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秋统编版必修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上传人:花好****3 文档编号:189925 上传时间:2021-08-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3.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秋统编版必修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检测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21年秋统编版必修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检测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21年秋统编版必修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检测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21年秋统编版必修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检测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21年秋统编版必修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检测卷(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七单元检测卷第七单元检测卷 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得分: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事物总是在比较中更能够凸显自身。散文最为本质的属性,和小说相比更容 易看清楚。虚构是小说创作的核心,是通过描绘并不存在的人和故事,达到对生 活本质的揭示,是“无中生有”,是虚幻中的真实。相比之下,构成一篇散文的 基本材料,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是客观存在的,散文是在“有”之 上进行自己的艺术开掘。对于散文来说,真实是最基本的遵循、最明确的尺度, 居于其价值谱系的前端。譬如一个年代中不曾存在的

2、人物,一个人不曾经历的事 件,一桩事件不曾产生的结果,一种结果不曾产生的影响等,这样的“无” ,就 不应该成为散文作品中的“有” 。 但这并不意味着堵塞了散文虚构的管道。散文的真实性,其实有着足够的开 阔空间和弹性,我们没有理由担心它会带来对想象力的束缚。譬如写到历史上的 某个人物在面临重大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冲突,虽然史料中没有记载,但基于对人 性、人情和具体的时代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写作者完全可以将自己代入进去,通 过设身处地的想象,进行一些场景的设置,一些细节的编织。这样的“虚构” , 是对中断之处的接续,是对空白之处的填补,使其残缺漫漶之处恢复完整清晰, 其本质是一种艺术提炼,当然是允许的,

3、甚至是必要的。还有一类描写,也超越 了具体的经验世界, 如驰骋诗意的想象, 抒发强烈的感情, 上天入地, 夸张变形, 显然也属于虚构的范畴,但对于这样的手法,读者通常也都不会质疑其真伪,只 做穿凿的理解。当然,上述种种做法的前提是,这些情感之所依附、思想之所生 发的事物,应该是客观存在的。这种真实性,便是散文虚构的边界,不能逾越。 倘若无视这一点,向前大步迈进,放纵想象,置基本的事实于不顾,作品中关键 性的人物、事件等都是缺乏依据的,那就是明显的越界,进入小说等以虚构为主 的文学样式的领域了。当一篇散文中过度地使用这一类的“虚构”时,便意味着 散文的自我消解。 (摘编自真实是散文最基本的遵循)

4、 材料二 散文最大的力量在于深刻的、独特的思想。一个优秀的散文家,一定是一个 博览群书、涉猎广泛的爱书家;一个优秀的散文家,一定是一个睿智的思想家。 好的散文应该有“识” 。有“识” ,就是有学识、有见识。深刻的思想来源于对生 活的深入观察,不仅要善于观察,还要勤于思考,要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 心灵鸡汤式的、流水账式的、口水式的散文都不是我们想要的。很多人写散文很 随意, 所写多是我们习见的生活、 共有的经验、 共同的话题, 超不出我们的想象。 诗人卞之琳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 “他很善于表达,可惜没什么可表达的。 ”没 有思想内涵的散文,最多只是一件华丽的旗袍,而里面没有挺拔丰满的躯体。

5、 有人说散文是一种尚未成熟的文体,对此我不敢苟同。正因为现代散文已经 相当成熟,所以当下散文创作才面临突破自我的困境。传统的力量格外强大,既 为散文的发展提供了丰厚遗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散文的变革创新形成了桎 梏。所以在长期的散文写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了新的“八股文” ,一些作 者习惯于按照“套路”写,轻车熟路,四平八稳。一些作者错误地理解散文“真 实性”的要求,把散文的“真实性”等同于照搬生活,人为地束缚了自己的想象 力,在写作中过于老实,不敢越雷池半步。在自媒体时代,散文作家尤其需要在 文体的拓展和表达的创新上大胆尝试、探索。 在诗歌写作中有 “口水诗” , 在散文写作中也同样有 “

6、口水散文” 。 如前所述, 一些作者把散文看得过于随意,没有经过很好的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他们的语 言是苍白的、贫乏的。也有一些作者刻意追求语言的华丽或怪异,故作高深,佶 屈聱牙,云山雾罩,不知所云。散文被称作“美文” ,它的美是通过语言表现出 来的,所以它的语言首先应该是美的。同时,散文的语言应该是明白晓畅的,能 以平易之文字传达深刻之思想,营造优美之意境。简言之,好的散文是让人乐意 读、读得懂的。我们提倡追求有难度的写作,但是绝不能制造“有难度的阅读” 。 (摘编自自媒体时代散文的突破与重生) 材料三 进入 21 世纪以来,随着叙事的转向,我们应注意到散文在写真实(书写个体 经验与经历)的

7、基础上,大踏步地越过了藩篱,与小说一道进入书写现实的频道 之中。一些记者出身的作者,诸多打工生活的记录者,在系列表现乡土沦陷主题 的散文写作中,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客观型的叙事方法,以进入现实的深处,提炼 出社会学的多种意义。散文的现实书写在实践层面,业已普遍性地生根,更进一 步说,散文在人的命题之下,必然触及人的现实性问题,也回避不了对社会关系 总和的透视,尤其是在系列写作业已解决时间跨度和空间宽度的情况之下,散文 书写现实的合法性理应得到体认。而在书写边界的问题上,散文受限于写真实的 通则,与小说文体通过虚构抵达更高的真实确实无法比拟。此外,散文仅仅是代 个人而立言的,无法确立一个更自由的维度

8、,以点带面地俯视和勘察整个人间世 相,在这种情况下,散文书写现实的边界到底在哪里,就需要批评界群策群力, 启动有效的讨论,以明晰内容并确立维度。 (摘编自散文中的真实与现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散文的真实和虚构不矛盾,如果要求散文所有的内容都是真实的,这势必创作 不出好作品。 B.“口水散文”过于随意,平铺直叙,语言苍白贫乏,与故作高深、佶屈聱牙的 散文同样不值得提倡。 C.散文创作要跨越藩篱,关注现实问题,与小说一道书写现实,通过虚构达到更 高层面的真实。 D.散文创作受制于真实性要求,所以无法达到更自由的维度,也不利于全面俯视 和勘察人间

9、世相。 解析 A 项,“这势必创作不出好作品”说法绝对。C 项,“通过虚构达到更高 层面的真实”错,散文创作有书写边界,“受限于写真实的通则”,不能像小说 那样“通过虚构抵达更高的真实”。 D 项, 强加因果, “无法达到更自由的维度, 也不利于全面俯视和勘察人间世相”是因为“散文仅仅是代个人而立言的”。 答案 B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和散文的区别在于小说的本质属性是虚构,散文的本质属性是真实,但二 者都以反映现实生活为创作目的。 B.在散文创作中,可以对历史上某个真实人物的相关生活细节进行虚构,但是这 种虚构必须合情合理。 C.一个散文作者

10、如果能广泛阅读和深入观察、思考生活,就有可能创作出学识和 见识都很高的散文作品。 D.材料二中作者认为散文的文体已经相当成熟,这种成熟束缚了作者的想象力, 使散文语言表达缺乏创新。 解析 D 项,“这种成熟束缚了作者的想象力,使散文语言表达缺乏创新”错, 原文说的是“一些作者错误地理解散文真实性的要求,把散文的真实性 等同于照搬生活,人为地束缚了自己的想象力,在写作中过于老实” 。 答案 D 3.下列说法中,违背了材料中有关散文真实性说法的一项是( )(3 分) A.某作家创作散文生命的选择时,虚构了岳飞接到金牌后复杂的心理过程。 B.某作家创作散文西湖遐想时,大量叙述了有关西湖的神话传说、历

11、史故事。 C.某作家创作散文永远的苏轼时,把自己想象成苏轼,表达了对苏轼的敬仰 之情。 D.某作家创作散文宽容时,虚构了一个叫“子虚”的人物,借他的话表达自 己的看法。 解析 材料中说的是“构成一篇散文的基本材料, 如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等, 都是客观存在的”, D 项中的人物“子虚”是虚构的, 违背了散文的真实性原则。 答案 D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 分) 解析 作答此题,可从两个角度组织答案:一是论证思路,材料二第一句“散文 最大的力量在于深刻的、独特的思想”是中心论点,后面是具体的论证。二是论 证方法,由“深刻的思想来源于对生活的深入观察,不仅要善于观察

12、,还要勤于 思考,要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心灵鸡汤式的、流水账式的、口水式的散文 都不是我们想要的”可知,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由卞之琳的话可知,运用了引 用论证,由“没有思想内涵的散文,最多只是一件华丽的旗袍,而里面没有挺拔 丰满的躯体”可知,运用了比喻论证。 答案 在论证思路上,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不同角度论证中心论点。在 论证方法上,综合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引用论证和比喻论证等。 5.优秀的散文作品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 分) 解析 根据材料一中的“对于散文来说,真实是最基本的遵循、最明确的尺度, 居于其价值谱系的前端”和材料三,可概括得出答案第点。根据材料二中的 “

13、散文最大的力量在于深刻的、独特的思想”,可概括得出答案第点。根据材 料二中的“散文作家尤其需要在文体的拓展和表达的创新上大胆尝试、探索”, 可概括得出答案第点。根据材料二中的“散文被称作美文营造优美之 意境” ,可概括得出答案第点。 答案 遵循真实原则,能够反映现实。有深刻的、独特的思想。在文体拓 展和表达创新上有所突破。语言有美感,且明白晓畅,能以平易的文字传达深 刻的思想,营造优美的意境。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登泰山记 于 坚 虽然这个时代最时髦的登山方向是朝着海拔去,人们穿着登山鞋,朝珠穆 朗玛峰去,朝阿尔卑斯山脉去。但泰山依

14、然是中国最伟大的圣山,至少在普通人 心目中是如此。登泰山不难,不必有什么登山装备,甩着两只手,最多在山门那 里花五元钱买根竹手杖。泰山的一个意思,就是任何人都可以登上去。 “泰,安 也”(字汇), “宇泰定者,发乎天光”(庄子庚桑楚), “泰而不骄,威 而不猛”(论语尧曰)。此山如果不“泰” ,而是奇险危绝,那么大多数人 是爬不上去的。比如华山,因为开通了缆车,现在旅游的人多了;过去能够登上 去的,基本上是探险家。 “泰”是一种普遍广大深厚永恒的定力,共享的范围广 阔。所以登泰山是一种赶庙会式的活动,红男绿女、南腔北调、扶老携幼,浩浩 荡荡、摩肩接踵,不是去探险,而是回家,回到某种永恒的怀抱中

15、,安于泰。 孔子登泰山时,想必与今日大多数人登泰山一样,晃晃悠悠,一路妙语论 道。在松荫下看一阵雾,走一段,又卧在肥石上听一阵溪唱,再走一段。边走边 思,思路,必须泰然处之。如果每走一步都要惊魂半晌不定,就没法思了,正如 海德格尔所说“畏产生于敞开了的未来,惧形成于丧失了的当前” 。海德格尔还 说: “存在之思是一种高级的漫游幽僻小径,它拒绝成为一条拯救之道,也 不会带来什么簇新的智慧。这条小径至多不过是一条田间小路。 ”我曾经去过德 国海德堡,那里的山上有一条“哲学家小路” ,据说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 尔巴哈、海德格尔等都走过。我在一个黄昏去走了一段,今日回想起来,那山也 是泰山似的安泰

16、。 上泰山的路有无数条, 但很多条的具体路线只有孔夫子的老乡本地居 民知道。大多数游客都只知道走用石阶修起来的、要收门票的这条路。泰山本是 舒缓陡峻、地势不同的,登山的“直线”一修,就形成了一条直达山顶的陡坡, 省略了原始山路的七弯八拐,时间也就省多了。但许多路段很无趣,石阶一级接 着一级,登山者喘气喘得像是在参加奥运会,年轻人还要比赛,用最短的时间抵 达山顶成了登山的唯一目的。我估计孔子当年登山,必是依山势,沿“之”字攀 登。 “仁者乐山” ,如何乐得?要在林泉松壑之间绕行,顺着地势,它高你高,它 矮你矮,它平你平,它陡你陡,它雾出高岫,你拨雾而深,它泉过低谷,你涉水 而湿,水一样地随物赋形

17、,顺着山之路,而不是沿着一条强行霸占的直线,泰山 没有这种直线。登顶也不是唯一目的,对山势本身的体会才是登山之乐。普通人 虽然不登珠峰,但心思还是与登山队员一样,只盼着登顶这条“拯救之道” ,而 忽略“途中” 。更快的,还可以直接坐车子到山腰,再乘缆车,几分钟就可直奔 山顶,省略了登山的过程。泰山之顶,如果不是盖了许多庙宇,原始的样子,最 高处就是几块枯石,就像失去了头发的秃子。 我们一行,也逃不脱“抢占制高点”这种“时代哲学”的影响,第一日上 山就错过了泰山经石峪的金刚经石刻。那石刻在登山直线的一侧,如旁枝逸 出,在泰山的一条缝里面,秘藏于松树之间。眼见行人个个低头赶路,就担心自 己如果走慢

18、了泰山就要被高速列车运走似的,错过了那石刻。 泰山在人们心里,不是一座实实在在的山,而是一座圣山,是“拯救之 道”。所以给我这个读书人一种印象,泰山似乎寸草不生,只有石刻、不朽的文 字与神迹。我为泰山准备的不是脚底板,而是磕膝头子。 我在一个春天抵达泰山时,发现它其实草木葱茏,流水潺潺,满山鲜花, 松、柏、柳、杨、槐、梧桐、瓦松、山柳、花楸、石竹、麻栎、海棠、野樱花、 核桃树、枣树、杏树、桃树万木林立,山谷苍翠。飞禽走兽想必也是有的, 只是躲着我们。最美的是山北的泰山美人梨,正大片大片地开着花,像是刚刚下 了一场小雪。山谷中到处是敦实的美石肥岩,深厚浑圆,其间溪流潺潺,山景柳 暗花明,峰回路转

19、,雾去云生,真是一座可以颐养生命的灵山。据说历代帝王来 泰山封禅,都要“食素斋,整洁身心” 。素斋,就是大地的原生态,生命的本源。 齐鲁大地,呆板的大平原上忽然出现这样一座天赐的花果、松柏、清泉、美石之 山,那就不仅是给养,也是启示。世界已经如何,世界应当如何,泰山就是一道 准绳。道法自然不是胡乱效法,上善若水,效法的是泰山。 “莫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如果在荒山绝岭,大 漠孤烟,孔子大约也生不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 仁者寿”的哲思吧。这就是“泰” 。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20、 分) A.文章由人们喜欢攀登珠穆朗玛峰、 阿尔卑斯山脉等高海拔山峰这一时髦现象起 笔,引出下文。 B.文章通过描述孔子登山和德国的“哲学家小路”,说明正因泰然处之,才会产 生簇新的智慧。 C.登山的“直线”一修,虽然节省了登山的时间,却使游客忽略了对山势本身进 行体会的登山之乐。 D.文章记叙了作者为了观赏泰山经石峪的金刚经石刻匆忙赶路,而忽略了很 多沿途风景的事情。 解析 根据文章第段中的“我们一行, 也逃不脱抢占制高点这种时代哲 学的影响,第一日上山就错过了泰山经石峪的金刚经石刻”可知,文章记 叙了作者一行为了登顶而匆忙赶路,错过了泰山经石峪的金刚经石刻的事。 答案 D 7.下列对本文艺

21、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引用了论语和庄子中对“泰”字的解释,并拿华山和泰山进行对 比,是为了突出华山的险峻。 B.文章在描述想象中的孔子登泰山的情景时,长短句结合,且多用短句,语言灵 动,错落有致,富有变化。 C.文章运用衬托的手法,以古人享受依山势登山的乐趣,反衬了现代大多数游客 直线登山的无趣。 D.文章引用了字汇 庄子等文献,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文采,使文 章具有厚重感。 解析 A 项,“是为了突出华山的险峻”错,是为了突出泰山的安泰。 答案 A 8.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4 分) 解析 本文共 6 段。围绕标题“登泰山记”,作者在第段解释了泰

22、山的“泰” 字的含义, 接着在第段分别写了想象中孔子登泰山的情景以及一般游客登 泰山的情景和“我”登泰山的情景。其中,第段主要想象孔子登山的情形,也 强调了泰与思的关系;第段写想象中孔子的登山之乐,否定大多数游客直线登 山的行为;第段叙写了“我”登山的经历和感悟。根据上述分析,按顺序 分点作答即可。 答案 首先解释泰山的“泰”字的含义;接着想象孔子登山的情形(或“接 着强调泰与思的关系”);然后否定大多数游客直线登山的行为;最后叙写 “我”登山的经历和感悟。 9.如果你是一名导游,在泰山脚下,你将如何向游客介绍泰山?请结合文章写一 段导游词。(不超过 100 个字)(6 分) 解析 解答本题,

23、首先要写出导游词中的问候语、欢迎语等,如“各位游客,欢 迎大家来到泰山”,接着筛选出文中介绍泰山的句子。根据文章第段中的“泰 山的一个意思,就是任何人都可以登上去”“泰,安也” ,以及第段中的“登 顶也不是唯一目的,对山势本身的体会才是登山之乐”可知,泰山的“泰”字有 安泰之意,其平缓的山势让游客都可以轻松登顶,登泰山时最好慢慢走,以欣赏 沿途的风景和古迹;根据第段中的“泰山依然是中国最伟大的圣山”和第段 中的“历代帝王来泰山封禅”可知,泰山是一座圣山,历代帝王来这里封禅;再 根据第段中的 “登泰山是一种赶庙会式的活动而是回家安于泰” 和第 段中写泰山“是一座可以颐养生命的灵山”可知,泰山具有

24、颐养生命的灵性和 归家般的安泰。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导游的身份,合理组织语言作答即可。 答案 (示例)各位游客,欢迎大家来到泰山。泰山是一座圣山,历代帝王来这里 封禅。“泰”就是安泰之意,看这山势平缓,相信大家都能轻松登顶,让我们慢 慢走,欣赏沿途的风景和古迹,体验泰山颐养生命的灵性,感受归家般的安泰。 (导游词格式 2 分;圣山、颐养生命、安泰每点 2 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祖莹,字元珍,范阳遒人也。好学耽书,以昼继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 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僮仆

25、,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 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 生所及,终当远至。”时中书博士 张天龙讲尚书 ,选为都讲。生徒悉集。莹 夜读书劳倦,不觉天晓。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赵郡李孝怡曲礼卷上座。 博士严毅,不敢还取,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不遗一字。讲罢,孝 怡异之,向博士说,举学尽惊。后高祖闻之,召入,令诵五经章句,并陈大义, 帝嗟赏之。以才名拜太学博士,征署彭城王元勰法曹参军,甚见重。尚书令王肃 曾于省中咏悲平城诗,勰甚嗟其美,欲使肃更咏,乃失语云:“王公吟咏情 性,声律殊佳,可更为诵悲彭城诗乎?”肃因戏勰云:“何意悲平城为 悲彭

26、城 也?”勰有惭色。 莹在座, 即云: “所有 悲彭城 , 王公自未见耳。 ” 肃云:“可为诵之。”莹应声云:“悲彭城,楚歌四面起。尸积石梁亭,血流睢 水里。”肃甚嗟赏之。勰亦大悦,退谓莹曰:“即定是神口。今日若不得卿,几 为吴子所屈。 ”莹以文学见重,常语人云: “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何能 共人同生活也?” 性爽侠有节气士有穷厄命途多舛者以命归之必尽见存拯时亦 以此多之 孝昌中,于广平王第掘得古玉印,敕召莹与黄门侍郎李琰之,令辨何 世之物。莹云:“此是于阗国王晋太康中所献。”乃以墨涂字观之,果如莹言, 时人称为博物。累迁国子祭酒,及出帝登阼 ,莹以太常行礼,封文安县子。稍以 功迁仪同

27、三司,进爵为伯 。薨 ,赠尚书左仆射、司徒公、冀州刺史。 (节选自魏书 祖莹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性爽侠/有节气士/有穷厄命途多舛者/以命归之/必尽见存拯时/亦以此多之/ B.性爽侠/有节气/士有穷厄命途多舛者/以命归之/必尽见存拯时/亦以此多之/ C.性爽侠/有节气/士有穷厄命途多舛者/以命归之/必尽见存拯/时亦以此多之/ D.性爽侠/有节气士/有穷厄命途多舛者/以命归之/必尽见存拯/时亦以此多之/ 解析 “士有穷厄命途多舛者”中, “士”是主语, 之前断开, 排除 A、 D 两项; “时亦以此多之”中,“时”表时间状语,之前断开,排除

28、A、B 两项。 答案 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博士,官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专掌经学教授。 B.登阼,即位。阼是大堂前东面的台阶,天子即位时践阼升殿,故借指帝位。 C.伯,古代被君主封赏的五等爵位的第三等,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爵。 D.薨,古代称诸侯之死,位高之人专用,后世也指有封爵的大官或大夫之死。 解析 D 项,“后世也指有封爵的大官或大夫之死”错误,大夫的死为“卒”。 帝王崩,诸侯薨,士不禄,大夫卒,庶人死。 答案 D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祖莹勤奋好

29、学,酷爱读书。他日夜苦读,父母怕他生病,但阻止不了,他常等 父母睡下,偷偷地燃火读书,并遮盖窗户,后被发觉,因此深得赞誉。 B.祖莹才思敏捷,处变不惊。元勰想让王肃再吟咏一遍悲平城 ,由于说错名 字而觉惭愧,祖莹随机应变当即诵读悲彭城 ,王肃惊叹,元勰大喜。 C.祖莹以文见长,世人看重。他在文章创作方面有着独到之处,认为写作必须自 出匠心,成一家风骨,不能随便与他人一起探讨,以防文章失去个性。 D.祖莹博闻强识, 辨物准确。 皇帝下诏让祖莹与李琰之辨别所挖宝印为何世之物, 祖莹说是于阗国王在晋太康时献给皇上的礼物,经验证,果如其言。 解析 C 项,“不能随便与他人一起探讨”错误,原文指写作不能

30、和别人求同。 原文“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何能共人同生活也?”意思是“文章必须 自出匠心,成一家风骨。生活经历不同,怎么能会同别人有一样的风格呢?” 答案 C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2)以才名拜太学博士,征署彭城王元勰法曹参军,甚见重。 解析 (1)“每”, 常常; “才器”, 才能和器局; “远至”, 远大前途。 (2)“拜”, 授予官职;“征署”,征召担任;“见”,表被动,被。 答案 (1)中书监高允常常赞叹说:“这青年的才能和器局,不是诸生所能赶得 上的,终将有远大前途。” (2)祖莹凭借

31、才学名声被任命为太学博士,被征召为彭城王元勰的法曹参军,很 受器重。 14.祖莹博学多才,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其具体表现。(3 分) 解析 “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赵郡李孝怡曲礼卷上座。博士严毅,不敢 还取,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不遗一字” ,意思是“博士十分着急 地催促他去讲课,忙乱中祖莹误把同房间学生李孝怡的礼拿到讲台上去了。 博士十分严厉,祖莹不敢回去换书,于是只好把礼放在前面,背诵尚书 里三篇文章,竟不漏一字” ,即祖莹讲学误拿曲礼 ,能口诵尚书三篇,不 漏一字; “后高祖闻之,召入,令诵五经章句,并陈大义,帝嗟赏之” ,意思是“后 来高祖听说此事, 召他入内宫, 要他诵背五经章句,

32、并讲述大义, 皇帝赞叹不已” , 即高祖令他诵背五经章句并讲述大义,听后赞赏不已; “悲彭城,楚歌四面起。 尸积石梁亭,血流睢水里” ,即祖莹诵读悲彭城 ,替元勰解困; “孝昌中,于 广平王第掘得古玉印,敕召莹与黄门侍郎李琰之,令辨何世之物。莹云: 此是 于阗国王晋太康中所献。 乃以墨涂字观之,果如莹言,时人称为博物” ,意思是 “孝昌年间,在广平王府第挖得古代玉印,皇帝下诏让祖莹与黄门侍郎李琰之去 辨别它是什么时代的东西。祖莹说: 这是于阗国王在晋朝太康年间献给皇上的 礼物。 于是用墨涂字验看,果然像祖莹所说那样,当时人称赞他博闻多识” ,即 祖莹能够准确识别古代玉印。 答案 祖莹讲学误拿曲

33、礼 ,能口诵尚书三篇,不漏一字;高祖令他 诵背五经章句并讲述大义,听后赞赏不已;祖莹诵读悲彭城 ,替元勰解困; 祖莹能够准确识别古代玉印。 【参考译文】 祖莹,字元珍,是范阳遒县人。祖莹刻苦好学,沉湎于书籍之中,夜以继日, 父母担心他会读出病来, 想禁止他苦读却禁止不了。 他经常在炭灰之中藏着火种, 赶走仆人, 等父母睡觉之后, 偷偷地燃火读书, 用衣被遮住窗户, 以防泄漏光亮, 被家人发觉。由此他的声誉更高了。中书监高允常常赞叹说: “这青年的才能和 器局, 不是诸生所能赶得上的, 终将有远大前途。 ” 当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授 尚 书 ,选他为都讲。学生们全部集合,祖莹晚上读书太劳累了,竟不

34、知天亮了。 博士十分着急地催促他去讲课,忙乱中祖莹误把同房间学生李孝怡的礼拿到 讲台上去了。博士十分严厉,祖莹不敢回去换书,于是只好把礼放在前面, 背诵尚书里三篇文章,竟不漏一字。讲完之后,李孝怡感到惊异,向博士说 明了原委,学中师生全都大为惊奇。后来高祖听说此事,召他入内宫,要他诵背 五经章句,并讲述大义,皇帝赞叹不已。祖莹凭借才学名声被任命为太学博士, 被征召为彭城王元勰的法曹参军, 很受器重。 尚书令王肃曾经吟咏一首 悲平城 诗,彭城王元勰很是叹赏其文辞优美,想让王肃再吟咏,却失口说: “王公您吟 咏情性,词语声律,都特别优美,是不是可以再吟一遍悲彭城诗?”王肃就 开玩笑说: “怎么悲平

35、城变成了悲彭城了?”元勰面有惭愧之色。祖莹 当时在座,就说: “有悲彭城 ,只不过是王公您没有见过。 ”王肃说: “可以为 我们读一读。 ” 祖莹应声诵读: “悲彭城, 楚歌四面起。 尸积石梁亭, 血流睢水里。 ” 王肃听罢,很是惊叹赞赏。元勰也大为高兴,回来对祖莹说: “你真是神嘴啊。 今天若不是你,我差点被吴子压服。 ”祖莹因文学被世人看重,他常对人说: “文 章必须自出匠心,成一家风骨。生活经历不同,怎么能会同别人有一样的风格 呢?”祖莹性情豪爽,气节很高,处境困窘失意、命运充满不顺屡受挫折的士大 夫,都会托命于他,他必然会尽力关怀救助,当时人也因此夸奖他。孝昌年间, 在广平王府第挖得古

36、代玉印, 皇帝下诏让祖莹与黄门侍郎李琰之去辨别它是什么 时代的东西。祖莹说: “这是于阗国王在晋朝太康年间献给皇上的礼物。 ”于是用 墨涂字验看,果然像祖莹所说那样,当时人称赞他博闻多识。他多次升迁后担任 国子祭酒,等到出帝登基,祖莹凭太常卿的身份主持大礼,被封为文安县子。渐 渐地因功迁升仪同三司,晋封为伯爵。他去世以后,朝廷追赠他为尚书左仆射、 司徒公、冀州刺史。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516 题。 清平乐 白 朴 朱颜渐老,白发添多少?桃李春风浑过了,留得桑榆残照。 江南地迥无 尘,老夫一片闲云。恋杀青山不去,青山未必留人。 15.下列对本

37、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词中“朱颜渐老”“白发添”“浑过了”直接抒发了岁月无情、 人生易老的感 慨。 B.“地迥无尘”“一片闲云”则是通过景物描写直接表达了作者洒脱闲逸、 恬淡 自在的人生态度。 C.“浑过了”中“浑”字用得极好,看似俚俗,实则意蕴甚丰,它既有“等闲” 之意, 又有“全部”之意,用于句中就把“一切的一切全部白白流走了”的惆怅 之情做了确切而完满的表达。 D.最后两句是本词的点睛之笔:词人流连忘情于青山,这表现了词人对大自然的 无限钟情;然而人的生命毕竟是短暂的,与青山相比,人生不过是流星划过长空 的一瞬,因此青山即使有情而欲留人在,也“未必”能把人长

38、留于怀抱之中。 解析 B 项,“直接表达”错,应是“间接表达”;“一片闲云”是比喻,不是 “景物描写”。 答案 B 16.这首词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特色?试简要分析。(6 分) 解析 诗歌的语言风格,具体表现在所运用的词语上,可通过分析诗歌运用的词 语,确定诗歌的语言风格。本词运用了口语化的词语,如“浑过了” “老夫” “恋 杀”等,通俗易懂。据此,可以概括本词的语言风格为“朴实无华,平易晓畅” 。 答案 这首词语言朴实无华,平易晓畅。词中“浑过了”“老夫”“恋杀”“青 山未必留人”等词比较口语化,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气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

39、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表现作者初到赤壁时清风吹拂、水波平静、怡然自得心情的两 句是: , 。 (2)杜甫望岳中表现泰山高耸挺拔,赞叹自然神奇秀丽的两句是 “ , ”。 (3)文人学者为了表明志向寄托情怀,常从名篇佳句中选字取意,命名书屋或居 室。 如柳亚子有一书房曰“磨剑室”, 即取意于贾岛的诗句“ , ”。 答案 (1)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2)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3)十年磨一剑 霜刃未曾试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我常常逃出城市钢筋水泥的围困,暂时远离了人群,到山野里游走,独自拐 进某个斜坡、溪涧、峡沟,或钻进一个茂密的林子,安静地慢慢

40、走,听鸟儿们那 多语种的话语,清澈,自在,婉转,灵动,鲜活,有趣。 我从儿时起就开始琢磨鸟语,几十年过去了,至今仍是鸟语盲。但有一点我 是明白了:鸟无论说了什么,无论怎么说,鸟的词汇里,都没有仇恨、势利、贪 婪、互相伤害等恶劣的词语;也没有趋炎附势、阿谀奉承等丑恶的词语。相反, 鸟总是充满善意地对待每一棵草木,充满爱意地对待每一片山水,充满敬意地对 待每一缕阳光,充满诗意地对待每一个日子,充满正义地对待每一个遭逢际遇。 我们人类的词典里常用的那些贬损他人抬高自己仇恨他人褒奖自己侮辱他人颂 扬自己的词,在鸟的词典里是绝对找不到的,鸟的语言单纯透明,是见山是山见 水是水见树是树见花是花的。 鸟比人

41、类保持了更多诗意的灵魂和纯真的品质。你看,山被它们轻轻一 就更绿了,水被它们轻轻一 就更清了,天被它们轻轻一 就更蓝 了,云被它们轻轻一 就更白了,树被它们轻轻一 就更葱茏了, 草被它们轻轻一 就更鲜活了。有鸟说唱的地方,就是宝地、福地,甚至 是圣地。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字,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唱 说 劝 点 逗 摇 B.唱 说 劝 点 摇 逗 C.说 点 唱 劝 摇 逗 D.说 点 唱 劝 逗 摇 解析 作答此题, 可先找到选项的不同之处进行分析, 然后使用排除法得出答案。 语境中的“它们”指的是鸟,鸟作用于“水”时,用“点”比较合适,因为鸟儿 等只能轻轻触碰水面,

42、如“蜻蜓点水” ,据此可排除 A、B 两项。鸟在树枝上跳 动,树叶被鸟摇动了,所以鸟作用于“树”时,用“摇”比较合适;相对于树, 草比较小,所以鸟作用于“草”时,用“逗”比较合适。据此可排除 D 项。 答案 C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听鸟儿们那清澈、自在、婉转、灵动、 鲜活、有趣的多语种的话语。”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 果更好?(4 分) 解析 从词语位置上看,原句六个形容词单列后置,相比改句的作定语,更能起 到突出强调的作用, 强烈表现出作者对鸟语的赞扬、 喜爱之情; 从标点符号上看, 原句六个形容词之间用逗号隔开,比之改句的用顿号,停顿时间更长,语气更舒

43、 缓,从而与作者逃离城市、享受生活的安逸恬静的心理状态更相符。 答案 原句更有强调效果,六个形容词单列后置,充分表达了对鸟语的赞扬和喜 爱之情;原句更契合语境,六个形容词,独词成句,读来语气舒缓,与作者逃离 城市的安逸恬静的心理状态相适。(意思对即可)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个修饰成分复杂的长句,作者有意不在中间加顿号断开, 为什么?(4 分) 解析 一般来说,在长句的并列短语间加顿号,可以使句意表达清晰,增强节奏 感。相反,如果没有加顿号,没有停顿,就形成一种一气呵成的气势,从而起到 强化意思和感情的作用。 画横线的句子中“贬损他人颂扬自己”是负面人性 的表现,其间不用顿号断开,表达了对负

44、面人性的坚决否定。 答案 不加顿号断开,是为了以一种追加列举的口吻,表达对负面人性的坚决否 定;若加顿号断开,就造成了阅读中的停顿,会削减一气呵成的气势,弱化感情 表达的力度。(意思对即可)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 分) 以 2001 年昆曲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为时间节点, 我国开展非遗保护工作即将迎来 20 周年。我国非遗保护工作虽然起步晚, 但是进步快,成果显著。这样的发展成就离不开政府主导、专家学者的学术 支持,以及群众的广泛参与和努力。从鲜为人知到全民关注,非遗保护发展 势头良好。 应牢牢抓住非遗保护发展的时代,进一步

45、发挥非遗以及传统技艺 与传统美术类非遗,在助力精准扶贫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文化交流,推动经 济社会发展。 解析 句,句式杂糅,将“我国开展非遗保护工作”与“非遗保护工作即将迎 来 20 周年”两种句式杂糅在了一起, 保留其一即可。 句, 搭配不当, “广泛” 与“努力”不搭配,可在“努力”前加“共同”。句,搭配不当,“抓住”和 “时代”不搭配,可在“时代”后加“机遇”。句,“非遗”与“传统技艺与 传统美术类非遗”并列不当,前者包括后者,可将“以及”改为“特别是”或“尤 其是” 。 答案 (1)语句:;修改为:我国开展的非遗保护工作即将迎来 20 周年。(2) 语句:;修改为:以及群众的广泛参与

46、和共同努力。(3)语句:;修改为: 应牢牢抓住非遗保护发展的时代机遇。(4)语句:;修改为:进一步发挥非遗 特别是(尤其是)传统技艺与传统美术类非遗。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5 分) 最近,“报复性熬夜”一词风靡网络。它的意思是,大家白天太忙,晚上明 明困得厉害,还要吃夜宵、刷手机、玩游戏,非熬到两三点才睡觉。虽说熬夜很 伤身体,还要迎接第二天更严重的疲惫困倦,但奇怪的是,大家依然乐此不疲, 这是为什么?“报复性熬夜”的快感其实来自一种“补偿心理”, 按照个体心理 学开创者阿德勒的说法,当人们因生理或心理问题感到受挫,便会自觉或不自觉 地用其他方式来弥补缺憾,缓解焦虑

47、。寻求“补偿”自然是有好处的,但是“过 度补偿”无法给人真正的安慰,还可能造成“睡眠相位后移综合症”(一种慢性 睡眠紊乱症状)。 “报复性熬夜”折射出当下怎样的社会现状?对此, 你有什么更好的“补偿”之 法? 解析 要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方面去探究“报复性熬夜”折射出的当下的社 会现状, 即反映出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 竞争激烈、 人们工作压力大的社会现象。 “补偿”方法可从社会和个人两方面去考虑,但更多的应该从自身的改变做起。 根据语段中“用其他方式来弥补缺憾”的提示来提出可行的“补偿”之法, 如调 节好心态,改善学习和工作软环境,多读书,多运动等。 答案 社会现状: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

48、力大,人们的业余时间、个人空 间被大量挤占。 “补偿”之法:调节好心态,变被动为主动,热爱自己从事的工作;处理好 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改善学习和工作软环境;业余时间多读书,多运动,参加 健康的文娱活动,放空自我。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秋冬季节,是落叶飘零的时候。为了加强城市的管理,有的地方让环卫工人 24 小时连续工作,相同的地点组成四个小组,轮流值班,坚守在“落叶第一线” ; 有的城市还喊出了 “确保地面没有一片落叶” 的口号, 确保生活环境的干净清洁。 但近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获悉,市属公园首次尝试不立 即清扫景区落叶,打造

49、出了 20 处“最美落英缤纷”赏秋景点,引来无数市民前 往拍照留念。 对此,你怎么看待?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或体验?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写作提示】 作文材料分为两部分,即对待落叶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前者 是“确保地面没有一片落叶” ,后者是“不立即清扫景区落叶” 。这两种态度的出 发点也不一样:前者是为了“加强城市的管理” ,后者是为了打造“最美落英缤 纷”赏秋景点。更进一步思考,这其实是如何对待自然的问题。前者在于战胜自 然,以对立态度对待自然;后者在于用自然来美化生活,以互融态度

50、对待自然。 此外,二者的视角也不相同。前者从城市的净化和管理的便利角度出发,是实用 主义视角;后者从城市的美化和管理的人性化角度出发,是浪漫主义视角。写作 中既可以肯定尽扫落叶的前者,也可以肯定保留落叶的后者,还可以从辩证的角 度来立意。 参考立意:以制度管理保障生活环境,让生活多一点诗意;让制度与人文比翼齐 飞;留住城市里的自然之美;“一刀切”的管理要不得;等等。 【佳作赏读】 给城市留一份诗意之美 要求环卫工人轮班值守,不留一片落叶有错吗?没有,因为此举是为确保人 民生活环境的干净整洁。 但若把落叶暂时保留下来, 让市民感受落英缤纷的美景, 既节省了人力物力,又可使人身心愉悦,岂不更好?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人教部编版(2019) > 必修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