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浙江省杭州市三校联考高考语文模拟试卷(2)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热*** 文档编号:232361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5.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届浙江省杭州市三校联考高考语文模拟试卷(2)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23届浙江省杭州市三校联考高考语文模拟试卷(2)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23届浙江省杭州市三校联考高考语文模拟试卷(2)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23届浙江省杭州市三校联考高考语文模拟试卷(2)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届浙江省杭州市三校联考高考语文模拟试卷(2)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在中国艺术中,有两个世界:一是“可见”的世界,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画面、线条、语言形式等方面;一是“未见”的世界,那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世界,是作品的艺术形象所隐含的世界。从广义的角度看,前者是“象”,后者可以称为“象外之象”。中国美学象外之象的学说,由形神理论衍生而出,但与形神理论又有不同。以形写神、传神写照理论侧重于艺术品的创造,在艺术创造中斟酌形神二者,以形为基础,以神为引导,神为主,形为辅。而象外之象说,则是就艺术鉴赏而言的,它强调的是

2、在艺术鉴赏中,审美对象具有超出形式的意味。中国美学有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等等的论述,象外之象是象的意义的决定者,是美的本源有形的象只是一个引子,一个使鉴赏者走入到深深艺术世界的引子。中国美学重含蓄蕴藉,重象外之趣。惟有含蓄,故有象外之期待;惟有象外之趣,才能含蓄而不流于晦涩,深藏而能达到显现。文心雕龙隐秀是一篇具有重要美学价值的论文。在这篇文章中,刘勰提出“秘响傍通”的思想。他说,文之妙在“隐”,“隐”不在于深藏不露,而在于最大限度展示艺术世界内在的魅力,使艺术的有限世界蕴涵着无限的意味。易学之影响,引发了哲学中的象外之谈。在魏晋玄学中,象外之谈曾是很多清谈家喜好的话题。至唐代

3、,象外之象说已然成为美学中的重要思想。中国艺术以“隐”为要则,强调象外之象、言外之意、韵外之致、景外之景,要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我们看李商隐锦瑟诗,整首诗可以说是一片惘然:无可奈何的意绪,无所适之的选择,不知答案的历史感叹,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追忆。诗人穿过历史的帷幕,超越天人的限隔,声声隐约,似诉平生之志,翩翩蝶飞,似展理想征帆。沧海桑田,茫茫远古就在此刻;一梦大千,浩浩九天就在脚下。这首诗在我看来,是在写人生的幻、人生的叹。形式有尽,但意味悠长。中国艺术品评强调“味”品味、品赏。味的特点之一,就是其体验性,是超越于一般具象的认识方式。味的比喻强调审美体验的不可言说性,突出审美对象应该具有璺(

4、wei,指诗文或谈论有吸引力)不尽的美感,吟一首好诗,品一幅好画,就像品一道佳肴。钟嵘提出“滋味说”,他认为,好诗读起来应该有“滋味”,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司空图甚至说:“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苏轼接着司空图的话头,指出“美在咸酸之外”,美不是咸酸,不是盐,不是醋,而是由油盐酱醋烹制出来的美味。苏轼和司空图强调的美是“味”,美虽然依托于形,但不能到形中去寻找,美在形式背后那个恍惚迷离的意态中,那种令人涵玩不尽的韵味,一唱三叹,余味悠然。中国艺术重视味外之味,也就是“余味”,这也是中国美学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好诗使人读后满口余香,好的艺术能给人持续的美感享受,就像绝妙的音乐,让人感到余味

5、不绝。(摘编自朱良志形式之外,有删改)材料二:在实际上说,美术作品借现实界的帮助愈少,所创造的理想世界也因而愈大。再拿相片和图画来说明何以相片所引起的美感不如图画呢?因为相片上一形一影,件件都是真实的,而且应有尽有,毫发无遗。我们看相片,种种形影好像钉子把我们的想象力都钉死了。所以相片只能抄写现实界,不能创造理想界。图画就不然。图画家用美术眼光,加一番选择的功夫,在一个完全境遇中选择了一小部分事物,把它们又经过一番理想化,然后才表现出来。惟其留着一大部分不表现,欣赏者的想象力才有用武之地。想象作用的结果就是一个理想世界。所以图画所表现的现实世界虽极小而创造的理想世界则极大。孔子谈教育说:“举一

6、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相片是把四隅通通举出来了,不要你劳力去“复”。图画就只举一隅,叫欣赏者加一番想象,然后“以三隅反”。流行语中有一句说“言有尽而意无穷”。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推广地说,美术作品之所以美,不是只美在已表现的一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这就是本文所谓无言之美。因此美术要“和自然逼真”,是要窥出自然的精髓所在,而表现出来不是说要把自然当作一篇印版文字,很机械地抄写下来。这里有一个问题会发生。假使我们欣赏美术作品,要注重未表现而含蓄着的一部分,要超“言”而求“言外意”,各个人有各个人的

7、见解,所得的言外意不是难免殊异么?当然,美术作品之所以美,就美在有弹性,能拉得长,能缩得短。同一美术作品,你去玩味有你的趣味,我去玩味有我的趣味。同一美术作品,今天玩味有今天的趣味,明天玩味有明天的趣味。上乘文学作品,百读都令人不厌的。(摘编自朱光潜无言之美,有删改)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在艺术作品中,具体“可见”,我们称之为“象”;“象”里隐含着的内容,我们称之为“象外之象”。B. 中国美学认为象外之象决定象的意义,是美的本源。有形之象是无足轻重的引子,重心在于象外之趣,含蓄蕴藉。C. 中国艺术品评强调“味”,好的艺术作品是有“滋味”的,而且

8、还有“余味”,给人以持续的美感享受。D. 朱光潜认为相片上一形一影都是真实,欣赏者的想象力几乎没有用武之地,所以其引起的美感不如图画作品。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锦瑟整首诗满是惘然之情,既写出了人生的幻,又写出了人生的叹,含蓄而不晦涩,深藏而不显现。B. 引用“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为了说明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举一隅”,却能“以三隅反”。C. 苏轼和司空图认为美在具体的形式之外,形式是美的支撑,是创造美的质料,但在形式之中难以找到美。D. 音乐、绘画诗歌等中国艺术都强调象外之象、言外之意、韵外之致、景外之景,要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3. 下列描写音乐的诗

9、句最能印证“绝妙的音乐,让人感到余味不绝”的一项是( )(3分)A.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B.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C.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D.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4. 俄国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提出“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论断。请结合材料二对这句话加以解释。(4分)5. 学弟学妹们学完诗歌单元后想写一首有关“秋天”的诗。如何使这首“秋天”的诗多一些“诗味”,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建议。(4分)【答案】1. B 2. D 3. C 4. 艺术作品要表现现实世界,但不抄写现实界;要创造理想世界;要“和自然逼真”,窥出自然的精髓;要有言外之

10、意,让人玩味不已。 5. 要有有形的关于“秋天”的意象,营造意境,吸引读者;要在描写“秋天”中融入自己的想象,创造理想界;情感含蓄蕴藉,有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象外之象”。【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有形之象是无足轻重的引子”错误。由原文“中国美学有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等等的论述,象外之象是象的意义的决定者,是美的本源有形的象只是一个引子,一个使鉴赏者走入到深深艺术世界的引子”可知,原文说的是“有形之象是使鉴赏者走入到深深艺术世界的引子”,原文并不认为“有形之象是无足轻重的”。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

11、力。A.“含蓄而不晦涩,深藏而不显现”错误。由原文“惟有含蓄,故有象外之期待;惟有象外之趣,才能含蓄而不流于晦涩,深藏而能达到显现”可知,原文的表述是“惟有象外之趣,才能使含蓄而不流于晦涩,深藏而能达到显现”。B.“是为了说明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举一隅,却能以三隅反”错误,引用孔子这句教育名言是为了说明相片和图画的区别。C.“但在形式之中难以找到美”错误。由原文“苏轼和司空图强调的美是味,美虽然依托于形,但不能到形中去寻找,美在形式背后那个恍惚迷离的意态中,那种令人涵玩不尽的韵味,一唱三叹,余味悠然中国艺术重视味外之味,也就是余味,这也是中国美学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可知,原文的意思是“美依托于形,但

12、不能到形中去寻找美”。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出自杜牧的泊秦淮,以史为鉴,表现辛辣的讽刺,抒发无限的感慨。B.出自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这两句是诗人夸张地描绘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C.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D.出自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写的是“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这是听众在听绝妙的音乐时感受到的滋味,并非余味。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的含意的能力。结合“在实际上说,美术作品借现实界的帮助愈少,所创造的

13、理想世界也因而愈大”可知,艺术作品要表现现实世界,但不抄写现实界。由原文“惟其留着一大部分不表现,欣赏者的想象力才有用武之地。想象作用的结果就是一个理想世界。所以图画所表现的现实世界虽极小而创造的理想世界则极大”可知,要创造理想世界。结合“因此美术要和自然逼真,是要窥出自然的精髓所在,而表现出来不是说要把自然当作一篇印版文字,很机械地抄写下来”可知,要“和自然逼真”,窥出自然的精髓。结合“假使我们欣赏美术作品,要注重未表现而含蓄着的一部分,要超言而求言外意,各个人有各个人的见解,所得的言外意不是难免殊异么?当然,美术作品之所以美,就美在有弹性,能拉得长,能缩得短同一美术作品,你去玩味有你的趣味

14、,我去玩味有我的趣味。同一美术作品,今天玩味有今天的趣味,明天玩味有明天的趣味”可知,要有言外之意,让人玩味不已。【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结合“在中国艺术中,有两个世界:一是可见的世界,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画面、线条、语言形式等方面”可知,要有有形的关于“秋天”的意象,营造意境,吸引读者;结合“图画家用美术眼光,加一番选择的功夫,在一个完全境遇中选择了一小部分事物,把它们又经过一番理想化,然后才表现出来。惟其留着一大部分不表现,欣赏者的想象力才有用武之地。想象作用的结果就是一个理想世界。所以图画所表现的现实世界虽极小而创造的理想世界则极大”可知,要在描

15、写“秋天”中融入自己的想象,创造理想界;结合“中国美学重含蓄蕴藉,重象外之趣。惟有含蓄,故有象外之期待;惟有象外之趣,才能含蓄而不流于晦涩,深藏而能达到显现”可知,情感含蓄蕴藉,有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象外之象”。(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鸡肋徐懋庸曹操的大军屯扎在斜谷界口,已经一个多月了。在中军帐里,曹操心乱得很。这一天的下午,又开了军事会议。部下的文武们,仍然有意见分歧,却没有提出一点新的理由。曹操左手托着前额,很少说话,最后右手一摆,叫大家散会。军事会议散了之后,曹操的心更烦乱了。环境很静,外面除了时而传入一阵阵的刁斗之声,万籁俱寂。头还是痛,脑筋却

16、非常兴奋。他烦躁地在帐中踱来踱去,不断地用右手叩着头皮。偶然间,他看到一个烛台上的蜡烛快要烧尽了,正在上下地挣扎跳动。他忽然于此得到启示,明白了那烦扰他的问题,正是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已经同这残烛一样了。“唉!”他长叹了一声,“能够作出东临碣石的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能够作出月明星稀的那个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于是,他颓然地躺到榻上去。他回忆了一生的经历,他认为自己在五十六岁以前所做的事情,是没有一件可以后悔的。他从小是有志气的人,想做一个英雄,但并不是那种一味追求权势的英雄,他有治国安民的理想。虽然在战争中多次遭遇生命的危险,但有“投死为国”的决心,整个的生活充满了生气然而,随着事业的成功,权势日

17、益扩大,事情就起了变化。他又想起当年跟他起兵的那一批干部,是多么可爱啊!他们不论文武,也大抵不是单纯追求权势的人,都有治国安民的大志,想得出于国计民生有效有利的主意,他们能够开诚布公,对自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建议,有批评。但是,现在围绕在自己左右的是些什么人呢?曹操忽然忿怒起来,他想杀尽这些人。“阿瞒,”曹操对着烛光下的影子自呼小名道,“你本是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他悲哀忿怒得想不下去了,倏地从榻上跳了起来。他觉得在帐中待不下去了,想出去走走,吸些清凉的夜气,以清醒自己的头脑。于是拿起一把钢斧,披上一件罩袍,连侍卫也不带,走出帐去。全军已经休息了,大营昏暗静肃,但夏侯惇的帐中,却亮着灯

18、光,许多人影在晃动,似乎很忙乱。他就走了进去。“啊,大王”夏侯惇惊异地叫道。“元让,你们在干什么?”“在收拾行装哪!”“为什么收拾行装?”曹操诧异地问。“大王不是传令准备退兵了吗?”夏侯惇也诧异地问。“谁说的?”曹操带着怒意了。“禀大王,”夏侯惇惶恐地说,“傍晚我请示口令的时候,大王不是说了鸡肋两个字么?我回来传达下去,杨主簿听了,来对我说,鸡肋是吃起来没有肉,丢了又可惜的东西。他说大王传下此令,早晚必要退兵,所以叫我预做准备。我就把要紧的东西先收拾一下”“胡说!”曹操勃然变色道,“又是杨修那小子造谣生事吗?可恶!通知他明天来见我。”他紧握着钢斧,大踏步走回自己帐中去了。杨修进了大帐,意外地看

19、到高级文武官员都已齐集在那里,他原来以为是魏王要同他单独谈话的。魏王尚未升帐,杨修向大家施了礼,大家只冷冷地答了礼,他便坐下。他感到情况有点严重。但是他自恃家世的高贵,才华的优越并且一向蒙魏王的赏识,而这次的过失也不算太大,只要随机应变,总可以滑得过去的。因此,他故作镇静,而且还做出微露骄傲的样子,他知道魏王是更不喜欢那种没有骨气的怯懦者的。魏王升帐了。大家参拜已毕,肃然归座。杨修抬眼去望曹操,恰好曹操炯炯的目光直逼着他。“杨修,你为什么说要退兵了?”“根据大王的口令。”“我的什么口令?”“夏侯将军昨晚传达大王的口令是鸡肋。臣以为,鸡肋是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的东西,用兵的人发生了这样的心理,可知

20、是要退却了。”“呵呵。”曹操冷笑了一声,“你倒是一个猜谜的老手,又在猜谜了。”“臣知罪了。在大王还没有下退兵的明令的时候,我就劝夏侯将军做退兵的准备,这是我的错误。可是,大王的意思,臣想是猜得不错的。”“嘿!众位,你们看他多么自以为是!”曹操对着大家说,“以人心之复杂,谁敢说能够窥尽别人的底蕴呢?”他又对着杨修,“这回你却猜错了!”“啊大王”“这鸡肋,我是指你和你一类的人的。”“大王”杨修委屈地叫了一声。“你自以为了不起,很聪明,又仗着是杨家的儿子,袁氏的外甥,目空一切。可是你,究竟有什么真才实学?你唯一的本领,不是只会猜谜么?除此以外,你还有什么本领?你想出过一条治国安民的良策没有?”“唉”

21、杨修长长地叹了一口气,“现在的人们,大抵自恃聪明,但目的只在升官发财。方法呢,只凭心意,去猜测别人的心意,不顾世间的实情。只在你我的心意中间用功夫,怎么办得了事?哪里会有出路!”在座的文武,似乎都受了这一番话的打击,脸色一红,哑口无言。杨修见曹操泛论到大家,便知机似的连忙说:“大王明谕,实开茅塞。臣彻底认识错误了。臣承认对于大王,实在不过是鸡肋,今后要努力学习,提高认识,不再弄那猜谜式的玩意儿了。”“不!”曹操厉声说,“你还不是鸡肋,比鸡肋都不如。你是一条毒虫!”“大王”杨修失色了。“这样的人,是容不得的。我容忍他已经太久了,希望他改悔,总是不改,这回竟对军国大事都捣起乱来了。”他用目光扫射了

22、全场一遍,问道,“对于他,众官有什么意见?”“杨修罪重如山,大王明断。”全场异口同声地说了一句。曹操对瘫痪着的杨修注视了一下,沉吟了一会,然后把右手一挥,喝令刀斧手把杨修推出斩首,将首级挂于辕门之外。(有删改)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杨修的“自作聪明”来自对曹操心理性格的熟悉,也因为他有一贯以来的优越感。B. 曹操年纪已大,精力不足,在军事会议上迟迟不能做出决断,这让他产生挫败感。C. 曹操本来就希望杀掉身边不成器的下属,因而杨修的死在很大程度上是机缘巧合。D. 由于杨修向来恃才傲物,与群臣关系冷淡,所以在关键时刻也无人愿意替他说情。7. 下列对小说艺术

23、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小说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如曹操的今昔对比、夏侯惇和杨修的对比等,夏侯惇的直率衬托出了杨修的精明。B. 小说节奏有张有弛,前半段较为舒缓,后半段则通过曹操和杨修的对话推动情节发展,明显加快了节奏,扣人心弦。C. 小说整体语言明快晓达,又在几处借用、化用曹操相关的古诗文,这种文白夹杂符合人物身份经历,并不显突兀。D. 小说以曹操斜谷屯兵的史实为依托展开想象,既与时代背景相连,又符合人物各自的性格逻辑,因而具有艺术真实。8. 小说以“鸡肋”为题,具有丰富的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9. 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对“杨修之死”的叙述主要侧重于回

24、顾杨修以往引发曹操疑忌的几件事,而本文则把大量的笔墨放在了曹操巡营前的心理描写,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答案】6. A 7. A 8. 指曹操颁发的口令;体现了曹操既不满意自己丧失了往日的激情,又无法改变现状的无奈;曹操不满身边如杨修等阿谀奉承的部下,怀念以前的下属,但又无可奈何。 9. 展现曹操的内心世界,使曹操的形象从单纯的“多疑”变得更为丰满立体。情节的发展更充分,曹操最后决定杀死杨修不仅仅因为杨修本人,更是因为曹操在当时的困惑和焦虑。现实寓意增强,讽喻了社会中存在的不求务实,但求迎合上级甚至阳奉阴违的现象,也展现了人在权势下的异化。【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

25、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B.“精力不足,在军事会议上迟迟不能做出决断,这让他产生挫败感”错误。从“他忽然于此得到启示,明白了那烦扰他的问题,正是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已经同这残烛一样了”可知,曹操并不是因为精力不足不能做出决定而心烦,他心乱的原因在于年纪老迈、激情不再。C.“杨修的死在很大程度上是机缘巧合”错误。杨修的死有其必然性,不能认为是机缘巧合。D.“所以在关键时刻也无人愿意替他说情”错误,从文本中并不能看出这层因果关系。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A.“夏侯惇和杨修的对比”错误。夏侯惇听信了杨修的说法,准备退兵,引发了曹操的不满,推动了后续情节的发展,这个人物形

26、象的设计并不在于和杨修构成对比。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从“大王不是说了鸡肋两个字么我回来传达下去”“夏侯将军昨晚传达大王的口令是鸡肋”可知,“鸡肋”指曹操颁发的口令;从“他忽然于此得到启示,明白了那烦扰他的问题,正是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已经同这残烛一样了”“他长叹了一声,能够作出东临碣石的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能够作出月明星稀的那个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于是,他颓然地躺到榻上去”可知,“鸡肋”体现了曹操既不满意自己丧失了往日的激情,又无法改变现状的无奈;从“他又想起当年跟他起兵的那一批干部,是多么可爱啊!但是,现在围绕在自己左右的是些什么人呢?曹操忽然忿怒起来

27、,他想杀尽这些人” “这鸡肋,我是指你和你一类的人的”“你还不是鸡肋,比鸡肋都不如。你是一条毒虫!”可知,“鸡肋”体现了曹操不满身边如杨修等阿谀奉承的部下,怀念以前的下属,但又无可奈何。【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从“他忽然于此得到启示,明白了那烦扰他的问题,正是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已经同这残烛一样了”“能够作出东临碣石的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能够作出月明星稀的那个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他回忆了一生的经历,他认为自己在五十六岁以前所做的事情,是没有一件可以后悔的但是,现在围绕在自己左右的是些什么人呢?曹操忽然忿怒起来,他想杀尽这些人”“他悲哀忿怒得想不下去了,倏地从榻上跳了起来

28、。他觉得在帐中待不下去了,想出去走走,吸些清凉的夜气,以清醒自己的头脑”等处可知,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这段心理描写展现了曹操的内心世界,使曹操的形象从单纯的“多疑”变得更为丰满立体。从“他忽然于此得到启示,明白了那烦扰他的问题,正是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已经同这残烛一样了”“能够作出东临碣石的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能够作出月明星稀的那个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他又想起当年跟他起兵的那一批干部,是多么可爱啊!但是,现在围绕在自己左右的是些什么人呢?曹操忽然忿怒起来,他想杀尽这些人”可知,从情节发展的角度看,使情节的发展更充分,曹操最后决定杀死杨修不仅仅因为杨修本人,更是因为曹操在当时的困惑和焦虑。从“他

29、又想起当年跟他起兵的那一批干部,是多么可爱啊!但是,现在围绕在自己左右的是些什么人呢?曹操忽然忿怒起来,他想杀尽这些人”可知,从揭示主题的角度看,现实寓意增强,讽喻了社会中存在的不求务实,但求迎合上级甚至阳奉阴违的现象,也展现了人在权势下的异化。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王珪曰:“昔秦皇、汉武,外则穷极兵戈,内则崇侈宫室,人力既竭,祸难遂兴。彼岂不欲安人乎?

30、失所以安人之道也。亡隋之辙,殷鉴不远,陛下亲承其弊,知所以易之。然在初则易,终之实难。伏愿慎终如始,方尽其美。”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复为灾。贞观五年,有司上书言:“皇太子将行冠礼,宜用二月为吉,请追兵以备仪注。”太宗曰:“今东作方兴,恐妨农事。”令改用十月。太子少保萧瑀奏言:

31、“准阴阳家,用二月为胜。”太宗曰阴阳拘忌朕所不行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祐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且吉凶在人,岂假阴阳拘忌?农时甚要,不可暂失。”贞观十六年,太宗以天下粟价率计斗值五钱,其尤贱处,计斗值三钱,因谓侍臣曰:“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既属丰稔若斯,朕为亿兆人父母,唯欲躬务俭约,必不辄为奢侈。朕常欲赐天下之人,皆使富贵,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敦行礼让,使乡闾之间,少敬长,妻敬夫,此则贵矣。但令天下皆然,朕不听管弦,不从畋猎,乐在其中矣!”贞观政要论务农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32、分)A. 太宗曰/阴阳拘忌/朕所不行/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祐/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B 太宗曰/阴阳拘忌/朕所不行/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祐/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C. 太宗曰/阴阳拘忌/朕所不行/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祐/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D. 太宗曰/阴阳拘忌/朕所不行/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祐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不夺农时”的“夺”意为失去,与“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夺”含义相同。B.

33、阴阳家,原指战国时期提倡阴阳五行说的学派,文中指以择日、占星、风水等为业的人。C. 兆庶,古称天子之民,后泛指百姓,类似的称谓还有黔首、生民、黎庶、苍生、黎元等。D. “比屋”,所居屋舍相邻,家家户户。借称老百姓。 “比”意为并列、挨着,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的“比”含义相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太宗皇帝认为守住国本就应该施政以简,不能屡兴兵戈土木,强调为人君必须深加克制、节欲抑情。B. 太宗皇帝善纳雅言。王珪认为做事始易终难,君主安民宁国的举措应该慎始敬终,太宗对此十分赞同。C. 太宗皇帝重视民生。蝗灾肆虐,为了天下百姓的利益,他甘愿冒

34、着感染疾病的风险吞食蝗虫,代民受过。D. 太宗皇帝认为要让百姓富裕,一方面需要薄徭省赋,发展农耕,另一方面则要教化百姓,使他们守礼谦让。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人力既竭,祸难遂兴。彼岂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2)但令天下皆然,朕不听管弦,不从畋猎,乐在其中矣。14. 太宗皇帝反驳萧瑀奏言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答案】10. A 11. A 12. D 13. (1)民力耗尽之后,祸患灾难就产生了。他们难道不想让百姓安定吗?只不过没有找到用来让百姓安定的正确方法罢了。(2)只要让天下人都这样,我不欣赏音乐,不带人打猎,快乐就在那里面了。 14.

35、 吉凶取决于人的行为,不必拘泥于阴阳之说。农时很重要,不能耽误。【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太宗说:“阴阳讲究禁忌,我从不信那一套。如果一举一动都必须依照阴阳家的话去办,不顾天理道义,而想求得福佑吉祥,怎么可能呢?如果所做的都遵照正道,自然会万事吉祥。”第二个“阴阳”为“依”的宾语,共同构成动宾结构;“不顾理义”也是动宾结构,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D;“遵正道”为动宾结构,不可断开,排除BC;“欲求福祐”为动宾结构,不可断开,排除D。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理解一词多义的能力。A.“意为失去”“含义相同”错。第一个“夺”是“耽

36、误”。句意:不耽误农作物的播种时节。第二个“夺”是“改变”。句意: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男子汉的志向却不可改变。B.正确;C.正确;D.两个“比”都是“并列、挨着”。句意:紧挨着的房屋/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隔壁的邻居。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能力。D.“要让百姓富裕另一方面则要教化百姓,使他们守礼谦让”错误。结合原文“朕常欲赐天下之人,皆使富贵,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敦行礼让,使乡闾之间,少敬长,妻敬夫,此则贵矣”可知,“教化百姓,使他们守礼谦让”不是让百姓富裕,而是让百姓尊贵的方法。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

37、译文言文语句能力。(1)“竭”,用尽;“兴”,产生,发生; “所以”,用来的;“道”,方法。(2)“但”,只;“然”,这样;“畋猎”,打猎。【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结合原文“太宗曰:阴阳拘忌,朕所不行。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祐,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且吉凶在人,岂假阴阳拘忌?农时甚要,不可暂失”可知,太宗认为吉凶取决于人的行为,不必拘泥于阴阳之说;农时很重要,不能耽误。参考译文: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任何事情都必须掌握根本。国家以人民为根本,人民以衣食为根本,经营农桑衣食,以不失时机为根本。要不失时机,只有君主不生事劳民才能

38、做到。假若连年打仗,营建不停,而又想不耽误农时,能办得到吗?”大臣王珪说:“从前,秦始皇、汉武帝,对外大肆征战,对内崇尚奢侈的宫室,民力耗尽之后,祸患灾难就产生了。他们难道不想让百姓安定吗?只不过没有找到用来让百姓安定的正确方法罢了。隋代灭亡的教训距今不远,陛下亲身经历过隋朝的弊病,知道用来改变它的办法。但是(这)在开始容易,完成它却实在困难。我真希望陛下自始至终都能小心谨慎,从而善始善终,才能尽善尽美。”太宗说:“你讲得很对。安定百姓和国家,关键在于君主,君主能与民休息,百姓就欢乐,君主多私欲,百姓就痛苦,这就是我之所以不敢任情纵欲,而不断克制告诫自己的原因。” 贞观二年,京城大旱,蝗虫成灾

39、。唐太宗亲自到田野去看稻谷,看见蝗虫猖獗,就捡起了几只并骂道:“百姓视稻谷为生命,你却把谷子吃了,你是在危害百姓啊。如果说老百姓有罪过,那么责任也只在于国君一人,如果你真的有灵性,就应当只啃噬我的心脏,不要危害百姓。”说完就要把蝗虫吃掉,左右的臣子大惊,连忙制止说:“吃了恐怕要生病,万万不可。”唐太宗说:“我只希望把灾祸转移到我身上,还怕什么疾病呢?”说完便一口将蝗虫吞下。从此,蝗虫不再成灾。 贞观五年,主管大臣上书说:“皇太子即将举行加冠礼,在二月里举行才吉祥,请陛下增加兵卫仪仗的规模,使礼节齐备。”太宗说:“如今百姓春耕刚开始,这样做怕要妨碍农事。”于是下令将礼仪改在十月。太子少保萧瑀上奏

40、说:“按照阴阳家的推算,在二月里举行最好。”太宗说:“阴阳讲究禁忌,我从不信那一套。如果一举一动都必须依照阴阳家的话去办,不顾天理道义,而想求得福佑吉祥,怎么可能呢?如果所做的都遵照正道,自然会万事吉祥。并且,吉凶取决于人,怎能听信阴阳禁忌呢?农时很要紧,不能耽误片刻。”贞观十六年,唐太宗因为天下米价大都一斗值五个钱,更便宜的,一斗只值三个钱。因此,他对侍臣说:“国家以百姓为根本,百姓又以粮食为生命。如果粮食不丰收,百姓就不再为国家所有了。既然粮食对国计民生关系如此重大,我又是百姓的衣食父母,只希望能够克勤克俭,不奢侈浮华,造福于民。我常常想赏赐天下百姓,使他们都富裕尊贵。现在我减少赋役,不占

41、用他们农耕的时间,使他们能够顺应天时,把庄稼种好,其实,这就是使他们富裕。我还重视推行礼仪谦让的风气,让乡间的百姓,年轻的尊敬年长的,妻子尊敬丈夫,其实,这就是使他们尊贵。只要让天下人都这样,我不欣赏音乐,不带人打猎,快乐就在那里面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齐安早秋(唐)赵嘏流年堪惜又堪惊,砧杵风来满郡城。高鸟过时秋色动,征帆落处暮云平。思家正叹江南景,听角仍含塞北情。此日沾襟念岐路,不知何处是前程。【注】齐安:唐郡名,在今湖北黄冈。此诗为诗人赴长安科考经过齐安时作。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首联连用

42、两个“堪”字,直抒胸臆,继写秋风满城,照应了标题“早秋”B. 第三句描写秋色,“高”字既写鸟飞得高,又含秋高气爽之意,境界开阔。C. 第四句写身处羁旅,征帆靠岸,晚云与大地连成一片,远近结合,情景交融。D. 颈联既描写眼前景色,又回忆了往昔经历,视听交织,虚实结合,构思精巧。16. 这首诗首尾两联蕴含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案】15. D 16. 对时光流逝的感伤,年华如水般流逝,让诗人既惜又惊。对家乡的思念,砧杵声让人思念起家乡,歧路沾襟写的是与家人离别时的悲伤。对前途未卜的迷惘,此时诗人赴长安科考,前程未知。【解析】【15题详解】齐安早秋中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

43、歌内容的能力。D.“又回忆了往昔经历”说法有误。颈联只是表达自己仍怀有这种情感,但并没有对过去具体经历的回忆。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诗歌首联中,“流年”指如水般流逝的光阴、年华。所以,首联中作者通过对“流年”的直接“惜”“惊”,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伤,说明年华如水般流逝,让诗人既惜又惊。首联第二句中,“砧杵”指捣衣石和棒槌,亦指捣衣。游子远行或征戍在外,每到秋冬交替季节,换季衣服就要家人备好寄来,否则游子或征夫就要遭受冻寒之苦。所以“捣衣”是指为远方的夫君或孩子准备冬衣。正因如此,在古典诗词中,凄冷的砧杵声又称为“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待惆怅情

44、绪。所以,这里作者用“砧杵”,正是从自身游子的角度,怀想远方的家人。而尾联第一句“此日沾襟念岐路”中作者思念的“歧路”,意思一般指岔路,或指离别分手处,或比喻官场中险易难测的前途。所以,此处也有可能是作者回想当初与亲人分手时的场景,止不住泪流满面。由此可知,诗中还有对家乡的思念,砧杵声让人思念起家乡,歧路沾襟写的是与家人离别时的悲伤。尾联中,根据第二句“不知何处是前程”可知,作者面对岔路口,不知去向何处,一方面是因为难以回乡,一方面也是因为前途未卜而迷惘伤感。再结合注释“此诗为诗人赴长安科考经过齐安时作”可知作者此时进京赴考,却不知是否能金榜题名。所以,尾联中还有对前途未卜的迷惘,此时诗人赴长

45、安科考,前程未知。(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劝学认为:“金”要锋利,需“就砺”;而人的知识和才德是通过后天不断地学习和反省获得的,即“_,_”。(2)阿房宫赋中,杜牧运用铺陈排比来论说“秦爱纷奢”,最后得出结论,这些“纷奢”的行为使百姓“_”,而秦朝统治者却“_”。(3)古代诗人(词人)常常借花草木叶的荣或枯(兴或衰)来寄托情感,如“_,_。”【答案】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不敢言而敢怒 . 日益骄固 . 无边落木萧萧下 . 不尽长江滚滚来(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解

46、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参省、知明、萧、滚、袅、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 的文学艺术家。那么,文艺工作者如何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呢?我年轻时曾下乡务农。寒冬腊月的池塘边,见老农从刺骨的水中摸出一条鱼,一会儿又是一条我好生奇怪,也学着摸。胳膊伸入水中,缓慢移动,碰到成群的鱼儿,它们并不逃跑,而是围着散发热度的手掌打转。此时,你只需和鱼不断接触亲近,逐渐拿捏到

47、鳃后的恰当位置,慢慢上提,快出水时用力抓紧,全不费工夫。文艺创作就如这水中摸鱼。前些天我翻阅乔叶的长篇小说宝水。这是一部对乡村转型走文旅路线的每一个脚步,对旧传统与新生活的每一次纠缠,对本村人与外来客面对新农村巨变产生的种种心理波动都有深切体察、深刻感悟和生动描绘的展示乡村振兴的出彩之作。何以能如此?乔叶说:“对乡村的架空判断很像是 的论文,只有走到乡村内部去仔细端详,你才会知道,它蕴藏的其实是一部怎样丰沛丰满的小说。”总之,与山河大地相依相偎,与人民大众同心同行,创造传得开、留得住的精品力作,这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广大文艺工作者 的努力方向。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 请将文中画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高考 > 第一次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