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单元时空构建 第第 1010 课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1.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及其特征。 2.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村落的产生 1.居住形式的演变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的演变。 满足了原始人对生存的最低要求 2.村落的出现 (1)含义: 农业出现以后, 人们筑屋定居, 形成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居民聚居点。 定居生活的前提 (2)出现 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 世界其他地区,如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 中国的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 (3)特征:
2、建有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等。 贮藏米谷的仓库 (4)影响 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 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集镇的出现 1.集镇的兴起 (1)原因: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兴起。 (2)过程 在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手工业者开始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 形成了古代集镇的雏形。 商人的出现使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迅速繁荣, 逐渐成为一定地域内的经济中心。 为了保护其财富和人身安全,商人和手工业者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形成集 镇。 2.中国古代的镇 (1)功能:主要是为军事目的而设立。 (2)发展 两宋时期: 工商业经营及定居的集镇发展, 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手工
3、业者和商人, 促进了市场的繁荣。 经济功能增强 元朝:伴随漕运和海运发达,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工商业集镇。 明清: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 城市的产生 1.产生 约公元前 3500前 3100 年,两河流域南部的苏美尔人生活的地区形成了一些居 民中心,几个较大的居民中心结成城市。 2.特征 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3.发展 (1)中国古代城市:主要分为宫殿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 商朝: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 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周代城邑大致分为三等,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 大夫的采邑,各有定制。 具有鲜明的社会等
4、级 (2)西方古代城市 古希腊:城市布局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 古罗马:城市的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欧洲:中古时期出现了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 世界各地的民居 1.特点 民居的建造不仅体现了居住地的自然环境,而且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经济水平与文 化习俗。 2.代表 (1)两河流域: 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建造房屋, 用木材作支撑屋顶的栋梁。 房屋的结构都由前庭、前室、主室构成。 房屋的大梁 (2)古埃及:大多数房屋用泥和木材修建,具有防晒保温功能,庭院是家庭活动的 场所,院落的周围有柱廊。 有顶盖,有廊台、有支柱或兼有一侧围护墙
5、体的供人通行的建筑物 (3)中国 远古:巢居和穴居构成我国民居最早的两大类型。 a.巢居:多营建于南方,后世发展为干栏式民居。 b.穴居:大多营建于北方,后来逐渐升至地面,形成地上建筑。 巢居和穴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先秦以来:民居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礼仪制度;住宅布局讲求对称,主 次分明,院落有序;民居最普遍采用的是木构抬梁结构。 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也称叠梁式,在宫殿、庙宇、寺院等大型建筑中普 遍采用 明朝: 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 现存的明清民居类型主要有北方的窑洞、 四合院,南方徽派民居、福建土楼等。 非指全部安徽民居,主要分布于古徽州地区及泛徽地区 (4)古希腊罗马
6、中庭是民居的核心。中庭左右是小房间和凹室,与入口相对的是正屋。古希腊 住宅正中由回廊和房间围绕而成的庭院 古罗马后期扩建了更多房间和列柱庭院。 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成为古罗马建筑最主要的特征。 拱形建筑物上成弧形的部分 3 世纪,出现了由楼板叠加组合而成的集体住宅,专供百姓或外来人员租住。 4 世纪时, 罗马城中有近 4.6 万栋民居, 大部分是复合式公寓, 对后世影响深远。 (5)印第安人 北美大草原:过着游猎生活,住在圆锥形的帐篷中。 亚马逊雨林:处于刀耕火种阶段,住在圆形的公共居所中,屋内不分隔间,但 每个家庭在两根立柱间都有自己的区域。 阅读教材 想一想 1.阅读教材 P54
7、“史料阅读”:根据史料,我们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中国古代居 住形式如何演变? 提示:信息:第一则史料:上古时代,人们住在野外的山洞里。后来圣人建造房 屋,改变了居住环境。第二则史料:上古的人民不知道作宫室之时,靠近山陵居 住,住在洞穴里,地下潮湿,伤害人民,所以圣王开始营造宫室。 演变:从穴居到地面筑屋(宫室)的演变。 2.阅读教材 P56“学思之窗”:上述材料对城市的布局有何规定? 提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 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寝宫,后面是市场和民居,朝廷宫室市 场占地一百亩。 3.教材 P58“史料阅读”:材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
8、活处于什么状态? 提示:在尧那个年代,洪水横流,在中原四处泛滥。大地成为蛇龙的住所,百姓 没有安身之处。低地的人在树上搭巢,高地的人相连挖洞居住。 4.阅读教材 P58“学思之窗”:你如何理解唐朝房屋建造的规定? 提示:唐朝对民居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规定,不同等级的居民,其住宅有规格及装 饰方面的严格规制。 发掘教材 读一读 1.阅读图片“兴隆洼遗址”(见教材 P54) 信息解读:兴隆洼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东南, 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发掘于 1983 年,出土有大量的石器、陶器、骨器、蚌 器, 还发现了中国迄今年代最早的玉器。 这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中的首次发现。
9、兴隆洼遗址是中国迄今发现的保存较好、时代最早的一处聚落遗址,为北方地区 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的研究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2.阅读图片“耶莫遗址中的房屋示意图”(见教材 P54) 信息解读:耶莫遗址是西亚新石器时代的农业聚落遗址。位于伊拉克的基尔库克 附近。年代约为公元前 7000前 5800 年,分为前陶和有陶两个阶段。前陶时期 的房屋平面为长方形,一般分成数个小间,居民栽种大麦、小麦等作物,同时驯 养狗、山羊和绵羊。有陶时期彩陶发达,表面涂橘黄、浅黄色颜料,上绘红色线 条,风格独特,被称为耶莫彩陶。 3.阅读图片“郑州商城遗址”(见教材 P56) 信息解读:郑州商城是商代早中期的都城遗址,位于郑
10、州市区偏东部的郑县旧城 及北关一带,是先周时期仅次于殷墟的庞大都城遗址。对于研究商代历史和古代 城市发展史都具有重要价值。 4.阅读图片“福建龙岩客家土楼”(见教材 P59) 信息解读:客家土楼,也称客家土围楼、客家民居,圆形围屋,是客家人自卫防 御的坚固楼堡,土楼用土石夯筑。土楼最高层处设有望台,以便了解敌情。土 楼除防范外,还有防火、防震、防兽和通风采光等作用,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 岩永定、漳州南靖、广东梅州大埔、蕉岭、饶平等地。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 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2008 年 7 月以永定客家土楼为主体的福建土楼,成 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探究一 古代的集镇和城市 史论要点
11、 1.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明清时期江南集镇发展的特点 (1)工商业类城市逐渐增多。 (2)江南市镇以工商活动为主要功能。 (3)辐射范围广、分布密集、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 (4)手工业技术进步。 (5)区域性分工与商业活动加强。 2.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演变的特点 (1)城市功能看:唐代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唐以后城市的经济 功能逐渐增强。 (2)从商业活动看:唐代以前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控制较严,市坊分开,管理严 格;唐以后逐渐放松,如宋代打破坊市制,且晓市、夜市出现,乡村中的草市更 加普遍。 (3)从数量和规模看:到明清不仅规模巨大的都会城市增多,而且还
12、兴起了大量中 小工商业市镇,其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4)从地区分布看: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东移南移相对应,明清时期新兴工 商业市镇大都分布于江南。 (5)从城市的地位看:城市经济始终是农耕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 对点训练 1.(2020 东北三省四市一模)明朝万历秀水县志载嘉兴王江泾镇,“多织绸, 收丝编之利,居民可七千余家,不务耕织”。清初康熙吴江县志载苏州吴江 县的盛泽镇, 以绫绸为业, “富商大贾数千里辇万金而来, 摩肩联袂, 如一都会”。 这些记载表明( ) A.丝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B.江南市镇特色经济繁荣 C.跨区域性质的长途贸易兴盛 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 解析
13、据材料“嘉兴王江泾镇,多织绸苏州吴江县的盛泽镇,以绫绸为 业”可知,这两地丝织业兴盛发达且为当地主业,表明江南市镇特色经济繁荣, 故选 B 项;资本主义萌芽是以雇佣关系的出现为标志的,材料并没有相关信息, 排除 A 项;材料并未提及江南丝绸的跨区域销售,无法体现跨区域性质的长途贸 易的兴盛,排除 C 项;农产品商品化指的是大量农产品成为商品进入市场,不符 合题意,排除 D 项。 答案 B 2.城市和商业的发展反映人类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 军事需要。据春秋左传所载,春秋时筑城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种:第一,大小 诸
14、侯国的国都是政治中心,都需筑城;第二,各国纷争中需要在战略要地筑城; 第三,统治者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在一些地方筑城。宋代以后,随着商业 贸易的繁荣,城市的经济功能才逐渐增强,逐渐出现了纯粹经济功能的工商业市 镇。 摘编自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 材料二 北宋首都开封的商业街区分布和长安、洛阳明显不同,不再限定在“坊 市”之内,而是分布在全城“每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城区有 通宵营业的地方,形成夜市和晓市,如州桥夜市。城市还有一种瓦子,集中 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这种瓦子全城有五六处。开封城饭馆、酒楼非 常多,全城有大酒楼 72 处,更多的是招待客商(住宿)的邸店 (1)依据材
15、料一,指出中国古代早期城市兴起的原因与古代城市功能的变化。 (2)材料二描述了北宋城市发展的哪些现象? 答案 (1)原因:主要因为政治、军事的需要而兴建。 变化:在古代城市发展中经济功能凸显。 (2)现象:商业活动不受地域限制;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商品交易量很大;许 多娱乐场所出现;有大量服务性行业;出现许多流动人口。 探究二 居住条件和地理环境对传统民居的影响 史论要点 1.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自然地理因素对传统民居的影响 (1)气候对传统民居的影响 降水 A.降雨多和降雪量大的地区,房顶坡度普遍很大,以加快排水和减少屋顶积雪。 如我国云南的竹楼。 当地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炎热潮湿, 竹
16、楼多采用歇山式屋顶, 坡度陡,利于排水。竹楼属于一种干栏式建筑,竹楼下部架空,起到防潮、防虫、 通风的作用。 B.降水少的地区,屋面多为平顶或平缓的一面坡,建筑材料也不是很讲究,多土 质,屋面极少用瓦。有些地方甚至无顶,如撒哈拉地区。 气温、光照 A.气温较寒冷的地区, 如北方地区, 为了满足保温防寒的需要, 建筑物墙壁较厚, 多向院内开窗,其中南窗宽大,以便接受更多的阳光,住宅封闭性较好,房屋进 深较小,高度不大,以紧缩室内空间,室内普遍设有火炕、火墙,玻璃窗设双层, 外形显得厚重。从宅院结构上看,为避免建筑物相互遮挡,强调建筑物之间保持 较大的间距。 B.气温高且较潮湿的地方, 如我国南方
17、地区, 一般墙壁较薄, 房屋高度大于北方, 出檐比北方深远, 有时山墙坡度也相对较大, 门窗较大, 住宅结构较为开敞外露, 利于通风散热。从宅院结构看,为了遮阳,建筑物尽可能缩小间距。 C.有些地方为了防御严寒或暑季纳凉, 将房子修建成半地穴式(如陕西“地坑院”、 冰屋)。 风是影响建筑物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防风是房屋的一大功能,有些地方还将 防风作为头等大事,尤其是在台风肆虐的地区。(福建平潭“石头厝”、台湾兰屿 “地下屋”) (2)地形、水文:地貌与水文的影响在建筑选址和地面处理方面反映突出,影响建 筑景观,这种影响在山丘地带或水网地区较为典型。 利用山丘的坡度,或分层建筑使屋顶逐层升高;
18、或出挑楼层和廊檐,前后加撑 柱做吊脚,下存物上住人;或利用坡度就地砌石筑台,使不同高度坡台上的建筑 高低错落,相互衔接。 江南水乡的传统民居多夹河而建,面街背河,顺河展开。河谷平原地区为避免 洪涝灾害,多建在低阶地或岗地上。 (3)其他因素: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是营建民居的重要原则。如客家土楼,材料以 黄土、杉土为主(就地取材),以卵石筑基(防御洪水),墙厚窗小,一层二层不设外 窗(冬暖夏凉、防御)。 2.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国传统民居与地理的关系 传统民居 分布地区 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四合院 北京、 华北地区 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 干燥,春旱多风沙,坐北朝 南,大门开
19、在东南角,保温 防寒避风沙,冬季多纳阳光 有正房、厢房之分, 长辈住正房,体现正 统、严谨、尊卑有序 的特点 蒙古包 内蒙古地区 温带草原、游牧民族的需要 逐水草而居,易于拆 卸、迁徙 窑洞 黄土高原地区 黄土高原气候干旱,黄土直 立性好,土质疏松 节省建筑材料,冬暖 夏凉 客家土楼 赣南、闽西、粤 北地区 境内山地丘陵广布,地形复 杂,红壤土质黏重,气候暖 热多雨,坚固的土楼既能防 震防潮,又能保暖隔热 中原汉族迁居此地, 为御匪盗聚族共居 一楼,具有防御功 能,又体现了家族中 的平等团结 徽州民居 皖南地区 多建在山之南,依山傍水或 引水入村,和山光水色融成 一片 符合天时、地利、人 和皆
20、备的条件,达到 “天人合一”的境 界,幽静、典雅、古 朴 傣家竹楼 云南西双版纳 竹乡,气候湿热,因地制宜, 竹子和茅草筑成,通风散热 上层住人,防御虫蛇 侵袭,楼下饲养畜禽 对点训练 1.伊朗古城亚兹德古老的“风塔”是建筑物中用来通风降温的建构。风塔高过屋 顶的部分四面镂空,悬空连接到室内大厅。“风塔”顶部四面镂空的主要目的是 ( ) A.便于室内空气流出 B.便于采光 C.便于室内热量散发 D.便于室外空气流入 答案 D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日本岐阜县白川乡的合掌村,被誉为“日本传统风味十足的美丽乡村”。 该村坐落在海拔较高的山地中,冬季多暴雪。村中的“合掌屋”(如图)最早建于
21、 300 年前,屋顶坡度达 60 ,状如双手合掌,因此得名。合掌屋全部采用当地木材 建造,这种传统保留至今,合掌屋与穿插其间的花草植物、小溪流水、水田水车 等,构成了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乡村景观。 分析合掌村独特旅游景观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答案 当地冬季多暴雪,形成了造型独特(合掌形)的建筑;当地森林茂密,使就 地取材建造木屋的传统得以保留;依山而建,形成错落有致的村落布局;农田、 房屋与山地、溪流、花草植物等交织,形成独特的山村景观。 【典例 1】 下图是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图表。图表中数据变化反映的实质 是( ) A.南方物产丰富商业发达 是“现象”而非“实质” B.南方商品经济发
22、展较快 南方城镇数量增长超过北方 C.农产品大规模流入市场 材料未体现 D.经济重心完全移到南方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 明立意 本题以南北不同地区城镇数量的变化为切入点,从“历史解释”角度考 查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抓关键 材料中南方的集市数量不断增加,说明商品交换的现象较多,反映了南 方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排干扰 材料反映了南方的集市数量相对北方更多,但不能体现南方物产丰富商 业发达;材料仅体现了集市数量,不能反映出农产品是否大规模流入市场;经济 重心转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时期,与材料明清时期的数据不符。 B 【典例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中国传统建筑是和中国大家族完美结合的,四合院是
23、其典型代表。四合院 的空间布局中讲求“坎宅巽门”,正房必朝南,大门一般留在东南方向;西南方 向最不祥,那个地方一般就会设置厕所。影壁必须要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要正 对院门,为的是遮挡院子里外杂乱的景物,也是为了避免邪气进了自己的家。在 标准的四合院里,还有一个二道门,二道门是主仆之间的界限;对于女性而言这 扇门再往外的地方就不能去了。在四合院的居住中,兄弟之间,正房、偏房之间 都有严格规定。住在里面的人都要严格遵守。 摘编自安得广厦千万间 (1)依据材料,指出古代中国四合院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四合院存在的意义。 第一步 审设问 定方向 审读关键 审读通则 引导词 第(1)问,“根
24、据材料”说明答案完全来自材料;第(2)问,“结合所学 知识”说明答案来源于教材基础知识。 提示词 第(1)问,指出扼要举例;第(2)问,分析概括归纳。 限制词 第(1)、(2)问,时空限定古代中国;内容限定四合院。 核心词 第(1)问,特点;第(2)问,意义。 第二步 读材料 提信息 第(1)问,据材料中“西南方向最不祥”“为了避免邪气进了自己的家”得出院落 设置讲求吉利,有浓厚的迷信色彩,据材料“二道门是主仆之间的界限;对于女 性而言这扇门再往外的地方就不能去了”得出居住方位讲究尊卑等级、 男女有别, 据材料中“居住中,兄弟之间,正房、偏房之间都有严格规定”并结合所学得出 与宗法制结合。 第(2)问,据材料中“中国传统建筑是和中国大家族完美结合的,四合院是其典型 代表”得出承载着传统文化与民风民俗,据材料“住在里面的人都要严格遵守” 并结合所学,得出有利于家族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据材料中“都有严格规定。住 在里面的人都要严格遵守”并结合所学,得出容易造成生活模式和思维的固化。 第三步 列要点 组答案 (1)特点:院落设置讲求吉利,有浓厚的迷信色彩,居住方位讲究尊卑等级、男女 有别,与宗法制结合。 (2)意义:承载着传统文化与民风民俗;有利于家族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但也容易 造成生活模式和思维的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