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5 名著阅读《昆虫记》(教师版)2020中考语文知识积累及考点冲关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23501 上传时间:2020-02-2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25 名著阅读《昆虫记》(教师版)2020中考语文知识积累及考点冲关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专题25 名著阅读《昆虫记》(教师版)2020中考语文知识积累及考点冲关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专题25 名著阅读《昆虫记》(教师版)2020中考语文知识积累及考点冲关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专题25 名著阅读《昆虫记》(教师版)2020中考语文知识积累及考点冲关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专题25 名著阅读《昆虫记》(教师版)2020中考语文知识积累及考点冲关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25 名著阅读昆虫记(教师版)【识记知识】作者:亨利法布尔(18231915)法国昆虫学家,动物行为学家,作家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儿”外国评论家将其誉为“昆虫的史诗”。 全书主要描写昆虫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等生活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考点过关】一、填空题1.昆虫记是一部()。2. 昆虫记是哈佛大学()位教授推荐的()的书。3.这部书将()世界化作供人获得()、()、()和()的美文。4.在蟋蟀中,蟋蟀差不多和()一样有名。5.蟋蟀它之所以如此名声在外,主要是因为它的(),还有它出色的()。6.()不靠别人生活。反倒(

2、)位饥饿所趋乞求哀恳的歌唱家。7.蝉怎样喝水?()8.事实与寓言相反,()是()的乞丐,而()的生产者是()。9.在南方有一种昆虫,与()一样,能引起人的兴趣。但不怎么出名,因为它不能(),它是()。10.螳螂凶猛如(),()如妖魔,专食()的动物。11.螳螂外表()而(),()的体色,()的长翼,颈部(),()可以向任何方向自由()。12.()这种稀奇的小动物的()上像挂了一盏()似的。13.萤火虫生长着()短短的(),当雄萤发育成熟,会生出(),像()一样。14.萤火虫有两个特点:( ) ()15.孔雀蛾是一种()的蛾,它们中()的来自(),全身披着()的绒毛,它们靠吃()为生。16.会结

3、网的()是个()高手。17.一种黑色蜘蛛,叫()。18.水蛛能为自己()。19.蟹蛛十分(),为了自己的安乐窝,可以孜孜不倦地工作。20.蟹蛛它()。答案:1.世界昆虫史诗2.最有影响3.昆虫知识趣味美感思想4.蝉5.住所歌唱才华6.蝉蚂蚁7.用它突出的嘴一个精巧的管子,尖利如锥,收藏在胸部的一刺穿饮之不竭的圆桶,吸管插进桶孔,就可以了8.蚂蚁顽强勤奋蝉9.蝉唱歌螳螂10.饿虎残忍活11.纤细优雅淡绿色轻薄如纱柔软头转动12.萤尾巴灯13.六只腿翅盖甲虫14.获取食物的方法它尾巴上有灯15.很漂亮最大欧洲红棕色杏叶16.蜘蛛纺织17.美洲狼蛛18.做一只性能很好的水袋,里面贮藏空气19.勤快2

4、0.不会织网,只等猎物跑近才去捉,它横着走路二、简答题1、昆虫记“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结合选文说说蟋蟀给你较大触动的有哪些方面? 2.昆虫记“是公认的文学经典”,结合选文加以分析。 3、昆虫记“是优秀的科普著作”,你从选文中获得了哪些科普知识? 4、鲁迅把昆虫记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你认为鲁迅给予该书这么高评价的原因是什么? 5.昆虫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这离不开作者法布尔的功劳,你从他身上得到哪些启示? 1、(1)聪明,如:把住宅建在隐秘的地方。(2)勤劳,如:钻在下面一呆就是两个小时。(3)能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如:它的洞随天气的变冷和身体的长大而加大加深。(4)善于管理

5、家务,如:改良和装饰的工作,总是经常地不停歇地在做着。2.昆虫记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如,把蟋蟀的住宅比喻为“家”,生动形象;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就象一个人在精心设计自己的住房,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3、(1)园蛛捕捉猎物靠的是粘性的网。(2)蛛网中用来作螺旋圈的丝非常特别:空心;里面有粘液;粘液能从线壁渗出来,使线的表面有粘性。4、(1)昆虫记将昆虫鲜为人知的生活和习性生动地揭示出来,使人们得以了解昆虫的真实生活情景。(2)昆虫记是优秀的科普著作,也是公认的文学经典。5.热爱大自然,热爱细小生命的生活态度,有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语段阅读】(一)七

6、月时节,当我们这里的昆虫,为口渴所苦,失望地在已经枯萎的花上,跑来跑去寻找饮料时,蝉则依然很舒服,不觉得痛苦。用它突出的嘴一个精巧的吸管,尖利如锥子,收藏在胸部刺穿饮之不竭的圆桶。它坐在树的枝头,不停的唱歌,只要钻通柔滑的树皮,里面有的是汁液,吸管插进桶孔,它就可饮个饱了。如果稍许等一下,我们也许就可以看到它遭受到的意外的烦扰。因为邻近很多口渴的昆虫,立刻发现了蝉的井里流出的浆汁,跑去舔食。这些昆虫大都是黄蜂、苍蝇、蛆蜕、玫瑰虫等,而最多的却是蚂蚁。身材小的想要到达这个井边,就偷偷从蝉的身底爬过,而主人却很大方地抬起身子,让它们过去。大的昆虫,抢到一口,就赶紧跑开,走到邻近的枝头,当它再转回头

7、来时,胆子比从前变大来了,它忽然就成了强盗,想把蝉从井边赶走。最坏的罪犯,要算蚂蚁了。我曾见过它们咬紧蝉的腿尖,拖住它的翅膀,爬上它的后背,甚至有一次一个凶悍的强徒,竟当着我的面,抓住蝉的吸管,想把它拉掉。最后,麻烦越来越多,无可奈何,这位歌唱家不得已抛开自己所做的井,悄然逃走了。于是蚂蚁的目的达到,占有了这个井。不过这个井也干得很快,浆汁立刻被吃光了。于是它再找机会去抢劫别的井,以图第二次的痛饮。你看,真正的事实,不是与那个寓言相反吗?蚂蚁是顽强的乞丐,而勤苦的生产者却是蝉呢!1、本文选自 ,作者是 (国家)的(人名)被誉为“ ”。2、请结合本文段说说为什么本书既是科普著作,又是文学经典?

8、3、本书中昆虫们的一举一动,都被赋予了人的思想感情,它们与人有着丝丝缕缕的相通之处,请结合本文段对以上特点加以分析。 1、 昆虫记 法国 法布尔 “ 昆虫的史诗 ”。2、(1)如“用它突出的嘴一个精巧的吸管,尖利如锥子,收藏在胸部刺穿饮之不竭的圆桶”可以看出蝉的生活习性,让我们获得科普知识。(2)如“这位歌唱家不得已抛开自己所做的井,悄然逃走了 ”,采用了拟人手法,表现了蝉的无可奈何,显得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这些显著地艺术特色让它成为一部文学经典。3、 “最坏的罪犯,要算蚂蚁了”将蚂蚁夺食的行为比作了人类世界的罪犯;,不仅是罪犯,还是“凶悍的强盗”;而将蝉比作歌唱家,

9、“七月时节,当我们这里的昆虫,为口渴所苦,失望地在已经枯萎的花上,跑来跑去寻找饮料时,蝉则依然很舒服,不觉得痛苦。”将蝉的安逸舒适也描写的淋漓尽致,童年。(二)现在轮到夜晚的艺术家上场了。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自语。那像是滑轮的响声,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作响。在这喑哑而连续不断的低音中,时不时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这便是蝈蝈的歌声和乐段,其余的则是伴唱。尽管歌声的低音得到了加强,这个音乐会不管怎么说还是不起眼,十分不起眼的。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10、。关于食物,我遇到了喂养螽斯时同样的麻烦。我给它们莴苣叶,它们吃了一点儿,但不喜欢。我必须另找食物,它们大概是要鲜肉吧,但究竟是什么呢?清晨,我在门前散步,突然旁边的梧桐树上落下了什么东西,同时还有刺耳的吱吱声,我跑了过去,那是一只蝈蝈正在啄着处于绝境的蝉的肚子。我明白了,这场战斗发生在树上,发生在一大早蝉还在休息的时候。不幸的蝉被活活咬伤,猛地一跳,进攻者和被进攻者一道从树上掉了下来。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它是进攻比它弱的东西,而蝈蝈则相反,它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

11、而这种身材大小悬殊的肉搏,其结果是毫无疑问的。蝈蝈有着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不能把它的俘虏开膛破肚的情况极少出现,因为蝉没有武器,只能哀鸣踢蹬。1.结合选文,概括绿色蝈蝈的叫声和形态有哪些特征? (1)柔和.喑哑.尖锐.短促.清脆.窃窃私语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像是滑轮声、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窣作响(2)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2.作者介绍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 介绍了绿色蝈蝈的叫声、食性和脾性。主要是食性。3.绿色蝈蝈最喜欢吃什么食物?它为什么喜欢吃蝉的肚子?作者是如何知道绿色蝈蝈最喜欢吃什么食物的?

12、 蝉肚子、甜食、金龟子一类的昆虫、青草、同类相食等。通过仔细观察、细心揣摩、认真探索得出结论的。4.作者对绿色蝈蝈是怎样称呼的?你觉得这样写好吗? 夜晚的艺术家、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犯等。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三)你们一定不会相信,像这样毫无次序又是时时间断的工作会造出一个整齐的网。可是事实确实如此,造好的辐与辐之间的距离都相等,而且形成一个很完整的圆。不同的蜘蛛网的辐的数目也不同,角蛛的网有二十一根辐,条纹蜘蛛有三十二根,而丝光蛛有四十二根。这种数目并不是绝对不变的,但是基本上是不变的,因此你可以根据蛛网上的辐条数目来判定这是哪种蜘蛛的网。 想想看,我们中

13、间谁能做到这一点:不用仪器,不经过练习,而能随手把一个圆等分?但是蜘蛛可以,尽管它身上背着一个很重的袋子,脚踩在软软的丝垫上,那些垫还随风飘荡,摇曳不定,它居然能够不加思索地将一个圆极为精细地等分。它的工作看上去杂乱无序,完全不合乎几何学的原理,但它能从不规则的工作中得出有规则的成果来。我们都对这个事实感到惊异。它怎么能用那么特别的方法完成这么困难的工作呢?这一点我至今还在怀疑。1、“不用仪器,不经过练习,而能随手把一个圆等分?”这句具体指上一节中哪一句话? 造好的辐很完整的圆2、“因此你可以根据蛛网上的辐条数目来判定这是哪种蜘蛛的网。”这句话体现了蛛网的什么特点? 同一种蜘蛛网的辐数基本不变

14、,不同的蜘蛛种类,辐数不同!3、分析“它居然能够不加思索地将一个圆极为精细地等分”中的“居然”的表达效果? “居然”是想不到,用在这儿准确的说明了蜘蛛结出的网的精细,体现出了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四)蟋蟀:这的确可以说是一件非常精致的乐器。弓上的一百五十个齿,嵌在对面翼鞘的梯级里面,使四个发声器同时振动,下面的一对直接摩擦,上面的一对是摆动摩擦的器具,它只用其中的四只发音器就能将音乐传到数百码以外的地方,可以想象这声音是如何的急促啊!它的声音可以与蝉的清澈的鸣叫相抗衡,并且没有后者粗糙的声音。比较来说,蟋蟀的叫声要更好一些,这是因为它知道怎样调节它的曲调。蟋蟀的翼鞘向着两个不同的方向伸出,所以

15、非常开阔。这就形成了制音器,如果把它放低一点,那么就能改变其发出声音的强度。根据它们与蟋蟀柔软的身体接触程度的不同,可以让它一会儿能发出柔和的低声的吟唱,一会儿又发出极高亢的声调。1.这部分说明了蟋蟀鸣叫的哪两个特点是?分别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急促(列数字)、变调(作比较)2.蟋蟀的叫声好在哪儿? 既能发出柔和的低声又能发出高亢的声调(五)我在实验室的泥盆里,养了好几只狼蛛。从它们那里,我看到狼蛛猎食时的详细情形。这些做了我的俘虏的狼蛛的确很健壮。它的身体藏在洞里,脑袋探出洞口,玻璃般的眼睛向四周张望,腿缩在一起,做着准备跳跃的姿势,它就这样在阳光下静静地守候着,一两个小时,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16、。如果看到一只可作猎物的昆虫从旁边经过,它就会像箭一般地跳出来,狠狠地用它的毒牙咬猎物的头部,然后露出满意又快乐的神情,那些倒霉的蝗虫、蜻蜓和其他许多昆虫还没有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就做了它的盘中美餐。它拖着猎物很快地回到洞里,也许它觉得在自己家里用餐比较舒适吧。它的技巧以及敏捷的身手令人叹为观止。如果猎物离它不太远,它纵身一跃就可以扑到,很少有失手的时候。但如果猎物在很远的地方,它就会放弃,决不会特意跑出来穷追不舍。看来它不是一个A.(贪心大,老不满足)的家伙,不会落得一个“鸟为食亡”的下场。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狼蛛是很有耐性,也很有理性的。因为在洞里没有任何帮助它猎食的设备,它必须始终傻傻地守候

17、着。如果是没有恒心和耐心的虫子,一定不会这样B.(长久地坚持下去),肯定没多久就退回到洞里去睡大觉了。可狼蛛不是这种昆虫。它确信,猎物今天不来,明天一定会来;明天不来,将来也总有一天会来。在这块土地上,蝗虫、蜻蜓之类多得很,并且它们又总是那么不谨慎,总有机会刚好跳到狼蛛近旁。所以狼蛛只需等待,时候一到,它就立刻蹿上去捉住猎物,将其杀死,或是当场吃掉,或者拖回去以后吃。虽然狼蛛很多时候都是“等而无获”,但它的确不大会受到饥饿的威胁,因为它有一个能节制的胃。它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吃东西而不感到饥饿。比如我那实验室里的狼蛛,有时候我会连续一个星期忘了喂食,但它们看上去照样气色很好。在饿了很长一段时

18、间后,它们并不见得憔悴,只是变得极其贪婪,就像狼一样。在狼蛛还年幼的时候,它还没有一个藏身的洞,不能躲在洞里“守洞待虫”,不过它有另外一种觅食的方法。那时它也有一个灰色的身体,像别的大狼蛛一样,就是没有黑绒腰裙那个要到结婚年龄时才能拥有。它在草丛里徘徊着,这是真正的打猎。当小狼蛛看到一种它想吃的猎物,就冲过去蛮横地把它赶出巢,然后紧追不舍,那亡命者正预备起飞逃走,可是往往来不及了小狼蛛已经扑上去把它逮住了。我喜欢欣赏我那实验室里的小狼蛛捕捉苍蝇时那种敏捷的动作。苍蝇虽然常常歇在两寸高的草上,可是只要狼蛛猛然一跃,就能把它捉住。猫捉老鼠都没有那么敏捷。但是这只是狼蛛小时候的故事,因为它们身体比较

19、轻巧,行动不受任何限制,可以随心所欲。以后它们要带着卵跑,不能任意地东跳西蹿了。所以它们就先替自己挖个洞,整天在洞口守候着,这便是成年蜘蛛的猎食方式。1.根据意思,在选文第段的A、B两处填上词语。 2.指出第段中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3.第段中“不受任何限制”中的“任何”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4.结合选文,说说狼蛛的哪些特点“像狼一样”。 答案:1.A.贪得无厌B.持之以恒2.摹状貌。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狼蛛捕食时的动作特征。打比方。“黑绒腰裙”的说法,形象风趣,增加说明的趣味性。作比较。把狼蛛和猫相比较,突出强调了狼蛛捕食动作敏捷的特点。3.不能去掉。“任何”一词从范围上加以

20、限制,强调小狼蛛捕食的随心所欲,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科学性。4.捕食动作敏捷。对猎物蛮横凶狠。饥饿时极其贪婪。(六)普通的蝉喜欢在干的细枝上产卵。它选择最小的枝,像枯草或铅笔那样粗细,而且往往是向上翘起,差不多已经枯死的小枝。它找到适当的细树枝,就用胸部的尖利工具刺成一排小孔。这些小孔的形成,好像用针斜刺下去,把纤维撕裂,并微微挑起。如果它不受干扰,一根枯枝上常常刺出三四十个孔。卵就产在这些孔里。小孔成为狭窄的小径,一个个斜下去。一个小孔内约生十个卵,所以生卵总数约为三四百个。这是一个很好的昆虫家族。它之所以产这许多卵,是为了防御某种特别的危险。必须有大量的卵,遭到毁坏的时候才可能有幸存

21、者。我经过多次的观察,才知道这种危险是什么。危险来自一种极小的蚋,蝉和它比起来,简直成为庞大的怪物。蚋和蝉一样,也有穿刺工具,位于身体下面近中部处,伸出来和身体成直角。蝉卵刚产出,蚋立刻就想把它们毁掉。这真是蝉家族的大灾祸。大怪物只需一踏,就可轧扁它们,然而它们置身于大怪物之前却异常镇静,毫无顾忌,真令人惊讶。我曾见过三个蚋依次待在那里,准备掠夺一个倒霉的蝉。蝉刚把卵装满一个小孔,到稍高的地方另做新孔,蚋立刻来到这里。虽然蝉的爪可以够着它,蚋却很镇静,一点儿不害怕,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在蝉卵上刺一个孔,把自己的卵放进去。蝉飞去了,多数孔内已混进异类的卵,把蝉的卵毁坏。这种成熟很快的蚋的幼虫,在每

22、个小孔内有一个,以蝉卵为食,取代了蝉的家族。可怜做母亲的对此一无所知。它的大而锐利的眼睛并不是看不见这些可怕的敌人不怀好意地待在旁边。然而它仍然无动于衷,让自己牺牲。它要轧碎这些坏种子非常容易,不过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它的家族。我从放大镜里见过蝉卵的孵化。开始很像极小的鱼,眼睛大而黑,身体下面有一种鳍状物,由两个前腿联结而成。这种鳍有些运动力,能够帮助幼虫走出壳外,并且帮助它越过带有纤维的树枝这是比较困难的事情。鱼形幼虫一到孔外,皮即刻脱去。但脱下的皮自动形成一种线,幼虫靠它能够附着在树枝上。幼虫落地之前,就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绳端摇摆着。它的触须现在自由

23、了,左右挥动;腿可以伸缩;前面的爪能够张合自如。身体悬挂着,只要有一点儿微风就动摇不定。它在这里为将来的出世做准备。我看到的昆虫再没有比这个更奇妙的了。不久,它落到地上。这个像跳蚤一般大小的小动物在线上摇荡,以防在硬地上摔伤。身体在空气中渐渐变坚强了。它开始投入严肃的实际生活中了。这时,它面前危险重重。只要一点儿风就能把它吹到硬的岩石上,或车辙的污水中,或不毛的黄沙上,或坚韧得无法钻下去的黏土上。这个弱小的动物迫切需要隐蔽,所以必须立刻到地下寻觅藏身的地方。天冷了,迟缓就有死亡的危险。它不得不各处寻找软土。没有疑问,许多是在没有找到以前就死去了。最后,它找到适当的地点,用前足的钩扒掘地面。我从

24、放大镜中见它挥动“锄头”,将泥土掘出抛在地面。几分钟以后,一个土穴就挖成了。这小生物钻下去,隐藏了自己,此后就不再出现了。未长成的蝉的地下生活,至今还是个秘密。不过在它来到地面以前,地下生活所经过的时间我们是知道的,大概是四年。以后,在阳光中的歌唱只有五星期。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来之不易的刹那欢愉呢?1.选文最后一段,作者认为什么样的钹声也不能响亮到足以歌颂蝉那来之不易的刹那欢愉。结合所选文段,说说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25、。 2.理解文中两个画线句子的含义。(1)不过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它的家族。 (2)它开始投入严肃的实际生活中了。 3.“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1.蝉从产卵到成虫的过程很艰难;在这个过程中,它会遇到重重危险;经过四年地下苦工,最后才能换来短短一个月的阳光生活。2.(1)蝉不能改变自己产卵多的习性,面对外敌的侵入,无动于衷,牺牲自己的家族。一个“竟”字,表达了作者的不理解和对蝉的同情。(2)蝉卵落到地上之后,面临着诸如碰岩石、落污水、遇黄沙黏土、天冷和四年黑暗生活等方面的种种危险与困难。3.从结构上讲,这句话结束了从卵到幼虫的说明,收束全文。从作者的感受讲,这句话在概括蝉的一生的同时,表达了作者对蝉的生长过程及漫长而苦难的生存历程的感叹、同情和怜爱。4.准确性。语言准确,明晰,平实。生动性。语言生动活泼,形象风趣,饱含感情。通俗性。语言口语化。运用拟人等修辞手法。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语文中考 > 二轮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