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学案(含答案)

上传人:画** 文档编号:155929 上传时间:2020-10-0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26.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学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学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学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学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目标导航1.从农业、封建化、汉化的角度,综合分析归纳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历史作用。(重点) 2.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的关系。(难点)一、背景1.前提: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2.状况:与汉族的经济和文化相比,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3.趋势:各民族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4.矛盾:鲜卑贵族的民族歧视政策和巧取豪夺,更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5.主观:冯太后和拓跋宏具有改革意识和才能。思维点拨北魏统一北方之后,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但鲜卑族落后的政治制度却引起了严重的社会矛盾,使整个北魏的统治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2、因此孝文帝的改革是历史的必然,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改革。二、内容1.经济方面:均田制(1)前提:政府能够掌握、支配大批的无主荒地。(2)内容: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3)作用: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思维点拨孝文帝推行均田制,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土地兼并,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2.政治方面(1)三长制原因:宗主督护制存在很多弊端。内容:设邻长、里长、党长合称三长,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作用: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改变了隐

3、瞒户籍的状况;使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2)整顿吏治原因:吏治混乱,各级官员贪污严重;孝文帝重视对官吏的治理问题。措施:制定俸禄制度,按政绩的好坏考核地方官吏。意义:吏治得到一定的改善,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3)迁都洛阳目的: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过程:493年,由平城迁至洛阳;秉公执法,打击以拓跋恂为首的保守派。意义: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进一步发展了中华文明。(4)改行汉制废除鲜卑族旧制。官制一律改行汉制。易错提醒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之间的关系俸禄制使北魏吏治好转,为各项制度的建立、实施提供了政治保障;

4、均田制从经济上保证了俸禄制的继续推行,同时也为三长制的实行提供了客观条件;而三长制的实行又保证了均田制的推行。3.社会习俗(1)目的: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巩固统治。(2)内容改穿汉服,改说汉语。改用汉姓,定门第等级。提倡与汉族通婚。概念阐释民族整合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是民族隔阂和民族差异消除的过程,是民族间经济、文化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民族融合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前提,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主要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三、作用1.经济方面: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2.民族关系: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为

5、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3.政治方面:有利于加速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史论要旨(1)均田制的实行,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迁都洛阳,推动了洛阳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打击了保守势力,推动了北方民族融合,为孝文帝进一步改革奠定了基础。(3)移风易俗促进了鲜卑族和汉族的民族融合,推动了鲜卑政权的封建化,为结束南北分裂奠定了基础。(4)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可,有力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知识图示主题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史料一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人(鲜卑人)。城东北是丁

6、零与胡,南是氐、羌。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北魏太武帝与南朝交战的战书史料二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谢灵运史料三(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魏书高祖纪史料解读说明北魏政权内部存在严重的民族压迫。表明鲜卑族统治者横征暴敛,严重破坏了北方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用来形容一个人富有才华文采,一般多指书生,是一个褒义词。问题思考(1)史料一反映

7、了什么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对北魏的统治有何影响?提示问题:民族阶级矛盾尖锐。影响:严重威胁着北魏统治的巩固。(2)史料二问题的存在必将导致什么结果?提示结果:民族矛盾尖锐。(3)结合史料三,说明孝文帝改革与孝文帝个人素质的关系。提示孝文帝从小受到汉文化的熏陶,这对他的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1)有利条件北魏统一北方,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北魏统治者接受汉文化,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各民族生活在一起,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2)社会矛盾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北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不断,北魏统治面临危机。(3

8、)个人因素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冯太后执掌朝廷实权。孝文帝受到了良好的汉族文化教育,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有深刻的认识。主题二全面认识孝文帝改革史料一北魏迁都后“洛阳大市,周围百里”“青槐荫陌,绿树垂庭,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洛阳伽蓝记史料二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史料解读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后,北方的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商业也日趋活跃,洛阳伽蓝记描述的正是这方面的情况。“不期然”表明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的不一致性。问题思考(1)据史料一概括北魏孝文

9、帝改革之后的社会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提示社会情况:社会经济发展,都市繁华;民族融合;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原因:迁都洛阳,洛阳成为政治、经济中心;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等改革措施;各地商人往来的促进作用。(2)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提示改革的主观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改变北魏落后局面,巩固统治。改革的客观效果是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全面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1)特点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分前后两个阶段进行,前期改革重点是建立各种新制度。后期改革重点是改革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

10、生活方式。(2)作用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接受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3)成功原因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内容全面,措施得当。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以身作则、信心坚定。民族融合趋势的推动。1.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问题主要有()政治黑暗,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官场贪污腐败,人民负担重阶级矛盾尖锐,人民不断举行起义社会动荡不安,统治阶级内部也是危机四伏A. B.C. D.答案D2.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

11、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A.封建化过程 B.农业化过程C.工业化过程 D.汉化过程答案B解析本题抓住限定词“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先进的农耕生产方式,开始了定居生活。故选B。3.我们说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时代的潮流,这种时代的潮流是指()民族融合的潮流北方地区封建化的潮流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潮流南北朝时期各国纷纷通过改革实现富国强兵的潮流A. B.C. D.答案A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496年,孝文帝针对北魏各部族没有姓氏的情况,发布“制定姓族”诏文,“详定北人姓”,共一百二十姓。规定正员郎以上的高官须由鲜卑八姓、汉族四姓者

12、担任,其余各姓只能充任一般官员。材料二有人认为“对于鲜卑族的灭绝,孝文帝有责任,因为他将鲜卑族的一切符号抹去,加速了北魏国家和鲜卑族的衰亡”。(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姓族”改革的特点。(2)你是否认同材料二的观点?请说出你的理由。答案(1)特点:以诏文形式推行,以族定姓;参照汉族姓氏,按姓氏划定政治等级。(2)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北魏国家的衰亡、鲜卑族的灭绝与孝文帝改革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强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鲜卑族融入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这是历史的进步。因此,对孝文帝改革不应该否定,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从推行形式、姓氏来源、姓氏等级的划分依据等方面概括。第(2)问,材料二认为孝文帝改革导致了北魏国家和鲜卑民族的衰亡。依据孝文帝改革的积极影响,论证材料观点的错误性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岳麓版 >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