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苏科版七年级上生物全册高分知识点总结

上传人:理想 文档编号:161474 上传时间:2020-11-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855.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苏科版七年级上生物全册高分知识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0年苏科版七年级上生物全册高分知识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20年苏科版七年级上生物全册高分知识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20年苏科版七年级上生物全册高分知识点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20年苏科版七年级上生物全册高分知识点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第 1 章生物学章生物学研究生命的现象研究生命的现象 1、生物是指有生命的 的物体。生物学是研究 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 的科学。 2、生物的基本特征是: 生物体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生物能够呼吸与排泄 生物具 有繁殖现象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现象生物具有生长和发育的现象生物能够摄取营养 生物能够适应并影响环境。 特例:特例:珊瑚(不是生物)和珊瑚虫(生物) 、虎狮和骡子(不能繁殖) 3、观察和实验是科学探究的最基本的方法。 4、玻片的种类: (1)装片(2)切片(3)涂片 玻片的特点:薄而透明 5、显微镜的知识点: 、显微镜对光和观察时都应先用粗准焦螺旋。 、 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是 反光镜和

2、遮光器。(光线强时用 平面镜和小光圈 ; 光线弱时用 凹 面镜和大光圈 。 ) 、放大倍数等于 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例如目镜 5,物镜 10,则放大倍数 50 。 、由低倍镜换成高倍镜后进行观察所发生的变化有 (1)视野范围变窄(2)所观察的细胞 数目变少(3)视野变得更加清楚(4)视野变暗 。 、污点只能在目镜、物镜和载玻片上,判断的标准是 污点和哪个部件一起移动。找到污点 后只能用擦镜纸擦拭。 、显微镜成像特点:倒立的虚像,若载玻片上写有 p 字,则在显微镜下看到 d ,做题方 法是 将试卷反过来 。 、若像位于视野的左边,要移到视野中央,则玻片标本应向 左 。做题的技巧是 像在视野 的

3、那个位置就往哪个方向移动 。 、物镜越长放大倍数 大;目镜越长放大倍数 小。目镜直接放在镜筒上,无螺丝口;物镜有 螺丝口,安在 转换器上 上。 、使用显微镜的步骤包括: (1)取镜与安放:应放于身体的左侧。 (2)对光:转动转换器, 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转动遮光器,使大光圈对准通光孔;眼睛看着目镜,转动反光镜(使 用凹面镜) ,直至视野出现白色的亮屏;眼注视着物镜与玻片之间的距离,转动粗准焦螺旋, 使镜筒下降,直至物镜接近玻片。(3)观察:用左眼注视目镜,反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 缓慢上升,直至能看到物象为止,随后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更加清楚。 (4)更换更大倍数 物镜:转动转换器,使大

4、倍物镜对准玻片样本,轻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从而获得清楚的视野。 (5)收镜 、在放置切片标本的步骤中,眼要从侧面看着 物镜与玻片的距离 ,原因是 防止物镜与 玻片相互挤压损坏物镜与玻片 。 在观察的步骤中, 两只眼睛都要睁开, 一眼注视目镜, 先用 粗准焦螺旋 调至看清物像为止, 如果物像还不够清晰,可以用 细准焦螺旋 调节。 6、科学探究的知识点: (本题主要考具体应用。 )(本题主要考具体应用。 ) 、科学探究的 5 个基本步骤是: (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订计划(4)执行计划 (5)得出结论。 、提出的问题类型: (1) 对 有影响吗?(2) 对 有怎样的影响? 、作出假设的依

5、据: (1)知识与经验; (2)查阅相关资料。 、提出假设的类型: (1) 对 有/无影响。 (2) 随着 的增加而增加。 、如果假设与结论相反就要 重新做出假设 。 、实验要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原因是 较少误差 。 、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两个原则: (1)对照实验原则:对照实验中,处于自然状态未做处理 的一组叫对照组,经过实验处理的一组或几组叫实验组。 (2)单一变量原则:需要研究的因素 作为实验的唯一变量,其他因素都应保持相同且适宜。 、巴斯德的探究肉汤中细菌的来源实验中,鹅颈瓶的作用是:防止肉汤接触空气,感染细 菌。把两个瓶子的内的肉汤加热煮沸的目的:杀灭瓶中原有的细菌。 第第 2 章生物与环

6、境章生物与环境 1、在自然界中,环境是指生物周围的 空间 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 生存和发展 的各种因素。 2、乔木:主干明显而直立(例:香樟树、杨树、榆树、松树、银杉树) ;灌木:无明显主干, 一般较矮小(例:迎春、紫荆、大叶黄杨、冬青) 3、对于每个生物来说,除了它自身以外,周围其他的一切因素构成了影响它的环境因素。环 境因素包括 生物因素 和 非生物因素 。 生物因素指影响一个生物生活的 同种 或 异种 的生物。 一定环境中的生物之间相互影响,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关系:1、种内关系:竞争(例:狼群 争夺狼王)种内互助(例:蚂蚁之间互相帮助)2: 、种间关系:竞争(例:玉米和杂草 之间

7、争夺养料)互利共生:两者都受益(例:蝴蝶和花、豆科植物和根瘤菌、人与人的肠 道菌群)寄生:一方从另一方的体内摄取营养,一方受益,一方受害(例:人体和寄生虫) 捕食: (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非生物因素主要有 水、光、温度、湿度、土壤等,它们都能够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 例: 温度对生物有影响: 春江水暖鸭先知; 水对生物的影响: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阳光可以影响植物生长的方向。 4、空气湿度是表示空气的 潮湿程度 。空气湿度 过大 或 过小 都会 易于 细菌和病毒 的繁殖,湿度常用干湿表进行测量。 怎样进行有效的测量: (1)正确的选用工具: (例:测量温度时,一般情况下使用水

8、银温 度计,南北极应使用酒精温度计) ; (2)正确的使用工具; (3)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目的是减 少误差; (4) 排除干扰因素: (例: 测量湿度时不能在河边测量, 测量温度时要远离热源) ; (5) 尽可能在对照实验中使用同一个工具。 ) 5、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 6、植物对环境的影响: (1)植物对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增加空气湿度;降低周边温度 提高土壤肥力; (2)对其他生物的影响:影响周边生物的生存和分布。 7、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形态和结构上适应环境: (例:变 色龙根据环境改变颜色仙人掌为了适应干旱的环境叶子变成刺状为了适应干旱

9、的环境, 植物根系会非常发达以便于吸收水分,地上部分矮小以防水分散失为了适应潮湿环境,植 物根系很少,地上部分高大北极狐为了适应北京的环境,耳朵极小,皮下有大量脂肪,肤 色为白色) 。 (2)在生理和行为上适应环境: (例:骆驼很少排尿猎豹通过急速的奔跑捕 捉食物) 8、本章主要讲诉了三种环境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1)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例:春天花开、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大雨过后蚯 蚓从途中爬出)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大树底下好乘凉) (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例:竹节虫的体型像竹子、北极熊体色与冰雪相似) 保护色:改变自身体表颜色,如 变色龙 。

10、 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拟态:模拟周边生物的形态,如 竹节虫 。 警戒色:指某些有恶臭和毒刺的动物和昆虫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如 毒蛇 。 第第 3 章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章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1、在一定区域内,所有 生物 与 非生物环境 之间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一 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 是 (是/不是)一个生态系统。一群羊、一群鸡 不是 (是/不是)一个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包括 生物成分 和 非生物成分 ,非生物成分包括 阳光、 水、 土壤、 温度 等; 生物成分包括 动物、 植物和微生物 。 绿色植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生 产者 ,它们利用阳光制造有机

11、物。各种动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消费者 ,他们只能直接 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蚯蚓和蜣螂是蚯蚓和蜣螂是 分解者分解者 。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是,它们将动植物的遗 体和排泄物分解为无机物,供绿色植物利用。 3、生态系统中植物(生产者) 、动物(消费者)和真菌和细菌(分解者)这件的关系: 4、生态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5、生态系统的分类:根据人类影响的大小可以分为:人工生态系统(例:农田生态系统、 植物 动物 分解者 动植遗体 和排出物 水和无机物 城市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根据 所处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

12、和湿地生态系统。 6、在调查生态系统是应选择较小的离学校较近的生态系统进行调查。 7、 森林 生态系统为地球提供氧气最多; 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的肾” ;最复杂的 生态系统是 森林 生态系统。 7、如右图所示,在池塘生态系统中,水草属于 生产者 ;鱼和虾属于 消费者 ;细菌和 真菌属于 分解者 。这些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生物成分 。非生物成分有 水、阳光、 土壤、温度 。 8、生物圈是指地球表面 所有生物和它们所生存的环境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的范围包括 大气圈下层、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 。 第第 4 章绿色植物是有机物的生产者章绿色植物是有机物的生产者 1、光合作用的概念是 绿色植物可以

13、利用太阳提供的光能, 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 粉等有机会,并释放出氧气(物质变化) ,同时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所合成的有机物里同时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所合成的有机物里 (能量变化)(能量变化) 。 、光合作用的公式是 阳光(条件) 叶绿体(场所) 、光合作用的原料是 水和二氧化碳 ; 产物是 淀粉等有机物和氧气 ; 条件是 阳 光 ; 场所是 叶绿体 。 、光合作用的过程包含两种变化,即 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 、光合作用意义是 1、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用以满足自身的生长需要,而且 还其他动物的营养物质的最终来源。2、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是植物和动物生命活动

14、的能量来源。3、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是空气中氧气的主要来源。4、对保持生态平衡有重要的 意义 。 、光合作用的实质是 植物利用水和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并储存能量的过程 。 2、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 叶 。叶片中的叶肉 光合作用最为强烈。 氧气 二氧化碳 淀粉等有机物 水 + + 叶片的结构包括:上表皮,叶肉,叶脉和下表皮,叶脉中有导管和筛管。 导管和筛管的区别:1、从生理活性来看:导管由死细胞构成,筛管由活细胞构成。2、从 功能上来看: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运输有机养料。3、从结构上来看:导管中无筛网, 筛管中有筛网。4、从运输方向上来看:导管由下往上运输,筛管由上往下运输。 上表皮下

15、表皮均有气孔,功能是气体进出叶片的通道。其分布特点为上表皮中气孔较少, 下表皮中气孔较多,原因:减少水分的散失。 3、探究阳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萨克斯实验) : 萨克斯实验的步骤是 暗处理、 部分遮光、 取下黑纸片、 酒精脱色、 漂洗、 加碘、 显色 。 暗处理(即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 24 小时)目的是 消耗掉植物叶片内原有的淀粉 。 对照组是 未遮光的部分 。用黑纸片遮光的目的是 进行对照实验 。 放进酒精中隔水加热,放进酒精中的目的是 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小烧杯内装的是酒 精,大烧杯内装的是水,脱色的目的是 防止绿色影响最后的实验现象 。隔水加热的原因是 防止酒精遇热燃烧 。酒精脱色后

16、叶片颜色变化是 黄白色 。 漂洗的目的是:洗去叶片上残留的酒精 滴加碘液的目的是:滴加碘液的目的是:检验是否有淀粉的产生。 (原理:淀粉遇碘变蓝)检验是否有淀粉的产生。 (原理:淀粉遇碘变蓝) 叶片遮光部分现象是 不变色 ,原因是 没有进行光合作用,从而没有淀粉的产生 。叶 片未遮光部分现象是 变成蓝紫色 ,原因是 进行了光合作用,产生的淀粉 。 萨克斯实验证明了 1、阳光是光合作用必不可少的条件;2、光合作用的产生的淀粉 。 4、在恩吉尔曼实验中: 实验选用水绵的原因是 水绵的叶绿体呈螺旋式带状,便于观察和分析研究 。 用 好氧性细菌的原因是 只能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下,能够准确地判断出水绵细胞

17、中释放氧的部 位 。 将装片放入没有空气和黑暗环境中的原因是 排除环境中光线和氧的影响 。 恩吉尔曼实验证明了 1、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2、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 。 5、绿色植物细胞中的 叶绿体 是有机物的“加工厂” 。在叶绿体中含有能吸收光能的色素, 最主要的是 叶绿素 ,叶绿素使植物呈现绿色,叶绿素的 形成需要 阳光(黄豆芽在光照下 变成绿色实验) 。 6、被称为大棚中的“气肥”的是 二氧化碳 。 增施气肥能增产的原因是 二氧化碳浓度升 高,增加了光合作用的强度 。 7、合理密植是提高单位面农作物产量的一种有效的措施。 8、将一盆银边天竺葵经黑暗处理后,取其一片叶子,用两个圆形黑纸片把叶

18、片的上、下两面 遮盖起来(如图) ,然后放在阳光下照射几小时。取下叶片,用酒精脱色后再漂洗,滴加碘酒。 请回答下列问题:A 的现象:没有变成蓝紫色,原因没有阳光的照射无法进行光合作用。B 的 现象:变成蓝紫色,原因:进行了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C 的现象:没有变成蓝紫色,原因: 叶的边缘没有叶绿素,无法进行光合作用。 第四章第二节第四章第二节 1、无土栽培的意义:节省土地。培养出高品质的、符合人类需求的植物。有利于植 物避免污染和虫害。 2、土壤不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条件。 3、在探究无机盐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实验:第一步:把土壤浸出液(对照组) 、培养液、蒸馏水 分别装入编号为 A、B、C 三子试

19、管中;第二步:取三片载玻片,用三支不同的滴管分别取三个 试管中的溶液滴在载玻片上,用酒精灯烘干;步骤三:水分烘干后,A、B 两载玻片上留下结 晶物质,说明溶液内含有无机盐,C 载玻片上没有结晶物质,说明溶液内不含无机盐。 4、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无机盐是:氮、磷、钾,需要量较少的无机盐称为微量元素,如铁、硼。 缺少无机盐 种类 症状 应施加肥料 作用 适合的植物 缺氮 叶色发黄、生长缓慢、 早熟早衰 氮肥 长叶 叶用蔬菜:菠菜、油菜、 白菜等 缺磷 叶、 茎呈现紫红色斑点、 新根少、生长缓慢 磷肥 长花、长 果 无花果、梨、苹果、桃 子等 缺钾 植株不高、叶边缘像火 烧一样、生长缓慢 钾肥 长茎

20、芹菜、甘蔗、马铃薯等 5、根的作用:固着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有些植物根还具有粗存和繁殖 等功能。 6、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水向溶液浓度高的地方流动。 7、根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在根尖,根尖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在成熟 区。 8、成熟区上集中着根毛,根毛使得根与土壤的接触面积增大。 9、根据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判断植物根、茎、叶的细胞浓度大小的顺序为:土壤中溶液浓度 根部细胞溶液浓度导管中的溶液浓度茎中的细胞溶液浓度叶中的细胞溶液浓度。 第五章知识点第五章知识点 1、牛奶、豆制品(豆腐、豆浆) 、蛋、瘦肉中含有的主要营养物质为蛋白质。 2、肥肉、花生、食用油中含有的主要的营养物质为

21、脂肪。 3、马铃薯、小麦、土豆中含有的主要营养物质为淀粉。 (淀粉由糖类组成) 4、人体六大营养物质:水、无机盐、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膳食纤维由于能够促进 胃肠蠕动被称之为第七大营养物质。 5、蛋白质的鉴定方法:液态蛋白质可以通过高温产生白色固态物质,固态蛋白质可以通过燃 烧的方式释放臭味。 变软、 变小 变硬、 变大 细胞失水 细胞吸水 根冠 分生区 伸长区 成熟区 6、淀粉的鉴定方法:淀粉遇碘变蓝。 7、脂肪的鉴定方法:脂肪可以在白纸上留下油斑。 8、各营养物质的主要作用及缺乏症: 水(含量最多) :溶解和物质运输 蛋白质:构成人体细胞 糖类:提供能量 脂肪:储存能量,防寒 无机盐

22、: 钙:构成骨骼和牙齿,童年时期缺钙易得佝偻病,成年时期缺钙易得骨质疏松症。 铁:构成人体血红蛋白的主要物质,缺铁易得贫血症。 碘:构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物质,缺碘易得甲状腺肿(大脖子病) ,应多吃海带。 维生素:其中维生素 D 可以促进钙的吸收。 维生素种类 含量较多的食物 缺乏症 维生素 A 胡萝卜、番茄、奶制品 夜盲症、视力减弱 维生素 B1 豆类、猪肉、花生 神经炎、脚气病 维生素 B2 奶制品、肉类、肝脏 口角炎 维生素 B12 肉类、蛋、奶制品、肝脏 贫血 维生素 C 蔬菜和水果 坏血病,对传染病抵抗力下降 维生素 D 奶制品、蛋黄、鱼肝油 软骨病 9、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消化:将分

23、子较大、结构较复杂的物质转变成分子较小的、结构简单的物质。 消化的方式: 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 其中物理性消化只改变物质的形态而不产生新的物 质,如: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胃的蠕动;化学性消化产生新的物质,如物质在消化酶的作 用下产生可以被吸收的营养物质。 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道和消化腺。其中消化道包括以下器官:口腔、咽、食道、胃、小肠 (含有小肠皱襞和小肠绒毛,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大肠、肛门;消化腺包括:唾液腺(分 泌唾液,还有唾液淀粉酶) 、胃腺(分泌胃液,含有胃蛋白酶) 、肝脏(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 分泌胆汁, 不含消化酶) 、 胰腺 (分泌胰液, 含有多种消化酶) 、 肠腺

24、 (肠液、 含有多种消化酶) 。 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可以不用消化直接被吸收,淀粉、蛋白质和脂肪需要进一步被消化成小 分子物质才能被吸收,这三种物质的消化过程如下: 吸收:是指营养物质从消化道壁进入血液的过程。 消化道各部分的吸收功能: 消化道名 称 吸收的营养物质 口腔和咽 无 食道 无 胃 少量的水和无机盐 小肠 大部分的水和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维 生素等 大肠 少量的水和无机盐,部分维生素 第第 6 章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章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1 1、在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 食物关系 所形成的联系就叫做食物链。 2 2、各条食物链相互交叉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复杂的 网状

25、结构 ,这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3 3、书写食物链时: “被吃者吃者” ,一般有 3-5 个环节组成。 胆汁 (不含消化酶) 脂肪微粒 脂肪 肠腺 淀粉 葡萄糖 麦芽糖 唾液腺 唾液 (唾液淀粉酶) 胰腺 胰液 肠腺 肠液 口腔 小肠 蛋白质 氨基酸 多肽 胰腺 胰液 肠腺 胃腺 胃液(胃蛋白酶) 肝脏 小肠 胰腺 胰液 肠液 甘油和脂肪酸 肠液 小肠 小肠 食物链的特点: 1 通常由 绿色植物 开始。 2 位于第 2 环节的通常是 植食性动物, 3 位于 其他环节的生物大多是 肉食性动物 。 4 随着食物链的逐级传递, 物质和能量将 逐渐减少 。 (但是有毒有害物质会随着食物链发生 积累

26、现象) 。食物链不分枝。 4 4、生产者通过 光和作用 作用把太阳能(光能)转化为 化学能 ,然后通过 食物链 和食物网传递给消费者、分解者,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着 物质 循环和 能量流动。 5 5、 食物链(网) 反应了物质和能量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情况。能量在食物网中的流 动,总是遵循这样的规律:从 绿色植物 开始,流向 植食性动物 ,再流向 肉食性动 物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是可以 循环 的,但能量是 流动 的,且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 终来源于 太阳能 。 6 6、进行生物防治时,天敌的选择要求是 选择有效的天敌 。 7、 图中所有生物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缺少 非生物成分 和 分解者

27、 。 、从总体上看,植物的数量总是比植食性动物 多 ,植食性动物的数量总是比肉食性动物 多 。 图中所有生物中,数量最多的是 草 ,数量最少的 是 鹰 。 、在本食物链(网)中所需能量最终来源于 太 阳能 ,储存能量最少的是鹰 。 、如果草含有毒物,则含有毒物最高的是 鹰 ,这就是有毒物质 积累 现象。 第第 7 7 章能量的释放与呼吸章能量的释放与呼吸 1 1、我们通常所说的呼吸是指人体或动物体吸入 氧气 ,呼出 二氧化碳 的生理现象。 2 2、生物体的细胞分解 有机物 ,生成 二氧化碳和水 ,同时释放 能量 的过程称为呼吸 作用。呼吸作用主要在生物细胞的 活细胞 内进行。呼吸作用最重要的意

28、义是 为各项生 命活动提供能量 。 呼吸作用的公式是 : 活细胞 有机物+氧气 水+二氧化碳+能量 光合作用的公式是: 光照(光能) 水+二氧化碳 淀粉等有机物(储有能量)+氧气 叶绿体(场所) 3 3、生物呼吸作用释放出的能量,一部分是以 热能 的形式释放出来,另一部分以化学能的 形式贮存在 ATP 中。 为人体提供能量最多的是 糖类 ,直接为各项生命活动供给能量的是 ATP 。 4 4、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 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 进行的部位 活细胞都可进行 含有叶绿体的活细胞 条件: 有光无光都可进行 光照 氧气、二氧化碳 吸收氧气、放出二 氧化碳 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有机物、能量

29、 将有机物分解为水 和二氧化碳、并释 放能量 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淀 粉),并贮存能量 一般情况下,光和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要比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要多,所以植物可以积一般情况下,光和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要比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要多,所以植物可以积 累有机物。累有机物。 5 5、二氧化碳的特性: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氧气的特性:氧气可以助燃(可 以维持燃烧,也可以使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 6 6、人体的呼吸系统由 呼吸道 和 肺 两部分组成。呼吸道是 气体进出肺 的通道。呼 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 肺 。气体交换的场所是 肺 。 7 7、肺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肺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肺泡肺泡,肺泡

30、适于气体交换的 3 点特征是 1、肺泡数量约为 7 亿个;2、 肺泡的壁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3、肺泡外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 。 8、呼吸道包括:鼻(作用:温暖、湿润、清洁气体温暖、湿润、清洁气体) 、咽、喉(发声) 、气管、支气管。呼吸 道的作用有三个:1、气体进出肺的通道;2、具有温暖、湿润、清洁气体的作用;3、发声 9 9、通常说的呼吸就是呼吸运动。呼吸运动包括 吸气 和 呼吸 两个过程,呼吸过程是由 呼吸肌(肋间肌和膈肌)的有规律的收缩和舒张来实现的。 吸气:肋间肌吸气:肋间肌收缩收缩,肋骨,肋骨 上升上升 、膈肌、膈肌收缩,收缩,膈顶部膈顶部 下降下降 、胸廓容积、胸廓容积 增大

31、增大 、肺随之、肺随之扩张,扩张, 肺内气压肺内气压 降低降低 、气体、气体 由体外进入肺由体外进入肺 。 呼气:肋间肌呼气:肋间肌舒张舒张,肋骨,肋骨 下降下降 、膈肌、膈肌舒张,舒张,膈顶部膈顶部 上升上升 、胸廓容积、胸廓容积 减减 小小 、肺内气压、肺内气压 增加增加 、气体、气体 由肺排出体外由肺排出体外 。 10、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发生在 肺部 和 组织细胞 。人体的气体交换 是通过气体的 扩散作用 来完成的。吸气时,进入肺泡的氧穿过 2 2 层细层细 胞(即胞(即 肺泡壁细胞肺泡壁细胞 和和 毛细血管壁细胞毛细血管壁细胞 )进入血液;血液流动将氧带到身体的各个组织 细胞。组织细胞利

32、用 氧气 分解 有机物 ,产生的 二氧化碳 进入血液,当血液流经肺部 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 二氧化碳 穿过 2 层细胞(即 毛细血管壁细胞 和 肺泡壁细胞 ) , 再通过呼气排出体外。 11、气体的扩散作用:由浓度高的地方,流向浓度低的地方。 在肺部,肺泡内氧气浓度高于血液,氧气由 肺泡 向 血液 扩散;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高 于肺泡, 二氧化碳由 血液 向 肺泡 扩散, 经过气体交换, 血液由 静脉血变成 动脉 血。 在组织细胞处,血液中氧气浓度高于组织细胞,氧气由 血液 向 组织细胞 扩散;组织细 胞中二氧化碳浓度高于血液,二氧化碳由 组织细胞 向 血液 扩散,经过气体交换,血液 由 动脉

33、血变成 静脉 血。 9 9、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变 多 ,氧气变 少 ;但氧气的含量仍然高于二氧化碳的含 量。 肺活量取 平均值 值,肺活量是人体呼吸功能的重要指标,肺活量的大小说明一个人 肺部的换气能力,它反映呼吸器官的最大工作能力。 1010、下图所示是某人在 1 个标准大气压下的一次平静呼吸中, 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曲线 AB 段表示 吸气 时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 BC 段表 示 呼气 时肺内气压的变化。 、 本次呼吸中, 吸气结束的一瞬间是坐标系中的 C 点, 此时肺内气压与大气压 相等 。 11、如右图,则 A 为 呼气 , B 为 吸气 玻璃管代表 气管 气球代表

34、 肺 橡皮膜代表 膈 玻璃钟罩代表 胸廓 A B 12、(根据页末左图)氧气从外界到达组织细胞、供组织细胞呼吸,产生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的 途径是: 外界空气 肺泡 血液 组织细胞 (呼吸运动) (气体交换) (气体交换) 肺泡处的气体交换是 氧气 扩散进入血液, 二氧化碳 扩散进入肺泡。 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是 氧气 扩散进入组织细胞, 二氧化碳 扩散进入血液。 1414、 (根据页末右图)、 (根据页末右图)、在呼吸处缓慢地吸气与呼气的原因是 使二氧化碳充分与澄清石灰水 反应 。、实验过程:首先吸气,吸气时用夹子夹紧 B 处,目的是 防止将乙中的澄清石防止将乙中的澄清石 灰水吸水肺中灰水吸水肺

35、中 。然后呼气,呼气时用夹子夹紧 A 处,目的是 防止气体进入甲瓶中防止气体进入甲瓶中 。 、空气进口管通入澄清石灰水的目的是 验证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足以使澄清的石灰水验证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足以使澄清的石灰水 变浑浊变浑浊 。、对照组是 甲甲 ,实验组是 乙乙 ,甲组起到 对照对照 作用。 、甲试管的 现象是 澄清石灰水无变化澄清石灰水无变化 ,原因是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低,不足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低,不足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 浑浊浑浊 。 乙试管的现象是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 原因是 呼出的气体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呼出的气体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 。 、结论是 人体呼出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人体呼出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 (注意:无论是人体呼入的气体还是。 (注意:无论是人体呼入的气体还是 呼出的气体,其中的氧气浓度都比二氧化碳浓度高)呼出的气体,其中的氧气浓度都比二氧化碳浓度高) 氧气 二氧化碳 氧气 二氧化碳 氧气 二氧化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生物 > 苏科版 > 七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