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小石潭记 基础与比较阅读练习(带答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上传人:鹏城****头 文档编号:233825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0课 小石潭记 基础与比较阅读练习(带答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10课 小石潭记 基础与比较阅读练习(带答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10课 小石潭记 基础与比较阅读练习(带答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10课 小石潭记 基础与比较阅读练习(带答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10课 小石潭记 基础与比较阅读练习(带答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部编版 八年级下册语文同步精练第10课 小石潭记(原卷)一、基础篇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组是()A心乐之 乃记之而去 B其岸势犬牙差互 以其境过清C潭西南而望 康肃笑而遣之 D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久居2下列各句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B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D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3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B潭中鱼可百许头C其岸势犬牙差互D四面竹树环合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通过描写潭

2、上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突出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幽美,与下文“四面竹树环合”相呼应。B文章对潭中游鱼的描写动静结合,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从静态上描写,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呈现的则是游鱼的动态美。C作者以“发现小石潭一潭中景物一潭上气氛一小潭源流一交代同游之人”为顺序来安排材料,移步换景,景随情迁,前后照应,结构紧凑。D同是描绘山水美景、借景抒情之作,小石潭记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孤寂之情,而与朱元思书则流露出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之意。5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C佁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D

3、凄神寒骨。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6下列词语中字形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如鸣珮环 青树翠曼 往来翕忽 B犬牙差互 水尤清冽 竹树环合C明灭可见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D其境过清 隶而从者 纷至沓来7下面句中“可”字意义与其它不同的是()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C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D潭中鱼可百许头。8对下列语句中划线“之”字的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

4、A句的“之”字作用相同。 B句的“之”字作用相同。C句的“之”字作用相同。 D句的“之”字与其他几句都不同。9填空。(1)文学常识填空。小石潭记选自 ,作者 ,字 , (朝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 ”。柳宗元与 并称“韩柳”。“永州八记”是 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借写山水游记书写胸中愤郁的散文。(2)按要求用原文默写。第一段写小石潭环境幽美的句子是: , , 。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句子是: , , 。文中描写小石潭凄清的气氛的句子是: , , , 。10按提示填空。摘出有关写“鱼”的句子:写鱼静态的句子: 写鱼动态的句子: 写鱼情态的句子: 11请写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1)

5、乃记之而去 古义: 今义:往(2)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古义: 今义:今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5)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二 提升篇13(2020八下南丹期中)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小石潭记 (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

6、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列画线词语。卷石底以出 心乐之 其岸势犬牙差互 乃记之而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交代了作者的游踪。B“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出了作者为“石潭”命名的缘由及近岸石头的千态万状。C“潭中

7、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只写了鱼儿自由游弋的情态。D第段分别写了作者发现石潭之乐和观鱼之乐。(4)第段画线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并说说作者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问题【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 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

8、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记【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 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 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元结右溪记【注释】右溪:唐代道州城西的一条小溪,元结任道州刺史时曾对它进行修葺,并刻石铭文,取名“右溪”。他同情人民疾苦,在道州任间,曾两次上书,请求蠲免百姓租税, 得到皇帝许可;又“为民营舍给田,免徭役”,召还流民一万多

9、人,受到人民的爱戴。合: 汇合:欹嵌:石块错斜嵌插溪岸的样子。逸民退士:指不仕的隐者和归隐的官宦。 人间:与前文“山野”对称,谓世俗社会。置州:谓唐朝设置道州。疏凿芜秽:疏通水道,开挖乱石,去除荒草杂树。俾:使。神:补助,增添。形胜:优美的风景。14解释下列加点词 日光下澈 乃记之而去 其岸势犬牙差互 不可名状 15根据情境,完成对话。甲:这两篇文章都是唐代文人的游记散文,内容上都是有关水的“潭”和“溪”。柳宗元在 写“潭”时突出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石的形状奇特,写出了小石潭的清幽秀丽。乙:是啊。元结在写“溪”时,也写到了溪水与溪石,它们的特点分别是 和 ,写出了右溪的清新秀美。甲:两文在这方

10、面也称得上是大同小异了,但对景的描绘仅仅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 两位作者都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寓其中,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乙:我觉得柳宗元因为参与了王叔文的政治革新,最后因失败而被贬谪至荒僻的永州, 心中难免抑郁苦闷,在文中他的情感可以称得上是先乐后忧了。不过,元结寄寓在景中的情感较难领会。甲:其实元结慨叹右溪之景无论置于山野或是都邑都会受到人们的青睐,就是通过议论 突出景之美好。“ ”之句却又强调了右溪遭受冷遇、不受重视的处境。在这样的表述之中,其实大有深意,你不妨想一想。乙:哦,我明白了。就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所写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那样,元结借右溪的无人赏爱,抒发了自己 的感

11、慨。16清末古文家吴汝纶评价元结:“次山(元结)放姿山水,实开子厚(柳宗元)先声,文字幽眇(精深微妙)芳洁,亦能自成境趣。”元结在右溪记中的感慨虽不及柳宗元的小石潭记那样强烈,但两者实际运用的是同一种笔法。请结合相关内容,回答以下问题。柳宗元一行共有六人,为何却说“寂寥无人”? 元结疏通右溪,建造亭阁,种上松桂和香草,这表现出他怎样的性格? 部编版 八年级下册语文同步精练第10课 小石潭记(答案)一、基础篇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组是()A心乐之 乃记之而去 B其岸势犬牙差互 以其境过清C潭西南而望 康肃笑而遣之 D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久居【答案】D【解析】A.两个“之”,代词; B

12、.两个“其”代词,指代小石潭; C.两个“而”相同,都是连词,表修饰; D.第一个“可”,表猜测,译为大约;第二个“可”,可以、能够。 2下列各句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B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D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答案】B【解析】A.句意:像玉佩玉环在碰响,悦耳的水声使我心中快乐,把流水的声音比作玉佩玉环碰响的声音,运用了比喻的修辞;B.句意: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C.句意:看到溪岸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流动,把溪岸的

13、曲折比作北斗星和蛇的爬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D.句意:溪流的岸势(两岸的样子)像狗牙一样参差不齐,把两岸的高低不平比作狗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ACD项均运用了比喻修辞。B项没用运用修辞。 故答案为:B3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B潭中鱼可百许头C其岸势犬牙差互D四面竹树环合【答案】D【解析】【D应为“四面竹树环合”。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通过描写潭上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突出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幽美,与下文“四面竹树环合”相呼应。B文章对潭中游鱼的描写动静结合,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从静态上描写

14、,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呈现的则是游鱼的动态美。C作者以“发现小石潭一潭中景物一潭上气氛一小潭源流一交代同游之人”为顺序来安排材料,移步换景,景随情迁,前后照应,结构紧凑。D同是描绘山水美景、借景抒情之作,小石潭记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孤寂之情,而与朱元思书则流露出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之意。【答案】C【解析】C项应为“潭中景物小潭源流一潭上气氛”“情随景迁”。故答案为:C5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C佁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答案】B【解析】 B 可:大约。

15、许:表示大概的数字。 大约有100来条。A、C、D正确 6下列词语中字形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如鸣珮环 青树翠曼 往来翕忽 B犬牙差互 水尤清冽 竹树环合C明灭可见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D其境过清 隶而从者 纷至沓来【答案】A【解析】 A 曼蔓 B、C、D正确。 故答案为:A7下面句中“可”字意义与其它不同的是()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C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D潭中鱼可百许头。【答案】D【解析】 D项意思为“大约”,余各项均为“可以”意。 故答案为:D8对下列语句中划线“之”字的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16、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A句的“之”字作用相同。 B句的“之”字作用相同。C句的“之”字作用相同。 D句的“之”字与其他几句都不同。【答案】C【解析】代词,指代看到的景物。结构助词,的。 结构助词,的。 代词,指代那个人。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指代二虫。 故答案为: C9填空。(1)文学常识填空。小石潭记选自 ,作者 ,字 , (朝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 ”。柳宗元与 并称“韩柳”。“永州八记”是 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借写山水游记书写胸中愤郁的散文

17、。(2)按要求用原文默写。第一段写小石潭环境幽美的句子是: , , 。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句子是: , , 。文中描写小石潭凄清的气氛的句子是: , , , 。【答案】(1)柳河东集;柳宗元;子厚;唐代;柳河东;韩愈;柳宗元(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10按提示填空。摘出有关写“鱼”的句子:写鱼静态的句子: 写鱼动态的句子: 写鱼情态的句子: 【答案】日光不动;俶尔翕忽;似与游者相乐。11请写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1)乃记之而去 古义: 今义:往(2)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古义: 今义:今指戏曲艺术中

18、的一种角色【答案】(1)离开 (2)年轻人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4)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5)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答案】(1)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3)顺着小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4)溪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能知道它的源头。 (5)因为这里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就把当时

19、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二 提升篇1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列画线词语。卷石底以出 翻卷 心乐之 以为乐 其岸势犬牙差互 像狗的牙齿那样 乃记之而去 离开

20、(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C)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交代了作者的游踪。B“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出了作者为“石潭”命名的缘由及近岸石头的千态万状。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只写了鱼儿自由游弋的情态。D第段分别写了作者发现石潭之乐和观鱼之乐。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主要从侧面衬托水的清澈透明。因此选项与文意不符。故选:C。(4)第段画线句流露出作

21、者怎样的心情?并说说作者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答案】(4)流露出作者孤凄悲凉的心情。作者产生此情的原因:一是他被贬谪而内心愤懑;二是小石潭凄清环境的触发。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问题【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 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柳宗

22、元小石潭记【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 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 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元结右溪记【注释】右溪:唐代道州城西的一条小溪,元结任道州刺史时曾对它进行修葺,并刻石铭文,取名“右溪”。他同情人民疾苦,在道州任间,曾两次上书,请求蠲免百姓租税, 得到皇帝许可;又“为民营舍给田,免徭役”,召还流民一万多人,受到人民的

23、爱戴。合: 汇合:欹嵌:石块错斜嵌插溪岸的样子。逸民退士:指不仕的隐者和归隐的官宦。 人间:与前文“山野”对称,谓世俗社会。置州:谓唐朝设置道州。疏凿芜秽:疏通水道,开挖乱石,去除荒草杂树。俾:使。神:补助,增添。形胜:优美的风景。14解释下列加点词 日光下澈 穿透 乃记之而去 离开 其岸势犬牙差互 像狗的牙齿那样 不可名状 说出15根据情境,完成对话。甲:这两篇文章都是唐代文人的游记散文,内容上都是有关水的“潭”和“溪”。柳宗元在 写“潭”时突出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石的形状奇特,写出了小石潭的清幽秀丽。乙:是啊。元结在写“溪”时,也写到了溪水与溪石,它们的特点分别是清澈、湍急和 奇形怪状 ,

24、写出了右溪的清新秀美。甲:两文在这方面也称得上是大同小异了,但对景的描绘仅仅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 两位作者都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寓其中,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乙:我觉得柳宗元因为参与了王叔文的政治革新,最后因失败而被贬谪至荒僻的永州, 心中难免抑郁苦闷,在文中他的情感可以称得上是先乐后忧了。不过,元结寄寓在景中的情感较难领会。甲:其实元结慨叹右溪之景无论置于山野或是都邑都会受到人们的青睐,就是通过议论 突出景之美好。“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之句却又强调了右溪遭受冷遇、不受重视的处境。在这样的表述之中,其实大有深意,你不妨想一想。乙:哦,我明白了。就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所写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那样,元结借右溪的无人赏爱,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16清末古文家吴汝纶评价元结:“次山(元结)放姿山水,实开子厚(柳宗元)先声,文字幽眇(精深微妙)芳洁,亦能自成境趣。”元结在右溪记中的感慨虽不及柳宗元的小石潭记那样强烈,但两者实际运用的是同一种笔法。请结合相关内容,回答以下问题。柳宗元一行共有六人,为何却说“寂寥无人”?元结疏通右溪,建造亭阁,种上松桂和香草,这表现出他怎样的性格?答案:这里的“无人”并非真的无人,而是在强调环境的”寂寥”与作者内心的落寞。作为作者亲友的其他五人,也有着同样的失意与落寞的心境。对美的追求,淡泊名利、高洁、爱好天然的性格。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部编人教版 > 八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