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热*** 文档编号:230530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87.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 2021-2022 学年学年七年级七年级上上期末语文试卷期末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一、积累与运用(共 5 小题,满分小题,满分 20 分)分) 1 (6 分)少年正是读书时,为此学校进行了“大阅读”系列主题活动。下面是华华同学在此次活动中写的开场白,请阅读并完成问题。 A 语文课本使我们打开了一扇文学之门, 开启了一段学习之旅。 在旅途中, 欣赏 济南的冬天 ,我们看到了镶上银边的山尖,看到了贮蓄绿色的水藻;聆听雨的四季 ,我们听出了夏雨的热烈粗犷,听出了秋雨的高邈、深远;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们品尝了像小珊瑚珠攒成的覆盆子,聆听了人声鼎沸的

2、读书声;走近植树的牧羊人 ,我们见到了坍塌的钟楼,见到了干涸的不毛之地;品味纪念白求恩 ,我们知道了对待工作不能拈轻怕重、见异思迁;徜徉动物笑谈 ,我们见识了怪诞不经的科学实验方法,认识了神采奕奕的大鹦鹉可可;B 走进皇帝的新装 ,我们遇到了喜欢随声附和的滑稽可笑的一群大臣,虚伪的皇帝竟然封骗子为“御聘织师”C 自然风物、人情百态犹如一幅幅画面呈现在眼前,无时无刻不触动着我们的心灵,D 由于语文学习,让我们流连忘返。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镶上(xing) 伫蓄 水藻 拈轻怕重(nin) B.高邈(mio) 攒成 坍塌 热烈粗犷(kung) C.干涸(h) 徜徉

3、不毛之地 随声附和(h) D.滑稽(j) 御聘 人情百态 怪诞不惊(dn) (2)上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启 B.人声鼎沸 C.见异思迁 D.神采奕奕 (3)上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四个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语文课本使我们打开了一扇文学之门。 B.走进皇帝的新装 ,我们遇到了喜欢随声附和的滑稽可笑的一群大臣。 C.自然风物、人情百态犹如一幅幅画面呈现在眼前,无时无刻不触动着我们的心灵。 D.由于语文学习,让我们流连忘返。 2 (2 分)给下列句子重新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通过窗子能看见世界的明亮,使用镜子能看见自己的污点。 其实,窗子或镜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

4、。 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需要的是窗子。 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 你的心明亮,世界就明亮;你的心如窗,就看见了世界;你的心如镜,就观照了自我。 A B C D 3 (2 分)下列有关文学或文化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律诗每首八句,其中二、四、六、八句要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韵脚可平可仄;颔联、尾联必须是对偶句。 B安徒生,丹麦作家,代表作有童话皇帝的新装 卖火柴的小女孩 白雪公主 海的女儿 丑小鸭等。 C称谓有谦称和敬称之别,如以“尊君”称对方的父亲,以“家慈”称自己的母亲。 D 狼选自聊斋志异 ,其中的“志”意思是“志向” ,表明了作者的志向并不在功名,而在于诸多“奇异的

5、事” 。 4 (4 分)古诗文默写。 诗言志。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 , ”借写风雨梦境来抒发感人至深的报国志和忧国情。谭嗣同潼关中“ , ”借山水河流来表达他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5 (6 分)实践园地。 你所在的班级正在开展“少年正是读书时”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活动。 (1)下面是一份初中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统计表,请仔细阅读表格中的数据,写出你的发现。 阅读内容 人数 百分比 搞笑漫画 108 54% 科幻小说 60 30% 时文杂志 20 10% 文学名著 12 6% (2)为了开展好此次活动,请为此拟一条宣传标语。 (3)有同学准备以“名

6、人读书故事”为主题写一篇精彩的演讲稿,以下故事中全都符合主题要求的一项是 韦编三绝 焚书坑儒 悬梁刺股 囊萤映雪 高山流水 凿壁偷光 A. B. C. D. 二、阅读与鉴赏(共二、阅读与鉴赏(共 44 分)分) 6 (6 分)阅读古诗,完成问题。 寒夜 【宋】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注释】 :竹炉:指用竹篾套子套着的火炉。才:仅。 (1)下面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清新淡雅而又韵味无穷的友情诗,写出了因为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寒夜也变得与众不同了。 B.从“寒夜客来茶当酒” ,可以看出主人与来客的情谊很深。 C.“竹炉汤沸火初红

7、” ,让屋内的温暖与屋外的寒冷形成鲜明的对比,营造了温馨的画面。 D.全诗看似随笔挥洒,但很形象地反映了诗人难以言传郁闷的心情,耐人寻味。 (2)请展开合理想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的情景。 (3)试从“梅花”这个意象来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7 (10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南顿张助于田中植禾见李核欲持去,顾见空桑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灌溉。后人见桑中复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 “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 “目痛乃小疾,亦行自愈。闻者传语: “盲者得视。 ”众犬吠声,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 “此

8、有何神,乃我所种耳。 ”因就斫之。 (选自新辑搜神记 ) 【注释】南顿:古县名,在今河南项城市。空桑:枯空的桑树,老桑树有枯空的树洞。李君:李先生。此指空桑里长出的李树。豚:小猪。行:不久。众犬吠声:是“一犬吠形,百犬吠声”的省略,意思:一只狗叫,其他的狗也跟着叫起来。形容众人盲目附和,众 人随声传闻。翕赫:翕:聚集。赫:盛貌。此指轰动、惊动。 (1)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闻者传语”与“闻之于宋君” ( 穿井得一人 )中的“闻”的用法是一样的,都是“听到”的意思。 B.有一个眼痛的病人用一头小猪感谢李树,因为李树真的治好了他的眼疾。 C.人们认为这棵树是神树,是因为这棵树是从桑

9、树里长出来的。 D.从“其下车骑常数千百”一句可以看出人们的盲目附和与愚昧无知。 (2)下列断句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南顿张助/于田中/植禾见李核/欲持去。 B.南顿张助/于田中植禾/见李核/欲持去。 C.南顿张助/于田中/植禾见/李核欲持去。 D.南顿张助/于田中植禾见/李核欲持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 (4)分析文章产生谣言的原因,并谈谈我们该如何对待传闻? 8 (8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开在心里的橘子花 周日的清晨,穿上运动装前往郊外的南山。山风徐徐,吹拂着脸庞。突然,隐隐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我四处张望,并没有看见有花啊。我循着花香一路寻

10、去,转过一座小山坡,顿觉眼前一亮,满眼缤纷,这里竟是一片翠绿的橘林。 小小的橘子花缀满枝头,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挨,肆意绽放,像调皮可爱的小精灵。真香啊!它静静的开着,不张扬,不喧哗,自然开放在荒郊僻野。一阵风吹过,几朵小花飘落于掌心,花瓣虽已渐渐枯落,却仍可嗅到淡淡余香,我的心里充盈着满满的感动。 小时候,故乡很多人都会栽种橘树,父亲在老屋后也种了两棵。用不着精心打理,经过阳光雨露的沐浴,橘树很快长得高大茂盛,绿意盎然。每年清明几场春雨后,初夏的某天,似乎只一夜之间,你家的橘子花开了,他家的橘子花开了,全村的橘子花都开了,整个村子浸透在醉人的花香里。我和小伙伴们常常跑到树下玩耍,

11、摘几朵橘子花别在发间,披着满身的花香,欢天喜地满村子疯跑。这时,父亲看着满树橘花,脸上露出笑容。 “看这花开得多好,今年橘子收成一定不错啊! “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头。 橘子成熟了,我们几兄妹帮着父母采摘橘子,分享着收获的喜悦。橘子圆溜溜、黄橙橙的,酸甜可口。父母每年都会送些给亲戚、乡邻,自家也留一些。有一年,橘子遭了虫害,收成很少,母亲把橘子锁在柜子里,家里来了客人才拿出来招待,我们才能分到几瓣吃,让人觉得心里欠欠的。 一次放学回家路上,我和同伴路过一片橘林,树上的橘子笑红了脸,像一个个晶莹的红灯笼,刺激着我的味蕾。我咽了咽口水,瞄了一眼身边的同伴。同伴环顾四周悄然无人,便给我使了个

12、眼色,我们迅速摘下了两个橘子,飞也似地逃离橘林,心怦怦乱跳。掰开橘子一阵狼呑虎咽,酸甜的滋味让我们开心不已。我舍不得全部吃掉,便留下几瓣放书包里。 晚上, 我悄悄拿出剩下的几瓣橘子, 不巧被进屋的父亲发现。 他沉着脸问:“小惠, 哪来的橘子?”“我,我,别人给的”我支支吾吾地,低下头不敢看父亲的脸。 “是不是在村头树上摘的?听说下午有人偷摘橘子了。 ”我的脸喇地红了: “爸,我,我错了! ” “你记住了,别人家的东西,咱千万不能拿,做人一定要堂堂正正。 ”我点点头,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 父亲的声音不大, 却重重地敲打在我的心上, 让我牢记一生, 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橘子花开了

13、一年又一年,父亲已过世多年,不知道那老屋后的橘子花开了吗?于我,它们一定开了,开在我的心里,芬芳着我生命的每一天。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选文语言形象生动,情真意切,有浓郁的抒情意味。 B.第段中“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挨”一句运用叠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蕊多而密集的特点。 C.第段中“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头”一句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形象写出了父亲对橘子丰收的憧憬。 D.阅读第段,可以感受到作者故乡民风的淳朴和家庭的温馨和睦。 (2)去掉段将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请从记叙顺序的角度说明理由。 (3)文章以“开在心里的橘子花”为标题,有何作用?

14、9 (14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歪儿 那个暑假,天刚擦黑,晚饭吃了一半,我的心就飞出去了。因为我又听到歪儿那尖细的召唤声: “来玩踢罐电报呀” “踢罐电报”是那时男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它不单需要快速、机敏,还带着挺刺激的冒险滋味。它的玩法又简单易学, 谁都可以参加。 先是在街中央用白粉粗粗画一个圈儿, 将一个空洋铁罐儿摆在圈里,然后大家聚拢一起“手心手背”分批淘汰,最后剩下一个人坐庄。坐庄可不易,他必须极快地把伙伴们踢得远远的罐儿拾回来,放到原处,再去捉住一个乘机躲藏的孩子顶替他,才能下庄;可是就在他四处去捉那些藏身的孩子时,冷不防从什么地方会蹿出人, “啪”地将罐儿叮里当啷踢得老

15、远,倒霉,又得重新开始一边要捉人,一边还得防备罐儿再次被踢跑,这真是个苦差事,然而最苦的还要算是歪儿! 歪儿站在街中央,寻着空铁罐左盼右盼,活像一个蒸熟了的小红薯。他细小,软绵绵,歪歪扭扭;眼睛总像睁不开,薄薄的嘴唇有点斜,更奇怪的是他的耳朵,明显的一大一小,像是父子俩。他母亲是苏州人,四十岁才生下这个有点畸形的儿子,取名叫“弯儿” 。我们天天都能听到她用苏州腔呼唤儿子的声音,却把“弯儿”错听成“歪儿” 。也许这“歪儿”更像他的模样。由于他身子歪,跑起来就打斜,玩踢罐电报便十分吃亏。 可是他太热爱这种游戏了, 他宁愿坐庄, 宁愿徒自奔跑, 宁愿一直累得跌跌撞撞大家玩的罐儿还是他家的呢!只有他家

16、才有这装芦笋的长长的铁罐,立在地上很得踢,如果要没有这宝贝罐儿,说不定大家嫌他累赘,不带他玩了呢! 我家刚搬到这条街上来, 我就加入了踢罐电报的行列, 很快成了佼佼者。 这游戏简直是就为我发明的,我的个子比同龄的孩子高一头,腿也几乎长一截,跑起来真像骑摩托送电报的邮差那样风驰电掣,谁也甭想逃脱我的追逐。尤其我踢罐儿那一脚,啪的一声过后,只能在远处朦胧的暮色里去听它叮里当啷的声音了,要找到它可费点劲呢!这时,最让大家兴奋的是瞅着歪儿去追罐儿那样子,他一忽儿斜向左,一忽儿斜向右,像个脱了轨而瞎撞的破车,逗得大家捂着肚子笑。当歪儿正要发现一个藏身的孩子时,我又会闪电般冒出来,一脚把罐儿踢到视线之外,

17、可笑的场面便再次出现就这样,我成了当然的英雄,得意非凡;歪儿怕我,见到我总是一脸懊丧。天天黄昏,这条小街上充满着我的迅猛威风和歪儿的疲于奔命。 终于有一天,歪儿一屁股坐在白粉圈里,怏怏无奈地痛哭不止他妈妈跑出来,操着纯粹的苏州腔朝他叫着骂着,扯他胳膊回家。这愤怒的声音里似乎含着对我们的谴责,我们都感觉自己做了什么不好的事,默默站了一会儿才散。 歪儿不来玩踢罐电报了。他不来,罐儿自然也变了,我从家里拿来一种装草莓酱的小铁罐,短粗,又轻,不但踢不远,有时还踢不上,游戏的快乐便减色许多。那么失去快乐的歪儿呢?我望着他家二楼那扇黑黑的玻璃窗,心想他正在窗后边眼巴巴瞧着我们玩吧!这时,忽见窗子点点开启,

18、跟着一个东西扔下来。这东西掉在地上的声音那么熟悉,那么悦耳,那么刺激,原来正是歪儿那长长的罐儿。我的心头第一次感到被一种内疚深深地刺痛了。我迫不及待地朝他招手,叫他来玩。 歪儿回到了我们中间。一切都奇妙又美好地发生了变化。大家并没有商定什么,却不约而同、齐心合力地等待着这位小伙伴了。大家尽力不叫他坐庄:有时他“手心手背”输了,也很快有人情愿被他捉住,好顶替他。大家相互配合,心领神会,做假成真。一次,我看见歪儿躲在一棵大槐树后边正要被发现,便飞身上去,一脚把罐儿踢得好远好远,解救了歪儿,又过去拉着他,急忙藏进一家院内的杂物堆里。我俩蜷缩在一张破桌案下边,紧紧挤在一起,屏住呼吸,却互相能感到对方的

19、胸脯急促起伏,这紧张而充满异常的快乐啊!我忽然见他那双眯缝的小眼睛竟然睁得很大,目光兴奋、亲热、满足,并像晨星一样光亮!原来他有这样一双又美又动人的眼睛。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双眼睛,就看我们能不能把它点亮。 (1)文章记叙了一个因游戏而发生的风波,随着事件的发展, “我”对歪儿的感情(或态度)发生了变化,请完成下表。 事件 “我”的感情(或态度) 歪儿坐庄 歪儿挨骂 深感内疚 歪儿回到“我们”中间 (2)揣摩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品味其表达效果。 那个暑候,天刚擦黑,晚饭吃了一半,我的心就飞出去了。 他宁愿坐庄,了宁愿徒自奔跑,宁愿一直累得跌跌撞撞 (3)第段说“一切都奇妙又美好地发生了变化

20、” ,请联系上下文概括发生了哪些变化。 10 (6 分)名著阅读。 【片段一】他口里虽然答应,心上还怀不善,把那针儿幌一幌,碗来粗细,望唐僧就欲下手,慌得长老心中又念了两三遍,这猴子跌倒在地,丢了铁棒,只教: “师父!我晓得了!再莫念! ” 【片段二】行者认得他是妖精,更不理论,举棒照头便打。那怪见棍子起时,依然抖擞,又出化了元神,脱真儿去了;把个假尸首又打死在山路之下。唐僧一见,惊下马来,更无二话,只是把“紧箍儿咒”颠倒足足念了二十遍。 【片段三】沙僧在半空道: “二位住了手,我同你到师父面前辨个真假去。 ”这大圣放了手,那行者也放了手三藏见了,就念“紧箍儿咒” 。 【片段四】好大圣,念动咒

21、语,叫当坊土地、本处山神道: “这妖精三番来戏弄我师父,这一番却要打杀他。你与我在半空中作证,不许走了。 ”众神听令,谁敢不从,都在云端里照应。那大圣棍起处,打倒妖魔,才断绝了灵光。那唐僧在马上,又唬得成成兢兢,口不能言。唐僧果然耳软,又信了他,随复念起。行者禁不得疼痛,跪于路旁,只叫“莫念!莫念!有话快说了罢! ” (1) 西游记中“紧箍儿咒”是唐僧用来约束孙悟空的法宝,下面唐僧三次念“紧箍儿咒”的不同原因,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僧从观音菩萨处得到紧箍,骗孙悟空戴上。孙悟空疼痛难忍,盛怒之下,欲害唐僧,唐僧念咒自卫。 B.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人妖不分的唐僧念咒加以阻止。 C.唐僧为了辨别真假

22、孙悟空而念“紧箍儿咒” 。 D.唐僧因为孙悟空打倒了人参果树而念“紧箍儿咒” 。 (2)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西游记 “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请你结合西游记相关情节举一个“神魔”或“精魅”具有“人”的特性的例子。 三、表达与写作(共三、表达与写作(共 56 分)分) 11 (6 分)语言表述。 课堂上,小明忍不住趴在桌上睡着了,老师发现了,悄悄地走了过去 要求:描写小明的动作与老师的语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字数为 150200 字。 12 (50 分)大作文 莎莉文老师一双手,为海伦凯勒打开了通向世界和未来的门;牧羊人的一双手,把荒 凉的土地变成了美丽富饶的绿洲;爸爸的一双手,让

23、因胆怯而畏缩不前的“我”备受鼓舞 请以“一双手的力量”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书写工整,字数不少于 600 字。 参考答案解析参考答案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共一、积累与运用(共 5 小题,满分小题,满分 20 分)分) 1 (6 分)少年正是读书时,为此学校进行了“大阅读”系列主题活动。下面是华华同学在此次活动中写的开场白,请阅读并完成问题。 A 语文课本使我们打开了一扇文学之门, 开启了一段学习之旅。 在旅途中, 欣赏 济南的冬天 ,我们看到了镶上银边的山尖,看到了贮蓄绿色的水藻;聆听雨的四季 ,我们

24、听出了夏雨的热烈粗犷,听出了秋雨的高邈、深远;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们品尝了像小珊瑚珠攒成的覆盆子,聆听了人声鼎沸的读书声;走近植树的牧羊人 ,我们见到了坍塌的钟楼,见到了干涸的不毛之地;品味纪念白求恩 ,我们知道了对待工作不能拈轻怕重、见异思迁;徜徉动物笑谈 ,我们见识了怪诞不经的科学实验方法,认识了神采奕奕的大鹦鹉可可;B 走进皇帝的新装 ,我们遇到了喜欢随声附和的滑稽可笑的一群大臣,虚伪的皇帝竟然封骗子为“御聘织师”C 自然风物、人情百态犹如一幅幅画面呈现在眼前,无时无刻不触动着我们的心灵,D 由于语文学习,让我们流连忘返。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C A.

25、镶上(xing) 伫蓄 水藻 拈轻怕重(nin) B.高邈(mio) 攒成 坍塌 热烈粗犷(kung) C.干涸(h) 徜徉 不毛之地 随声附和(h) D.滑稽(j) 御聘 人情百态 怪诞不惊(dn) (2)上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开启 B.人声鼎沸 C.见异思迁 D.神采奕奕 (3)上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四个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C A.语文课本使我们打开了一扇文学之门。 B.走进皇帝的新装 ,我们遇到了喜欢随声附和的滑稽可笑的一群大臣。 C.自然风物、人情百态犹如一幅幅画面呈现在眼前,无时无刻不触动着我们的心灵。 D.由于语文学习,让我们流连忘返。 【分析】 (1)

26、本题考查字音与字形的掌握。 A.有误, “伫蓄”的“伫”应为“贮” ; B.有误, “热烈粗犷”的“犷”读作“gung” ; C.正确; D.有误, “怪诞不惊”的“惊”应为“经” 。 故选:C。 (2)本题考查词语运用正误的判断。 ACD.正确; B.有误, “人声鼎沸”指人声嘈杂,就像鼎中的水沸腾了一样。用来形容读书声不合适。 故选:B。 (3)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 A.有误,介词使用不当,应将“使”改为“为” ; B.有误,语序不当,应将“一群”调至“喜欢”的前面; C.正确; D.有误,成分残缺,应将“由于”删去。 故选:C。 【解答】答案: (1)C (2)B (3)C 【点评】综合

27、读写题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考查学生语文的理解分析及运用的能力,平时要多积累知识,并多训练。 2 (2 分)给下列句子重新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通过窗子能看见世界的明亮,使用镜子能看见自己的污点。 其实,窗子或镜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 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需要的是窗子。 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 你的心明亮,世界就明亮;你的心如窗,就看见了世界;你的心如镜,就观照了自我。 A B C D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

28、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解答】是领起句,再说“面对自我时” ,承接前两句,点明窗子、镜子的作用,进行小结。即:。 故选:B。 【点评】做题时要仔细阅读句子,抓住每一句的关键字,如开头词语:首先,其次;表时间的词语;表方位的词语等,就能顺利解答此题。 3 (2 分)下列有关文学或文化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律诗每首八句,其中二、四、六、八句要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韵脚可平可仄;颔联、尾联必 须是对偶句。 B安徒生,丹麦作家,代表作有童话皇帝的新装 卖火柴的小女孩 白雪公主 海的女儿 丑小鸭等。

29、 C称谓有谦称和敬称之别,如以“尊君”称对方的父亲,以“家慈”称自己的母亲。 D 狼选自聊斋志异 ,其中的“志”意思是“志向” ,表明了作者的志向并不在功名,而在于诸多“奇异的事” 。 【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广义的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等,结合选项内容来分析作答即可。 【解答】A.有误,颔联、颈联必须是对偶句; B.有误, 白雪公主是格林兄弟的作品; C.正确; D.有误, “志”意思是“记录” 。 故选:C。 【点评】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这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4 (4 分)古诗文默写

30、。 诗言志。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 夜阑卧听风吹雨 , 铁马冰河入梦来 ”借写风雨梦境来抒发感人至深的报国志和忧国情。谭嗣同潼关中“ 河流大野犹嫌束 , 山入潼关不解平 ”借山水河流来表达他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 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 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重点字:阑)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重点字:嫌)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

31、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5 (6 分)实践园地。 你所在的班级正在开展“少年正是读书时”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活动。 (1)下面是一份初中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统计表,请仔细阅读表格中的数据,写出你的发现。 阅读内容 人数 百分比 搞笑漫画 108 54% 科幻小说 60 30% 时文杂志 20 10% 文学名著 12 6% (2)为了开展好此次活动,请为此拟一条宣传标语。 (3)有同学准备以“名人读书故事”为主题写一篇精彩的演讲稿,以下故

32、事中全都符合主题要求的一项是 B 韦编三绝 焚书坑儒 悬梁刺股 囊萤映雪 高山流水 凿壁偷光 A. B. C. D. 【分析】 (1)本题考查图表信息提取。图表的横向表示的是课外阅读各项目的人数和占比,纵向表示的参加课外阅读的项目。从中不难发现:在课外阅读的各项目中,参加“搞笑漫画”的学生最多,有 108人,占比为 54%;其次为“科幻小说” ,有 60 人,占比为 30%;而“时文杂志”与“文学名著”两项课外阅读参与人数为最少的两项,分别只有 20 人、12 人,占比为 10%、6%。从这些统计数据可看出:学生课外阅读喜欢有趣的、浅显的内容;而深刻的、纯文学类的阅读则大多数学生不喜欢。据上分

33、析,可从不同角度提出你的发现。 (2)本题考查拟写宣传标语。 围绕 “少年正是读书时”主题来写,言简意赅,表达清晰得体, 有宣传性。 (3)本题考查文学典故的理解掌握。根据积累作答。韦编三绝,指孔子勤读易经 ,致使编联竹简的皮绳多次脱断:后用来比喻读书勤奋,刻苦治学。合适;焚书坑儒,是指秦始皇焚毁民间诸子百家典籍和 214 年坑杀方士的事件。作人名人读书主题,不合适;悬梁刺股,主要指导孙敬和苏秦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的故事。合适;囊萤映雪,车胤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合适;高山流水,指伯牙子期的交友故事,与读书无关。不合适;凿壁愉光,指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

34、读书的故事,合适。据此分析可知,符合主题要求的有。 故选:B。 【解答】答案: (1)示例:初中生课外阅读搞笑漫画的人数最多,阅读文学名著的人最少。 (2)示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读书,我快乐。 (3)B 【点评】综合读写题就是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二、阅读与鉴赏(共二、阅读与鉴赏(共 44 分)分) 6 (6 分)阅读古诗,完成问题。 寒夜 【宋】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

35、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注释】 :竹炉:指用竹篾套子套着的火炉。才:仅。 (1)下面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这是一首清新淡雅而又韵味无穷的友情诗,写出了因为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寒夜也变得与众不同了。 B.从“寒夜客来茶当酒” ,可以看出主人与来客的情谊很深。 C.“竹炉汤沸火初红” ,让屋内的温暖与屋外的寒冷形成鲜明的对比,营造了温馨的画面。 D.全诗看似随笔挥洒,但很形象地反映了诗人难以言传郁闷的心情,耐人寻味。 (2)请展开合理想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的情景。 (3)试从“梅花”这个意象来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分析】这是一

36、首清新淡雅而又韵味无穷的友情诗。诗的前两句写客人寒夜来访,主人点火烧茶,招待客人;后两句又写到窗外刚刚绽放的梅花,使得今晚的窗前月别有一番韵味,显得和平常不一样。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无雕琢之笔,表现的意境清新、隽永,让人回味无穷。 【解答】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ABC正确; D有误,梅花象征高洁,此句既赞叹梅花的高洁,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想象要从诗歌描写的意境入手,要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情景,可适当使用一些修辞手法。诗句大意是:冬夜有客来访

37、,一杯热茶当美酒,围坐炉前,火炉炭火刚红,水便在壶里沸腾。描绘情景不能等同于翻译,要加入个人的联想和想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 (3)本题考查探究诗歌意象的能力。所谓意象就是寓“意”之“象” ,指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解答时要结合“梅花”这一物象本身的特点,再根据具体的情境,联系诗人的主观情思进行分析。 答案: (1)D (2) 冬天的夜晚, 来了客人, 用茶当酒, 吩咐小童煮茗, 火炉中的火苗开始红起来了, 水在壶里沸腾着,屋子里暖烘烘的。 (3) “梅花”有高洁的志趣,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写出了诗人的热情,表明自己和客人一样志同道合,具有高洁的志趣

38、。 译文: 冬天的夜晚,来了客人,用茶当酒,吩咐小童煮茗,火炉中的火苗开始红了起来了,水在壶里沸腾着,屋子里暖烘烘的。月光照射在窗前,与平时并没有什么两样,只是窗前有几枝梅花在月光下幽幽地开着,芳香袭人。这使得今日的月色显得与往日格外地不同了。 【点评】描绘诗歌画面题: 首先要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在翻译句子的基础上,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述。 7 (10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南顿张助于田中植禾见李核欲持去,顾见空桑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灌溉。后人见桑中复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 “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 “目痛乃小疾,亦行自愈。闻者传语: “盲者得视。 ”众犬

39、吠声,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 “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 ”因就斫之。 (选自新辑搜神记 ) 【注释】南顿:古县名,在今河南项城市。空桑:枯空的桑树,老桑树有枯空的树洞。李君:李先生。此指空桑里长出的李树。豚:小猪。行:不久。众犬吠声:是“一犬吠形,百犬吠声”的省略,意思:一只狗叫,其他的狗也跟着叫起来。形容众人盲目附和,众 人随声传闻。翕赫:翕:聚集。赫:盛貌。此指轰动、惊动。 (1)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D A.“闻者传语”与“闻之于宋君” ( 穿井得一人 )中的“闻”的用法是一样的,都是“听到”的意思。 B.有一个眼痛的病人用一头

40、小猪感谢李树,因为李树真的治好了他的眼疾。 C.人们认为这棵树是神树,是因为这棵树是从桑树里长出来的。 D.从“其下车骑常数千百”一句可以看出人们的盲目附和与愚昧无知。 (2)下列断句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B A.南顿张助/于田中/植禾见李核/欲持去。 B.南顿张助/于田中植禾/见李核/欲持去。 C.南顿张助/于田中/植禾见/李核欲持去。 D.南顿张助/于田中植禾见/李核欲持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 (4)分析文章产生谣言的原因,并谈谈我们该如何对待传闻? 【分析】参考译文: 南顿有个叫张助的人,在田里种庄稼时发现一颗李子的核,本想拿走,回头看见空心的桑洞里有

41、泥土,就把李核种在那里,用剩下的水浇了一些。后来,有人看见桑树中又长出李树来,十分惊奇,就互相传说开来。正好有个眼睛患有小毛病的人,在李树下休息,向李树祷告说: “李树您如果能让我的眼睛变好,我就以小猪献给您。 ”眼痛这种小病,自然就会好。这样一来,众人便你一声我一声地附和传说为: “李树能使瞎子重见光明。 ”远近涌动,树下车马成千上百,大家纷纷前来敬祭,酒肉很快就堆成了小山,绵绵不断。时隔一年,张助出远门回来,见此情形不禁觉好笑,说: “这树有什么神灵呀?它不过是我随便种下的。 ”于是顺手砍掉了它。 【解答】 (1)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本内容。 A.有误,两个“闻”分别是“听说” “使听到”的

42、意思; B.有误,李树没有治好人的眼疾, “目痛乃小疾,亦行自愈” ; C.有误,人们崇拜这棵神树,主要是听说这棵树能使“盲者得视” ; D.正确。 故选:D。 (2)本题考查给文言语句断句。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判断句子的停顿。本句的意思是:南顿有个叫张助的人,在田里种庄稼时发现一颗李子的核,本想拿走。可据此断句为:南顿张助/于田中植禾/见李核/欲持去。 故选:B。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本句的重点词:何,什么;乃,是;耳,罢了。句意为:这树有什么神灵呀,

43、它不过是我随手种下的罢了。 (4) 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及个性化表达。 从文中 “有病目痛者, 息阴下” 的祷告, 到后来 “亦行自愈” ,而传者不分真假, “盲者得视” ,于是其他的传播者人云亦云,夸大其词,这样谣言就出现了。因此我们对传闻,不能轻易相信,要进行实地考察,或进行甄别。最好的做法是不传播没有经过证实的传闻。 答案: (1)D (2)B (3)这树有什么神灵呀,它不过是我随手种下的罢了。 (4)原因:传播者不加思考就盲目相信自己的见闻,以致人云亦云,夸大其词。 如何对待:对于传闻,我们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信传闻;此外,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点评】文言文

44、翻译“六字诀”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45、 8 (8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开在心里的橘子花 周日的清晨,穿上运动装前往郊外的南山。山风徐徐,吹拂着脸庞。突然,隐隐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我四处张望,并没有看见有花啊。我循着花香一路寻去,转过一座小山坡,顿觉眼前一亮,满眼缤纷,这里竟是一片翠绿的橘林。 小小的橘子花缀满枝头,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挨,肆意绽放,像调皮可爱的小精灵。真香啊!它静静的开着,不张扬,不喧哗,自然开放在荒郊僻野。一阵风吹过,几朵小花飘落于掌心,花瓣虽已渐渐枯落,却仍可嗅到淡淡余香,我的心里充盈着满满的感动。 小时候,故乡很多人都会栽种橘树,父亲在老屋后也种了两棵。用不着精心打理,经过阳光雨露的沐

46、浴,橘树很快长得高大茂盛,绿意盎然。每年清明几场春雨后,初夏的某天,似乎只一夜之间,你家的橘子花开了,他家的橘子花开了,全村的橘子花都开了,整个村子浸透在醉人的花香里。我和小伙伴们常常跑到树下玩耍,摘几朵橘子花别在发间,披着满身的花香,欢天喜地满村子疯跑。这时,父亲看着满树橘花,脸上露出笑容。 “看这花开得多好,今年橘子收成一定不错啊! “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头。 橘子成熟了,我们几兄妹帮着父母采摘橘子,分享着收获的喜悦。橘子圆溜溜、黄橙橙的,酸甜可口。父母每年都会送些给亲戚、乡邻,自家也留一些。有一年,橘子遭了虫害,收成很少,母亲把橘子锁在柜子里,家里来了客人才拿出来招待,我们才能分

47、到几瓣吃,让人觉得心里欠欠的。 一次放学回家路上,我和同伴路过一片橘林,树上的橘子笑红了脸,像一个个晶莹的红灯笼,刺激着我的味蕾。我咽了咽口水,瞄了一眼身边的同伴。同伴环顾四周悄然无人,便给我使了个眼色,我们迅速摘下了两个橘子,飞也似地逃离橘林,心怦怦乱跳。掰开橘子一阵狼呑虎咽,酸甜的滋味让我们开心不已。我舍不得全部吃掉,便留下几瓣放书包里。 晚上, 我悄悄拿出剩下的几瓣橘子, 不巧被进屋的父亲发现。 他沉着脸问:“小惠, 哪来的橘子?”“我,我,别人给的”我支支吾吾地,低下头不敢看父亲的脸。 “是不是在村头树上摘的?听说下午有人偷摘橘子了。 ”我的脸喇地红了: “爸,我,我错了! ” “你记

48、住了,别人家的东西,咱千万不能拿,做人一定要堂堂正正。 ”我点点头,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 父亲的声音不大, 却重重地敲打在我的心上, 让我牢记一生, 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橘子花开了一年又一年,父亲已过世多年,不知道那老屋后的橘子花开了吗?于我,它们一定开了,开在我的心里,芬芳着我生命的每一天。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选文语言形象生动,情真意切,有浓郁的抒情意味。 B.第段中“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挨”一句运用叠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蕊多而密集的特点。 C.第段中“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头”一句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形象写出了

49、父亲对橘子丰收的憧憬。 D.阅读第段,可以感受到作者故乡民风的淳朴和家庭的温馨和睦。 (2)去掉段将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请从记叙顺序的角度说明理由。 (3)文章以“开在心里的橘子花”为标题,有何作用? 【分析】这篇文章由周日的清晨“我”发现一片橘林,引出对故乡橘树的回忆。写小时候父亲在老屋后也种了两棵,有一年,橘子遭了虫害,收成很少, “我”很少能吃到。一次放学回家路上, “我”偷摘了橘子,被父亲发现后教训,让“我”牢记一生,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解答】 (1)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分析。 ABD.正确。 C.有误, “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头”一句中虽然有比喻词“仿佛

50、” ,但并不能严格的区分出本体和喻体,这里的仿佛是隐约的意思,是作者的想象,可以理解为虚写,而不是比喻。 故选:C。 (2)本题考查分析语段作用的能力。需从内容和结构上两个方面来分析。从内容上来看,这两段交代了发现橘子林的过程,设置了悬念,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从结构上来看,引出下文关于橘子和父亲的回忆。 (3)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文章第段写到“这里竟是一片翠绿的橘林” ,第段写“我”欣赏橘子花,“小小的橘子花缀满枝头,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挨,肆意绽放,像调皮可爱的小精灵” ,第段写“小时候全村的橘子花都开了我和小伙伴们常常跑到树下玩耍父亲看着满树橘花,脸上露出笑容” ,再到最后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期末试卷 > 七年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