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浙江省杭州市三校联考高考语文模拟试卷(3)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热*** 文档编号:232357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8.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届浙江省杭州市三校联考高考语文模拟试卷(3)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23届浙江省杭州市三校联考高考语文模拟试卷(3)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23届浙江省杭州市三校联考高考语文模拟试卷(3)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23届浙江省杭州市三校联考高考语文模拟试卷(3)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届浙江省杭州市三校联考高考语文模拟试卷(3)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与学术、政治作品相较,文艺作品在接受和生成上具有特殊性,使得文艺领域的历史虚无主义有其特有危害。从接受面看,文艺作品具有与大众更为亲近的影响力。学术作品往往与公众保持一定的距离,只有少数人会去主动阅读或研究某一历史事件的史料,大多数人更愿意从文艺作品中了解历史。政治作品虽然对大众有引导作用,并且借助强大的宣传力与大众拉近距离,但这种“近”并不代表“亲”。相较于阅读红岩精神的政治报告,人们大多更愿意去阅读小说红岩或观看话剧江姐,因为文艺作品拥

2、有扣人心弦的表现力,可激起大众的兴趣,获得广泛亲睐。这种亲近性还体现在文艺作品在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对大众的影响潜移默化。当人们在手机里随手翻出一则历史故事,这其实就已进入了文艺的场域。也就是说,人们的社会生活往往是沉浸在文艺之中的,只不过平时未必有这种感知。从生成面看,文艺创作呈现出较强的正反馈机制。学术作品往往充满着各种争鸣,流派内会有差异,流派间也有激烈的思想交锋,这使得学术作品往往是负反馈当一个观点引起较多支持时,反对者也会迅速出现。政治作品则呈现出两极分化:正面的政治作品往往会带来正反馈,负面的、扭曲的政治作品往往引起轩然大波。文艺领域则更多呈现出正反馈情形,这种正反馈很大程度上是文

3、艺创作工具理性压倒价值理性、追求作品被消费的体现。当一个文艺作品获得公众广泛关注、消费时,即使其中含有历史虚无主义的成分,也仍易得到其他创作者的争先模仿,而且创作者也会以此得到“激励”,进行更多的同类作品创作。当文艺领域倒向以点击量、关注度、消费力作为衡量作品的标准时,这种自我增强的正反馈机制就会更加凸显。基于文艺作品的上述特性,文艺领域历史虚无主义的特有危害可用“全面深入”与“绵绵细雨”来概括。一方面,文艺领域历史虚无主义表现出“全面深入”的递增式、广泛性危害。学术领域出现的历史虚无主义诚然会有深刻影响,但因受众面本身有限,其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是小范围的,而且也会受到正确思想观点的制约。

4、但文艺领域一旦出现历史虚无主义,就极易因其面向大众的亲近性影响力与正反馈机制,引发错误思潮的全面泛滥。表现真与善的文艺作品往往不如历史虚无主义来得更“吸引”人,历史虚无主义以其哗众取宠、猎奇求怪的特性俘获文艺创作,渐渐带来文艺创作对真与善的遗忘,造成近似“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久而久之,作品就会让更多的人受到影响,作品的广泛传播、创作的喷涌而出、大众的口口相传都会使得历史真相被遮蔽、遗忘、扭曲。因此,文艺工作者要坚守科学历史观,增强历史感,以严肃负责的态度进行文艺创作。另一方面,文艺领域历史虚无主义表现出“绵绵细雨”的低辨识度、长期性危害。政治领域的历史虚无主义往往是突然产生的,如同暴风骤雨般

5、导致大众认知混乱,带来巨大思想动荡,但也因此易遭到科学思想的抵制与政治上坚守正道人士的反击。文艺领域的历史虚无主义则以其“绵绵细雨”的特性而更难被察觉,人们沉浸其中却不自知,传播着一个又一个别有用心的虚假故事,在欢声笑语中潜移默化地传播虚假信息与错误价值。即使一开始人们还未失去判断力,只是将其当作消遣娱乐的工具,或认为“文艺作品本应如此”,但当这场“细雨”在正反馈机制的推动下连绵不绝之时,当越来越多的人受其影响之后,在众口一词之中就会出现“群体性失忆”。人们会渐渐遗忘了真实的历史,彻底接受虚假的叙事,这一过程正如“温水煮青蛙”般,令人在舒适中逐渐迷失。作为消费的受众应有正确的审美观,增强民族历

6、史自觉,做严谨的鉴赏者。(摘编自林修能文艺领域历史虚无主义的特有危害)材料二:文艺领域的历史虚无主义是指渗透于文艺作品中的对历史本质规律持疑惑、否定态度,对历史真实与历史人物随意解释或有意歪曲、拼接剪裁的一种历史观。碎片化历史、中性化历史以及泛娱乐化历史是文艺领域中历史虚无主义的鲜明表征和三种惯用手法。文艺领域的历史虚无主义以“审美”“娱乐”之名,行拆解历史、否定马克思主义之实,其实质是历史唯心主义指导下的错误历史观。文艺领域的历史虚无主义披着文艺外衣、罩着“幽蔽的面纱”,它所散播的种种观念,不仅混淆历史领域的是非曲直、消解历史事实,让受众在有毒思想的误导下迷失正确的审美方向,而且削弱、危及民

7、族优秀的历史传统、历史意识和历史精神,直接动摇做人和立国之本。文艺领域的历史虚无主义发生的根源主要在于历史价值思维偏误和科学历史观的缺失,背离了正确的历史价值选择。文艺创作必须以科学历史观指导,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渗入。(改编自张蕊等文艺领域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批判)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文艺作品具有面向大众的亲近性影响力,这与其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及在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特点有关。B. 渗透历史虚无主义的文艺作品有哗众取宠、猎奇求怪的特性,因而比表现真与善的文艺作品更有吸引力。C. 相较而言,文艺作品有其特殊性,这使得文艺领域中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更

8、具广泛深入性和伪装迷惑性。D. 文艺领域中历史虚无主义惯用手法和呈现形式多样,是错误的历史观,会影响受众正确的历史价值选择。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及文艺领域中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不过二者论述的角度并不同。B.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形象地揭示文艺领域中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C. 就社会影响而言,负反馈机制带来负面、消极作用,正反馈机制产生正面、积极作用。D. 如果公众沉溺于历史虚无主义文艺作品的消遣娱乐中,就会激励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A. 某电视剧贬损孙中山

9、等追求共和的革命先驱,而把慈禧、李鸿章、袁世凯等人描绘成为共和奠基的悲剧英雄。B. 某学者撰写法学论文,以现行法律观点来评判白毛女中的杨白劳,认为他欠债不还并躲债,其行为违法。C. 赫鲁晓夫所做政治报告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以对斯大林的“大审判”拉开了苏联历史虚无主义的序幕。D. 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用事实告诫世人:人类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最终将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4.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出自龚自珍的古史钩沉二,这句话颇具警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分析这句话蕴含的警示意义。(4分)5. 如何应对文艺领域中历史虚无主义的渗透?请结合材料从创作与接受的角度淡淡你的看法。(4分)【答案】1. B

10、 2. C 3. A 4. 想彻底灭亡一个国家,首要的方法是让它的历史消亡;如果没了共同的历史文化认知,民族便没有了根基,国家就彻底灭亡了。历史虚无主义会削弱、危及民族优秀的历史传统、历史意识和历史精神、动摇做人和立国之本,应予以坚决抵制;要增强民族历史自觉、捍卫民族历史尊严。 5. 创作角度:文艺创作者要以科学历史观指导文艺创作,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做严肃生产者与负责任的传播者。接受角度:广大受众要坚持正确的审美观,对历史虚无主义保持警惕,做严谨鉴赏者与理性消费者。【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B.“因而比表现真与善的文艺作品更有吸引力”错误,依据材料一第5段“

11、表现真与善的文艺作品往往不如历史虚无主义来得更吸引人,历史虚无主义以其哗众取宠、猎奇求怪的特性俘获文艺创作,渐渐带来文艺创作对真与善的遗忘”可知,材料的观点是“往往不如历史虚无主义来得更吸引人”,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此外“渗透历史虚无主义的文艺作品有哗众取宠、猎奇求怪的特性”“比表现真与善的文艺作品更有吸引力”之间也不是因果关系。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观点及论证方法的能力。C.“负反馈机制带来负面、消极作用,正反馈机制产生正面、积极作用”错误,依据材料一第3段,据原文所举学术领域是负反馈机制和文艺领域更多呈现出正反馈情形两例可知:学术领域的负反馈机制有积极意义,文艺领域的

12、正反馈也可能强化历史虚无主义而带来更大负面影响。故不能望文生义地理解正、负反馈机制的效果。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是针对文艺领域的历史虚无主义,即“渗透于文艺作品中的对历史本质规律持疑惑、否定态度,对历史真实与历史人物随意解释或有意歪曲、拼接剪裁的一种历史观”。A.选项所言电视剧属文艺作品,丑化革命先驱、为反面人物翻案、颠覆中国近代史,这正是材料二所批判的文艺领域中的历史虚无主义例证。B.是用现行法律评判白毛女中杨白劳的行为,不是歪曲历史。C.赫鲁晓夫针对的是个人崇拜,不是歪曲历史。D.是针对娱乐至死的批判,不是歪曲历史。故选A。【4题详解】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材料内容的能力。“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的意思是:灭亡一个国家,必定要让他们彻底忘掉过去的历史,以毁灭他们的精神和意志。这里强调了“历史”的重要性。如果没了共同的历史文化认知,民族便没有了根基,国家就彻底灭亡了。材料中说“文艺领域的历史虚无主义不仅混淆历史领域的是非曲直、消解历史事实,让受众在有毒思想的误导下迷失正确的审美方向,而且削弱、危及民族优秀的历史传统、历史意识和历史精神,直接动摇做人和立国之本”,可见,历史虚无主义会削弱、危及民族优秀的历史传统、历史意识和历史精神、动摇做人和立国之本。所以我们应予以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增强民族历史自觉、捍卫民族历史尊严。【5题

14、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依据材料一第五段“因此,文艺工作者要坚守科学历史观,增强历史感,以严肃负责的态度进行文艺创作”可建议:文艺创作者要以科学历史观指导文艺创作,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做严肃生产者与负责任的传播者。依据材料一第六段“作为消费的受众应有正确的审美观,增强民族历史自觉,做严谨的鉴赏者”可建议:广大受众要坚持正确的审美观,对历史虚无主义保持警惕,做严谨鉴赏者与理性消费者。(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山乡巨变(节选) 周立波过了九点,互助组的八户到齐了,除这以外,来了二十一家单干户,有现贫农,新老下中农,也有新老上中农。全

15、体到会的,一共是二十九户。看见该来的人都到了,刘雨生把大家叫进厢房。这位单单瘦瘦的青皮后生子,站在桌边,背着灯光,面向人群,从从容容做报告。他没有稿子,也不拿本本,却把邓秀梅和李主席在支部会和代表会上的讲话,传达得一清二楚。解放前,刘雨生家里顶穷。他只读得两年私垫。他是一个大公无私的现贫农;或者用亭面胡的话来说:“是一个角色。”他的记性非常好。开会时,他不记笔记,全靠心记。开完了会,他能把他听到的报告大致不差地传达给人家。许他发挥时,他就举些本地的例子,讲得具体而生动,非常投合群众的口味。刘雨生的互助组的八户人家和周围单干的家底、人口和田土,以至这些田土的丘名、亩级和产量,他都背得熟历历。他出

16、生在这块地方,又在这里作了十六年的田。村里的每一块山场,每一丘田,每一条田滕的过去几十年的历史,他都清楚。他是清溪乡的一本活的田亩册。他为人和睦,本真,心地纯良,又吃得亏,村里的人,全都拥护他。但是,刘雨生所走的道路不是笔直的,而且也并不平坦。村里组织互助组时,他是组长之一。那时候,唤人开个会,都很困难,他要挨门挨户去劝说,好像讨账。他的堂客张桂贞是个只图享福、小巧精致的女子,看见丈夫当了互助组组长,时常误工,就绞着他吵,要他丢开这个背时壳。他自己心里对互助合作,也有点犹豫。互助组到底好不好?他还没有想清楚。如今,上级忽然派个邓秀梅来了,说是要办社。他心里想,组还没搞好,怎么办社呢?不积极吧,

17、怕挨批评,说他不像个党员,而且自己心里也不安;要是积极呢,又怕选为社主任,会更耽误工夫,张桂贞会吵得更加厉害,说不定还会闹翻。想起这些,想起他的相当标致的堂客,会要离开他,他不由得心灰意冷,打算缩脚了。“你是共产党员吗?”他的心里有个严厉的声音,责问自己,“入党时节的宣誓,你忘记了吗?”开支部会时,听了邓秀梅的报告,刘雨生回到家里,困在床上,睁开眼睛,翻来覆去,想了一通宵。一直到早晨,他的主意才打定。他想清了:“不能落后,只许争先。不能在群众跟前,丢党的脸。家庭会散板,也顾不得了。”从那以后,他一心一意,参与了合作化运动。张桂贞看他全然不问家里的冷暖,时常整天不落屋,柴不砍,水也不挑了,只想发

18、躁气,跟他吵闹。刘雨生每天回来都很晚,吃了饭就上床睡了,使她根本没有吵架的机会。开这群众会的头一天晚上,刘雨生回家,发现灶上锅里,既没有菜,也没有饭,张桂贞本意是要激起他吵的,但他也没有做声,拿灯照照,看见米桶是空的,就忍饥挨饿,吹熄灯睡了。张桂贞翻了一个身,满含怒意地说道:“你呀,哼,心上还有家?”第二天,也就是开这会的同一天的上半日,张桂贞从床上起来,带着她的三岁的孩子,回到了娘家,找哥嫂商量去了。她的娘家,就在本乡。她父母双亡,娘家的人只有大哥和大嫂。她的大哥张桂秋,人生得矮小,人都叫他秋丝瓜,解放以前,他是个兵痞,家里也穷。土改时,划作贫农,如今成了上中农。他一心一意,盘算要把他久想离

19、婚的妹妹嫁到城里去,给他当跳板,好让他往城里发展。虽说眼看要遭遇不幸,他喜欢的儿子要遭到他们的婚变的影响,但刘雨生还是忍着心痛,出席和主持了晚上的会议,并且平平静静地做了报告。在灯光下面,人们看得出,他的脸上有愁云,眼睛含着沉郁凄楚的神色。“他心里好像有事。”亭面胡旁边有一个人低低地说。亭面胡并非精细一流的人物,平常对自己马马虎虎,对人家也谈不上细致,但经人说破,他也看出了,刘雨生显出没有精神、大有心事的样子。“准是他的堂客又跟他吵了。”亭面胡身边那个人又低声地说。“这号没得用的堂客,要是落在我手里,早拿烟壶脑壳挖死了!”亭面胡一边说,一边把他的烟壶脑壳在高凳脚上磕得喘咚蹦咚响,好像高凳的脚就

20、是张桂贞的脚一样。亭面胡正在说的时候,一个短小单瘦的中年人来了。刘雨生的报告顿了一顿;手也好像轻轻抖动了。他的眼睛有意避开不看这个进来的男子。“那是哪一个?”桌子边上,邓秀梅小声地问陈大春。“那是雨生的大舅子,张桂秋,小名秋丝瓜。”陈大春说,声音也没有平常粗大。稍稍打了一阵顿,刘雨生忍住心里的凄楚,继续做他的报告。他说起了农业社的优越性,又谈到将来,乡里要把有一些田塍通开,小丘改成大丘;所有的田,除缺水的干鱼子脑壳,都插双季稻:按照土地的质量,肯长什么,就种什么,有的插稻谷,有的秧豆子,有的贴黄麻,有的种瓜菜。听到刘雨生说起这些具体的作田的事,大家都用心地听。刘雨生的心也轻快一些了。(有删改)

21、【注】长篇小说山乡巨变写于1959年,描写了湖南省一个山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发展过程。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小说在插叙一开始就介绍刘雨生的家境和学历,反映了刘雨生成长过程中的艰难和开展工作的不易。B. 亭面胡说刘雨生“是一个角色”,这从侧面赞美刘雨生聪慧能干,品德高尚,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C. “他是清溪乡一本活的田亩册”,说明刘雨生熟悉当地的人口、土地、历史,是带领农业合作社建设的合适人选。D. 看到丈夫不问家里冷暖,张桂贞只想跟刘雨生发脾气,甚至想离婚。这些情节反衬、突出了刘雨生一心为公的形象。7. 关于小说后半部分刘雨生作报告,下

22、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刘雨生平平静静作报告说明了他此时恢复了平静,心态平和,不再受外界影响。B. 作者笔墨重点不是落在报告本身,而是通过各种人物的反应来凸显主人公形象。C. 报告会上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气氛,情节有张有弛,跌宕起伏,构思精巧。D. 在看似松散的插叙之后,前文各种矛盾在报告会上聚集,情节渐渐显出波澜来。8. 小说中刘雨生的内心是如何随着情节的展开而变化的?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作简要分析。(6分)9. 周立波在谈到创作山乡巨变时说:“我以为文学语言,特别是小说里的人物的对话,应该尽可能地口语化,但也要提炼、润色。”请简要评析周立波这篇小说的人物语言和叙事语言特色。(6分

23、)【答案】6. A 7. A 8. 成立互助合作社之初,刘雨生有些犹豫和迷惘。上级派邓秀梅来了后,他产生矛盾心理,感到进退两难。想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时,他又不停地自责和反省。开支部会后,他想了一通宵,从而完全清醒和觉悟。老婆带着孩子回娘家,刘雨生作报告,表面平静,内心痛楚。但作完报告后,心情却变得轻快自在。 9. 人物语言:多口语化。如行文中“他背得熟历历”“丢开这个背时壳”等,对话中“这号没得用的堂客,要是落在我手里,早拿烟壶脑壳挖死了!”等口语,符合农民身份、口吻,生活气息浓厚,读来真实、自然、亲切,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句式灵活多样。如“你呀,哼,心上还有家?”以反问和变形句式揭示人物个

24、性,表现人物心理特点。又如“入党时节的宣誓,你忘记了吗?”以倒装和反问的句式表达对自己的苛责。叙事语言:高度凝炼、精心润色。如写刘雨生“站在桌边,背着灯光,面向人群,从从容容做报告”,“回到家里,困在床上,睁开限睛,翻来覆去”,运用四字短句,简洁有力,精练传神。善用动词,准确生动。如有的插谷,有的种豆子,有的贴黄麻,有的种瓜菜”,其中“插”“秧”“贴”“种”等动词准确表现农业生产特点,生动鲜明,富有表现力。【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A.“成长过程中的艰难和开展工作的不易”错误。根据“解放前,刘雨生家里顶穷。他只读得两年私垫。他是一个大公无私的现贫农许他发

25、挥时,他就举些本地的例子,讲得具体而生动,非常投合群众的口味”可知,文中介绍刘雨生的家境不好和学历差是突出他能力强,有天赋。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中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的能力。A.“说明了他此时恢复了平静,心态平和,不再受外界影响”错误。根据“虽说眼看要遭遇不幸,他喜欢的儿子要遭到他们的婚变的影响,但刘雨生还是忍着心痛,出席和主持了晚上的会议,并且平平静静地做了报告”可知,刘雨生表平静,但内心波动。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村里组织互助组时他自己心里对互助合作,也有点犹豫。互助组到底好不好?他还没有想清楚”可知,成立互助合作社之初,刘雨

26、生有些犹豫和迷惘。根据“他心里想,组还没搞好,怎么办社呢?想起这些,想起他的相当标致的堂客,会要离开他,他不由得心灰意冷,打算缩脚了”可知,上级派邓秀梅来了后,他产生矛盾心理,感到进退两难。根据“你是共产党员吗?他的心里有个严厉的声音,责问自己,入党时节的宣誓,你忘记了吗?”可知,想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时,他又不停地自责和反省。根据“开支部会时,听了邓秀梅的报告,刘雨生回到家里,困在床上,睁开眼睛,翻来覆去,想了一通宵,一直到早晨,他的主意才打定”觉得“不能落后,只许争先”可知,开支部会后,他想了一通宵,从而完全清醒和觉悟。根据“虽说眼看要遭遇不幸,他喜欢的儿子要遭到他们的婚变的影响,但刘雨生

27、还是忍着心痛,出席和主持了晚上的会议,并且平平静静地做了报告”可知,老婆带着孩子回娘家,刘雨生作报告,表面平静,内心痛楚。根据“听到刘雨生说起这些具体的作田的事,大家都用心地听。刘雨生的心也轻快一些了”可知,但作完报告后,刘雨生心情变得轻快自在。【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从小说的人物对话分析,“他背得熟历历”“丢开这个背时壳”“准是他的堂客又跟他吵了”“这号没得用的堂客,要是落在我手里,早拿烟壶脑壳挖死了!”这些语言具有口语化特点,并且“背时壳”“堂客”等还具有地方特色,带有方言的特点,这些口语和方言的运用,符合农民的人物身份,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读来真实、自然、亲

28、切,通俗易懂,幽默风趣。“你呀,哼,心上还有家?”这一人物语言中间加入语气词,句式灵活;并且运用反问句式,表达妻子对丈夫不顾家行为的不满情绪。 “入党时节的宣誓,你忘记了吗?”这是人物的心理活动,运用反问和倒装句式,强调了“入党时节的宣誓”,这是对自己的提醒也是质问,以此表达人物对自己的苛责。从小说叙事语言分析,写刘雨生“站在桌边,背着灯光,面向人群,从从容容做报告”,“回到家里,困在床上,睁开限睛,翻来覆去”,运用四字短句,描写了人物的动作,简洁有力,精练传神的刻画了刘雨生有能力、内心矛盾纠结的状态,可以说作者用语高度凝炼、遣词造句都经过精心润色。文中叙述性语言“有的插谷,有的种豆子,有的贴

29、黄麻,有的种瓜菜”,其中“插”“秧”“贴”“种”等动词准确表现农业生产繁忙的特点,生动鲜明,富有表现力。对人物的描写“回到家里,困在床上,睁开限睛,翻来覆去”中“回”“困”“睁开”“翻来覆去”等动作的描写,生动的表现人物内心不能平复,异常纠结的状态。这些叙述性语言善用动词,准确生动。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大将军邓骘欲弃凉州,徙边郡不能自存者入居三辅,并力北边。乃会公卿集议,曰:“譬若衣裳败坏,一以相补,犹有所完,若不如此,将两无所保。”公卿皆以为然。郎中虞诩言于太尉张禹曰:“大将军之策不可。凉州士风壮猛,庶众便习兵事,今羌

30、、胡乃不敢入据三辅为害也。凉州士民所以持锋执锐,蒙矢石于行陈,而无反顾之心者,为臣属于汉故也。今推而捐之,割而弃之,民庶安土重迁,必引领而怨曰中国弃我于夷狄!如卒然起谋,豪雄相聚,席卷而东,则函谷以西、园陵旧京非复汉有也。议者喻以补衣犹有所完,诩恐其疽疮侵淫而无限极也。”禹曰:“吾意不及此,微子之言,庶几败国事矣!”因更集四府,皆从诩议。邓骘由是恶诩,欲以吏法中伤之。会朝歌贼数千人攻杀长吏,州郡不能禁,乃以诩为朝歌长。故旧皆吊之,诩笑曰:“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盘根错节,无以别利器,此乃吾立功之秋也。”始到,谒河内太守马稜。稜曰:“君儒者,当谋谟庙堂,乃在朝歌,甚为君忧之。”诩曰:“此贼犬羊

31、相聚,以求温饱耳,愿明府不以为忧。”稜曰:“何以言之?”诩曰:“朝歌者,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及到官,设三科以募求壮士,自掾史以下各举所知,其掠劫者为上,伤人偷盗者次之,不事家业者为下,收得百余人。诩为飨会,悉贳其罪,使入贼中诱令劫掠,乃伏兵以待之,遂杀贼数百人。又潜遣贫人能缝者佣作贼衣,以采线缝其裾,有出市里者,吏辄禽之。贼由是骇散,咸称神明,县境皆平。(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

32、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B. 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C. 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D. 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三辅,汉代指治理京城及附近地区的三位官员,也指京城及附近地区。文中指后者。B. “今推而捐之,割而弃之”中的“捐”和成语“细大不捐”中的“捐”含义不

33、相同。C. “谋谟庙堂”与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中的两个“庙堂”含义相同。D. 明府,汉代可代指官府,也可用于尊称太守。文中即为虞诩对河内太守马稜的敬称。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虞诩熟知边事,十分了解凉州的风土民情,他认为凉州民风剽悍刚猛,百姓惯于从军作战,羌人、胡人因此不敢占据三辅作乱。B. 邓骘和虞诩意见相悖,最终虞诩的建议被采纳,于是心胸狭隘的邓骘对虞诩怀恨在心,想要利用职权对虞诩打击报复。C. 朝歌县叛匪造反,情况告急,虞诩认为做事应不避艰难,应尽臣子之责,于是毅然请求赴任朝歌长,表现出异于常人的气魄。D. 虞诩让招募的壮士诱贼外出劫

34、掠,又用偷缝在衣服上的标记辨识叛贼,既擒获了不少叛匪,也动摇了贼众的心理防线。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吾意不及此,微子之言,庶几败国事矣!(2)不遇盘根错节,无以别利器,此乃吾立功之秋也。14. 在对太尉张禹的进言中,虞诩用了“疽疮侵淫而无限极也”这一比喻,借此表达了他怎样的观点?请概括并作简要分析。(3分)【答案】10. B 11. B 12. C 13. (1)我没有考虑到这些,如果没有您这番话,恐怕要败坏了国家大事!(2)不遇到盘根错节(或弯曲的树根、交错的枝节),就无法鉴别刀刃(是否锋利),这正是我建功立业的时机。 14. 观点:坚决反对放弃凉州。分析:

35、虞诩反对议者以补衣作喻的说法,认为放弃凉州就像疮毒侵蚀肌体后就会不停地蔓延一样,将会失去屏障,丢掉更多的国土。【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背靠太行山,临黄河,离敖仓不过百里地,而青州、冀州逃亡的难民数以万计,叛匪却不懂得打开敖仓招揽民众,抢劫武库中的兵器,据守成皋,斩断天下的右臂,这说明他们不值得忧虑。“去敖仓不过百里”,“去”是“距离”的意思,“百里”是朝歌与敖仓之间的距离,语意联系紧密,不可断开,排除AD;“流亡”是“青冀之民”的后置定语,句子的谓语是“数”,“万”是“数”的状语,“青冀之民流亡万数”是主谓结构,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故选B。【11题详解】本题

36、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A.正确。B.“含义不相同”错误。两个“捐”含义相同,均为“舍弃”的意思。句意:假如现在推开凉州而舍弃它,割让出去而抛弃它。/“细大不捐”:小的大的都不抛弃,形容包罗一切,没有选择。C.正确。“谋谟庙堂”与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中的两个“庙堂”含义相同,都指朝廷。句意:应当在朝廷上出谋划策。/句意: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D.正确。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C.“毅然请求赴任朝歌长”错误。从“邓骘由是恶诩,欲以吏法中伤之。会朝歌贼数千人攻杀长吏,州郡不能禁,乃以诩为朝歌长”可知,虞诩是被朝廷

37、任命为朝歌县长,而不是虞诩自己请求赴任朝歌长。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意”,考虑;“微”,如果没有;“庶几”,恐怕,“败”,败坏。(2)“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别”,鉴别;“秋”,时机;“此也”,判断句。【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疽疮侵淫而无限极也”意思是“局势正如毒疮,会不断侵蚀肉体而没有止境!”虞诩针对邓骘打算放弃凉州决策,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凉州民风剽悍刚猛,百姓惯于从军作战。如果放弃凉州,就会失去了凉州这一天然的屏障,丢掉更多国土,就像是疮毒侵蚀肌体然后不停地蔓延,形象地表明了虞诩坚决反对放弃

38、凉州的观点。参考译文:大将军邓骘打算放弃凉州,让边疆各郡无法生存的百姓迁徙到京畿地区居住,然后集中力量应对北方的边患。于是他召集公卿商议,说:“这就好比是破旧的衣裳,拿其中的一件去补另一件,还能得到一件整衣,不然的话,就两件都保不住了。”公卿都认为很正确。郎中虞诩对太尉张禹说:“大将军的计策不可行,凉州民风剽悍刚猛,百姓惯于从军作战,如今羌人、胡才不敢占据三辅作乱。而凉州的百姓之所以手执锋利的兵器,在军阵中冒着流矢飞石(冲锋),而没有后退之心,是由于他们归属于汉朝。假如现在推开凉州而舍弃它,割让出去而抛弃它,人民安于乡土而不愿迁徙,必然伸长脖子远望,怨恨说朝廷把我们丢给了夷狄!假如突然有人起事

39、,强横勇武之人聚集起来,席卷东进,那么函谷关以西、历代帝陵和旧京长安将不再归汉朝所有。倡议者用补破衣做比喻,认为还可以保全一件,而我担心局势正如毒疮,会不断侵蚀肉体而没有止境!”张禹说:“我没有考虑到这些,如果没有你这番话,恐怕要坏了国家大事!”于是再次召集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等一起商议,众人一致同意虞诩的意见。邓骘因为这件事对虞诩怀恨在心,打算借法令陷害他。恰好朝歌县叛匪数千人造反,他们杀死长官,州郡官府无法镇压,于是便任命虞诩为朝歌长。虞诩的故人旧友都为他深感忧虑,虞诩却笑着说:“做事不避艰难,是臣子的职分。不遇到盘根错节,就无法鉴别刀刃(是否锋利),这正是我建功立业的时机。”他一到任

40、,便去拜见河内太守马稜。马稜说:“您是一位儒生,应当在朝廷上出谋划策,如今竟然到了朝歌,我很是替您担忧。”虞诩说:“朝歌的这群叛匪,只是像狗群羊群那样聚在一起,以寻求温饱罢了,请您不要为之担忧。”马稜问:“为什么这样讲?”虞诩说:“朝歌,背靠太行山,临黄河,离敖仓不过百里地,而青州、冀州逃亡的难民数以万计,叛匪却不懂得打开敖仓招揽民众,抢劫武库中的兵器,据守成皋,斩断天下的右臂,这说明他们不值得忧虑。等到上任以后,虞诩设定了三个等级来招募勇士,命令自掾史以下的官员各自就所了解的人进行保举,行凶抢劫的属上等,打架伤人、偷盗财物的属中等,不经营家业、不从事生产的属下等,共收罗了一百多人。虞诩设宴招

41、待他们,将他们的罪行一律赦免,让他们混入匪帮,诱使叛匪进行抢劫,官府则设下伙兵等候他们,于是杀死叛匪数百人。虞诩又秘密派遣会缝纫的贫民做佣工,为叛匪制作服装,这些人用彩线缝制裙衣,有叛匪穿上后在集市街巷露面,官吏就抓获他们。叛匪因此惊骇四散,都说有神灵在帮助官府,于是朝歌县境内全部平定。(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苏轼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开篇写夜听名曲,本是乐事,却似乎引起了怨恨;一旦梦醒,

42、袭来的是离愁。B. 三四句作者想象江天情状,新月下江面上,迷迷蒙蒙,混沌一片,夜愁浓郁。C. “欲去又还不去”虚写分别情景,伤离别终须别,但迟迟没成行,难舍难分。D. 笛声、绿窗、新月、烟云、天空、江面织成一幅有声有色、浩淼幽清的图画。16. 本词最后两句“飞絮送行舟,水东流”足见苏轼文笔之高妙,请作分析。(6分)【答案】15. B 16. 想象。作者设想“明日”分别的情景,友人离岸而去,柳絮飘飞,江水东流,通过想象表达离情。拟人。多情的柳絮,明白人的心愿,追逐着行舟,代替人送行。将“飞絮”人格化,突出人的情意之深和难舍难分之情。反衬。“水东流”以流水无情,反衬人之有情,突出依依惜别之意。(“

43、飞絮”与“江水”对比反衬的理解亦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飞絮”“江水”描绘凄迷的春景,渲染一种感伤的氛围,烘托惜别之情。(答“以景结情”亦可)象征。“飞絮”的飘忽不定、轻虚空灵象征人世的飘泊之感,传达出迷蒙怅惘、拂之不去的眷恋之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三四句作者想象江天情状”错误。三四句是实写,应是作者梦醒后推窗所见之景。下阕的“明日分别”是想象。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飞絮送行舟,水东流。”设想离别的人终究要走,船儿离开江岸渐渐西去,船越来越远,词人不能随船而去,但是江上的飞絮代替词人一路相随,通过

44、想象表达离情。送别的人站立江边,引颈远望,不愿离开,只有那多情的柳絮,像是明白人的心愿,追逐着行舟,代替人送行。将“飞絮”人格化,突出人的情意之深和难舍难分之情。滔滔江水,全不理解人心情,依旧东流入海。以“流水无情”反衬人之有情,突出依依惜别之意。又借“飞絮送行舟”表达人的深厚情意,“飞絮”“江水”描绘凄迷的春景,将个人情感次第融入景物之中,渲染出离别氛围,使读者身不由己地被深深吸引,并将情感投入词人创造的意境之中,感受到送别的氛围。“飞絮”是不可捕捉,飘忽不定的自然物,象征人世的飘泊之感。“飞絮”不但能无限扩散,弥漫全词,甚至从词中弥漫散开,感染读者,让读者在迷蒙怅惘、拂之不去的离愁中,感叹

45、世间还有如此弥足珍贵的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归园田居(其一)中一句“_”及归去来兮辞中一句“_”使用“鸟”的意象来表达自己对回归田园的渴望。(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_,_”。(3)白居易长恨歌“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中“蓬莱”是古代传说中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一座“瀛洲”也频繁在古诗词中出现,如“_,_”。【答案】 . 羁鸟恋旧林 . 鸟倦飞而知还 . 为国以礼 . 其言不让 . 海客谈瀛洲 . 烟涛微茫信难求(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已入瀛洲远,谁言仙路长)【解析

46、】【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羁、倦、瀛洲、涛。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359旅官兵来到南泥湾,成为拓荒的主力。他们用鲜血和汗水开辟出万顷良田,使昔日的“烂泥湾”变成“陕北的好江南”,更培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歌与舞、汗与泪、感动与被感动年方19岁的贺敬之 ,南泥湾歌词被其一气呵成。当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入鲁艺音乐系的作曲家马可捧读这首献给拓荒者的赞歌时激情澎湃。于是他汲取民间歌舞的音调和节奏,想象着 的表演形式为其作曲。从此,这首向劳动者致敬、为奋斗者高歌、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南泥

47、湾,在炮火的缝隙间一次次回荡,唱得家喻户晓,舞得 ,唱出了人民子弟兵为减轻人民负担“又学习又生产”、不惧任何艰难困苦的风采。岁月流金,精神永存。那永不熄灭的窑洞灯光和一段段动人旋律,鼓舞着延安儿女追求创造幸福美好生活。他们唱着边疆处处赛江南续写开荒造田的奇迹,唱着在希望的田野上播种打场,唱着金不换银不换书写对绿水青山的守望,唱着乘风破浪再出发奋勇向前。这个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如今早已告别贫困,变成杏花微雨江南般的美好家园。延安人民的奋斗还在继续,勇毅前行的旋律越来越昂扬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长句改成三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20. 请从形式和内容的角度赏析文中画双横线的句子。(4分)【答案】18. 血气方刚;载歌载舞;喜气洋洋 19. 作曲家马可当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入鲁艺音乐系,他捧读了这首献给拓荒者的赞歌,登时激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高考 > 第一次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