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新粤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 第13课《声音的产生》教材分析

上传人:画** 文档编号:155125 上传时间:2020-10-04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4.0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新粤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 第13课《声音的产生》教材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0新粤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 第13课《声音的产生》教材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1 第13课 声音的产生教材分析 本课的任务驱动情景是在音乐会上,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演奏不同的乐器。为什么 吹、拉、弹、敲都可以发出声音?这是什么原因?由此驱动探究任务:对不同演奏方法 都能产生声音这个现象开展探究。 13 声音的产生 为什么吹、敲、弹都 可以让乐器发出声音? 活动 1 乐器发声的秘密 各种乐器的演奏方法不同,但都可以产生声音。为什么吹、拉、弹、敲都可以发出 声音?这是本活动探究的主要内容。 本活动主要由3个环节组成:观察常见乐器的发声部位和方法。用几种器材模 拟乐器的发声,观察它们发声时的现象及这些现象的共同特征。观察更多物体发声时 的现象。

2、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引导学生从现象中发现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都会振动。 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2 友情提示 “活动1”和驱动问题是紧密相关的,要让学生在充分讨论驱动问题之后,再进行 活动1的研究。这样教师不仅可以充分了解学生对有关声音产生的前概念,而且还能让 接下来的学生学习事半功倍。 乐器是很好的研究材料,很多乐器的发声部位明显,发声方法简单,是研究声音产 生的好材料。教学中要尽可能选择发声部位、发声方法不同的3种乐器给学生观察,没 有条件的学校则可以通过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 为了让学生能动手进行探究,本活动利用常见的材料模拟乐器的发声,其中橡皮筋 是模拟弦乐(古筝),

3、铁罐是模拟打击乐(鼓),试管是模拟管乐(排箫)。实验活动 以发出声音为成功,以观察发声时的现象为目的,重点培养学生动手和观察能力。在实 际教学中,如果一个小组完成3个实验活动在时间安排上有困难的话,可以每个小组只 完成一一个实验,再通过汇报交流的环节进行归纳总结。 发声时的现象:发声时的现象:发声时的现象: 橡皮筋铁罐试管 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3 在学生的观察记录中,可能对橡皮筋、铁罐、试管的振动描述不一致、不准确。教 师要利用实验后的汇报总结阶段,通过“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描述3个实验的现象”等问 题来引导学生讨论3个实验现象的共同特征,由此帮助学生理解和使用“振动”词语来 描述实

4、验现象的共同特征。 活动 2 振动与声音 活动2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建构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活动2在活动 1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更多物体(如音叉、喉咙、喇叭等)发声的现象,目的是进一 步体会物体振动而产生声音的现象。 敲击音叉,听听音叉发出 的声音,再按住音叉,会出现 什么现象? 思考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 动的关系。 描 述 关键词 : 物 体 振 动 声音 借助一些物体可 以让现象更明显, 我们就更容易观察。 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4 声音的产生,通常是通过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进行正向研究,但是无法解决“是 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还是声音产生而伴随了振动”这一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 研究,活动2先使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再用各种办法使其停止振动,观察和对比振动停 止前后的现象。从反向研究来验证振动和声音的关系,从而解决是振动产生声音的问 题。 友情提示 橡皮筋、铁罐、音叉发声时振动都比较明显,容易观察得到。特别是音叉,其振动 时间比较长,学生在实验中停止其发声能比较从容,容易操作和观察。如果没有音叉, 可以用线吊起一条铁棒来代替,效果也很好。把振动的音叉放到水里是为了更好地观察 振动,如果没有水槽,用手触摸也可以感知振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小学科学 > 粤教粤科版 > 四年级上册(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