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单元检测卷第六单元检测卷 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得分: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据今年中国书店大会发布的数据,我国实体书店扩张速度惊人,越来越多的 “最美”“高颜值”实体书店涌现出来。从十年前的消亡危机到今天的复兴,实 体书店经历了化茧成蝶的蜕变过程。 高晓松最近把他名为“晓岛”的书店开到了北京。 “晓岛”很火,一跃而成文艺青年们“打卡”的热门目的地。 “晓岛”似乎 并不是一家传统意义上的书店。例如,这家书店并不靠卖书养活自己,所做的文 章也并不是落在书籍的内容、取向、稀缺度等
2、方面上,而是拥有更加个性化的配 方: “晓岛”收藏了高晓松亲自从洛杉矾背回来的黑胶唱片,高晓松自己写歌用 的吉他也挂在二层,看上去像一件“圣物” 。 “晓岛”的非典型性背后,正形成着一种新的典型性。我甚至不太清楚“书 店”是否真的是其身份的首要本体。它可以成为我们搬来电脑消磨一天从容码字 的处所,也时常成为同仁雅集、传播文字的特定平台。在一个电子书阅读盛行、 纸质书网购普及的时代,这种广义的“与书有关”.或许正是独立书店于今日的 价值和意义所在。人们在此用眼睛以及其他肉身感官,共同完成综合意义上的 “看”。我们无需进入实质的、深度的阅读环节,有时甚至不必翻开书页以摄取 知识,而只需要充分而熨帖
3、地感受到书的空间环抱,就已足够。 (摘编自李壮从看书到看书,从书店到书店) 材料二 移动互联时代“万物皆媒”。从媒介学视野看,实体书店不仅是承载书的空 间容器,其中的空间营造、物件陈设、结构布局等都是传达意义的媒介。 当代的许多实体书店,本身具有独特的空间句法。1992 年服务营销学专家 比特纳提出服务场景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依靠人而建立起来的有形环境”,其 中氛围条件、 空间陈列功能性、 符号象征和人工制品是构成服务场景的三个维度。 实体书店中书籍、空间与陈列的搭配组合以迥异的视觉风格营造差异化场景体 验。 成都的“侘集本屋书店”为凸现“建筑与生活”主题,在书店空间用圆柱形 书架搭建“书塔”
4、象征城市楼群,书架间空间象征“街道”“广场”等,其空间 陈设具有高度的可阅读性,而建筑类书籍则构成嵌入空间的肌理,形成空间与书 籍二者的互文,为读者营造沉浸式的场景体验。此外,物件、收藏、文创品等都 是实体书店空间句法的构成要素, 彼此交融互嵌, 塑造出具有辨识度的空间场景。 以独特空间为依托,许多书店致力于营造动态的知识场景,以解构传统的单 调阅读。互联网、电子阅读设备塑造着当代人的新阅读习惯。仅凭纸质书零售, 实体书店已难以满足数字化生存者的阅读需求。 解构静态 “书” , 转变为围绕 “知 识” “阅读”等核心价值的动态阅读成为实体书店的突围之道。举办读书会、沙 龙、讲座,以“流动之书”
5、带动大众参与、分享与讨论,既活化利用书店空间, 也能够推动全民阅读氛围的形成。台湾诚品书店设“诚品讲堂” ,以“知识的载 体, 人文的发声” 为宗旨, 邀请当地学者开讲座, 鼓励受众深化思考以延伸阅读。 还有的书店通过空间位移,搭建多元的生活场景。实体书店的空间优势是营 造场景的基础。在洞察读者心理基础上,实体书店空间成为多元生活场景的连接 点。 无印良品书店将书籍业态与实体空间嫁接, 按照用户日常生活场景重新布局, 例如在“食”这一功能分区陈列饮食类书籍,周边同时摆放餐具、食物原材料以 及零食,使用户沉浸于饮食场景中,同时书籍也更真实地嵌入生活。 随着实体书店空间形态与功能整合,实体书店未来
6、将成为城市触媒,激发城 市交往与传播的多维场景。桑内特认为,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们相遇的场所,创造 了陌生人相遇的戏剧舞台。实体书店在传统“售书主业”之上,发展出多种附加 功能,创造了陌生人相遇交往的机会。在实体书店空间优势上叠加服务性功能, 以满足社区公众日常生活需求,又使书店成为激活社区生活网络的节点。实体书 店最终将能激活城市文化,成为城市的“文化地标” “精神灯塔” 。 (摘编自李淼“去”书店:基于场景的实体 书店转型策略与实践) 材料三 人的认知是情境性的。环境作用于感官,影响着认知。这就意味着,我们在 进行阅读的时候,身体对环境的感知、与环境的接触、环境带来的视觉甚至味觉 差异、媒介带
7、来的情绪体验等,对阅读活动及其认知效果,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 响。 当代社会屏媒介的移动阅读优势, 已经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我们传统的阅读观 念和行为,既然阅读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那么还有什么必要抽出一个单独的阅读 时光,在一个安静而独处的环境之中进行阅读呢?利用等车、等人、办公间隙等 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不是更加便利、经济的一件事情吗?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 人们在广场、地铁、商场、公司各种人声鼎沸的环境中,通过一张屏幕进行着阅 读。阅读从正襟危坐、带有仪式感的专门行为,逐渐变成了其他活动中“见缝插 针”的伴随性行为。这样看来,实体书店阅读所具有的独特的场景感、仪式感, 正与碎片的屏阅读相反,指向了一段
8、完整的时光、一种沉浸的氛围。 (摘编自王颖吉身体与阅读:从具身认知的视角)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实体书店主要关注对环境、场景的建构与创新,而无须在意店中书籍的本身内 容与销售情况。 B.实体书店善于创设动态的知识场景,通过举办讲座等公共活动,成为了功能多 样的城市触媒。 C.可借材料二的观点分析材料一中的现象,“晓岛”没有空间位移、动态知识场 景,而专精空间句法。 D.材料二从媒介学出发,材料三以认知起笔,而都引向阅读环境、场景的作用, 可谓殊途同归。 解析 A 项,无中生有,其实书籍的内容应该是更加重要的。B 项,将未然当作 已然, 错在“成
9、为了”, 原文是“实体书店未来将成为城市触媒”。 C 项, “晓 岛没有动态知识场景”的说法曲解文意,从“以独特空间为依托,许多书店致 力于营造动态的知识场景,以解构传统的单调阅读”可以看出像“晓岛”这样的 书店正致力于营造“动态知识场景” 。 答案 D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高晓松的“晓岛”书店把握住了阅读习惯与时代文化发展的特征与趋势, 是实 体书店成功转型的代表。 B.经过独特的构思与设计,配上相应的书籍陈列、填充其中,一些实体书店的空 间自身也能具有可读性。 C.实体书店在文化传播的外在形式上推陈出新,但其实依然在坚守着纸质书籍、 传统阅读
10、和知识固有的传播样态。 D.实体书店是摆书售书的媒介,其空间也是意义的媒介,借此意义及其功能,它 还能成为城市文化媒介。 解析 C 项, 错在“依然在坚守着纸质书籍、 传统阅读和知识固有的传播样态”。 从材料二中提到“许多书店致力于营造动态的知识场景,以解构传统的单调阅 读”可知传统书店也在不断寻求突破与改革,而不是一成不变。 答案 C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A.“实体书店定义的困难性,主要在于它是一种跨门类、多功能、延展广阔的公 共空间场景。” B.“实体书店大都占有相当大的面积,除了摆放书籍,还有许多空余的空间可供 设计或活动。” C.“实体
11、书店力求超越单调的阅读,甚至摆脱书籍、阅读与书店,探寻公共空间 的文化潜力。” D.“在实体书店售卖的书籍,其类别与题材通常较为局限,主要集中在文学、心 理学等方面。” 解析 材料二强调的观点是实体书店不仅有空间优势, 还有充当媒介的意义和价 值。A 项,强调的是“困难性”,而不是优势。B 项,强调的是空间优势之外的 延展,能支撑材料二的观点。C 项,转变了话题。D 项,也是讲实体书店的局限 性,而不是空间优势及其延展。 答案 B 4.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两种。(4 分) 答案 举例论证。 列举成都的“侘集本屋书店”论证其空间陈设具有高度的可 阅读性,列举台湾诚品书店论证许多书
12、店致力于营造动态的知识场景。道理论 证。通过桑内特的“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们相遇的场所,创造了陌生人相遇的戏剧 舞台” ,摆事实,讲道理,使论证更充分。 5.中学生课后若想学习思考,是否应该选择实体书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 法。(6 分) 答案 (观点一)应该。氛围好:实体书店的独特环境让人容易沉浸其中,便于 思考。形式新:实体书店提供了新鲜有趣的知识获取渠道。能交流:实体书 店便于人们共同交流探讨,或求学于学者,促进思考。时间长:实体书店相对 来说提供了较为完整的一段阅读时光。 (观点二)不应该。不纯粹:售书并非实体书店主业,阅读与思考本身的纯粹性 减弱。不必要:实体书店的许多功能、活动,并非
13、是学生学习思考所必需的。 无优势:在实体书店阅读只是胜于碎片阅读,仍不及安静独处的纸质阅读。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散落在乡间的诗人 刘星元 他姓关,是我的语文老师,也是我们这里的小学校长。 学校的教师都是清一色本乡本土的农人,闲时教书,忙时兼顾农活。而关校 长却是我们这所小学唯一的外来人。 关校长来我们这里做校长那年, 我恰好上一年级。 他顶替因病退休的老校长, 担任我们的语文老师。第一节课,他并不讲授书本上的内容,而是带着我们参观 校园。我们像一个个威武的士兵,在关校长的带领下,仰着头,挺着胸,把整个 校园一处不落地走了一圈。操场
14、、厕所、办公室、教室门前的小花园每到一 处,他就蹲下身子,告诉我们这个地方应该注意一些什么。学校里有十多个教师 呢,从没有一个人像他这么做过,我觉得他真了不起。 让我觉得关校长更为了不起的地方是,他还能写一手好字。某个周末,恰逢 本村老教师的儿子结婚,母亲拉着我去吃喜席。先去封礼,礼桌乌压压围了一圈 人,时而传出叫好声。小孩子淘气,好奇心重,从大人们的身体间挤进脑袋向里 看, 只见那礼桌后面端坐着关校长。 关校长在写喜联, 喜联上写的什么, 不认识。 只见关校长提笔运腕,一个个方方正正的汉字就跑到了喜庆的红纸上面。那些字 端端正正的,行距、尺寸、字体,都那么有条不紊,仿佛那些字本来就躺在那个
15、位置,关校长只是用笔一点,就都蹦了出来。那些蹦出的字,似乎比躲在课本田 字格里的字要好看, 也似乎比在课堂上他写在黑板上的板书要好看。 每写一个字, 围在四周的人就叫上一阵好。关校长微微笑了笑,并不说话,继续写字。显然, 我比关校长更为兴奋。一听谁再叫好,我就赶忙补一句,他是我们的校长,他是 我们的老师。那些大人看着我笑了笑,我似乎感觉他们是在赞赏我呢。 那时候,我们乡把教书的先生放在高高的位置上,谁家不过年不过节就布置 下一桌好菜,必定是请学校的老师去家中做客。关校长家在别镇,向来吃住在学 校里, 一个月回一次家, 每次都带些粮食、 煎饼和咸菜回来。 我们乡日子过得苦, 却见不得教书的先生过
16、得苦,于是总有人家按照旧例,请关校长去家中做客,但 似乎没有一家请得动关校长。 我们家也请过关校长。从我们村到学校,两里路,往返就是四里。父亲派我 去请关校长,往返三次,每一次关校长都有理由拒绝。直到饭菜凉了,父亲才决 定放弃。父亲感慨地说,真是个好先生。请不来关校长,我觉得很委屈。 我们当时的学制是五年, 关校长教了我们五年语文。 在他那里, 我知道了“床 前明月光”,知道了“春眠不觉晓”,知道了“二月春风似剪刀”,知道了“映 日荷花别样红”。我懂得了表达喜悦不必非用“喜悦”这个词,也可以是一朵盛 开的花、一树摇曳的叶、一曲动人的歌;我懂得了描写时间不是非得用“光阴似 箭” ,还可以是学校斑
17、驳的旧墙、去年脱掉的衣裳、家中悬挂的照片、爷爷脸上 的皱纹。我于无意之中得到一位高明的老师在文学上的点拨,这种点拨日后让我 受用一生。 有一次,我在县城的旧书摊上淘到一本诗歌集。那是三十多年前本地的几个 文学爱好者编印的一本手写蜡刻小书, 已经泛黄得有些发黑。 在目录的后半部分, 我惊奇地发现了关校长的名字。 我的手哆哆嗦嗦地打开印有他名字和作品的那一 页,看到了他的简介和诗作。简介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上面印着:关未山,笔 名微草,小学教师,视诗歌如命,视学生为歌。下面是一首小诗,题目叫“乡间 的孩子” 。他说,每一缕风只围着孩子绕。他说,每一朵花只迎着孩子开。他说, 每一只鸟只向着孩子唱。
18、这么多年,我从不知道他竟然还是一位散落在乡间的诗人,也从未把他视为 园丁或者蜡烛。没错,他注定不是园丁或蜡烛,正如他在诗中吟唱的那般,他是 一缕风、一朵花、一只鸟。除此之外,我想不出更为确切的词语表达。 有一年在曲阜,我去拜访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在明清走廊,处处可见诸如 “仁者爱人” “有教无类” “逝者如斯”之类的汉字,那些汉字凑在一起,就像一 张巨大的网,把我擒了进去。仿佛我就是老夫子那三千弟子中的一个,即便逃离 了三千年之久, 还是要规规矩矩地回来, 聆听自上而下的教诲。 我想起了关校长, 想起在乡间小学,他曾手把手教我在田字格上写下横竖撇捺,教授我那些绝妙诗 文。他走路时的步伐,他诵读
19、时的声调,似乎就在我眼前耳畔。于混沌中,我发 现,不期而至的关校长的影像,竟与三千年前的先师重合到了一起。 我无意拿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与关校长作比较,我只是想说,无论我们去往 何方,遇见怎样卓越的人物,我们内心深处与之产生共鸣的,往往来源于故乡。 也就是说,乡间的关校长,才是我对于教师和教育的终极理解。 即便如此,他作为一位散落乡间的诗人,他视之如歌、视之如命的学生又能 对他了解多少呢? 这个问题,我不敢回答。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关校长的语文第一课,是带一年级学生一处不落地参观校园,他寓教其中,平 等待人,给孩子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B
20、.为了请生活清苦的关校长到自己家做客,乡民们会布置一桌好菜,但没有哪一 家能请动关校长,突出了关校长的优秀品质。 C.作者借关校长的诗句来形容他像“一缕风、一朵花、一只鸟”,是对他诗人特 征的发现,也是对他诗歌教育价值的肯定。 D.“不期而至的关校长的影像,竟与三千年前的先师重合到了一起。”这句话凸 显了关老师在作者心目中的特殊地位。 解析 C 项,“也是对他诗歌教育价值的肯定”表述有误。文中说“他注定不是 园丁或蜡烛,正如他在诗中吟唱的那般,他是一缕风、一朵花、一只鸟”,只是 体现他作为诗人和教师的价值和牺牲。 答案 C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21、第四段关校长写喜联这一情节中,既有细节描写,又通过周围乡民和“我”的 反应侧面突出了关校长的形象。 B.文章第七段大量引用名诗句,既突出了关校长对“我”的教育和影响,又增加 了文章的文化韵味,富有诗意。 C.文章先用大段笔墨描述关校长精心育人的师者形象, 后面写他是“散落在乡间 的诗人”,丰富了其形象内涵。 D.文章以“这个问题,我不敢回答”的议论、抒情结束全文,突出了人物形象, 深化了文章主旨,意味悠长。 解析 D 项,“议论、抒情”错。“这个问题,我不敢回答”没有抒情,而是以 议作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答案 D 8.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 分) 解析 解答此类题时,先仔细阅读画
22、线句,概括其主要内容,然后判断其中是否 使用了表现手法, 表达效果是什么, 还要分析其表达了什么观点态度、 思想情感。 本题中的画线句写的是作者在曲阜明清走廊看到孔子语录时内心的感受, 表达了 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不断传承。作者能领悟到这个道理,是因为他是关校 长的学生,也就暗示出作者受到关校长的教诲,也是传统教育精神的受益者。在 表达情感上,画线句表现了作者对传统教育精神的敬畏与热爱。 答案 传统教育精神博大深厚,代代相承;暗指作者受关校长的教诲,是传 统教育精神的受益者;体现了作者对这种教育精神的敬畏与热爱。 9.请结合全文,探究文题“散落在乡间的诗人”的意蕴。(6 分) 解析 解答此
23、类题时,要注意从字面意义和深层意义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字面的 意思较为浅显,不难理解,深层意义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明确标题中蕴 含的作者的观点态度等。结合文章内容来看,“散落在乡间的诗人”指的是关校 长。由原文第八段可知,关校长“视诗歌如命,视学生为歌”,由此可得出答案 要点;原文第八段说“我”在旧书摊上淘到了一本诗歌集,上面有关校长的一 首小诗,题目叫“乡间的孩子”,第九段说“我从不知道蜡烛”,第十二段 说“即便如此了解多少呢”, 由此可得出答案要点; 原文第十一段说 “我 无意教育的终极理解” ,由此可得出答案要点;由文章中作者的观点句可 知,关校长的诗人身份未能被人知道,作者内心有一
24、种遗憾之情,由此可得出答 案要点。 答案 关校长不仅是良师,也是“视诗歌如命,视学生为歌”的诗人;关校 长的诗作、诗情被埋没多年;得到关校长教育和爱的学生,并未真正了解他; 从对教师和教育终极理解的高度,传达了对关校长的怀念和礼赞之情;隐含 了对关校长诗人身份未能被人了解的遗憾之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 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 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
25、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 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 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 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 史才,改比部 【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 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 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 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 军
26、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 , 其辞多叙裴度事, 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 李愬功第一, 愬不平之。 愬妻出入禁中, 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凤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其书本传法,三十年 一开,开则岁丰人泰。十四年正月,上令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人,持香花赴临 皋驿迎佛骨。 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 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愈素不喜佛,上疏谏之。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 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
27、荣于禄仕。后虽通贵, 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 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 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长庆四年十二月卒,时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文。 【注】 比部:刑部所属四司之一,设有郎中一人、员外郎一人、主事四人。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 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 B.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 业破产
28、/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 C.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 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 D.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 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 解析 停顿应为“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 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 答案 C 11.对文中所涉及的文学常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唐宋八大家是唐宋两代八个散文代表作家的称号,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 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司马光。 B.古文运动是指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
29、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 C.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 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而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 D.孟郊和贾岛并称为郊寒岛瘦,二人以苦吟著称。 解析 A 项,司马光不属于唐宋八大家,应为曾巩。 答案 A 12.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韩愈三岁时丧父,自己因为是孤儿,从小就刻苦学习儒家经典,前任宰相郑余 庆为他宣扬美名。 B.韩愈说话直率,无所回避,操行直正,不擅长应付世务。对宫市弊端,韩愈曾 递上数千字的奏章极力劝谏,皇帝不但不听从,还发怒把他贬官。 C.元和年间,韩愈随裴度平定淮西,获升迁,还奉诏写了平淮西碑
30、。但李愬 对碑文内容不满。 D.韩愈和张籍关系好。但豪门权贵对待张籍就像对待奴仆一样,瞪着眼睛不予理 睬。 解析 D 项,“但豪门权贵对待张籍就像对待奴仆一样”有误,应为韩愈对待豪 门权贵就像对待奴仆一样。 答案 D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4 分) (2)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4 分) 答案 (1)韩愈自认为才华出众,而又多次遭受排挤贬官,作进学解来自我 开导。 (2)这一议论在朝廷传播开来,因为这个原因韩愈改任太子右庶子。 14.本文写出了韩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3 分) 答案 刻苦好学。为官
31、敢于直谏。有文学修养。性情宽宏通达。 【参考译文】 韩愈,字退之,是昌黎人。父亲名叫韩仲卿,没有什么名声地位。韩愈三岁 时丧父, 寄养在堂兄家中。 韩愈自己因为是孤儿, 所以从小就刻苦学习儒家经典, 不需要别人奖励督促。等到应举进士科,文章投送到公卿中间,前任宰相郑余庆 很是为他宣扬美名,由此在当时知名。不久韩愈考中进士科。 宰相董晋出京镇守大梁,征召韩愈到幕府任巡官。董晋幕府撤除后,徐州张 建封又请他到自己幕府充当宾客佐僚。韩愈说话直率,无所回避,操行直正,不 擅长应付世务。后调任四门博士,转任监察御史。德宗晚年,一些部门随意发布 政令,宰相不能独立掌管机务。宫市的宦官到民间强买物品的弊端,
32、谏官议论过 而德宗不听。韩愈也曾递上数千字的奏章极力劝谏,皇帝不但不听从,还发怒把 他贬为连州阳山令,后来酌情改任江陵府掾曹。 韩愈自认为才华出众,而又多次遭受排挤贬官,作进学解来自我开导。 宰相看了这篇文章后同情他,认为他有修史才能,便改任他为比部郎中和史馆修 撰(编写史书)。过了一年,转任考功郎中、知制诰,拜授中书舍人。不久有不喜 欢韩愈的人,搜集他过去的事情,说他以前降职任江陵府掾曹时,荆南节度使裴 均待他优厚,裴均的儿子裴锷平庸粗鄙,最近裴锷回家看望父亲,韩愈写序为其 饯行,在序中称呼裴均的字。这一议论在朝廷传播开来,因为这个原因韩愈改任 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相裴度任淮西宣
33、慰处置使,兼任彰义军节度使,他上奏 请韩愈任行军司马。淮西和蔡平定之后,十二月韩愈随裴度返回朝廷,因立功授 任刑部侍郎,宪宗还下诏命韩愈撰写平淮西碑 ,韩愈在碑文中较多记述了裴 度的事迹,而就当时首先进入蔡州活捉吴元济一事而言,李愬功劳为第一,所以 李愬对碑文不服。李愬的妻子经常出入宫中,借机向皇帝诉说碑文失实,宪宗便 下诏叫人磨掉韩愈写的碑文,并命令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碑文并刊刻碑上。 凤翔法门寺有座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的一节手指骨,可以书写经文 传布佛法,三十年开启一次,塔开时便年丰人泰。元和十四年(819)正月,圣上 命中使杜英奇带领宫女三十人,手持香料鲜花前往临皋驿迎接佛骨。从
34、光顺门进 入皇宫,留在宫中三日,然后送往各寺。王侯公卿士大夫及平民百姓,人人奔走 迎送,施舍钱财,唯恐落在他人之后。百姓中有人不惜耗尽家产、灼烧头顶和手 臂以求供养佛骨。韩愈向来不喜欢敬佛之事,便上疏劝谏这件事。 韩愈性情宽宏通达,和别人交往,无论人家荣辱沉浮他都不改变态度。年轻 时和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关系友好。孟郊、张籍名声和地位还不显达时,韩 愈不避寒暑, 在公卿间称赞推荐他们, 结果张籍终于考中进士科, 仕宦之途顺利。 后来韩愈虽然显贵,但常常在办完公事有空暇的时候,就和他们交谈会餐,论文 赋诗,和昔日一样。然而他对待诸权门豪士,就像对待奴仆一样,瞪着眼睛不予 理睬。他还颇能奖掖鼓励
35、后辈,招入家中的十有六七人,即使连自己的早饭都供 不上了,也和颜悦色地不在意。他总是把振兴名教和弘奖仁义作为自己的职责, 总共经他资助出嫁的内外亲戚及朋友的孤女多达十人。 长庆(穆宗年号)四年十二月韩愈去世,死时五十七岁,朝廷追赠韩愈礼部尚 书的官职,谥号为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1516 题。 宿龙宫滩 唐韩愈 浩浩复汤汤,滩声抑更扬。 奔流疑激电,惊浪似浮霜。 梦觉灯生晕,宵残雨送凉。 如何连晓语,一半是思乡。 郴口 又赠(其一) 唐韩愈 山作剑攒江写镜,扁舟斗转疾于飞。 回头笑向张公子 ,终日思归此日归。 【注】 龙宫滩,在今广东省阳山
36、县阳溪上。公元 803 年,韩愈因直言进谏为 权臣所谗,被贬为广东省阳山县令;公元 805 年,遇大赦得以回归北上。这两首 诗均为遇赦北归途中所作。郴口:在今湖南省郴州市,是当地黄水、来水两条 河的交汇处。张公子:张署。韩愈与张署曾在朝同为监察御史,同被贬官,同 遇大赦,两人友谊深厚。韩愈这首郴口又赠(其一) ,就是写给张署的。 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前一首诗的开头两句,从视觉和听觉写阳溪之水。“浩浩”“汤汤”写水势的 浩大,“抑更扬”则写水声的时高时低。 B.前一首诗的第三、 四句, 在描绘江水奔流的景象时, 融入了诗人的情感。 一 “疑” 一“似
37、” ,一肯定一否定,把诗人的心理活动表现得真切自然。 C.前一首诗的第五、六句转向写人事。夜宿江滩,连灯光也带着水气;临近天亮, 夜雨送来了一阵阵的寒凉。 D.后一首诗中“扁舟斗转疾于飞”一句,写出了江中行船的迅疾。水道曲折,轻 舟在水中转弯,其快如飞。 解析 B 项,“一疑一似,一肯定一否定”理解错误。 答案 B 16.这两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情感表达的方式上,两首诗有怎样 的不同?(6 分) 答案 表达了诗人遇赦北上的愉快感觉和急于返乡的迫切心情。 在情感表达的方 式上,前一首诗比较含蓄婉曲,是从一宿夜话谈家乡来曲折表达的;后一首诗则 更直截了当(直白),诗中借与张署的笑谈,直
38、接点出了“终日思归此日归”的意 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观刈麦中诗人看到农民在酷夏中的劳碌与痛苦后,感叹自己没有功德, “ ”即可以拿着俸禄,因而“ ”,喟叹终日。 (2)韩愈在师说中阐明择师方面不分地位高低和年长年少的原则: “ ”, 无论年长年少, “ ”, 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3) 劝学 中的“ ”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 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说明了善于利用客观 条件可以弥补自身不足的道理。 答案 (1)曾不事农桑 念此私自愧 (2)是故无贵无贱 道之所存 (3)君子生非 异也 善
39、假于物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不同的书,会散发不同的馨香。温婉雅致的散文集,是淡雅的康乃馨,散发 着淡淡的清香, 可以让我们的心沉静下来; 气吞山河的历史书, 是一树的泡桐花, 散发着浓郁的芳香,会让我们的心灵充满生命的热情;引人入胜的小说故事,是 奔放的芍药,要与牡丹争高下,可以让我们的世界充满神秘的幻想这些或淡 雅或浓郁的书香,陪伴着我们每一段闲暇的时光,让那些入心的文字辗转在五脏 六腑之中,成为我们心灵的一部分。 不可否认,也有一些书,错字连篇,粗制滥造,就像石楠花一样让人闻到一 股讨厌的臭味。那样的书,不仅侵害了创作者的权益,也损害了读者
40、的利益。千 万不要让这种书进入我们的视野,杜绝那一丝丝臭味腐蚀我们的心灵。 书香默默入心来,能提升人的气质。有人说,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 我想说,你的气质里藏着那一缕缕书香。每一缕书香,都会遍历你全身的经脉, 让你的气质散发着或淡雅或浓郁的书香。爱读书的人,举手投足之间散发出一种 优雅感,身上散发着清淡的书卷味,灵魂沐浴着浓郁的书墨香。有一种气质,会 从书韵中获得升华,成为身体的一部分。 18.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指导员两眼望着那捆书,用微弱的声音说:“你们要好好儿学习将 来” B.信中写道:“在整个旅途中,你表现出的真诚的歉意,特别是你
41、的十二次 微笑,深深地打动了我! ” C.窥探舱里,不很分明,她像是捆了躺在船板上。“可恶!然而。”四叔说。 D.对政治的敏感, 对生活的敏感, 对性格的敏感这都是作家必须要有的素质。 解析 D 项,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都表示列举的省略;A 项,表示说话时断 断续续;B 项,表示引文的省略;C 项,表示语意未尽。 答案 D 19.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 分) 解析 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本体是“散文集”, 喻体是“康乃馨”, 前者“温婉雅致”,后者“淡雅”,说明它们有共同的特点“雅”,“散发着淡 淡的清香,可以让我们的心沉静下来”说明它们
42、都能沁人心脾。 答案 句中把“温婉雅致的散文集”比作“淡雅的康乃馨”, 体现了比喻的相 似性;散文和康乃馨,两者都有“雅”的特点,都能沁人心脾。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也有一些错字连篇、粗制滥造的书,让 人闻到一股讨厌的臭味,就像石楠花一样。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 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 分) 解析 从词语位置上看,原句中“错字连篇”“粗制滥造”单独成句,比之改句 将之用作“书”的定语,更能起到强调特点的作用,否定意味更强烈;从句式上 看,原句多用短句,节奏更明快,更符合文段整体的语言风格;从与前后句协调 的角度看,改句将“就像石楠花一样”单列后置,突出了“石楠花
43、”及其味道, 与后文“那样的书”衔接生硬,不如原句自然流畅。 答案 原句多用短句,更符合文段整体灵动的语言风格;原句中“错字连 篇”“粗制滥造”单独成句,对这类书的否定意味更强烈;“就像石楠花一 样”在原句中被放在“让人闻到一股讨厌的臭味”之前, 表达更加自然流畅。 (答 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 分) 自助餐成为餐饮浪费的“重灾区”,很大程度上是消费者“宁可吃剩、 不能吃亏”的心态。全社会正在倡导勤俭节约的理念深入人心,改变“自助 餐心态”恰逢其时。生活条件改善了,但不能丢弃勤俭节约的传家宝。粮 食产量虽然稳步增长,但粮食
44、安全这根弦依然不能放松,“舌尖上的浪费” 依然要坚定予以杜绝。 解析 句中,成分残缺,可在“心态”后加“在作祟”。句中,句式杂糅, 可删去“深入人心”。句中,语序不当,关联词“虽然”和“但”所引领的分 句主语不同,“虽然”应放在“粮食产量”之前。句中,搭配不当,“坚定” 与“杜绝”不搭配,可将“坚定”改为“坚决”。 答案 (1) 在“心态”后加“在作祟” (2) 删去“深入人心” (3) 将“虽然”移到“粮食产量”前面 (4) 将“坚定”改为“坚决” 22.将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七字对联,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5 分) 芝兰绕阶 黄牛耕地 翠柳迎春 桃李满园 千里绿 春绣锦 座凝香 万山 金
45、(1)新春对联: 上联 下联 (2)教师办公室对联: 上联 下联 答案 (1)上联:翠柳迎春千里绿 下联:黄牛耕地万山金 (2)上联:桃李满园春绣锦 下联:芝兰绕阶座凝香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 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蔡元培 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陶行知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写作提示】 材料中三则名言相互关联,都与修身立德有关。第一则名言意思 是:路程即使很近,不走也不会到达目的地;事情即使
46、很小,不做就不会成功。 第二则名言意思是: 如果没有道德, 即使身强体壮、 绝顶聪明, 也只会助纣为虐、 危害社会。第三则名言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加强实践,健全精神,知行合一。综合 来看,第一则名言强调行动、实践,第二则名言强调修养、品德,第三则名言强 调知行合一、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目的。写作时要结合三则名言综合立意。 参考立意:手脑双全,崇德笃行;德行并举方为教育之目的;“德”高 “行”重;明德正行,健康成长;等等。 【佳作赏读】 教育之道,在德与行 爱尔兰诗人叶芝曾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此言得 之。这“一把火”,燃起的是受教育者对生活的激情,驱散的是受教育者思想认 识上的
47、蒙昧。而燃起这把“火”的最好办法,莫过“德” “行”二字。所谓教育 之道,即对个体以德育之,让个体以身行之。 “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 ”赫尔巴 特如是说。 这位近代教育史上无人能与之比肩的教育家认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培 养人的“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这五种道德观念。至于那些知识、 技能的传授,则仅仅是“教”的基础。知识、技能只能够帮助人类生存,但道德 却能让我们守护社会之秩序,维护人伦之美好,感受世界之光明。若只着眼于 “技”而忽略了对“德”之化育,借用韩愈师说中的话,可谓“小学而大遗” , 未见其明。 昔日蔡元培谈学生教育,对学生之“德”尤为重视:
48、“若无德,则虽体魄智 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 ”在他看来,有德者因“技”而福泽他人,无德者因“技” 而祸殃大众,因而教育不重“德”就是助人为恶。时至今日,先生之言犹在耳边, 但社会有才而失德之事仍时有发生。如某演员重演技而轻艺德,学术不端,论文 造假,最终不光给母校抹黑,更给中国博士教育带来极为负面的影响;如某科学 家重科学技术而轻人伦道德,为求名利擅自进行基因编辑,给人类未来基因的纯 洁性和生物医学伦理带来严重冲击反思种种,无德之人固然可恨,但教育领 域重“技”轻“德”之误区,更需扭转。 当然,育人以“德” ,并非一时之功,不可一劳永逸,而是需要终身行之。 “德”只是给我们明确了目标,指明了
49、方向,想要真正成为有“德”之人,还需 不断践行。因为君子之德,从来不在言而在行, “敏于事而慎于言” ,方成君子。 德谟克利特亦言: “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道德。 ”时刻 以行动为先,以实践为要,才能实现我们教育的最高目的。全国劳模李万升退伍 后从装卸工做起,到攒钱开副食店,再到后来建立自己的公司。饮水思源,致富 后他热心公益,积极救助灾区和贫困儿童,终于实现了自我价值。一点一滴的实 践,既促成了他事业的做大做强,又让他的“德”不再是空中楼阁,助其实现了 兼济天下的宏愿。 沧海虽远,唯奋楫者常至;气力虽微,唯德高者独尊。若说“德”是指引人 生方向的罗盘,那么“行”就是踏浪远行的引擎,以德育之,以身行之,德行合 一,才能最大功率地开动人生的大船,才能真切地实现行迩至远。 【名师点评】 文章开篇以叶芝“一把火”的隐喻切入,既点明了文章的论点, 又增加了文采。 主体部分先以道理论证、 事例论证的方式点明育人以德的必要性, 再进一步阐发“行”在教育中的意义。结尾再次点明“德” “行”的关系。文章 主题突出,层次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