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全册背诵清单

上传人:热*** 文档编号:229254 上传时间:2022-12-0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6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全册背诵清单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全册背诵清单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全册背诵清单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全册背诵清单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全册背诵清单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中外历史纲要上背诵清单笔记要点中外历史纲要上背诵清单笔记要点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一、课标分析一、课标分析 【课标【课标 1.11.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学习要点学习要点 1 1: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特点: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特点 中国独具特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史前文化一直走着独立发展的道路。中国原始文化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

2、。旧石器时代出现了不同谱系但有共同特征的文化。及至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流域形成了生产生活、社会组织等同质多象的文化区。各文化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有不同程度的联系,中原文化区更起着联系各文化区的核心作用。这一文化结构,既体现了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又形成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学习要点学习要点 2 2:中国早期国家特征:中国早期国家特征 夏、商、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早期国家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社会发展的产物,又为秦朝开辟的大一统国家奠定基础。和传说时代相比,早期国家的特点主要在于:世袭王朝,中央设有

3、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以部族联合或宗法制、分封制为基础进行国家管理。商朝的内外服制、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商周的井田制是理解早期国家特征的关键。 【课标【课标 1.21.2】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学习要点学习要点 3 3:战国时期: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战国时期,社会充满了新与旧的矛盾。随着铁犁牛耕技术的兴起,工商业的进步和货币的广泛流通,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出于社会转型和兼并战争的需要,变法成为潮流。各国变

4、法的基本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富国、强兵与君主集权。商鞅变法中的重农抑商、奖励军功、土地私有、推行县制和什伍连坐等措施集列国变法之长,使秦国国富兵强,为建立大一统国家奠定了基础。 学习要点学习要点 4 4:孔子、老子学说与“百家争鸣”局面及其意义:孔子、老子学说与“百家争鸣”局面及其意义 老子和孔子分别是我国道家学派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思想包含朴素的唯物史观辩证法,在政治上反对制度束缚。孔子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战国时期社会冲突和矛盾更加激烈,原有的旧制度分崩离析,士人队伍进一步扩大,代表不同社会阶层的各学派竞相发表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

5、思想领域的体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诸子百家思想不仅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对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其智慧在现代社会仍极具借鉴意义。 【课标【课标 1.31.3】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学习要点学习要点 5 5: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秦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统一中

6、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秦朝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从军事、制度、经济、文化等方面巩固统一,并确立中央集权体制。汉武帝时期,通过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巩固了大一统国家的发展模式。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学习要点学习要点 6 6: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秦的速亡与秦的暴政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两汉衰亡则与其统治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破产流亡这两大社会矛盾的发展态势密切相关。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土地兼并的必然性,加剧了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的矛盾。秦朝和两汉展现了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覆

7、亡的主要模式,即亡于内部的社会矛盾,但具体又有不同,秦朝是危机急剧爆发,两汉则是危机逐渐积累。 二、单元学习目标二、单元学习目标 学习要点学习要点 水平水平 1 12 2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水平水平 3 34 4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特点 读图, 能够说出石器时代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的时空分布;能够运用相关的考古材料,描述石器时代中国境内元谋人、 北京人、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等代表性文化遗存所反映的人类生产生活状况 能够结合相关研究, 阐述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特点; 能够认识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是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 认识考古遗

8、存与神话传说、 传世文献等材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价值。 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读图, 能够说出夏商周三代的时空分布; 能够运用商周时期的甲骨文、 青铜铭文等考古材料及其他文献记国载, 解释商周的国家管理制度:内外服制、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 能够通过与传说时代政治状况的比较, 概述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能够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解释从传说时代到早期国家的历史演进, 由此论证中国早期国家是新石器时代部落社会的延续与发展。 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读图, 能够说出春秋战国时期主要诸侯国的时空分布; 能够描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主要表现; 能够结合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9、背景, 运用文献记载说明变法内容蕴含的历史进步性 能够运用考古材料和文献记载, 概述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民族交融、政治形势、阶级关系、思想活跃等状况, 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阐释战国时期变法运动成为潮流的必然性。 孔子、老子学说与能够结合诸子百家的原典文献,说出老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庄子等思想家的能够结合历史和现实,阐释“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 认识诸子思想是中华思想文化的 “百家争鸣”局面及其意义 重要主张; 能够结合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特征,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源头活水, 体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提升文化自信 大一统国家的建立

10、与巩固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 意义 能够运用秦朝疆域图和西汉疆域图, 明确秦汉疆域的四至; 能够运用相关文献记载, 梳理和概括秦汉时期皇帝制度、 中央官制、 郡县制度等的历史演进过程, 了解秦汉时期在政治、 经济、 文化上巩固大一统的重要举措,并认识它们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意义 能够搜集若干关于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巩固” 的学术观点, 在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 评析学术观点, 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能够结合相关文献记载, 概述秦朝末年和两汉后期的社会矛盾, 分析秦朝崩溃与两汉衰亡的原因 能够比较秦朝崩溃与两汉衰亡原因的

11、异同点; 能够运用秦汉农民起义的相关材料, 阐述 “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这一历史结论 三、单元知识结构三、单元知识结构 四、学习活动建议四、学习活动建议 (1)结合乡土资源实地探究,如参观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博物馆,考察有关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的历史面貌。 (2)通过制作秦末汉初年代尺、制作历史手抄报等活动,呈现“走向大一统”主题下秦汉时期政治形态的曲折历程。分组研读有关两汉的资料,在整理对比史料信息的基础上掌握两汉的兴衰历程。 (3)第 4 课“东汉的兴衰”等可以作为自主学习内容, “两汉的文化”一目中“两汉文学”可以作为项目化学习内容。 五、学业评价示例五、学业评价示例

12、【例】某博物馆收藏了一批古代铜镜,上有铭文: “郡举孝廉州博士,少不努力老大悔” “泰言之始孝为右”“必忠必信”.从这些铭文中无法确切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 A.郡县制 B.察举制 C.铜镜制造于西汉 D.宣扬儒家伦理思想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对特定时空下的史实作出解释的能力。要求学生仔细解读题目中的史料,结合秦汉时期的相关历史分析判断。该题考查层次是学科素养水平 34。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一、课标分析一、课标分析 【课标【课标 1.41.4】通过了解三国

13、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学习要点学习要点 1 1: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受民族迁徙、冲突和战争、友好交往、统治者改革等因素影响,民族交融成为这一时期的历史大趋势。晋室南移、北方人口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整体开发,经济重心开始南移。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中繁荣昌盛的阶段,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央政府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对边疆的管理,民族交融进一步发

14、展。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对我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 学习要点学习要点 2 2: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基础上,隋唐制度创新有重要建树。从曹魏九品中正制到隋唐的科举制度,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为历代沿袭。从有利于保证农时的租庸调制到“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的两税法,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反映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 学习要点学习要点 3 3: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成就: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成就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活跃,宗教呈

15、现多元特征,儒学吸收道教和佛教思想,有了新发展。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艺术成就突出, 到唐朝达到新的高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在诸多领域取得新成果,隋唐时期科技走在世界前列,突出体现在建筑、雕版印刷、火药、天文、医学等诸多领域。隋唐时期国力强盛,交通发达,加上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二、单元学习目标二、单元学习目标 学习要点学习要点 水平水平 1 12 2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水平水平 3 34 4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 读图, 能够说出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的历史

16、脉络,形成清晰的时空分布;能够结合相关研究,分析东晋南朝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具体原因;能够列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内容,说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民族交融的表现;读图,能够说出京杭大运河和唐朝少数民族的时空分布;能够以相关民族为例, 概括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理念和措施, 了解隋唐时期的民族政策以及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的表现,加强民族团结意识 能够明确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民族交融和经济重心南移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够综合了解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概况,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分裂局面中蕴含的统一因素,认识隋唐时期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疆域的开拓与巩固,以及华文化的繁荣发挥着重要作用,理解民族交融的重大意

17、义 隋唐制度能够简述隋唐制度在选官、 职官和田赋等领域的能够对比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分析古 的变化与创新 独特设计;能够运用相关文献记载,简述隋唐时期在科举制上的变革举措: 能够明确三省六部的主要职能;能够说出“庸”的具体含义和两税法的基本内容 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能够在掌握三省六部具体职能的基础上,结合特定时期的史实,分析特定时期的历史发展特征;能够理解立足现实进行制度创新的重要性 三国至隋唐时期文化成就 能够了解魏晋至隋唐时期儒学、佛教、道教的发展情况;能够利用时间轴和图表,列举魏晋至隋唐文艺、 科技方面的相关成就和发展历程; 读图,能够概括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 了解外来文化对中国的

18、深远影响, 知道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 能够运用相关图文资料,分析三国至隋唐时期文化成就的主要特征;能够结合时代背景,探究这一时期文化繁荣的多方面原因,深刻认识思想文化与政治经济的相互影响;能够认识中国文化在继承、吸收、融合和创新中走向繁荣,领先世界 三、单元知识结构三、单元知识结构 四、学习活动建议四、学习活动建议 (1)以“民族交融”为主题,分组整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具体表现, 还可联系当今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 追溯古代游牧民族的历史痕迹。通过制作年代尺、绘制疆域分布图等活动, 梳理这一时期的政权更迭和疆域变化的概况。 (2)以历史人物唐太宗为线索,考查唐朝制度的创

19、新与大唐盛世之间的内在联系, 查阅相关史料, 生成历史小论文等各种形式的探究成果。 (3)第 6 课“五代十国各割据政权” (需知道“五代十国”这一历史时期) 、第 8 课“道教与佛教的发展”可以作为自主学习内容,第 8 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一目可以作为项目化学习内容。 五、学业评价示例五、学业评价示例 【例】政事堂是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在这里议政的数位宰相中,有一位首席宰相称为“执政事笔” 。唐肃宗时,规定宰相轮流秉笔、承旨,十日一换;德宗时甚至规定每日轮换。这些规定( ) A.提高了宰相地位 B.旨在防止宰相专权 C.削弱了君主专制 D.分散了地方的权力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

20、考查依据史料对相关史事作出解释的能力。要求学生解读史料并结合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相关史实作出分析判断。该题考查层次是学科索养水平 3-4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一、课标分析一、课标分析 【课标【课标 1.51.5】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要点学习要点 1 1:两宋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两宋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维护

21、了政权的稳定,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失败,表明宋朝通过改革纠正制度之失、 缓和阶级矛盾的努力落空。南宋偏安半壁,基本延续了北宋的政治生态。宋代农业和手工业较之前有明显的发展,出现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高峰,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社会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变化。宋朝儒学复兴,文学艺术有所发展,古代传统科学技术达到鼎盛,火药、指南针等古代发明得到实际应用并向海外传播,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学习要点学习要点 2 2:北方少数: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

22、要作用 辽夏金诸少数民族政权,因俗而治,同时学习唐宋制度,维持了较长时间统治的稳定。各民族之间经济和文化联系持久、稳定,呈现互相交融的趋势。崛起于漠北的蒙古,建立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元朝疆域辽阔,交通空前发达,南北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中西交往盛极一时。元朝存在民族矛盾,但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单元学习目标二、单元学习目标 学习要点学习要点 水平水平 1 12 2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水平水平 3 34 4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两 宋 政治、 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能够从文献、地图等多种史料或史论中获取

23、信息,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南宋偏安的主要史实, 解释两宋政治方面的新变化及其影响;能够描述宋朝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社会变化的突出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能够说出宋代思想、文学艺术和科技演进的主要成就,理解宋代文化的主要特点。 能够分辨材料中对两宋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变化的不同解释, 运用不同类型的史料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来解释两宋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认识两宋时期新变化的历史意义。 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能够运用地图概述辽、夏、金、元的时空分布,说明辽夏金元时期中国疆

24、域的演变: 能够运用相关考古材料及文献记载,描述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兴亡、制度建设、经济发展和文化变化的基本史实;能够知道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型史实,分析政权变化对当时经济、社会、文化、民族关系变化的影响,理解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对统一多民族中国发展的推动作用。 能够把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放到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运用不同类型史料,认识契丹、党项、女真和蒙古诸民族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贡献, 感悟民族关系的复杂性和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能够选取元朝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等方面的典型史实, 从历 史的角度探讨元朝统一和因地制宜治理中国的历史作用。 三、单元知识结构三、单元知识结构 四、学习活动建

25、议四、学习活动建议 (1)分组研读有关辽夏金元的资料,围绕“延续与变迁”的主题,筛选出史料信息,整理归类。 (2)通过制作辽宋夏金元时期年代尺、制作历史手抄报等活动,呈现“延续与变迁”主题下辽夏金元的历史变迁。各组展示辽夏金元历史手抄报,师生共同完成对学习情况的评价。 (3)第 12 课 “少数民族文字” 一目可以作为自主学习内容, “文学艺术” 一目可以作为项目化学习内容。 五、学业评价示例五、学业评价示例 【例】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 “四川田土,无不种麦” 。这说明宋代( ) A

26、.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生产工具得到改进 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D.饮食结构根本改变 【答案】A 【分析】本题指向历史解释的考查。要求学生解读史料并结合宋代相关历史作出分析判断。该题考查层次是学科素养水平 12 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一、课标分析一、课标分析 【课标【课标 1.61.6】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27、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学习要点学习要点 1 1:明至清中叶中国版图的奠定及其重要意义:明至清中叶中国版图的奠定及其重要意义 明朝注重边疆地区的管理与开发,针对不同地区和民族,因地制宜地扩大贸易、实行招抚、封授首领、设置卫所等,密切了中央和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明朝前期的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倭寇和西方殖民者成为海防的新问题。 清朝前期积极经略边疆:打击外来侵略者;平定分裂势力;在一定条件下准许民族地区自行处理民族内事务,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加强对南海诸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的有效管辖。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的版图

28、逐渐定型。 学习要点学习要点 2 2: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明朝后期,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高产粮食作物推广种植,以生产粮食为主的单一农业结构开始向多种经营方向发展;手工业各行业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商品流通空前繁荣,白银大量流入,众多商帮形成,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思想界出现了新的倾向。陆王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以李贽为代表的一些思想家提倡个性自由,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思想家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批判。明清的小说和戏曲取得了重要成就,出现了几部总结性的科技著作,西方科技知识也得到一定范围

29、的传播。 学习要点学习要点 3 3: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和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和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明朝废除宰相后,设立内阁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宦官也趁机获取了更多权力,以致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清朝前期通过设立军机处、形成奏折制度、制造文字狱等举措,专制集权空前强化。 这一时期,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欧洲走出了中世纪,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新兴工业文明取代传统农业文明,已成为世界大势所趋。而在中国,由于传统经济结构和专制体制的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日益受到阻碍。统治者故步自封,拒绝扩大对外交往,进一步扼杀了中国跟上世界潮流的机会,埋下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伏笔。 二、单元学习

30、目标二、单元学习目标 学习要点学习要点 水平水平 1 12 2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水平水平 3 34 4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明至清中叶中国版图的奠定及其重要意义 读图,能够说出明朝前期郑和下西洋的路线,认识其历史地位;能够了解明朝海防的新问题和明清海外贸易政策的变化;能够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简述明清经略边疆的具体措施;能够知道清中期疆域的四至,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 能够结合时代背景,全面、辩证地评价明清时期的对外政策;能够结合相关史料,解释清朝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进而认识到保卫领土和领海完整是每一个中华儿女责任与使命。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

31、的重要变化 能够梳理相关史实,说明自明朝后期起,农业、手工业、商业各经济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局限;能够说出明清时期的主要思想家,并概述思想领域的重要变化:能够列举明朝后期出现的总结性科技著作;能够了解明朝后期以来西方科技在中国传播的史实 能够通过研读相关史料,分析明清社会经济出现新变化的原因及意义;能够结合明清时期的政治史、经济史,从整体上解读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 全面认识政治、 经济与思想、科技成就之间的辩证关系。 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和能够了解明清时期政治制度变化的相关史实:废宰相、设内阁,设司礼监、形成奏折制度、设立军机处、制造文字狱等;能够利用历史年能够结合史实,辩证

32、看待废除宰相、设立内阁的影响,理解明清封建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能够对比这一时期东西方历史发展状 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表、历史地图等,描述清朝统治危机的表现,分析危机出现的原因。 况,了解东西方发展的巨大差距,认识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危机的内涵;能够运用多方面史料,对明清时期社会危机初显的原因作出合理的解释;能够理解明清强化封建专制与社会危机初显之间的关系。 三、单元知识结构三、单元知识结构 四、学习活动建议四、学习活动建议 (1)充分利用地图, 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就明清经略边疆的具体措施开展学习活动; 指出清朝中期我国疆域的四至并加以标注, 通过对照今天的中国行政区划图, 认识清朝国家疆域奠定的

33、重要历史意义。 (2)建议以“变化和危机”为主题,围绕本单元历史发展大势开展研究性学习, 通过搜集史料、 开展讨论, 以不同形式呈现学习成果。 (3)第 15 课明至清中叶的“小说与戏曲”一目可以作为项目化学习内容。 五、学业评价示例五、学业评价示例 【例】今天人们有关明朝的印象中,除了锦衣卫、飞鱼服、绣春刀外,还有不能不提的政治体制的重大变化。恰是这种变化,形塑了明朝的政治生态。下列选项中,属于这种变化的是( ) 罢除丞相设立内阁设司礼监六部直属皇帝 A. B. C. D. 【答案】D 【分析】本题将时间定位在“明朝” ,主要考查“明朝时期政治制度变化的相关史实“。题干选项中隐含考查了丞相、

34、内阁、六部、司礼监等官职或机构的设立、权限、消亡等,一定程度体现了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核心素养。总体来说,本题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考查层次是学科素养水平 12。 第五单元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一、课标分析一、课标分析 【课标【课标 1.71.7】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学习要点学习要点 1 1:列强侵华的史实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列强侵华的史实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9 世纪中期,英国和其他殖民主义国家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了中国,先后

35、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数十年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国家主权遭到严重践踏。同时, 列强又带来了先进的西方技术, 客观上刺激和推动了中国走向近代、走向世界。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学习要点学习要点 2 2:晚: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各地军民自发抵抗侵略军、左宗棠收复新疆、中法战争、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和中国军民抗击八国联军等斗争事迹,都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性质,表现了爱国军民为维护国家主权视死如归、敢于牺牲的精神。中国军民抗御

36、外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学习要点学习要点 3 3:中国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中国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鸦片战争后,国家陷人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激发了中国人民不断的抗争和探索:林则徐、魏源等开眼看世界,初步提出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洪秀全发动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试图推翻清朝,建立“地上天国” ;清政府推行洋务运动,试图解决国弱民贫问题;维新派掀起旨在救亡图存的戊戌维新运动,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在民族危机日益加剧的背景下,一场旨在反抗外来侵略、保卫家园的义和团运动迅速兴起。中国近代历史

37、就是面对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社会各阶级救亡图存,不断探索的过程,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均未能完成挽救民族危亡的任务。 二、单元学习目标二、单元学习目标 学习要点学习要点 水平水平 1 12 2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水平水平 3 34 4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列强侵华的史实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能够通过整理列强侵华大事记或时间轴,了解近代西方列强侵华的基本史实;能够通过分析不平等条约的内容,理解中国社会逐步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 能够结合相关史实, 通过中西对比和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分析, 认识当时中国落后于西方和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分析近代中国社会发生的种种变化,辩证地认识列强侵略对中国社

38、会的影响。 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 能够列举晚清时期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体会中国近代爱国军民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而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能够以时间轴梳理西方列强侵华基本史实与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事迹之间的相互关系, 认识中国军民抗御外敌、 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中国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能够概述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各阶级抗争与探索的历程: “开眼看世界” 、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等,理解这些抗争与探索的性质和意义。 能够全面分析晚清时期中国社会

39、各阶级抗争与探索的时代背景,选择某一角度(如“向西方学习”)评价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些努力失败的原因,认识其存在的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能够体会中国人民在抗争和探索中的宝贵精神。 三、单元知识结构三、单元知识结构 四、学习活动建议四、学习活动建议 (1)在学习“中国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这一内容时,开展以人物评价为主题的项目化学习,了解先进的中国人为反抗列强侵略和封建统治而进行的探索, 关注其所处时代发生的大事件,正确认识历史人物与时代的关系,学会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2)可通过撰写小论文来深人学习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如鸦片战争和林则徐、洋务运动和

40、李鸿章等,掌握撰写历史小论文的规范和技巧。 五、学业评价示例五、学业评价示例 【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 瓜分危机加速了这场已经积蓄了十年动力的运动的到来,自 1885 年中国在中法战争失败后,有限现代化的弱点已很明显,1894 年的那场大败更“成中国之巨祸” ,无可否认地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学者、官员,甚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认为需要一场更彻底的变革,尽管他们对变革的性质、范围和领导权的问题存有分歧。中国思想界认识到,只有一场激进的改革,甚或革命,才可拯救中国。进步人士倡导体制重组;激进人士则主张革命,以中华民国代替清王朝。在战后中国,政治运动主要由这两股潮流构成。 据徐中约中国近

41、代史等整理 材料 2 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 从这时候起, 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或惊醒于民族危机。他们处多灾多难之世,怀忧国忧时之思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阅读材料 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中“成中国之巨祸”的历史事件,概述“激进的改革”思想产生于 19世纪末的历史动因。 (2)根据材料 2,结合所学,试论维新变法思想的历史作用。 【答案】【答案】 (1)历史事件:甲午中日战争。历史动因:洋

42、务运动失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加剧。 (2)维新变法思想以爱国、进步、启蒙为主线,直接动员和指导了戊戌维新运动,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分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 “戊戌维新运动” ,要求学生解读史料并结合所学判断历史事件, 概述历史动因,论述历史作用。本题考查层次是学科素养水平 3-4。 第六单元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课标分析一、课标分析 【课标【课标 1.81.8】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了解北洋军阀的

43、统治及特点;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学习要点学习要点 1 1: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也是 20 世纪初期引领中国社会前进的旗帜。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 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但是,辛亥革命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学习要点学习要点 2 2: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北洋军阀的

44、统治及特点 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后, 逐步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 北洋时期,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相继爆发。军阀混战和割据,政治上分崩离析,是这个时期最大的特点。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由于中华民国的建立、南京临时政府的鼓励、国内提倡国货运动,以及一战的外部环境等原因,民国初年的民族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民众日常生活也出现了种种新气象。 学习要点学习要点 3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1915 年,针对思想界的“尊孔复古”逆流,以陈独秀等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发动了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反对封建礼教,提

45、倡文学革命,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其中,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的提出,使这场运动所涉及的内容远比辛亥革命更为广泛和深刻。 二、单元学习目标二、单元学习目标 学习要点学习要点 水平水平 1 1- -2 2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水平水平 3 3- -4 4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三 民 主 义的 基 本 内容 和 辛 亥革 命 的 历史意义 能够简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能够理解辛亥革命在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结束君主专制制度、建立共和政体、传播民主共和理念以及打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等方面的历史功绩;能够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性。 能够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理解辛亥革命是

46、由国内外形势推动发生的,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与偶然性;能够把辛亥革命放在长时段内观察,在世界历史的背景下认识辛亥革命的爆发、结果和影响,阐释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北 洋 军 阀的 统 治 及特点 能够说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特点及表现;能够了解革命党人维护共和的具体表现;能够知道民国初年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能够结合国际背景,搜集多样化的史料,说明这一时期国内政治分崩离析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新 文 化 运动 的 主 要能够说出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时间及标志、内容等具体知识;能够知道新文化运动在推动思想能够结合辛亥革命的影响和局限性,理解新文化运动是如何开展起来的;能够结合新文

47、内 容 及 其对 近 代 中国 思 想 解放的影响 文化革新和解放思想方面的重大意义。 化运动的内容,多角度评价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能够用辩证的观点和多元的价值观看待东西方文化。 三、单元知识结构三、单元知识结构 四、单元教学建议四、单元教学建议 四、学习活动建议 (1)本单元涉及史实较多,能够查阅到的文献档案也比较多,建议拟定主题,自主查阅资料,开展分组课外阅读。在讨论、交流、辩论、感悟中深化对教材知识的理解。 (2)选择并阅读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李大钊、 鲁迅、 胡适等人的著作, 同时了解他们的人生经历与教育背景,以加深对他们思想的理解,并通过读书会的形式相互交流 (3)第

48、20 课“各军阀混战和割据的具体状况” (需了解北洋时期政治分崩离析的特点)可以作为自主学习的内容。 五、学业评价示例五、学业评价示例 【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 国务员 “辅佐临时大总统, 负其责任” 。 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行( ) A.君主立宪制 B.总统制 C.责任内阁制 D.君主制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民国初年中国的政治建设,体现了“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结束中国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的要求,选项中涉及君主立宪制、总统制、责任内阁制、君主制等概念,需要学生对这些概念有相应

49、的理解,这是历史解释素养的要求。本题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考查,考查层次是学科素养水平 12。 第七单元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一、课标分析一、课标分析 【课标 1.9】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认识红军长征的意义。 学习要点学习要点 1 1: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

50、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运动和思想启蒙运动。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1921 年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中国革命有了以先进理论作为指导的新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学习要点学习要点 2 2: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 随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出现了轰轰烈烈、席卷全国的国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统编版(2019)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