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浙教版中考科学(物理)基础训练15:压强综合(一)含答案详解

上传人:理想 文档编号:169531 上传时间:2021-01-30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728.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浙教版中考科学(物理)基础训练15:压强综合(一)含答案详解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2021年浙教版中考科学(物理)基础训练15:压强综合(一)含答案详解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2021年浙教版中考科学(物理)基础训练15:压强综合(一)含答案详解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2021年浙教版中考科学(物理)基础训练15:压强综合(一)含答案详解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2021年浙教版中考科学(物理)基础训练15:压强综合(一)含答案详解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基础训练基础训练 15 压强综合(一)压强综合(一) 一、单选题一、单选题 1.甲、乙两个轻质圆柱形容器(S甲S乙)置于水平地面上,容器中分别盛有相等质量的不同液体, 如图(液体深度相同),以下判断中正确的是( ) A. 两种液体的密度相等 B. 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相等 C. 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相等 D. 容器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相等 2.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 A. 高速公路上小汽车的正常行驶速度约为 100m/s B. 教室里空气的体积约为 20L C. 将一本掉在地上的科学课本捡起放到课桌上所做的功约为 2J D. 一名中学生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 500pa 3.为了测定风速的大

2、小,小明设计了四种装置,如图所示。图中探头、金属杆和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P 相连,可上下移动。现要求:当风吹过探头时,滑动变阻器 R2的滑片 P 向上移动,且风速增大时电 压表的示数增大。以下四个图中符合要求的是( ) A. B. C. D. 4.固体甲和盛有液体乙的圆柱形容器(忽略容器自重)放置在水平地面上,已知甲、乙质量相等, 底面积相同。现有物体丙分别放在物体甲上和浸没在液体乙中( 液体没有溢出),若甲、乙和丙的 密度分别是 甲乙S乙)置于水平地面上,容器中分别盛有相等质量的不同液体, 如图(液体深度相同),以下判断中正确的是( ) A. 两种液体的密度相等 B. 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相等

3、 C. 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相等 D. 容器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相等 【答案】 B 【解析】【分析】(1)根据公式 判断液体的密度是否相同; (2)上下粗细一致的容器,里面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等于液体自身的重力; (3)根据液体压强公式 p=液gh 比较压强的大小; (4)容器对桌面的压力等于容器和液体的总重力,然后根据公式 比较压强的大小。 【解答】 A.已知 h甲h乙 , S甲S乙 , 根据 V=Sh 可知,液体的体积 V 甲V乙。m甲=m乙 , 根 据公式 可知,液体的密度 甲乙 , 故 A 错误; B.液体的质量相等,根据 G=mg 可知,液体的重力相等。两个容器上下粗细一致,那么液体对容

4、器 底部的压力等于自身的重力,因此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相等,故 B 正确; C.已知 h甲h乙 , 甲S乙 , 根据公式 可知,容器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p 甲p乙 , 故 D 错误。 故选 B。 2.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 A. 高速公路上小汽车的正常行驶速度约为 100m/s B. 教室里空气的体积约为 20L C. 将一本掉在地上的科学课本捡起放到课桌上所做的功约为 2J D. 一名中学生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 500pa 【答案】 C 【解析】【分析】(1)高速公路的最高限速 120km/h; (2)估算出教室的长、宽和高,然后根据 V=abc 计算教室内空气的体积; (3)课桌的高

5、度大约 1m,根据 W=Gh 计算出课本的重力进行判断; (4)对脚掌的面积和人的体重进行估测,根据压强公式计算即可。 【解答】A.高速公路的最高限速 120km/h,如果再大就是超速,故 A 错误; B.教室的长约 10m,宽约 8m,高约 3m,那么教室内空气的体积大约为 V=abc=10m 8m 3m=240m3=240000L,故 B 错误; C.物理书的质量大约为: , 符合实际,故 C 正确; D.中学生的体重大约 50kg,脚掌的着地面积大约 200cm2 , 那么站立时他对地面的压强: , 故 D 错误。 故选 C。 3.为了测定风速的大小,小明设计了四种装置,如图所示。图中探

6、头、金属杆和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P 相连,可上下移动。现要求:当风吹过探头时,滑动变阻器 R2的滑片 P 向上移动,且风速增大时电 压表的示数增大。以下四个图中符合要求的是(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分析】首先根据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确定探头所受压力的方向,进而确定变阻器滑 片的移动方向。根据变阻器滑片的移动方向,判断变阻器阻值的大小变化,并根据“串联电路电压与 电阻成正比”的规律分析电压表示数的变化。 【解答】A.探头上表面为平面,下表面为曲面,当空气经过时,下表面受到的空气压力小,上表面 受到的压力大,于是产生向下的压力,那么变阻器的滑片向下移动,与题目要求不符

7、,故 A 不合题 意; B.探头的安装情况与 A 中相同,因此变阻器的滑片移动向下移动,与题目要求相反,故 B 不合题 意; C.探头上表面为曲面,下表面为平面,当空气经过时,下表面受到的空气压强大,上表面受到的空 气压强小, 于是产生向上的压力, 那么变阻器的滑片向上移动。 变阻器的滑片向上移动, 阻值变小, 总电阻变小,而总电流变大;根据 U=IR 可知,定值电阻 R1 的电压增大,即电压表的示数增大,故 C 符合题意; D.与 C 不同的是,电压表与变阻器 R2并联。当滑片向上移动时,变阻器的阻值变小,根据“串联电 路电压与电阻成正比”可知,变阻器两端的电压变小,即电压表的示数变小,故

8、D 不合题意。 故选 C。 4.固体甲和盛有液体乙的圆柱形容器(忽略容器自重)放置在水平地面上,已知甲、乙质量相等, 底面积相同。现有物体丙分别放在物体甲上和浸没在液体乙中( 液体没有溢出),若甲、乙和丙的 密度分别是 甲乙丙 , 则甲对地面压强的增加量 P1与液体乙对容器底部压强的增加量 P2的关 系( ) A. P1可能等于 P2 B. P1一定大于 P2 C. P1可能小于 P2 D. P1一定小于 P2 【答案】 B 【解析】【分析】根据公式 可知,增大的压强等于增大的压力与受力面积之 比,即 , 据此对两个压强的大小进行比较即可。 【解答】把丙放在甲上后,甲对地面的压强增加量: 丙

9、; 把丙放入乙容器后,丙对液体的压力等于液体对丙的浮力, 因此液体对乙容器压力的增大量也等于丙受到的浮力, 那么乙容器底部压强的增大量为: 浮 ; 因为 乙丙 , 所以丙在乙中下沉; 那么它受到的浮力P2。 故选 B。 5.我们平时用的书包或旅行袋的背带都做得比较宽,对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做宽一些是为了美观大方 B. 做宽一些是为了减小对肩膀的压力 C. 做宽些是为了增大肩膀的受力面积从而减小压强 D. 前面三种说法都有科学道理 【答案】 C 【解析】【分析】减小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力;增大受力面积。 【解答】书包对肩膀的压力等于它的重力,无论书包带做成那种形状,压力都保持不变。

10、如果书包 带较宽,可以增大肩膀的受力面积;根据公式 可知,肩膀受到的压强会变小,因此肩膀的感觉 会比较舒服,故 C 正确,而 A、B、D 错误。 故选 C。 6.如图是杭州修建地铁用的一种卡车,可以实现车胎自动充气,能够翻越高达 70 厘米的障碍物,轻 松涉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轮胎上的大“牙齿”是为了增大对地面的压强 B. 轮胎体积很大可以在水中受到很大的浮力 C. 轮胎很宽可以减小对地面的压力 D. 汽车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汽车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答案】 B 【解析】【分析】(1)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增大压力或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根据阿基米德原理 F浮=液gV排

11、可知,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成正比; (3)减小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力;增大接触面积; (4)平衡力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和同一物体上。 【解答】A.轮胎上的大“牙齿”是为了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从而增大摩擦力,故 A 错误; B.轮胎体积很大可以在水中受到很大的浮力,故 B 正确; C.轮胎很宽可以增大接触面积,从而减小对地面的压强,故 C 错误; D.汽车对地面的压力作用在地面上,而地面对汽车的支持力作用在汽车上,二者没有作用在同一物 体上,肯定不是平衡力,故 D 错误。 故选 B。 7.两个底面积不等的圆柱形容器(S甲S乙),分别盛有甲、乙两种不同的液体,将两个完全相

12、同的小 球分别放入这两种液体中,小球静止时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两液面刚好齐平。若将这两小球从液 体中取出,则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强的变化量 p甲、p乙的大小关系是( ) A. p甲一定大于 p乙 B. p甲一定等于 p乙 C. p甲一定小于 p乙 D. p甲可能小于 p乙 【答案】 A 【解析】【分析】首先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小球受到的浮力和自身重力的关系,然后根据相互 作用力原理判断容器底部压力的减少量和小球重力的关系,最后根据公式 比较容器底部压强变 化量的大小关系。 【解答】小球在甲中悬浮,在乙中漂浮,都处于平衡状态, 那么它们受到的浮力都等于重力,即浮力 F甲浮=F乙浮; 小球受到的浮力

13、和小球对水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因此两个小球对水向下的压力相等; 因为容器上下粗细一致, 所以小球对水的压力会大小不变的传递到容器底部, 因此两个小球引起的容器底部压力的增大量相等。 那么当小球取出后,容器底部压力的减少量相同。 根据 可知,当压力相等时,压强与受力面积呈反比。 因为 S甲p乙。 故选 A。 8.2020 年 1 月 14 日,宁波三官堂大桥最后一节超大节段钢结构焊接完成,标志着大桥实现合龙。合 龙段焊接缝的精度要求为 1cm,而结构长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大,每变化 1.5就会影响合龙段间隙 1cm,所以必须要等到结构预制时计算的气温才可以精准合龙。为了等待最佳的“天时”,施工

14、人员守 候了整整 3 天。下图是当时的场景照片,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气温是描述天气状况的因素之一 B. 拉住锻钢的滑轮组起到了省力杠杆的作用 C. 钢段向上运动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不断提高 D. 锻钢离开船体后,船底部受到的液体压强比锻钢离开前小 【答案】 C 【解析】【分析】(1)天气状况的因素包括:气温、气压、风速和风向等; (2) 滑轮组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成, 因此滑轮组具有二者的优点, 既能省力, 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3)根据公式 动可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体重力和动滑轮重力大小有关; (4)分析锻钢离开船体后水面深度的改变,然后根据公式 p=液gh

15、判断船底受到压强的变化。 【解答】A. 气温是描述天气状况的因素之一,故 A 正确不合题意; B.拉住锻钢的滑轮组起到了省力杠杆的作用,故 B 正确不合题意; C.钢段向上运动时,由于动滑轮和物体重力保持不变,根据公式 动可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保持不变,故 C 错误符合题意; D.锻钢离开船体后,船体的重力减小,根据 F浮=G 可知,船体受到的浮力减小;根据阿基米德原理 F浮=水gV排可知,船体排开水的体积变小,那么船底到水面的深度减小;根据公式 p=液gh 可知, 船底部受到的液体压强比锻钢离开前小,故 D 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 C。 9.电子秤是家里常备的仪器,小科利用它做了一系列实验。

16、图 1 是一只椰子放在电子秤上;图 2 是 用测力计往上拉椰子,椰子底部仍与电子秤接触;图 3 是把椰子放在倾斜的电子秤上;图 4 是玩具 飞机放在电子秤上;图 5 是用电吹风向着玩具飞机水平吹风;图 6 是将装有红墨水并擦入玻璃细管 的瓶子悬空拉住;图 7 是将瓶子放在电子秤上,用细线往上拉瓶子,瓶子底部仍与电子秤接触。根 据读数,小科作出了以下推断。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根据图 1 到图 2 的数据变化可以推断出压力的大小可以不等于重力 B. 根据图 1 到图 3 的数据变化可以推断出压力的方向是垂直于接触面向下 C. 根据图 4 到图 5 的数据变化可以推断出机翼受到向上的升力 D

17、. 根据图 6 到图 7 的液柱高度和数据变化可推断出瓶子发生了形变,瓶子产生的压力是弹力 【答案】 B 【解析】【分析】观察图片描述的现象,推断产生的原因,分析现象与各个选项的分析是否一致即 可。 【解答】A.电子秤的示数其实就是物体对它产生压力,和的示数不同,则说明压力的大小不一 定等于物体的重力,故 A 正确不合题意; B.将图 1 和图 3 进行比较可知,当电子秤倾斜时,同一物体测出的示数会变小,只能说明它受到的 压力减小,而无法证明压力的方向,故 B 错误符合题意; C.图 4 和图 5 比较可知,当机翼上方有空气流过时,电子秤的示数减小,说明机翼对电子秤的压力 减小,那么只能说明此

18、时机翼受到向上的升力,故 C 正确不合题意; D.比较图 6 和图 7 可知,液柱高度增大,是因为瓶子的体积缩小了,即瓶子发生弹性形变,因此瓶 子产生的压力是弹力,故 D 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 B。 10.如图所示,长方体铁块 A 静止放在水平桌面上,若把 A 略向右移动,则 A 对桌面的压力 F、压 强 p 的变化情况是( ) A. F 不变,P 不变 B. F 不变,P 变大 C. F 变小,P 变小 D. F 变大,P 变大 【答案】 B 【解析】【分析】(1)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桌面的压力等于自身的重力; (2)已知压力和受力面积,根据公式 比较压强的大小变化。 【解答】(1)长方体铁块

19、对水平桌面的压力等于重力,即 F=G;因为铁块的重力不变,所以 A 对 桌面的压力 F 不变; (2) 将 A 向右移动时, 铁块与桌面的接触面积减小, 根据公式 可知, 铁块对桌面的压强变大。 故选 B。 11.如图所示,将完全相同的正方体木块分两部分叠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们对地面的压强 P甲:P乙等 于( ) A. 3:5 B. 3:2 C. 2:5 D. 9:10 【答案】 D 【解析】 【分析】水平面上受到的压力等于上面所有物体的重力之和;设每个正方体的底面积为 S, 重力为 G,根据公式 计算压强并作比即可。 【解答】甲对地面的压强为: 甲 甲 甲 ; 乙对地面的压强为: 乙 乙 乙

20、; 那么 甲: 乙 : . 故选 D。 12.如图所示,甲、乙两个正方体物块放置在水平地面上,甲的边长小于乙的边长,甲对地面的压强 为 p1 , 乙对地面的压强为 p2( ) A. 若甲、乙质量相等,将甲放到乙上,乙对地面的压强有可能变为 p1 B. 若甲、乙质量相等,将乙放到甲上,甲对地面的压强有可能变为 p2 C. 若甲、乙密度相等,将甲放到乙上,乙对地面的压强有可能变为 p1 D. 若甲、乙密度相等,将乙放到甲上,甲对地面的压强有可能变为 p2 【答案】 A 【解析】【分析】(1)已知压力和接触面积根据公式 比较压强的大小; (2)上下粗细一致的柱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与受力面积无关,可根

21、据 p=gh 比较压强大小。 【解答】(1)如果甲、乙的质量相等,那么它们的重力相等,都为 G。 甲对地面的压强 甲; 将甲放到乙上,乙对地面的压强为: 乙 乙; 如果 S乙=2S甲 , 那么 p乙p1 , 故 A 正确; 乙对地面的压强 乙; 将乙放到甲上,甲对地面的压强为: 甲 甲; 如果 p甲=p2 , 那么 S甲=2S乙 , 与实际情况不符,故 B 错误; (2)如果甲、乙密度相同,那么甲对地面的压强 p1=gh甲; 乙对地面的压强 p2=gh乙; 因为 h乙h甲 , 所以 p2p1; 将甲放到乙上,乙对地面的压强 p3肯定大于 p2 , 肯定也大于 p1 , 故 C 错误; 将乙放到

22、甲上,由于 S甲p3 , 肯定大于 p2,故 D 错误。 故选 A。 13.如图为医院为病人输液的部分装置,图中 A 为输液瓶,B 为滴壶,C 为进气管,C 与大气相通。 则在输液过程中液体匀速下滴,且瓶 A 中尚有液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瓶 A 中液面下降,但 A 中上方气体的压强不变; 瓶 A 中上方气体的压强随液面的下降而增大; 在瓶中药液输完以前,滴壶 B 中的气体压强保持不变; 滴壶 B 中的气体压强随 A 中液面的下降而减小。 A. B. C. D. 【答案】 A 【解析】【分析】(1)当药液匀速下滴时,输液瓶口的压强始终等于一个标准气压,即 p大气=p内+p 液; (2)液

23、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3)在药液滴完之前,B 中的药液高度不变; (4)当药液匀速下滴时,B 中的气体压强和液体压强的和保持不变。 【解答】当药液匀速下滴时,输液瓶口的压强始终等于一个标准气压,即 p大气=p内+p液;当瓶 A 中 的液面下降时,p液减小,那么 p内增大,即 A 上方气体压强增大,故错误,正确; 在瓶中药液输完之前,滴壶中的液面高度不变,即液体压强不变;根据 B 中的气体压强和液体压强 的和保持不变可知,B 内上方气压也保持不变,故正确,错误。 那么正确的是。 故选 A。 二、填空题二、填空题 14.利用传感器做“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实验,装置如图甲。装置中 A

24、、B、C 三节直径不同 的塑料管连接在一起,右端与吹风机的尾部相连。 (1)将气体压强传感器探头分别插入三节管中,传感器与电脑相连,打开吹风机吹气时,电脑屏幕 如图乙所示,已知三条图线分别对应三节管中气体压强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图线反映的是 装置_中塑料管的气体压强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填“A”、“B”或“C”) (2)利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决某地下商城“工”字形通道中过道的通风问题,技术员设计了 以下几种方案。如图所示,黑色部分为墙面凸出部分, 是安装在过道顶的换气扇,其中既有效又 节能的是_(填字母序号)。 【答案】 (1)A (2)C 【解析】【分析】(1)首先根据空气流速与气管横截面

25、积的反比关系确定空气流速的大小,再利用 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判断三处空气压强的大小关系; (2)要使过道内的空气流动起来,那么过道两侧空气的压强要大小不同,据此分析即可。 【解答】(1)当空气的流量相同时,气管的横截面积越小,空气速度越大,因此 A 处空气速度最 大。根据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的规律可知,A 管上方空气的压强最小,而 C 处上方空气压强最 大,那么:,图线反映的是装置 A 中塑料管的气体压强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2)在 C 图所示的设计中,左边通道的墙壁都是平面,而右边通道的墙壁是曲面。当空气从左右 两个通道流过时,右边通道曲面上空气流速大压强小,而左边通道空气流速小压强大,于

26、是产生压 强差,于是空气就从左边通道向右边通道流动形成风,故选 C。 15.两个用同一种材料制成且完全相同的密闭圆台形容器一正一反放置在同一水平桌面上,容器内装 有质量和深度均相同的液体, 如图所示。 若它们分别在水平方向拉力 F1和 F2的作用下沿桌面做匀速 直线运动,速度分别为 v 和 2v,容器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强分别为 p1和 p2。则:p1 _p2;F1 _F2。(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答案】 大于;等于 【解析】【分析】(1)首先根据容器的形状分析两种液体的体积大小,然后根据密度公式确定它们 的密度大小,最后根据 p=液gh 比较容器底部受到压强的大小关系; (2)

27、首先根据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分析两个容器受到摩擦力的大小关系,然后根据二力平衡的 知识确定它们受到拉力的大小关系。 【解答】(1)液面相平,由于容器的底面积 S2S1 , 所以液体的体积 V2V1;两种液体的质量 m 相等,根据公式 可知,液体的密度 21;根据液体压强公式 p= 液gh 可知,容器底部受到的 压强 p2p2; (2)两种液体的质量相同,那么它们的重力相同,且两个容器的重力相同,根据公式 F=G液体+G容 器可知,两个容器对桌面的压力相同。由于是完全相同的容器,所以容器和桌面的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相同,那么两个容器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相同。当它们都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

28、可 知,它们受到的拉力等于摩擦力;因为摩擦力大小相同,所以拉力的大小相同,即 F1 =F2。 16.如图所示,两个相同的弹簧测力计,上端固定在同一高度,下端分别悬挂两个完全相同的柱形金 属块。在其正下方同一水平面上放置两个完全相同的圆柱形容器。分别向甲、乙两个容器中缓慢注 入水和盐水,当两个金属块各有一部分浸入液体中,且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相等时,两个金属块 下表面所受的液体压强的大小关系为 P甲_P乙 , 两个容器底受到的液体压强的大小关系为 P水_P盐水。 【答案】 =; 【解析】 【分析】 (1) 首先根据 F浮=G-F分析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相等时圆柱体受到的浮力关系, 根据浮力产生的

29、原因 F浮=F下-F上可知两个金属块下表面所受的液体压力关系,最后根据压强公式分 析两个金属块下表面所受的液体压强的大小关系; (2)首先根据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相等分析金属块底部到容器底部的距离大小,然后根据液体压强 公式分别列出容器底部受到压强的数学表达式,最后比较大小即可。 【解答】(1)两个柱形金属块的重力相等,由 F浮=G-F可知,当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相等时, 两圆柱体受到的浮力相等;由浮力产生的原因得到:F浮=F下-F上=F下-0=F下 , 即两个金属块下表 面所受的液体压力相等;相同柱形金属块的底面积相等,根据 可知,两个金属块下表面所受 的液体压强相等,即 p甲=p乙; (2)两

30、个相同的弹簧测力计,上端固定在同一高度,下端分别悬挂两个完全相同的柱形金属块, 那么当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相等时,两柱形金属块下表面到相同容器底部的距离 h 相等; 那么盐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盐水=盐水g(h盐水+h)=盐水gh盐水+盐水gh=p甲+盐水gh; 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水=水g(h水+h)=水gh水+水gh=p乙+水gh; 因为:p甲=p乙 , 且 水gh盐水gh; 所以 p水p盐水。 17.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现有下列 4 种与人关系密切的液体:其中属于乳浊液的是 (填字母)。 A.“伊利”纯牛奶 B.“娃哈哈”矿泉水 C.肥皂水 D.泥浆水 (2)如图所示,离心式水泵

31、起动前,要向泵壳内装满水,在动力带动下,叶轮高速旋转时,泵壳里 水会被旋转的叶轮甩到出水管里。 水被甩出时, 转轴附近就形成了一个_(填“低”或“高”)压区, 外面的水就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推开底阀通过进水管进入泵壳。 (3)用冰块冷藏食物,应把冰块放在食物的_。(填“上方”或“下方”) 【答案】 (1)A,C (2)低 (3)上方 【解析】【分析】(1)悬浊液的分散质是不溶性的固体颗粒;乳浊液的分散质是不溶性的小液滴; 而溶液的分散质是可溶性的物质; (2)水占据了泵壳里的空间,当里面的水被甩出后,泵壳里面就形成低压区; (3)由于重力作用,密度大的冷空气向下运动,密度小的热空气向上运动。 【

32、解答】(1)A.纯牛奶是由水和不溶性的小液滴形成的乳浊液,故 A 符合题意; B.矿泉水是由水和可溶性的矿物质形成的溶液,故 B 不合题意; C.肥皂水是由水和不溶性的小液滴形成的悬浊液,故 C 不合题意; D.泥浆水是由水和不溶性的固体颗粒形成的悬浊液,故 D 不合题意。 故选 AC。 (2)离心式水泵起动前,要向泵壳内装满水,在动力带动下,叶轮高速旋转时,泵壳里水会被旋 转的叶轮甩到出水管里。水被甩出时,转轴附近就形成了一个低压区,外面的水就在大气压的作用 下,推开底阀通过进水管进入泵壳。 (3)用冰块冷藏食物,应把冰块放在食物的上方,这样冷气会下沉,保证整个食物不腐败。 三、实验探究题三

33、、实验探究题 18.在观看“十一国庆”阅兵仪式时,有同学注意到到:飞机在起飞和航行时机翼的仰角不同;飞 机越大其机翼越大。他想探究“机翼获得升力的大小与机翼仰角、机翼面积有什么关系?”(注:机 翼仰角为机翼下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机翼面积指机翼在水平面上投影的面积)于是,他和兴趣小 组的同学们一起利用塑料泡沫等材料自制了三个质量相同、形状相同、面积不同的机翼模型,将其 固定在测力计上,在机翼模型的正前方用电扇迎面吹风,来模拟飞机起飞时的气流,实验装置如图 所示。(每次吹风前托盘测力计的示数均为 3.5N) (1)每次实验数据记录如上表,在实验中,当机翼仰角为 0 机翼面积为 395 厘米 2时,

34、机翼获得升 力的大小为_ (2)在上述实验中,飞机是如何获得升力的?_ (3)通过分析数据可以得出结论:_ _ 【答案】 (1)0.5N (2)机翼上方气流速度大,压强小;下方气流速度小,压强大,这个压强差,使飞机等到一个向上 的升力 (3)机翼获得的升力与机翼仰角大小与无明显关系。;当机翼质量、形状、仰角和风速相同时,机 翼面积越大,机翼获得的升力越大 【解析】【分析】(1)当机翼保持静止时,它受到向下的重力,向上的测力计的拉力和升力,即 G=F+F升 , 据此计算机翼获得的升力; (2)根据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分析机翼升力产生的原因; (3)挑选其中的一列数据,分析机翼获得的升力与仰角大小

35、是否有关;挑选其中的一行数据,分 析机翼获得的升力与机翼面积的大小关系。 【解答】(1)根据表格可知,当机翼仰角为 0 机翼面积为 395cm2时,测力计的示数为 3.0N; 此时机翼受到的升力为:F升=G-F=3.5N-3N=0.5N; (2)飞机获得升力的原因:机翼上方气流速度大,压强小;下方气流速度小,压强大,这个压强 差,使飞机受到一个向上的升力; (3)根据第 1 行数据可知,当仰角都为 0 时,随着机翼面积的增大,测力计的示数在不断变小, 即机翼受到的升力不断增大,因此得到结论:当机翼质量、形状、仰角和风速相同时,机翼面积越 大,机翼获得的升力越大; 根据第 1 列的数据可知,当机

36、翼面积相同时,虽然仰角在不断增大,但是测力计的示数几乎不变, 那么机翼受到的升力也几乎不变,因此得到结论:机翼获得的升力与机翼仰角大小无明显关系。 四、解答题四、解答题 19.为了控制疫情, 全国很多地方实行疫区封闭管理, 使用无人机进行常态化安全巡査。 如图甲所示, 是正在巡查的某款无人机。无人机起飞前,放在地面上要确保脚架平稳着地;启动后,利用遥控器 可控制它运动和工作。该无人机的部分参数如下表。(g 取 10N/kg) 无人机自重(含电池) 9kg 最大飞行速度 v 54km/h 脚架与水平地面总接触面积 S 10-2m2 (1)使无人机上升的力的施力物体是 _ (填序号:无人机螺旋桨空

37、气地面) (2)当无人机停放在水平地面上时(没有携带物体)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少? (3)如图乙,交警正在使用此款无人机进行扫码进城登记,当无人机载着 5N 的二维码等物体悬停 在空中时,无人机总共受到的升力是多少? 【答案】 (1) (2)无人机对地面的压力 F=G=mg=9kg 10N/kg=90N; 无人机对地面的压强: ; (3)G总=90N+5N=95N 因为无人机悬停在空中,受力平衡,F升力=G F升力=G重力=95N 【解析】【分析】(1)根据升力产生的原因分析升力的施力物体; (2)无人机对水平地面的压力等于自身重力,即 F=G=mg,然后根据公式 计算它对地面的压 强; (3)首

38、先计算出无人机和物体的总重力,然后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计算无人机受到的升力。 【解答】(1)无人机的螺旋桨不断的转动,不断的对空气施加向下的推力;根据相互作用力原理可 知,空气会施加给飞机向上的升力,因此升力的施力物体是空气。 (2)无人机对地面的压力 F=G=mg=9kg 10N/kg=90N; 无人机对地面的压强: ; (3)无人机的总重力为:G总=90N+5N=95N; 因为无人机悬停在空中,受力平衡, 即 F升力=G=95N。 20.某同学在家利用如图所示的器材锻炼引体向上。挂杆 MN 长 100cm,离地高度为 230cm,钢管 AB、 CD 长均为 88cm, 钢管外面套上橡皮, 每

39、个橡皮与地面接触面积为 5cm , 整个装置质量为 30kg, 该同学的质量为 55kg。把装置放在水平面上时,重力会平均分配到 AB、CD 两根钢管。 当该同学双脚离地挂在 MN 杆上时,双手会对 MN 杆产生向下的力,力的大小等于该同学的重力大 小,作用点等效于 P 点。某次训练时,P 位置离点 30cm。 (1)与地接触的钢管套上橡皮的目的是_(写出两条)。 (2)此时钢管 AB 对地面产生的压强大小为_。 (3) 当该同学挂在 MN 上 30 秒内做了 10 个引体向上, 假设他每次做引体向上时重心竖直向上移动 60cm,计算该同学做引体向上时的功率。(忽略下降时的做功) 【答案】 (

40、1)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摩擦;或增大摩擦;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 或减小压强 (2)1.07 106Pa (3)小明受到的重力:Gmg55kg 10N/kg550N 重心移动的距离:h=60 cm0.6m 小明 30 秒所做的功:WnGh10 550N 0.6m3300J 小明的功率:PW/t3300J/30s=110W 【解析】【分析】(1)钢管上套上橡皮既可以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可以增大与地面的接触面 积,可从摩擦和压强两个角度分析; (2)将 CD 看做支点,人的重力为阻力,阻力臂为 PN;地面对 AB 的支持力为动力,动力臂为 MN,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计算出地面对 AB 的

41、支持力,然后再加上装置重力的一半得到 AB 对地面 的总压力,最后根据压强公式计算即可; (3) 首先根据 G=mg 计算出小明的重力, 然后根据 WnGh 计算出小明做的总功, 最后根据 计算做功的功率。 【解答】(1)地接触的钢管套上橡皮的目的是: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摩擦;增大受力 面积,减小压强; (2)将 CD 看做支点,人的重力为阻力,阻力臂为 PN;地面对 AB 的支持力为动力,动力臂为 MN,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得到:G PN=F MN; 55kg 10N/kg (1m-0.3m)=F 1m; 解得:F=385N; 那么 AB 对地面的压力为: 压 ; 那么 AB 对地面的

42、压强为: 压 。 (3) 小明受到的重力:Gmg55kg 10N/kg550N; 重心移动的距离:h=60 cm0.6m; 小明 30 秒所做的功:WnGh10 550N 0.6m3300J; 小明的功率: 。 21.如图所示,小科的质量为 60kg,再将木棒支在 O 点,物体挂在 A 点,OB=100cm,OA=20cm。 让该同学站在体重秤上用手将木棒抬到图示位置,此时体重秤的读数为 76.2kg。试求: (1)在正常测体重时,小科双脚与体重秤的接触面积为 0.04m ,他对体重秤的压强为多大? (2)试求物体的质量? (3)若此时小科用双手竖直向上缓慢抬起木棒,体重秤的读数将 _。(选填

43、“增大”或“不变” 或“减小”)。 【答案】 (1)该同学的重力:Gmg60kg 10N/kg600N 他对体重秤压强:p 1.5 10 4Pa (2)F1(76.2kg60kg) 10N/kg162N 由杠杆平衡条件可得 F1L1G L2可得,物体的重力 G 810N,物体的质量为 m 81kg (3)不变 【解析】【分析】(1)首先根据 G=mg 计算出该同学的体重,然后根据公式 计算他对体 重秤的压强; (2)体重秤的示数等于人的体重和杠杆对人的压力之和,那么杠杆对人的压力等于体重秤的示数 与人的体重之差,然后根据相互作用力原理计算出人对 B 端的支持力 F,接下来根据杠杆的平衡条 件列

44、出平衡公式,计算出物体的质量; (3)A 点阻力的方向始终是竖直向下的,而 B 端动力的方向始终是竖直向上的。在杠杆转动的过 程中,虽然动力臂和阻力臂都在减小,但是动力臂和阻力臂的比值保持不变。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 可知,人施加的支持力 F 保持不变。根据体重秤的示数=人的体重+杠杆 B 端压力可知,体重 秤的示数保持不变。 22.有一种电子秤的原理如图,它主要由三部分构成,踏板和压力杠杆 ABO,压力传感器 R(电阻值 会随所受压力大小发生变化的可变电阻) , 显示重力大小的仪表 (由量程为“00.6A”的电流表改装) 。 其中 AO 长 20 厘米,BO 长 5 厘米,压力传感器 R 的阻值

45、与所受压力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压力 F/牛 0 50 100 150 200 250 电阻 R/欧 30 25 20 15 10 5 踏板和杠杆组件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电源电压为 6 伏。 (1)重 300 牛的学生站在踏板上时,双脚与踏板的接触面积为 0.04 米 2 , 此时对踏板的压强为 多少帕? (2)电子秤开机后,没有秤量物体时压力传感器 R 消耗的电功率为多少瓦? (3)不损坏各电路原件的条件下,该电子秤所能称量的最大质量为_, (4) 电子秤的电池使用较长时间后, 电源电压会降低, 了保证秤量准确, 则踏板触点 B 应向_ 方向移动。 (5)当重 400 牛的学生站在踏板上时,通过压力传感器 R 的电流为多大? 【答案】 (1)P=F/S=300N/0.04m2=7500Pa (2)P=U2/R=(6V)2/30=1.2W (3)80kg (4)左 (5)F1 L1=F2 L2 FA 0.2m=400N 0.05m FA=100N 查表得,当 FA=100N 时,R=24 I=U/R=6V/24=0.25A 【解析】【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科学 > 科学中考 > 一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