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5 文言文特殊句(教师版含解析)-2021年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文言文阅读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90927 上传时间:2021-08-3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05 文言文特殊句(教师版含解析)-2021年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文言文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专题05 文言文特殊句(教师版含解析)-2021年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文言文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专题05 文言文特殊句(教师版含解析)-2021年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文言文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专题05 文言文特殊句(教师版含解析)-2021年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文言文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专题05 文言文特殊句(教师版含解析)-2021年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文言文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专题 05 05 文言文特殊句式文言文特殊句式( (解析版解析版) ) 考点穿透考点穿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现代汉语 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 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 我们把那些谓语放在主语前的现象叫做“谓语前置”或“主谓倒装”,那些宾语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 前面的现象叫做“宾语前置”,把那些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定语后置”,把那些介词短语即状 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介词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

2、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注意点:判断句中谓语 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 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 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 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 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 省略句: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在古汉语中,省略现象更为普遍,而且按照现代汉语习惯,一些 不能省略的成分也都省略了。 典例在线典例在线 一、阅读

3、出师表选段,回答后面小题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 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 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 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弛。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扇青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 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

4、奸凶,兴复汉室,还于 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伟、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神、允 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3.从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角度考虑,选出下列各项中不同类的一项。( ) A.痛恨于桓、灵 B.躬耕于南阳 C.咨臣以当世之事 D.不宜妄自菲薄 【答案】D 【解析】考查对文言句式的理解。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 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

5、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 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本题 ABC 三项都是介宾短语后置句,是倒装句;D 项是省略 句。故答案为 D. 二、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文言句式 (1)非若是也 (2)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3)受地于先王 (4)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答案】 (1)判断句,非 也表否定判断。 (2)判断句,.表判断。 (3)倒装句,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先王受地 (4)省略句,省略主语吾。 【解析】 (1)非若是也:不是像你说的这样。非.表否定判断,判断句, (2)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表判断,判断句。(3)受地于先王:

6、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正常语序为于先王受地,倒装句,状语后置。 (4)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实在不敢交换啊!省略 主语吾,是省略句。 三、下列对句子特殊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学相长也。(判断句) 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倒装句 C.力恶其不出于身也。(判断句) D.其此之谓乎。(反问句)下 【答案】D 【解析】考查文言文的特殊句式;D.其此之调乎是倒装句,反问句不属于特殊句式;故选 D. 四、列对句子特殊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 B.去以六月息者也。(判断句 C.庄子与患子游于濠梁之上。(倒装句

7、) D.是鱼之乐也。(判断句) 【答案】B. 【解析】 考查对文言句式的理解。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 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 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其中宾语前置句一般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和否定 句中代词作宾语,还有固定结构唯*结构;判断句注意者也;被动句注意为*结构和见于;定语后置 句注意之者:介宾短语后置句经常用于以引导。本题 B 项去以六月息者也是倒装句。句意是:乘着 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故答案为 B 名师点睛名师点睛 文言文的常见特殊句式

8、 文言文的常见特殊句式有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这里面,前三种好判断,最难得 就是最后一个倒装句,因为倒装句又可以分四类:谓语前置、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一、判断句 判断句表示判断啊,这个很好区分,就是“什么是什么”或者“什么不是什么”,在现代文中我们都 用“是”来表示判断,但在古文中,表示判断句的结构很多,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助词来表示判断。 1、用“者,也”;“者也”;“也”表示判断句的结构。 例如:在爱莲说中,“莲,花之君子者也”就表示判断。同样“廉颇者,赵之良将也”、“粟者, 民之所种”都表示判断句。 2、用副词“耳、乃、则、皆”等词表示判断。 例如:“梁父即

9、楚将项燕”、“臣乃市井鼓刀屠者”、“环滁皆山也”均是判断句。 3、用动词“为”“是”来作为判断句的标志。 例如:在桃花源记中有一句话“问今是何世”,意思是“(这里的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就是一 个判断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中的“为”就是判断句的标志词 4、主谓结构直接表示判断。 这种形式句子比较简单,虽然没有标志性的判断词,但是有简单的主语和谓语,翻译过来,就是一个 判断句。 例如:三国演义中有句话 ”刘备天下枭雄”,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刘备是当今天下的豪杰”, 这是一个明显的判断句。 5、判断句既可以表示肯定,当然也可以表示否定,所以在文言文中“非、无、莫、未”等表示否定的 词,也可以

10、表示一个否定的判断句。 例如:在师说中有“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这里面“非”表示“不是”的意思。这句 话意思是“人不是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的,谁能没有疑惑呢?” 以上五点,表示判断句的句式和标志性词需要大家整理、记忆。 二、被动句 简单说,被动句的主语不是动作的实施者,而是动作的被动者。 1、文言文中经常用“于、为、为所、被”等词表示被动的意思。我们举几个例子: 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里面的第一个“于”表示被动,这句话意思 是“李氏子蟠六种经书和传注都在学习,不受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拘束,跟我学习”。 再例:鸿门宴中“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意思是“否则,你们

11、这些人都要被俘虏”翻译成现 代文,这不就是个被字句吗? 2、有的句子,没有被动词,但是翻译过来隐含着被动。 例如: 愚公移山中“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就应当翻译成”被 所感动”。 三、省略句 在现代文和古文中都能出现,在古文中,省略的现象更为常见。 省略句顾名思义省略了句子成分,省略句都可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者量词。 例如:最常见的就是在对话中,省略了主语,直接出现谓语和宾语。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这句话中,在“曰”前,就省略了说这句话的主语孟子。 桃花源记中,”承前省。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当中就省略了主语渔人。 四

12、、倒装句 这是比较难的部分,也是中考和高考中经常考察的内容,因为在文言文中倒装句经常出现。 倒装句,就是将正常句子的顺序颠倒过来。倒装句包括了两个前置句和两个后置句。 1、主谓倒装,又叫谓语前置。本来正常句子应该是主谓,可是主谓倒装就是将谓语放在主语前面。这 种句式在感叹句、疑问句中经常出现,目的是为了加强语气,其强调作用。”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就是主谓倒装。 2、宾语前置,在正常语序中,宾语放在谓语的后面,而在倒装句中宾语在谓语的前面,就叫宾语前置。 a、否定句中代词可以作宾语。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b、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如“沛公安在?” c、有些宾语前置表示强调。如木兰辞中

13、的“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中的“关山度”,其实是 “度关山”,强调“跨过一道道山”。 3、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中,定语是位于中心词前面的,但为了突出中心词,有时候会把定语放在后面。 例如:在核舟记中“尝贻余核舟一”,就是定语后置,“核舟一”表示的是“一个核舟”的意思, 在这里把中心词“核舟”提前突出中心词。 4、状语后置,正常语序状语是在谓语前面的,如果放到了谓语的后面,就成了状语后置。 例如:在愚公移山中“告之于帝”其实是“于帝告之”的倒装,翻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狼中“屠惧,投以骨”,其实应该是“以骨投之”,翻译为“把骨头扔给狼”。 考点通关考点通关 一、阅读岳阳楼记片段,完成后面

14、的问题。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 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欤!微斯人,吾谁与归! 下列特殊句式与微斯人,吾谁与且!不同类的是() A.时人莫之许也 .宋何罪之有? C.马之千里者 D.弗之急 【答案】C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掌握。这首先需要学生对句意有正确的理解,同时加强对文言句式的积累。题 干中的微斯人,吾谁与归!是倒装句。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二、下列不是文言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 A.陈胜者,阳城人也

15、。 B.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C.微斯人,吾谁与归? D.永之人争奔走焉。 【答案】 【解析】考查对文言特殊句式的理解。D 项不是特殊句式,A.判断句;B.省略句;C 宾语前置。 三、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刻曰:肉食者鄙,未 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患未遍,民弗 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 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3. 你从所学课文中找一句和“何以战句式相同的句子。 【答案】宾语前置句即可 【

16、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宾语前置是普遍存在于句子中的一种语法现象,一般都包括:否 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等。大多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 二是有宾语前置的标志出现。何以战是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以何战。类似句子有何陋之有宋何罪 之有?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等。 四、醉翁亭记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乌 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2.与所给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17、例:行者休于树 A.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B相与步于中庭 c.微斯人,吾谁与归? D.帝感其诚 【答案】B 【解析】 A.判断句。 B.与所给句式相同。都是状语后置句 C.宾语前置句。 D.被动句。 故选B。 【点睛】译文: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 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 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 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真题在线真题在线 【一、【一、2

18、0202020 年山东省菏泽市中考】年山东省菏泽市中考】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 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 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 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愚公移山) 【乙】 项籍 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 不足学,学

19、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后刘、项相争,刘邦智取,项籍以力斗,然终为刘所败,乃智穷也。 (选自司马迁项羽本纪,有改动) 【注】项籍:项羽,名籍,字羽。项梁;项羽叔父。 6. 下列各项中,不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 A. 甚矣,汝之不惠! B. 忌不自信。 C.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D. 南冥者,天池也。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辨析能力。文言句式有:倒装句、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 A倒装句; B倒装句 C倒装句 D判断句。 故选D。 【点睛】译文: 甲: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

20、下的 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 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 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 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 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乙:项籍少年时,学习认字写字没有完成,便放弃了;又学习击剑等武艺,也没有学成。项梁

21、对他很 生气。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只能抵挡一个人,不值得学,要学习能抵挡成 千上万人的本领(即兵法)。”于是项梁就传授项籍军事知识,项籍非常高兴,大致了解兵法的意思,又不 肯完成学业。 后来,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刘邦凭借智取,而项羽则用蛮力拼斗,然而最终被刘邦打败,是智力不 足啊。 【二、【二、2020 年浙江省绍兴市】年浙江省绍兴市】 文言文阅读 世人无贤不肖,皆言“忍”。若真能忍,则其取祸必少,败事必寡。 昔里中一富儿素 悭,亦能从事于忍。遇仇家欲嫁祸,乃贿一乞丐,于元旦托乞,故出言詈 之,富儿不 为动;已复詈其妻子,富儿不胜忿,持梃挞之,一击而毙,为仇家所持,竟

22、坐 偿。此知从事于忍,至于难 忍,而卒不能忍者也。 刘忠宣公里居,舟行水畔,一人方帽青衫,呼公名大骂,若为不闻也者。其人骂至五里许 ,倦而返。 不逾月,一主政以公差舟 行,前一人复骂主事,如骂刘公者;主政曰;“何物怪人?横逆至此。”命抶 之 二十,不数日死。 及死,乃知其宗室而病心 者,主政竟坐偿。人乃问忠宣曰;“公何以知此人宗室而不 与较耶?”公曰:“余位卿贰 ,彼知我而故詈之非有所恃何以及此余故不问。”此烛患于未来,而能忍人 之所不能忍者也。 吁,世之言忍者,能以刘公为法 ,必能寡过 。 (选自江盈科雪涛小说,有删改) 注释詈(l);骂。坐;犯罪。抶(ch);笞,鞭打。病心:指患心痛之疾。

23、备位卿贰:备 位,指任职,古居官的自谦之词。卿贰,即二品、三品的京官。烛:洞察。法:规范,准则,模范。 此处指学习的榜样。 16. 翻译文言文时,将句子中的省略成分补充完整,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请在括号里写出省 略的内容。 ( )遇仇家欲嫁祸, ( )乃贿一乞丐,于元旦托乞。(丐)故出言詈之,富儿 不为( )动。 【答案】 16. 富儿 仇家 之 【解析】 本题考查补齐省略成分。第一空:本句承接上文的“昔里中一富儿”,故应填“富儿”。第二空:本 句承接上一句的“仇家欲嫁祸”,故应填“仇家”。第三空:本句承接上一句的“故出言詈之”,故应填 “之”,代乞丐。 【点睛】译文: 世上那些没有

24、贤德行事不肖的人,都说“忍”。如果真能忍,那么他遇到祸事一定少,败坏事情也一 定少。 过去乡里曾经有一个富家子一贯小气,也能做到忍。遇到一个仇人想要嫁祸于他,于是就收买一个乞 丐,在元旦这一天上门行乞,故意出言骂他。富家子不为所动;接着又骂他的妻子和孩子,富家子再也不 能控制愤怒,拿着长棍打他,只一下就把他打死了。富家子被仇人以此为依仗告发,最终犯罪坐牢来抵偿。 从这件事可以知道,致力于忍,但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最终就不能再忍了。 刘忠宣居住在乡里,一日乘船行于水边。一个人戴着方帽,穿着青衫,呼喊着他的名字大骂。他好像 是没有听到的样子。那个人骂了有五里多路,累了才回去。不到一个月,一位主政因

25、为公家的差事乘船出 行,前面有一个又骂这位主政,就好像骂刘公一样。主政说:“这是什么怪人?蛮横忤逆到了这种地步。” 命人鞭打了他二十下。没几天这个人就死了,等到他死的时候,人们才知道他家里有患心痛之疾的人,这 个主政最终以犯罪做牢来抵偿。别人于是问刘忠宣说:“您凭什么知道这个人的家里有人得了心痛之疾, 而不与他计较呢?”刘公说:“我担任官职,他了解我的情况,就故意骂我,如果不是有倚仗,又怎么会 到这一地步呢?所以我不问他。”这就是洞察了未来的灾难,能忍受别人不能忍受的事情啊。 唉,世间说“忍”的人,如果都能以刘公为榜样,一定能少犯错啊! 【三、【三、20202020 年黑龙江省绥化市中考语文】

26、年黑龙江省绥化市中考语文】 阅读何陋轩记(节选),回答下列小题。 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 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 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国 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夷之人其好言恶詈,直情率遂。 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 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予尝圃于丛棘之右, 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 之以卉药,琴编图史,学士之来游者, 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 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何陋”,以信孔子之 言。 【注释】守仁,指王阳明。蔡:周时国名,在今河南南部。上

27、国:国都,郁:阻滞。莳(sh ):载种。琴编:琴书。通都:四通八达的都市。 15. 下列语句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皆以予自上国而往”中的“以”字是“用”的意思。 B. 文中画横线句“将陋其地弗能居也”正确的停顿应为“将陋其地/弗能居也”。 C. “予尝圃于丛棘之右”从文言句式上看是判断句。 D. “以信孔子之言”和“无丝竹之乱耳”两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都译为助词“的”。 【答案】15. B 【解析】 这道题考查对文言综合知识的理解。 A“以”:以为、认为; C“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是一个陈述句; D第一个“之”:助词,的/第二个“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故选 B。

28、 【点睛】译文: 从前孔子想搬到九夷(偏远的地方)去住,别人都认为那里偏僻落后。孔子说:“君子居住在那里,有什么 偏僻的呢?”我因罪被贬龙场。龙场,在古蔡国属地以外的边远地区。人们都以为我从国都到这里,一定 会嫌弃这里偏僻,不能居住。然而我在此地生活了十个月,过得安宁而快乐。我刚来的时候,没有房子居 住,住在丛棘之中,则非常阻滞。迁到东峰,就着石洞住下,又阴暗潮湿。我曾在丛棘的后边开园种菜, 老百姓纷纷砍伐木材,就在这地方建造了一座房子让我居住。我于是种上桧柏、竹子遮蔽它,又栽上芍药 等花卉。(摆上)琴书和图册史书,来交往的文人学士,也慢慢聚集增多了,在此之后到我轩中的人,好像 来到了四通八达的都市,而我也忘记了我是住在偏远的地方,于是给房子取名为“何陋”,用来伸张孔子 的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语文中考 > 二轮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