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吹** 文档编号:226219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93.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题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题 一、积累(一、积累(3030 分分 )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花苞(bo) 匿笑(n ) 黄晕(yn) 混为一谈(h n) B. 感慨(ki) 拼凑(c u) 澄清(chn) 咄咄逼人(du) C. 棱镜(ln) 酝酿(nin) 静谧(m ) 人声鼎沸(dng) D. 攲斜(q) 荫蔽(yn) 倜傥(tn) 花团锦簇(c ) 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干躁 轻捷 骄媚 曲躬而枕 B. 搓捻 决别 分岐 两全其美 C. 姊妹 化妆 云宵 各得期所 D. 争执 绅士 烂

2、漫 美不胜收 3. 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上课铃声一响,教学楼的走廊里人迹罕至。 B. 小琳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参加演讲比赛,不料一举夺魁,全班同学喜出望外。 C. 那只哈士奇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主人给它盖上被子,它很快就睡着了。 D. 舞台上花枝招展的女演员们正在声情并茂地表演着节目。 4. 把下面句子连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车和人经过的地方,清晰地留下痕迹。 茫茫白色世界有一些鲜亮的色彩开始蠕动。 车辆和脚印毫不留情地撕开了雪地神秘的面纱积雪原来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厚,车辙和脚印中显露出大地原有的色彩。 几辆汽车像笨拙的甲虫爬上了马路,行人也三三两两走

3、上了街头。 A. B. C. D. 5. 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秋季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菜园里的菜都熟了,像西红柿啊、黄瓜啊、茄子啊、豆角啊都是我爱吃的。 B. 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的散文春 ,主题明朗,语言优美,人们往往把它解读为一篇“春的赞歌”。 C. 挫折与磨难面前,我们是做畏缩逃避的懦夫,还是做奋起搏击的勇士? D. 济南的冬天是现代著名文学家、剧作家、小说家老舍先生创作的一篇散文,选自一些印象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 年出版) 。 6. 默写。 (1)_,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2)水何澹澹,_。

4、(曹操观沧海 ) (3)_,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 (4)夜发清溪向三峡,_。 (李白峨眉山月歌 ) (5)_,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6)思亲之情,是千百年来人们所吟咏的永恒主题,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_?_”就抒发了对亲人的深切眷恋。 (7)子夏曰:“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十二章 ) (8)_,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朱自清春 ) (9)_,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 (10)_,应傍战场开。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 名著阅读。 (名著阅读。 (5 5 分)分) 7.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回忆性的散

5、文,其中刻画了许多形象鲜明的人物。下面句子中画线处的人物指的是谁?请你写出来。 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无论闹出什么乱子来,也决不去告诉各人的父母。 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她指_ 他指_ 8. 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收录的十篇文章,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琐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无常三篇文章,记述了鲁迅远离故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生活。 B.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作者儿时在自家后面百草园玩耍时的孤独无聊,及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无限乐趣。

6、 C. 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学医时老师,他正直热忱、没有民族偏见,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D. 二十四孝图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狗猫鼠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二、阅读(二、阅读(5050 分)分) (一) (共(一) (共 5 5 分)分) 阅读下面一首绝句,完成下面小题 野步 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9.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两句展现的画面。 10. 请赏析最后一句中“烂醉”二字的妙处。 (二) (二) (1515 分)分) 文言文对比阅读,完成各题。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

7、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乙】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 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 盖学贵善思, 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学者

8、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 李生论善学 ) 【注释】志:记。还:同“旋”,掉转身。故:特意。盍:为什么不。迨:等到。蹉跎:光阴消逝。炯戒:明显的警戒。 1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不亦说乎_ (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_ (3)王生益愠_ (4)莫逾自厌_ 12. 下列句中的“之”与“夫君子之行”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学而时习之 B. 学者之大忌 C. 择善而从之 D.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1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9、2)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14. 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学习方法。那么孔子和李生都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善学者”?(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这对我们又有怎样的启发? (三) (三) (1515 分)分) 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幽幽七里香 这世界哪怕再叫人失望,也有一种叫美好的东西,在暗地里生长。 三层小楼,粉墙黛瓦,阅览室设在二层。靠楼梯的一面墙上,满满当当的,摆的全是书。朝南的窗户外面,植着七里香。人坐在室内看书,总有花香飘进来,深深浅浅,缠绵不绝。 这是当年我念大学时学校的阅览室。对于像我那样痴迷读书而又无钱买书的穷学生来说,这间免费开放的阅览室,无疑是上帝赐予

10、的一座宝藏。在那里,我如饥似渴,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书籍。 其实那时,我心卑微。我来自贫困的乡下,无家室可炫耀,又不貌美,穿衣简朴,囊中时常羞涩。在一群光华灼灼的城里同学跟前,我觉得自己真是既渺小又丑陋。 是读书使我的内心慢慢地变得丰盈。那真是一段妙不可言的光阴。每日黄昏,一下课,我匆匆跑回宿舍,胡乱塞点食物当晚饭,就直奔阅览室。看管阅览室的管理员,是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个高,肤黑,表情严肃。他一见我跑去,就把我看的诗经取出来,交到我手上,把我的借书卡拿去,插到书架上。这一连串的动作,跟上了发条似的,机械连贯,滴水不漏。我起初还对他说声谢谢,但看他反应冷淡,后来,我连谢谢两字也免了,只管捧了书

11、去读。 读着读着,我贪心了,想把它据为己有。无钱购买,我就采取了最笨的也是最原始的办法抄写。一本诗经连同它的解析,我一字不落地抄着,常常抄着抄着,就忘了时间。年轻的管理员站在我身边许久,我也没有发觉,直到他不耐烦地伸出两指,在桌上轻叩,该走了,要关门了。语调冷冷的。我才吃一惊,抬头,阅览室的人已走光,夜已深。 我不好意思地笑笑,归还了书。窗外七里香的花香,蛇样游走,带着露水的清凉。我心情愉悦,摸黑蹦跳着下楼,才走两级楼梯,身后突然传来管理员的声音:慢点走,楼梯口黑。依旧是冷冷的语调,我却听出了温度。我站在黑地里,独自微笑很久。 那些日子,我就那样浸透在诗经里,忘了忧伤,忘了惆怅,忘了自卑,我蓬

12、勃如水边的荇菜、野地里的卷耳和蔓草。我只是单纯地迷恋着、挚爱着,无关其他。 很快,我要毕业了。我突然收到了一份礼物,是一本诗集传楚辞章句 ,岳麓书社出版的,定价七元六角,厚厚的一本。扉页上写着:赠给丁小姐,一个爱读书的好姑娘。下面没有落款。 我不知道是谁寄的,我猜过是阅览室那个年轻的管理员。我再去借书,探寻似的看他,他却毫无异常,仍是一副冰冰冷的样子,表情严肃。我又怀疑过经常坐我旁边读书的男生和女生,或许是他?或许是她?他们却埋首在书里面,无波,亦无浪。窗外的七里香,兀自幽幽地吐着芬芳。 我最终没有相问。这份特殊的礼物,被我带回了故乡。后来,又随我进城,摆到了我的办公桌上。我结婚后,数次搬家,

13、东迁西走,丢了很多东西,但它却一直被我珍藏。每当我的目光抚过它时,心中总有一丝细微的温暖。我知道,这世界哪怕再叫人失望,总有一种叫美好的东西,在暗地里生长。 (丁立梅文,选自愿全世界的花都好好地开 ,有删改) 15. 联系全文,说说使用“幽幽七里香”作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16. 梳理全文,完成表格。 故事情节 阅读书籍 抄写诗经 收到礼物 A 内心感受 美妙 B C 感动 17. 阅读文中划线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1)人坐在室内看书,总有花香飘进来,深深浅浅,缠绵不绝。 (从描写角度赏析) (2)我就那样浸透在诗经里,忘了忧伤,忘了惆怅,忘了自卑。 (从修辞角度赏析) 18. 结合文章内容

14、,说说结尾的妙处。 (四) (四) (1515 分)分) 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母亲和那口老掉的井 谢云 入夏后,一个多月时间,持续艳阳,持续高温,滴雨未落。母亲从老家来信,说天干得很,包谷蔫了,树叶萎了,村前那条河,断流了,连屋后那口井,也快没水了。 那井,就在我家屋后,这些年来,一直被我深情眷念着,清澈、甘洌、幽深,仿佛将永远长流。而现在, 它居然就这样老了我忽然想不起下面该有什么内容, 我只是莫名地想到在乡下奔波操劳的母亲。然而,父亲上次来我这里时说过:你母亲这两年,又老了一大截,头发也白了许多。 记忆中,母亲的长发乌黑,柔软,油亮,光洁。每次洗头,母亲都是蹲在井边,用一大盆水,将头发漂

15、着,用皂角荚浸润。黑发披垂下来,就如同闪亮的黑色的瀑布一样,而当它们飘扬起来,就像是微风柔柔拂过湖面一样。 然而,自几个妹妹依次出世后,母亲就不再蓄发了。她剪了便于梳洗的短发。早晨起来,只是用手蘸水,略微抿抿。贫困,劳累,鸡鸭猪狗的忙乱,养儿育女的烦杂,使她早早告别了年轻和爱美的心境。她终日只是默默的奔忙,像深井一样的沉默着,全然不去理会渐渐生出的白发。 近年来,母亲常说,她眼涩了,手钝了,缝东西时,穿针都很困难了。而我记得,母亲的针线活,曾是全村最出色的。无论她缝制的衣服,还是衣服上打的补丁,都会惹得别人夸赞。可是现在,她却连穿针引线,都感到困难了。本来想给孙娃做两双鞋的,眼睛看不清了。母亲

16、声音里,有些无奈。 我听了,鼻子酸酸的,眼睛涩涩的,直想哭。为母亲的苍老,也为自己的粗心。数十年如一日,母亲一直辛苦奔波,忍耐,一直为我们提供着温暖和关爱。那样的自然而然,让我们一点儿也没觉察到,她会一年比一年老:她的皱纹,会一年比一年密;她的头发,会一年比一年白。就像那口沉默在屋后的井,那井水,一直那么清澈,纯净,一直那么源源不断,让我们从没想到,它也会有枯衰的一天,也会有再不能让我们汲饮的一天。 或者,对我们而言,母亲就是那不停地供我们汲饮、滋润着我们心田的一眼井。 19. 文章第段写“我听了,鼻子酸酸的,眼睛涩涩的,直想哭”,“我”为什么想哭? 20. 文章在很多地方使用了对比的手法,试

17、举一例并对其作用进行分析。 21. 阅读文中划线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1)数十年如一日,母亲一直辛苦奔波,忍耐,一直为我们提供着温暖和关爱。(请结合语境,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或者,对我们而言,母亲就是那不停地供我们汲饮、滋润着我们心田一眼井。 (从修辞角度赏析) 22. 作者由一口古井想起了自己的母亲,相信在你的生活中也曾经有一些事物让你联想起自己的亲人,请简要加以表述。 (30 字左右) 三、应用(三、应用(1010 分)分) 23. 七年级三班级准备开展“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主题班会活动,请你参与。 (1)下面是一幅关于中华传统美德的对联,请从下面给出的汉字中进行筛选,将对

18、联补充完整。(只填序号) 和 礼 孝 德 上联:千古华夏立之_ 下联:万代炎黄奉于_ (2) “集五福, 迎新春”成为近几年春节前十分火热的线上活动。 请你从下面的选项中选出对应福卡的“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A孔融让梨 B.岳母刺字 C.大禹治水 D.六尺巷 爱国福:_ 和谐福:_ 敬业福:_ 24. 欣赏漫画寸步难行 ,按要求作答。 (1)请描述漫画的内容。 (2)说说这幅漫画的的寓意。 四、作文(四、作文(6060 分)分) 25. 按要求作文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人生,总是充满了再次相见的机缘。儿时的那个玩伴,再见时已成翩翩少年;昔日的那条小径,再见时却已鲜花盛开。还有,曾经

19、读过的书、登过的山、老屋顶上升起的那缕炊烟 以“我与 再见时”为题作文。 要求:首先将题目填写完整,然后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 600 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凡发现有原文抄袭者,作文评分为 10 分以下。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题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题 一、积累(一、积累(3030 分分 )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花苞(bo) 匿笑(n ) 黄晕(yn) 混为一谈(h n) B. 感慨(ki) 拼凑(c u) 澄清(chn) 咄咄逼人(du) C. 棱镜(ln) 酝酿(nin) 静谧(m ) 人声鼎沸(

20、dng) D. 攲斜(q) 荫蔽(yn) 倜傥(tn) 花团锦簇(c ) 【答案】A 【解析】 【详解】考查字音。 A黄晕(yn)y n; 故选 A。 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干躁 轻捷 骄媚 曲躬而枕 B. 搓捻 决别 分岐 两全其美 C. 姊妹 化妆 云宵 各得期所 D. 争执 绅士 烂漫 美不胜收 【答案】D 【解析】 【详解】考查字形。 A.干躁干燥,骄媚娇媚,曲躬而枕曲肱而枕; B.决别诀别,分岐分歧; C.云宵云霄,各得期所各得其所; 故选 D。 3. 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上课铃声一响,教学楼的走廊里人迹罕至。 B. 小琳抱着试一试的

21、态度参加演讲比赛,不料一举夺魁,全班同学喜出望外。 C. 那只哈士奇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主人给它盖上被子,它很快就睡着了。 D. 舞台上花枝招展的女演员们正在声情并茂地表演着节目。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人迹罕至:人很少到的地方。指偏僻荒凉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句中形容上课后教学楼走廊的情形,不合语境,使用错误; B.喜出望外:因遇到意外的喜事,心中非常高兴。使用正确; C.翻来覆去:形容一次又一次来回地翻动身体,合乎语境,正确; D.花枝招展:形容打扮得十分艳丽,句中形容女演员,正确; 故选 A。 4. 把下面句子连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22、车和人经过的地方,清晰地留下痕迹。 茫茫的白色世界有一些鲜亮的色彩开始蠕动。 车辆和脚印毫不留情地撕开了雪地神秘的面纱积雪原来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厚,车辙和脚印中显露出大地原有的色彩。 几辆汽车像笨拙的甲虫爬上了马路,行人也三三两两走上了街头。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考查排序。 总领全段,引出后文的描写。 句中的“几辆汽车”与“行人”紧承前句中的“一些鲜亮的色彩”,应为次句。 句中的“车和人”紧承前句中的“几辆汽车”与“行人”。应为第三句。 句中的“车辙和脚印”紧承前句中的“痕迹”,为末句。 故排序为: 故选 C。 5. 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23、 A. 秋季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菜园里的菜都熟了,像西红柿啊、黄瓜啊、茄子啊、豆角啊都是我爱吃的。 B. 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的散文春 ,主题明朗,语言优美,人们往往把它解读为一篇“春的赞歌”。 C. 挫折与磨难面前,我们是做畏缩逃避的懦夫,还是做奋起搏击的勇士? D. 济南的冬天是现代著名文学家、剧作家、小说家老舍先生创作的一篇散文,选自一些印象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 年出版) 。 【答案】A 【解析】 【详解】考查标点运用。 A表示并列的几个词语如果每个词语后面带有感叹词,中间不用顿号,用逗号; 故选 A。 6. 默写。 (1)_,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

24、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2)水何澹澹,_。 (曹操观沧海 ) (3)_,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 (4)夜发清溪向三峡,_。 (李白峨眉山月歌 ) (5)_,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6)思亲之情,是千百年来人们所吟咏的永恒主题,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_?_”就抒发了对亲人的深切眷恋。 (7)子夏曰:“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十二章 ) (8)_,从头到脚都是新,他生长着。 (朱自清春 ) (9)_,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 (10)_,应傍战场开。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 【答案】 . 杨花落尽子规啼 . 山岛竦峙

25、. 不知何处吹芦管 . 思君不见下渝州 . 油蛉在这里低唱 . 乡书何处达 . 归雁洛阳边 . 博学而笃志 .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 . 枯藤老树昏鸦 . 遥怜故园菊 【解析】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啼、竦峙、芦管、渝州、蛉、归雁、笃、枯藤、鸦”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名著阅读。 (名著阅读。 (5 5 分)分) 7.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回忆性的散文,其中刻画了许多形象鲜明的人物。下面句子中画线处的人物指的是谁?请你写出来。 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无论闹

26、出什么乱子来,也决不去告诉各人的父母。 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她指_ 他指_ 【答案】 . 衍太太 . 藤野先生 【解析】 【详解】考查名著人物。 根据中“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可知,“她”指的是衍太太。在琐记和父亲的病两篇文章中出现。她在鲁迅的父亲临死时,一直怂恿他喊父亲的名字,鼓励小孩子吃冰,打旋,怂恿鲁迅看春宫图,唆使鲁迅去偷母亲的首饰并散布谣言,总盼着邻家小孩干坏事。总体来说,衍太太是一个心术不正的、令人憎恶的、自私自利的、爱推卸责任的市侩形象。

27、根据中的“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可知,他是藤野先生。他是鲁迅在仙台求医时的老师,毫无民族偏见,对鲁迅这样一个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多有照顾。鲁迅对他充满了感激和怀念。 8. 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收录的十篇文章,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琐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无常三篇文章,记述了鲁迅远离故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生活。 B.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作者儿时在自家后面百草园玩耍时的孤独无聊,及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无限乐趣。 C. 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学医时的老师,他正直热忱、没有民族偏见,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D. 二十四孝图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28、 狗猫鼠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答案】C 【解析】 【详解】考查名著阅读。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无常”有误,应为: 藤野先生 范爱农 ; B.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作者儿时在自家后面百草园玩耍时的无限乐趣,及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孤独无聊。本项表述颠倒; D.二十四孝图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狗猫鼠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本项表述颠倒; 故选 C。 二、阅读(二、阅读(5050 分)分) (一) (共(一) (共 5 5 分)分) 阅读下面一首绝句,完成下面小题 野步 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9. 请用自己的语言

29、描述“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两句展现的画面。 10. 请赏析最后一句中“烂醉”二字的妙处。 【答案】9. 春天的麦田是如草地般的绿色,东风吹过,麦田里一阵翠浪软软向远方飘去。稻田里的肥水滋养着新生的青蛙,让它们尽情欢叫。 10. “烂醉”二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形象地写出蝴蝶似乎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翻飞形态,传达出诗人悠然自得、惬意喜悦的心境及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意思对即可) 【解析】 【分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时要在读懂原诗的基础上作答。 “翠”字描绘出麦色, 充满了浓郁的春天的气息。 “噪”写出蛙声一片, 让人感受到万物

30、复苏的活力。 “肥”写出了水草的肥美,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斜”写出了春风徐来,麦浪波动的美好景象。麦陇翠绿、青蛙鸣叫,这些都是春季的典型特征。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炼字的理解。 最后两句的意思是:多么羡慕那无忧无虑的蝴蝶啊,暂且沉醉在这春风过处的花田草甸吧。这里的“醉”字是拟人的手法, 写蝴蝶沉醉在春风过处的花草当中,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蝴蝶留恋不去的如痴如醉的情态。突出了春天的芳香迷人,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闲适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 (二) (1515 分)分) 文言文对比阅读,完成各题。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31、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乙】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 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 盖学贵善思, 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32、!王生惊觉,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 李生论善学 ) 【注释】志:记。还:同“旋”,掉转身。故:特意。盍:为什么不。迨:等到。蹉跎:光阴消逝。炯戒:明显的警戒。 1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不亦说乎_ (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_ (3)王生益愠_ (4)莫逾自厌_ 12. 下列句中的“之”与“夫君子之行”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学而时习之 B. 学者之大忌 C. 择善而从之 D.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1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14. 这两篇文

33、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学习方法。那么孔子和李生都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善学者”?(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这对我们又有怎样的启发? 【答案】11. . 高兴 . 以为快乐 . 恼怒 . 满足 12. B 13. (1)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2)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学习,是希望听到真理啊! 14. 善学者:学贵善思、不耻下问、择善而从。启示示例:好问善思、取长补短等,都是非常好学习方法。在学习中很多时候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只有掌握了这些方法,才能够学有所成。 【解析】 【11 题详解】

34、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不也是高兴的吗?说,同“悦”,高兴。 (2)句意: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乐,以为快乐。 (3)句意:王生更加恼怒。愠,生气,恼怒。 (4)句意:莫过于满足自己所学的知识。厌,满足。 【12 题详解】 考查“之”字的用法。 例句中的“之”是助词,的。 A.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B.助词,的; C.代词,他们; D.代词,指学习;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而:表转折,却。罔:迷惑,意思

35、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疑惑。 (2)善:善于。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从:跟从,学习。冀,希望。 【14 题详解】 考查内容理解和阅读启示。 第一问:注意用原文词语回答。从甲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乙文“盖学贵善思”可以看出学习责在思考;从甲文“择其善者而从之”和乙文“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还可以看出“善学者”还需要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 第二问:从学习态度或方法的角度,如要思考,不耻下问,取长补短等谈启示即可。示例:学习方法很重要。有位哲人说过,“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的确,好问善思、取长补短等,都是正确的学习方法,掌握了这些方法,才是学有成就的关键。 【

36、点睛】参考译文: 【甲】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乙】王生喜欢学习,却得不到方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

37、习,确实是这样吗?”王生不高兴了,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这难道不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学习贵在于善于思考, 你只是记住老师所讲的知识, 但没有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怎么能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加生气,不回答李生的话转身就跑开了。过了五天,李生特意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而跟随他,是希望听到真理啊!学习最忌讳的事,莫过于满足自己所学的知识,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果你不改正,等到你年纪大了,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这才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这才知

38、道你说得对。请允许我把您的话刻在我座位的右侧,当做座右铭,来展示明显的警戒。” (三) (三) (1515 分)分) 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幽幽七里香 这世界哪怕再叫人失望,也有一种叫美好的东西,在暗地里生长。 三层小楼,粉墙黛瓦,阅览室设在二层。靠楼梯的一面墙上,满满当当的,摆的全是书。朝南的窗户外面,植着七里香。人坐在室内看书,总有花香飘进来,深深浅浅,缠绵不绝。 这是当年我念大学时学校的阅览室。对于像我那样痴迷读书而又无钱买书的穷学生来说,这间免费开放的阅览室,无疑是上帝赐予的一座宝藏。在那里,我如饥似渴,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书籍。 其实那时,我心卑微。我来自贫困的乡下,无家室可炫耀,又

39、不貌美,穿衣简朴,囊中时常羞涩。在一群光华灼灼的城里同学跟前,我觉得自己真是既渺小又丑陋。 是读书使我的内心慢慢地变得丰盈。那真是一段妙不可言的光阴。每日黄昏,一下课,我匆匆跑回宿舍,胡乱塞点食物当晚饭,就直奔阅览室。看管阅览室的管理员,是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个高,肤黑,表情严肃。他一见我跑去,就把我看的诗经取出来,交到我手上,把我的借书卡拿去,插到书架上。这一连串的动作,跟上了发条似的,机械连贯,滴水不漏。我起初还对他说声谢谢,但看他反应冷淡,后来,我连谢谢两字也免了,只管捧了书去读。 读着读着,我贪心了,想把它据为己有。无钱购买,我就采取了最笨的也是最原始的办法抄写。一本诗经连同它的解析,

40、我一字不落地抄着,常常抄着抄着,就忘了时间。年轻的管理员站在我身边许久,我也没有发觉,直到他不耐烦地伸出两指,在桌上轻叩,该走了,要关门了。语调冷冷的。我才吃一惊,抬头,阅览室的人已走光,夜已深。 我不好意思地笑笑,归还了书。窗外七里香的花香,蛇样游走,带着露水的清凉。我心情愉悦,摸黑蹦跳着下楼,才走两级楼梯,身后突然传来管理员的声音:慢点走,楼梯口黑。依旧是冷冷的语调,我却听出了温度。我站在黑地里,独自微笑很久。 那些日子,我就那样浸透在诗经里,忘了忧伤,忘了惆怅,忘了自卑,我蓬勃如水边的荇菜、野地里的卷耳和蔓草。我只是单纯地迷恋着、挚爱着,无关其他。 很快,我要毕业了。我突然收到了一份礼物

41、,是一本诗集传楚辞章句 ,岳麓书社出版的,定价七元六角,厚厚的一本。扉页上写着:赠给丁小姐,一个爱读书的好姑娘。下面没有落款。 我不知道是谁寄的,我猜过是阅览室那个年轻的管理员。我再去借书,探寻似的看他,他却毫无异常,仍是一副冰冰冷的样子,表情严肃。我又怀疑过经常坐我旁边读书的男生和女生,或许是他?或许是她?他们却埋首在书里面,无波,亦无浪。窗外的七里香,兀自幽幽地吐着芬芳。 我最终没有相问。这份特殊的礼物,被我带回了故乡。后来,又随我进城,摆到了我的办公桌上。我结婚后,数次搬家,东迁西走,丢了很多东西,但它却一直被我珍藏。每当我的目光抚过它时,心中总有一丝细微的温暖。我知道,这世界哪怕再叫人

42、失望,总有一种叫美好的东西,在暗地里生长。 (丁立梅文,选自愿全世界的花都好好地开 ,有删改) 15. 联系全文,说说使用“幽幽七里香”作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16. 梳理全文,完成表格。 故事情节 阅读书籍 抄写诗经 收到礼物 A 内心感受 美妙 B C 感动 17. 阅读文中划线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1)人坐室内看书,总有花香飘进来,深深浅浅,缠绵不绝。 (从描写角度赏析) (2)我就那样浸透在诗经里,忘了忧伤,忘了惆怅,忘了自卑。 (从修辞角度赏析) 18.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结尾的妙处。 【答案】15. (1)文章以“七里香”为线索,贯穿全文。 (2)题目新颖,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43、(3)点明文章主题,赞颂了像“七里香”那样散发着芬芳,乐于助人的人。 16. A 珍藏礼物 B 愉悦 C 猜疑 17. (1)运用环境描写,写出了看书环境清雅,烘托了“我”读书时愉悦的心情。 (2)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三个“忘了”连用,强调了诗经对“我”影响之大;照应前文;为下文收到赠书埋下伏笔,烘托乐于助人者的人物形象。 18. 内容上: (1)交代特殊礼物被我珍藏,给我温暖的结局,突出这个世界再叫人失望,总有美好的东西潜滋暗长的主题。 (2)呼吁每一个人都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让世界更美好。 结构上: (3)照应开头,使结构更完整;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的赏析。 标题通

44、常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作为行文线索、点明文章主旨、设置悬念吸引阅读兴趣等作用。 由段“人坐在室内看书,总有花香飘进来,深深浅浅,缠绵不绝”、段“窗外的七里香,兀自幽幽地吐着芬芳”等语句可见,“七里香”贯穿全文,是文章线索; “幽幽七里香”题目新颖,有诗意,能吸引读者兴趣; 根据选文第段“很快,我要毕业了。我突然收到了一份礼物,是一本诗集传楚辞章句”、段“我不知道是谁寄的,我猜过是阅览室那个年轻的管理员。我再去借书,探寻似的看他,他却毫无异常,仍是一副冰冰冷的样子,表情严肃。我又怀疑过经常坐我旁边读书的男生和女生,或许是他?或许是她?他们却埋首在书里面,无波,亦无浪。窗外的七里香,兀自幽幽地吐着

45、芬芳”等内容可知,文章借七里香的香气赞美了具有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等美好品质的人,题目点明了文章主旨。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梳理概括能力。 “收到礼物”对应文章第段,A空可由段“我结婚后,数次搬家,东迁西走,丢了很多东西,但它却一直被我珍藏”概括为:珍藏礼物; “抄写诗经”对应第至段,B空的内心感受可由段“我站在黑地里,独自微笑很久”、段“我只是单纯地迷恋着、挚爱着,无关其他”等语句得出:愉悦。 “收到礼物”对应第段, C空的内心感受可由段“我猜过是阅览室那个年轻的管理员”“我又怀疑过经常坐我旁边读书的男生和女生”等语句得出:猜疑。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能力。 第句要

46、求从描写角度赏析,“总有花香飘进来,深深浅浅,缠绵不绝”是自然环境描写,写出阅览室环境的清雅,结合“我”读书的语境可知,这句描写烘托了“我”读书时愉悦的心情。 第句要求从修辞角度赏析,“忘了忧伤,忘了惆怅,忘了自卑”是排比修辞,有增强语势的作用,写出“我”读书的投入。结构上既照应前文“他一见我跑去,就把我看的诗经取出来”,也为下文“我突然收到了一份礼物,是一本诗集传楚辞章句 ,岳麓书社出版的,定价七元六角,厚厚的一本。扉页上写着:赠给丁小姐,一个爱读书的好姑娘”埋下伏笔。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结尾段的赏析。 此题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内容上,由“我最终没有相问。这份特殊的礼物,被我带

47、回了故乡。后来,又随我进城,摆到了我的办公桌上。我结婚后,数次搬家,东迁西走,丢了很多东西,但它却一直被我珍藏”可知,文末交代特殊礼物被“我”珍藏,给“我”温暖的结局; 由“我知道,这世界哪怕再叫人失望,总有一种叫美好的东西,在暗地里生长”可得,点明文章主旨,并蕴含呼吁人人都要拥有爱心的情感。 结构上,“这世界哪怕再叫人失望,总有一种叫美好的东西,在暗地里生长”与文章第段“这世界哪怕再叫人失望,也有一种叫美好的东西,在暗地里生长”形成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四) (四) (1515 分)分) 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母亲和那口老掉的井 谢云 入夏后,一个多月时间,持续艳阳,持续高温,滴雨未

48、落。母亲从老家来信,说天干得很,包谷蔫了,树叶萎了,村前那条河,断流了,连屋后那口井,也快没水了。 那井,就在我家屋后,这些年来,一直被我深情眷念着,清澈、甘洌、幽深,仿佛将永远长流。而现在, 它居然就这样老了我忽然想不起下面该有什么内容, 我只是莫名地想到在乡下奔波操劳的母亲。然而,父亲上次来我这里时说过:你母亲这两年,又老了一大截,头发也白了许多。 记忆中,母亲的长发乌黑,柔软,油亮,光洁。每次洗头,母亲都是蹲在井边,用一大盆水,将头发漂着,用皂角荚浸润。黑发披垂下来,就如同闪亮的黑色的瀑布一样,而当它们飘扬起来,就像是微风柔柔拂过湖面一样。 然而,自几个妹妹依次出世后,母亲就不再蓄发了。

49、她剪了便于梳洗的短发。早晨起来,只是用手蘸水,略微抿抿。贫困,劳累,鸡鸭猪狗的忙乱,养儿育女的烦杂,使她早早告别了年轻和爱美的心境。她终日只是默默的奔忙,像深井一样的沉默着,全然不去理会渐渐生出的白发。 近年来,母亲常说,她眼涩了,手钝了,缝东西时,穿针都很困难了。而我记得,母亲的针线活,曾是全村最出色的。无论她缝制的衣服,还是衣服上打的补丁,都会惹得别人夸赞。可是现在,她却连穿针引线,都感到困难了。本来想给孙娃做两双鞋的,眼睛看不清了。母亲声音里,有些无奈。 我听了,鼻子酸酸的,眼睛涩涩的,直想哭。为母亲的苍老,也为自己的粗心。数十年如一日,母亲一直辛苦奔波,忍耐,一直为我们提供着温暖和关爱

50、。那样的自然而然,让我们一点儿也没觉察到,她会一年比一年老:她的皱纹,会一年比一年密;她的头发,会一年比一年白。就像那口沉默在屋后的井,那井水,一直那么清澈,纯净,一直那么源源不断,让我们从没想到,它也会有枯衰的一天,也会有再不能让我们汲饮的一天。 或者,对我们而言,母亲就是那不停地供我们汲饮、滋润着我们心田的一眼井。 19. 文章第段写“我听了,鼻子酸酸的,眼睛涩涩的,直想哭”,“我”为什么想哭? 20. 文章在很多地方使用了对比的手法,试举一例并对其作用进行分析。 21. 阅读文中划线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1)数十年如一日,母亲一直辛苦奔波,忍耐,一直为我们提供着温暖和关爱。(请结合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期中试卷 > 七年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