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学案(2021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上传人:花好****3 文档编号:187680 上传时间:2021-07-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4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学案(2021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学案(2021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学案(2021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学案(2021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学案(2021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第 5 5 课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1.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等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 2.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 革命性意义。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手工工场和工厂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式 1.机器大生产 (1)出现 工业革命前,英国分散的手工工场已经向集中的手工工场发展,在一定程度上 实现了生产专业化。 18 世纪 60 年代以来,以改良蒸汽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革命,引发了从手工 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巨大变革。 (2)影响 带来了劳作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 工厂出现了,彻底改变了手工作坊零碎分散的生产状态。

2、2.工厂制度 (1)形成:随着工厂的出现,工厂制度逐渐形成。 直接进行工业生产活动的单位,通常包括不同的车间 (2)内容(特点) 工人实行倒班制。 轮换;换班 工厂主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强化纪律意识,迫使工人服从管理。 生产流水线被广泛应用,各部门协同劳作,生产过程处于监督管理之下。 又称为装配线,指每一个生产单位只专注处理某一个片段的工作 原料由工厂统一供应、合理调配。 (3)影响: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 掘工人的劳动潜质,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4)扩展 19 世纪中后期,清朝洋务派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近代企 业,引进了西方的工

3、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 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张謇、范旭东等一批资本家主张实业救国,也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的 指资本主义工商业 管理经验,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1.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1)问题:伦敦、巴黎等大城市,工业人口猛增,但城市规划建设滞后,工人的生 活环境相当恶劣。 (2)解决:20 世纪以来,西方国家逐渐建设新城,疏解中心城市人口,改善城市居 民的居住环境。 2.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1)工业革命刺激了运河的开凿和铁路运输的发展。 (2)欧美国家形成了水陆运输网,促进了城际间、国际间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

4、 大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 3.城乡差距逐渐缩小 (1)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农业机械化日益普及,普遍建立了大农场,农业现代 化水平大大提高。 (2)大量人口从闭塞、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走出,人们的眼界开阔了。 4.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时间观念增强 工厂制度及蒸汽机车等交通工具出现后,人们必须守时,准时准点成为现代生活 的准则。 5.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文化素质逐渐提升 (1)原因: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城市化迅猛发展等现实因素,对广大民众的文 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措施 西方国家不断通过立法推行初等教育,并加大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支持。 自 20 世纪初, 清政府推行“癸卯学制”

5、以来, 中国出现了大量小学堂和中学堂, 这对普及初等教育起到重要作用。 6.工业革命也给民众的生活带来消极影响 (1)表现 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 传染病与职业病严重危害产业工人的健康。 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 引起的疾病 (2)影响:19 世纪,欧洲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工人阶级逐渐登上历史舞台,促 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3)结果: 产业工人的待遇有所改善, 最长工时受到限制, 最低工资得到一定保障。 阅读教材 想一想 1.阅读教材 P24“思考点”:工厂制度对工业生产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提示:工厂制度带来

6、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大变化,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 产效率、 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 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促进工业生产的发展。 2.阅读教材 P26“学思之窗”:工业革命对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工业革命使得机器得以广泛用于生产,工业革命促进科学技术在工农业中 运用;工业革命促进交通的发展;工业革命促进人口的增加。总之,工业革命促 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3.阅读教材 P27“思考点”:工业革命是怎样改变人们的生活节奏的? 提示:工业革命使人们非常重视时间,交通工具的变化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 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的时间观念得以加强。 4.阅读史料 P27“史料阅读

7、”:针对当时所处的时代,作者的认识为什么充满了矛 盾? 提示:因为正好处于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的进步,同时带 来许多社会问题。所以作者认为时代都充满着希望与失望,正义和邪恶,欢乐与 悲哀,光明和阴暗,狄更斯准确地概括了任何时代投射在人们心头的影子。 发掘教材 读一读 1.阅读图片“工业革命期间的纺织工厂车间”(见教材 P24) 信息解读:英国工厂车间,机器林立,一方面体现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生产 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也说明英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大大增强了英国的国力。 2.阅读图片“汉阳铁厂”(见教材 P25) 信息解读:汉阳铁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钢铁企业,诞生于 1890

8、 年,由晚清名 臣洋务派代表张之洞创办, 是当时中国第一家, 也是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 从此, 中国钢铁工业蹒跚起步,被西方视为中国觉醒的标志。 3.阅读图片“英国宪章运动” 信息解读:19 世纪 3040 年代英国爆发的以争取普选权为中心的无产阶级政治 运动, 也是英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工人运动。 列宁评价英国的宪章运动是“世 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探究一 工厂与工场 史论要点 1.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手工工场和工厂内涵 (1)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早期阶段,劳动社会化的一种基本形式,它的 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工场手工业是以手工技

9、术和雇佣工人的分工 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大生产,它是手工业生产向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过渡的准备阶 段。手工工场和手工作坊相比,不仅表现在生产规模、技术分工上的进步,关键 是手工工场已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组织形式,这是与手工作坊的本质区别。 (2)工厂:又称制造厂,是一类用以生产货物的大型工业建筑物。大部分工厂都拥 有以大型机器或设备构成的生产线。在世界近代史中泛指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 即使用机械化劳动代替手工劳动的资本主义工业场所。1819 世纪,经过工业革 命,机器在生产中广泛应用,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资本主义经济凭借机器化大生产,最终战胜封建经济和小商品经济,确立了自己

10、 的统治地位 2.从“历史解释”角度比较工厂与工场的异同 (1)相同点 都是资本主义不同时期的生产组织形式,因而都是以雇佣工人的劳动分工为基 础的资本主义大生产。 都采用分工协作的方式提高生产率。 (2)不同点 生产方式:手工工场生产仍以手工技术和手工劳动进行,机器生产是使用机械 化劳动。 生产规模:通常手工工场的规模要小于机器生产。 手工工场是大机器生产的过渡形式。 对点训练 1.“工场手工业最完善的产物之一,是生产劳动工具本身,特别是生产当时已经 采用的复杂的机械装置的工场工场手工业分工的这一产物,又生产出机器。 ” 材料旨在说明( ) A.工场手工业的实质是机器大生产 B.工场手工业孕育

11、出了机器大生产 C.工场手工业是机器大生产的产物 D.机器大生产是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解析 工厂是使用机器大生产, 故A项错误; 材料中工场手工业分工的这一产物, 又生产出机器反映了工场手工业孕育出了机器大生产,故 B 项正确;机器大生产 是工场手工业发展的产物, 故C项错误; 工场手工业分工不能等同于社会大分工, 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2.19 世纪,英国工厂制度盛行。工人进厂、出厂、饮食甚至大小便都有具体的规 定;聊天、吹口哨、唱歌也是禁止的。工人必须紧跟机器的运转速度进行操作, 脑、 眼、 手、 脚都要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 不可有片刻松懈。 工厂的制度规定( ) A.体现人力与科技的

12、密切结合 B.有利于提高社会就业水平 C.符合工业革命时期的生产要求 D.加快了英国的城市化进程 解析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厂制度对于工人的束缚日益加重,高度紧张的 状态有助于工厂主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故选 C 项;材料体现了制度对人的严苛要 求,排除 A 项;社会就业水平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B 项;城市化规模的扩大与 工厂数量增加相关,与工厂制度无关,排除 D 项。 答案 C 探究二 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史论要点 1.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工业革命对社会转型的影响 (1)促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机器化生产方式是对传统生产方式 的巨大突破,而新技术革命则使生产方式面临从单纯增

13、长到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而且,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从竞争走向合作,从国内合作走向国际协调,也成 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方面。 (2)促使工业现代化转型:工业现代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国防 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也是工业化的重要内容。 (3)促使城市化转型: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加快了人 口向城市的流动。工业的发展使英国经济的重心迅速向拥有丰富煤铁资源的西北 地区转移。 (4)促使社会思想转型:工业化和法国革命两种力量联合在一起,导致了 1815 年 以后种种新学说的产生与发展,在 1848 年的欧洲普遍革命中发挥了作用。 (5)促使社会形态转型:工业革命后,经济形

14、态上,工业取代农业占主导,城市化 进程加快;政治形态上,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两大阶级,社会 改革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意识形态上,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2.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且程度进 一步加深。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造成中国长期贫困落后。 魏源、林则徐等地主阶级开明知识分子,开始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寻求强国 御侮之道,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了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

15、生和发展, 同时中国近代工业、科技、教育起步,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2)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从边疆危机到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从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瓜分 狂潮到八国联军侵华,中国承受着深重灾难。 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 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竞相对华输出资本,加剧经济侵略,客观上促进了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 会基础和阶级基础。 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也传播着进步和文明,促进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 对点训练 1.(2015 四川文综,10)英国工业革命接近完成之际,卡莱尔在文明的忧思中

16、发出感叹: “当整个国家仅仅只在乎金钱和被金钱所主宰的时候, 再下一步便不是 踏在地上,而是悬在深不见底的深渊上空。 ”可见,卡莱尔注意到了英国( ) A.煤矿大量开采导致土地塌陷 B.工业革命中社会财富激增 C.经济发展与人文精神的对立 D.工业革命中人文精神缺失 解析 煤矿大量开采导致土地塌陷的说法与题干所要表达的思想毫无关系,故 A 项错误;题干中卡莱尔所发出的感叹并不是要描述社会财富激增的社会现象,而 是想表达社会财富激增之后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有哪些,故 B 项错误;题干并不 能表现出经济发展与人文精神之间的对立现象,故 C 项错误;根据题干中卡莱尔 所提到的“整个国家悬在深不见底的深

17、渊上空”这句话可知其想表达出国家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文精神却逐渐缺失的观点,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2.1802 年英国颁布了 学徒健康与道德法案 , 这个法案规定了学徒必须接受适当 的教育。1870 年颁布初等教育法规定 512 岁的儿童须接受义务教育。影响 英国这些立法的主要因素是( ) A.工业时代的社会需求 B.民主政治的不断进步 C.启蒙运动的人文关怀 D.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 解析 根据材料“1802 年英国颁布了学徒健康与道德法案 ,这个法案规定了 学徒必须接受适当的教育。1870 年颁布初等教育法规定 512 岁的儿童须接 受义务教育”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工业革命的开展需要

18、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故选 A 项;材料体现的是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民主政治 进步无关,排除 B 项;影响这些教育立法的主要因素是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不 是人文关怀,排除 C 项;教育事业发展是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与工人阶级斗争 无关,排除 D 项。 答案 A 【典例 1】 (2019 北京朝阳区高三期末)马克思指出, “自 18 世纪最后三十多年, 工业革命已经开始 就开始了一个像雪崩一样猛烈的、突破一切界限的冲击”,“旧法规中按农民的 习惯规定的关于昼夜的简单概念,也变得如此模糊不清”。这反映出( ) 日落而息、日出而作 A.圈地运动对农民生活习惯的冲击 农民失去土地,成

19、为农业工人 B.手工工场改变了人们的作息时间 出现于工业革命之前 C.工厂制度的实行突破了自然界限 集中进行机械化生产,生活节奏加快 D.行业组织的发展规范了社会生活 与材料无关 明立意 以人们生活观念为切入点,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 抓关键 由材料“18 世纪最后三十多年”“旧法规中按农民的习惯规定的关于 昼夜的简单概念, 也变得如此模糊不清”可知工业革命促使机器化大生产的出现, 打破了劳动的时间限制。 排干扰 圈地运动是工业革命兴起的背景而非结果;手工工场相对分散,对人们 的作息时间影响不大;材料强调工业革命的影响而非行业组织。 C 【典例 2】 (2019 海南学业水平,

20、4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31 至 1841 年间, 伦敦的人口增长了 13 万, 曼彻斯特增加了 7 万。 在没有适当的排污设施和新鲜用水的地方,霍乱、伤寒、结核病等是人类天然的 杀手, 同时这些地方弥漫着从工厂、 铁路和民用烟囱里冒出的烟雾。 在伦敦, 人类排泄物散布在 25 万个民用污水池之中,无人集中处理。在曼彻斯特,只有不 到三分之一的住房拥有相当于厕所的设施。最贫困的工人居住条件极其恶劣,住 房里通常连照明和排水设施也没有。 摘编自美菲利普 李 拉尔夫世界文明史下卷 材料二 19 世纪中期以来城市居住条件演变简表 时间 事件 19 世纪 50 年代 美国人发明了电梯 19

21、世纪 70 年代 比利时一个住宅项目首次使用钢筋混凝土 技术 20 世纪 90 年代 中国集中供暖和制冷、私人卫生间等快速 普及 21 世纪以来 家居内部陈设更舒适,外部环境更优美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列举城市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城市居住条件的演变趋势,并请你说说如何应对城市发 展带来的社会问题。 第一步 审设问 定方向 审读关键 审读通则 引导词 第(1)问和第(2)问中,“根据材料”说明答案完全来自材料。 提示词 第(1)问,列举扼要举例。第(2)问,概括简单提炼;说说 举例说明。 限制词 第(1)问,时空限定城市发展;内容限定社会问题。第(2)问, 时空限定城市居住条件、城市发展;内容限定应对。 核心词 第(1)问,社会问题;第(2)问,演变趋势、社会问题。 第二步 读材料 提信息 第(1)问,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居住条件等角度来回答。 第(2)问,第一小问,从居住条件改变作答。第二小问,从城市规划、基础设施、 生态、法治等角度作答。 第三步 列要点 组答案 (1)环境污染严重;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居住条件恶劣。(其他言之成理也可) (2)趋势: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应对:加强顶层规划设计、关注民生、注重生态环 保、重视科技创新、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营造奋斗创造幸福的社会舆论等。(言之 成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统编版(2019) >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