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检测卷第一单元检测卷 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得分: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新诗以中华文化为依托,在外来诗歌的影响下出生和成长。臧棣曾评价新诗 是“在中西文化冲突中不断拓展的一个新的审美空间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新 诗如何接纳古今中外的影响所呈现的迷思是其百年发展及未来所需关注的。 新诗是在古典诗歌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但是无论其间的反叛还是背向,在 本质上是不可能将两者完全独立起来的。中国新诗无论如何发展,都是在中华文 化土地上生根发芽,汲取了古典诗歌精华,这一事实是不可
2、否定的,也是不可忽 视的。 追溯历史可见,早期新诗的发展离不开国外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的推动,他 们的学识和视野都经过国外教育的熏陶而得到了极大拓展。 西方诗潮在中国的大 力宣扬和广泛传播,这背后既有被迫推动的命运之歌,更有诗歌发展态势的必然 趋向。直到今天,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依然和西方诗歌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接受 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诗歌的影响是新诗自身发展的一大动力, 然而也很可能带来 视野的局限, 对这两者应如何结合和接受所呈现的迷思性是新诗一直在摸索与调 适的。 新诗在古典诗歌的土壤中接受阳光雨露变革旧诗,结合西方诗艺追求新理 念,两者结合从而指向重生,而两者在古今中外文化间的融合和失真状态
3、,是其 不断追求中所一直呈现的迷思。 (摘编自陈西西新诗的追逐与迷思) 材料二 综观 20 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 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不过,这种继承不 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 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 化。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 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 。胡适之后, 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逃离古典诗歌传统 的一脉血缘。 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 ,即 来自
4、李璟摊破浣溪沙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 ,卞之琳就说雨巷 “读起来 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 。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 舴艋舟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舴 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古今诗歌作品之间,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 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 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出机杼。 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 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 字琢句与南宋姜、 吴雅词等; 古今诗体之间, 像胡适之体的浅
5、白与元白体的浅俗, 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 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像新 边塞诗的激昂豪迈、 地域特色鲜明, 与盛唐边塞诗的激情悲壮、 异域风光独特等; 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间生命主题、历 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 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 典等;其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有利于古代诗歌研究者扩大视野, 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
6、展演变的整体观,厘清 20 世纪新诗的诗 学背景和诗艺渊源,从而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作出较 为准确的评估;并以辉煌灿烂的古典诗艺为参照,剖析新诗艺术的利弊得失,提 升新诗的艺术水准;促使古典诗艺的现代性转化;它还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 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而在广泛的意义上,它更有 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 弘通的历史视野和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 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 (摘编自杨景龙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 材料三 “五四”新文学作家主体是青年,从新文学的创作主体这一角度来说,将 “五四”文学说成是青年的文学是完全不过分的。以 1918 年时“
7、五四”作家的 年龄为例,陈独秀、鲁迅两人算是比较大一些,其余李大钊 29 岁,周作人 33 岁,钱玄同 31 岁,刘半农 28 岁,沈尹默 35 岁,胡适 27 岁,都是很年轻的,至 于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陶晶孙、冯沅君、庐隐、石评梅、冰心、丁玲等冲 上“五四”文坛时许多人只 20 出头。他们的出现给现代文坛带来一股青春风, 一扫中国文坛的暮年气。以哪些作家为主体往往会决定一种文学的性质,中国古 代文学以士大夫为主体,他们写作常常是从载道或消闲的角度出发。“五四”文 学则是情感的自燃、 青春的激情和幻想、 青春的骚动和焦虑、 青春的忧郁和苦闷、 青春的直露和率真“五四”文学是青春性的文学,
8、 “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 种青春心态的审美。 “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不是空穴来风。 梁启超的“新文体”可 算是它的精神先兆,梁氏文章“雷鸣怒吼、恣肆淋漓、叱咤风云、震骇心魄”, 一扫四平八稳、老态龙钟之气。1900 年他的少年中国说表达了希望变老大 中国为少年中国的憧憬,前文提到的李大钊青春一文与之有着气脉上的承续 关系。 郭沫若也说,“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位葱俊的有进取气 象的姑娘, 是“年轻的祖国”, “五四”作家的青春气息是如此地富有感染力量, 主体的气息投掷于对象的身上,使得对象也变成青春勃发的了。祖国在更生,是 年轻的祖国;时代在变化,是年轻的时代。这种整体的
9、青春气息在“五四”时代 的文学杂志的名称上也可以明确地看出, 新青年 新潮流 少年中国 猛进 创造 狂飙等等都是一种青春风格的命名。 “五四”文学审美心理上的青春 气息几乎是不证自明的。 (摘编自葛红兵正午的诗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我国新诗就是将古典诗歌的审美元素与外来诗歌的审美元素融合在一起而形 成的。 B.我国新诗在发展中与古典诗歌出现了反叛与背向, 因为两者在本质上就是独立 的。 C.我国新诗早期受到留学国外的知识分子的推动, 被迫与西方诗歌保持着紧密的 联系。 D.我国新诗一直没有停止摸索与调适自身应如何将我国古典和西方诗歌结合的 问
10、题。 解析 A 项, 由原文“在中西文化冲突中不断拓展的一个新的审美空间自身发展 的必然结果”及后文“两者结合从而指向重生”可知, 并非简单地将两者融合在 一起就形成了新诗。 B 项, “因为两者在本质上就是独立的”分析错误, 原文“在 本质上是不可能将两者完全独立起来的”。C 项,“我国新诗早期受到留学国外 的知识分子的推动,被迫与西方诗歌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分析错误,原文“这背 后既有被迫推动的命运之歌”指的是时代命运, 而不是留学国外的知识分子的推 动。 答案 D 2.下列对“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的意义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 A.能够扩宽古诗研究者的视野, 完善知
11、识结构, 整体把握中国诗歌史的发展演变。 B.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估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 C.能够拓展中国新诗的领域,进而形成边缘交叉的、新的分支学科。 D.能够丰富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和历史视野,同时对古典诗艺进行创造性转化。 解析 A 项,“整体把握中国诗歌史的发展演变”分析错误,原文说“形成关于 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C 项,原文说“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 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D 项,原文说“有益于培养现 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以及“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 答案 B 3.下列对材料二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12、 )(3 分) A.中国新诗在继承古诗优良传统的同时,横向移植外来作品,并对外来作品进行 现代创造性转化。 B.白话新诗从一开始出现,就秉承了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 尝试集的作者胡 适对此给予了肯定。 C.古今诗歌无论是在作品之间还是诗歌体裁之间,以及在诗人之间,都有着千丝 万缕的内在联系。 D.小到意象、诗句,大到诗人、流派、主题、手法,都可以寻找到古今之间施受 传承的脉络和痕迹。 解析 A 项, 材料二第一段说“这种继承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 现代创造性转化”,而不是“对外来作品进行现代创造性转化” 。 答案 A 4.有人说“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
13、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的终结和中国现代青春型文化的诞生”。这种说法是否合 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 分) 答案 合理。以哪些作家为主体往往会决定一种文学的性质,中国古代文学以士 大夫为主体,他们写作常常是从载道或消闲的角度出发。“五四”新文学作家主 体是青年,他们的出现一扫中国文坛的暮年气,使“五四”文学的审美形成一种 青春心态的审美。 5.中国新诗有其独特的风格,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这种独特风格形成的原因。(6 分) 答案 新诗是在古典诗歌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汲取了古典诗歌精华。受西 方诗歌理论的影响,既有被迫推动的命运之歌,也有诗歌发展态势的必然趋向。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
14、,16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69 题。 一个小农家的暮 刘半农 她在灶下煮饭, 新砍的山柴, 必必剥剥的响。 灶门里嫣红的火光, 闪着她嫣红的脸, 闪红了她青布的衣裳。 他衔着个十年的烟斗, 慢慢地从田里回来; 屋角里挂去了锄头, 便坐在稻床上, 调弄着只亲人的狗。 他还踱到栏里去, 看一看他的牛, 回头向她说: “怎样了 我们新酿的酒?” 门对面青山的顶上, 松树的尖头, 已露出了半轮的月亮。 孩子们在场上看着月, 还数着天上的星: “一,二,三,四” “五,八,六,两” 他们数,他们唱: “地上人多心不平, 天上星多月不亮。 ” 【注】 1920 年,刘半农离开风雨飘摇的祖国前往
15、欧洲学习,该诗就写于在外留 学期间。 6.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诗歌选取一户普通农家作为对象, 描写了农家从傍晚时分到夜幕降临时的日常 生活场景。 B.男主人带着锄头从田里回来,一会儿到栏边看牛,一会儿问新酿的酒,显示出 了他的勤劳。 C.诗歌第四节写景,通过青山、松树、半轮月亮写出了夜的宁静美好,也表示天 色已经晚了。 D.诗歌最后两句暗示了现实社会中并非都是诗中所写的这种能享受祥和、 安宁生 活的农家。 解析 B 项,“显示出了他的勤劳”错误,这一小节中对男主人回家后一系列动 作的描写表现的是他的悠闲、惬意。 答案 B 7.下列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
16、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全诗主要采用了白描手法,勾画出农妇夜炊图、农夫收工图、孩子观月图三个 画面。 B.本诗没有直接抒发感情的句子,而是着重写人物活动、生活场景,将情感蕴藏 其中。 C.诗中暗含着空间的变化,诗人的视线随着人物的活动从厨房转到庭院,再转到 场上。 D.结尾借助儿歌暗示现实,且以“星”和“月”为喻体,与诗境巧妙融合,浑然 天成。 解析 D 项,诗歌结尾两句中“星”“月”是本体,不是喻体。 答案 D 8.本诗擅长细节描写,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请举两例并分析。(4 分) 解析 回答本题,首先寻找诗中的“细节描写”。要找的必须是很细致的描写内 容, 如灶内的柴烧起来发出
17、的响声、 火光在女主人的脸上闪动、 男主人回来时“衔 着个十年的烟斗”、孩子们数星星数错数等,而男主人去看牛之类就不算细节描 写。然后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细节描写一般可以增加真实性或增强感染力,具 体需要结合诗歌内容以及要表达的情感来分析。 答案 “新砍的山柴,/必必剥剥的响”,女主人正在做饭,灶中柴火的响声 这一细节具有生活的真实性, 同时营造了温馨的氛围。 “五, 八, 六, 两” , 孩子们数星星时数错了数这一细节, 表现了孩子的纯真, 也使诗歌显得真实自然。 9.诗歌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 分) 解析 分析诗人的情感,要先看诗歌内容。诗歌描写的是温馨、美好的农家生活
18、场景,结合写作背景可知,此时的祖国风雨飘摇,人们的生活也不安定,愈是如 此, 愈表现出诗人对安宁平静的生活的渴望与向往。而这样理想化的生活在现实 中是很难实现的,因此诗中寄寓着诗人对农民的同情。作者此时在国外求学,写 这样的中国乡村景象,无疑是在抒发对祖国、故土的思念。 答案 对安宁平静的田园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对现实中无法拥有这种生活的 农民的同情;作为在海外求学的学子对祖国、故土深深的思念。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王守仁 ,字伯安,余姚人。年十五,访客居庸、山海关,纵观山川形胜。 弱冠 举乡试,
19、学大进。顾益好言兵,且善射。登弘治十二年进士 ,寻授刑部主事。 正德元年冬,刘瑾 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 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业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 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瑾诛,守仁移庐陵知县。 兵部 尚书王琼素奇守仁才。十一年八月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当是时, 南中盗贼蜂起。守仁亲率锐卒屯于上杭。佯退师,出不意捣之,连破四十余寨, 俘斩七千有奇。 十四年六月,宁王宸濠反。守仁因集众议曰: “贼若出长江顺流东下,则南 都不可保。吾欲以计挠之,少迟旬日无患矣。 ”乃多遣间谍,檄府县言: “都督许 泰、郤永将边兵,都督刘晖、桂勇将京兵
20、,各四万,水陆并进。南赣王守仁、湖 广秦金、两广杨旦各率所部合十六万,直捣南昌。 ”又为蜡书遗伪相李士实、刘 养正,叙其归国之诚,而纵谍泄之,宸濠果疑。十余日诇 知中外兵不至,乃悟 守仁绐之。 七月壬辰朔 ,留宜春王居守,而劫其众六万人,袭下九江、南康,出大江, 薄安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 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守备虚,攻必破贼。 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众曰“善”。宸濠果自安庆 还兵,联舟为方阵。官军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追 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
21、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行至安阳卒,年 五十七。 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 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 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学者 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选自明史 王守仁传 ,有删节) 【注】 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 家。刘瑾:明朝武宗时权宦,专擅朝政,后被判以凌迟。诇:音 xi ng,刺 探,得知。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
22、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 经/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 B.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 五经 /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 C.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 /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 D.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 经/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 解析 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 基础,一般考查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上,还要注意 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
23、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 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较容易, 注意标志性的词语有“谒”“与”“还家”“讲”“筑室”“泛滥”。 答案 A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古代男子成年时要行冠礼,戴上帽子,表示已经成人,文中“弱冠”指男子 20 岁刚成年。 B.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者。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二、三甲各若 干名。 C.兵部是我国古代“六部”之一, 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 军械、 军令等事宜。 D.晦,指阴历每月初一。“朝菌不知晦朔”一句中的“朔”,指阴历每月的最后 一天
24、。 解析 D 项,朔,指阴历每月初一;晦,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答案 D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王守仁不畏强权,正直敢言。曾因上奏章救戴铣等人得罪刘瑾,被贬为贵州龙 场驿丞。 B.王守仁擅长军事。上杭一战中,他佯装撤兵,然后出其不意直捣敌人营寨,制 敌获胜。 C.王守仁精于计谋。在平定朱宸濠叛乱时,王守仁审时度势,使用反间计迷惑了 朱宸濠。 D.王守仁博学勤思,最终悟得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的道理,以此就创立了阳 明学派。 解析 D 项,“阳明学派”不是凭借“当自求诸心”而建立的。 答案 D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25、) (1)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4 分) (2)留宜春王居守,而劫其众六万人,袭下九江、南康,出大江,薄安庆。(4 分) 答案 (1)王守仁根据他们的风俗加以教化引导,这些少数民族人民很高兴,大 家一起砍伐树木建造房子给守仁居住。 (2)(朱宸濠)留宜春王据守(本营),胁迫他的部下六万人,袭击攻下九江、南康, 兵出长江,逼近安庆。 14.在宁王军队逼近安庆时,王守仁不去救援安庆而去攻打南昌,请用自己的话 概括其原因。他的这一做法与“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相吻合?(3 分) 答案 (1)原因:因为如果救援安庆会被断绝后路,以致腹背受敌。而假如攻打 南昌,引叛军回救,安庆之
26、围自解。(2)围魏救赵。 参考译文 王守仁,字伯安,是余姚人。王守仁十五岁时,曾到居庸关、山海关访问客 人,放眼观览山川壮美。二十岁乡试考中,学业大有长进。只是更加喜欢谈论军 事,并且擅长射箭。弘治十二年考中进士,不久授官刑部主事。正德元年冬天, 刘瑾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多人,守仁上奏章营救,刘瑾大怒,当廷杖 打王守仁四十下,又把他贬到贵州的龙场做驿丞。龙场一带群山连绵,苗族、僚 族人杂居。王守仁根据他们的风俗加以教化引导,这些少数民族人民很高兴,大 家一起砍伐树木建造房子给守仁居住。刘瑾伏诛后,守仁调任庐陵知县。 兵部尚书王琼一向以为王守仁是个奇才。十一年八月(因为他的推荐)王守仁
27、被提拔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贛。正当此时,南中地带盗贼蜂拥而起。王守仁亲 自率领精锐部队驻扎在上杭。又佯装撤兵,出其不意直捣敌人四十多个营寨,俘 虏、杀伤七千多敌人。 正德十四年六月,宁王朱宸濠造反。王守仁于是召集众人商议说: “朱宸濠 假如出兵沿长江顺流东下,那么南都就无法防守。我想用计阻挠他们,至少十天 内没有忧患。 ”于是他派出很多间谍,用檄文传命府县说: “都督许泰、郤永率领 边疆部队,都督刘晖、桂勇率领京城部队,各四万人,水陆并进。南赣王守仁、 湖广秦金、两广杨旦各率领自己的部队合计十六万人,直接攻打南昌。 ”又写了 封在蜡丸中的密信送交朱宸濠的丞相李士实、 刘养正, 内中说到他们归国
28、的诚心, 然后让间谍泄漏信的内容,朱宸濠果然心中怀疑。十多天后侦察得知朝廷和地方 部队并没来到,才明白是王守仁欺骗了他。 七月初一日,(朱宸濠)留宜春王据守(本营),胁迫他的部下六万人,袭击攻 下九江、南康,兵出长江,逼近安庆。有人请求出兵援助安庆,王守仁说: “不 能这样。现在九江、南康已被敌军占有,我们越过南昌和敌人在江面上相持,九 江、南康两郡兵力断我后路,这样将会腹背两面受敌,不如直接攻打南昌,敌人 守备空虚,我军进攻必胜。朱宸濠听到南昌被攻下,一定会解围自救,我们在湖 中迎击他们,没有不能取胜的。 ”大家说“好” 。宸濠果然从安庆撤兵而回,把战 船连在一起组成方阵。官军用小船载着柴草
29、,乘着风势放火。朱宸濠的船搁浅, 仓促间换船逃跑,被(王守仁部下的士兵)追上活捉。总共三十五天朱宸濠的叛乱 就被平定了。 王守仁(后来)病得很厉害, 上书请求告老回乡, 推荐郧阳巡抚林富代替自己, 不等朝廷的批复就回去了。走到安阳就病死了,终年五十七岁。 王守仁天资异常聪敏,十七岁时拜访上饶人娄谅,和他讨论朱子推究事理的 主要意思。回家后,每日端坐,研读五经 。他在阳明洞中建造住室,广泛阅 读程、朱两家的学说,几年下来没有什么收获。贬官于龙场,荒僻之地,无书可 读,天天思索旧有知识。(一天,)忽然悟到要推究事物原理获得知识,应当自求 于己心,而不应当求之于外物,(他)慨然感叹说: “道就在这里
30、呀。 ”从此深信不 疑。当世学者聚集在一起跟从他,所以社会上有“阳明学”的称法。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516 题。 虞美人 秦 观 注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注 秦观:“苏门四学士”之一,却不为世所用,一生仕途抑塞。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首句以“天上”一词先声夺人,写碧桃如同天上和露而种一般,不同凡响。上 句正面见意,下句反面强调,正反相济,褒扬至极。 B.过片细雨如烟,轻寒恻恻,这盈
31、盈如画的花显得更加脉脉含情,无奈春光不由 人遣,无法把留,叹息之中尽显伤春之情。 C.末尾两句承上句春光易逝,便不免生出为花沉醉痛饮以排遣愁绪的想法,想沉 醉又不能沉醉的矛盾以“何妨”二字委婉道出。 D.全词情感发展万转千回, 深沉蕴藉。 每一份情感后都紧紧地跟随着对它的否定, 最后,在“断人肠”的怨叹声中词情戛然而止。 解析 C 项,“想沉醉又不能沉醉的矛盾以何妨二字委婉道出”分析错误。 应该是矛盾的情感以“只怕”二字委婉道出。 答案 C 16.“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两句描绘了碧桃怎样的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 “一枝如画”写出了碧桃的美丽;
32、在乱山深处这样荒凉的处境中“为谁 开”,表现了它生长环境的恶劣和不得意的遭遇。词人以花自喻,寄托了无人 赏识、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借月亮表达对亲人美好祝愿的诗句是: “ , 。” (2)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助莺、燕的活动传达了春天来临的信息,也 透露着诗人喜悦之情的诗句是: “ , 。 ” (3) 破 阵 子 为 陈 同 甫 赋 壮 词 以 寄 中 辛 弃 疾 以 “ , ”两句,表达了作者希望建立 抗金复国功业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作者奋发有为的积极思想。 答案 (1)
33、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2)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3)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真正有真情实感的创作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在当今时代,一些写实主义油画 家获取图像极为便捷,( ),这样创作的作品就会变得程式化、冷漠化, 难以打动人心。 黑格尔认为, 形式只是内容的容器。 有才能的艺术家要走进生活, 亲近人民,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感人作品。 文艺工作者要承担培根铸魂、守正创新的时代责任。几千年前,这种责任就 已经被我们的先辈认识到了, 并提出了文以载道的
34、审美价值和文质兼优的精神格 局。如今,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用鲜明的作品形 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否定和批判的,使人们树立和 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文化观。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艺术的根没有扎在自然与生活的这块沃土上,丢掉了到自然中去观察、到生活 中去体验、到人民中去感悟的环节 B.没有将艺术的根扎在自然与生活的这块沃土上,丢掉了到自然中去观察、到生 活中去体验、到人民中去感悟的环节 C.艺术的根没有扎在自然与生活的这块沃土上,到自然中去观察、到生活中去体 验、到人民中去感悟的环节被丢掉了 D
35、.没有将艺术的根扎在自然与生活的这块沃土上,到自然中去观察、到生活中去 体验、到人民中去感悟的环节被丢掉了 解析 答题时,要重点考虑“话题一致性”原则,结合前后文的语境进行分析。 括号前语句的主语是“一些写实主义油画家”, 而“艺术的根没有扎在自然与生 活的这块沃土上”的主语是“艺术的根”,与括号前语句的主语不一致,据此排 除 A、C 两项;分析剩余两项,B 项的主语一致,都是“一些写实主义油画家”, 而 D 项后半句主语改换,故选 B。 答案 B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B.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36、C.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D.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解析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形式”比作“容器”。 A 项,出自贺知章的咏柳 ,诗句把“二月春风”比作“剪刀”,运用了比喻 的修辞手法;B 项,出自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诗句将敬亭山拟人化,写诗人 与敬亭山相看两不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C 项,出自王籍的入若耶溪 , 诗句运用了反衬的修辞手法,“蝉噪”“鸟鸣”衬托得山、林更显寂静、幽深; D 项, 出自杜甫的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以“朱 门”代指豪门之家。故选 A。 答案 A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 分) 解析
37、画横线的语句有两处语病:一是偷换主语,“并提出了”的主语应是 “我们的先辈” ,而不是“这种责任” ;二是搭配不当, “文以载道”应与“精神 格局”搭配, “文质兼优”应与“审美价值”搭配。 答案 几千年前,我们的先辈就已经认识到了这种责任,并提出了文以载道的精 神格局和文质兼优的审美价值。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很多人知道人参果,是从吴承恩的西游记开始的。 西游记第二十四 回提到,万寿山五庄观有人参果,又名草还丹, ,就如三朝未满的小孩, 四肢俱全,五官咸备。人若有缘得那果子闻一闻,就活三百六十岁;吃一个,就 活四万七千年。
38、实际上,市场上售卖的人参果,正名叫香瓜茄,它同茄子、辣椒和西红柿一 样, 。这些茄科植物生长旺盛,花芽质量好,果实产量高且颜色鲜艳。 香瓜茄当然不是来自五庄观,哥伦比亚、秘鲁、智利才是它的原始分布区。 这种茄科植物对生长环境并不挑剔,从海滨到海拔 3 000 米的高山, 。只 要没有长时间的霜冻,即便是温度降低到2.5 ,它们也能生长。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 严密,每处不超过 6 个字。(6 分) 解析 处,横线前说的是人参果的出处和别名,横线后的“就如三朝未满的小 孩,四肢俱全,五官咸备”是在介绍人参果的样子,故此处应填“果子的模样” 之类
39、的内容;处,前文说“正名叫香瓜茄,它同茄子、辣椒和西红柿一样”, 后文说“这些茄科植物”,由此可以推知此处应填“都是茄科植物”之类的内 容;处,根据前文“这种茄科植物对生长环境并不挑剔,从海滨到海拔 3 000 米的高山”和后文“只要也能生长”, 可以推测此处应填“都能生长”之类 的内容。 答案 果子的模样 都是茄科植物 都能生长 22.请分别用一个单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 15 个字。(5 分) 解析 第一段的中心句是“很多人知道人参果,是从吴承恩的西游记开始 的”,可以概括为“人参果的名称来自西游记”。第二段阐述“人参果”的 正名、科别和生长特点,其中正名、科别是关键信息,因
40、此此段可以概括为“香 瓜茄是茄科植物” 。第三段介绍了香瓜茄的产地与生长环境,其中生长环境是主 要内容,因此此段可以概括为“香瓜茄不挑剔生长环境” 。 答案 第一段:人参果的名称来自西游记 。第二段:香瓜茄是茄科植物。第 三段:香瓜茄不挑剔生长环境。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但每个人的青春色彩各异。当下,社会上流行着各 种标记青年群体的“标签”:爱国青年、热血青年、丧系青年、佛系青年 作为新时代青年,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围绕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41、 【写作提示】 所给材料共两句话,第一句话是引子,指出青春的宝贵和每个人 的青春各不相同。第二句话列举了当今社会的青年类型,引发考生思考自己要做 怎样的青年。 新时代青年, 要做一个爱国青年、 热血青年, 不能做丧系青年、 佛系青年等。 当然, 材料中的省略号也提示考生, 在写文章时, 除了肯定或否定给出的标签外, 还可以延伸分析,从材料中没有写出的青年“标签”来论述。 参考立意:做新时代的有为青年;理想不可灭,勇气不可失;青年要 立志做大事;把青春奋斗融入时代主题;生逢其时,重任在肩;等等。 【佳作赏读】 做新时代的新青年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机遇和使命,无论哪个时代的青年,他们成长的轨迹都与
42、时代紧密相连。 “为天下人谋永福”的林觉民,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青年, 他生活的中国,积贫积弱、民生凋敝,于是他们那代热血青年奋起反抗,追求平 等自由,为天下人谋福利,最终使“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名永世流传; “未 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赵一曼,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青年,她 生活的中国,外寇横行、百姓遭难,于是他们那代热血青年直面日寇,抛头颅洒 热血,誓死保卫祖国,上演了一出出让敌人闻风丧胆、让国人精神振奋的英雄传 奇。 “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雷锋,是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后的青年,他生活的中国,百废待兴,于是他把自己的青春无私地奉献 给新中国的建设。
43、时代的发展,呼唤时代的青年砥砺前行。新时代的新青年,更要顺应时代, 为所生活的时代奉献自己的光和热,因为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这样催人奋进、鼓 舞人心,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这样前途光明。 面对新时代,我们要不断学习,做一个博学青年。王夫之说: “学愈博则思 愈远。 ”唯有博学,才能提高我们个人的能力,才能突破我们自己设置的禁锢, 紧跟时代的步伐,用自己的双手谱写出时代的最强音。 面对新时代,我们要虚怀若谷,做一个谦虚青年。古人说: “泰山不让土壤, 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在祖国发展的进程中,我们要有广 阔的胸怀,不断撑起人生的“高度” 、积累心灵的“厚度” ,让无数个青春汇聚成
44、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面对新时代,我们要有责任意识,做一个担当青年。孔子说: “当仁,不让 于师。 ”面对新时代,新青年要以最大的热情,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用积 极向上、 敢于担当的工作态度, 用一丝不苟、 兢兢业业的工作标准, 用潜心研究、 求实求新的工作状态,干好自己的工作。 荀子说: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 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要以昂扬的姿态,时刻不忘时代的责任,时刻牢 记时代的期望,与新时代的中国一起成长。 【名师点评】 文章紧扣时代与青年的关系行文。开篇列举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 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个时代的青年代表,赞扬 了他们在不同的时代以祖国的发展、建设为己任的精神。然后点明中心论点:青 年要顺应时代,为时代奉献光和热。接着作者从三个角度论述面对新时代青年如 何成长的问题,要求新时代的新青年要不断学习、虚怀若谷、有担当意识等。最 后,对新时代的新青年发出号召,再次点题:不忘时代责任,与新时代的中国一 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