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短文二篇备课资料(初识作者+创作背景+课文精析+写作技法+拓展阅读)

上传人:好样****8 文档编号:22309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0课:短文二篇备课资料(初识作者+创作背景+课文精析+写作技法+拓展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第10课:短文二篇备课资料(初识作者+创作背景+课文精析+写作技法+拓展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第10课:短文二篇备课资料(初识作者+创作背景+课文精析+写作技法+拓展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三单元 第 10 课 短文二篇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卒谥贞白先生。曾任诸王侍读,后辞官隐居句曲山。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往咨询,月中常有数信,人称“山中宰相”。作品有陶 隐居集本草经集注等。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他的诗词气势雄伟,语言酣畅,想象超群,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历来为后人称颂。作品有苏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答谢

2、中书书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社会矛 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污浊的世情世态而隐居的。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集中 ,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 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记承天寺夜游就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

3、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 能与其奇者。【译文】山川景色的秀美,自古以来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清澈的溪流可以看见溪底。两岸的石壁,色彩 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子,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 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这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再没有人能够欣赏这奇丽的景象了。记承天寺夜游苏 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 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 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

4、两人者耳。【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衫准备睡觉,月光照入门内,(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来到承天寺寻访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就)相伴着一起漫步在庭院中。庭院中地下好像积满了水,清澈透明,水中(好像)有水藻、荇菜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清闲的人像我们两个(这样的)罢了。答谢中书书1.意境优美,语言凝练。在本文中,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以饱含感情的语言再现美景,激起读者审美的兴致,从而形成文学作品的意境。主要表现在:其一,山水相映之美。有山无水无趣,有水无山乏味。其二,色彩

5、配合之美。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其三,晨昏变化之美。前面写了“四时俱备”的常景,而四季之中,每天的早晚又不相同。这篇小品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赅,无一句之虚,无一字之冗。先言“高峰”给人 以 印象,再以“入云”给人以具象。同样,先以“清流”使人初感,“见底”则给人以实感。“五色交辉”“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交”“乱”“竞”几个副词的运用,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本文以四言句为主,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2.结构缜密,条理清晰。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则具体

6、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这样,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先仰视、再俯瞰、复平看,最后又分“晓”与“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结构如此泾渭分明,脉络贯通,十分难得。记承天寺夜游1.简约述事。文章开头如日记似的起笔,老老实实写出年月日时,扣住了“夜游”的“夜”字接下去应该写夜里干什么,究竟干什么呢?只用“至”“寻”“步”等词,清楚明了地交代了连贯性的过程。这样,为记游所必须交代的人、事,仅用了最省略、最经济的语言就表述出来了。2.巧妙绘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

7、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承前文的月色溶溶,这里描绘夜游的景色则着眼于水色一泓、清澈透明,相应的水中诸物纵横交错,摇曳 生姿,可谓别具匠心,出奇制胜,都是用视觉的错觉从反面敷墨,形成文字的波澜和节奏,平添了相互映衬烘染的三分美景。竹子和松柏所以能投影庭下,借此可推见到月色是何样之明,何等之清。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3.精深蓄情。“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知音稀少的憾意和淡微低沉的喟叹,访友的急切和同好相知的愉悦;赏月的欣欣然,漫步的悠悠然,以及思绪的恬然种种微妙复杂的感受尽在其中,款款情思经历了几多黑白,终于稳定于平和容止的

8、心境了,执着进取的作者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到精神的寄托。广袤的时空相对“吾两人”,以大衬小,情早已不待言而自见,情感深蓄在字里行间。“东坡居士”的由来元丰三年(1080),苏轼被贬黄州。他刚到黄州时,因俸禄减少,家里人口又多,生活非常困难,不得不节衣缩食。老友马正卿替他请得城东营防废地数十亩,让他开垦耕种,以解决吃饭问题。苏轼便在东坡之上开荒种地、辛勤劳作,渐渐地他对这个曾经长满荒草的地方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赞扬这东坡如同山石般坎坷坚硬的道路,要求自己也必须不避艰险,乐观地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前行。他把东坡看成是自己个性的象征。辛苦一年后,苏轼在东坡旁搭建了一间书斋,命名为“东坡雪堂”,从此自号“东坡居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部编人教版 > 八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