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知识点复习提纲

上传人:热*** 文档编号:235199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128.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知识点复习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知识点复习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知识点复习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知识点复习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知识点复习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部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 先秦时期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仰韶大汶口河姆渡龙山红山良渚夏商西周东周秦春秋战国-170万 -70万 -3万 -5000 -3000 -2070 -1600 -1046 -770 -475 -221夏商西周时期(前2070-前771年)领域分类发展概况特点概括经济发展农业金石并用、刀耕火种;集体劳动;说明:视角层面不同,“概括”的层面相应不同。“发展概况”栏目,也可视为是某一领域层面的“特点概括”。可根据解题需要,进行相应的“提层概括”。手工麻纺、丝织、制陶、青铜、建筑技术;商业商人、货币、信贷、契约、城市;制度政策井田制、工商食官;关税制度;政治阶级矛盾奴隶主贵族V平民

2、、奴隶;君主V贵族;内外政局天下共主,方国(封国)林立,王朝松散统一;制度政策世袭、内外服、分封、宗法、世官、礼法制;原始民主;文化思想教育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下一家;周礼;官府垄断教育;文史科技甲骨文、金文;青铜艺术;天文历法等;春秋战国时期(前771-前221年)领域分类发展概况特点概括经济发展农业铁器牛耕、水利;私田自耕农、佃农男耕女织精耕细作;手工丝织、冶铁等;私营手工业兴起;商业自由商人、铜铸币、货币信贷工商业城市;制度政策废井田,确立土地私有赋税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政治阶级矛盾农民、新兴地主阶级V奴隶主贵族;士阶层崛起;内外政局周王室衰落卿大夫夺权、诸侯混战局部统一;民族交融

3、;制度政策各国变法分封制、宗法制瓦解;中央集权、官僚政治确立;文化思想教育华夏认同;老子、孔子和百家争鸣;私学兴起;文史科技六经;扁鹊四诊法、针灸;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希腊、罗马历史对比(前8世纪-前3世纪)领域分类东周中国古代希腊古代罗马经济农业井田制土地私有制;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公民拥有土地;家庭劳作和奴隶劳动;土地国有或贵族私有;家庭劳作和奴隶制庄园;工商私营工商业;铜铸币、货币信贷;工商城市;城邦商贸中心,海外贸易;货币兑换,汇票;建筑;商路通达,内外贸易繁荣;城市及建筑格局;政治矛盾新兴地主V奴隶主贵族平民、工商奴隶主V贵族平民V贵族;民族矛盾政局诸候国并立局部统一;城邦小国林立

4、,不统一;不断扩张形成统一帝国制度分封制中央集权;贵族政治官僚政治;贵族制平民民主制;直接民主,轮番而治;村社自治;贵族共和帝制;依法治国,完善法律;文化孔子、老子和百家争鸣;私学教育、中医;人文精神、理性主义;科学、文学、艺术、史学、教育;法律至上,公平公正;文学、史学、历法、医学;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考点整合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群)距今年代名称发现地点社会生活约170万年元谋人云南元谋打制石器、渔猎和采集、群居生活、使用火;南方巢居,北方穴居。用骨针缝制兽皮。约70-20万年北京人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约3万年山顶洞人2新石器时代(氏族社会)距今年代文化

5、名称分布区域代表成就社会生活约7000-5000年仰韶文化黄河中游彩陶、粟;母系氏族,磨制石器、原始农业、畜牧业、定居;刀耕火种。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河姆渡文化长江下游稻、蚕、猪和狗约5000-4000年龙山文化黄河流域黑陶父系氏族,私有制、阶级分化;制陶坯车,陶器汲水,陶纺轮。红山文化辽河上游玉器、祭坛和神庙;良渚文化长江下游二、从部落到国家1从部落联盟到万邦时代:传说记载:三皇五帝:从黄帝、炎帝部落联盟到尧、舜“禅让”。考古实证;龙山文化陶寺遗址:都城宫殿、天文建筑、礼器等;结论:国家初始形态。2夏王朝国家形成:兴衰:约公元前2070年,禹即天子位,国号夏,中国最早的奴隶制王朝国家形成。禹子

6、启继承王位。从此,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最后一个王“桀”。国家治理:最高统治者夏王;制定禹刑。中央:设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地方:夏部族生活区直接统治,其他地区控制部族间接统治。考古实证:河南洛阳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三、商和西周1商朝:兴衰: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首领汤灭夏朝,建立商朝。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于殷,此后商朝统治中心基本稳定下来,商朝也称“殷朝”。 国家治理:最高统治者商王;制定汤刑。中央:设尹及其他事务官。地方:内外服制: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考古实证: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文。2西周:建立:前104

7、6年,周武王伐纣,经过牧野之战,灭商建周,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分封制:概况:周王分封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为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分封士。关系:诸侯享有封建内统治权;服从周王政令,承担义务。影响:确立周王“天下共主”地位,形成文化认同。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补,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系联结;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世官制:实行官位世袭的世官制,贵族世代垄断高官。礼法制度:建立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敬天保民”思想。制定九刑。国人暴动:前841年,国人赶走周厉王;周公、召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西周灭亡:前771年,少数民族犬戎攻破镐京,杀周幽王,西周灭亡。3商周原始民主传统:特点:君主

8、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权力有制约作用。表现:国家重大决策,君主要征求“国人”的意见,国人可通过舆论影响朝政。4商和西周时期的社会经济:农业:是古代主要生产部门;农业立国思想形成。土地制度:井田制是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耕作方式:使用木、石、骨、蚌的耒耜等,“刀耕火种”;奴隶集体劳动。手工业:青铜铸造业发达,以商代的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为代表的青铜文化。商业:发展:商朝-最早货币“贝币”、职业商人产生;商周出现契约;管理:商周工商业官营“工商食官”;西周起,国内关税与国境关税长期并存。城市:主要分为宫殿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商朝: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

9、的中心。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对城市等级、布局等,都有严格规定。大致分为三等: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的采邑。早期建筑:木构抬梁结构;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体现礼仪制度。联系分析1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不同等级之间很难逾越。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考点整合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春秋战国的兼并战争: 东周: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10、这一时期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逐步瓦解。 春秋:前770年至前476年,得名于孔子的春秋。周王室衰微,齐、晋、楚、吴、越等诸侯大国先后称霸,史称“春秋五霸”。 战国:前475年至前221年。卿大夫夺权(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通过兼并战争,逐步形成秦、齐、楚、燕、韩、赵、魏“战国七雄”。前256年,秦灭周王室。2春秋战国的华夏认同:春秋:中原各国自称“华夏”,“尊王攘夷”;各族在频繁往来中也产生了华夏认同。战国: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范围扩大。3中国第一部成文法: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的“铸刑书”。二、商鞅变法1历史背景: 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提高社会生产力,

11、生产关系急剧变动。政治上:兼并战争,卿大夫夺权,分封制和宗法制动摇;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各国变法: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2措施和内容(前356年)经济: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拆分家庭等。政治: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什伍连坐,建立县制等。3影响:打击贵族特权,加强君主权力;官僚制取代贵族制,推动了社会转型。促进封建政治、经济、军事发展,使秦国实现富国强兵,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三、社会经济发展1农业:生产力:铁犁牛耕的推广;都江堰、郑国渠、芍陂等水利;杠杆提水:生产关系:土地私有,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2手工业:冶铁技术、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3

12、商业和城市:货币:各国分别使用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等多种样式的铜铸币。信贷:实物借贷形式已经比较普遍,货币信贷出现。城市:各地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联系分析1小农经济形成原因及特点原因:铁犁和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农民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特点:以小农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稳定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2封建经济与小农经济古代经济以农业为主,古代经济从不同视角看,定义不同:从土地所有制看:地主拥有大量土地,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是“地主经济”;自耕农拥有自己耕种的土地,“自耕农经济”是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从经

13、营方式看:都是小农一家一户(个体)经营,称“小农经济”。从生产目的看:主要是满足自己消费,很少投入市场,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从剥削方式看:主要采用封建地租剥削(租佃关系),称“封建经济”。第3课 先秦时期的文化考点整合一、先秦时期中华文化的奠基1多元起源:黄河、长江、珠江、辽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等。2中原核心: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3文化认同:春秋战国,内迁各族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血缘认同、文化认同。4礼乐文明:始于西周;春秋孔子多方面阐述,形成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5百家争鸣: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学说,成为后世思想文

14、化发展的源头。二、孔子和老子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道德准则:仁、礼等。政治主张:为政以德,提倡人治;节用而爱人,不要过度消耗民力。文化教育:兴办私学,有教无类;整理古典文献六经;主要言论记录在论语。2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哲学思想:认为“道”为世界本原;提出朴素的辩证法。政治主张: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三、百家争鸣1历史背景: 社会大变革: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旧贵族衰落,新兴士阶层崛起。争霸需要:各国招揽人才,士人活跃推动学术文化繁荣。2代表人物及主张: 儒家:孟子:性善说;“仁政”,民贵君轻,省刑罚、薄税敛。荀子:“性恶论”;“制天命而用之”;礼法并施。 道

15、家:庄子,“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也”。阴阳家:邹衍,“相生相胜”理论。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等。法家:商鞅:在秦国颁行了一系列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韩非:人性恶,提倡君主以法、术、势驾驭臣下;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3结果:儒家思想:不适用兼并战争实际,不为诸侯国君接受。法家思想:既满足君主专制;又带来富国强兵;各国据此开展变法运动;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4意义:地位:是春秋战国经济、政治变革在思想领域的反映;是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作用:为新兴地主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基础;成为中华思想文化源头,影响

16、深远。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1重视以人为本:社会伦理: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周公制礼作乐,孔子“仁者爱人”。政治伦理:民本思想。管子、孔子重民意、民情,孟子“仁政”“民贵君轻”。2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表现:商朝人祭天地、祖先。老子的“道”追求天人合一;荀子“天行有常”等。影响: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3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先秦诸子:孔子、墨子、孟子等以天下为己任;儒学精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世士大夫:张载、范仲淹、文天祥、顾炎武等,都有家国情怀的体现。4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表现:周公“敬德”;孔子“为政以德”;墨子“尚贤”;孟子“尊贤”。

17、影响:促进社会大变革;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深远影响。5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战国:孟子“富贵不能淫”;屈原的“吾将上下而求索”等。6主张和而不同:提出:西周末年太史伯提出不同事物间的“和”。阐释:孔孟提出“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强调“人和”。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1特点:本土性:中华文化发源于本土;发展立足于本土。多样性: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包容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凝聚性:形成中华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连续性:中华文化

18、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2价值: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对民众:其道德伦理、价值标准,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对国家: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推动社会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借鉴。联系分析1“六经”与“六艺”六经:最早见于庄子天运篇,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这六部古籍在孔子之前早已存在。汉以后乐经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六艺:最早见于周礼地官篇,原指周代贵族社会用以“造士”(即培养武士)的礼、乐、射、御、书、数等六门课程。2从各种关系视角看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关系视角主要思想自我修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三省吾身;人

19、与家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人与社会仁者爱人;兼爱;和而不同;尚贤;尊贤;国与民统治者:仁政、节用;人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与国非攻;和而不同等;人与自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第二单元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前221年-公元220年)领域分类发展概况特点概括经济发展农业耦犁、水利;土地兼并田庄经济;手工家庭纺车,丝织提花机;青瓷出现;用煤治铁;商业契约、驰道、丝绸之路;长安城;制度政策赋役、屯田;度量衡货币、盐铁、均输;优抚、常平仓;抑商;政治阶级矛盾农民V地主;布衣崛起;内外政局文景之治、武帝强盛;匈奴、西域、岭南;大秦、倭奴;制度政策皇帝、三公九卿、郡县

20、、郡国、乡里亭;律法、户籍;上计制、文书行政;内外朝、尚书台;察举、刺史;王莽改制;文化思想教育法家黄老之学独尊儒术;太学;佛教传入,道教兴起;文史艺术史记汉书;汉赋、乐府诗、五言诗;科学技术疫病、华佗、张仲景;内经本草经九章、造纸术;第4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考点整合一、秦的统一1完成统一:背景:客观: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经济发展,要求打破分裂阻碍。主观:商鞅变法,历代秦王励精图治,国家日益强盛;嬴政远交近攻策略。统一六国:前230-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定都咸阳。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皇权至上:嬴政以功盖“三皇五帝”自居,称“皇帝”,号“始皇

21、帝”,将国家的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总揽于一人之手。中国封建帝制由此开始。中央三公九卿制度:三公:丞相秉承皇帝旨意,统领众官;太尉掌军事; 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同时又是最高监察官。九卿:三公之下分掌国家各种政务和皇室事务的官职,下设若干部门。中枢权力运作:国家重大事务往往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地方郡县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郡置郡守、郡丞和郡尉,另设监御史掌监察。郡下设县或道,置县令(长)、县丞、县尉。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组织:县下设乡、里和亭;乡设三老,里设里正;亭长负责驿道、治安。治理: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3秦朝巩固统一的

22、其它措施:经济:货币统一:秦朝将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这种样式在此后被长期沿用。统一度量衡、车轨;修驰道、直道、五尺道,开灵渠。政治:颁行律令:“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编制户籍:有一般百姓的户籍、宗室籍、宦籍、市籍等。迁徙六国贵族。上计制:地方逐级上报政绩数据,由中央审核,据此赏罚官员。文书行政: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政令通过邮传系统,传送到全国各地。文化:统一文字为小篆;推崇法家思想,焚书坑儒。边疆:北逐匈奴,修筑临洮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南抚夷、越,设南海、桂林、象等郡。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管理民族事务。4秦统一的影响:疆域:秦的统一,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为后世疆域奠定基础。制度:专制主义中

23、央集权制度为后世后继承,影响深远。社会:国家统一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推动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二、秦朝的暴政1赋役沉重:秦始皇大兴土木,征发繁重,百姓不堪重负。2刑法严苛:“连坐”等,社会阶级矛盾严重激化。3文化专制:“焚书坑儒”,使先秦以来的许多珍贵文献毁于一旦。4秦二世的残暴统治:前210年,秦始皇去世,秦二世继位,统治更加残暴。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1大泽乡起义:前209年,陈胜、吴广;建立“张楚”政权。2推翻秦朝:前207年,刘邦进占咸阳,秦朝灭亡。3楚汉战争:前206-前202年,汉王刘邦“约法三章”,最终战胜西楚霸王项羽。联系分析1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专制主义:是指统治的决策方

24、式,具体而言就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即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指分散地方权力,使地方在政治、军事、经济上都没有独立性,完全受中央控制,绝对服从中央。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密不可分,中央集权最终目的是为君主专制服务。2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贵族政治:夏、商、周“三代”封邦建国,爵位、官位由贵族世袭垄断。官僚政治:战国变法,特别是秦统一后,由皇帝和中央随时直接任免的任期制官员取代世袭贵族,并以此建立一整套官员选拔、考核任免制度。第5课 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考点整合一、两汉的兴衰1西汉的建立: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2“文景之治”:措施: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

25、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结果:文帝、景帝时期,经济得到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3西汉的强盛:汉武帝在位时期(前141-前87年)。4王莽篡汉:背景:西汉后期,政治黑暗,土地兼并,赋役沉重,农民破产,社会动荡。新朝代汉: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王莽改制:王莽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不切实际,反而激化社会矛盾。新朝覆亡:绿林、赤眉起义。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推翻王莽政权。5光武中兴:恢复汉室: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即汉光武帝。国家中兴:刘秀加强皇权、限制外戚、裁并郡县

26、、整顿吏治、清查田户、释放奴婢、重视儒学。政局稳定,经济恢复,史称“光武中兴”。6东汉的衰落统治黑暗: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士大夫“党锢之祸”。黄巾起义:184年,张角“太平道”起义,各地军阀割据,东汉政权名存实亡。二、两汉的政治制度1中枢权力:汉承秦制:汉初沿用三公九卿等。变动:汉武帝设立中朝,长官为尚书令,削弱外朝丞相的权力,加强皇权;西汉后期,尚书台地位提升;东汉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2地方机构:郡国并行制:设置:汉初地方设置郡县,又封王国和侯国。问题:王国拥兵自重,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应对:汉高祖剪除异姓诸侯,加封同姓诸侯;汉景帝削藩,平定吴楚

27、等七国之乱;汉武帝“推恩令”消弱诸侯王势力。地方行政:汉武帝设十三部州刺史,巡查监督郡国;酷吏治理,打击豪强。东汉,州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单位,地方形成州、郡、县三级制。3官员的选拔、任用和考核:选官:察举制程序标准:考察地方被举者的德、才,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 科目:常科为岁举,如孝廉、茂才等;特科不定,有贤良方正、文学、明经等。 任用和考核:郡县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命,分曹属吏由郡县主官选用。上计考核。4其它制度:制定法律:汉初制定九章律等。管控经济: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盐铁官营;均输平准;重农抑商。统一思想: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五经博士等。三、两汉的边疆民族关系1

28、中央机构: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2边疆措施:和亲:汉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战争: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东汉窦宪出击北匈奴。出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设郡: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有效治理。军管:西北的西域都护府(前60年),东北的护乌桓校尉等军政机构。屯戍: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联系分析1东汉豪强地主和田庄经济形成:东汉时期,“累世公卿”的豪族,把持着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权。追随刘秀的开国功臣,既是朝廷新贵,又是地方豪强。大姓豪强占有大量田地人口,建立自成一体的田庄。特点:田庄规模宏大,经济

29、上自给自足,拥有家兵,筑有坞堡壁垒。庄主不向国家交纳租赋。豪强地主逐渐成为一种地方割据势力。第6课 秦汉经济文化发展与对外交流考点整合一、秦汉的经济1赋役政策:“编户齐民”制度,以户作为政府征派赋役的依据。土地税:秦朝田赋征一半以上;汉朝从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人头税:按不同年龄人口,征收口赋和算赋,商人加倍。财产税:车船税、商人“算缗钱”、财产“税民资”,牲畜税等。 徭役:更卒,丁男每年一个月,在本郡或本县承担官府各种建设运输等。兵役:正卒驻守内地两年;戍卒屯戍边塞一年。2经济社会发展:手工业:使用纺车纺纱;丝织提花机。商业:财产、人身关系契约普遍。社会保障:秦汉政府优抚高龄老人;汉朝设常平仓

30、制度,调节粮价。二、两汉的文化1董仲舒新儒学:内容: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大一统”思想;“三纲五常”等。特点:以儒学为基础,融合道家、法家思想,形成新的思想体系。 影响: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2史学: 史记:西汉司马迁,黄帝至汉武帝历史,首创纪传体通史。 汉书:东汉班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3文学: 汉赋:带韵散文,铺陈排比,辞藻华丽。司马相如上林赋。乐府诗:国家音乐机构乐府,采集民歌修改成诗。五言诗:东汉民间流行。4教育:汉武帝起,中央设太学(晋以后设国子监);地方设立府州县学等。5科技:学科时期主要成就中医药学战国扁鹊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

31、断,已经使用针灸疗法。西汉疫病防治:隔离患者,注意公共卫生。黄帝内经:总结早期医家经验,是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东汉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华佗:外科手术,创制麻醉药“麻沸散”、健身方法“五禽戏”。张仲景:提出辨证施治原则,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临床学基础。造纸术西汉中国早期的书籍是竹木简策和帛书;西汉出现造纸术。东汉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数学两汉九章算术在世界数学史上占重要地位。三、丝绸之路和中外交流1丝绸之路:含义: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后人在这条商路上发现了大量丝绸遗存,因此命名为“丝绸之路”。它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条件

32、: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制造丝绸的国家;中国丝绸广受欧亚大陆其他地区欢迎。标志性事件:公元前138年,张骞通西域发展变化:支线不断开辟;唐朝中期以后,重要性渐趋下降。2海上丝绸之路:西汉开通。东线通向朝鲜半岛和日本;南线通向印度洋。3中外交流:经济:中国出口丝绸等;外域新物种及奇珍异宝输往中国。文化:两汉之际,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中亚和西亚表演艺术传入。政治:东汉光武帝赐“汉委(倭)奴国王”金印。97年,甘英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联系分析1养蚕缫丝技术西传及影响西传:丝绸之路开辟后,随着丝绸外销,中国的养蚕缫丝技术也逐步外传。罗马丝织:3-4世纪,罗马帝国的拜占庭、叙利亚、埃及是主要的纺织

33、中心,罗马人最初只是将中国的素色丝绸拆散,再织成有本地特色的供上层社会使用的绫绮。波斯丝织:6世纪以后,南亚、中亚、西亚和地中海地区的养蚕缫丝业迅速发展。波斯珊萨王朝成为继中国之后的世界第二个丝绸生产大国,波斯锦还流传到了中国。第三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领域分类发展概况特点概括经济发展农业马钧翻车;江南开发;手工灌钢法;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商业洛阳、建康(南京)等城市繁荣;制度政策均田制、租调制;政治阶级矛盾农民V地主;士族V庶族;胡族V汉族;内外政局国家分裂,五胡内迁、民族交融;北方动荡,南方相对稳定;制度政策三省制;九品中正制;律令儒家化

34、;黄籍和白籍;孝文帝改革;文化思想教育佛教、道教流行,三教交融;范缜;文史艺术建安文学、田园诗、骈文、民歌;王羲之、顾恺之;石窟艺术;科学技术葛洪、祖冲之、贾思勰、裴秀;第7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考点整合一、三国和西晋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国号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灭亡魏220年曹丕洛阳司马炎代魏称帝蜀221年刘备成都为曹魏所灭吴229年孙权建业为西晋所灭2西晋的短期统一:建立: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五胡内迁:西晋时期,匈奴、羯、氐、羌和鲜卑内迁,史称“五胡”。八王之乱: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展开争战,内迁少数民族卷入争斗。灭

35、亡: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贵族所灭。二、东晋与南朝1东晋南朝更替:东晋: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南朝:420年,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六朝:南朝四个王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又统称为六朝。2南方势力兴衰:东晋北边的疆域大致到淮水;南朝逐步缩小,陈朝局限于长江以南。三、十六国与北朝1十六国:政权:各族在北方先后建立15个主要政权,加上西南的成汉,合称“十六国”。民族关系:内迁少数民族政权汉化,民族交融;民族隔阂仍然存在。前秦短暂统一: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淝水之战

36、后迅速崩溃。2北朝:统一北方:439年,鲜卑政权北魏统一北方。北魏分裂: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北朝覆灭:北周灭北齐,隋朝取代北周;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南北朝:北方五个王朝合称北朝;北朝与南朝并存,合称“南北朝”。四、制度变化1三省的形成: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2“士族”的崛起:崛起:魏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影响:南迁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3九品中正制:魏王曹丕确立内容:州郡设置中正官,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

37、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影响: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来逐渐被世家大族垄断。4律令的儒家化:背景: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概况:魏明帝设置律博士,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推动律令儒家化。特点: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维护三纲五常。5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北魏统一北方;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内容:前期:在冯太后的支持下,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三长制等。孝文帝亲政后: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改革措施。作用: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

38、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联系分析1均田制下的土地所有制分析土地分配:均田制只是将政府掌握的无主土地进行分配,现有地主和自耕农的土地并没变动,原有的土地私有制没有触动。土地性质:“桑田”可以继承转让,这部分土地属于农民私有性质;“露田”在农民死后由政府收回,这部分土地属于国有性质。发展变化:有些“露田”被农民私自转卖或被地主兼并,也逐步转为私有。最终,政府控制的土地越来越少,导致均田制无法实施。第8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经济与文化考点整合一、社会经济发展1户籍与赋役制度的变化:西晋:以黄纸登记民户,称为“黄籍”,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东晋:南渡侨民编入“白籍”,暂

39、不征发赋役;后并入“黄籍”。北魏:租调制,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2经济发展:灌溉工具:东汉末期出现翻车,三国马钧改良后,在民间广泛使用。手工业技术:把陶瓷坯件放在匣钵中烧制;灌钢法制作的农具。庄园经济:魏晋南北朝的坞堡,除军事作用外,也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3江南的开发:背景:北方人民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表现:农业: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影响:南迁汉族与山区少数民族逐步交融。二、文化的发展1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三教合一”:佛教传播:中亚、天竺高僧来华,佛

40、经翻汉译;东晋法显至天竺取经。三教交融:儒、道、佛相互吸收影响;佛教渐趋本土化;儒学有了新的发展。反佛思想:原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钱财,不事生产,影响政府财政收入。概况:南朝范缜神灭论抨击佛教;北魏、北周一些统治者灭佛。影响: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2文学艺术:文学:曹操父子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艺术:书法: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东晋王羲之“书圣”。绘画: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3科技:医学: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用青蒿治疗疟疾。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

41、415927之间。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地理:西晋裴秀,绘制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联系分析1中国古代农民的主要负担税或租:按土地多少和等级(有时包括财产)交纳税;无地佃农不纳税,但要向地主交地租;均田户是国家的佃农,要向国家交租。赋或调:按户或人口、丁口交纳。徭役兵役:按丁轮派,规定时段内无偿参加国家建设或入伍。(或可纳绢、钱代役)捐税摊派:在正常赋税外,各级政府增加名目繁多的捐税摊派。第四单元 隋唐五代时期隋唐五代时期(581年-979年)领域分类发展概况特点概括经济发展农业曲辕犁和筒车,经济重心南移;手工丝织;陶瓷、造船等;商业大运河;

42、陆海丝绸之路;飞钱和当铺;长安洛阳、市镇;制度政策租庸调制、两税法;官仓、义仓;大索貌阅;市舶司;政治阶级矛盾庶族崛起,士族衰落;宦官和朋党;内外政局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藩镇;五代十国;边疆对外;制度政策三省六部、道州县和乡里;科举、官员考核;唐律;文化思想教育儒道佛发展、韩愈;玄奘、鉴真、空海;基层教育;文史艺术李白、杜甫;颜真卿、柳公权;吴道子;石窟艺术;科学技术赵州桥;雕版印刷、火药;僧一行;千金方唐本草;第9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考点整合一、隋朝兴亡1建立和统一: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建立隋朝,都城长安。统一: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2隋

43、朝的建设:广设仓库:长安、洛阳等地;“官仓”供应朝廷;“义仓”民间赈济。城市、交通:营建洛阳;开通运河。3隋朝的民族关系:中央机构: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边疆措施:归附: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册封:岭南地区各族;册封百越首领冼夫人为谯国夫人。设郡县: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交流:曾三次派人抵达流求。4隋朝的灭亡:原因: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次征伐高丽。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1唐朝建立: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逐渐统一全国。2唐朝的繁荣: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在他统治时期,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武周政权:武则天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在她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政治 > 政治高考 > 一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