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5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知识点总结第一课 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一、 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公有制主体地位及其体现1、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2、 物质资料生产(1) 地位: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产和发展的基础。(2) 构成要素:人的劳动&生产资料劳动是物质财富的源泉,也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生产资料是创造物质财富和价值的条件。3、 生产资料所有制(1) 地位: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性作用,是生产关系的核心,是经济制度的基础。(2) 作用:不同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同一社会可以有不同形式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占支配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着一个社会的基
2、本性质和发展方向。(3) 我国:内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地位: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要求: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科学指引,在坚持社会主义各项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4、 以公有制为主体(1)地位/原因/重要性: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以公有制为主体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求。以公有制为主体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2)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经济范围: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3)主体地位体现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
3、资产)A.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B.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4) 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体现:控制力A.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必须占支配地位 B.其他领域: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最主要的实现形式:国有企业(央企也是国企)国企作用: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最主要的实现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石。(二)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1、非公有制经济(1) 范围: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外
4、商投资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国有成分和非集体成分。(注意: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区别是否存在雇佣关系)(2) 重要性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稳定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就业创业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国际市场开拓等发挥了重要作用。2、公有制经济vs非公有制经济(1)地位在国民经济中,在所有制结构中,地位不平等在市场经济、市场竞争中、在法律地位上,地位平等(注意:不存在“提高/降低xxx的地位”这种说法)(2)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5、进程之中3、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意义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种所有制的长处,调动不同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取长补短,激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意】社会主义经济=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看见非公有制经济一定要有“市场”两个字!】混合所有制经济中既包含公有制经济又包含非公有制经济。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经济“亲兄弟,明算账”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 非国有成分和非集体成分非公有制经济公有制主体;国有经济主导!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一)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1、发展壮大国有经济
6、(1)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or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2)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标准,以提高国有资本效率、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为中心,全面推进依法治企,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3)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国企混改(简单理解就是国有企业引入非公有资本)【拓展】(1)判断混合所有制的性质关键看哪种经济成分占支配地位(2)混合所有制经济通常采用股份制,股份制并不都是混合所有制经济。 有限责
7、任公司(中小企业)(3)股份制公司 最大区别:能不能发行股票/公开募资 股份有限公司(大中企业)(4)公司的组织机构决策机构:股东会/股东大会、董事会(重大事务)执行机构:经理(日常事务)监督机构:监事会2、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1)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2)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拓展】(1)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 所有权(集体)不变三权分置 承包权(农户)不变 经营权(集体统一经营/农户分散经营)可以流转(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专业大户、家
8、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3) 农村社会化服务:供应服务、销售服务、加工服务、信息服务(三) 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1、 前提: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和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2、 原因: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性3、 国家怎么做?外部(1) 培育更多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营造支持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2) 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3) 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贯彻落实包括市场准入、企业融资等在内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形成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4)
9、 支持和帮助非公有制企业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效率和市场竞争力。(5) 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弘扬企业家精神,推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4、 企业怎么做?内部(1) 企业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2) 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3) 企业要坚持爱国敬业,坚持守法经营、诚信经营,坚持回报社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第二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一) 市场调节1、 资源合
10、理配置的原因:资源有限vs需求无限2、 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计划和市场(1) 计划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前)“看得见的手”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后)“看不见的手”(2)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3、 市场如何配置资源?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机制来调节,就像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共和调节着资源在全社会的配置。(注意:价格是市场机制的核心,竞争是市场活动的灵魂)4、 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1) 市场价格及其波动,能够反映供求状况及其变化,
11、市场供求的变化也会影响市场价格。(2) 市场竞争能够引导资源流向效率高的领域和企业,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进步,实现优胜劣汰。 (二) 市场缺陷1、 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不能由市场调节: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枪支、弹药、爆炸物等特殊物品的制造和流通不能完全由市场调节:教育、医疗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重要服务危害:不能保障国家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人民生活,严重影响社会安定。2、 市场调节有局限性,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弊病。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侧重点为了利益,不择手段;制假售假,坑蒙拐骗。(损人利己)信息不灵,多赔少赚;一哄而上,没有主见。(害己)事后调节,浪费时间;耗费资源,
12、农业多见。(时间差)(注意:克服/杜绝/消除/消灭市场缺陷 ;弥补市场缺陷 ) 3、 单靠市场调节的危害(1)会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导致资源浪费;(2)会导致经济运行大起大落,社会经济不稳定;(3)会产生不正当竞争、垄断,损害社会公平;(4)会导致收入差距拉大。 (三)市场体系1、市场体系类型:商品和服务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金融市场)2、市场构成要素:交易双方、交易对象、交易价格3、为什么要建设高标准的市场体系? (1)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基础。(2)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必须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
13、高标准市场体系。4、怎样建设高标准的市场体系?(1)要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的统一。良好的市场运行需要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来维护。要完善统一的产权保护制度,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维护统一的公平竞争制度,健全统一的社会信用制度。(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2)要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政府定价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等方面。政府定价要提高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1、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
14、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1) 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2) 促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能调动劳动者和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效率提高,又能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3) 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社会主义市场
15、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够通过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发挥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4) 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既能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又能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三) 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1、 经济职能和作用职能作用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宏观经济政策保持宏观经济稳定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区域政策和环境政策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市场监管、质量监管、安全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弥补市场缺陷优化公共服务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更好满足
16、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2、 宏观调控(1) 含义: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经济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2) 手段 经济手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其他 主要手段 法律手段经济立法、司法 行政手段强制性的行政命令(eg.查封、扣押、检查) 辅助手段 (3) 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4) 主要任务:保持经济总量平衡。(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3、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不同点制定主体国务院财政部门央行(中国人民银行)使用工具财政收入与支出、税收、发行国债、保护价收购粮食两率(存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信贷规模速度快慢相同点都是宏观调控的基
17、本经济手段都是逆风向调节都是总需求调节4、 不同经济情况下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同(1) 通货膨胀/经济过热: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供不应求)表现:物价上涨措施:需求减少让社会上的钱变少 财政政策:财政收入税收增加 财政支出减少国债 紧缩的/消极的货币政策:存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 (2)通货紧缩/经济过冷: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供过于求)表现:物价下跌措施:刺激需求让社会上的钱变多 财政政策:财政收入税收减少 财政支出增加国债 扩张的/积极的货币政策:存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 第三课 我国的经济发展一、 贯彻新发展理念(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1、 是什么?坚持以人民中心的发展思
18、想,就要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友人们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注意:发展的根本目的增进民生福祉;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特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公民)2、 怎么做?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依靠人民,就是把人民作为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
19、民,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彰显制度优势。3、 为什么?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立场观点方法;确立了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二)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1、 为什么要坚持新发展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新时代需要新发展理念。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2、 新发展理念(1)内容解决的问题重要性措施创新【核心】发展动力创新是第
20、一动力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不断推进各方面创新。协调【关键】发展不平衡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绿色【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开放【保障】发展内外联动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享【
21、根本】社会公平正义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使全体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朝着共同赋予方向稳步前进。注意: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A.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B.人才是第一资源 C.创新是第一动力 协调例子:A.木桶效应补短板;弹钢琴统筹兼顾B. 城乡乡村振兴战略、巩固脱贫攻坚、做好“三农”工作、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C. 区域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优化开发区、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D. 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解决就业问题、社会
22、保障E. 物质精神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个“共享”:A.全民共享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B.全面共享让老百姓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等各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C.共建共享人人参与、人人尽力、才能最终做到人人享有;D.渐进共享实现共享走向共同富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逐步改善生活的过程。 协调vs共享A.选择题中如何区分?协调强调的是过程,共享强调的是结果。B.大题中如何区分?有协调必有共享,有共享不一定有协调。 判断人民生活水平的标准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金额/消费总支出金额100%(投资不算消费支出)A.恩格尔系数越小,家庭生活水平越高
23、B.恩格尔系数强调的是食品支出占比!不是数量!(2)五大理念之间的关系及要求:相互贯通、相互促进,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互相代替。二、推动高质量发展(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1、 高质量发展(1) 内涵:有没有好不好,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2) 特点:要求方方面面 要求所有地区 长期坚持(3) 原因: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现阶段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牢牢把握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创新起主导作
24、用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发展中的矛盾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要求我们把发展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国际:提高发展质量,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防御风险能力,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和谐安定。 经济增长(强调数量)经济发展的基础 经济发展(强调数量和质量)【拓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二) 构建新发展格局1、 内涵: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2、 要求 (1) 内循环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
25、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注意】A.内需:投资需求、消费需求B.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发展的主线 具体做法: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C.消费对经济发展起基础性作用。(2)外循环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三)答“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以教育、科技、人才为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建设现代化强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利用好国内国际两种市场两种资源,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
26、量和水平。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率,增强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竞争力和安全性,催生发展新动能。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发展实体经济为着力点,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加快建设农业现代化强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协调区域发展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实施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提高发展质量效益,促进实现共同富裕。推进高水平对外
27、开放,稳步扩大制度性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拓展】(1) 实体经济: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 实体经济:直接生钱 vs 虚拟经济:钱生钱 eg.金融业、房地产业、博彩业 态度:反对脱实向虚,坚持以实为本、虚实并举。(2)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使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四课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一、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一)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 国民收入分配 政府收入财政支出 企业收入扩大再生
28、产 个人收入消费2、 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1) 内涵: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 原因:直接原因: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决定公有制为主体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决定根本原因: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决定3、 按劳分配(1) 地位: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在我国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2) 范围: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注意: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但公有制经济中除了按劳分配,还存在按生产要素分配、福利性分配、社会保障收入。公有制经济中的工资、奖金、津贴属于按劳分配,但福利不是按劳分配!】(3) 基本内容和要求A.有劳动能力
29、的社会成员必须参加劳动B.作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对个人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 )(4)原因:由一定的经济条件决定的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且不平衡不充分,不能按需分配)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谋生手段、劳动能力存在差别,不能平均分配)(4) 意义提高效率:有利于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促进公平:是对人类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注意:效率是公平的基础,
30、公平是效率的保障,即做蛋糕和分蛋糕的关系)4、 按生产要素分配(1) 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2) 分配尺度:生产要素的贡献(3) 意义:有利于让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注意:按生产要素分配会导致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拉大)【分配方式总结】类别对应形式适用范围按劳分配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获得工资、奖金和津贴收入;农村集体经济中的土地承包所得公有制经济按生产要素分配劳动要素非公有制企业中劳动者获得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收入非公有制经济资本要素储蓄存款利息、股息和红利、股本转让所得、债券利息、私营企业主税后利润不受
31、限制,既可以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也可以存在于非公有制经济土地要素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知识要素凭借相关知识获得的收入(如著作版权、知识付费等)技术要素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的收入管理要素企业管理人才凭借管理才能和贡献参与分配的方式数据要素数字经济下,数据的收集、使用和转移产生的价值5、 居民收入途径/来源劳动性收入通过劳动获得 eg.工资、奖金、津贴财产性收入通过财产获得 eg.存款利息、房屋出租得到的租金、土地流转得到的收入经营性收入生产经营活动 eg.开店、摆摊转移性收入eg.养老金、社会救济和补助、政策性补贴、家庭间的赠送和赡养6、 正确看待劳动(1) 重要性:劳动是财富的源泉,我
32、们获取的任何收入归根结底都来自劳动创造。(2) 要求弘扬劳动精神,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要鼓励全体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致富。(二) 完善个人收入分配1、 原因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2、 措施(1)根本措施: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和居民收入。(2)制度保障: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收入分配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3)两个同步:要坚
33、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个人收入提高要以劳动生产率提高为基础】(4)初次分配: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4) 再分配:要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5) 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
34、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区分三次分配】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主体主要是企业政府社会力量、慈善机构范围物质生产领域进行全社会指向的是济困扶弱手段市场机制决定政府宏观调控(税收、财政、法律)遵循自愿原则,推动力量主要是道德、文化、习惯等因素目的体现效率、促进公平更加重视公平促进共同富裕举例企业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如: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劳动报酬等)企业向国家企业向国家交的“增值税”、“关税”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获得的租金、股息、利息、红利等收入个人交的税收(如:提高个税起征点、财产税);社会保障(如:最低生活保障);转移支付(如:补贴)企业或者个人捐款、盖学校、公
35、益事业等慈善事业;志愿活动3、 收入分配格局:橄榄型(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二、 我国的社会保障(一) 多种多样的社会保障1、 是什么:国家依法建立起由政府和社会承担主要责任的社会保障“安全网”。2、 地位: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3、 作用(1)通过防范和化解社会成员的生存危机,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权利,能够有效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稳定,发挥民生保障安全网作用。(2)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发挥收入分配调节器作用,能够调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3)通
36、过风险分摊与责任共担,充分发挥社会互助共济功能,同时通过社会成员的自助与他助,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4、主要形式地位保障对象内容作用资金来源社会保险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缴纳社会保险的公民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政府、单位、个人三方共同筹集社会救助最先形成、历史最悠久;“最后一道防线”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灾害救助、最低生活保障、大病救助、教育救助、法律援助等保障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政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无偿)社会福利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和其他社
37、会成员提供社会化服务、实物供给或者福利津贴满足社会成员的生活需要并促使其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政府和社会提供社会优抚特殊社会保障现役军人、复员退伍军人以及军烈属等优抚对象物质照顾、生活和工作安置、精神抚慰有利于社会稳定,鼓舞士气国家和社会提供【注意】商业保险vs社会保险商业保险社会保险性质自愿强制性和福利性质经营方式保险公司经营国家经办费用来源个人国家、单位、个人保障水平较高层次基本生活需求(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1、要公平对待每个公民并确保其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权益。(相同的 )【全覆盖原则】要建立起覆盖全民、城乡统等、公平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没有漏洞的“安全网”。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更多
38、地维护好弱势群体的利益,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2、 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要坚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适度原则】通过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的社会保障需求。经济发展是社会保障的基础。只有建立起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保障适度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使社会保障持续发展。3、 要做到权责清晰。【权责统一原则】享受社会保障是社会成员的一项法定权利。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涉及政府、企业、个人和其他单位的经济利益,需要各方合理分担责任。必须明确各方的权利与责任,严格依法监管。4、总要求:健全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坚持应保尽保原则,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第 19 页 共 1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