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白杨礼赞备课资料(初识作者+创作背景+课文精析+写作技法+拓展阅读)

上传人:好样****8 文档编号:22303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2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4课:白杨礼赞备课资料(初识作者+创作背景+课文精析+写作技法+拓展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14课:白杨礼赞备课资料(初识作者+创作背景+课文精析+写作技法+拓展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14课:白杨礼赞备课资料(初识作者+创作背景+课文精析+写作技法+拓展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第14课:白杨礼赞备课资料(初识作者+创作背景+课文精析+写作技法+拓展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第14课:白杨礼赞备课资料(初识作者+创作背景+课文精析+写作技法+拓展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四单元 第 14 课 白杨礼赞茅盾,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1928 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蚀。抗战期间在周恩来领导下从事抗日救亡工作,主编文艺阵地杂志。1940 年到延安鲁艺讲学,后又到重庆、香港等地,坚持和平,反对内战。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白杨礼赞写出 1941 年 3 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 1938 年底到新疆讲学,1940 年 3 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

2、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抗日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这篇散文。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 1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2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

3、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 3可不是,单 调,有一点儿吧?4【解析】1.“麦浪”形象地道出了广阔无垠的麦田在微风吹拂下的动态,形象而生动。2.“坦荡如砥”形容黄土高原的平坦。3.作者在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由“雄壮”“伟大”转向倦怠、冷漠、低调的“单调”,构成文章的波澜,从反面为白杨树的“不平凡”做铺垫。4.作者从三个方面来描绘黄土高原:色彩 “黄绿错综”; 幅员 “无边无垠”;地势“坦荡如砥 ”。作者写黄土高原是为了给白杨树的出场做铺垫,由生长环境的不

4、平凡衬托白杨树的 平凡。同时,也暗写陕甘宁边区这个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做铺垫。【段析】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象,交代白杨树不寻常的生长环境。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5【解析】5.“我”的 情绪由“恹恹欲睡”到“惊奇”地一叫,说明文章由低潮转向高潮,眼前的景色由“单调”的高原,忽又出现了奇景。【段析】写“我”情绪的变化,为下文对白杨树的描写渲染气氛。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6【解析】6.本段在结构上

5、起过渡作用,在内容上,点出“不平凡”,以“极普通”来反衬白杨树的伟大,寓伟大于平凡之中。【段析】第二部分第一层:描写黄土高原,交代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那是力争上游 7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解析】7.作者用“力争上游

6、”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段析】白杨树的外形 干、枝、叶、皮,突出其正直、倔强、不折不挠、力争上游的品质,为下文揭示其象征意义蓄势。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8【 解析】8.“决不是”与上文“实在”不同,用否定句式,语气更进一层,进一步强调 了白杨树的不平凡。过渡,与第一自然段、第四自然段相呼应。【段析】第二部分第二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美,突出它的不平凡。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

7、中的伟丈夫! 9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 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10【解析】9.在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之前,先假定说它“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是欲扬先抑。其作用是揭示白杨树的与众不同,突出白杨树的内在美,由赞美树到赞美人,过渡自然。1

8、0.文章连用四个反问句,第一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引起读者共鸣,为下文做铺垫;第二个反问句肯定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品质,显示白杨树和北方农民之间的关系;第三个反问句进一步明确白杨树象征着坚强战斗、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第四个反问句肯定了白杨树的精神面貌,体现了敌后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节奏一句比一句强烈, 联想一句比一句丰富,内容 一句比一句深刻,从而使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由浅入深,由含蓄到明朗逐渐展示出来,使主题逐渐深化。【段析】层层深入地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二部分第三层: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 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

9、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11【解析】11.主旨句,说明作者赞美白杨树“不平凡”的原因,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把抒情推向了高潮。【段析】第二部分:由远及近、由表及里地抒写白杨树的“不平凡”,点明其象征意义。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 12(那也 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解析】12.将杨树和“楠木”对比,对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鄙视之情。以高

10、昂的调子再次赞美白杨树,结束全文,深化主题,呼应开头。【段析】第三部分:对比楠木,再赞白杨,呼应开头。1.象征手法的运用。本文在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运用象征手法。用白杨树象征北方的农民、北方农民中的战士、中国人民抗日的精神和意志。此二者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相似性,这是象征用于本文的重要基础。2.欲扬先抑。本文的另一写作特点是欲扬先抑。文章先写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气势宏大,情绪激昂;接着,作者的高唱转为低调,写观看的“单调”感;而接着“单调”感的,是突如其来的亢奋激情的喷发,写白杨树的“不平凡”;再往下写白杨树的形貌,突出它的高、挺直和丫枝聚拢的特点,对白杨树正面描写;写白杨树的“精神品格”,点

11、明它的象征意义;最后将白杨树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进一步强化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深化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写 荷因一湾碧水,我便开始写荷。在水之湄,荷亭亭如盖。一叶碧绿平静地展开,从水面缓缓地升起,水在荷叶的上面,亦在荷叶的下面,荷涌动,水便涌动,自池边向河心里漫去。于是想起伞,对天撑着,一束束的阳光收集在伞下,没有风,没有雨,荷便显得格外地幽远、明丽。目光踏着一片荷叶,一寸 寸地远去,小小荷塘,竟无边的开阔。荷是水中的君子,出污泥而不染纤尘。画荷是一种意境;唱荷也是一种意境;写荷仍是一种意境。平静的地面,荷叶慢慢升起像一只张开翅膀的水鸟,又像是一只小小的船,横于水面。阳光只是一片金黄色的落叶,

12、与荷轻轻的摩擦,继而又被一阵风吹走,消失在茫茫的黑夜之中。雨中看荷,像是把自己平放在水上,细雨轻吻着嫩绿的荷叶,一种迷人的音乐把你融入荷叶之内,你摇动着,荷亦摇动着,便会有一种韵味,轻轻地咬你,细口细口地啄你。雨水积在荷心,又一叶一叶地倒入水中,宁静的荷捕捉着一种清新的动感,一滴晶莹的水珠,悬在荷心,挂在你的眼角。雨过以后,一弯彩虹横于荷塘,那聚在荷心的水滴,亮闪闪地滚动着,颤抖着,像是从荷叶上亮起的一盏小小油灯。夏日的荷变得无边的茂密,整个荷塘像一块绿色的陆地,一层层地远去,把一个一个荷池连成一个整体,间或有一只红红的荷花,倏地跃出水面,大摇大摆地把花瓣放开,露出黄黄的花蕊,含苞欲放的荷躲在

13、叶下 ,很不容易被人看到,像是怕羞,在往上长,一直高进荷叶,花蕾 慢慢地养大,像要胀开似的。有一只蜻蜓,一直飞进来,落在花蕾上,停住后一动不动。夏日的荷由浅入深,像是一种境界,放眼望去,竟有一种无限的空间。夜幕降临,清新的荷塘便掠起一绺微风,轻轻地袭来,有一种沁凉,沿着荷叶一圈圈地荡开,月光很轻,从荷上移动。月下的荷塘萌生一种使人茅塞顿开的朦胧,一朵莲花,仿佛在梦里。一叶一叶的花瓣,挤开浓浓的黑夜,仿佛从污泥里抽出。配上蛙鼓,荷塘便喧闹起来,探荷的人仿佛一片荷叶轻飘飘地浮在水上,借着月 色,荷叶依然清脆、碧透。像水一样青嫩的荷绿仿佛一池易碎的翡翠,没有月光的晚上仿佛有一缕清香自荷中掠起,沾在袖上,掸也掸不去。荷在宁静的夜色中,浓浓地抒情,于恬静的田园岁月是一处精致的点缀。天亮了,荷也一一地亮起来。莲子熟时,一条窄窄的小船划破荷塘,向深处驶去,采莲女藕节一样的手像一尾鱼,在碧翠的荷叶中游动着,碧的水、绿的叶、红的花、白的手,无一不成为夏日荷塘的主题,便有一种斑斓,借荷为一种寄托,寓荷为一种归宿。于是伏案写荷,纸上的荷渐渐地醒了过来。便有轻轻的摇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部编人教版 > 八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