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9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训练 专题13 种群和群落 (学生版不含答案)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89008 上传时间:2021-08-01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75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2019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训练 专题13 种群和群落 (学生版不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10-2019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训练 专题13 种群和群落 (学生版不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10-2019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训练 专题13 种群和群落 (学生版不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10-2019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训练 专题13 种群和群落 (学生版不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10-2019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训练 专题13 种群和群落 (学生版不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020192019)生物)生物 专题专题 1 13 3 种群和群落种群和群落 1 (2019全国卷T6)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 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 间间隔分别为 3 h、10 h、23 h,得到 a、b、c 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 C在培养到 23 h 之前,a 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

2、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 23 h 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 J 型增长阶段 2 (2019江苏卷T6)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 B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C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 D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 3 (2019江苏卷T14)如图是一种酵母通气培养的生长曲线,a、b 是相同培养条件下两批次培养的结果, 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Aa 批次中可能有大量细菌污染 Bb 批次的接种量可能高于 a 批次 Ct1 时两批次都会产生较多的乙醇

3、 Dt2 时两批次发酵液中营养物质剩余量相同 4 (2019浙江 4 月选考T12)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数量在 K/2 时增长最快 B同一群落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相同的 C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D环境容纳量是种群数量在生存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 5 (2018海南卷T22)在一个群落中,当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时,种群间通常会发生 A捕食 B竞争 C寄生 D互利共生 6 (2018江苏卷T13)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阶段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4、 C阶段与阶段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 D阶段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7 (2018江苏卷T19)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 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农田的存在,增加了松鼠的活动空间 B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 C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生殖隔离 D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相同 8 (2018海南卷T25)将相等数量的硝化细菌和大肠杆菌分别接种到含铵盐的无机盐培养液中,在适宜温 度下振荡培养。若用虚线表示大肠杆菌的生长趋势,实线表示硝化细菌的生长趋势,则下图中能正

5、确表示 两种菌体生长趋势的是 9 (2018全国卷T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 S 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 K 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10 (2018全国卷T6)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 误的是 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

6、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11 (2018浙江卷T4)影响水生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温度 B氧气的垂直分布 C光的穿透性 D大气中颗粒物含量 12 (2018浙江卷T18)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最进行了调查之后,又开展了 连续 4 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 L 值(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来种群个体数量) ,结果如图所示。下 列关于这 4 年调查期间的种群致最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第 1 年末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度不一定相等 B第 2 年来乙种群数最不一定大于甲 C第 3 年来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 D这 4 年中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是相等的 13 (

7、2017新课标卷T5)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的面积 14 (2017新课标卷T5)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 S 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 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禽,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 数量中合适的是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15 (2017海南卷T19)加强管理后,某自然保护区中过去难

8、觅踪迹的大型食肉、食草野生动物种群得到 了恢复。 数年后, 出现了保护区中的某种大型食草动物经常到保护区外的农田中采食的现象。 针对该现象, 下列叙述最为合理的是 A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是人类的忠实朋友 B该现象说明人与野生动物形成了和谐相处的关系 C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正在积极地寻求人类的帮助 D该现象说明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增大,种内竞争增强 16 (2017海南卷T18)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 A 的爆发, 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 A 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 合理的解释是 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 A B新的

9、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 A C乙的出现使害虫 A 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D乙和害虫 A 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 17 (2017江苏卷T5)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下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种群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 正确的是 A培养初期,酵母因种内竞争强而生长缓慢 B转速 150 r/min 时,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 “S”型 C该实验中酵母计数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D培养后期,酵母的呼吸场所由胞外转为胞内 18 (2017北京卷T3)酸雨指 pH 小于 5.6 的大气降水。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 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 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

10、的合理推测是 A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 B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 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 D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 19 (2017江苏卷T9)江苏省徐州市多年来围绕 “一城青山半城湖”理念,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 生态效应逐渐显现。下列有关该生态工程的分析评价不合理的是 A使物种多样性程度显著提高 B使生物群落的组成更为复杂 C使生态系统的类型更为多样 D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20 (2017江苏卷T24)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种群密度时,要选择草多的地方,否则结果偏低 B西

11、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于三北防护林 C一只猛禽追逐另一只抓握着鼠的猛禽,这两只猛禽属于捕食关系 D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21(2016全国卷IIT5)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22

12、(2016浙江卷T5)下列是表示蝉在夏季的年龄结构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生殖前期、生殖期和 生殖后期) ,其中正确的是 23(2016江苏卷T10)定量分析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列能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的是 A.海拉细胞悬液 B.浓缩培养的噬菌体 C.自来水中大肠杆菌 D.蛙卵 24(2016天津卷T3)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下图为某年度调查 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丝瓜地的碳循环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 B.依据随机取样原则统计成虫数量可计算出昆虫种群密度 C.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乙

13、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 25(2015新课标卷T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26(2014课标卷T6)某种植物病毒 V 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 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 C病毒 V 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D水稻和病毒 V 是互利共生关系 27(2014浙江卷T4)下列关于

14、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B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 28(2014广东卷T6)在一稳定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 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图 3 所示。以 下叙述错误的是( ) A、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 B、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丰富度 C、可利用样方法调查幼虫的密度 D、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 29(2014福建卷T3)研

15、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 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972 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 1975 年低 B1971 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 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 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 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30(2014江苏卷T5)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 的是 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 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

16、结构 31(2014海南卷T19)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 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 的是 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 B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 C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 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32(2013新课标卷T5)某农场面积为 140hm 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很好的生存条 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来研究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 100 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 280 只

17、,发现其中有 2 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 100 只/hm 2 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少 33(2013浙江卷T4)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某一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 100,年末时为 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 20,死亡个体数为 10,则该种 群的年出生率为 10% 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例越接近 1:1,则出生率越高 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

18、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34(2013福建卷T3)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 年后两 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 种,无人工种 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 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 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 35(2013江苏卷T10)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 (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 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下列

19、分析合理的是 A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 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 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 36(2013海南卷T24)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 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 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 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 37(2013海南卷T25)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 小组

20、在 4 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 1200 只蝌蚪(甲、乙、丙各 400 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 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 3 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 池塘编号 捕食者数量/只 蝌蚪存活率 甲 乙 丙 1 0 87 7 40 2 2 58 30 25 3 4 42 32 11 4 8 20 37 10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蝌蚪的种间斗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斗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38 (2012福建卷T3)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种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 结果如图。据图判断正确

21、的是 A纯茶园物种变化幅度最小,不易产生暴发性虫害 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 10 月份时最大 C梨茶间作园的营养结构在 6 月份时最为复杂 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 39(2012广东卷T4)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B土壤动物中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 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 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40(2012北京卷T3) 金合欢蚁生活在金合欢树上,以金合欢树的花蜜等为食,同时也保护金合欢树免 受其他植食动物的伤害。如果去除金合欢蚁,则金合欢树的生长减缓且存活率降低。由此不能得出的推论 是

22、 A. 金合欢蚁从金合欢树获得能量 B. 金合欢蚁为自己驱逐竞争者 C. 金合欢蚁为金合欢树驱逐竞争者 D.金合欢蚁和金合欢树共同(协同)进化 41(2012全国卷新课标版T6)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 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 6 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 龄组成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群 10 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季节更替而变化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42(2012全国卷大纲版T3)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 田

23、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A田鼠和杂草 B豌豆和水草 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 D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 43(2012全国卷大纲版T4)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C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 D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木层的水平结构 44(2012重庆卷T4)题 4 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A为有效防止蝗灾,应在 a 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a-b 段,该种群的增殖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 c 点出现 D控制种群数

24、量在 d-e 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45(2011大纲版全国卷T4)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 述,正确的是( )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 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 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46(2011安徽卷T6)某岛屿有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 列叙述不正确 的是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

25、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 47(2011上海生命科学卷T19)某类捕食者消耗的猎物数量与猎物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右图曲线,能 反映这类捕食者消耗的猎物比例与猎物种群密度关系的曲线是 A B C D 48(2011北京卷T2)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 的是 A.给海龟安装失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 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 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乌尔黄鼠的丰富度 49(2011四川卷T1)下列关于微生物生长曲线的叙述,不正确 的是 A.在相同培养条件下接种对数期的菌种,调整期将缩短 B.进入对数期的

26、微生物代谢旺盛,形态和生理特性比较稳定 C.进入稳定期后不再产生新细胞,活细胞数目维持相对恒定 D.进入衰亡期后部分细胞解体,可释放出抗生素等代谢产物 50 (2011海南生物卷T23) 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4 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 2。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自 1975 年以来,磷 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 8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 B. 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 C. 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得其他生物组成群落 D. -22C 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

27、 51(2011海南生物卷T24)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围湖造田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 B. 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C. 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D. 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 52(2011江苏卷T25)在野外试验站,研究棉蚜发生期开放和封闭条件下、不同初始密度(1 和 20 头/ 叶)的棉蚜种群密度变化,各实验组均放置规格、数量相同的棉叶,结果如下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多 选) A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衰退,可能与迁出有关 B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达到密度峰值,可能与迁入有关 C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群数量均在

28、达到 K 值时开始衰退 D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内斗争均在种群衰退时开始减弱 53(2010海南卷T20)有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是在水稻田中养鸭,利用鸭控制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鸭 粪用作肥料。下列关于该模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杂草和水稻是生产者 B鸭与害虫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关系 C杂草和水稻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关系 D水稻、鸭、害虫和杂草组成了一个农田生态系统 54(2010安徽卷T6)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 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 50cm,网身长 145cm,网目孔径 0.169mm)各随机取样 3 次, 调查结果如表(单位:个) 。

29、物种 1 物种 2 物种 3 物种 4 物种 5 物种 6 物种 7 物种 8 物种 9 物种 10 甲 样本 1 55 10 0 15 12 0 42 0 21 10 类 样本 2 52 30 0 23 13 0 41 0 22 12 型 样本 3 48 20 0 20 15 0 39 0 20 11 乙 样本 1 33 40 12 40 0 10 25 11 15 22 类 样本 2 35 60 10 41 0 12 30 14 17 21 型 样本 3 34 50 18 35 0 11 26 12 16 19 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A.甲类群的丰

30、富度大,物种 2 的种群密度小 B.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 4 的种群密度大 C.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 7 的种群密度小 D.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 10 的种群密度大 55(2010广东卷T2)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 A.竞争 B.共生 C.寄生 D.捕食 56(2010海南卷T17)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龄组成见表。三个种群年龄结构的类 型为 A甲是增长型, 乙是稳定 型, 丙是衰退型 B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年龄期 个体数 甲 乙 丙 幼年期 600 400 200 成年期 400 400 400 老年期 200 400 600 C甲是增

31、长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D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 57(2010海南卷T18)某同学拟一个面积为 100hm 2 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 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 B设置 1 个 1m 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C随机设置 1m 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 1m 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58(2010安徽卷T6)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 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 50 ,网身长 145

32、 ,网目孔径 0.169mm)各随机取样 3 次, 调查结果如表(单位:个) : 物种 1 物种 2 物种 3 物种 4 物种 5 物种 6 物种 7 物种 8 物种 9 物种 10 甲类群 样本 1 55 10 0 15 12 0 42 0 21 10 样本 2 52 30 0 23 13 0 41 0 22 12 样本 3 44 20 0 20 15 0 39 0 20 11 乙类群 样本 1 33 40 12 40 0 10 25 11 15 22 样本 2 35 60 10 41 0 12 30 14 27 21 样本 3 33 50 18 35 0 11 25 12 16 19 下列

33、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A、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 2 的种群密度小 B、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 4 的种群密度大 C、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 7 的种群密度小 D、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 10 的种群密度大 59(2010天津卷T5)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 草原类型 草甸草原 典型草原 荒漠草原 植物总种数 160 100 80 平均种数(种树/平米) 20 18 10 平均产量(千克干重/公顷) 2000 900 200 旱生植物的种数比例(%) 25.0 49.1 78.0 据表可以确认的是 A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数

34、据 B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 C流经草甸草原的总能量大于典型草原 D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 60(2010山东卷T8)右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A在 K/2 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冲量 D在 K/2 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61(2010海南卷T19)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 40 年间的变化情况见表。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 的是 物种数量 年数 植物类别 1 4 15 25 40 草本 28 27 26 30 34 灌木 0 3 4 12 19 乔木 0

35、 0 0 14 23 总计 28 30 30 56 76 A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 B该地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 C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 D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 62 (2019全国卷 IIIT31)回答下列与种群数量有关的问题。 (1)将某种单细胞菌接种到装有 10 mL 液体培养基(培养基 M)的试管中,培养并定时取样进行计数。计 数后发现,试管中该种菌的总数达到 a 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由此可知,该种群增长曲线为_ 型,且种群数量为时_,种群增长最快。 (2)若将该种菌接种在 5 mL 培养基 M 中,培养条件同上,则与上述实验结果相比,该种菌的环境容纳量 (K 值)_(填“增

36、大” “不变”或“减小” ) 。若在 5 mL 培养基 M 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 增加前相比,K 值_(填“增大” “不变”或“减小” ) ,原因是_。 63 (2018海南卷T29)某小组为了研究某混交林的群落结构,选择了若干样地进行调查。其中 A、B、C 三种乔木的调查结果如表。 回答下列问题: (1)据表可知:_种群属于增长型种群,_种群属于衰退型种群,_种群属于稳 定型种群。 ( 2 ) 该 小 组 采 用 的 种 群 密 度 调 查 方 法 是 样 方 法 , 取 样 时 要 做 到 随 机 取 样 , 其 目 的 是 _。若要调查群落中松鼠种群的密度,则应采用_法,理 由是

37、_。 (3)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该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则发生代替的可能原因是_(答出两 点即可) 。 64 (2017新课标卷T31)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 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问题: (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型。 (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 还应考虑的因素是_。 (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地。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 关系是_。 (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

38、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 _。 65 (2017天津卷T7)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过程见下图 据图回答: (1)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_演替。与相比,中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因其具有更复杂的_ 结构。 (2)火烧 15 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_,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 _。 (3)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火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_,以加快氮磷循环。 (4)用样方法调查群落前,需通过逐步扩大面积统计物种数绘制“种-面积”曲线,作为选取样方面积的 依据。 下图是该林区草本、 灌木、 乔木的相应曲线。 据图分析, 调查乔

39、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_。 66 (2017江苏卷T26)某地因采矿导致地表下沉,成为无法利用的荒地。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关部门 因地制宜,通过引水等措施,将该地改造成湿地生态公园,一些生物陆续迁入,并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生 物群落。下图是该公园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公园生物群落的变化属于_演替。 (2)图中昆虫与杂食性鱼类之间的种间关系有_。 (3)在黑斑蛙的繁殖季节,雄蛙通过叫声这种_信息求偶;雌蛙通常在近岸水深 1030 cm 的草丛间产卵,可采用_法了解该蛙卵块的密度。 (4)因该水域有些渗漏,补水时曾不慎引入含除草剂的水,导致一些水草死亡。水草腐烂后,图中

40、所示 的生物类群中最先快速增殖的是_。 (5)图中既含有初级消费者,又含有次级消费者的生物类群有_。若蛙类与猛禽之间还存 在 1 个营养级,请写出该营养级中 2 类不同纲的生物:_。 67(2016江苏卷T27)高密度水产养殖常会引起池塘水体富营养化,影响养殖。下图为利用稻田生态 系统净化鱼塘尾水的示意图,箭头所指为水流方向。请回答下列问题: (1)鱼塘大量投饵后,水体常会出现有害的硫化物,这些硫化物最可能是饵料中的_分解产生的。 (2)图示系统在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同时,鱼塘富营养化还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一定的_元素营 养。 (3)为调查图中稻田害虫的发生状况,可采用_法,分别统计_的种群密度

41、。 (4)通过稻田净化, B 处水样中可溶性有机物浓度比 A 处显著下降, 其主要原因是在稻田中的_ (填 序号)微生物分解了大量有机物。 好氧 光合放氧 厌氧 兼性厌氧 (5)出现藻类水华的鱼塘尾水流径稻田后,B 处水样中藻类数量大大减少。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藻类数量减 少的原因有_。 68(2016四川卷T9)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是利马豆的主要害虫,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研 究人员用蔬果剂处理去除部分豆荚后,测试以上动物密度的变化,结果见下表(单位:个/株,蔬果剂对 以上动物无危害) 。 物种 分组 第七天 第 14 天 第 21 天 蝉大眼蝽 对照组 0.20 0.62 0.67

42、处理组 0.20 0.10 0.13 豌豆蚜 对照组 2.00 4.00 2.90 处理组 2.00 8.70 22.90 鳞翅目幼虫 对照组 1.00 1.31 0.82 处理组 1.13 2.19 2.03 (1)调查豌豆群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法,施用蔬果剂后,预测豌豆芽的种群数量将呈型增长。 (2)在该生态系统中蝉大眼蝽属于第营养级,蝉大眼蝽摄入有机物所含的能量,一部分流向,另一部分 被蝉大眼蝽同化用于自身呼吸和生长发育繁殖。 (3)利马豆根部的根瘤菌可以将空气中的氮转变为供利马豆利用,利马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 (4)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蝉大眼蝽主要取食,请说明你判定的依据: 69(201

43、5新课标卷T31)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牌食物链最 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个体数 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 1、小于 2,其他以类类推。 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研究表明:该鱼在 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 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 3 个年龄组成个体数的比例 为,由此可

44、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强、 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 70(2015新课标卷T31)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 250km 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 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 K 值为 1000 头。回答下列问题: 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 550 头,则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当乙 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 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物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

45、 在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这一生物链中,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填“大于”、“等于”或“小 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71(2015重庆卷T9)欧洲兔曾被无意携入澳洲大草原,对袋鼠等本地生物造成极大威胁。据题 9 图回 答下列问题: (1)0(起始年)a 年,欧洲兔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若起始年种群数量为 24 只,则 a 年种群数量 Na;若不加以防治,将导致该草原生态系统的锐减。 (2)a 年引入狐狸防治兔灾。据 ab 年欧洲兔和袋鼠数量的变化推测,狐狸和袋鼠的种间关系为。 (3)c 年控制狐狸数量,并引入仅对欧洲兔致命的黏液瘤病毒后,草原生态系统逐渐恢复稳定。这体现了 生态系

46、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调节方式是。 (4)d 年后,欧洲兔种群数量回升,最可能的原因是。 72(2014课标卷T30)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 于次生演替?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 原因。 (3)据调查,近 5 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 一种演替类型。近 50 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 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 快”) ,演替的方向(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 73(2012广东卷T27)罗非鱼是杂食性鱼类,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量养殖,能适应咸、淡水环境。 (1)当罗非鱼由淡水进入咸水,机体会大量脱水,细胞外液渗透压_,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 奋,并将兴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生物 > 生物高考 > 试题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