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中考历史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花*** 文档编号:200982 上传时间:2021-11-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93.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中考历史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21年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中考历史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21年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中考历史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21年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中考历史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21年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中考历史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1 年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中考历史年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中考历史模拟模拟试卷试卷 一选择题(共一选择题(共 30 小题,满分小题,满分 60 分,每小题分,每小题 2 分)分) 1(2 分)如图文物是从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据专家分析,这件文物很有可能是当时祭祀使用的道具。据此可知,该考古成果能够印证三星堆文化的( ) A礼典祭祀和天文历法 B青铜冶炼和礼典祭祀 C青铜冶炼和工业生产 D农业生产和天文历法 2(2 分)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B西

2、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3(2 分)春秋战国时期引发社会变革的最根本的原因是( ) A战乱频繁 B各国君主的支持 C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D百家争鸣 4(2 分)如图反映了战国中期以后,通过不断兼并战争,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先后崛起情况,其中逐渐成为势力最强大的诸侯国是( ) A B C D 5(2 分)汉书食货志载:“大农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亡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跃。”汉朝政府这样做旨在( ) A统一铸币 B盐铁官营 C平抑物价 D休养生息 6(2 分)到建党 100 周年,我国农村要完全实现贫困人口

3、的脱贫致富,其中最重要的是扶贫方法就是要使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科技并进行科技创新。下列农具,发明于唐朝而且用于农业灌溉的是( ) A 筒车 B 翻车 C 曲辕犁 D 水排 7(2 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中的南宋沉船“南海一号”,“船体基本保存完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船载文物约有 6 万到 8 万件,目前已打捞出水的文物达 6000 多件。”不能从材料中推测出的历史信息是( ) A宋代商业十分繁荣 B南宋对外贸易发达 C宋代造船技术高超 D宋代纸币世界通用 8(2 分)“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

4、紫贵,尽是读书人。”材料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诸子“百家争鸣” B始皇帝焚书坑儒 C汉武帝独尊儒术 D唐宋重视科举制 9(2 分)历史影视作品是历史史实的艺术加工,但必须尊重历史史实,下列情节与历史史实不符合的是( ) 宋朝时科举考试采用八股取士 武则天翻阅史书资治通鉴 临安城有许多回族商人用交子做买卖 清朝百姓喜爱吃马铃薯 A B C D 10(2 分)乾隆五十八年,清政府颁布的章程规定,西藏的各级地方官员由驻藏大臣会同达赖、班禅共同选任,“事无大小,均应禀知驻藏大臣办理。”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标志着西藏开始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B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C驻藏大

5、臣成为管理西藏的最高统治者 D密切了中央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 11 (2 分) 假如穿越到明朝, 你可以吃到玉米、 甘薯、 马铃薯、 花生和向日等这些食物, 它们原产于 ( ) A南美洲 B大洋洲 C非洲 D欧洲 12(2 分)如表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体系简表”,反映我国古代国家治理趋势的正确表述是( ) 朝代 秦朝 西汉 宋朝 明朝 清朝 政治措施 中央和地方权力集中于皇帝 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 解除禁军与地方节度使军权 废丞相 权分六部设厂卫 设军机处,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A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促进民族交往 C加强边疆管理 D推进中外交流 13(2 分)“皇帝的威严、光荣

6、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该序言可能出自( ) A汉谟拉比法典 B查士丁尼法典 C1789 年美国宪法 D拿破仑法典 14(2 分)1901 年,有报纸刊登了一篇评论,愤怒地指出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该评论与下列哪一条约的签订有关(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15(2 分)吴玉章在辛亥革命亲历记中提到:“辛亥革命的胜利,也使五四运动不可避免。因为人民在经过了这样一次天翻地覆的变化以后,精神上和思想上获得了相当大的解放比较容易地接受新的革命理论。”以上材料论述的是( ) A辛亥革命的背景 B辛亥革命的经过

7、 C辛亥革命的特点 D辛亥革命的影响 16(2 分)19151918 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 年, “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 1/10,不及“革命”的 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 A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发生了转变 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改变 17(2 分)中国共产党在 1923 年二七大罢工失败后认识到,工人阶级如果没有强大的同盟军,如果没有革命的武装力量,在一个毫无民主权利的国家,凭着赤手空拳,要推翻那些武装到牙齿的反动势力是办不到的。这直接推动了( ) A第

8、一次国共合作 B南昌起义的爆发 C秋收起义的爆发 D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18(2 分)推断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失败的共同理由是( ) A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B都被帝国主义及其代理人篡夺了革命果实 C都没有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人民群众革命 D都是翻地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9(2 分)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反共“摩擦”是( ) A四一二政变 B第五次“围剿” C皖南事变 D七一五政变 20 (2 分) 史料是指可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提供史实根据的东西, 并非所有史料都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历史,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学会辨别史料真伪,去伪求真。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

9、 19581961年期间,中国出现的真实场景应是( ) A良田荒,薯叶枯,青壮炼钢去,童叟田间忙 B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 C“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零五百多斤” D没有翅膀要飞天,不坐飞机坐火箭,莫说指标能实现,白云也能摘几片 21(2 分)1980 年 8 月 26 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施行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这一条例的发布表明我国( ) A对外开放开始启航 B对内改革初见成效 C对外交往取得突破 D经济发展成就辉煌 22(2 分)由于土地是层层分封的,附庸只承认直接分封自己的人为封主,与自己封主的封主则没有臣属关系

10、,所以出现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现象。这一现象最早出现于( ) A法兰克王国 B古代日本 C阿拉伯帝国 D古代印度 23(2 分)明末农政全书记载:“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种。海外人亦禁不令出境。此人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遂得渡海。因此分种移植,略通闽广之境也。”与此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 A新航路开辟 B郑和下西洋 C闭关锁国的实施 D蒸汽时代的来临 24(2 分)有人说,17 世纪,牛顿把“造物主”从无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19 世纪,达尔文把“造物主”从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科学以其威力迅速战胜神学是必然的 B达尔文进化论是对生物学的一次

11、伟大综合 C牛顿力学体系把天上和地上的物体运动概括在一个理论中 D牛顿和达尔文的成就分别在不同领域给神学以致命打击 25(2 分)1921 年的俄国农贸市场出现了一种现象:农民把多余的牛奶、鸡蛋、面包摆在街道的两边高声叫卖,这在过去的几年是不可想象的。对此现象的合理解释应为( ) A彼得一世改革 B亚历山大二世废除了农奴制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D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举措 26 (2 分)1931 年,美国出口的机器设备中,有 50%卖给苏联。19291930 年,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 70%销往苏联,而 1932 年竟高达 90%1931 年,世界机器出口总量的 30%销往苏联,1932 年这个数

12、字上升到了 50%上述材料说明( ) A国际环境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机遇 B苏联国内的工业化建设尚未起步 C苏联工业化离不开西方国家的帮助 D美英为缓解危机寻求苏联的帮助 27(2 分)如图反映的是世界史上的一些重要会议。其中决定成立联合国的是( ) AA BB CC DD 28(2 分)北京时间 2020 年 3 月 26 日晚,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召开,这是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首次以视频会议形式进行协商,对当前世界应对疫情蔓延、稳定世界经济、加强全球合作具有重要意义。这说明( ) A二十国集团已经成为新的世界领袖 B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已发生质的变化 C世界各国政治经济联系

13、进一步加强 D全球治理需要由新兴国家进行主导 29(2 分)华为有 17 万多名员工,产品已经应用于全球 170 多个国家,服务全球运营商 50 强中的 45 家及全球的人口。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中国经济呈现本土化趋势 B地区经济呈现区域化趋势 C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趋势 D世界局势呈现多极化趋势 30(2 分)清朝前期人口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有些问题在当今世界也同样存在,即( ) A交通拥堵问题 B大量的人口流动与迁移 C就业就医问题 D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二材料题(共二材料题(共 3 小题,满分小题,满分 40 分)分) 31(14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如图所示 材料二 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以至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国。 摘自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西汉“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 (2)根据材料二,中国沿“丝绸之路”输出和输入的物品分别有哪些(各举一例)?根据材料,概括丝绸之路的作用。 (3)如果要颁发开通“丝绸之路”最大贡献奖,你认为谁最有资格获奖?请你为他撰写颁奖词。 32(12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欲自强,则莫若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

15、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 材料二:“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明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 智巧之匠, 始而演习, 继而试造, 不过一、 二年, 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 可以剿发捻” ( 发指太平军,捻指捻军起义军),可以勤远略(抵抗外国侵略)。” 曾国藩 (1)以上材料表述的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一运动?这场运动的目的是什么? (2)该运动前期和后期的口号分别是什么? (3)请列举出该运动中创办的两个军事工业。 (4)该运动的结果怎样?该运动的积极意义是什么? 33 (14 分)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中外城市化的特点尽管不同,但对社会的

16、影响基本是一样的。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英国的城市化过程中,制造业和矿业城市发展速度最快,如曼彻斯特。而一些传统老城因为与工业革命疏远而发展缓慢。英国开始工业革命后,由于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外来移民逐渐增多。19世纪 30 年代曼彻斯特的人口是爱尔兰人。1860 年, 城市化向高层次迈进时, 其他国家的实业界人物、高科技人员开始涌入英国,集中在大城市。 摘编自陈爱君第一次工业革命与英国城市化 材料二 1860 年天津成为通商口岸,以外贸为先导发展起来。洋务派创办天津机器制造局等工厂,天津成为近代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天津位于铁路沿线和江、海之滨,成为港城一体化城市。1880

17、年洋务派在天津设电报总局,并在上海、苏州等地设分局、至 20 世纪初,京汉、京张、津浦、京奉等铁路相继建成,以天津为中心的华北铁路网正式形成。同时期,天津形成,了中国第一个城市有轨电车系统。公共交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流动,方便了市民生活。乘坐者必须遵守公共交通规则和章程,这也进一步增强了市民的公共意识和文明意识。 摘编自杜希英交通变革与天津城市近代化等 材料三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 日本在二十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完成了汽车普及化。到 1992 年 7 月,日本各类汽车的总拥有台数已达到 6000 万台,不但导致空气污染,而且交通拥堵日趋严重。 摘自李蓉蓉、郭惠斌等着日本的城市

18、化过程分析 (1)指出英国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关键因素,概括材料一英国城市化的特点。 (2)概括材料二天津城市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城市化进程对中国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消除城市化发展的消极影响。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一选择题(共 30 小题,满分小题,满分 60 分,每小题分,每小题 2 分)分) 1【分析】本题考查青铜文明。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三星堆”文化。 【解答】青铜面具的出土说明三星堆文化已经能够冶炼和制造青铜器和用于礼典祭祀,青铜面具与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和天文历法无关。

19、故选:B。 【点评】掌握青铜器的使用及影响。 2【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社会状况。 【解答】西周时期用鼎制度明确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中规定地位高的人用的鼎多,地位低的人用的鼎少,可见反映的本质问题是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西周时期等级森严的社会特征。 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引发社会变革的最根本的原因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使用的重要意义。 【解答】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我国至迟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

20、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铁器和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引发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选项 C 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春秋战国时期引发社会变革的最根本的原因的相关史实。 4【分析】本题考查战国纷争,知道战国中期以后,逐渐成为势力最强大的诸侯国是秦国。 【解答】战国中期以后,逐渐成为势力最强大的诸侯国是秦国。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增,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BCD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战

21、国纷争,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这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解答】据材料“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踊”可知,汉武帝采纳桑弘羊的建议,设立了管理市场的大农官,以贵卖贱买来稳定物价、平抑物价,使政府参与市场交易,维护了社会经济稳定,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 正确。结合所学可知,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

22、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基础。ABD 与题干材料无关。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6【分析】本题考查古代农业科技生产工具的相关史实,掌握基础知识和图片的识别。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筒车是唐朝时期发明的灌溉工具,故选项 A 正确;B 选项是曹魏马均改良的翻车;C 选项曲辕犁是唐朝发明的耕种工具;D 选项水排是我国古代一种冶铁用的水力鼓风装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盛唐社会气象的相关知识点,注重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

23、和理解能力考查。 7【分析】本题考查了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自北宋开始,我国古代商业空前繁荣,主要表现有:南方都市商业发达,海外贸易兴盛,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在此基础上,到南宋时期,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南方。 【解答】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中的南宋沉船“南海一号”,“船体基本保存完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表明宋代造船技术高超;“船载文物约有 6 万到 8 万件,目前已打捞出水的文物达 6000 多件。”反映了宋代商业十分繁荣和对外贸易发达;材料没有体现宋代纸币世界通用。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只有理解题意,才能明确考

24、查的知识点是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才能做出正确选择。 8【分析】本题考查材料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把握的科举制的史实。 【解答】由材料中的关键词,“英豪”“文章”“读书人”可知与读书有关,自然反映的是科举制。材料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唐宋重视科举制。科举制诞生与隋朝,唐朝时逐渐完善,宋代重视科举制,实行文人政治。 故选:D。 【点评】本题材料为背景,考查了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够提取材料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判断。 9 【分析】本题考查明朝的八股取士、 资治通鉴、回族的形成,知道清朝百姓喜爱吃马铃薯符合史实。 【解答】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实行八股取士; 资治通鉴成书于北宋;回

25、族形成于元朝;明朝引进马铃薯,清朝百姓喜爱吃马铃薯符合史实。故与历史史实不符合的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的八股取士、资治通鉴、回族的形成,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的相关内容。清朝时期加强了对西藏的统治。 【解答】依据题干的“清政府颁布的章程规定,西藏的各级地方官员由驻藏大臣会同达赖、班禅共同选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设立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故 B 符合题意:元朝设置宣政院,标志着西藏开始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排除 A:驻藏大臣成为管理西藏的最高统治者

26、的说法错误,排除 C;西藏地处西南边疆,排除 D。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的相关史实。 11【分析】本题考查了明朝引进的农作物。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解答】假如穿越到明朝,你可以吃到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等这些食物,它们原产于南美洲。明代,引进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清代不断推广种植;明代还从外国引进了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也在不少地方推广种植。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明朝引进的农作物及原产地。 1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

27、代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相关史实,解题的关键是对表格的解读。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从秦朝中央和地方权力集中于皇帝,到清朝设立军机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这体现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故 A 符合题意;文成公主入西藏促进了民族交往,西域都护的设立体现出边疆管理加强,丝绸之路推进中外交流,故 BCD 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相关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查士丁尼法典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527 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

28、的专制权力,他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从 529 年起,委员会历时 6 年,把自 2 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查士丁尼法典,同时把历代罗马法学家有关法律问题的论文和著作汇编为法学汇纂,又编成指导学习法律文献的法理概要。后来,查士丁尼又命人将自己执政时期的法令编辑为新法典。以上这 4 部法律文献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故题干该序言可能出自查士丁尼法典。选项 B 符合题意;选项 ACD 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点评】

29、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 理解并识记 查士丁尼法典的相关史实。 14【分析】本题以 1901 年,有报纸刊登了一篇评论,愤怒地指出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为依托,考查辛丑条约的知识点。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901 年,有报纸刊登了一篇评论,愤怒地指出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该评论与辛丑条约的签订有关。1901 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等国,签订了辛丑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 4.5 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禁止人民参加反帝运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

30、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内容、影响。 15【分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知道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解答】 “辛亥革命的胜利, 也使五四运动不可避免。 因为人民在经过了这样一次天翻地覆的变化以后,精神上和思想上获得了相当大的解放比较容易地接受新的革命理论”论述的是辛亥革命的影响,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

31、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材料不是论述的辛亥革命的背景、经过和特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辛亥革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6 【分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解题的关键是“19191922 年, “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 1/10,不及“革命”的 1/20”。 【解答】19191922 年,“革命”出现的次数较多,是由于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故 A正确;B 错在“普遍”,排除;C 材料未体现,排除;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并未发生改变,故 D 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19

32、15 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以民权、平等和达尔文进化论为知指导思想,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和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新潮流。 1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国共两党关系的相关史实。 【解答】1923 年 2 月,京汉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罢工工人成立京汉铁路总工会,号召工人“为自由而战。为人权而战”,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罢工遭到帝国主义和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镇压。此后,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这直接推动了 19

33、241927年的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3 年,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会上确定了合作方针:共产党员可以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思想、组织上的独立性。帮助国民党改组成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1924 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实现。BCD 均发生在 1927 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后。选项 A 符合题意;选项 BCD 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解并识记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相关史

34、实。 18【分析】本题以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的失败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推断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失败的共同理由 【解答】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结束,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此,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最终失败。1927 年蒋介石与汪精卫发动的反革命事变,使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依然没有改变,因此说国民革命失败了。所以说辛亥革命与国民革命失败的共同理由是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故

35、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的相关史实 19【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皖南事变的相关史实。1941 年国民党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解答】 抗战时期, 在日本侵略者的诱导下。 国民党顽固派于 1941 年 1 月制造了震惊中外的 “皖南事变” ,周恩来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进行反击。C 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以皖南事变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出现的失误。 【解答】根据题干分

36、析结合所学知识,19581961 年,我国出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是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巨大失误,盲目追求速度,忽视客观经济规律,浮夸风盛行,谎报产量,B、C、D 都是浮夸风导致的,当时的真正情况是 A 良田荒,薯叶枯,青壮炼钢去,童叟田间忙。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掌握情况,进而考查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1【分析】本题考查对外开放,解题的关键是“1980 年 8 月 26 日”“广东省经济特区”。 【解答】“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施行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表明社会主义中国创办了经济特区,说明我国对外开放已经起

37、航,故 A 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对外开放,有力的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查理马特改革。掌握查理马特改革的影响。 【解答】据题干关键信息“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并结合所学,8 世纪前期西欧法兰克王国,查理马特任宫相时,进行改革,改变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土地是主要的财富,国王和大封建主层层向自己的臣属分封土地,受封土地的人们成为他们的封臣。西欧大大小小的封建主主要依靠剥削农奴为生,从而形成了阶梯式的严格的等级制度封君封臣制,但在不同等级的贵族间,没有严格的上下级制约关系,当时流传着一句话“我的附

38、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A 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 灵活掌握查理马特改革内容和影响的相关知识。 2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的开辟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的相关史实。“薯、渡海、分种移植、闽广”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等,明代从国外引进,明代还从国外引进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新航路开辟时期我国大约处于明朝时期。根据“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种。海外人亦禁不令出境。”“此人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遂得渡海。因此分种移植,略通闽广之境也”可得出,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物种的交流,使中国出现了过去所没有的物种,并进

39、行种植,故 A 项正确,符合题意;BCD 项与主旨无关,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新航路的开辟的相关史实。 2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牛顿和达尔文的成就的相关史实。掌握英国科学家牛顿和达尔文的科学贡献。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牛顿经典力学对自然界的各种力学现象作出了系统的、合理的说明,科学地解释了人们生产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原来不能解释的现象,揭穿了教会对人们的欺骗。1859 年,达尔文发展物种起源阐述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动摇了基督教神学宣传的上帝造人说。17 世纪,牛顿把“造物主”从无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

40、去,19 世纪,达尔文把“造物主”从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这说明牛顿和达尔文的成就分别在不同领域给神学以致命打击。选项 D 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牛顿和达尔文的成就的相关史实。 2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经历了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内战的苏俄,经济非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列宁认为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因此,在 1921 年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列宁实行的新经济政策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1921

41、年的俄国农贸市场出现了一种现象:农民把多余的牛奶、鸡蛋、面包摆在街道的两边高声叫卖,这在过去的几年是不可想象的。对此现象的合理解释应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故选: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理解与识记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的相关史实。 26【分析】本题考查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的背景,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分析的与解读。 【解答】抓住题干中时间信息 1929 年、1930 年、1931 年、1932 年等,可知这一时期西方出现了经济危机,再依据材料“1931 年,美国出口的机器设备中,有 50%卖给苏联。1929 年1930 年,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 70%销往苏联,而 19

42、32 年竞高达 90%”等可知苏联利用西方发生经济危机的大环境,广泛引进西方技术来进行经济建设,表明国际环境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机遇,A 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苏联国内工业建设尚未起步,B 排除;材料主旨没有体现苏联工业化离不开西方国家的帮助,C 排除;材料没有体现美英为缓解危机寻求苏联的帮助,D 排除。 故选:A。 【点评】注意对材料的解读,掌握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的背景及成就。 2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点,决定成立联合国的是雅尔塔会议。 【解答】据题干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5 年 2 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举行会议。会议通过了一系列重大决议,包括战后成立联合

43、国,1945 年 6 月 26 日,宪章公开签署,1945 年 10 月24 日,经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英、法、美、苏、中)和大多数签署国的批准,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总部设在纽约。联合国是一个国际性组织,目的促进国际合作,维护国际和平。联合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最重要、最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国际组织。D 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重大事件以及影响。 28【分析】本题关键信息是“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召开,这是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首次以视频会议形式进行协商,对当前世界应对疫情蔓延、稳

44、定世界经济、加强全球合作具有重要意义”,结合经济全球化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材料体现的是二十二国集团携手来稳定全球经济,加强国际合作,这说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C 正确; A 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当今世界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尚在形成之中,B 排除; 全球治理需要全球合作,而不是需要由新兴国家进行主导,D 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经济全球化,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产物, 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促进了各国经济的较快发展。但同时,也使世界经济的发展蕴藏着巨大的风险。 29【分析】本题以华

45、为企业的生产状况为依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知识点。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华为有 17 万多名员工,产品已经应用于全球 170 多个国家,服务全球运营商 50 强中的 45 家及全球 1/3 的人口。 材料说明华为的生产和销售实现了全球化, 生产和销售的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因而题干材料可以用来说明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趋势。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知识。 30【分析】本题以清朝人口问题切入考查了当今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解答】清朝前期人口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有些问题在当今世界也同样存在,即人口、资源、环境

46、问题。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有,人口问题、资源问题、恐怖主义、环境问题、地区冲突等。因而世界各国应加强对话合作,共同应对这些问题。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当今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二材料题(共二材料题(共 3 小题,满分小题,满分 40 分)分) 31【分析】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 (1)考查西汉“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 “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是南海。 (2)考查中国沿“丝绸之路”输出和输入的物品和作用。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3)以张骞为切入点,考查情感态度价

47、值观。理解张骞的历史功绩。 【解答】(1)由西汉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可以看出,西汉“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是南海。 (2)由材料二“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以至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国。”可以看出中国输出的物品有丝绸、漆器等;输入的有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贸易与文化交流;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3)公元前 138 年、公元前 119 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不畏艰

48、险,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所以如果要颁发开通“丝绸之路”最大贡献奖,最有资格获奖的是张骞。撰写颁奖词是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如:两次出使西域,不畏艰险;为丝绸之路的开辟立下汗马功劳,促进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相互了解与往来;具有不屈不挠,勇于探索的开拓精神等。 故答案为: (1)长安;南海。 (2)输出:丝绸、漆器;输入:良种马等。作用: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贸易与文化交流;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3)人物:张骞;颁奖词:两次出使西域,不畏艰险;为丝绸之路的开辟立下汗马功劳,促进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相互了解与往来;具有不屈不挠,勇于探索的

49、开拓精神等。 【点评】本题以丝绸之路为背景,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分析史料、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 3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洋务运动相关知识的掌握,从 19 世纪 6090 年代,洋务运动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 【解答】(1)据材料一“中国欲自强,则莫若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结合所学可知,材料表述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这场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2)据材料一“中国欲自强,则莫若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结合所学可知,该运动前期和后期的口号分别是自强与求富。 (3)据材

50、料一“中国欲自强,则莫若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结合所学可知,该运动中创办的军事工业有江南制造总局与安庆内军械所。 (4)据材料二“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明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发指太平军,捻指捻军起义军),可以勤远略(抵抗外国侵略)。”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进行 30 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最终失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历史 > 历史中考 > 第一次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