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 章末检测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h****3 文档编号:132784 上传时间:2020-04-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40.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 章末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三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 章末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三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 章末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三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 章末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章末检测章末检测 A 卷卷 (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 考查知识点及角度 难度及题号 基础 中档 稍难 生态系统的结构 1、2、3、5 13 生态系统的功能 4、10、11、12 6 7、8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9 14 15 一、选择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 1在一个朽木的空洞中,底部有积水长存,生物有细菌、原生动物、苔藓、蚊子和蜘蛛。这 一朽木洞中可构成一个( )。 A种群 B群落 C食物网 D生态系统 解析 在题中设立的这个特定的空间内,不仅生活着多种相互之间有联系的生物,而且具有 特殊的无机环境,即底部有积水的朽木的空洞。在此,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

2、环境之间, 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达到动态的稳定。因此,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自然系 统即生态系统。 答案 D 2下列对“小麦黏虫青蛙”这条食物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保护青蛙可以提高小麦产量 B青蛙体内农药含量最高 C小麦是第一营养级的生物 D如果青蛙全部迁走,黏虫的个体数量会无限增加 解析 如果青蛙全部迁走,黏虫由于没有天敌,其数量会在短期内增加。但小麦提供的物质 和能量是有限的,黏虫会随着食物等生活条件的不足而加剧种内斗争,导致黏虫因部分个体 死亡,数量减少。 答案 D 3 把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关系用图解表示时, 往往得到一个复杂的网状结构, 原因是( )。 A许多消费者

3、不只以一种生物为食 B生产者个体数目总是超过消费者数目 C所有生物都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D生态系统的物质不断流失 解析 由于动物食性不同,使得一种生物可能为多种动物所捕食,而一种动物亦可能捕食其 他多种生物,这就使多条食物链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 答案 A 4已知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均为 10%,若草固定的能量相同,则下面哪一条途径 鹰获得的能量最多( )。 C草昆虫青蛙蛇鹰 D草昆虫食虫鸟鹰 解析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渠道是食物链及食物网,由于能量流经每一营养级时总会因呼吸 而消耗一部分,且总有一部分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及有一部分随残枝败叶、遗体、残落物等 流向分解者,因而能量是单向流动、

4、逐级递减的,即食物链越长,经过的环节越多,能量损 耗越大,下一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也越少。 答案 A 5如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的甲、乙、丙分别代表( )。 A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 B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 C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 D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解析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摄取大气中的 CO2,其体内碳的去路有 三条:一是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到大气中;二是被消费者所摄取;三是其遗体、枯枝落叶等被 分解者分解,并将其中的碳以 CO2形式释放到大气中。消费者的碳来源于对生产者的取食, 其体内碳的去向,一是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到大气中;二是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以 CO

5、2形 式释放到大气中。从上述分析中不难推断,图中甲是生产者、乙是分解者、丙是消费者。 答案 A 6一个池塘中有生产者(浮游植物)、初级消费者(植食性鱼类)、次级消费者(肉食性鱼类)和分 解者(微生物)。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 a,流入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能 量依次为 b、c、d,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abd Babd Cabd Dacd 解析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能量在沿各个营养级流 动的过程中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因为每个营养级的生物因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不能 流到下一个营养级或分解者体内,且不是每一个生物都能被下一营养级的生物所捕食

6、。故选 B。 答案 B 7根据图示的食物网,若黄雀的全部同化量来自两种动物,蝉和螳螂各占一半,则当绿色植 物增加 G 千克时,黄雀增加体重最多是( )。 A.G 75kgB. 3G 125kgC. 6G 125kgD. G 550kg 解析 根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最高传递效率 20%计算,设黄雀增加体重 Xkg,则根据题意 可列出计算式:(5X 255 X 2)5G,X G 75kg。 答案 A 8 在右图食物网中, a 表示鸟的动物性食物所占比例, 若要使鸟体重增加 x, 至少需要生产者量为 y,那么 x 与 y 的关系可表示为( )。 Ay90ax10x By20ax5x Cy20ax5x

7、 Dy100ax10x 解析 根据能量流动效率为 10%20%,如果能量流动效率为 20%,则 ymin为:xa/20%/20% x(1a)/20%20xa5x; 如果能量流动效率为 10%, 则 ymax为: xa/10%/10%x(1a)/10% 90xa10x;所以 20xa5xy90xa10x。像类似这种带有未知数的题目,不妨用赋值求 解法。 例如: 假设 a0, 即鸟的食物只有草。 则: 四个选项简化为 A.y10x, B.y5x, C.y5x, D.y10x。显然根据能量传递效率,按照最大流动效率 20%计算:y5x。 答案 C 9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

8、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 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 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边坡 处理方式 植被覆盖率 (%) 小型土壤动物 土壤有机质 (g/kg) 物种数 个体数 甲 种植植物 97 37 260 19.8 乙 不干预 8 9 28 11.9 A.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 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 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 解析 本题只需读懂表格提供的数据信息即可确定正确答案。通过移栽植物可提高某生态系 统的生物多样性,从而提高其稳定性,B 正确。 答案

9、B 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各级消费者所利用的碳都直接或间接来自生产者 B分解者在碳循环中起重要作用 C碳在无机环境中仅以 CO2形式存在 D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是以 CO2形式进行循环的 解析 生态系统中,碳在无机环境中还能以碳酸盐的形式存在。 答案 C 1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 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 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 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 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解析 A 项,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

10、华现象,是由于 N、P 等植物生长所需的矿质元素过 多,引起植物大量繁殖,未涉及沿食物链进行的能量流动。B 项,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 源也可能是化学能,如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C 项,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每 个营养级约有 10%20%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而不是被分解者利用。D 项,无机环境中 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光合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 根的吸收等进入生物群落被生物利用。 答案 D 12狼依据兔留下的气味进行捕食,兔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这个事实说明 ( )。 A生命活动必须依靠信息的传递 B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C所有生物都有信息传递

11、 D信息传递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解析 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上的相邻物种之间存在着“食”与“被食”的关系,相邻物种的 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 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故选 B。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共 40 分) 13 (12 分)下面表格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情况(相应动物右边格中的表示此动物胃中含 有的生物),请据表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植物 食植昆虫 食虫昆虫 蛙 食虫鸟 鼠 蛇 鹰 食植 昆虫 食虫 昆虫 蛙 食虫 鸟 鼠 蛇 鹰 (1)该生态系统共有_条食物链。 (2)鹰处于第五营养级的食物链有_条。 (3)蛇和鹰的关系是_。 (

12、4)要使生态系统完整,还需要增加的成分是_。 解析 关于食物链的数目,一定要从生产者开始到该链的最高营养级为止,中间不能停顿, 也不能从中间开始;不同食物链生物之间的关系不同,蛇吃食虫鸟或鼠等时与鹰的关系为竞 争,鹰吃蛇时为捕食关系;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环境。 答案 (1)8 (2)3 (3)竞争和捕食 (4)非生物环境和分解者 14(15 分)果园可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进行管理。 (1)利用生物防治方法可控制果园害虫种群密度,如用信息素(E)- 2- 壬烯醇诱捕害虫丽金龟, 可破坏其种群的_。 (2)科研人员对板栗园内的栗瘿蜂和长尾小蜂的数量进行了连续 5 年的监测,结果如图。据此

13、 判断这两个物种的种间关系是_。 (3)每年输入果树的能量,一部分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一部分储存于果树的营养器官和生殖器 官中,其余能量的去处是_、_。 (4)如果不对果园土壤进行管理,果树林下将会出现从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到多年生草本 植物为优势,再到草本与灌木混生等阶段的演替。在草本与灌木混生阶段,果园内很少有一 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其原因是_。 解析 (1)利用生物防治方法可控制果园害虫种群密度,如用性信息素(E)- 2- 壬烯醇诱捕害虫 丽金龟,可通过干扰雌雄虫间正常交尾而破坏其种群性比,从而降低出生率。(2)根据图示可 以看出:随着栗瘿蜂的数量增长,长尾小蜂的数量也增长,而栗瘿蜂的数量

14、先下降,长尾小 蜂的数量随后也出现下降,所以二者的种间关系应该是捕食。(3)每年输入果树的能量,一部 分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一部分储存于果树的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中,其余的能量去处还有: 在果树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被分解者分解和未分解的残枝败叶。(4)在草本和灌木 混生阶段,由于灌木比草本植物更为高大,剥夺了草本植物的阳光从而导致一年生植物在争 夺阳光和空间等竞争中被淘汰,所以在果园内很少有一年生的草本植物生长。 答案 (1)性比 (2)捕食 (3)在果树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 被分解者分解和未分解 的残枝败叶 (4)一年生植物在争夺阳光和空间等竞争中被淘汰 15 (13 分)某果园发

15、生了虫害, 该虫害是由害虫 A 引起的。 害虫招来了一种小蜂和一种小鸟, 小蜂把卵产入害虫A体内, 孵出的小蜂幼虫吃空虫体后羽化飞出, 再攻击害虫A的其他个体。 小鸟特别喜食害虫 A,也捕食小蜂。在体内有小蜂幼虫的害虫 A 中,有些个体常疯狂地摇摆 身体,因而容易被小鸟发现而被捕食。回答下列问题: (1)小鸟和小蜂的种间关系是_。 小鸟捕食疯狂摇摆的害虫 A,对 A 种群的生存_(填“有利”、“不利”或“无影 响”),理由是_。 (3)体内有小蜂幼虫的害虫 A 摇摆身体为小鸟提供了一定的信息。在生态系统中,信息对种间 关系具有_作用,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析 (1)根据题干可知,小蜂吃

16、害虫,小鸟捕食害虫 A 和小蜂,因此小鸟和小蜂的种间关系 是捕食和竞争。(2)捕食者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和年幼的个体,客观上促进了 种群的发展。(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作用。 答案 (1)捕食和竞争 (2)有利 通过捕食,使不适应环境的个体死亡,客观上促进了害虫 A 种群的发展,有利于害虫 A 种群的生存 (3)调节 B 卷卷 (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 考查知识点及角度 难度及题号 基础 中档 稍难 生态系统的结构 1、2、3 12 4 生态系统的功能 7 5、6 8、9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1 10、13 14、15 一、选择题(

17、共 12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 1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 公园中的全部菊花 一块棉田中的所有幼年、有翅和无翅的成熟棉蚜 一果园中所有 的苹果及其无机环境 一片原始森林中的全部动物和绿色植物 长江中的全部生物 密云水库中的全部生物 及其无机环境 A B C D 解析 生活在同一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构成种群,所有生物种群构成群落,生物群 落和无机环境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答案 C 2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生态瓶中只有一条食物链,共含有三个营养级。若每个营养级每 日每小时的耗氧量如图中曲线所示,则曲线 a、b、c 所反映的营养级依次是( )。 A

18、第三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一营养级 B第三营养级、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 C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一营养级 D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 答案 D 3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共含有 7 条食物链,桉树、合欢树属于生产者 B叶状虫属于初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 C图示生物之间的关系仅仅是捕食关系 D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蜘蛛、蜜雀 解析 该食物网中共有 8 条食物链。 图中生物间的关系有捕食和竞争。 叶状虫为初级消费者, 属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 答案 D 4如图,某生态系统中含有鹿、蛇、猫头鹰、草、兔、鼠等生物,能使猫头鹰增多的因子是 ( )。 A蛇

19、增多、鹿增多、草减少 B鹿减少、蛇增多、鼠减少 C兔减少、草减少、鼠减少 D蛇减少、草增多、鹿减少 解析 猫头鹰数量增多的条件是流入猫头鹰体内的能量增加, 所以在该食物网中蛇必须减少, 因为猫头鹰吃蛇多了一个营养环节,蛇还与猫头鹰竞争吃老鼠,蛇减少对增加猫头鹰的数量 是有利的。鹿的数量也应减少,原因是猫头鹰不吃鹿,但鹿与鼠、兔之间是竞争关系,它们 都吃草,鹿少了,草就多了,草多了鼠和兔也增加,这对猫头鹰数量的增加是有利的。当然 草的增加对猫头鹰的增加也是有利的。 答案 D 5如果一个人的食物有1 2来自绿色植物, 1 4来自小型肉食动物, 1 4来自羊肉,那么该人每增加 1 千克体重,至少消耗

20、植物( )。 A10 千克 B40 千克 C100 千克 D280 千克 解析 由题意可知,人的能量来源于三条食物链,分别是:植物人,植物羊人, 植物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人。设通过三条食物链消耗的植物分别为 a、b、 c, 则 a20%11 2, b20%20%1 1 4, c20%20%20%1 1 4, 求出 a 5 2, b 25 4 , c125 4 ,进而求出 abc40。 答案 B 6用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数量构建的金字塔分别称为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在某一栎 林中,第一营养级生物为栎树,第二营养级生物为昆虫,第三营养级生物为蛙、蜥蜴和鸟, 第四营养级生物为蛇。该栎林数量金字塔的

21、示意图是( )。 解析 在数量金字塔中昆虫的数量远远大于栎树的数量,第三营养级生物数量小于昆虫的数 量,第四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小于第三营养级生物的数量,故选 B。 答案 B 7.在某水生生态系统中,分布有水鸟、藻类、芦苇等动植物,某些水鸟具有秋季迁移的习性。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水生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随季节而发生变化 B减少芦苇和藻类后,输入该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维持不变 C藻类和芦苇等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该水生生态系统动植物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产生含氮化合物 解析 该水生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随季节而发生变化,A 正确。减少芦苇和藻类后,输入该 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减

22、少,B 错误。藻类和芦苇等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 能量,C 正确。该水生生态系统动植物残体中也含有蛋白质、核酸等含氮成分,被微生物分 解后可产生含氮化合物,D 正确。 答案 B 8下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 J m 2 a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六营养级 B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25% C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 1357J m 2 a1 D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解析 该食物网中最长食物链的最高营养级为第五营养级,A 错误;能量传递效率为某一营 养级同化

23、量与上一营养级同化量之比,(37804200)/31920100%25%,B 正确;太阳鱼 同化量(1483)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散失,另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储存在太阳鱼 的有机物中。太阳鱼有机物中的能量一部分流向分解者,另一部分则被鲈鱼摄入,故太阳鱼 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应小于 14831261357,C 错误;该食物网中的生物缺少分解者,与 无机环境不能构成生态系统,D 错误。 答案 B 9下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表示相关过程能量流动量。下列有关叙 述正确的是( )。 A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分解者获得的能量最少 C图中/的比值代表草兔的能量转化效率 D和分别属于

24、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解析 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应该是草同化的总能量。代表的是兔同化的总能量,图中 代表的是狐同化的总能量,则/的比值代表兔狐的能量转化效率。兔子粪便中的能量 并不是兔同化量的一部分,而是草同化量的一部分;兔遗体残骸中的能量属于兔同化量的一 部分。 答案 D 10下列 4 种现象中,不适宜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规律进行合理分析的是( )。 A虎等大型肉食动物容易成为濒危物种 B蓝藻易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爆发 C饲养牛、羊等动物,成本低、产量高 D巨大的蓝鲸以微小的浮游动物为食 解析 A 项中,虎属于最高营养级,获取能量少,容易成为濒危物种;B 项中,在富营养化 的水体中,N、P 含

25、量高,蓝藻会进行爆发式繁殖,但是没有体现食物链,所以不适宜用能 量流动规律来分析;C 项,牛、羊属于初级消费者,直接从生产者获取食物,获得的能量多, 因此饲养成本低;D 项中,能体现出食物链,可用能量流动规律来解释。 答案 B 11 “猪- 沼- 茶”是华南山地丘陵地区常见的生态农业模式, 由种植(茶树)、 养殖(猪)、 农户(人) 和沼气生产(微生物)四个子系统构成。该生态农业模式( )。 A是由茶树、猪、人和微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 B实现了物质和能量在系统中的多级循环利用 C使整个生产过程进入了废物资源化的良性循环 D注重系统内部的自身调节作用,不需要外部投入 解析 生态系统在成分上不仅包括

26、各种生物,还包括非生物环境;生态系统的能量是单向流 动、逐级递减的,不会循环利用;农业生态系统由于有大量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出,从物质循 环的角度来看,是需要外界物质的输入的。 答案 C 12根据图示回答,正确的是( )。 A图示的各种成分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B图示的各种成分可以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C细菌与蝉之间的关系属于竞争 D蛇属于五级消费者 解析 生物群落只是包括生物, 而不包括非生物环境; 细菌是分解者, 分解动、 植物的遗体、 残枝败叶等,与蝉不属于竞争关系;蛇属于四级消费者,第五营养级。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共 40 分) 13(10 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 A 为小岛生态系统食

27、物网简图。有人向小岛引入一定数量的卷尾鬣蜥(主要以沙氏变色蜥 和较大的地面节肢动物为食),跟踪调查该生态系统及其对照组的变化,发现沙氏变色蜥和网 蜘蛛的数量变化较大(见图 B),而其它生物数量变化相对较小。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 A 小岛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 图 B 沙氏变色蜥和网蜘蛛的种群密度变化 (1)沙氏变色蜥处于第_营养级,其与卷尾鬣蜥的种间关系是_。 (2)引入卷尾鬣蜥后,沙氏变色蜥的主要活动范围从树基部向上转移,而网蜘蛛的织网位置略 有下降。此现象表明生态因素的改变,可使生物群落的_发生改变。 (3)引入卷尾鬣蜥后,网蜘蛛的数量变化趋势是_。结合其他生物的 数量变化信息可以看出,小岛生

28、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表明生态系统内部 具有_能力。 解析 (1)由图示食物网可知沙氏变色蜥处于第三或第四营养级,因卷尾鬣蜥主要以沙氏变色 蜥和较大的地面节肢动物为食物,所以沙氏变色蜥与卷尾鬣蜥的关系是竞争和捕食。 (2)引入卷尾鬣蜥后,沙氏变色蜥的活动范围从树基部向上移动,而网蜘蛛的活动位置有所下 降,说明生态因素改变后,可使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发生改变。 (3)由图 B 可知:引入卷尾鬣蜥后,网蜘蛛因天敌减少而出现数量增加,随后由于被取食动物 的减少而出现数量减少现象,最后趋向平衡。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维持相对稳定说明生态 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答案 (1)三或第四

29、 竞争和捕食 (2)垂直结构 (3)先增加后减少,最终达到平衡 一定的自我调节 14(15 分)下表是对某水生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 A、B、C、D 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E 为分解者。Pg 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Pn 表示生物体 贮存的能量(PnPgR),R 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 单位:102kJ/(m2 a) Pg Pn R A 15.9 2.8 13.1 B 870.7 369.4 501.3 C 0.9 0.3 0.6 D 141.0 61.9 79.1 E 211.5 20.1 191.4 回答下列问题: (1)能量流动是从 A、B、C、D 中的哪

30、个营养级开始的,为什么? _。 (2)若此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污染,那么在体内积累重金属污染物最多的生物是 _。 (3)若 D 的种群数量下降,则种群数量增加的是_。 (4)该生态系统中能量从第三营养级传递到第四营养级的效率是_。 (5)从能量输入和输出角度看,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否增加?_,为什么? _ _。 答案 (1)B,B 营养级所含能量最多,是生产者 (2)C (3)B (4)5.7% (5)增加 该生态系统输入的总能量大于所有生物消耗能量之和 15(15 分)6 月 8 日是世界海洋日。海洋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 息相关。 (1)根据图甲分析,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

31、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_点。用标 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_(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2)海洋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_结构。新建码头的桩柱表面很 快被细菌附着,随后依次出现硅藻、藤壶、牡蛎等,该过程称为_。 (3)图乙表示某海域能量流动简图,A、B、C、D 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中_和 _(填字母)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 递效率为_。 (4)海洋会受到石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如果污染超过海洋生态系统的 _,海洋生态系统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解析 (1

32、)根据图甲的种群增长速率曲线可知,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应使种群的增 长速率最大,即种群数量处于 b 点。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为 NMn m (种群数量为 N,初次 捕获并标记个体数为 M,第二次捕获个体数为 n,其中被标记的个体数为 m),若标记个体更 易于被捕食,则会导致 m 比实际值偏小,所以 N 会偏大,即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会偏高。 (2)海洋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体现了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新建码头的桩柱表面原先没有生 物生长,从细菌开始,随后依次出现了硅藻、藤壶、牡蛎等生物,该演替的类型属于初生演 替。 (3)分析图乙可知,A 是生产者,B 是分解者,C 是次级消费者,D 是初级消费者。故图中 A 和 B 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是 (1.5106)/(7.5106)100%20%。 (4)任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当污染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时, 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答案 (1)b 偏高 (2)垂直 (群落的)演替(或初生演替) (3)A B(注:两空可颠倒) 20% (4)自我调节能力(或自净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生物 > 中图版 > 必修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