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9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训练 专题09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学生版不含答案)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89016 上传时间:2021-08-01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5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2019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训练 专题09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学生版不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2010-2019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训练 专题09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学生版不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2010-2019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训练 专题09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学生版不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2010-2019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训练 专题09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学生版不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2010-2019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训练 专题09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学生版不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020192019)生物)生物 专题专题 09 09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1 (2019天津卷T6)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若毛色与环境差异大则易被天敌捕食。 调查不同区域囊鼠深色表现型频率,检测并计算基因频率,结果如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影响 B与浅色岩 P 区相比,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低 C浅色岩 Q 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 DD、Dd D与浅色岩 Q 区相比,浅色岩 P 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频率高 2 (2019江苏卷T4)下列关于

2、生物变异与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重组只是基因间的重新组合,不会导致生物性状变异 B基因突变使 DNA 序列发生的变化,都能引起生物性状变异 C弱小且高度不育的单倍体植株,进行加倍处理后可用于育种 D多倍体植株染色体组数加倍,产生的配子数加倍,有利于育种 3 (2019江苏卷T18)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突变造成的,血红蛋白 链第 6 个氨基酸的密码子由 GAG 变为 GUG,导致编码的谷氨酸被置换为缬氨酸。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突变改变了 DNA 碱基对内的氢键数 B该突变引起了血红蛋白 链结构的改变 C在缺氧情况下患者的红细胞易破裂 D该病不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4 (2018全

3、国卷T6)某大肠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其突变体 M 和 N 均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 但 M 可在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N 可在添加了氨基酸乙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将 M 和 N 在同时添加氨基酸甲和乙的基本培养基中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再将菌体接种在基本培养基平板上,发现 长出了大肠杆菌(X)的菌落。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A突变体 M 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活性丧失 B突变体 M 和 N 都是由于基因发生突变而得来的 C突变体 M 的 RNA 与突变体 N 混合培养能得到 X D突变体 M 和 N 在混合培养期间发生了 DNA 转移 5 (2018天津卷T2)芦笋是雌

4、雄异株植物,雄株性染色体为 XY,雌株为 XX;其幼茎可食用,雄株产量 高。以下为两种培育雄株的技术路线。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形成愈伤组织可通过添加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诱导 B幼苗乙和丙的形成均经过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 C雄株丁的亲本的性染色体组成分别为 XY、XX D与雄株甲不同,雄株丁培育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 6 (2018江苏卷T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群体中近亲繁殖可提高纯合体的比例 B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C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则形成了新物种 D若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 7 (2018浙江卷T14)下列关于自然

5、选择的叙述,错误的是 A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 B自然选择加速了种群生殖隔离的进程 C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都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 D自然选择作用于对个体存活和繁殖有影响的变异性状 8 (2018海南卷T14)杂合体雌果蝇在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相应片段发生对等 交换,导致新的配子类型出现,其原因是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了 A基因重组 B染色体重复 C染色体易位 D染色体倒位 9 (2018海南卷T17)蜜蜂中,雌蜂是雌雄配子结合产生的二倍体,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直接发育而来的。 某对蜜蜂所产生子代的基因型为:雌蜂是 AADD、AADd、AaDD、AaDd;雄蜂是 AD、Ad

6、、aD、ad。这对 蜜蜂的基因型是 AAADd 和 ad BAaDd 和 aD CAaDd 和 AD DAadd 和 AD 10 (2018海南卷T18)为判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两个种群的鸟是否属于同一物种,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了解这两个种群所在地区之间的距离后作出判断 B观察这两个种群个体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现象 C将两个种群置于相同环境条件下,比较其死亡率 D将两个种群置于相同环境条件下,比较其出生率 11 (2018海南卷T24)甲、乙两物种在某一地区共同生存了上百万年,甲以乙为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乙的进化可能与该地区环境变化有关 B物种乙的存在与进化会阻碍物种甲的进化 C若甲是动

7、物,乙可能是植物,也可能是动物 D甲基因型频率改变可能引起乙基因频率的改变 12 (2017江苏卷T7)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 B虽然亚洲与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 C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古老地层中都是简单生物的化石,而新近地层中含有复杂生物的化石 13 (2016天津卷T5)枯草杆菌野生型与某一突变型的差异见下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S12蛋白结构改变使突变型具有链霉素抗性 B.链霉素通过与核糖体结合抑制其转录功能 C.突变型的产生是由于碱基对的

8、缺失所致 D.链霉素可以诱发枯草杆菌产生相应的抗性突变 14(2016北京卷T3)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 F 区和 T 区。20 世纪 90 年代初,F 区豹种群 仅剩 25 只,且出现诸多疾病。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 T 区引入 8 只成年雌豹。经过十年,F 区豹种群增 至百余只,在此期间 F 区的 A.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 B. 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 C. 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 D. 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 15 (2016江苏卷T12)下图是某昆虫基因pen突变产生抗药性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形成抗药靶位点 B. 基因pe

9、n的自然突变是定向的 C. 基因pen的突变为昆虫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D. 野生型昆虫和pen基因突变型昆虫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16.(2015新课标卷T6)下列关于人类猫叫综合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病是由于特定的染色体片段缺失造成的 B.该病是由于特定染色体的数目增加造成的 C.该病是由于染色体组数目成倍增加造成的 D.该病是由于染色体中增加某一片段引起的 17.(2015安徽卷T5)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 选择对 A 和 a 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 1 的 A 基因频率为 80%,a 基因频率为 20%;种群 2 的 A 基因 频率为

10、 60%,a 基因频率为 40%.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 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 Aa 的基因型频率是 A.75% B.50% C.42% D.21% 18.(2014上海卷T10)图 2 为果蝇 X 染色体的部分基因图,下列对此 X 染色体的 叙述错误的是 A若来自雄性,则经减数分裂不能产生重组型配子 B若来自雌性,则经减数分裂能产生重组型配子 C若发生交换,则发生在 X 和 Y 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 D若发生交换,图所示四个基因中,f 与 w 基因间交换频率最高 19.将杂合的二倍体植株的花粉培育成一株幼苗,然后用秋水仙素处理,使其能正常开花

11、结果。该幼苗发育 成的植株具有的特征是 A能稳定遗传 B单倍体 C有杂种优势 D含四个染色体组 20 (2014上海卷T16)图 4 显示了染色体及其部分基因,对和过程最恰当的表述分别是 A交换、缺失 B倒位、缺失 C倒位、易位 D交换、易位 21.(2014浙江卷T6)除草剂敏感型的大豆经辐射获得抗性突变体,且敏感基因与抗性基因是一对等位基 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突变体若为 1 条染色体的片段缺失所致,则该抗性基因一定为隐性基因 B.突变体若为 1 对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的片段缺失所致,则再经诱变可恢复为敏感型 C.突变体若为基因突变所致,则再经诱变不可能恢复为敏感型 D.抗性基因若为敏感

12、基因中的单个碱基对替换所致,则该抗性基因一定不能编码肽链 22.(2014四川卷T5) 油菜物种甲(2n=20)与乙(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形 成幼苗丙,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待丁开花后自交获得后代戊若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秋水仙素通过促进着丝点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B幼苗丁细胞分裂后期,可观察到 36 或 72 条染色体 C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D形成戊的过程未经过地理隔离,因而戊不是新物种 23.(2014江苏卷T7)下列关于染色体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染色体增加某一片段可提高基因表达水平,是有利变异 B.染色体缺失有

13、利于隐性基因表达,可提高个体的生存能力 C.染色体易位不改变基因数量,对个体性状不会产生影响 D.通过诱导多倍体的方法可克服远缘杂交不育,培育出作物新类型 24.(2014北京卷T4)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引入初期强毒性病 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 段时间。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由此无法 推断出 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 B.毒性过强不利于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 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 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

14、中发挥了作用 25.(2014江苏卷T8)某医院对新生儿感染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70%的致病菌具有耐药性。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孕妇食用了残留抗生素的食品,导致其体内大多数细菌突变 B.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 C.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增加了致病菌的耐药性 D.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导致耐药菌形成 26.(2014广东卷T3)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矩(图 1) ,花矩顶端贮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 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矩变异的方向 B花矩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

15、要条件 C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 27.(2014上海卷T9)果蝇的长翅(V)对残翅(v)为显性。在一个由 600 只长翅果蝇和 400 只残翅果蝇 组成的种群中,若杂合子占所有个体的 40%,那么隐性基因 v 在该种群内的基因频率为 A20% B40% C60% D80% 28.(2014海南卷T23)某动物种群中,AA,Aa 和 aa 基因型的个体依次占 25、50、25。若该种群中 的 aa 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其他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理论上,下一代 AA:Aa:aa 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比为 A3:3:1 B4:4:1 C1:2:0 D1:2:

16、1 29.(2013福建卷T5)某男子表现型正常,但其一条14 号和一条21 号染色体相互连接形成一条异常染色 体,如图甲。减数分裂时异常染色体的联会如图乙,配对的三条染色体中,任意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分离时, 另一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任一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所示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 B.观察异常染色体应选择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 C.如不考虑其他染色体,理论上该男子产生的精子类型有8 种 D.该男子与正常女子婚配能生育染色体组成正常的后代 30.(2013四川卷T5)大豆植株的体细胞含 40 条染色体。用放射性 60Co 处理 大豆种子后,筛选出一株抗花叶病的植株 X,取其花粉经离体培养得到

17、若干 单倍体植株,其中抗病植株占 5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用花粉离体培养获得的抗病植株,其细胞仍具有全能性 B.单倍体植株的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共含有 20 条染色体 C.植株 X 连续自交若干代,纯合抗病植株的比例逐代降低 D.放射性 60Co 诱发的基因突变,可以决定大豆的进化方向 31.(2013安徽卷T4)下列现象中,与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行为均有关的是 人类的 47,XYY 综合征个体的形成 线粒体 DNA 突变会导致在培养大菌落酵母菌时出现少数小菌落 三倍体西瓜植株的高度不育 一对等位基因杂合子的自交后代出现 3:1 的性状分离比 卵裂时个别细胞染色体异常分离,可形成

18、人类的 21 三体综合征个体 A B. C D 32.(2013海南卷T22)某二倍体植物染色体上的基因 B2是由其等位基因 B1突变而来的,如不考虑染色体 变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突变可能是碱基对替换或碱基对插入造成的 B.基因 B1和 B2编码的蛋白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C.基因 B1和 B2指导蛋白质合成时使用同一套遗传密码 D.基因 B1和 B2可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体细胞中或同一个配子中 33.(2013上海卷T14)若不考虑基因突变,遗传信息一定相同的是 A来自同一只红眼雄果蝇的精子 B来自同一株紫花豌豆的花粉 C来自同一株落地生根的不定芽 D来自同一个玉米果穗的籽粒 34.(

19、2013上海卷T17)编码酶 X 的基因中某个碱基被替换时,表达产物将变为酶 Y。表 l 显示了与酶 X 相 比,酶 Y 可能出现的四种状况,对这四种状况出现的原因判断不正确的是 A状况中氨基酸序列一定是发生了变化 B状况一定是因为氨基酸间的肽键数减少了 50% C状况可能是因为突变导致了终止密码位置变化 D状况的突变不会导致 tRNA 的种类增加 35.(2013全国卷大纲版T5)下列实践活动包含基因工程技术的是 A.水稻F1花药经培养和染色体加倍,获得基因型纯合新品种 B.抗虫小麦与矮秆小麦杂交,通过基因重组获得抗虫矮秆小麦 C.将含抗病基因的重组DNA导入玉米细胞,经组织培养获得抗病植株

20、 D.用射线照射大豆使其基因结构发生改变,获得种子性状发生变异的大豆 36.(2013上海卷T25)研究者从冰川土样中分离获得了具有较高脂肪酶活性的青霉菌菌株,为了在此基础 上获得脂肪酶活性更高的菌株,最可行的做法是 A用紫外线照射青霉菌菌株,再进行筛选 B将青霉菌菌株与能高效水解蛋白质的菌株混合培养,再进行筛选 C将能高效水解蛋白质的菌株的基因导入青霉菌菌株,再进行筛选 D设置培养基中各种营养成分的浓度梯度,对青霉菌菌株分别培养,再进行筛选 37.(2013江苏卷T25)现有小麦种质资源包括: 高产、感病; 低产、抗病; 高产、晚熟等品种。 为满足不同地区及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栽培需求,育种专家

21、要培育 3 类品种:a.高产、抗病;b.高产、早熟; c.高产、抗旱。下述育种方法可行的是 A.利用、品种间杂交筛选获得 a B.对品种进行染色体加倍处理筛选获得 b C.a、b 和 c 的培育均可采用诱变育种方法 D.用转基因技术将外源抗旱基因导入中获得 c 38.(2013北京卷T4)安第斯山区有数十种蝙蝠以花蜜为食。其中,长舌蝠的舌长为体长的 1.5 倍。只有 这种蝙蝠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且为该植物的唯一传粉者。由此无法 推断出 A长舌有助于长舌蝠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 B长筒花可以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 C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长舌蝠和长筒花相互适应,

22、共同(协同)进化 39.(2013天津卷T4) 家蝇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原因是 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下表是对某市不同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 性基因型频率调查分析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上述通道蛋白中氨基酸的改变是基因碱基对缺失的结果 B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为22% C. 比较三地区抗性基因频率可知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 D. 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40. (2013山东卷T6) 用基因型为 Aa 的小麦分别进行连续自交、 随机交配、 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 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根据各代 Aa 基因型频率绘

23、制曲线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曲线的 F3中 Aa 基因型频率为 0.4 B曲线的 F2中 Aa 基因型频率为 0.4 C曲线的 Fn 中纯合体的比例比上一代增加(1/2) n+1 D曲线和的各子代间 A 和 a 的基因频率始终相等 41.(2013海南卷T15) 果蝇长翅 (V) 和(v) 由一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 假定某果蝇种群有 20 000 只果蝇,其中残翅果蝇个体数量长期维持在 4%,若再向该种群中引入 20 000 只纯合长翅果蝇,在不考虑其 他因素影响的前提下,关于纯合长翅果蝇引入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v 基因频率降低了 50% B.V 基因频率增加了 50% C

24、.杂合果蝇比例降低了 50% D.残翅果蝇比例降低了 50% 42.(2013江苏卷T12)下图为四个物种的进化关系树(图中百分数 表示各物种与人类的 DNA 相似度) 。DNA 碱基进化速率按 1% / 百万 年计算,下列相关论述合理的是 A. 四个物种都由共同祖先通过基因突变而形成 B. 生殖隔离是物种朝不同方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 人类与黑猩猩的 DNA 差异经历了约 99 万年的累积 D. 大猩猩和人类的亲缘关系,与大猩猩和非洲猴的亲缘关系的远近相同 43.(2013上海卷T22)某种群中有 AA、Aa、aa 三种基因型的个体,其中 AA、Aa 所占比例随时间的变化如 图 7,第 3

25、6 个月时,基因 a 在种群中的频率为 A0.2 B0.3 C0. 4 D0.6 44.(2012江苏卷T14)某植株的一条染色体发生缺失突变,获得该缺失染色体的花粉不育,缺失染色体上 具有红色显性基因 B,正常染色体上具有白色隐性基因 b(见下图) 。如以该植株为父本,测交后代中部分 表现为红色性状。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A减数分裂时染色单体 1 或 2 上的基因 b 突变为 B B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 3 与 4 自由分离 C减数第二次分裂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自由组合 D减数第一次分裂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 45.(2012天津卷T2)芥酸会降低菜籽油的品质。油菜有两对独立遗传

26、的等位基因(H 和 h,G 和 g)控制菜 籽的芥酸含量。下图是获得低芥酸油菜新品种(HHGG)的技术路线,已知油菜单个花药由花药壁(2n)及 大量花粉(n)等组分组成,这些组分的细胞都具有全能性。 A.、两过程均需要植物激素来诱导细胞分化 B.与过程相比,过程可能会产生二倍体再生植株 C.T 图中三种途径中,利用花粉培养筛选低芥酸油菜新品种(HHGG)的效率最高 D.F1减数分裂时,H 基因所在染色体会与 G 基因所在染色体发生联会 46.(2012广东卷T6)科学家用人工合成的染色体片段,成功替代了酵母菌的第 6 号和第 9 号染色体的部 分片段,得到的重组酵母菌能存活 , 未见明显异常

27、,关于该重组酵母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还可能发生变异 B 表现型仍受环境的影响 C 增加了酵母菌的遗传多样性 D 改变了酵母菌的进化方向 47.(2012江苏卷T5)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的种间竞争是一种选择过程 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依据 C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D突变的可遗传性阻碍生物进化 48.(2011广东卷T25)最近,可以抵抗多数抗生素的“超级细菌”引人关注,这类细菌含有超强耐药性基 因 NDM-1,该基因编码金属-内酰胺酶,此菌耐药性产生的原因是(多选) A定向突变 B抗生素滥用 C金属-内酰胺酶使许多抗菌药物失活 D通过染色体交换从其它

28、细菌获得耐药基因 49.(2011江苏卷T22)下列变异仅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是 ADNA 复制时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导致基因突变 B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 C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一部分片段,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D着丝粒分开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 50.(2011安徽卷T4)人体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具有很强的摄碘能力。临床上常用小剂量的放射性同位素 131I 治疗某些甲状腺疾病,但大剂量的131I 对人体会产生有害影响。积聚在细胞内的131I 可能直接 A 插入 DNA 分子引起插入点后的碱基引起基因突变 B 替换 DNA 分子中的某一

29、碱基引起基因突变 C 造成染色体断裂、缺失或易位等染色体结构变异 D 诱发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基因突变并遗传给下一代 51.(2011海南生物卷T19)关于植物染色体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染色体组整倍性变化必然导致基因种类的增加 B.染色体组非整倍性变化必然导致新基因的产生 C.染色体片段的缺失和重复必然导致基因种类的变化 D.染色体片段的倒位和易位必然导致基因排列顺序的变化 52.(2011海南生物卷T11)野生型大肠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用射线照射野生型大肠杆菌得到一突 变株,该突变株在基本培养基上培养时必须添加氨基酸甲后才能生长。对这一实验结果的解释,不合理的 是 A.野生型大肠杆

30、菌可以合成氨基酸甲 B.野生型大肠杆菌代谢可能不需要氨基酸甲 C.该突变株可能无法产生氨基酸甲合成所需的酶 D.该突变株中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功能可能丧失 53.(2011上海生命科学卷T8)基因突变在生物进化中起重要作用,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A 基因突变为 a 基因,a 基因还可能再突变为 A 基因 BA 基因可突变为 A1、A2、A3,它们为一组复等位基因 C基因突变大部分是有害的 D基因突变可以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54.(2011重庆卷T4) 2008 年,在重庆武隆某地下洞穴的水体中发现了一种数量少、眼睛退化的“盲鱼” 。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黑暗诱导基因突变的结

31、果 B种群密度是限制盲鱼种群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 C洞内水体中溶解氧的增加将提高盲鱼种群的K值 D盲鱼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生物多样性间接使用价值 55.(2011海南生物卷T20)某地区共同生活着具有捕食关系的甲、乙两种动物。两者的个体数长期保持稳 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乙物种的灭绝必然导致甲物种的灭绝,反之亦然 B.在长期进化中,甲、乙两物种必然互为选择因素 C.甲物种基因的突变必然导致乙物种基因的突变,反之亦然 D.甲、乙个体数的长期稳定说明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 56.(2011江苏卷T6)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B生物进化的

32、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C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 D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减小 57.(2010福建卷T5)WNK4 基因部分碱基序列及其编码蛋白质的部分氨基酸序列示意图。已知 WNK4 基因 发生一种突变,导致 1169 位赖氨酸变为谷氨酸。该基因发生的突变是 A处插入碱基对 G-C B处碱基对 A-T 替换为 G-C C处缺失碱基对 A-T D处碱基对 G-C 替换为 A-T 58.(2010全国卷T4)关于在自然条件下,某随机交配种群中等位基因 A、a 频率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某种条件下两种基因的频率可以相等 B该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只与环境的选择

33、作用有关 C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D持续选择条件下,一种基因的频率可以降为零 59 (2018全国卷T29)回答下列问题: (1)大自然中,猎物可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则通过更快速的奔跑来获得捕食猎物的机会, 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_。 (2)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 ,食性广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 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式是_。 (3)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的主要过程是_。分解者通过_来获得生命活 动所需的能量。 60 (2018北京卷T29)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稻瘟病

34、是由稻瘟病菌(Mp)侵染水稻引起的病害, 严重危害我国粮食生产安全。与使用农药相比,抗稻瘟病基因的利用是控制稻瘟病更加有效、安全和经济 的措施。 (1)水稻对 Mp 表现出的抗病与感病为一对相对_。为判断某抗病水稻是否为纯合子,可通过观 察自交子代_来确定。 (2)现有甲(R1R1r2r2r3r3) 、乙(r1r1R2R2r3r3) 、丙(r1r1r2r2R3R3)三个水稻抗病品种,抗病(R)对 感病(r)为显性,三对抗病基因位于不同染色体上。根据基因的 DNA 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用 PCR 方法 可将样本中的 R1、r1、R2、r2、R3、r3 区分开。这种方法可用于抗病品种选育中基因型的

35、鉴定。 甲品种与感病品种杂交后,对 F2 不同植株的 R1、r1 进行 PCR 扩增。已知 R1 比 r1 片段短。从扩增结果 (下图)推测可抗病的植株有_。 为了在较短时间内将甲、乙、丙三个品种中的抗病基因整合,选育新的纯合抗病植株,下列育种步骤的 正确排序是_。 a甲 乙,得到 F1 b用 PCR 方法选出 R1R1R2R2R3R3 植株 cR1r1R2r2r3r3 植株 丙,得到不同基因型的子代 d用 PCR 方法选出 R1r1R2r2R3r3 植株,然后自交得到不同基因型的子代 (3)研究发现,水稻的抗病表现不仅需要自身抗病基因(R1、R2、R3 等)编码的蛋白,也需要 Mp 基因 (

36、A1、A2、A3 等)编码的蛋白。只有 R 蛋白与相应的 A 蛋白结合,抗病反应才能被激活。若基因型为 R1R1r2r2R3R3 和 r1r1R2R2R3R3 的水稻,被基因型为 a1a1A2A2a3a3 的 Mp 侵染,推测这两种水稻的抗病 性表现依次为_。 (4)研究人员每年用 Mp(A1A1a2a2a3a3)人工接种水稻品种甲(R1R1r2r2r3r3) ,几年后甲品种丧失了抗 病性,检测水稻的基因未发现变异。推测甲品种抗病性丧失的原因是_。 (5)水稻种植区的 Mp 是由不同基因型组成的群体。大面积连续种植某个含单一抗病基因的水稻品种,将 会引起 Mp 种群_,使该品种抗病性逐渐减弱直

37、至丧失,无法在生产中继续使用。 (6)根据本题所述水稻与 Mp 的关系,为避免水稻品种抗病性丧失过快,请从种植和育种两个方面给出建 议_。 61 (2018天津卷T31)为获得玉米多倍体植株,采用以下技术路线。据图回答: (1)可用_对图中发芽的种子进行处理。 (2)筛选鉴定多倍体时,剪取幼苗根尖固定后,经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_区的细胞。若 装片中的细胞均多层重叠,原因是_。统计细胞周期各时期的细胞数和细胞染色体数。 下表分别为幼苗 I 中的甲株和幼苗 II 中的乙株的统计结果。 可以利用表中数值_和_,比较甲株细胞周期中的间期与分裂期的时间长短。 (3)依表结果,绘出形成乙株的过程

38、中,诱导处理使染色体数加倍的细胞周期及下一个细胞周期的染色体 数变化曲线_。 62 (2017北京卷T30)玉米(2n=20)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作物,近年来常用的一种单倍体育种技术使 玉米新品种选育更加高效。 (1)单倍体玉米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_,因此在_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无法联会,导致配子中无完 整的_。 (2)研究者发现一种玉米突变体(S) ,用 S 的花粉给普通玉米授粉,会结出一定比例的单倍体籽粒(胚是 单倍体;胚乳与二倍体籽粒胚乳相同,是含有一整套精子染色体的三倍体。见图 1) 根据亲本中某基因的差异,通过 PCR 扩增以确定单倍体胚的来源,结果见图 2。 从图 2 结果可以推测单倍体

39、的胚是由_发育而来。 玉米籽粒颜色由 A、a 与 R、r 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A、R 同时存在时籽粒为紫色,缺少 A 或 R 时 籽粒为白色。紫粒玉米与白粒玉米杂交,结出的籽粒中紫白=35,出现性状分离的原因是_。推 测白粒亲本的基因型是_。 将玉米籽粒颜色作为标记性状,用于筛选 S 与普通玉米杂交后代中的单倍体,过程如下 请根据 F1 籽粒颜色区分单倍体和二倍体籽粒并写出与表型相应的基因型_。 (3)现有高产抗病白粒玉米纯合子(G) 、抗旱抗倒伏白粒玉米纯合子(H) ,欲培育出高产抗病抗旱抗倒 伏的品种。结合(2)中的育种材料与方法,育种流程应为:_;将得到的单倍体进行染色体加倍以 获得

40、纯合子;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 63 (2017江苏卷T30)某研究小组以同一品种芹菜根尖和花粉母细胞为材料,开展芹菜染色体核型分析实 验。图 1、图 2 是从两种材料的 30 个显微图像中选出的两个典型图像。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将剪取的芹菜幼根置于 2 mmol/L 的 8-羟基喹啉溶液中处理,以提高根尖细胞中有丝分裂的 _期细胞的比例,便于染色体观察、计数。 (2)实验中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混合液分别处理根尖、花粉母细胞,目的是_。再用低浓度的 KCl 处理一段时间,使细胞适度膨胀,便于细胞内的_更好地分散,但处理时间不能过长,以 防细胞_。 (3)图 1 是_细胞的染色体,判断的主要

41、依据是_。 (4)分析根尖细胞染色体核型时,需将图像中的_进行人工配对;根据图 1、图 2 能确定该品 种细胞中未发生的变异类型有_ (填下列序号) 。 基因突变单体基因重组三体 64 (2017江苏卷T27)研究人员在柑橘中发现一棵具有明显早熟特性的变异株,决定以此为基础培育早熟 柑橘新品种。请回答下列问题: (1)要判断该变异株的育种价值,首先要确定它的_物质是否发生了变化。 (2)在选择育种方法时,需要判断该变异株的变异类型。如果变异株是个别基因的突变体,则可采用育种 方法,使早熟基因逐渐_,培育成新品种 1。为了加快这一进程,还可以采集变异株的 _进行处理,获得高度纯合的后代,选育成新

42、品种 2,这种方法称为_育种。 (3)如果该早熟植株属于染色体组变异株,可以推测该变异株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有多种联会方式,由此造 成不规则的_,产生染色体数目不等、生活力很低的_,因而得不到足量的种 子。即使得到少量后代,早熟性状也很难稳定遗传。这种情况下,可考虑选择育种方法,其不足之处是 需要不断制备_,成本较高。 (4)新品种 1 与新品种 3 均具有早熟性状,但其他性状有差异,这是因为新品种 1 选育过程中基因发生了 多次_,产生的多种基因型中只有一部分在选育过程中保留下来。 65(2016全国卷 IIIT32)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是真核生物可遗传变异的两种来源。回答下列问题: (1) 基

43、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所涉及到的碱基对的数目不同,前者所涉及的数目比后者。 (2)在染色体数目变异中,既可发生以染色体组为单位的变异,也可发生以为单位的变异。 (3)基因突变既可由显性基因突变为隐性基因(隐性突变) ,也可由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显性突变) 。 若某种自花受粉植物的 AA 和 aa 植株分别发生隐性突变和显性突变,且在子一代中都得到了基因型为 Aa 的 个体,则最早在子代中能观察到该显性突变的性状;最早在子代中能观察到该隐性突变的性状;最早在子 代中能分离得到显性突变纯合体;最早在子代中能分离得到隐性突变纯合体。 66(2016四川卷T11)油菜物种 I(2n=20)与 II(2

44、n=18)杂交产生的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一个 油菜新品系(住:I 的染色体和 II 的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不会相互配对) 。 (1)秋水仙素通过抑制分裂细胞中_的形成,导致染色体加倍,获得的植株进行自交,子代_ (会/不会)出现性状分离。 (2)观察油菜新品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应观察_区的细胞,处于分裂后期的细胞中含有_条染 色体。 (3)该油菜新品系经过多代种植后出现不同颜色的种子,已知种子颜色由一对基因 A/a 控制,并受另一对 基因 R/r 影响。用产黑色种子植株(甲) 、产黄色种子植株(乙和丙)进行以下实验: 组别 亲代 F1 表现型 F1 自交所得 F2 的表现型及比例 实验一 甲

45、乙 全为产黑色种子植株 产黑色种子植株:产黄色种子植株=3:1 实验二 乙丙 全为产黄色种子植株 产黑色种子植株:产黄色种子植株=3:13 由实验一得出,种子颜色性状中黄色对黑色为_性 分析以上实验可知,当_基因存在时会抑制 A 基因的表达。实验二中丙的基因型为_,F2 代产黄色种子植株中杂合子的比例为_。 有人重复实验二,发现某一 F1 植株,其体细胞中含 R/r 基因的同源染色体有三条(其中两条含 R 基因) , 请解释该变异产生的原因: _。 让该植株自交, 理论上后代中产黑色种子的植株所占比例为_。 67(2016北京卷T31)嫁接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已使用的一项农业生产技术,目前也用

46、于植物体内物质 转运的基础研究。研究者将具有正常叶形的番茄(X)作为接穗,嫁接到叶形呈鼠耳形的番茄(M)砧木上, 结果见图 1. (1)上述嫁接体能够成活,是因为嫁接部位的细胞在恢复分裂、形成_组织后,经_形 成上下连通的输导组织。 (2)研究者对 X 和 M 植株的相关基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见图 2.由图可知,M 植株的 P 基因发生了类似于染 色体结构变异中的_变异,部分 P 基因片段与 L 基因发生融合,形成 P-L 基因(P-L) 。以 P-L 为 模板可转录出_,在_上翻译出蛋白质,M 植株鼠耳叶形的出现可能与此有关。 (3)嫁接体正常叶形的接穗上长出了鼠耳形的新叶。为探明原因,研究者进行了相关检测,结果见下表。 实验材料 检测对象 M 植株的叶 X 植株的叶 接穗新生叶 P-L mRNA 有 无 有 P-L DNA 有 无 无 检测 P-L mRNA 需要先提取总 RNA,再以 mRNA 为模板_出 cD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生物 > 生物高考 > 试题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