有变化。语境修饰太阳的运行,成语使用正确。故选C。4B5句中把“伞盖”比作“天穹”,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伞盖和天穹的形状相似;具体形象地描述了盖天图的由来。6原文是将定语从句子中单独拿出来放到后面加以强调,突出了创造天文仪器的目的,能给人以深刻印象,改句没有这样的效果。【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句子的引号都表示特定称谓。A表示引用。B表示特定称谓。C表示强调突出。D表示讽刺否定。故选B

24、。5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古人于伞盖之下,仰观其形有若天穹”中把“伞盖”比作“天穹”,因为伞盖和天穹的形状相似,都是圆形,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天穹”遥远而且抽象,用“伞盖”来比喻“天穹”,具体形象可感。“于是绘制星辰图像于其上,就成为一幅盖天图”也写出了盖天图的由来。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原句和改句的区别在于“用于观测、记录、研究和演示天象”的位置不同。原句中“用于观测、记录、研究和演示天象”是单独成句的,且放在句子的后半部分,这样能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突出了创造天文仪器的目的。而改句中“用于观测、记录、研究和演示天象”是作为定语成分修饰天文仪器的,放在

25、句子中间,不显目,起不到突出强调的作用。7D8D9B10日本学者“印度型”“日本型”的命名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水稻的籼、粳亚种是独立的和多地起源;水稻的起源和驯化是在中国进行的,水稻的推广种植是由中国传到其他国家的。11人民日报侧重报道中国的水稻研究已经领先世界,并分析了原因;经济日报侧重报道中国主导国际16家单位共同完成“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这一重大成果及其意义;光明日报侧重报道中国研究人员从基因和化石两方面探寻水稻起源。【分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从而确定水稻的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的”是错误的,由原文“根据研究结果,中国研究人员首次

26、提出,水稻的籼、粳亚种是独立的和多地起源”可知,只是“首次提出”,并不是确定的结论。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也不强调应用和产业化目标”是错误的,由原文“不宜片面强调应用和产业化目标”可知,是不应该片面强调应用和产业化目标,而不是不强调。故选D。9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B.“恢复了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是错误的,由原文“中国研究人员首次提出,水稻的籼、粳亚种是独立的和多地起源,要求恢复使用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可知,材料只是说中国研究人员“要求恢复使用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并未说结果如何。故选B。1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

27、信息的能力。由原文“1928年,日本学者加藤茂范通过杂交等手段发现了籼稻和粳稻的区别。当时,加藤把籼稻称为印度型,把日本栽培极广的粳稻称为日本型。自此,籼稻和粳稻在国际上就一直沿用命名至今。然而中国科学家对代表了全球水稻种质约95%多样性的核心种质的3010株水稻的基因组研究表明,这种命名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根据研究结果,中国研究人员首次提出,水稻的籼、粳亚种是独立的和多地起源,要求恢复使用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可知,日本学者“印度型”“日本型”的命名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水稻的籼、粳亚种是独立的和多地起源。由原文“在化石证据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植物考古学家日前采用植硅体分析方法

28、,在位于浙江省龙游县的荷花山遗址中找到了距今1万多年前野生稻存在以及逐渐被驯化的证据,从土壤剖面中提取的植硅体来自一些野生稻叶片和稻壳。研究人员再次认定,水稻的起源和驯化是在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在中国推广种植后,很快传到东亚近邻国家”可知,水稻的起源和驯化是在中国进行的,水稻的推广种植是由中国传到其他国家的。1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材料一指出中国的水稻研究领先世界,并用较多篇幅对“中国的水稻研究是如何走向卓越”进行分析,可见人民日报侧重报道中国的水稻研究已经领先世界的事实及其原因。材料二第一段介绍新闻事实,第二段介绍意义,侧重报道的是中国主导国际16家单位共同

29、完成“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这一重大成果及其意义。材料三主要介绍了中国研究人员在基因和化石两方面的研究,侧重报道的是中国研究人员从基因和化石两方面探寻水稻起源。12A13D14大致在公元前8500年前,水稻栽培起源于中国;随后传到印度,后来印度籼稻又传回中国;大约3000年前开始传到朝鲜,后影响越南,11世纪起越南占城稻传入中国;2000年前传到日本,随后陆续传到西亚、欧洲等地。15最后一段介绍中国稻米走出国门,连用“穿越”“漂洋过海”“传播”等几个动词,语言形象生动,给中国稻米以人的形象,让中国稻米如同一个传播文化的使者走向世界,形象地说明中国稻米为世界人民所做的贡献。【解析】12

3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思路结构及筛选信息的能力。A.“因为恒河流域最早出现籼稻”因果关系错误,在文中第一段,“但因为在印度被发现的栽培品种更多,所以彼时流行将印度定为栽培水稻的起源中心”,可见这是当时流行的观点,无法得出是阿方斯德康多尔提出的观点,选项强加因果。故选A。1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作者观点的能力。D.“稻米文明取代了粟米文明”既强加因果,又无中生有。原文说的是“而伴随中国历史上几次人口南迁带来的南方土地开发,稻的地位开始超越粟随着历史进程中人口的迁徙和流动,以稻米为基础的长江文明与黄河流域的粟作文明交相辉映”可见,并没有“取代粟米文明”。故选D。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梳理文章思路及筛选

31、整合信息的能力。根据第一段“研究表明,栽培水稻的起源时间大致在公元前8500年前,地点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可得出,大致在公元前8500年前,水稻栽培起源于中国。“中国的粳稻随后由商人和农民传到印度,与恒河流域的野生稻杂交之后变成籼稻,后又传回中国”可见,随后传到印度,后来印度籼稻又传回中国。根据倒数第二段“从11世纪起,源自越南的占城稻传入中国,与本地的晚稻配合成为双季稻,大大增加了南方稻米的产量”和最后一段“大约3000年前开始,稻米从中国出发,向北传递到朝鲜,向南影响至越南,2000年前东传到了日本”“中国稻米穿越崇山峻岭、漂洋过海,随后陆续传播到西亚、欧洲等地”,梳理其时间脉络,应该是大约

32、3000年前开始传到朝鲜,后影响越南;11世纪起越南占城稻传入中国;2000年前传到日本,随后陆续传到西亚、欧洲等地。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语言特色的能力。句中写稻米“穿越崇山峻岭”“漂洋过海”“陆续传播到”,把中国稻米拟人化,仿佛它是一个文化使者,主动给世界带来改变,作出贡献,更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稻米传播之路带给世界的巨大贡献。16调查结论:要提高子牛的成活率,非提高养牛人的文化程度、养牛人对养牛科学技术的关注程度不可。【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图文转换能力。首先审好题干,以免答非所问,此表调查的内容是关于子牛成活率的情况,让回答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子牛成活率”,表述时用一个双重否定句,限

33、定于45字内,注意解答时要关涉表格中ABCD四项信息。解读图表时注意最高和最低两个数字,与好坏或者成败直接关联,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般来自最低或最高的数字所给予的启示。A.代表养牛人文化程度(小学、初中、高中),从人数看,给我们的信息是文化程度越高养牛的人数越多,这一点与问题关联不大,可以忽略不计。B.母牛孕产期请技术员指导的次小学最少,初高中差不多,可见随着文化程度增高而增多,基本成顺向正比关系。C.自购并阅读相关书籍的册数对比明显,高中最高,小学最低。BC两项给我们的启示是文化程度越高越重视科学技术、理论等方面的学习指导。D.子牛成活率(%)与文化程度成正比关系,小学最低,高中最高。显然,要提高子牛成活率需要提高养牛者的文化水平,需要理论技术等方面的指导,实现科学养殖。结合以上信息整理出答案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人教部编版(2019) > 选择性必修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