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提纲

上传人:理想 文档编号:167255 上传时间:2021-01-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97.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1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1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1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1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1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提纲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章科学入门第一章科学入门 一、科学并不神秘一、科学并不神秘 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学习科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解释和预 测各种事物、现象及其变化。 2、科学研究是从疑问开始的。 3、科学技术改变我们的生活,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是,如果使用不当,也会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 一些负面影响。 4、人类在利用科学技术改变我们生活的同时,必需减少滥用科技发明对人类造成的危害。 二、走进科学实验室二、走进科学实验室 1、科学研究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2、常见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烧伤或烫伤:用大量

2、的冷水冲洗受伤处 被化学试剂灼伤:用缓缓的流水冲洗 1 分钟以上。 3、滴管使用:使用滴管时,胶头在上,管口在下。滴管口不能伸入受滴容器。滴管使用后应立即冲 洗,未经洗涤的滴管严禁吸取其他试剂。 4、酒精灯的使用:禁止用一盏酒精灯去引燃另一盏酒精灯;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 酒精灯火焰由外到内分外焰、内焰和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最低。 三、科学观察三、科学观察 1、观察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也是我们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2、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因此经常要借助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 出准确的判断。 3、工具和仪器的作用: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极大拓展人类的

3、观察能力。 4、观察记录的方法,常见有文字描述、表格记录和图形记录等方法。 四、科学测量四、科学测量 1、测量是一个把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 2、长度的单位:主单位米(m) ,其他单位千米(K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m) ,纳米(nm) 3、长度单位换算:1 Km=1000m 1m=1000mm 1mm=1000m 1m=1000nm 4、长度测量工具:刻度尺 5、刻度尺使用:测量前: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测量时:放准确:零刻度对准被测物体一端,有刻度一端贴近被测物体。 看准确:视线要与刻度尺垂直。 读准确:测量值包括准确值和一位估计

4、值,不要忘记单位。 6、体积定义: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 7、体积单位:固体体积:立方米(m 3),立方分米(dm3),立方厘米(cm3) 液体体积:升(L) 、毫升(mL) 8、体积单位换算:1 m 3=1000 dm3 1 dm3=1000 cm3 1L=1000mL 1 dm3=1L 1cm3 =1mL 9、体积测量工具:规则固体:刻度尺测量,利用公式计算 液体,不规则固体:量筒和量杯(量筒刻度均匀,量杯刻度上密下疏) 10、量筒使用:测量前:观察量筒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测量时:量筒必须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视线要与凹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俯视示数偏大, 仰视示数偏小) 。记录不要忘记单位

5、。 2 1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12、测量温度的工具:温度计 13、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 14、温度的单位:摄氏度() 15、温度的规定:冰水混合物为 0,沸水温度为 100 16、温度计的使用:估计被测物温度,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温度计玻璃泡要与被测物充分接触(不能碰到烧杯底部和侧壁) 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物中取出读数,要等示数稳定后才能读数。 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 17、体温计测量范围:35-42,最小刻度值为 0.1 体温计能离开被测物读数:水银柱与玻璃泡相连处有一特别细的弯曲细管。 (只升不降) 体温计比普通温度计精确:玻璃泡容积大,内径细。

6、11、科学探究得基本过程: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验证方案收集事实与证据检验假设合作与交 流 第二章第二章 观察生物观察生物 一、生物与非生物一、生物与非生物 1、根据有无生命把各种物体分为生物(有生命)和非生物(无生命) 2、生物的特征:能呼吸(新陈代谢) 、能生长、能繁殖后代、对外界刺激有反应(应激性) 、能遗传和变异、 能进化。 3、蜗牛具有视觉、触觉、嗅觉和味觉,没有听觉。 二、细胞二、细胞 1、细胞学说建立过程:胡克利用自制显微镜发现细胞 布朗发现植物细胞内有细胞核 施莱登和施旺提出: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相同基本单位细胞所构成的,这就是细 胞学说。 魏尔啸进一步提出:一切细胞来自于细胞。 2

7、、完整细胞学说:所以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单位 细胞是由细胞分裂产生的 3、动物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 植物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叶绿体、细胞壁和液泡构成。 4、细胞各结构的功能: 细胞膜:保护细胞作用和控制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交换作用。 细胞核: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内含遗传物质。 细胞质: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场所。 细胞壁:能保护和支持细胞。 (树木的茎能直立生长的原因) 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场所,内含叶绿素。是判断植物细胞的主要依据。 液泡:内含细胞液。 5、显微镜的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

8、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6、显微镜使用:安放、对光、放片、调焦和观察 安放:左手托镜座,右手握镜臂,将显微镜安放在接近光源,身体的左前侧; 对光:转动物镜转换器,使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再转动遮光器,让较大的一个光圈 3 对准通光孔。用左眼通过目镜观察,右眼必需睁开,同时调节反光镜,光线强时用平 面镜,光线暗时用凹面镜,直到看到一个明亮的圆形视野; 放片:a、将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两端用压片夹压住,使要观察的部分对准通光孔; b、从侧面观察物镜,向前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下降,物镜靠近载玻片时,注意不要 让物镜碰到载玻片; 调焦::用左眼朝目镜内注视,同时要求右眼张开,慢慢向后调节粗准焦螺旋。使

9、镜 筒慢慢上升。当有物像时,停止调节粗准焦螺旋,然后轻微来回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看到物像清 晰为止。 观察:看到的像是上下颠倒,左右相反。 (倒像) 7、如何改变视野亮度(暗亮) :使用凹面镜或使用大光圈。 8、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滴: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 撕:用镊子撕取洋葱内表皮,不能撕得太厚。 展:洋葱表皮放在清水中展平 盖:盖盖玻片防止气泡产生。 染:用红墨水(或碘液)染色 观察:用显微镜观察。 9、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滴:载玻片上滴一滴生理盐水。 刮:刮取前要漱口 涂:均匀涂抹在生理盐水中 盖:盖盖玻片防止气泡产生。 染:用亚甲基蓝溶液(或碘液)染色 观察:用显微镜观察

10、 10、观察细胞时的问题和对策: 细胞严重重叠:撕得太厚,没展平(洋葱) 涂抹不均匀(口腔上皮) 细胞结构不清楚:没有染色 有黑色圆圈:气泡太多 视野太暗:改用大光圈 三、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三、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1、许多生物都来自一个细胞受精卵,是受精卵不断分裂、生长和分化的结果。 2、细胞分裂是指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分裂过程最大特点是细胞核内出现染色体。 分裂结果:单细胞生物:生物个体数目增多 多细胞生物:生物体细胞数量增多 3、细胞生长:子细胞吸收营养物质,合成自身组成物质,不断长大的过程。 4、细胞分化:子细胞发生变化,形成具有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的过程。 分化结果:形成不同的组织

11、 5、植物基本组织: 保护组织:具有保护作用 输导组织:具有运输功能 营养组织:储存营养物质 机械组织:起支撑和保护作用 分生组织:具有持续或周期性分裂能力 6、动物的基本组织 4 上皮组织:保护作用,分泌和吸收物质的功能 存在于皮肤、内脏器官表面和各种管腔内表面 结缔组织:运输和支持的功能 存在于血液、软骨和肌腱 肌肉组织:由肌细胞组成,具有收缩和舒张功能 可分为心肌、骨骼肌和平滑肌 神经组织: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的作用。 7、皮肤由外到内可分为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层。表皮层主要由上皮组织构成。血液处 在真皮层内。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 8、器官:由多种组织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

12、 被子植物器官包括营养器官(根、茎、叶)和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9 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在一起构成系统。 人体八大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和内分泌 系统。其中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起调节作用。 10、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口、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消化腺(消化液) :唾液腺(唾液) 、胃腺(胃液) 、肠腺(肠液) 、胰腺(胰液) 、肝脏(胆汁) 小肠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11、植物体的层次结构: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动物体的层次结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四、常见的动物四、常见的动

13、物 1、生物分类系统,由大到小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最小单位是“种” 分类等级越小共同特征越多,亲缘关系越近,生物种类越少。 2、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椎骨,将动物分为脊椎动物(有脊椎骨)和无脊椎动物(无脊椎骨) 。 生活环境 体表 呼吸器官 体温 生殖 代表动物 鱼类 水生 鳞片 鳃 不恒定 卵生 鲨鱼等 两栖类 幼体:水生 成体: 水路两栖 皮 肤 裸 露 幼体:鳃 成体:肺 不恒定 卵生 青蛙、大鲵(娃娃鱼) 蝾螈 爬行类 陆生 鳞片、甲 肺 不恒定 卵生 蛇、龟、蜥蜴等 鸟类 陆生 被羽毛 肺 恒定 卵生 企鹅、鸡鸭等 哺乳类 陆生 被毛 肺 恒定 胎生哺乳 鲸、蝙蝠、江

14、豚等 3、生物学上常使用检索表来鉴定生物的种类,常用的是二歧分类检索表。 4、八大类无脊椎动物最主要特征和代表动物 原生动物:单细胞动物(草履虫、变形虫等) 扁形动物:身体背腹扁平(涡虫、血吸虫等) 腔肠动物:身体辐射对称(水母、水螅、海蜇等) 线形动物:身体线形,不分节(蛔虫、蛲虫等) 环节动物:身体有许多体节(蚯蚓等) 软体动物:身体柔软,大多数有贝壳(蛤、蜗牛、螺、蚌、乌贼等) 棘皮动物:无贝壳,体具棘皮(海星等) 节肢动物:身体、足分节,有外骨骼(各类昆虫、虾、蜈蚣等) 5、昆虫属于节肢动物,是动物中成员最多的大家族。 昆虫特点:身体分头、胸、腹,三对足,二对翅,有外骨骼。 五、常见的

15、植物五、常见的植物 1、根据植物能否产生种子将植物分为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前者根据种子外有无果皮包被 5 分为被子植物(种子外有果皮包被)和裸子植物(种子外无果皮包被) ;后者包括蕨类植物、 苔藓植物和藻类植物。 2、各类植物结构:被子植物(又称“绿色开花植物” )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种类最多,分布最 广) 裸子植物:根、茎、叶、种子(松、柏、杉、银杏、铁树) 蕨类植物:根、茎、叶(蕨、胎生狗脊等) 苔藓植物:无根有茎叶分化(苔藓、地钱、葫芦藓等) 藻类植物:无根茎叶分化(发菜、团藻、水绵、紫菜、海带、衣藻等) 六、物种的多样性六、物种的多样性 1、根据构成生物体细胞的多少,可以分

16、为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2、大多数生物的灭绝是因为丧失栖息地。 3、保护物种多样性最有效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第第 3 章章 人类的家园人类的家园-地球地球 一、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一、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1、地球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2、大小:赤道半径 6378 千米,两极半径 6357 千米。 3、内部结构由外到内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构成。 4、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三、组成地壳的岩石三、组成地壳的岩石 1、根据岩石的成因把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种类型。 2、岩浆岩成因:由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地壳冷却凝固后形成。 特征:有明显

17、矿物晶体颗粒和气孔,或柱状结构。 常见岩石:花岗岩、玄武岩 3、沉积岩成因:地表碎屑物一层层堆积、压实、固化后形成的。 特征:有明显层状结构或化石,有的可以看到明显的砂粒或砾石。 常见岩石:砂岩、石灰岩 4、变质岩成因:高温高压条件下,原来岩石发生变质而形成的新岩石。 特征:片状结构 常见岩石:大理岩 四、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四、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1、地壳变动的证明:悬崖峭壁上岩层断裂痕迹、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高山上海洋生物化石(海陆变迁) 。 2、地壳变动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 3、地壳变动的剧烈表现:火山和地震 4、火山由火山口、火山锥和岩浆通道三部分组成。岩浆来源于地幔层。 火山喷发

18、物有气态(水蒸气、二氧化硫)液态(熔岩流)和固态(火山灰、火山尘等) 火山分活火山(富士山) 、死火山和休眠火山。 5、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 每年全球地震多达 500 万次,但造成极大破坏的不到 20 次。 6、震源:地震的发源地 震中:震源在地面的垂直投影处,受影响最大。 震中距:地表某地距震中的距离。 7、火山地震分布:集中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域,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6 五、泥石流五、泥石流 1、定义:是指在山区因为暴雨或其他原因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2、自然成因:山区有利于水流汇集 山坡或沟谷表面堆积有大量的松

19、散碎屑物。 有暴雨或持续性降水 3、人为影响:破坏植被、不合理开矿和采石、修建公路铁路等建筑活动。 4、泥石流爆发具有突发性、历时短的特点。经常与山体滑坡和崩塌相伴。 5、泥石流发生要向两边山坡上面逃生。 六、地球表面的板块六、地球表面的板块 1、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基础上创建板块构造理论。 2、6 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3、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发生碰撞和张裂。 4、板块碰撞形成巨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板块张裂形成裂谷(东非大裂谷)和海洋(大西洋) 5、海底扩张说为大陆漂移说提供了动力依据。 第四章第四章 物质的特性物质的特

20、性 一、物质的构成一、物质的构成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极其微小的粒子。 2、分子的性质 a、分子很小(普通光学显微镜看不到) b、分子之间存在空隙(酒精和水混合体积变小) c、分子处在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中(香水实验,气体扩散,液体扩散) 分子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d、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铅柱粘合实验) 二、质量的测量二、质量的测量 1、定义: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用质量表示。 (不会随物体位置、形状、温度和状态等的改变而改变) 2、单位:主单位千克(Kg) ,其他单位吨(t) 、克(g) 、毫克(mg) 。 3、单位换算:1t=1000Kg 1Kg

21、=1000g 1g=1000mg 4、测量工具:实验室用天平(托盘天平) 5、天平的使用:测量前: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调平: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移到横梁标尺左端“0”刻度线,调节平衡螺母,使 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 (指针偏左,平衡螺母向右调节) 称量: “左物右码” ,估计物体质量后,用镊子向右盘从大到小添加砝码,调节游码,直 到天平平衡。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读数。 注:如“左码右物”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读数。指针偏左,向右调节游码或增加 砝码。潮湿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在托盘里 整理:用镊子将砝码放回砝码盒。 三、物质的密度三、物质的密度 1、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

22、,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密度=质量/体积 (m/V) 3、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与质量体积的大小无关。 4、单位:主单位千克/米 3 (Kg/m3) 其他单位克/厘米3(g/cm3) 7 5、单位换算:1 g/cm3=1000 Kg/m3 6、含义:例水的密度为 1000 Kg/m3表示每立方米水的质量为 1000 千克。 7、计算:选择适当的公式 代入数据 计算得出结论 四、物质的比热四、物质的比热 1、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之间发生热传递,热会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2、热量的定义: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叫做热量。用符号 Q 表示。 3、单位:焦耳 简称焦 符号 J、 4、影响吸

23、收热量多少升高的温度(温度升高越多,吸收热量越多) (注:Q=cmt)质量大小(质量越大,吸收热量越多) 物质种类 5、比热: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或下降)相同的温度,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较多的, 比热较大。反之,比热较小。 6、水是一种比热较大的物质。水在吸收或放出较多的热量后温度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 五、熔化与凝固五、熔化与凝固 1、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2、固体分晶体(海波,明矾、石膏、水晶、金属等)和非晶体(松香、蜂蜡、玻璃、橡胶、塑料等) 3、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异同 相同点:都要从外界吸收热量。 不同点:晶体熔化要在一定温度下进行,

24、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熔化温度持续上升。 晶体熔化出现固、液共存状态。非晶体熔化是变软变稀过程。 4、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5、晶体熔化条件:温度达到熔点 继续吸收热量 6、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凝固要向外放出热量,液态晶体凝固过程温度保持不变,出现固、液共存现象。 7、晶体的凝固点等于熔点。 六、汽化和液化六、汽化和液化 1、定义: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2、汽化的二种类型: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 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汽化现象。 3、影响蒸发快慢因素:液体温度(温度高,蒸发快) 液体表面积(表面积越大,

25、蒸发快) 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表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快) 物质种类 4、液体蒸发要从外界吸热,有制冷作用。 5、蒸发也沸腾的异同: 相同点:都是汽化现象,都从外界吸热。 不同点:a、蒸发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要在一定温度(沸点)下进行 b、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沸腾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 c、蒸发比较缓慢,沸腾比较剧烈 6、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7、沸腾条件:温度达到沸点 继续吸收热量 8 8、液化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打火机、液化石油气) 9、液化要向外放出热量。 七、升华和凝华七、升华和凝华 1、定义:物体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 物体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2、各天气现象的物态变化:云液化 凝华 雨液化 雪凝固 凝华 雾液化 露-液化 霜凝华 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物理变化:物质在发生变化后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化学变化:物质在发生变化后有新的物质产生。 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性质:只能在物质的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三态的相互转化三态的相互转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科学 > 浙教版 > 七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