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统编版历史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知识点

上传人:花好****3 文档编号:194158 上传时间:2021-09-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3.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统编版历史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知识点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1年统编版历史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知识点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1年统编版历史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知识点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1年统编版历史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知识点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1年统编版历史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知识点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政治体制政治体制 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又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社会治理是国家的 基本职能。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各国都是通过以某种特定的权力分配、机构设置和运行 为特征的政治体制来实现社会治理的。 东西方的政治体制都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大体上说,贵族制、君主制、民主和共 和制是集中主要形式。 每个国家的政治体制都有其独特性,都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 的基础上长期演进的结果。 第第 1 1 课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一、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 (一)夏朝:从禅让制到世袭制

2、 (二)商朝:内外服制度;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 (三)西周 1、贵族等级分封体制: 内容:周天子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控制着镐京和东都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其他地方则分 封给与周天子有血缘关系的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在各地建立诸侯国。 诸侯在国内又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 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度更进一步的政治体制, 诸侯虽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 但也要服 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 2、宗法制:周天子与各级贵族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3、礼乐制:维护统治的文化制度。 4、等级分封政体的特征: 政治权力和血缘关系相结合,是西周整体的基本

3、特征。 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遗存对君主权力有制约作用。 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中央集权。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二、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二、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 (一)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宗法血缘关系的瓦解, 西周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 体。为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各国政治都进行了重大改革,君主专制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 封建政治体制开始产生。 (二)秦朝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1、皇帝制度(秦朝政治体制的核心) 特点:皇位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2、三公九卿制(中央政府) 三公:丞相(百官之长,行政中枢所在,秉承皇帝,统领百

4、官)、太尉(掌军事)、御史 大夫(副丞相,掌管图籍、文书,监察百官)。 九卿:分掌各类政务的机构。 运作:国家重大事情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 3、郡县制(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分为郡、县两级。 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置郡守、郡丞和郡尉,另设监御史掌监察。 郡下设县或道,根据户数的多少,置县令(长)、 丞、尉。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 命。 4、文书行政 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行政, 建立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 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 传送到全国各地。 三、两汉至明清行政体制三、两汉至明清行政体制 (一)中央行政体制 1、西汉 汉承秦制,中央行政体制仍为三公九卿制。汉武帝时期设立“中

5、朝”。中朝:又称内朝, 包括侍中、尚书令、常侍,负责决策。使外朝丞相权力大大削弱,加强了皇权。 西汉晚期后,三公制取代丞相制,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 2、东汉: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 3、魏晋:三省体制逐渐形成。 4、隋唐:三省六部制: 三省:指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是由皇帝直接掌控的中枢 。中书省是受命于皇帝的 决策与出令机构,门下省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三省长官中书令、 门下侍中、尚书令并称宰相, 分掌宰相职权。他们共同议政的地方叫政事堂。 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评价:三省职责明确,相互牵制

6、,削弱相权,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并加强皇 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央行政体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5、宋朝: 宋朝设置三省六部制,但职能废弛瘫痪。 另设中书门下省,其长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履行宰相的职权。 6、元朝:实行中书一省制,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 7、明朝: 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亲理政务,绵延1000多年的丞相制度终结,标志着封建君主专 制发展到更高阶段。 内阁制: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大量政务,成为事实上中央行政的中枢首脑。 性质: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是内侍顾问机构,无决策权。 作用:加强了君主专制。 8、清朝:军机处 特点:简、速、密。地位:军机大臣直接秉

7、承皇帝,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 枢。 影响: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二)地方行政体制: 1、汉朝:郡县两级制。 郡:太守(京师所在地设内史或京兆尹,级别高于一般郡)、郡尉、郡丞。太守开府分曹理 事,各曹属吏分管具体事务,由太守分别任用。 郡下设县(有少数民族地方设道):县令或县长,之下有丞、尉及分曹属吏。 王国与侯国:景帝和武帝后,权力被不断削弱,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 2、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 3、魏晋南北朝:实行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形成内轻 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 4、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

8、5、唐朝: 继承隋制,实行州、县二级制。 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 ),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安史之 乱后,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 。 唐中期后,设节度使(州以上的地方军政长官),逐渐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形成藩 镇割据势力。 6、宋朝:改道为路,又将隋唐时期作为军事管理机构的府变为一级行政区划,形成路、 府、县三级制。 7、元朝: 地方设置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掌管一省政务,简称“行省”。 后 行省演变为地方常设的最咼一级行政机构。形成省、路、 府、州、县的多级行政体制。 意义: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加强了中央

9、集权。 8、明朝: 废行省,设三司,但省的格局并未改变。三司: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原本行省权 力由三司分割)。明朝后期,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 9、清朝: 清承明制,巡抚成了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数省军政大权。 明清时期,省之下设府(直隶州),府下设县(州),相对较为稳定,形成省、府、县三级级 行政体制。 第二课第二课 西方政治体制的产生和演变西方政治体制的产生和演变 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 公元前6世纪,古代希腊城邦国家形成,城邦的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其制度包含一定 的民主因素,但各城邦实行的制度千差万别。 无论是希腊城邦,还是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公

10、民都仅是少数。妇女、外侨和奴隶不仅没 有资格参与政治,还受到剥削和多种压迫。 (一)雅典: 1、雅典是古典民主城邦的代表 国家权力掌握在公民大会、议事会、官员和陪审法庭手中。 公民大会由全体成年男性公民组成,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决定国家法律和政策;议事会 议员从公民中抽签产生,主要负责为公民大会准备决议草案,并参与国家日常管理;官员:由 选举产生,大多一年一任,在任时需接受监督,随时可以被罢免和审判;陪审法庭是主要的司 法机关,陪审员全体6000人,组成规模不等的沈庭审理大小案件。 2、雅典城邦制度特征:直接民主、轮番而治、小国寡民,公民积极参与国家管理。 (二)斯巴达是希腊城邦国家中寡头政治

11、的代表 虽然公民大会名义上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但国王世袭继承, 垄断了军事统帅权; 长老会 议员仅30人, 终身任职; 监察官从全体公民中选举产生, 主持公民大会、 审判国王等重要权力, 一年一任,一般不得连任,不利于充分发挥作用。 (三)罗马共和国 罗马共和国的主要机构包括执政官等高级官员、元老院和公民大会。 执政官:两人,一年一任,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主要职责是担任军事统帅,主持公民大 会和元老院,执行相关决议。 元老院:由卸任高级官员组成, 终身任职,负责向官员提出建议,协调他们的行动。 公民大会有权立法、宣战、媾和和审判,是罗马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其召开和表决都受到 高级官员和元老院的

12、限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所有官职均无薪金,穷人实际上无法当选。罗马共和国政体具有浓厚的贵族寡头特征。 (四)罗马帝国 公元前1世纪末,罗马共和国崩溃,吴大维建立元首制。实际掌握罗马国家大权,形成君 主政治。 在罗马帝国中,皇帝(元首)掌握罗马国家的权力,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法官。军 队听命于皇帝,是实行独裁统治的重要工具。 二、中古欧洲的封建制度二、中古欧洲的封建制度 (一)中古早期的西欧政治 中古欧洲国家建立在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王国的基础上。 最初的日耳曼人君主把他 们征服的地区分封给儿子和随从,形成以封君、封臣为基本特征的封建制度。 法兰克王国的查理大帝一度建立起庞大帝国。但他

13、死后,国家陷入分裂,形成后世西欧3 个主要国家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的雏形。 中古西欧国家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 是王权和基督教会长期并立。 国王依靠教会支持获得 政权的合法性;教会依靠王权扩展基督教,维护教会权威。 在走向统一国家的过程中,王权与教会多次发生冲突。 (二)法国 法王腓力四世与教皇对抗,召开了由教士、贵族和城市市民代表组成的三级会议。三级会 议支持国王,反对教皇,确立了国王有权征税的原则。 三级会议召开,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 国王与贵族、教会、市民通过三级会议相互合作,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王权。 (二)英国:议会君主制 13世纪初,贵族、骑士和市民迫使英王约翰签署大宪章。大

14、宪章肯定了国王的合 法地位与人身的神圣不可侵犯,同时保障教俗封建主的特权,并适当照顾骑士和市民的利益, 1265年,召开国会(大贵族、骑士代表、市民代表)。1295年,再次召开。此后,国王不 断召开议会,议会权力逐渐加强。 14世纪中期,议会分为上下两院,上院由贵族组成,下院由骑士和市民组成,英国进入议 会君主制时期。议会成为国王与贵族、骑士、市民共商国是的平台。 国王通过议会为自己的政策寻求支持;议会则以向国王请愿的形式,要求国王改善统治。 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1618世纪, 资产阶级对专制王权与封建制度发起冲击, 进行了多次资产阶级革命

15、和改革, 确立了近代西方政治制度, 其中以英国君主立宪制、 美国总统制共和制制和法国议会制共和制 最为典型。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 17世纪初,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激起社会各阶层的不满。17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以 及1689年的权利法案,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此后,英国的法律由议会制定,国王无权废止;议会定期召开;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 征收新税和招募常备军。 18世纪,英国逐渐形成议会内阁制度。国王的权力限于邀请议会多数派领袖出任首相,并 批准首相提名的各部大臣,内阁实际掌握政府权力。 19世纪中后期,英国先后进行了3次议会改革,大部分成年男性公民获得了选举权,议员 席位的分配也更

16、加合理,英国民主制度基本形成。 (二)美国总统制共和制 1775年,英国在北美的13个殖民地发起独立战争。随后,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 1787年,美国制定了宪法。宪法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共和国,实行三权分立。美国宪法首次 在一个大国里确立了共和民主制度。 1865年,美国废除奴隶制,黑人随之获得公民权。1920年,妇女获得公民权。历经200余年 的变革,美国民主制度逐渐完善起来。 (三)法国议会制共和制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经历了长期过程。1791年,法国首次建立共和国,但共和制度最初并不 巩固。1870年,法国建立第三共和国,1875年通过新宪法。 1875年新宪法规定,法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17、,众议院有权通过法律,可以推翻内 阁。总统任期7年,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这样,法国中央政府形成了总统和议会两 大权力中心,导致第三共和国政局不稳。 经过数年动荡后,共和派最终在国会中获得优势,并控制了总统职位。法国成为一个议会 制共和国。 第第 3 3 课课 中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中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民国建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这标志着资产 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中华民国釆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 年为民国元年。 (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

18、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规定实行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 多数党产生, 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内阁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临时约法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 主宪法,具有反对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三)政党政治的尝试 1、民国初期的党派 三大党:同盟会、共和党和统一共和党。 宋教仁案、二次革命。 就任正式大总统后,袁世凯先后下令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此后,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2、1928年后的政治 (1)“训政”时期 训政纲领 规定: 在训政时期, 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 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五项, 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执行,

19、五权分立的五院制即依此而设; 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则负责 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 实质:国民党一党专政 (2)“宪政”时期 1948年,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二、中共在根据地的制度探索 (一)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 1930年夏, 全国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分布在十多个省。 在各个革命根据地, 各级苏维埃政权也陆续建立起来。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大会制定了宪法大纲,通 过了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 宪法大纲规定, 中华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

20、民主专政国家, 苏维埃政权属于 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 大会推选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 是创建人 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二)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后,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逐步扩大。 抗日根据地初期称为“边区”, 后期称“解放区”。初期的根据地有陕甘宁、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等边区,抗战胜利时发 展为19个解放区。 为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设置各级参议会, 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 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在政府和其他民意机构中,共产党员只占1/3。

21、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三)解放战争期间 解放战争期间, 中国共产党在政权建设上采取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的办法, 巩固新兴的人 民政权。先后建立东北、华北、中南、西北行政区。 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 作为最高一级的地方政府机关, 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 下行政单位。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49年9月,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确立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和 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1

22、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中央 到地方正式建立起来。 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我 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7年以后,由于受反右斗争扩大化和“左”倾指导思想的影响,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文化大革命”十年中,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更是遭受严重破坏和挫折。 文革结束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渐恢复和完善。 如改进选举制度, 把直接选举的范围扩大 到县一级,实行差额选举; 扩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固定任期(每届5年);赋予省级地 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的

23、权力;等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 (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共中央提出了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 在根本上解决了民主党派的发展前途问题, 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 格局。 改革开放以后, 中共中央进一步明确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 和优点,并提出了一整套关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理论与政策。 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 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 被写入宪法, 使得多党 合作和政治协商走上了制度化轨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统编版(2019)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