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学案(2021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上传人:花好****3 文档编号:187682 上传时间:2021-07-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7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学案(2021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学案(2021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学案(2021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学案(2021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学案(2021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单元时空构建 第第 4 课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历史上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 农业工具的变化 1.耕作工具 种类繁多、材质多样化 (1)石制工具 优点:质地坚硬、耐用。 制作方法:旧石器时代以打击为主,新石器时代在打击的基础上增加了磨制。 旧石器时代 (2)青铜农具 从目前发现的考古资料看,青铜器最早出现在西非、北非地区。 距今 5000 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中国已出现小件青铜器。 但青铜在当时极 为珍贵,铸造的农具数量有限。 生产力水平低下,产量较低 主要用于制作礼器和兵器 (3)铁制农具 优点:锋利轻便,易锻制打磨。

2、出现:公元前 15前 14 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冶铁技术。 又称安纳托利亚,即现在的土耳其 外传:逐渐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 广泛应用:在战国时期,中国的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南北朝时期 出现了灌钢法制作的农具。 北齐冶金家綦毋怀文发明 2.灌溉工具 (1)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已经能够制造陶器,汲水灌溉。在古埃及和中国等地,人 们已懂得利用杠杠原理进行灌溉。 (2)东汉末期,中国已出现翻车,三国时期马钧对其进行了革新。 又名龙骨水车,通过人力操作 (3)唐代:出现了筒车,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 自然力代替人力 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1.纺织工具 (1)约 3 万年

3、前,中国的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缝制兽皮。 说明已经掌握钻孔技术和磨制技术 (2)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古人使用陶纺轮作为纺线工具。 (3)汉朝:画像石中出现了人们使用纺车纺纱的场景。当时,人们使用提花机织出 带有精美花纹的丝织品。 (4)元朝以后,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 (5)古代西方也出现过织布用的纺车。 2.陶瓷业工具:坯车、匣钵、支钉等。 (1)人们最初用泥条盘筑的方式来制造陶器。 陶器成型的一种原始方法 (2)新石器时代晚期,许多地区采用坯车制坯。 (3)中国南朝时,为了防止在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工匠把坯件放 在耐火泥制成的匣钵中。 又称火泥或接缝料,用作耐火

4、制品砌体的砌缝材料 (4)唐宋时期,为了使器物在烧制过程中不粘连,工匠在器物底部放置已烧制好的 黏土块支钉。 3.金属冶炼工具 (1)锻打工具:用来熔化金属原料的土炉、对金属原料进行打击的锤、磨平金属的 锉等。 主要制作小型金属器具 (2)铸造工具 主要制作大型金属器具 坩埚:主要用来熔化金属原料。 范 模子 a.作用:使液态金属成型。 b.实证:在中国商代和西周时期的遗址中发现青铜器作坊中大量打碎的范;战国 以后出现大量铁农具的范。 劳作方式的发展 1.农业家庭式劳作 (1)盛行时间:工业时代来临之前。 (2)形成条件:随着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一家一户的个体劳作成为可能,集体劳 作的形式逐渐

5、瓦解。 生产力水平提高 说明劳动效率提高 (3)主要表现 中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统治者鼓励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 在古希腊罗马,氏族部落解体之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劳作日渐普及。 2.农业庄园式劳作 (1)特点: 众多奴隶或农奴进行大规模劳作, 劳动者被束缚在土地上, 生产力低下。 (2)主要形式 罗马共和国晚期,出现了大型奴隶制庄园。 中古时期的西欧,大量农奴或农民在领主的庄园中服劳役。 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除军事作用外,也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 又称坞壁,是一种民间防卫性建筑 3.手工业家庭与作坊 (1)概况:以制作手工业产品为生的手工业家庭,以及拥有某种手工艺的民营或官 营作坊。

6、 (2)特点:手工业者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传授,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 管理。 有一定的封闭性 阅读教材 想一想 1.阅读教材 P20“思考点”: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的进步,是怎样促进农业生产发 展的? 提示:春秋战国出现铁农具,汉代一牛挽犁取代耦犁,铁器农具的出现及牛耕技 术使用,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灌溉工具的进步保证了农业的丰 收,节约人力、提高了生产力。 2.阅读教材 P22“学思之窗”: 农业家庭式劳作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提示:农业家庭式劳作下,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农业和家 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

7、缴纳赋 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3.阅读教材 P22“史料阅读”:概括材料内容并说明商鞅采取这种措施的原因。 提示:内容: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儿子,成年后,必须分财别居,自立门户, 否则要加倍征收其军赋。原因:扩大小生产规模,确立以小家庭为单位的农民经 济,鼓励各自谋生,努力从事生产,促进社会的转型。 发掘教材 读一读 1.阅读图片“战国铁犁铧”(见教材 P19) 信息解读:铁犁铧,器呈等腰三角形,底面平直,背面拱起。背面开“V”字形銎, 两翼开刃。耕地时安装在犁上,用来翻土,省力易行。 2.阅读图片“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石制农具”(见教材 P19) 信息解读: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余

8、姚,距今约 7000 年。该器具为石制农业生产工 具,有打击和琢制的痕迹,但磨制不精,体现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低下。 3.阅读图片“翻车”(见教材 P20) 信息解读:翻车又名龙骨水车,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最著名的农业灌溉机 械之一。曹魏时,经过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龙骨叶板用作链条,卧于矩形长槽 中,车身斜置河边或池塘边。下链轮和车身一部分没入水中。驱动链轮,叶板就 沿槽刮水上升,到长槽上端将水送出。如此连续循环,把水输送到需要之处。操 作搬运方便,还可及时转移取水点,既可灌溉,亦可排涝。 4.阅读图片“筒车”(见教材 P20) 信息解读:筒车亦称“水转筒车”。一种以水流作动力,取水灌田的灌

9、溉工具。 筒车的水轮直立于河边水中,轮周斜装若干竹木制小筒,有达四十二管者。利用 水流推动主轮;轮周小筒次序入水舀满,至顶倾出,接以木槽,导入渠田。 探究一 古代劳动工具的变化 史论要点 1.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 (1)刀耕火种:是新石器时代残留的农业经营方式。又称迁移农业,为原始生荒耕 作制。在距今约 1 万年前,伴随原始农业的产生而出现,一般以石斧、石刀等砍 砸工具为主,没有固定的劳作区域。方式虽然较为原始,但仍体现了人类社会的 发展和进步。 (2)石器锄耕: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伴随着石耜、石铲、石锄或 骨耜、木耜、蚌铲等翻土工具的出现而产生。松土(或

10、翻土)工具的出现和普遍使 用,体现了人类的聪明智慧。 (3)铁犁牛耕:中国的春秋末年出现牛耕和铁农具;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更为 普遍,铁器时代到来,牛耕得到推广。随着社会发展,犁耕技术不断进步,尤其 是唐代曲辕犁的出现,奠定了后世传统耕犁的基本模式,大大提高了古代农业生 产水平。 2.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古代农耕社会的动力源 (1)人力:指人的劳力或者人的力量,作为一种能动性的资源,一般存在于生产力 水平相对低下的时代,如刀耕火种时期、石器锄耕时代等。后世的很多劳作工具 仍可能使用人力,如东汉末期的翻车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力不断被解 放出来。 (2)畜力: 指运输或牵引农具的牲畜的

11、力量。 牛耕的出现, 是畜力应用的重要标志, 也是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农耕社会一般以使用畜力为主。 (3)自然力: 指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风力、 水力、 生物力等, 扩而大之, 是指阳光、 空气、水分、湿度、土壤、风等对其他事物的客观而具体的作用和影响。自古至 今,均有体现。如筒车、水排等,均以水为动力。 (4)机械力: 将自然界中不同能量转变为机械能的方式, 可以分为风力机械(如风车)、 水力机械(如水车)和热力发动机(如蒸汽机、汽轮机、内燃机)三大类。近代以来, 机械力逐步占据主导。 对点训练 1.考古发现,战国时期冶铁遗址和出土铁器不仅遍及韩、赵、魏、齐、楚、燕、 秦七国统治区,而且在边疆

12、少数民族聚居区也有铁器出土;出土铁器的种类涉及 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由此可知( ) A.中国农业耕作方式产生重大变化 B.刀耕火种已经退出中国农业生产 C.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已普遍使用 D.战国时期牛耕技术逐渐普及全国 解析 由材料可知,战国时期铁器遍布的范围较广,应用也较为丰富,这一时期 人们将铁制农具应用于生产,中国的农业耕作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变化,故选 A。 刀耕火种在近代中国的偏远地区仍有存在,退出农业生产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 除 B;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其普遍使用是在汉代以后,且材料并未出 现大量使用等关键信息,排除 C;牛耕技术逐渐普及全国是在汉代以后,排除 D 项。

13、答案 A 2.(2019 江苏镇江期末)宋代梅尧臣曾作诗云:“孤轮运寒水,无乃农自营。随流 转自速,居高还复倾。”对应的是下列哪一幅图的信息( ) 解析 据材料“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筒车,故选 C 项;A 项是翻车,需要人力,排除 A 项;B 项是桔槔,排除 B 项;D 项依靠的是 风力,排除 D 项。 答案 C 探究二 古代劳作方式的发展 史论要点 1.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古代中国劳作方式的演变 (1)随着农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 体农耕的变化。 (2)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伴随着 封建

14、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这种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3)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但在国家和地主的沉重剥削下,农 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 陷于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 2.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西欧的封建庄园的内涵和主要劳动者 (1)内涵:西欧封建庄园广义指西欧封建主凭借各种政治权力对依附农民进行剥削、 统治的一定地区,义同领地。狭义指欧洲封建主主要用劳役地租形式剥削依附农 民、独立进行管理及核算的一个地段,即封建主经营土地的一个单位。 (2)主要劳动者 奴仆

15、:身份近似奴隶,由主人供给饮食;也有的虽耕种小块土地但不足以维持 生活,还须由主人支付一定实物及货币。他们担任的是庄园上长年需人从事的工 作,如运输、放羊、挤奶等。 雇工:农忙时临时受雇,按日计酬,多由庄园上或附近乡村贫苦农民如茅屋农 充任。 农奴:他们领种一份份地,可以世袭使用,但没有所有权。有义务为庄园主服 劳役,劳役的内容主要为耕种领主自营地,兼及割草、运输、伐木、修路等庄园 上所需的劳作。 对点训练 1.(2019 河南天一大联考测试)春秋战国时期,以家庭为组成单位,在小土地分散 式经营中,通过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逐步形成了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的形成主 要在于( ) A.精耕细作农业的出

16、现 B.铁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C.集体耕作方式的破产 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定 解析 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 广,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故选 B 项;铁犁牛耕的使 用和推广推动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形成,说明小农经济的形成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铁 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排除 A 项;集体耕作方式破产的主要原因在于耕作农具和 生产技术的进步, 排除C项;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小农经济形成的原因之一, 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D 项。 答案 B 2.汉末以来许多世族聚族而居,形成“坞堡”。南北朝时北方农民为维持生计大 量依附于“坞堡”中,仅关中就有

17、“坞堡”三千多个,这种耕战兼备的生产模式 被史家称作“坞壁经济”。南北朝“坞壁经济”的出现( ) A.导致了农耕经济的衰落 B.遏制了士族门阀政治的发展 C.不利于大一统局面形成 D.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 答案 C 【典例 1】 (2016 课标全国,25)右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 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生产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多投入、多产量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当时是土地私有制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依附农民在庄园中集体劳动 明立意 本题以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为切入点,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古代 田庄的生产方式

18、。 抓关键 此图反映出汉代豪强地主在庄园内驱使农民集体生产的情形。 排干扰 学生通常认为在封建社会中一般农业生产都是以个体家庭为单位,而材 料中是汉代庄园,是大土地所有制,在庄园中是集体劳作,排除干扰项 A。 D 【典例 2】 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绩(部分)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战国 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 耧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 径 魏晋南北 朝 翻车 齐民要术 隋唐 筒车、曲辕犁 宋元 踏犁 由人力操作, 弥补耕 牛的不足 农桑辑要 元朝政府研发的农 业指导用

19、书 十二气历 明清 农政全书 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概括这一特点的表现。结合所学 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第一步 审设问 定方向 审读关键 审读通则 引导词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说明答案完全来自材料;第二小问,“结 合所学知识”说明答案来源于教材基础知识。 提示词 第一小问,概括扼要提炼。第二小问,分析依据史实,深层 说明。 限制词 第一小问,时空限定中国;内容限定古代农业。第二小问, 时空限定中国;内容限定古代农业。 核心词 第一小问,特点;第二小问,形成特点及原因。 第二步 读材料 提信息 第一小问,从生产工具、生产和耕作技术提高、水利工程兴建、灌溉工具的发明、 合理安排农时、物种引进等方面回答。 第二小问,从人地关系、小农经济的地位、国家经济政策等角度回答。 第三步 列要点 组答案 表现: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 推广农业经验。 原因:人多地少;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重农抑商观念的长期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统编版(2019) >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