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检测卷(B)含答案

上传人:热*** 文档编号:233026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65.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检测卷(B)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检测卷(B)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检测卷(B)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检测卷(B)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统编教材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同步测试卷第二单元检测卷(B)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先秦的儒家和道家都长于直觉的辩证思维,后期墨家与名家(主要代表人物为惠施、公孙龙)则特别发展了理性的逻辑思维,提出了一系列富于思辨精神的逻辑命题。但两汉魏晋以来,儒、道、释三家互补成为影响中国文化的主流,而三家都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儒家的道德直觉、道家的艺术直觉、佛家的宗教直觉,都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极致,认为对于宇宙本体,不能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的认知方法去认识,只能靠直觉、顿悟加以把握。由此,也就形成了中国文化重直觉思

2、维、轻逻辑思维的特点,一般缺乏严格的推理形式和抽象的理论探索,更欣赏和满足于在模糊笼统的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中,去追求和获得某种真理和领悟。如钱穆所说:“东方人好向内看,而西方人则好向外看。因此太抽象的偏于逻辑的思想与理论,在中国不甚发展,中国人常爱在活的直接的亲身经验中去领悟。”中国文化重直觉感悟、轻逻辑思维的传统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其长处是对世界、对事物容易进行整体、系统的把握,具有较长远的历史眼光,不狂躁,不玄想,重经验,好历史,民族心态总的讲比较冷静、沉稳,能够比较从容地应付历史的大灾大变,使民族文化不断延续、发展。其短处则在于由于轻逻辑思维,不善于作抽象的思辨,缺乏穷根究底的探索

3、精神和一丝不苟的精确性,不容易形成科学的观念,不容易建立起对世界、对事物的有理有据的科学认知。(摘编自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特色)材料二:儒家在许多方面都是自命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无需客体认可。所以,儒家从学理依据周礼之外,其余的内容不是客体社会需要,而是自我命名,先规定,后存在的。儒家的学理错误是自命无证。这会导致错误的学风,只要主观意志,而无需客观实践。重言轻行,君子动口不动手。这种学风也与现代性格格不入。现代性的认知是创造性推动的,现代性的实践是积极协作,恰恰是动手动口的结合。主观的东西必须被客观证实,自命无效,证实才能有效。这样从古典时期的权威独霸脱离群众,演变成大众认证、

4、客体认证、监控认证,说明自命都是无效的。现代性在学理上是客体认证大于主体自命。凸显客观性认证,把认知变成客体化的,这是现代性的特点。本质而言,主体性必须经过客体认证,才能检测主体性是不是适合现实。儒家的心学实际是自命无证的。这正是佛教指责的,“想入非非”,舍弃客体,无法正心诚意。朱熹格物致知说基本导向客体认证。对知识进行客体认证,会使知识成为真实的知识。传统思想走的是权威主义之路,圣人之言无需客体认证。现代性恰恰与此相反,科学知识就是被客体认证的知识,这种知识是确定性的,才能使人信服。传统文化历经三个阶段:第一是远古时代,文字初创,人文初建的时期,以原始人文意识、宗教为特点;第二是秦始皇之后的

5、封建社会,文明开启,文字统一,历史演义家天下大一统;第三是元宋明清时期,晚清时期,客观性认识不断增加,自我认识开启,对域外文明的接纳。从古典时期的自命无证,到晚清时期追求知识的客观化标准,接纳了西方的科学技术,现代性更是把客观化的标准作为知识的尺度,思想的依据,认识的来源。所以现代性的自命无证被淡化为客观认证。现代性必须经过客观认证才能反思知识作为自身的合理性,从实践认识知识的可行性。最终以事实作为知识的结果,以客观化作为自我意志的标准(可行性)。现代性虽然看似缺少了古人所谓的诚信,但是总体上建立了个人认知的可信度。这种现象也就是所谓的现代年轻人“未老先衰”,他们没有古人少年时期的疏狂,但是整

6、个传统文化因为自命无证而变成整体性的谎言。古人的言辞散漫正是自命无证造成的,因为拥有无须客观化的认知,自己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这就会造成言辞与现实的背离,而古典时期一直不顾这种背离。这是认识论的历史不断增强的客观化,不断使思想回到现实,工具理性和客观化的理性不断完善。(摘编自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材料三:道与器的相互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一个“道”字和一个“器”字,对宇宙万物的生发及其关系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宏大非凡的概括力,展现了中华文化卓越的思维魅力。一方面,道是最高的哲学范畴,是宇宙的总根源,或一切事物运动的总体规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宇宙观。另一方面,

7、与无形的道相对的是有形的器。在道与器的关系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是以道驭器、重道轻器,由此形成传统文化特别注重探究道理、道路、方向、原则等重大问题的特点,但也具有忽视科技等器的因素的一面。究其原因,问题不在于道,而在我们未能摆正道与器的关系,只看到道高于器、统御器的一面,没有充分重视道生于器、寓于器、依赖于器的一面。所以,正确的做法应是以道御器、道器并重。以道御器就是在充满竞争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道文化的优势,驾取器物之用,引导人类役物而非役于物;道器并重就是道与器协力,使传统文化道的优势和现代化器的优势,形成互补互进的良性状态,促进经济建设、生态建设、科技创新等更好更快发展。(摘编自

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协力共进)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文化重直觉思维,强调对世界、对事物进行整体、系统的把握,而不是穷根究底,所以民族心态总是冷静沉稳。 B.材料二可以从学理上解释材料一中的现象,并指出现代性的特点是主观的东西必须被客观证实才能有效,客体认证大于主体自命。 C.在现代性体系下的年轻人“未老先衰”,没有古人少年时的疏狂,也没有古人的诚信,但总体上建立了个人认知的可信度。 D.材料三认为应发挥道文化的优势来驾驭器物之用,这里的“道”与材料一中“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在内涵上一致。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9、( ) A.儒道释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极致,否定用语言、概念、逻辑推理的认知方法。 B.墨家与名家虽发展了理性的逻辑思维,但缺乏严格的推理形式和抽象的理论探索,因此没有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C.笼统的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的方法,是被中国主流文化肯定和推崇的追求和获得真理的重要因素。 D.古人拥有无须客观化的认知,这往往会形成他们言辞散漫甚至自己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的荒谬结果。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中国文化特点”的一项是(3分)( ) A.周易中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天道运行,刚强劲健,君子观此卦象,从而以天为法,坚强

10、振作,不断努力。 B.周易中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意思是大人的德性,要与天地的功德、日月的光明相契合。 C.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即便不合口味,也要吃下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满足身体对营养的需求。 D.中国医学理论将人体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认为人体内部各个部分及各个组成要素之间既是相互联系的,又是相互制约的。4.结合对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请简述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5.如何看待用“工具理性和客观化的理性”来评判传统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支字,完成6-9题。出 关鲁迅老子到了函谷关,没

11、有直走通到关口的大道,却把青牛一勒,转入岔路,然而他更料不到当他弯进岔路的时候,已经给探子望见,立刻去报告了关官。所以绕不到七八丈路,一群人马就从后面追来了。那个探子跃马当先,其次是关官,就是关尹喜,还带着四个巡警和两个签子手。 “站住!”几个人大叫着。 老子连忙勒住青牛,自己是一动也不动,好像一段呆木头。 “阿呀!”关官一冲上前,看见了老子的脸,就惊叫了一声,即刻滚鞍下马,打着拱,说道:“我道是谁,原来是老聃馆长。这真是万想不到的。” 老子也赶紧爬下牛背来,细着眼睛,看了那人一看,含含胡胡地说:“我记性坏“自然,自然,先生是忘记了的。我是关尹喜,先前因为上图书馆去查税收精义,曾经拜访过先生”

12、 这时签子手便翻了一通青牛上的鞍鞯,又用签子刺一个洞,伸进指头去掏了一下,一声不响,撅着嘴走开了。 “先生在城圈边溜溜?”关尹喜问。 “不,我想出去,换换新鲜空气” “那很好呢!那好极了!现在谁都讲卫生,卫生是顶要紧的。不过机会难得,我们要请先生到关上去住几天,听听先生的教训” 老子还没有回答,四个巡警就一拥上前,把他扛在牛背上,签子手用签子在牛屁股上刺了一下,牛把尾巴一卷,就放开脚步,一同向关口跑去了。 大家喝过开水,再吃饽饽。让老子休息一会儿之后,关尹喜就提议要他讲学了。老子早知道这是免不掉的,就满口答应。于是轰轰了一阵,屋里逐渐坐满了听讲的人们。同来的八人之外,还有四个巡警、两个签予手、

13、五个探子、一个书记、一个账房和一个厨房。有几个还带着笔、刀、木札,预备抄讲义。 老子像一段木头似的坐在中央,沉默了一会儿,这才咳嗽几声,白胡子里面的嘴唇动起来了。大家即刻屏住呼吸,侧着耳朵听。只听他慢慢地说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接着说,“常有欲以观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瞌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 老子仿佛并没有觉得,但仿佛又有些觉得似的,因为

14、他从此讲得详细了一点。然而他没有牙齿,发音不清,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哩”“呢”不分,又爱说什么“悁”:大家还是听不懂。可是时间加长了,来听他讲学的人,倒格外受苦。 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各人想着自己的事,待到讲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住了口了,还是谁也不动弹。老予等了一会儿,就加上一句道:“悁,完了!” 大家这才如大梦初醒,虽然因为坐得太久,两腿都麻木了,一时站不起身,但心里又惊又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 于是老子也被送到厢房里,人们请他去休息。他喝过几口白开水,就毫无动静地坐着,好像一段呆木头。 人们却还在外面纷纷议论。过不多久,就有四个代表进来见老子,大意

15、是说他的话讲得太快了,加上国语不大纯粹,所以谁也不能笔记。没有记录,可惜非常,所以要请他补发些讲义。 “来笃话啥西,俺实直头听弗懂!”账房说。 “还是耐自家写子出来末哉。写子出来末,总算弗白嚼蛆一场哉吭。阿是?”书记先生道。 老子也不十分听得懂,但看见别的两个把笔、刀、木札,都摆在自己的面前了,就料是一定要他编讲义。他知道这是免不掉的,于是满口答应;不过今天太晚了,要明天才开始。老子写了整整一天半,也不过五千个大字。 “为了出关,我看这也敷衍得过去了。”他想。 于是取了绳子,穿起木札来,计两串,扶着拄杖,到关尹喜的公事房里去交稿,并且声明他立刻要走的意思 关尹喜非常高兴,非常感谢,又非常惋惜,

16、坚留他多住一些时,但看见留不住,便换了一副悲哀的脸相,答应了,命令巡警给青牛加鞍。作过别,拔转牛头,便向峻坂的大路上慢慢地走去。 不多久,牛就放开了脚步。大家在关口目送着,去了两三丈远,还辨得出白发、黄袍、青牛、白口袋,接着就尘土逐步而起,罩着人和牛,一律变成灰色,再一会儿,已只有黄尘滚滚,什么也看不见了。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 (节选自鲁迅故事新编有删改)6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全文有三处用“一段呆木头”来比喻老子。作者把老子“画”成呆头呆脑的老头子,也“画”出了他的思想过时、呆板、毫无生气。 B小说细腻地描绘了听讲人们的神态,大家听完老子的课后“恰如遇

17、到大赦的一样”,侧面写老子讲得太多,时间太长。 C老子在周朝镐京为官,“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没有牙齿”,这些合理想象出来的细节,将人物进一步漫画化。 D老子花了整整一天半时间,写了五千个大字的讲义,用绳子穿起木札,计两串,来敷衍他们。7小说改编自“老子出函谷关”的典故,下列对“关口”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关口一是指函谷关,二是指政治、思想意识的关口。 B 老子出关是为了“换换新鲜空气”,追求自己的理想。 C 签子手“翻”“刺”“掏”“敷着嘴”等一连串动作描写,细致传神,表现了关口官吏十分好奇。 D 老子想敷衍过去,出关也反映出他无奈地逃避庸俗现实的心理。8这

18、篇小说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作者借“老子出函谷关”的典故,意在讽刺什么?(4分)9这篇小说作者说是“故事新编”,作者在编故事时为了增加生动性,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举出两种,加以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廟之美百宫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

19、。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论语.子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B 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C 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D 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11.下列对文中加

20、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懈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武之道,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治国之道,现泛指宽严相济、张弛有致的治国和处事方法。B.宫墙,指王宫的围墙,如王宫之内的柳树就被称为“宫墙柳”。C.仞,古代度量单位,七尺或八尺为一仞。文中用“数仞墙”比喻学问高深。D.日月,子贡把孔子比作日月,后世甚至有人称孔子为代天发令的天铎,极尽美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贡说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大道,没有随着他们的死亡而被埋在地下,是不是流传下来,要看人的力量。 B子贡说自已是远不及孔子的。他说的这个语言非常的善巧,耐人寻味。C子贡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如果不是亲身受到

21、过孔子的长期熏陶,是不可能对孔子有如此确切的心理感受的。D孔子在生前就受到了弟子们非常崇高的评价与景仰,所以当有人诋毁孔子的时候,弟子们就会自觉地站出来为老师辩护。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2)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14子贡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说明诽谤孔子没有用?诽谤孔子没有用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选段内容简要分析。(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白居易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

22、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注】刘二十八:即刘禹锡,因其排行二十八,故称。蹉跎:受挫折,这里指失意贬官。二十三年:刘禹锡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旧历九月被贬连州刺史,赴任途中再贬朗州司马。十年后,奉诏入京,又复贬任连州刺史,转夔、和二州刺史。直至公元827年(唐文宗大和元年),方得回京,预计回到京城时,已达二十三年之久。15.下列对诗人及诗歌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事、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有“诗魔”“诗王”之称,与李白、杜甫一起被称为“唐代三大诗人”。

23、B.本诗是诗人写给友人刘禹锡的赠诗。诗人对刘禹锡被贬官二十多年的坎坷遭遇,表示了极度的不平和无限的感慨。C.“为我引杯添酒饮”中的“引”,本义为“拉开弓”。这里形容白居易拿过朋友的酒杯,不容拒绝。说明诗人的热情、真诚和豪爽。D.“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这两句诗在同情之中又隐含着赞美,诗人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16.“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两句在表现手法有什么特点?刘禹锡在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这两组诗句所表达的不同的思想感情。(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

24、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恕”,并阐释为:“ , ”。(2)大学之道中,揭示了修身与养性关系的句子是: , 。(3)老子第三十三章的“ , ”两句说明了解他人和认识自己很重要。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为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2022年3月3日晚,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揭晓,这些团体和个人穷尽一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业。他们捧着一颗爱国为民之心,用向死而生之力,显示拼搏奉献之勇,践行华夏儿女的初心使命,他们带给我们的除了前进的动力,更是内心的感动。他们是我们心中

25、的光明,是这个时代不朽的丰碑。读懂“( )”的中国精神,要把对党忠诚、舍身为国付诸行动,“居之不倦,行之以忠”;读懂“( )”的中国精神,要把我将无我、 (1) 写进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读懂“( )”的中国精神,要用坚韧不拔、永不言败铸就中国人不朽的精神丰碑,“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无数平凡的英雄把忠诚写成诗,用奉献书写辉煌历史,把担当铸成不朽丰碑。 (2) 焉,让我们以榜样精神砥砺前行,始终将初心铭记在心、将奉献落实在行、将使命担当在肩,让“中国精神” (3) 、熠熠生辉。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 (2) (3) 19.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句子,最

26、恰当的一项是(3)( )A.志如磐石不可移 俯首甘为孺子牛 千磨万击还坚韧B.志如磐石不可移 千磨万击还坚韧 俯首甘为孺子牛C.俯首甘为孺子牛 志如磐石不可移 千磨万击还坚韧D.俯首甘为孺子牛 千磨万击还坚韧 志如磐石不可移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他们捧着一颗爱国为民之心,以向死而生之勇,用尽拼搏奉献之力,践行华夏儿女的初心使命,他们带给我们的除了前进的动力,更是内心的感动。B.他们用尽一颗爱国为民之心,以向死而生之力,显示拼搏奉献之勇,践行华夏儿女的初心使命,他们带给我们的是内心的感动,更是前进的动力。C.他们捧着一颗爱国为民之心,以向死而生之

27、勇,用尽拼搏奉献之力,践行华夏儿女的初心使命,他们带给我们的是内心的感动,更是前进的动力。D.他们用尽一颗爱国为民之心,以向死而生之力,显示拼搏奉献之勇,践行华夏儿女的初心使命,他们带给我们的除了前进的动力,更是内心的感动。(二)语言为运用(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课间时间虽然很短,_。这十分钟是对孩子生理和心理的一种宝贵的弥补,是恢复视力和注意力的必需时间,能有效缓解躯体和大脑的疲劳,也让孩子快乐的本性得到回归。同学们一起嬉笑玩耍,放松了心情,释放了压力,转换了思维,使得下一节课的注意力更为集中。若剥夺孩子课间十分钟,长此以往,_。同时,我们也意识到,要达到课

28、间休息这种良好的“健康疗效”,_,而绝不能是互相追打或“恶性”游戏。因此,学生要避免较长时间剧烈活动而影响上课的情况。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学生,让他们都有一个快乐的课间,这是对孩子们的天性和权利的尊重。21.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22.将文中最后一段话改为双重否定句,保持句意不变。(5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材料一:受疫情影响,意大利北部多个市镇被封锁,威尼托大区的沃镇就是其中之一。当地居民在没有任何防护的情况下,竟然聚集在广场,手拉巨大横幅,表示要抗议封锁城市,因为未佩戴口罩被

29、阻止时,还大喊“拒绝口罩,归还自由”。材料二:从武汉封城到多地封城,从查体温到戴口罩、消毒,从查身份到限制出入小区,从居家隔离到整栋隔离,等等,我们给了自由最大限度的放弃。 材料三: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第二单元检测卷(B)答案1.B (A 项,“总是冷静沉稳”表述不准确,原文是“总体而言比较冷静、沉稳”。C项,“也没有古人的诚信”表述不准确,原文是“现代性虽然看似缺少了古人所谓诚信”。D项,“这里的道与材料一中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在内涵上

30、一致”错,材料三中的“道”属于哲学范畴,而材料一中的“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属于现代科学的范畴。)2. B(“缺乏严格的推理形式和抽象的理论探索,因此”属于强加因果,材料中并没有指出墨家、名家没有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的原因。)3.C (C项是典型的西方理性的逻辑思维,与中国文化重直觉思维的特点不符。)4.先指出儒家学理是错误的,与现代性不符;然后论述现代性认识的特点;接着从本质和认识论的历史两方面论证现代性认知的正确性和合理性。(4分)5.这种评判方式有其合理性,传统文化确实不注重工具理性和客观化理性,更注重整体思维与直觉思维。(2分)这种评判方式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如此评判会否定中华优秀传

31、统文化凭借宏大非凡的概括力和卓越的思维魅力对宇宙万物的生发及其关系进行的高度概括;其次,如此评判会无视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即发挥道文化的优势,驾驭器物之用,使传统文化“道”的优势和现代化“器”的优势形成互补互进。(4分)6.B(老子讲得太深奥)7.C(官吏的贪婪)8小说借古讽今,一方面讽刺人们对名人的盲目崇拜,另一方面也讽刺了当时已病人膏肓的中国社会中人们不切实际、空谈道德(崇尚空谈)的做法。9(1)人物的语言描写,作者在小说中为了表现老子学说的深奥、玄虚,故意引用了老子的言论,还想象了老子在讲学时 “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等,增加了故事的生动性。(2)细节描写,如写众人听老

32、子讲学时的疲倦相,“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瞌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逼真形象。(3)环境描写,小说节选部分的最后一段,写了老子离去时的场景,给人以缥缈、玄虚之感。(意思对即可)10.C(“赐之墙”是“及肩”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应在“赐”前面断开;“夫子之墙”是“数仞”的主语,中间不可断开。原文断句: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廟之美,百宫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11.B(B 项,“宫墙,指王官的围墙”错误,“官墙”也指普通的围墙,并非专指王官的围墙。)12.A(A 项,子贡的意思是说文武之道没有随着他

33、们的死亡而被埋在地下,仍然在人间流传着。)13.(1)我的老师何处不能学习?哪里有固定的传授之师呀?(2)即使有人要与太阳和月亮决绝,那对太阳、月亮有什么损害呢?只不过显示他自不量力罢了。14比喻:把他人的才德比作丘陵,把孔子的才德比作日月。对比:他人与孔子形成鲜明的对比。因为孔子太卓异了,所以诽谤孔子根本就没有用(或:孔子的才德出类拔萃,诽谤孔子并不会对孔子有什么损害)。【参考译文】卫国的公孙朝向子贡问道:“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文王武王之道,并没有失传,就存在人间。贤能的人能够认识到它的大旨,不贤能的人只能知道它的枝节。没有地方不存有文王武王之道。我的老师何处不能学习?哪里

34、有固定的传授之师呀?”叔孙武叔在朝中对官员们说:“子贡比他老师仲尼贤能。”子服景伯便把这话告诉子贡。子贡道:“拿房屋的围墙作比方吧,我家的围墙只有肩膀那么高,人们可以直接望见墙内房屋的美好。我老师的围墙高达数丈,找不到大门走进去,就看不到宗庙的华美和房舍的富丽。能够找着大门的人或许不多吧。那么,武叔先生的话,不也是合乎情理的吗?”叔孙武叔毁谤仲尼。子贡说:“不要这样做!仲尼是毁谤不了的。其他贤者,好比山丘,还可以超越过去。仲尼,就像太阳和月亮,不可能超越。即使有人要与太阳和月亮决绝,那对太阳、月亮有什么损害呢?只不过显示他自不量力罢了。”15.C(C项“白居易用力拿过朋友的酒杯”理解错误,由诗

35、歌第一句可知,是刘禹锡为白居易斟酒。)16.(1)白诗这两句诗主要运用了对比、讽刺的手法表达情感。(2)诗人通过将友人刘禹锡的遭遇与满朝官员的行为进行对比,以及对当权者和无为者讽刺,表达了他对友人才能的赞赏,以及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和不平。刘诗这两句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谪,但新人辈出也令人欣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和宦海沉浮的乐观与豁达。【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对诗歌的手法和情感的综合赏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审题,本题第一问:“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两句在表现手法有什么特点,这是从手法上赏析诗句,考生首先要明确手法,很显然诗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用朝中的百官和刘禹锡的被贬进行对比,抒发了作

36、者替友人鸣不平的愤慨之情。第二问是对比刘禹锡的诗句和本诗的情感的不同,考生要分析理解情感上的细微的差别。17.(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18.无私奉献 见贤思齐 薪火相传【解析】第一处,填写“无私奉献”。无私奉献:是不求回报的付出,没有私心。此处对应“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中国精神”,强调的是奉献精神,应用“无私奉献”。第二处,填写“见贤思齐”。见贤思齐:指见到有才德的人就想着与他齐平。这里是说“让我们以榜样精神砥砺前行”,强调向榜样学习,应用“见贤思齐”。第三处,填写“薪火相传”。薪火相传:比喻学问、技艺、精神等代代相传,强调传承。此处是说“让中国精

37、神”传承下去,应用“薪火相传”。19.A20.C(从搭配看,应该是“捧着一颗爱国为民之心,以向死而生之勇,用尽拼搏奉献之力”;从逻辑看,应该先是“内心的感动”,再是“前进的动力”。)21.但非常重要伤害的就是孩子活动必须是健康的【解析】所给文段围绕“课间十分钟”展开论述。处,所填语句与横线前的“课间时间虽然很短”构成转折关系,又是后文内容的领起句,根据后文“这十分钟是对孩子也让孩子快乐的本性得以回归”可知,此处应填“但非常重要”之类的内容。处,所填语句应是“若剥夺孩子的课间十分钟,长此以往”导致的后果,根据前文“这十分钟是对孩子生理和心理的一种宝贵的弥补.得以回归”可知,如果没有了课间十分钟,孩子将会受到伤害,故此处应填“伤害的就是孩子”之类的内容。处,从“绝不能”看,所填语句应与“互相追打或恶性游戏”相反,即活动应该是适当或健康的,故此处应填“活动必须是健康的”之类的内容。22答案示例:不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学生,不让他们有一个快乐的课间,就不是对孩于们大性和权利的尊重。【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双重否定句的特点,即一般由两个“不”连续作用构成,或由否定词加“不”字构成,加强了肯定的效果,然后根据这一特点,将最后一段话改为双重否定句。23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人教部编版(2019) > 选择性必修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