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浙江省杭州市三校联考高考语文模拟试卷(1)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热*** 文档编号:232363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8.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届浙江省杭州市三校联考高考语文模拟试卷(1)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23届浙江省杭州市三校联考高考语文模拟试卷(1)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23届浙江省杭州市三校联考高考语文模拟试卷(1)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23届浙江省杭州市三校联考高考语文模拟试卷(1)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届浙江省杭州市三校联考高考语文模拟试卷(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近期,某国际大牌推出了一款黑色中长半身裙,售价高达29000元人民币,但有网友发现,这款裙子神似中国的马面裙。该品牌强调其采用了“标志性的廓形,是一款全新的优雅时尚的单品”,却只字未提“马面裙”。尽管国内质疑该品牌文化抄袭的声音四起,但品牌官方至今没有表态,只是在中国市场内默默下架了这款新品,国外的网站上这款裙子在继续售卖。有媒体认为,这波操作难以被界定为抄袭,只能冠以“文化挪用”。在这一事件中,不少人被科普了马面裙的概念:马面裙,前后里外共

2、有四个裙门,两两重合,侧面打裥,裙腰多用白色布,取白头偕老之意,以绳或纽固结。马面裙的风格由明代的清新淡雅到清代的华丽富贵,再到民国的秀丽质朴,其结构一直根深蒂固地存在着。此前,也有不少国际大牌借鉴中国元素,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出现在巴黎、米兰、伦敦的时尚舞台上,1981年戴安娜王妃曾经穿过红色的马面裙,当时的新闻稿写的是中式刺绣裙。这些借鉴参考,在文化领域并不少见,是对中国文化元素的喜爱和推广,为国人所乐见。要想让我们的文化瑰宝传承下去,就需要主动去发现。在此之前,许多国人并不了解马面裙。争议事件发生后,众人才知道,这种款式不仅凝结了古人的实用智慧和审美情趣,更具有十足的现代感,只需稍加改良点缀

3、,便可成为日常生活中的时尚单品。文化交流与元素借鉴本来就是一种双向奔赴,“韩国端午祭申遗”等文化抢注事件一直让国人耿耿于怀,此次“被挪用”则给我们再次敲响了警钟。不过,与其停留在口头的“抗议”,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投入到民族文化的整理中来,寻找更好的保护与传承传播的方法。(摘编自张晓涵文化挪用,应让公众更关注传统文化守护)材料二:文化挪用是指处于一种文化背景中的人将其他不属于自己文化中的元素进行符号特征挪用的行为。根据内涵的不同,文化挪用可被归为“实物挪用”与“非实物挪用”,前者通常是指对有形物体的占有,而后者更为抽象,通常表现为内容挪用和主题挪用。内容挪用指某文化中的文化成果被其他文化中的创作者

4、借鉴、利用,又可具体分为风格挪用和母题挪用,两者都指异文化对本文化中文化成果的挪用,只不过前者会主动地表明挪用对象的出处并以此进行自我标记,而后者则是利用异文化的符号与象征来创造性地再现本文化。而主题挪用指在文化塑造中有意地借用其他文化中的个体与机构。对于文化挪用的批评者来说,文化挪用是一种异文化思维下对本土文化的误读与错用,是对被挪用者的冒犯,特别是文化挪用本身所具备的符号化、片面化及多变性等特征让人将其视为是刻板印象的输出。但是,文化传播是从符号开始传播的,即文化传播的第一步永远都是符号化与片面化的。这在好莱坞电影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表现中国不离功夫,表现日本不离和服。符号化的目的是便于传播

5、与记忆,只有借助符号化的事物进行文化传播,才能使得更多处于外来文化背景中的传播对自身文化产生兴趣,并在此基础上持续地进行输出。在对文化挪用进行讨论时,要避免“绝对原创性”的误区,避免陷入保守主义与自闭主义。一种文化若想进入世界舞台,就必须以适合其传播的形式进行改造,以适应不同文化。马克思曾提出“世界文学”的概念,即“用世界性文学来包容所有在其自身文化之外出现与发展的文学作品”,“在最广泛的意义上,世界文学能够包含任何影响力超出本土文化的作品”。作为日益成为学术关注重点的“世界性文化”或“全球性文化”,实际上包含着一种内在的“地方性”,即在全球化时代,每一种文化都不是具体而为之的,而是各个文化相

6、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的产物。简而言之,每一种文化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对立的产物,如果想要自身文化在世界体系中获得发展与尊重,就要让自身文化所具有的特殊性与其他文化中的特殊性相交流,使其特殊性发展为普遍性。当下,中国文化实践坚持“文化自信”。我们既要注意文化挪用的负面意义,也要看到其背后所承载的积极意义,善用文化挪用,在彼此理解、彼此尊重的基础上,以积极的姿态与“文化星丛”中的其他文化进行对话。只有这样,才能打破西方社会对中国 “傅满洲”“陈查理”式的想象,促进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欣赏,以符号为载体,各文化共同参与编码与解码,实现“文化走出去”与“文化自信”。(摘编自徐冠群文化传播与文化创

7、新:跨文化传播语境中文化挪用的积极意义)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某国际大牌面对网友的抄袭质疑,虽然表面上不置可否,但在中国市场下架了这款新品,部分媒体认为这是一次“文化挪用”而非抄袭。B. 在此次风波之前,国际大牌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借鉴参考并不少见,这也有利于中国文化在西方社会的传播与推广,为国人所乐见。C. 此次争议事件推动了国人对马面裙的认知,让人们意识到这种凝结古人智慧和审美的服装款式也能成为当下的时尚单品。D. 好莱坞电影表现中国不离功夫,表现日本不离和服,说明文化传播始终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符号化、片面化的问题。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

8、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根据材料二关于文化挪用的分类,材料一中引起争议的某国际大牌的行为是内容挪用中的风格挪用。B. 文化挪用的符号化、片面化及多变性使其不断输出刻板印象,是对被挪用者的冒犯,因此,文化挪用是一种异文化思维下对本土文化的误读与错用。C. 只要借助符号化的事物进行文化传播,就能引发外来文化背景中的传播对自身文化的兴趣,从而实现文化的持续输出。D. 若想进入世界舞台,中华文化必须经过适合其传播的形式改造,以适应不同文化,在欣赏、学习、沟通中获得发展与尊重。3. 根据上述材料,以下行为中不属于“文化挪用”的一项是( )(3分)A. 美国迪士尼公司将中国传统剧目花木兰改编成动

9、画片,将原始版本中的核心主题“尽忠尽孝”演绎为女性解放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主题。B. 伏尔泰将元代戏剧家纪君祥所创作的赵氏孤儿改编成为欧洲经典剧目中国孤儿,借用中国文化中的形象符号来宣扬启蒙精神。C. 日本导演竹内亮拍摄纪录片好久不见,武汉,向全世界展示疫情之后武汉人真实的生活现状。D. 美国网飞公司翻拍刘慈欣科幻巨作三体,起用欧美当地演员饰演原著中以中国人为主的主角群体,讲述超越时间、文化和种族边界的故事。4. 费孝通先生曾总结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十六字“箴言”,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4分)5. 面对文化挪用,中华文化应该如何实现

10、突围?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答案】1. D 2. D 3. C 4.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指的是既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也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因此各个文化应该相互欣赏,用“世界性文化”的眼光来包容其他民族文化。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指的是不同文化都以其鲜明的特色丰富着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各个文化间要相互学习和沟通,将自身文化所具有的特殊性与其他文化的特殊性相交流,使其特殊性发展为普遍性,促进世界性文化的发展。 5. 主动去发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文化瑰宝,投入到民族文化的整理中来,寻找更好的保护与传承传播的方法。借助中华文化中符号化的事物进行文化传播

11、,以符号为载体,各文化共同参与编码与解码,在此基础上持续地进行输出。既要注意文化挪用的负面意义,也要看到其承载的积极意义,在理解、尊重的基础上,以积极的姿态进行对话,实现“文化走出去”与“文化自信”。(答对2点即可)【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说明文化传播始终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符号化、片面化的问题”错误,原文为“文化传播是从符号开始传播的,即文化传播的第一步永远都是符号化与片面化的。这在好莱坞电影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表现中国不离功夫,表现日本不离和服”,可知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文化传播是从符号开始的,并不能说明文化传播总会产生符号化、片面化的问题。故选D。

1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A.应该属于主题挪用,“风格挪用会主动地表明挪用对象的出处并以此进行自我标记”“主题挪用指在文化塑造中有意地借用其他文化中的个体与机构”。B.“因此”错误,原文为“对于文化挪用的批评者来说,文化挪用是一种异文化思维下对本土文化的误读与错用,是对被挪用者的冒犯,特别是文化挪用本身所具备的符号化、片面化及多变性等特征让人将其视为是刻板印象的输出”,可见选项因果倒置,且缺少前提“对于文化挪用的批评者来说”。C.“只要就”逻辑错误。原句是“只有借助符号化的事物进行文化传播,才能使得更多处于外来文化背景中的传播对自身文化产生兴趣,并在此基础上持续地

13、进行输出”。是“只有才”。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C.根据材料二,文化挪用是“将其他不属于自己文化中的元素进行符号特征挪用”,是“异文化对本文化中文化成果的挪用”,是“利用异文化的符号与象征来创造性地再现本文化”,日本导演拍摄的纪录片目的仅在于展现武汉的真实生活,并没有涉及日本文化。故不属于“文化挪用”。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的观点并用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本来是说,人们不仅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要包容的欣赏别人创造的美。此处作为名词的“美”就指文化,作为动词的“美”则是欣赏。再结合原文“世界性文化或全球性

14、文化,实际上包含着一种内在的地方性,即在全球化时代,每一种文化都不是具体而为之的,而是各个文化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的产物”可分析出,指的是既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也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因此各个文化应该相互欣赏,用“世界性文化”的眼光来包容其他民族文化。“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本来是说,各自之美和别人之美拼合在一起,就会实现理想中的大同美。此处“美美”可理解为各种文化。再结合原文“每一种文化都不是具体而为之的,而是各个文化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的产物。每一种文化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对立的产物,如果想要自身文化在世界体系中获得发展与尊重,就要让自身文化所具有

15、的特殊性与其他文化中的特殊性相交流,使其特殊性发展为普遍性”可分析出,不同文化都以其鲜明的特色丰富着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各个文化间要相互学习和沟通,将自身文化所具有的特殊性与其他文化的特殊性相交流,使其特殊性发展为普遍性,促进世界性文化的发展。【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结合“要想让我们的文化瑰宝传承下去,就需要主动去发现”“与其停留在口头的抗议,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投入到民族文化的整理中来,寻找更好的保护与传承传播的方法”可分析概括出,主动去发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文化瑰宝,投入到民族文化的整理中来,寻找更好的保护与传承传播的方法。结合“文化传播

16、是从符号开始传播的符号化的目的是便于传播与记忆,只有借助符号化的事物进行文化传播,才能使得更多处于外来文化背景中的传播对自身文化产生兴趣,并在此基础上持续地进行输出”“以符号为载体,各文化共同参与编码与解码,实现文化走出去与文化自信”可分析概括出,借助中华文化中符号化的事物进行文化传播,以符号为载体,各文化共同参与编码与解码,在此基础上持续地进行输出。结合“中国文化实践坚持文化自信。我们既要注意文化挪用的负面意义,也要看到其背后所承载的积极意义,善用文化挪用,在彼此理解、彼此尊重的基础上,以积极的姿态与其他文化进行对话。实现文化走出去与文化自信”可分析概括出,既要注意文化挪用的负面意义,也要看

17、到其承载的积极意义,在理解、尊重的基础上,以积极的姿态进行对话,实现“文化走出去”与“文化自信”。(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超新星纪元刘慈欣1999年末的一天,位于御夫座的一颗超新星突然爆发。在漫长的岁月里,这颗巨大的恒星被星际尘埃所遮挡,没有被人类发现。这次超新星爆发,给人类带来了一场近乎毁灭性的灾难。由于距离超新星太近,强烈的辐射使人类普遍患上了辐射病,13岁以上的人将在一年内逐渐死去,而12岁以下的孩子却因有基因的自主修复功能而幸免于难。于是,整个世界的大人们想尽千方百计培育孩子,希望他们担负起领导国家的使命。一年后,世界上只剩下了孩子。当大人

18、们全部离开后,公元钟启动了。公元钟由61420个像素组成,每个像素代表一个终聚地,通过卫星信号,全世界所有终聚地的状态都显示在公元钟上。当某个像素由绿色变成黑色时,表示这个终聚地中所有的人都已死亡。公元钟的绿光一天一天地消失,孩子们像着了魔一样,时刻盯着钟面的变化。第四天早晨,当孩子们走进公元钟大厅时,有一种走进坟墓的恐惧。这时天还没大亮,大厅中一片黑暗哟,前三天的绿光已完全消失了。他们走进这黑暗,看到在公元钟上只剩下一片绿色的光点,像冬夜中稀疏的寒星,直到把灯全打开,他们的呼吸才顺畅了。这一天,孩子们一步也没有离开公元钟,他们一次次数着钟上的绿点,随着绿点一个个减少,悲哀和恐惧在一点点攫住他

19、们的心。“他们就这么丢下我们走了。”一个孩子说。“是啊,他们怎么能这样?”另一个孩子说。晓梦说:“妈妈去世的时候我就在她身边,当时我也是这么想:她怎么能就这么丢下我走了呢?我甚至恨她,可到了后来,我总觉得她好像还在什么地方活着”有孩子喊:“看,又灭了一个!”华华指着公元钟上的一个绿点说:“我打赌,下次是这个灭。”“赌什么?”“我要是猜不对,今天晚上就不睡觉了!”“今天晚上可能谁也睡不成觉了。”眼镜说。“为什么?”“照这个速度,公元世纪肯定要在今天夜里终结。”绿星星以越来越快的速度一个接一个地消失,看着已是一片黑暗的公元钟,孩子们仿佛悬在一个无底深渊之上。接近午夜零点时,公元钟上只剩下最后一颗绿

20、星星了,这黑暗荒漠中的惟一一点星光,在公元钟的左上方孤独地亮着。大厅中一片死寂,这群孩子们如石雕般一动不动地盯着它,等待着公元纪元的最后终结。但一小时过去了,两小时过去了,那最后一颗绿星星一直顽强地亮着。孩子们开始互相交换眼色,后来又窃窃私语起来。太阳从东方升起,越过这个宁静的城市上空,又在西边落下。在整个白天里,公元钟上的那惟一的一颗绿星星一直亮着。到中午的时候,信息大厦中出现了一个传言,说治愈超新星辐射的特效药早就研制出来了,但生产的速度缓慢,只能满足少数人的需要,为了避免社会混乱没有公布这个消息。世界各国秘密地把最有才能的人集中起来,用这种药治好了他们的病,现在亮着的那个绿点就是他们的聚

21、集地。仔细想想,这种事也并非完全没有可能,他们又调出了联合国秘书长发布的世界交换宣言重看一遍,注意到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只有当公元钟完全变成黑色时,孩子才在宪法和法律意义上真正接过世界政权,在这之前,成人仍拥有对世界的领导权”这是一段很奇怪的话,当大人们前往终聚地时就可以交出政权了,为什么非要等到公元钟完全熄灭呢?只有一种可能:某些终聚地中的某些人仍有活下来的希望!到了下午,孩子们已经对这个想法信以为真了,他们惊喜地看着那颗绿星星,仿佛在险恶的夜海上见到了远方的灯塔。他们开始查询那个终聚地的位置,并设法与它取得联系,但这些努力都落空了,所有的终聚地都没有留下任何线索,它们仿佛处于另一个世界。孩

22、子们于是只有等待,不知不觉天又黑了。夜深了,在大厅里的公元钟前,在那颗不灭的绿星星的抚慰下,一天一夜没睡的孩子们相继在椅子和沙发上睡着了,梦中他们都回到了爸爸妈妈的怀抱。外面下起了雨,雨点打在已调成透明的落地窗上,发出轻轻的声音。下面的城市全笼罩在雨中的夜色里,不多的灯光变得朦朦胧胧,雨水在透明墙壁的外侧汇成一道道小溪流下去时间也在流动着,像透明的雾气无声无息地穿越宇宙。后来,雨大了起来。后来,好像又刮起了风。再后来,天空中出现了闪电,并响起雷声,这雷声把孩子们惊醒了,大厅中响起了一声惊叫。那颗绿星星消失了,公元世纪的最后一片橡树叶已经落下,公元钟上一片漆黑。现在地球上已没有一个大人了。这时,

23、雨停了,大风很快扫光了半个夜空的残云,巨大的玫瑰星云出现了。玫瑰星云在苍穹中发出庄严而神秘的蓝光,这光芒照到大地上后就变成月光那样的银色,照亮了雨后大地上的每一个细节,使下面城市的灯光暗淡了许多。孩子们站在这座A形建筑高高的顶端,凝视着宇宙中发着蓝光的大星云,这是古老恒星庄严的坟墓和孕育着新恒星的壮丽的胚胎,这群小身躯被镀上了一层梦幻般的银色光辉。超新星纪元开始了。(有删改)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孩子们看到在公元钟上只剩下一片绿色的光点,像冬夜中稀疏的寒星。这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他们恐惧和孤寂的心理。B. 晓梦在她妈妈去世时表现出一种被抛

24、弃的恨,但后来又觉得她妈妈活在某个地方,这表明她对妈妈离世的理解和释然。C. 华华指着公元钟上一个绿点打赌的情节,既能凸显出孩子们天真率直的天性,又能刻画出他们积极乐观的品性。D. 本文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既串联了故事始末,使情节更紧凑,又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使文章更扣人心弦,吸引读者。7. 关于文中孩子们听到传言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孩子们猜想大人们有治病的特效药,表明他们对公元世纪的不灭仍抱有一丝幻想。B. 孩子们调出了联合国秘书长发布的宣言重看一遍,是为了进一步证实他们的猜想。C. 孩子们惊喜地看着那颗绿星星,查询那个终聚地的位置,显示他们已相信了传言。D. 孩子

25、们相继地睡了,梦中回到了爸爸妈妈的怀抱,因为他们相信可以找到终聚地。8. 文章着力写“公元钟”的变化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9. 有人评价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有恢宏的科学意境、乐观的科学态度和空灵的想象力”。请结合本文对上述特点加以分析。(6分)【答案】6. C 7. D 8. 预示着公元世纪逐渐消失和超新星纪元的即将到来。公元钟上的绿色像素是公元世纪存在情况的整体显示,逐点变黑,意味着公元世纪逐渐消失,也意味着超新星纪元逐渐到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本文的故事随公元钟绿光的变化依次展开。逐步强化紧张和恐怖的气氛。随着公元钟绿点一个个减少,悲哀和恐惧在一点点攫住孩子们的心,紧张和恐怖的气氛

26、越来越浓厚。 9. 恢宏的科学意境:公元世纪的巨大变迁,意境恢弘,同时又赋予合理的科学解释。乐观的科学态度:公元世纪消失前,孩子们虽然经历了巨大的恐惧,但最终能勇敢地站起来迎接超新星纪元的到来。空灵的想象力:“纪元的快速变换”想象神奇,显得不可捉摸,“梦幻般的银色光辉”空灵玄妙。【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C.“又能刻画出他们积极乐观的品性”错误。原文眼镜说“照这个速度,公元世纪肯定要在今天夜里终结”“绿星星以越来越快的速度一个接一个地消失,看着已是一片黑暗的公元钟,孩子们仿佛悬在一个无底深渊之上”“这黑暗荒漠中的惟一一点星光,在公元钟的左上方孤独地亮

27、着。大厅中一片死寂,这群孩子们如石雕般一动不动地盯着它,等待着公元纪元的最后终结”,可知孩子们对消失的绿星星充满了恐惧和无助。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他们相信可以找到终聚地”不当。原文“他们开始查询那个终聚地的位置,并设法与它取得联系,但这些努力都落空了,所有的终聚地都没有留下任何线索,它们仿佛处于另一个世界”“在那颗不灭的绿星星的抚慰下,一天一夜没睡的孩子们相继在椅子和沙发上睡着了,梦中他们都回到了爸爸妈妈的怀抱”,可知与最后一个终聚地取得联系的可能性比较小,原文也只是说“梦中他们都回到了爸爸妈妈的怀抱”。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情节

28、作用的能力。“当某个像素由绿色变成黑色时,表示这个终聚地中所有的人都已死亡”“只有当公元钟完全变成黑色时,孩子才在宪法和法律意义上真正接过世界政权,在这之前,成人仍拥有对世界的领导权”“那颗绿星星消失了,现在地球上已没有一个大人了”“超新星纪元开始了”,可知“公元钟”的变化预示着公元世纪存在与否的整体情况,逐点变黑,意味着公元世纪逐渐消失,也意味着超新星纪元逐渐到来。“全世界所有终聚地的状态都显示在公元钟上”“公元钟的绿光一天一天地消失”“看到在公元钟上只剩下一片绿色的光点,像冬夜中稀疏的寒星,直到把灯全打开,他们的呼吸才顺畅了”“华华指着公元钟上的一个绿点说”“公元钟上的那惟一的一颗绿星星一

29、直亮着”“那颗绿星星消失了,公元世纪的最后一片橡树叶已经落下,公元钟上一片漆黑”,可知“公元钟”的变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本文的故事随公元钟绿光的变化依次展开。“公元钟的绿光一天一天地消失,孩子们像着了魔一样,时刻盯着钟面的变化”“随着绿点一个个减少,悲哀和恐惧在一点点攫住他们的心”“看,又灭了一个!”“一片黑暗的公元钟,孩子们仿佛悬在一个无底深渊之上”“那最后一颗绿星星一直顽强地亮着。孩子们开始互相交换眼色,后来又窃窃私语起来”“在大厅里的公元钟前,在那颗不灭的绿星星的抚慰下,一天一夜没睡的孩子们相继在椅子和沙发上睡着了”“这雷声把孩子们惊醒了,大厅中响起了一声惊叫。那颗绿星星消失了”,可知“

30、公元钟”的变化逐步强化紧张和恐怖的气氛。随着公元钟绿点一个个减少,悲哀和恐惧在一点点攫住孩子们的心,紧张和恐怖的气氛越来越浓厚。【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文章意蕴的能力。依据题目要求可从“科学意境”“科学态度”“想象力”三方面结合原文分析。首先是恢宏的科学意境:“1999年末的一天,位于御夫座的一颗超新星突然爆发。13岁以上的人将在一年内逐渐死去,而12岁以下的孩子却因有基因的自主修复功能而幸免于难”“当大人们全部离开后,公元钟启动了。公元钟由61420个像素组成,每个像素代表一个终聚地,通过卫星信号,全世界所有终聚地的状态都显示在公元钟上。当某个像素由绿色变成黑色时,表示这个终聚地中

31、所有的人都已死亡”等关于世纪巨大转变的描述,意境恢弘,同时又赋予合理的科学解释。再是乐观的科学态度:“孩子们像着了魔一样”“走进坟墓的恐惧”“像冬夜中稀疏的寒星”“悲哀和恐惧在一点点攫住他们的心”“孩子们仿佛悬在一个无底深渊之上”“孩子们站在这座A形建筑高高的顶端,凝视着宇宙中发着蓝光的大星云,这是古老恒星庄严的坟墓和孕育着新恒星的壮丽的胚胎,这群小身躯被镀上了一层梦幻般的银色光辉”“超新星纪元开始了”,公元世纪消失前,孩子们虽然经历了巨大的恐惧,但最终能勇敢地站起来迎接超新星纪元的到来,“梦幻般的银色光辉”传达了乐观的科学态度。最后是空灵的想象力:“第四天早晨”“接近午夜零点时”“太阳从东方

32、升起”“到中午的时候”“到了下午”“夜深了”,小说在短时间描绘了“纪元的快速变换”,飞驰的想象,神奇、不可捉摸,“玫瑰星云在苍穹中发出庄严而神秘的蓝光”“梦幻般的银色光辉”关于宇宙的想象空灵玄妙。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庆绪以尹子奇为汴州刺史、河南节度使。甲戌,尹子奇以兵十三万趣睢阳。许远告急于张巡,巡自宁陵引兵入睢阳。巡有兵三千人,与远兵合六千八百人。贼悉众逼城,巡督励将士,昼夜苦战。凡十六日,擒贼将六十馀人,杀士卒二万馀,众气自倍。尹子奇复引大兵攻睢阳。张巡谓将士曰:“吾受国恩,所守,正死耳。但念诸君捐躯命,膏草野,而赏不酬勋,以此痛心耳!”将士皆

33、激励请奋。巡遂椎牛,大给士卒,尽军出战。贼望见兵少,笑之。巡执旗,帅诸将直冲贼阵。贼乃大溃,斩将三十馀人,杀士卒三千馀人,逐之数十里。尹子奇益兵围睢阳益急,张巡于城中夜鸣鼓严队,若将出击者;贼闻之,达旦儆备。既明,巡乃寝兵绝鼓。贼以飞楼瞰城中,无所见,遂解甲休息。巡与将军南霁云、郎将雷万春等十馀将各将五十骑开门突出,直冲贼营,至子奇麾下,营中大乱,斩贼将五十馀人,杀士卒五千馀人。巡欲射子奇而不识乃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丧其左目几获之。壬子,尹子奇复征兵数万,攻睢阳。睢阳城至是食尽,馈救不至,士卒消耗至一千六百人,皆饥病不堪斗,遂为贼所围,张巡乃修守具以拒之。贼为云梯,

34、置精卒二百于其上,推之临城。巡预于城潜凿三穴,候梯将至,于一穴中出大木,末置铁钩,钩之使不得退;一穴中出一木,拄之使不得进;一穴中出一木,木末置铁笼,盛火焚之,其梯中折,梯上卒尽烧死。贼又以钩车钩城上棚阁,钩之所及,莫不崩陷。巡以大木,末置连锁,锁末置大镮,拓其钩头,以革车拔之入城,截其钩头而纵车令去。贼又于城西北隅以土囊积柴为磴道,欲登城。巡不与争利,每夜,潜以松明、干蒿投之于中,积十馀日。贼不之觉,因出军大战,且使人顺风持火焚之。贼不能救,经二十馀日,火方灭。巡之所为,皆应机立办,贼伏其智,不敢复攻。(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35、. 巡欲射子奇而不识/乃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丧其左目/几获之B. 巡欲射子奇/而不识/乃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丧其左目/几获之C. 巡欲射子奇而不识/乃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丧其左目/几获之D. 巡欲射子奇/而不识/乃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丧其左目/几获之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节度使”,是古代的官名,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在重要地区设置的节制调度的军事长官,元朝时废除。B. “巡与将军

36、南霁云、郎将雷万春等十馀将各将五十骑开门突出”中的“突出”,与“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突出”的意思不同。C. “解甲”的意思是脱下铠甲,“甲”是古代战士穿的用皮革或金属片制成的护身服,与“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中“甲”意思相同。D. “守具”,即守卫用的战具,主要是为了防御敌人爬城、破坏城墙等攻击行为,其主要器械有叉竿、飞钩、擂木等。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睢阳告急,张巡入睢阳时,带兵三千,加上许远的兵力才六千八百人,曾与敌人交战十六日,杀敌二万多人。B. 尹子奇帅领军队攻打睢阳时,因远远看到迎战的士兵甚少而嘲笑他们,结果被张巡率领的守军打得大败而逃。C

37、. 叛军再次围困睢阳,张巡让士兵在晚上鸣鼓整队,使得叛军整夜戒备,白天停止敲鼓,使敌人放松警惕,然后带领部下直入敌营,大败叛军。D. 尹子奇再次调集几万士兵围困睢阳城,用云梯、钩车等各种工具攻城,张巡都一一化解了,但睢阳守军也损失至一千六百多人。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但念诸君捐躯命,膏草野,而赏不酬勋,以此痛心耳!(2)贼不之觉,因出军大战,且使人顺风持火焚之。14. 张巡为何能多次以少胜多战胜叛军?请简要概括原因。(3分)【答案】10. A 11. B 12. D 13. (1)(我)只是想到各位捐弃身躯,做了野草的肥料,可是赏赐与功劳不相称,因此痛心不已!

38、(2)敌人没有发觉这件事,(张巡)趁机派军大战,并且让人顺着风向拿火点燃焚烧。 14. 善于激励将士;身先士卒;有谋略;随机应变。【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张巡准备射击尹子奇,但不认识,于是用削尖了的蒿草作为箭矢,被射中的叛军大喜,认为张巡的箭已用尽,跑去报告尹子奇,于是张巡就认清了尹子奇的面貌。张巡命南霁云向他射箭,射伤了尹子奇的左眼,几乎擒住他。“剡蒿”是“为”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应在“矢”后断开,所以排除B、D;“谓”的宾语为“巡矢尽”,所以应在“尽”后断开,排除C。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B.

39、“突出”,突然出击;句意:张巡和将军南霁云、郎将雷万春等十余名将领各自率领五十多名骑兵,打开城门,突然出击。“突然”,突然出击;句意:又像一队铁骑突然出击,刀枪齐鸣。两句中“突出”的意思相同。C.“甲”,铠甲;“王于兴师,修我甲兵”句意: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我的铠甲和兵器。所以“甲”的用法相同。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但是睢阳守军也损失至一千六百多人”错误。由原文“睢阳城至是食尽,馈救不至,士卒消耗至一千六百人”可知,睢阳守军也损失至一千六百多人发生在围攻前。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但”,只是;“膏”,使肥沃,做肥

40、料;“赏不酬勋”,赏赐与功劳不相称;“以此”,因此。(2)“贼不之觉”,宾语前置句,敌人没有发觉这件事;“因”,趁机;“因出军大战,且使人顺风持火焚之”,省略主语“张巡”。【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巡督励将士,昼夜苦战”可知,张巡督促鼓励士兵,日夜苦战。张巡善于激励将士,所以能够战胜叛军。由原文“巡执旗,帅诸将直冲贼阵”可知,张巡举着旗帜,率领各位将领冲入敌人的阵营。张巡能身先士卒,所以能够战胜叛军。由原文“张巡于城中夜鸣鼓严队,若将出击者;贼闻之,达旦儆备。既明,巡乃寝兵绝鼓”可知,尹子奇增加军队加紧围攻睢阳,张巡夜里在城中敲击战鼓整顿队伍,好像要

41、出城攻击,城外的叛军得知后,彻夜戒备。天亮后,张巡让士兵休息,停止击鼓。张巡有谋略,所以能够战胜叛军。由原文“巡之所为,皆应机立办,贼伏其智,不敢复攻”可知,张巡的做法,都是抓住时机立刻执行,敌人为他的智慧说服,不敢再攻。张巡能随机应变,所以能够战胜叛军。参考译文: 庆绪任命尹子奇为汴州刺史、河南节度使。甲戌日(二十五日),尹子奇率士卒十三万人进逼睢阳。许远向张巡告急,张巡从宁陵率兵攻入睢阳。张巡拥有士兵三千人,和许远会合成六千八百人。敌人率领全部士兵逼近睢阳,张巡督促鼓励将士,日夜苦战。共过了十六天,擒获六十多名叛军将领,杀死二万多士兵,士气倍增。 尹子奇又率领军队围攻睢阳。张巡对将士们说:

42、“我蒙受国恩,所坚守的是为正义而死罢了。只是念诸君捐躯,以身肥沃了野草,得到的赏赐不能回报功勋,因此痛心罢了。”将士们皆激励请奋战。张巡于是杀牛犒劳士兵,所有人都出战。敌人望见张巡的士兵很少,因而嘲笑他们。张巡举着旗帜,率领各位将领冲入敌人的阵营。敌军大败,将领三十多人,士卒被杀三千多人,被驱逐到几十里外。 尹子奇增加军队加紧围攻睢阳,张巡夜里在城中敲击战鼓整顿队伍,好像要出城攻击,城外的叛军得知后,彻夜戒备。天亮后,张巡让士兵休息,停止击鼓。叛军在飞楼上察看城内,什么也没有看到,于是脱掉铠甲休息。张巡和将军南霁云、郎将雷万春等十余名将领各自率领五十多名骑兵,打开城门,突然出击,直冲叛军营阵。

43、冲到尹子奇军旗下面,叛军营中大乱,斩杀了叛军将领五十多人,杀掉了士兵五千多人。张巡准备射击尹子奇,但不认识,于是用削尖了的蒿草作为箭矢,被射中的叛军大喜,认为张巡的箭已用尽,跑去报告尹子奇,于是张巡就认清了尹子奇的面貌。张巡命南霁云向他射箭,射伤了尹子奇的左眼,几乎擒住他。 壬子日(初六),尹子奇再次调集几万士兵,进攻睢阳。睢阳城中到这时粮食已经吃完,补救不达,士兵仅剩下一千六百人,都是饥饿生病不能战斗的,于是被敌军围困,张巡于是修整守卫的战具来抵抗敌人。敌人制造云梯,安置精兵二百人在云梯上,推着它靠近城墙。张巡事先在城墙上暗暗地凿下了三个洞,等梯子快到时,在一个洞穴中推出大木头,末端安装铁钩

44、,钩住敌人使其无法后退;一个洞穴中推出一根木头,扶着使敌人不能前进;一个洞穴中推出一根木头,末端放铁笼,笼里盛放火来焚烧,云梯从中间烧断,梯子上的敌兵全都被烧死。敌军又用钩车钩住城墙上的棚阁,钩子所到的地方,没有不坍塌的。张巡就利用巨木,末端置放连锁,锁的末端有大环,套住敌人的钩头,用革车攻敌军的钩车入城,截断钩头逼得敌车离去。敌军又在城西北角用土袋积柴作为登城之径,想要登城。张巡不和他们争利,每到夜里,暗地里把松明、干蒿放到里面,共有十多天。敌人没有发觉这件事,(张巡)趁机派军大战,并且让人顺着风向拿火点燃焚烧。敌人无法救火,过了二十多天,火才熄灭。张巡的做法,都是抓住时机立刻执行,敌人为他

45、的智慧说服,不敢再攻。(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七月一日晓入太行山【唐】李贺一夕绕山秋,香露溘蒙菉。新桥倚云阪,候虫嘶露朴。洛南今已远,越衾谁为熟。石气何凄凄,老莎如短镞。题落星寺(其三)【宋】黄庭坚落星开士深结屋,龙阁老翁来赋诗。小雨藏山客坐久,长江接天帆到迟。宴寝清香与世隔,画图妙绝无人知。蜂房各自开户牖,处处煮茶藤一枝。【注】溘(k):依傍;蒙:指女萝;菉(l):草名,叶近似竹。开士:和尚。15. 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七月一日晓入太行山首联写诗人整个傍晚绕山而行,感受到浓浓

46、的秋意,颔联写出了阪际生云、朴间凝露的景色。B. 题落星寺颔联是警句,“小雨藏山”的“藏”字将雨和山都写活了,那远接天涯的长江上时有星星点点的风帆慢慢驶近,但终因相距太远,像是永远也驶不到跟前。C. 这两首诗的题目详略有别,“七月一日晓入太行山”时间、地点、行为俱全,俨然一句精洁的日记文字;“题落星寺”则较为简短,留下了更多待填补的空白。D. 两首诗歌都善用比喻,七月一日晓入太行山中将莎草比作“短镞”以表现时令变化;题落星寺将开着窗户的僧房比作“蜂房”,以表现寺院之大、僧房之密。16. 这两首诗歌都流露出了“孤独”之感,请结合具体诗句试作分析。(6分)【答案】15. A 16. “洛南今已远,

47、越衾谁为熟。”一句写自己离家己远,晚上只能独自拥“越衾”而眠的孤独。“宴寝清香与世隔”一句,写自己入住佛寺便室,主动选择与世隔绝的孤独生活。“画图妙绝无人知”一句,借着寺僧画作无人欣赏,来表达知音难觅的孤独。【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A.“整个傍晚绕山而行”“浓浓的秋意”理解错误。“一夕绕山秋,香露溢蒙菉”是写诗人早晨进入太行山,发现仅仅过了一个晚上,太行山就已披上秋色。“整个傍晚绕山而行”明显是不懂诗家语;“浓浓的秋意”不合诗题,与“七月一日”初秋的季令不符合。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在七月一日晓入太行山的颈联“洛南今已远,越衾谁为熟”一句,“越衾”的意思越地的棉被,诗句意思是自己离开洛阳南部的家乡已经很远,晚上只能独自拥“越衾”而眠的孤独。此处作者通过“越衾”表明自己离开熟悉的环境而来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表达了自己的孤独之感。而在题落星寺一诗中,颈联“宴寝清香与世隔,画图妙绝无人知”中“宴寝清香与世隔”一句,写自己入住佛寺便室,主动选择与世隔绝的孤独生活。既写出了寺院的偏僻,也写出了作者内心追求孤独,主动与世隔绝的态度;而“画图妙绝无人知”一句中,作者表面写寺僧画作非常绝妙,但却不为人所知,所以得不到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高考 > 第一次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