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92019 年中考提升怎样快速写出高分作文年中考提升怎样快速写出高分作文 专题专题 11 11 人物动作描写九种技巧(一)人物动作描写九种技巧(一) 【真题导航】【真题导航】 2 2018018 年中考年中考江西江西卷作文题卷作文题 请以“小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不少于 600 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解析】 “小事” ,这是一道全命题作文题,题目简洁明了,审题没有困难。 本题在立意上,要写出“小事不小”的意味。如小事情,大意义;小事情,大道理;小事情,高品质, 等等。在手法上可以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见微知著。文体上,
2、可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 本题的写作材料首选自己的亲历,写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小事。如“我”随手丢了一小片果壳,一个“红 领巾”却把它捡了起来,丢进垃圾桶里。这么一件小事,让我心里起了大波澜,深刻反省自己在修养上的 缺失,也受到教育。也可以写别人发生的事情,阐明这些事情我们可以得到的教育、启发。 写作思路: (1)母亲每天早上对出门上学的“我”叮嘱“路上注意安全,不闯红灯” “上课好好听讲” , “不要和别人吵架”拳拳母爱,体现在这一点一滴的细节当中。 (2)一次数学考试,演算时,不小心 把 1/2 当成了 0.1,受到老师的严厉批评。联想到平时老师一再要求我把字写端正,做题要慢、细致的话,
3、我幡然醒悟,小事不小,形成的是性格。从此仔细认真的对待每一件事情。 (3)有一个晚上,一家人开车 回家。进入小区,半道上停了一辆车,挡住去路。爸爸下车叫了几声,没有人家答应。于是爸爸把车停在 路边。我们提着沉重的行李和买的东西回家。路上我问爸爸怎么不摁喇叭提醒车子的主人。爸爸说,夜晚 了,摁喇叭会惊动老人和孩子。这件小事让我很受教育。 【范文】 小事小事 夏,蝉未鸣。 微风徐徐飘过,阳光穿过云层、穿过树杈,在地面上形成一个个圆形的斑点。 奶奶骑着一辆电动车,我斜靠在她柔软的背上,目的地是菜市场。与往常没什么两样,嘈杂的闹市、 熙攘的人流和油污的地板。 大妈们围在一起,她们似乎在谈论一些什么,我
4、和奶奶上前去。我侧耳一听,内容大约是今天谁家的 菜新鲜、便宜,问到新鲜的果蔬出自哪家,回答多半是老林家。 老林是谁?我心中嘀咕着。 奶奶骑着电动车,载着我径直向前骑去,一个围着围裙,拿着屠宰刀的大叔看见奶奶热情地打招呼, 询问她到哪去买菜。 “去老林家买呀,那地菜好。 ” “老林家,挺好的” 。 “老林到底是何方人物,为何大家都称赞她。 ” 最后穿过一道塑料门帘,我便下了车。 终于来到老林的摊位前,摊上摆满各色蔬菜,嫩得可以掐出水的上海青,亮油油的紫皮茄子,带着花 的碧绿黄瓜蔬菜果然是不错的,再看看摊主老林。 一副普通的中年妇女打扮,浅色褂子裹着矮胖身材,再扎上百围裙,圆滚滚的,有点像一棵立起
5、来的 娃娃菜,放在人堆里也不显眼。 她圆圆的脸上堆满笑意,可眼神有些是呆滞。 她的眼睛直勾勾地盯普前方,我顺着她的目光看去,却一无所获。 “妹妹,这些菜称好了。该给你二十五块” ,奶奶了一会儿工夫已经麻利地挑了几样菜,自行放在一旁 的电子称上称重。 老林的眼睛仍旧盯着前方。 “妹妹,再送我两根大葱好吧?” “拿去吧” 。老林语气平静,依然面带微笑。 奶奶将钱放到菜摊边的铁盒内,装好菜便拽着我往前方去。老林仍旧呆呆地盯着前方,没有看我们一 眼。 我忽然想到了什么,悄悄问奶奶: “老林是不是” 奶奶叹了口气,说: “她瞧不见的。 ” 我有些意外。 奶奶匆匆走向下一个摊位,我频频回头,老林摊位前的顾
6、客真不少,但都是自付自找。这让我想起了 不久前读到的一则新闻,讲的是另一个报亭主也是盲人,顾客自取自付,钱从来没少过。 其实想想,这样的小事也挺温暖的。 【点评】 文章写“我”跟着奶奶去买菜,在盲人摊主老林那,大家自取自付。文章写的是小人物,记的是小事 情。人们愿意买老林的菜,是因为新鲜,菜好;老林让大家自取自付,是对顾客的信任,文章赞美了一种 诚信的社会风尚。写法上,作者选取的是生活中的素材,由于是用作者的眼光观察,因而具有鲜活的生活 气息;作者采用小中见大的手法来表现主题,截取一件小事展示生活的大画面。 作文运用顺承连接式动作描写技巧,诸如,“奶奶骑着电动车,载着我径直向前骑去,一个围着围
7、裙, 拿着屠宰刀的大叔看见奶奶热情地打招呼,询问她到哪去买菜。”“大妈们围在一起,她们似乎在谈论一 些什么,我和奶奶上前去。我侧耳一听,内容大约是今天谁家的菜新鲜、便宜,问到新鲜的果蔬出自哪家, 回答多半是老林家。” 【技巧指津】【技巧指津】 (一)顺承连接式(一)顺承连接式 所谓顺承连接,就是几个动作之间具有承接相连的关系,是动作描写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这种动作 描写的主要特点,一是连接很紧,动词与动词之间距离一般很近,从而构成一种紧张的情节或连续的氛围, 让读者沿着动作发展的趋向,去了解事情发展的结果和人物命运的变化情况,造成一种心理悬扣的效果。 二是节奏明快,重音多体现在动词上,而且动作
8、是接二连三的,相隔不远,因而节奏感很强,会产生一种 韵律美。可见,这种动作描写,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相一致,运用频率是很高的。 这种动作描写,就其对象来看,不外乎两种情况: 一是由某一个对象来发出。这个对象,既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动物,还可以是事物。通过对这个对 象一系列承接式的动作描写,来达到某种目的,或体现某种发展。至于动作的多少,可根据写作需要和对 象变化情况来定,但至少要有两次,而且是连续性的;可以用于一句话中,也可以用于多句话中。一般情 况下,动作频率越多,顺承的体现就会越充分。例如:“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 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
9、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 便罩住了。”这段文字不足 80 字,就用了 8 个动词(不包括鸟雀的 3 个动词),它们都是人的动作,可以 理解为是作者发出的,其间明显表现为顺承连接的关系,一个接着一个,不能易位而用,共同完成“捕鸟” 任务,富有浓郁的情趣。 二是由两个乃至多个对象发出。这几个对象可以是同类,如都是人物;也可以是不同类,如人、事、 物都有。但不管有多少个对象,都必须表现为顺承关系,对象本身的几个动作是顺承的,几个对象之间的 动作也是顺承的,运用时,要以某一个对象为主。例如:“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 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
10、背影,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这段 文字共用了 7 个动词,涉及两个人物:一是“他”,即作者父亲;二是“我”,即作者自己。父亲共发出 了 4 个动作:“攀”“缩”“倾”“显出”,其间是顺承关系;作者共发出了 3 个动作,“看见”“流下” “拭干”,其间也是顺承关系。这两个人之间的 7 个动作,前 4 个在前,是主要的,后 3 个在后,是次要 的,是顺承关系。二者互相配合,共同作用,生动地表现了父子二人此时此地相爱相怜的情景。 运用这种动作描写的方法,要注意一点,就是在写多个对象的时候,要注意各个对象之间的关系,顺 承要明显,联系要紧密,不能松散脱节,要以某一个对象动作为主,频率可
11、多一些,文字应详尽一些,顺 承的体现应充分一些。 (二)前呼后应式(二)前呼后应式 所谓前呼后应,就是前面有某种动作描写,后面又出现了这种动作,从而形成前后呼应的关系,这也 是动作描写中常见的一种形式。呼应的内容,可以是情节方面的,也可以是心理方面的,还可以是人物特 点方面的。这种方法的显著特点,就是具有强调性。某种动作在文中多次出现(至少两次),形式上构成 呼应,内容上形成反复,强调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给人以深刻难忘的印象。这种动作,无论是谁发出的, 都应该是重点动作,甚至是直接表现主旨的。 这种动作描写,就其在文中间隔的距离来看,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是动作之间相隔语境较近。这种情况,一般在
12、一个段落中,通过前后某种动作的反复,以突出所写 对象的特点或发展变化情况。例如:“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 20 岁, 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这段文字,主 要是写“我”动身之前父亲的两个心理性动作。前面写道“颇踌躇了一会”,隔了一句又说“他踌躇了一 会”。这两个心理动作,既写出了父亲对“我”出门的不放心,又表现了父亲对“我”的挚爱,不仅作者 “我”深有感触,读者也会印象深刻。 二是动作之间相隔语境距离较远。这种情况,一般不在一个段落之中,其间相隔一个乃至几个段落, 甚至分别出现在文章的首尾。运用这种动作描写
13、要精心安排好,不能有呼无应。至于呼应的频率,要根据 主题和结构的需要来定。例如:“主席也举起手来,举起他那顶深灰色的盔式帽。举得很慢很慢,像是在 举一件十分沉重的东西,一点一点的,一点一点的,等到举过头顶,忽然用力一挥,便停在空中,一动不 动了。”“主席站在飞机舱口,用坚定的目光望着送行的人群,用宽大的手掌握住那顶深灰色的盔式帽, 慢慢举起,举起,然后用力一挥,停在空中”这两段文字,选自方纪先生的散文挥手之间,前者 出现在文章的第 11 段, 后者出现在文章的末尾。 它们都是写毛泽东同志的挥手动作, 都用了 7 个动词, “举” “挥”“停”等词都是相同的,从而构成了严谨的呼应关系,强调了描写
14、的重点动作。 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一点,就是要考虑呼应的严密性,防止简单重复,要通过与其他词句的配合,产 生前呼后应、密切关照的效果。 (三)对照比较式(三)对照比较式 对照比较,就是运用动词之间有对比关系,使文章形成内容上互相关照,意义上相对或相反,从而产 生预想的描写效果。通过比较,才能显示出事物的特点,通过动作的对比描写,才能使被描写的对象的情 态和发展变化鲜明地展示出来。 这种描写,从动作发出者及其表现的情况来看,主要有两个特点: 一是具有阶段性。这种动作,大都由一个对象发出,但就其动作体现的内容、情节或感情来看,一般 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要么内容上构成对比,要么情节上发生逆转,要么感情色
15、彩不同,表现出明显的阶段 性。这种描写相隔较远,与行文顺序相一致。例如: 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 这两段文字,所用的两个重点动词“排出”和“摸出”,都是由孔乙己发出的,都是掏钱的动作。前者出 现在孔乙己第一次到店,是故事的开端;后者出现在孔乙己第二次到店,是情节的高潮。这两个动作,形 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排出”来表现孔乙己的显阔心理,通过“摸出”来突出孔乙己的濒临绝境,以此 来展示主人公的命运变化,十分生动贴切。 二是具有交错性。这种动作,常由多个对象发出,其间存在着对照比较
16、。在具体描写时,一会儿写甲 的动作,一会儿写乙的动作,甚至反复多次出现,交相推进,错落有致。例如: 庙里又增加了好几个老头子,青壮年也有被家里老人逼到庙里去的。庙里又定出轮班跪香制,参加开 渠的人,凡和龙王有点感情的,在上下工时候也绕到庙里磕个头。 于长水一边发动党团员加紧挖土搬石头,一边帮着石匠钻炮眼崩石岩。土渠开得快,给人们增加了信心; 石头崩得响,压倒了庙里的钟鼓。 这两段文字选自赵树理的小说求雨,先写庙里人们的跪香动作,后写于长水他们的开渠动作,呈 现出先反后正的交错性。通过不同动作的对比,写出了土改时期两种不同对象的不同思想状况及其表现, 揭示的主题是比较深刻的。 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
17、一点,就是用于对照比较的几个方面的关键动词,必须处在同一标准之中。例如, 要么都是手部动作,要么都是腿部动作,如果前面写手部动作,后面写腿部动作,就难以构成对比,因为 它们不属于同一类。 (四)心理感受式(四)心理感受式 所谓心理感受,就是描写人物感情世界的变化情况。写作时,要把笔触伸入到人物的心灵深处,揭示 其心理感受和变化,使其袒露无余,公开化,明朗化。这种动作描写具有挖掘性,即要深入到所写人物的 内心,剖析其心理活动,将其内心世界尽情展示给读者。这种写法有两种类型: 一是自我心理感受式。这种情况,所有的心理动作都是“我”发出的。这个“我”,既可以是文中人 物,也可以是作者自己。但不管是谁
18、,都用第一人称写。这样写“我”的心理活动情况,既真实可信,又 方便省力,因为“我”怎样想,就怎样写。例如:“我简直诧异得要爆炸了,这样残酷无情的诬蔑! 我简直弄得神经错乱,不知所措。我只好把那一天混过去,根本就没有采取任何步骤。”这段文字选自小 说竞选州长,用第一人称写,段中的“我”就是作品的主人公。这里,有四个心理性动作:诧异、神 经错乱、不知所措、混。它们都是由“我”发出的,从而突出了“我”在遭到诬蔑之后的内心慌乱之至的 思想状况,也从侧面揭露了诬蔑者的卑劣。 二是他人心理感受式。 这种情况, 所有的心理动作都是由作品中的第三人称发出的, 单称用 “他 (她) ” , 复称用“他(她)们”
19、,以“我”(作者)来写“他(她)”或“他(她)们”的心理活动情况,把“他 (她)”或“他(她)们”的心理活动、变化发展,合情合理地展示给读者。例如:“从去年她娘家被清 算起,就感到风暴要来,就感到大厦将倾的危机。她常常想法设计要躲过这突如其来的浪潮。她不相信世 界将会永远这样下去。”这段文字选自丁玲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乾河上,用第三人称写,其中的动 作,两个“感到”和“躲过”“不相信”等,都是由“她”作品中的一个反面典型人物李子俊女人发 出的,以此来展示这个不寻常女人的复杂心理。 运用这种描写方法要注意一点,就是心理动作的展示要与人物特点、作品主旨和情节发展结合起来, 不能只写人物的心理而忘记
20、了文中的其他内容,要明白, 这种动作描写是为主题的揭示和人物的塑造服务 的。 (五)并列平行式(五)并列平行式 所谓并列平行,就是被描写的动作之间呈现出一种并列关系,它们不存在先后,也没有因果、对比等 方面的关系,动作的发展是平行的,就局部来说,可以互换位置而不改变原意,是一种常用的动作描写手 法。这种描写,多带有罗列性,甲的动作是这样,乙的动作也是这样,并列展示,对举出现,形成一定的 语势,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这种写法,就动作发出的对象多少来看,不外乎两种情况: 一是动作由个体发出,施动对象为一个人物或动物或事物。这种情况,多为列举性,纷呈展示某个对 象的有关动作特点,一般构成排比或对举格式
21、,给人一种严整的美感。例如:“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 泥墙吧, 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 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都无从知道。 ” 这里涉及三个动词“拔”“抛”“跳”,分别描写了作者“我”在三种不同场合下不同的动作特点。 每句一个动词,写一种表现,各句之间,各动词之间,是并列平行的,构成排比格式,表现了“我”在百 草园里的生活和玩乐的情景。 二是动作由群体发出,施动对象至少有两个,多为合体的,常以复称为动作发出者。这种情况,多写 概括性内容,即概括所写对象的动作趋势和变化情况,或者分头描写两三个对象及其动作,其间也是平行 并列的,或对举,或排比,共同表现其动态特点。例如:
22、“有一个战士,他手里还紧握着一个手榴弹,弹 体上沾满脑浆;和他死在一起的美国鬼子,脑浆迸裂,涂了一地。另一个战士,嘴里还街着敌人的半块耳 朵。”这段文字写了两个战士的情况,前者写手部动作,是“握着”,后者写嘴部动作,是“衔着”,以 此来展示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与敌人肉搏的悲壮情景。这两句话,两个动作,都是并列关系,如果易位 而用,同样可以构成一种对举的格式而不改变原意。 运用这种方法描写动作,要防止重复和错乱,动词及其句子之间联结要紧密,要合理。 【模拟考场】【模拟考场】 阅读下面的文字,依据要求作文。 一位母亲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动情地说:“我们做父母的其实特别希望孩子有帮父母做点事的举动或
23、 想法,哪怕只是倒一杯水,扫一次地,我们心里都会感到特别地欣慰,甚至是特别地感动”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悟或思考?请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 歌除外);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和地名;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 600 字。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不过,这个材料作文题与其它材料作文题有所不同。这则材料作文在审题、写作 时,需要转换主体和客体。材料中,主体是“父母” ;客体是“孩子” 。作文时,主体应该转换成“孩子” ; 客体则变成了“父母” 。这就是说,此题考生应该从孩子的角度针对父母的心理
24、写出自己的“联想” “感悟” 或“思考” 。这则材料含有“父母、希望、举动、想法、欣慰”这几个关键词,转换角度,关键词就应该是 父母、关爱、理解、感恩。这也就是我们作文串讲时布置的作文练习中“家与亲情”的范畴,不必再作任 何思想、哲理的深层分析和挖掘。题材的范围是“家与亲情” ,所叙应该突出对父母关爱的理解与感恩。因 而,理解父母、感恩父母,也就是此次中考作文考生应该表现的主题。至此,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联想” “感悟” “思考”这三个题干关键词了。 “联想”是何意思?不难看出,它在提醒考生,想想过去父母对自 己的关爱,你是如何理解和感恩的?这样的故事,写出来就是符合题意的记叙文了。但是要把这
25、类文章写 好,并非易事。古人说:“人贵直,文贵曲。 ”强调的是文章要曲折动人。要将此类家庭亲情故事写得曲折 动人,最好是采用铺垫与反衬的手法先写考生自己或某个孩子对父母关爱的不理解,后写孩子或是考生 自己,对父母理解乃至感激并采取感恩的实际行动。 “感悟” “思考”一方面暗示考生,结尾要升华主题, 有感恩父母推广到感恩社会,感思每一个人甚至是仇人,这是鉴别文章是否深刻、是否能得高分的关键。 但这只能是结尾的升华,不能写多,写多就喧宾夺主、脱离题意、超出范围了。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以 千里” 。另一方面, “感悟” “思考”也在暗示考生你可以写议论文谈自己的“感悟” “思考”一一但是, 议论文是
26、初中生作文的畏途,勇敢踏上去,鲜能不遭遇危险甚至覆亡! 写作思路: (1)叙述爸爸(妈妈)关爱自己的典型事例,表现自己对父母的理解与感恩。所谓典型事 例,并不是指高大上的素材,而是最具典型代表性的素材,也就是日常生活中最能体现爸爸(妈妈)对自 己关爱的素材。可叙述一件事情,但文章要曲折,要写出波澜,可运用欲扬先抑、对比等手法。写自己由 不理解爸爸(妈妈)到理解、感恩爸爸(妈妈) ,并升华到感恩他人与社会。 (2)采用片段式作文形式,从 不同角度诠释对父母的理解与感恩。父母对我们的关爱,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体现在我们与 父母交往的一言一行中。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声叮咛,都可以体现父母对我们的关爱。选择不同的生 活细节,采用片段式或小标题形式,从多个角度或层面诠释父母恩情,以及自我的理解、感悟及感恩之情。 (3)明确观点,写一篇议论文。联系生活实际,可从孩子不应对父母亲情及社会漠视的角度,从孩子应学 会感恩的角度,从父母应注重对孩子思想、情操培养的角度,确立鲜明的论点,选择典型事例,运用正反 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观点。 (4)采用书信、日记、演讲稿等形式,直接抒写对父母的理解与感恩。题 目如, 写给妈妈的一封信 妈妈我想对你说 学会感恩父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