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教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上传人:雪**** 文档编号:246247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9.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之道》教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大学之道》教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大学之道》教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大学之道》教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大学之道一、课程标准:学习任务群4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二、课程标准解读通过文言文阅读,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既能沟通古今词义的发展关系,又要避免用现代意义理解古义,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准确理解。三、教材分析选择性必修学习要求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在阅读鉴赏中,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汲取思想、情感和艺术的营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四、 单元解读如果说传统文化是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那先秦诸子就是这株大树的根。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铸就

2、了中华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段辉煌。本单元选择了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论说,包括儒家的论语十二章、大学一章、孟子一章,道家的老子四章、庄子一章,以及墨家的墨子兼爱篇。可结合以前读过的孔子、孟子、庄子等人的语录或作品,感受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本单元集中学习先秦诸子散文,以加深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要注意领会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思考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感受先秦诸子或雍容或犀利或雄奇或朴拙的论说风格,理解各家论说的方法,领悟其妙处。五、 学习提示先秦儒家所讲的大都是人生的基本道理,今天看来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大学之道强调“修身为本”,提纲挈领地论说“三纲”“八目”的体系。“三纲

3、”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习时要结合大学中的相关论述,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背诵大学之道。六、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基础薄弱,要让学生提前预习,上课时教师用自己的方式带学生从字、词开始,让学生注意重点字词并勾画,随后逐段翻译,教师带领总结段意并及时提问,让学生在掌握文意的同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七、教学目标让学生以“古代诗文阅读五看”为主线,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写作背景、风格。对照注释翻译全文,知晓文章大意,品析文章语言。反复诵读,鉴赏文章的表达艺术,感知作者情感。背诵全文。八、教学重

4、难点把握文章内容,鉴赏表达艺术,感知作者情感。九、学法指导讲授式指导法、渗透式指导法十、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出自礼记,其中“止于至善”被曲靖一中引用为校训,意思是:达到道德的最高标准。除此之外,还有内容“三纲”“八目”被后人大力推崇,而具体内容是些什么?让我们来一起学习大学之道。(二) 讲授新课学生学习主线:古代诗文阅读“五看”一看整体,知体裁二看题目,知题材三看作者,知背景四看注释,知大意五看内容,知情感1.看整体,知体裁学生活动1:让学生泛读课文,思考文章的体裁。教师总结:此篇文章体裁为先秦散文/经典论说。2.看题目,知题材学生活动2:让学生分析课文

5、题目,思考文章题材。 教师总结:文章的题材为强调“修身为本”的论说。3.看作者,知背景学生活动3: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相关情况,知晓课文的写作背景。教师总结: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相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4.看注释,知大意学生活动4:让学生对照

6、课文下面的注释,翻译原文,了解文章大意。(同步课件见 作者:王大米00)教师总结: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第二种含义同样也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 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

7、,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3.亲民:管子形势解“道之纯厚,遇之有实,虽不言曰吾亲民,而民亲矣”。王阳明曾与弟子徐爱辨亲民和新民,认为“宜从旧本作亲民”,列在传习录首章,“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亲民”的目的主要是在于“齐家”,齐家即亲民也。“亲民”二字与上面“明明德”结合,即弘扬光明的品德要学习和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大人的学问即从生活中而来。4.知止:知道目标所在。5.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兴旺发达。6.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7.致其知:彰显明德本心,诚明一致。8.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9.庶人:指平民百姓。10.壹是:一概,一律。5.品内容,知情感学

8、生活动5:阅读诗句探究思考,并回答问题。学生讨论回答:翻译每段段意。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使内心安定;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

9、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译: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革除不好的思想;认识最真的本心。通过推究事物之理,而彰显明德,认识本心,表里如一。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

10、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一律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赏析:“大学之道”是儒学经典大学开篇第一句。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

11、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革除不好的思想;认识最真的本心。通过伏灭革除内心不好的私欲、物欲,而彰显明德,认识本心,表里如一。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

12、也同样是不可能的。理解性默写(1)大学之道中,阐明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3)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致知在格物”。(4)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天下太平的句子是:“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十一、板书设计大学之道三纲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十二、作业布置1.逐字逐句翻译全文(标出重点字词意思)2.背诵、默写理解性默写句子。十三、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人教部编版(2019) > 选择性必修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