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单元检测卷第五单元检测卷 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得分: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 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 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 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 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 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 立和隔膜。 孤
2、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 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 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 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 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 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 是乡。 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 特色, 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 惯的。这是
3、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 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 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 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为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 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 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 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 这过程是 论语 第一句里的“习”字。 “学”
4、 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 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 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 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 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 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 “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 信任。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 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
5、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 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 个别关联。 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 我读 论语 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 土社会的特性了。 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 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 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 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 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 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 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
6、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后,乡村社会中的变化确实如有些学者所观察到的,行政村中的 村民之间相互认识而不熟悉,缺乏共同生活的空间,而大批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 更是带来乡村社会普遍的空巢现象。 尤其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 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既有的伦理观念、道德、价值等正在 失去约束力。但是,这可以称之为物、周围环境的变化,而长期浸淫于熟悉社会 而习得的“给予”和“亏欠”的人情传统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规则等还存在巨 大影响。 众多研究表明,生活在乡村社会的农民,虽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但依旧 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
7、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也由 此不断延续下去。而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中虽然遭遇到大量陌生关系,但在大多 数情况下依靠血缘、亲缘、宗缘和地缘等,结成亲密的社会关系网络,并且依此 确认其自我身份,进而形成一种新的“地方认同” 。可以看出,熟悉社会已遭遇 强烈冲击,但在日益变动的社会结构中仍有影响。 (摘编自黄锐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 ) 材料三 “熟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 而非 指微观的、 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 经历经济转型、 社会与文化变迁之后, 乡村社会中诸多微观结构与行动都可能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 其中就包括人 际关系和交往方式的变化。然而,村落共同体
8、的地方性以及共同体的整体性特征 依然留存。 在村落共同体中,村民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熟悉的关系并非指具体的两个 个体间的交往情况和熟知程度,而是指村落社会关系是相互熟知的。熟悉的社会 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的社会,也是一种信息透明的社会。信息对称指的是自我与 他人是知根知底的、相互能达成默契的。不论两个村民个体之间是否有直接的交 往和互动,也不论一个人对其他个体具体情况的熟知程度如何,人们都能达到相 互熟知或知根知底,因为村落共同体本身就是一个信息透明的社会。在一个固定 的场域里,个人及其社会关系的信息其实是有目共睹的,而且人们的行动信息也 容易为村里人所知晓,并不一定需要专门的努力就能达到。 熟
9、悉关系仍代表着乡村社会的一种特质, 因为这是与城市社会关系有着本质 区别的。尽管在城镇化扩张和乡村劳动力流动的冲击下,乡村社会熟悉关系也处 于变迁之中,但在村落生活共同体依然存续的情况下,基于地缘和血缘而形成的 熟悉社会关系的特征也就继续留存。 (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 )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乡土社会里,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谋生方式,从土地中 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固守乡土。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乡村之间的 彼此关系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微型村落的存在
10、。 C.乡村社会的农民,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而现 在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很难延续下去。 D.“熟悉的社会”是指个体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和微观的社会网络状况;在村 落共同体中信息对称,村民个体之间知根知底、能够达成默契。 解析 B 项,强加因果,根据文意,“所以”前后分句不是因果关系;C 项,曲 解文意, “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很难延续下去”错误,材料二“熟悉社会已遭遇 强烈冲击, 但在日益变动的社会结构中仍有影响”; D 项, 曲解概念, 似是而非。 “是指个体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和微观的社会网络状况”错误,根据材料三, “熟悉的社会” 是对乡村社
11、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非指微 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 答案 A 2.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 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是有区别的。 B.乡土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 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C.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知是个别的。 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 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材料二认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 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 络开始裂变,与材料一的一些说
12、法相近。 解析 B 项,无中生有,“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于文无据。 答案 B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A.“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 B.“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C.“乌鸦反哺,羔羊跪乳。” D.“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 解析 C 项,“乌鸦反哺,羔羊跪乳”一般喻指报恩父母,材料一无此观点。 答案 C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 分) 答案 开篇提出观点,开门见山,旗帜鲜明;采用层进式的论证结构,层层 深入,逻辑性强;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等。 论证语言通俗自然,深入浅
13、出。 5.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乡土社会需要做出哪些改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 法。(6 分) 答案 增加社区间往来,突破地域限制,走出孤立的社会圈子;重视契约, 增强法理意识;突破狭隘思想,追求普遍真理(或普遍原则)。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祖巷(节选) 王剑冰 进了村子就看到了高高的牌楼,上面写着“珠玑古巷,吾家故乡”。我先见 到了家乡的花,艳红艳红的,一问,洛神花。守着花的女子说,这种花富含氨基 酸,剥开花瓣泡水,对人好着呢。 八百多年的驷马桥卧在彩虹里,桥下一道水,流得更久。石雕门楼框着悠长 的古巷,巷道铺着石子,凸凹的感觉,
14、透进脚心。雨和尘沙,会顺着凹痕滑走, 滑走的,还有轰轰烈烈或平平淡淡的时光。 明清时期的老宅子,有些挺立着,有些歪了肩角。灰薄的瓦,干打垒的墙, 墙上刷的白灰,掉了一半的皮。一口“九龙井” ,依然清澈甘洌,酿出的酒、沏 出的茶都味道醇厚,制出的豆腐也嫩滑爽口。 慢慢地发现,这些拥挤的房屋都有极高的利用价值,不唯是生活功能,还有 团结功能。瞧,屋头大都贴了祠堂的名牌,这边是谢氏祠堂,那边是杨氏,旁边 是冯氏,然后赵氏、钟氏、赖氏 我随脚踏进旁边的谢氏祠堂。阳光从祠堂后面照进来,满屋亮堂。房屋设计 很讲究, 会在后方为太阳留下通道, 中间为雨水留下位置。 这样的老宅气韵祥和, 舒适透爽。一侧的墙上
15、贴着红纸,上边写着人名。一位老者从后面走出来,还没 看清脸面,先见到露齿的笑,说来了,谢家的?我说是来看看。老人叫谢崇政, 七十五岁了,三个孩子都在外地,自己与老伴在这里,没什么事,就帮助谢家迎 迎客人。说话间我已经明白,墙上的名单,都是最近前来认祖的。 告别老谢出来,闪过诸多门口,前面出现了一座门楼,上面的石匾题为“珠 玑楼” 。门楼两旁,有不大的摊子,摆着细长的卷烟,竟然叫“珠玑烟” 。摊后的 女子笑意盈盈,介绍说,珠玑巷早就有种烟的历史,自家的烟叶收了用不完,便 学着做卷烟,就地消化。巷子里还有不少卖腊鸭的,一排排腊鸭挂在阳光下,泛 着油亮的光彩,而且都标着是“腊巷”的腊鸭,一问,腊巷就
16、是珠玑巷的一条街。 这让我立时想起前两天遇到的老者,难道他是珠玑巷人? 我来时, 火车卧铺外边走廊上一个小女孩让老人跟着她学诗, 老人总是说错, 小女孩就一次次地教。 原来, 老人是带孙女回老家。 小女孩长着一双明亮的大眼, 蓄一头短发,很是可爱。爷爷说,我来说一个,你也跟着学,爷爷就一句一句地 说着当地的土谣: 月光光,照地堂, 虾仔你乖乖聊落床。 听朝阿妈要赶插秧啰, 阿爷睇牛佢上山岗喔 小女孩真学了,学的腔调也跟爷爷一样。后来知道他们也在韶关下车。这小 女孩叫安安, 她说爷爷家在居居。 我问老人“居居”在韶关哪里, 老人说在南雄。 我恰巧要去南雄。老人说,欢迎你到我们村子去看看,现在外边
17、来的人可多了, 还有旅行社的。后来才知道,老人的口音被误听了,比如说村里的人“不傻”, 实际上说的是“不少”。那么,老人口中的居居巷,可不就是这个珠玑巷!老人 说他们那里的腊鸭誉满岭南, 只有“腊巷”的人做的腊鸭才正宗。 老人说他姓刘, 一个村子以前有一百多个姓。当时觉得他过于自豪,现在才明白他讲的是实话。 我便有意去寻找刘氏祠堂。 这是古巷较大的一座祠堂,深而广,屋顶的天窗不止一个。阳光射进来,里 面显出明明暗暗的层次,案子、条凳、廊柱、匾额,使得整个祠堂器宇轩昂。我 们进门的时候,一个女子从旁边跟进来,显现出友好的热情。她说祠堂是刘氏宗 亲举办大事的地方。我问刘姓在珠玑巷有多少人,回答是十
18、几户。县史办的李君 祥说,珠玑巷的人渐渐迁出去,现在留下的还有三百五十多户,一千八百多人。 十几户也不算少了,刘、陈、李、黄都属于大户。 巷头汪着一泓水,水边一棵古榕,铺散得惊天动地。水叫沙湖,连着沙河, 水从桥下流走,顺着古巷流到很远。沙水湖北畔,有个“祖居纪念区” ,区内一 座座新起的祠堂,风格各异,气势雄伟。这些祠堂都是仿古建筑,有的还立了牌 坊, 哪一座都比原来的宏阔。 转到黎氏祠堂, 我看到一位老太领着一个小女孩玩, 小女孩像火车上的那位小姑娘。我忽而醒悟,难道老者说的不是姓刘而是姓黎? 我上去叫了一声安安。小女孩回头来看,还真的是。小女孩向我介绍说,那位老 太是她奶奶。她和她奶奶热
19、情地邀请我去她家做客。 离开有些热闹的街巷,深入进去,便看到了生活的自然。那是岭南特有的乡 间景象。一扇扇门内,都干净整洁,有的院里晒着辣椒,红红黄黄的,好几摊子。 有的门通着后边,过去看,一间间住房都有人。见了,热情地招呼,问来自哪里, 姓什么。周围是长叶子的芋头,在土里不知道有多大。开花的南瓜,一个个垂挂 着,无人摘取。墙上翻下的植物,像仙人掌却不长刺。秋葵顺着高高的枝,独自 爬过了墙头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祖巷的历史悠久,文中用八百多年前的驷马桥卧在彩虹里、悠长的古巷和明清 时期的老宅子现在还挺立着来体现。 B.祖巷的老房子虽然很拥挤,但有极
20、高的利用价值,屋头大都贴了祠堂的名牌, 既具有生活功能,也有团结功能。 C.“珠玑巷的人渐渐迁出去”, 作者借县史办李君祥的陈述委婉地表达出他 对祖巷人离开家乡的不理解。 D.文中“我说是来看看”“我忽而醒悟, 难道老者说的不是姓刘而是姓黎?”等 信息都表明了“我”的游客身份。 解析 C 项,“表达出他对祖巷人离开家乡的不理解”分析错误,珠玑巷的户数 和人数变化的信息是客观陈述。 答案 C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开头以牌匾名“珠玑古巷, 吾家故乡”直接点明写作对象, 既照应了标题, 又总领了下文的内容。 B.文章描绘了祖巷中谢氏祠堂、刘氏祠堂
21、和黎氏祠堂的不同特点,通过对比突出 了祖巷的发展变化。 C.文章结尾对祖巷的庭院、植物景象进行了描绘,富有画面感,展现了祖巷的温 馨和谐,给人以世外桃源之感。 D.文章总体上以“我”游览祖巷的踪迹为线索来贯穿内容,移步换形,让读者跟 随“我”的脚步看到了祖巷的面貌。 解析 B 项,“通过对比突出了祖巷的发展变化”分析错误,并无对比之意,并 不是为了突出祖巷的发展变化,而是传承。 答案 B 8.文中插叙了在火车上碰到小女孩与老人的事件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分析。 (4 分) 答案 丰富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波澜性,使叙述产生了变化。通过老人 带孩子回祖巷和教孩子学土谣,进一步表达了祖巷人热爱故乡
22、、传承家乡文化的 主题。引起下文寻找刘氏祠堂,与下文碰到小女孩的情节相照应。 9.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选文中体现了祖巷人怎样的形象特点。(6 分) 答案 祖巷人无论走向多远, 都会回到故乡寻根认祖, 体现出祖巷人慎终追远、 热爱故乡。 祖巷人做洛神花茶、学做并销售“珠玑烟”和“腊巷”品牌的腊鸭 以及对祖巷的照料、维护与守候,体现出祖巷人爱护并传承故乡的历史文化。 从祖巷拥挤的房屋中有各种姓氏的祠堂,大家济济一堂,并热情接待外来者,体 现出祖巷人团结、热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程辉字日新,蔚州灵
23、仙人也。皇统二年,擢进士第,由尚书省令史升左司都 事。久之,为南京路转运使,以宫殿火,降授磁州刺史。大定二十三年,拜参知 政事。 世宗谕之曰:“卿年虽老,犹可宣力。事有当言,毋或隐默。卿其勉之。” 一日,辉侍朝,世宗曰:“人尝谓卿言语荒唐,今遇事辄言,过于王蔚。”顾谓 宰臣 曰:“卿等以为何如?”皆曰: “辉议政可否,略无隐情。 ”辉对曰: “臣年 老耳聩,第患听闻不审,或失奏对。苟有所闻,敢不尽心。”旧庙祭用牛,世宗 晚年欲以他牲易之,辉奏曰:“凡祭用牛者以牲之最重故号太牢语曰犁牛之 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古礼不可废也。”二十四年,世宗幸 上京,尚书省 奏来岁正旦外国朝贺事,世宗曰:“上
24、京地远天寒,朕甚悯人使劳苦,欲即南京 受宋书,何如?”辉对曰:“外国使来必面见天子,今半途受书,异时宋人托事 效之,何以辞为?”世宗曰:“朕以诚实,彼若相诈,朕自有处置耳。 ”辉以为 不可,于是议权免一年。会有司市面不时酬直,世宗怒监察不举劾,杖责之。以 问辉,辉对曰: “监察,君之耳目。所犯罪轻,不赎而杖,亦一时之怒也。 ”世宗 曰: “职事不举,是故犯也,杖之何不可。”辉对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 追。 ”二十六年,以老致仕 。次年,复起知河南府事,辉辞以衰老不任,曰:“臣 犹老马也,刍豆待养,岂可责以筋力。今河之径河南境上下千余里,河防之责视 彼尤重,此臣所以忧不任也。”于是特诏不预河
25、事。承安元年卒,谥 曰忠简。 (节选自金史 程辉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凡祭用牛者/以牲之最重/故号太牢/语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 舍诸/古礼不可废也 B.凡祭用牛者/以牲之最重/故号太牢/语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 舍诸/古礼不可废也 C.凡祭用牛者/以牲之最重/故号太牢/语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 舍诸/古礼不可废也 D.凡祭用牛者/以牲之最重/故号太牢/语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 舍诸/古礼不可废也 解析 “犁牛之子”是名词性短语,而“骍且角”是并列结构,意为“长着红色 皮毛且两角整齐”
26、,所以应在“角”后断开,由此排除 A、D 两项;根据句意, “勿用”的宾语应为“骍且角”的“犁牛之子”, 且“山川其舍诸”意为“山川 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句意完整,中间不可断开,由此排除 B 项。 答案 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宰臣,在文中指处于重要地位的大臣们,一般而言,“宰”字在古代可作官员 的通称。 B.幸,指封建帝王驾临某个地方,用在人身上时,“幸”指的则是女子得到帝王 的宠爱。 C.致仕,指官员达到规定年龄时交还所任官职,办理退休,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 十岁,如有疾患则可提前。 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朝廷依其生前
27、事迹给予的称号,有美谥、 平谥、恶谥。 解析 B 项,“幸指的则是女子得到帝王的宠爱”说法片面。“幸”在古代 指得到封建帝王的宠爱,不分男女。 答案 B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程辉是进士出身,曾被人说言语荒唐,被皇帝激励后变得遇事敢言;皇帝当众 表扬他,认为他议论朝政得失没有丝毫隐瞒。 B.世宗在晚年时,想在举行庙祭的时候用别的牲口,而不用牛,程辉上书表示反 对,认为不可废弃古代的礼仪。 C.程辉认为世宗体恤使者正月朝贺的劳苦而半途接受国书的做法欠妥, 会给以后 的宋朝人留下仿效的借口,他的反对最终奏效。 D.面对世宗询问,程辉不苟同,而是指
28、出皇帝在一怒之下做出的杖责决定惩罚过 重,监察官员所犯的罪轻,应先给其补救的机会。 解析 A 项,根据文中“皆曰:辉议政可否,略无隐情。”可知,认为程辉 议论朝政得失没有丝毫隐瞒的是“宰臣”,不是皇帝。 答案 A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臣年老耳聩,第患听闻不审,或失奏对。(4 分) (2)职事不举,是故犯也,杖之何不可。(4 分) 答案 (1)我年纪老迈耳朵听不清,只怕听来的消息不准确,或者上奏回复有失 误。 (2)本职工作不干,这是故意犯罪,用杖刑责罚他们有什么不可以的。 14.皇帝任命程辉为河南府事,程辉为何推辞?请简要回答。(3 分) 解析 解答此题,
29、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如“臣犹老马也此臣所 以忧不任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答案 程辉深知黄河防务责任重大,而自己已年老体衰,害怕不能胜任。 【参考译文】 程辉字日新,是蔚州灵仙人。皇统二年,考中进士,由尚书省令史升任左司 都事。过了很久,任南京路转运使,因为宫殿发生火灾,降职为磁州刺史。大定 二十三年,被授予参知政事一职。世宗告诉他说:“你虽年老,仍可以尽力。有 该说的事,不要隐瞒沉默。你尽力吧。”一天,程辉侍立朝堂,世宗说:“人们 曾说你言语荒唐, 你现在遇事就敢说, 超过了王蔚。 ”又望着朝廷重臣们说: “你 们认为怎么样?”(重臣们)都说: “程辉议论政
30、事得失,完全没有任何隐瞒。 ”程 辉回答说: “我年纪老迈耳朵听不清,只怕听来的消息不准确,或者上奏回复有 失误。如果有自己知道的,怎敢不尽心尽力。 ”过去举行庙祭用牛,世宗晚年想 用别的牲畜代替,程辉上奏说: “凡是祭祀都用牛,是因为牛是牲口中最重要的, 因此被称为太牢。 论语中说: 杂色耕牛生的小牛长着红色皮毛且两角整齐, 即使想不用(它祭祀),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古代礼仪不可废弃。 ”二十 四年,世宗到上京,尚书省上奏明年正月初一外国使臣朝贺的事,世宗说: “上 京地处偏远,天气寒冷,我很同情使臣的劳苦,想在南京接受宋人的国书,怎么 样?”程辉回答说: “外国使臣前来必定面见天子,现
31、在在半路接受国书,以后 宋人借此事仿效,(我们)拿什么推辞?”世宗说: “我用诚实相待,他们如果欺 诈,我自有办法处置。 ”程辉认为不行,于是商议暂且停一年。恰逢官府买面不 按时付钱,世宗对监察官员不举报弹劾感到愤怒,用杖刑责罚他们。拿此事询问 程辉,程辉回答说:“监察官,是君主的耳目。他们犯的罪轻,不赎罪而直接行 杖刑,也是(陛下)在一怒之下做出的。”世宗说:“本职工作不干,这是故意犯 罪,用杖刑责罚他们有什么不可以的。 ”程辉回答说: “过去的事已不可挽救,今 后的事仍可努力。 ”二十六年,程辉因年老辞官。第二年,又被起用掌管河南府 事,程辉以衰老不堪重任为由推辞,说: “我就像一匹老马,
32、用草和豆喂养,怎 可要求它出力。如今黄河贯穿河南境内上下一千多里,河防的职责在那里尤其重 大,这就是我担心不能胜任的原因。 ”于是(皇帝)特别下诏让他不管黄河治理的 事。承安元年程辉去世,朝廷赐谥号为忠简。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月 杜 甫 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 。 时时开暗室,故故 满青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 本诗为大历二年(767)六月初所作。安史之乱后,杜甫一直在西南一带漂 泊,此时正困居夔州。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故 故:常常;频频。 15.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
33、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首联“万里”一词突出空间范围之广,反衬了诗人个体的渺小,表现出诗人内 心的孤独。 B.“时时”“故故”相对,运用叠词,描写出清辉满屋的情景,诗人的内心也因 而豁然开朗。 C.第二、三两联对仗工整,既写出了月亮的殷勤多情,又描绘出了月亮的清冷疏 远。 D.全诗以明月起兴,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 情。 解析 B 项,“诗人的内心也因而豁然开朗”理解错误。 “时时”二句既写出月 的殷勤关切,又写出诗人饱经丧乱,常常夜不成寐、望月思归。 答案 B 16.本诗题目为“月”,为何却在尾联写乌鹊?请谈谈你的理解。(6 分) 答案 尾联化
34、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一句,由写月而写 乌鹊, 联想自然。 乌鹊的形象暗喻诗人漂泊无处栖身, 这与前面“万里瞿唐月” 所承载的漂泊之意互为呼应。乌鹊意象还寄寓抱负不得伸展及怀才不遇之意, 写乌鹊宕开一层新意。(注: 短歌行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句是曹操求贤之 意,此句反用乌鹊飞落江边,表明无枝可依之意)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岳阳楼记中,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 “ , 。” (2)今人常用杜甫登高中的“ , ”两句 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3) 琵琶行 中, 描写琵
35、琶女初次出场时的情态的诗句是: “ , 。” 答案 (1)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2)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3)千呼 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作为一棵树, 它实在是太老了。 树干, 已基本被风干了。 曾经很壮大的树冠, 由于不堪负重,每年都要折断一部分。如今,只剩下屈指可数的几枝了。但那几 枝,顽强地活着,做着一棵树应该做的事情。春天,它一样也要发芽,抽叶。也 要多多少少地飞一些杨花。但更多的时候,它在糊里糊涂地活着。就像村子里的 一些老人, 老到了一定的时候, 就基本上认不得别人了。 说着别人听不明白的话。 白
36、天睡觉,晚上就在村子里四处转悠,自言自语。那些老人,转着转着,就转到 了这棵树的下面。然后,老人和老树,在絮絮叨叨地说一些只有他们才能听得懂 的话。 树,觉得自己活着越来越没意思了。它的树干,开始悄悄地腐烂。一些它见 都没有见过的虫子开始吞噬它的内脏。心脏,没有了。肝脏,也没有了。肺,也 没有了。树,还是顽强地活着。它自尊地活了一辈子,它不想轻易地倒下去。它 的树干,不能支撑那硕大的树冠了。一个秋天的夜里,它放弃了自己身上最壮的 一根树枝, 让它倒在了脚底下。 它有一些绝望地望着那个也已经是中年了的儿子。 第二年的春天,它脚下的孩子,干枯了的躯体上忽然抽出了一些新芽。树,有一 些欣慰地笑了。
37、去年的清明节,去老家上坟。走过那棵树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停下了脚步。 我忽然看到它泪流满面,它的浑浊的泪水,一行又一行地流进了它的空荡荡的腹 腔。 但我不知道它要跟我说什么,我实在无法实现与一棵树的对话我只能陪 着它流泪。我感觉自己的内脏的某一个地方也开始切切地痛。我知道,那是我终 生无法改变的对家乡的迷恋。我再一次地细细打量它,它实在太老了,而且真的 是很丑陋了。空空的内脏,更如一只空洞的眼睛,绝望而又无奈地张望着远方。 18.下面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量子速读法称可让人 5 分钟读完一本 10 万字的书籍,并能完整复述全是 骗术。 B.人文科学研
38、究的最大缺点是不确定性无法进行定性研究, 一切只能靠自己 理解。 C.在坪乡黄沙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记忆是幸福而快乐的尽管过程非常艰 辛曲折。 D.我叫他来见你罢,他就在楼上,只是他很大了,并且以为他母亲是早就死 了。 解析 A 项,对上文的总结,上文列举现象,破折号后的内容揭示本质;B 项, 解释说明,破折号后的内容是解释前文“不确定性”的;C 项,意思的转换、转 折,前文讲“幸福而快乐”,破折号后的内容讲过程的“艰辛曲折”,二者形成 转折;D 项,说话中断,“只是”后是说话人中断后进行思考之后的话。B 项和 文中破折号的作用相同,都是解释说明。 答案 B 19.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和
39、表达效果。(4 分) 解析 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两个方面来回答。 “空空的内脏” “绝望而又无奈地 张望着远方” ,这是拟人的手法,赋予树以人格化。 “更如一只空洞的眼睛”是比 喻手法,将“树”比作“眼睛” 。 “空空的内脏” “空洞的眼睛”等生动地写出了 枯树的苍老, “绝望而又无奈地张望着远方” ,这里用拟人的手法写出老树似乎有 人的神态,这里的“远方” ,指的是往昔生活和当地的百姓,写出它对这些的留 恋之情。 答案 这句话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写出枯树的苍老之状,也表现了老 树对往昔生活和人们的留恋。 20.文章前面写道: “树,觉得自己活着越来越没意思了。 ”但之后却又写道: “
40、树, 有一些欣慰地笑了。 ”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4 分) 答案 不矛盾。开头之所以说“活着没意思”,一是因为老树感觉生活环境越来 越差,自己饱受病、虫困扰;二是因为它感到生活太孤独,缺少人气和人情。而 结尾之所以“欣慰”,是因为自己的顽强没有白费,生命有了新生,对以后的生 活有了憧憬。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8 字。(4 分) 费孝通在 乡土中国 中提出“差序格局”, 其实它有多个思想或学术来源。 费孝通提到的以自己为中心的亲属记认体系, 。在摩尔根看来,每个人即 自我,以自我为中心点,周围形成一个亲属圈。摩尔根
41、的亲属制度理论用于人类 学实地调查,其基本途径是亲属称调体系研究。费氏则受过人类学训练,在“江 村”的调查中,运用这种方法 。该图表所呈现的“蜘蛛的网”,就是“差 序格局”的形象化体现。 答案 同摩尔根的亲属制度理论有关 绘制了当地的亲属称谓体系图表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 过 70 个字。(5 分) 7 月 27 日,为测试运行状态,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由北京航天飞行控 制中心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协同控制,在飞离地球约 120 万公里处回望地球, 利用光学导航敏感器对地球、月球成像,获取了地月合影这是由中国航天器 拍摄的距离地球最远的地月合
42、影。 在这幅黑白合影图像中, 地球与月球一大一小, 均呈新月状,在茫茫宇宙中相互守望。根据照片判断, “天问一号”探测器反应 灵敏,飞行姿态正确,与地面配合默契,有望完成火星探测任务。 答案 (示例)7 月 27 日,“天问一号”探测器由地面控制,在飞离地球约 120 万公里处获取地月合影,这表明它状态良好,有望完成火星探测任务。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 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 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 想象。爱因斯坦 有个绘画老师说,画牵羊的画面时,画一条绳子就行了,因
43、为羊是盲目从众 的,只要牵走一只羊,其他的羊都会跟着走,即便走向屠场,也没有一只羊肯离 开。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综合材料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 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写作提示】 作文材料共有三则,共同话题是“创造”。第一则是陶行知 的话,意思是创造处处、时时都在,人人都可以创造,强调了创造的普遍性。第 二则是爱因斯坦的话,意思是有创造能力的人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三则是 一个绘画老师的话,借羊盲目跟随的特性讽刺没有创造意识、盲目从众的人或现 象。三则材料从正反两方面突出创造的必要性。 参
44、考立意:创造,与你我同在,与社会同在,与时代同在;创造推动社会发 展;不创造,无前途;盲目从众导致失败,创造创新引领发展;等等。 【佳作赏读】 创造成就未来 当第一道闪电劈开世界,当第一艘航船征服大海,当第一道脚印出现在崭新 的路上,一切都在向未来行进。墨守成规,只会落后。勇于创造、勇于创新,方 能成就未来。 熟悉的路往往给人一种安全感, 但这种被假象遮盖的安全又能持续多久?中 国古代由秦一统到唐宋盛再到明清衰,都同样沿用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同样的制度,不同的结局。秦创中央集权制,重在创新,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唐宋革新制度,鼓励创新学习,造就闻名中外的唐宋盛世。明清却一味守旧,大 兴
45、文字狱,打压新思想,紧闭国门,最终导致落后挨打。一味沿用旧制度,用起 来得心应手,但埋下了缺乏创新的隐患。我们应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应在 巨人的肩膀上学会向上攀爬至更高的境界。 懂得创造创新,一个人才能不断登峰,一个国家才能屹立于世界不败之林, 一个民族才会永葆生机。贝里斯敢于提出疑问,最终发现了第一种激素,成为著 名的生理学家;休伯特 布思在观看列车车厢清洁机的操作表演时大胆想象,发 明了现在大家常用的吸尘器;爱因斯坦突发奇想后,经过十年的潜心研究,提出 了相对论,成为享誉全球的科学家。我们中国正是有了创新,才有了新文化运动 这场思想革新运动,中国人民沉睡的双眼才就此猛然睁开;正是有了创
46、新,世界 上才有了飞机、高铁等便利的交通工具,坐地日行八万里才不再是人们天马行空 的梦;正是有了创新,社会上才会出现科技进步造就的新产业和新产品,世界经 济才会在经历多次重大危机后走出困境、实现复苏。正如爱因斯坦所言,要是没 有独立创造的人,社会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 反而观之, 万物不求新则不成。 谁如果故步自封, 不懂得变革, 不懂得创新, 就会落后于时代,就会被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淘汰。诺基亚旗下的大部分手机业 务被微软收购的时候, 其前 CEO 约玛 奥利拉感到困惑: “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 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是的,诺基亚可能没有做错什么,但唯独少做了一 件事求新求变,时代变了,环
47、境变了,谁的步伐慢了,自然会被抛弃、被遗 忘。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 核心位置”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的一个重要要求。 社会在不断更新进化,而我们也正因有不断向前的创新精神才能存活于社 会。现在,在由于计算机而开创的信息时代中,网购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单一的实体店已经逐渐被淘汰,而新型的网络实体一体化的直销店正悄然兴起。 由于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 重污染高耗能的产业正面临新兴环保的高科技产 业的挑战。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你还能选择墨守成规、故步自封吗? 羊因为只会盲目跟随,所以任人宰割。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只有跟上它的 步伐,才不会被淹没在茫茫人海,成为别人的垫脚石。大到国家、社会,小至产 业、个人都需要不断创造创新。矢志创新,始觉日改月化,不断长进。矢志创新, 方能永葆生机,笑看繁华! 【名师点评】 文章紧扣创造创新成就未来这个中心展开论述: 第一段开门见山, 提出论点;主体部分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证有力;结尾总结全文,呼应 开头。文章整句的运用和名言的引用增加了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