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题组1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1汉初刘邦分封同姓九王后,全国54郡,中央直辖者不过15郡,诸侯王国就占近40郡;全国1 300余万人,中央政府控制编户97万,人口450余万。(数据采用自刘国石七国之乱、八王之乱、安史之乱之比较)这说明()A汉初实行分封制后人口增长迅速B王国势力庞大,已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C分封诸王使汉政权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D分封制的实施使汉政权扩充了疆域,州郡数大增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分析,汉初中央直辖的郡和人口远远少于各王国控制的郡和人口,地方王国对中央形成了挑战,这说明王国势力已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因此B项正确,C项错误。从材料中难以看出人口
2、和州郡数目的增长变化,A、D两项排除。2唐朝后期,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这种状况()A加强了君主专制 B加强了中央集权C削弱了中央集权 D完善了选官、用官制度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节度使控制着地方行政权、军权、财权,成为地方割据势力,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故本题选C。3“立行中书省十有一:曰岭北,曰辽阳,曰河南,曰陕西,曰四川,曰甘肃,曰云南,曰江浙,曰江西,曰湖广,曰征东,分镇藩服”材料所反映的制度创立于()A唐朝 B宋朝C元朝 D明朝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的“行中书省”判断这是元朝的行省制度。4宋太祖、宋太宗统治时期,“在中央政府的各个部门之间,宰相与副相之间
3、,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充分利用其相互间的牵制作用”下列能说明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相互牵制的史实是()A知州“三岁一易”B另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C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D公文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中“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充分利用其相互间的牵制作用”分析,所选答案要满足地方官员之间相互牵制这一要求,故D项符合题意。题组2皇权的不断加强5明初废丞相后,朱元璋平均每天要处理200多件奏章,即使他“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也无法把政事处理完毕。因此明成祖时设立()A尚书令 B枢密使C内阁 D军机处答案C解析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每天政务繁忙,便设立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明成
4、祖时正式设立内阁。6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丞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材料反映的本质是()A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机构B内阁大臣等同于丞相C内阁强化了君主专制D皇帝成为政府的真正领袖答案C解析材料“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可见其强调对君主专制的强化,故C项正确。7(2019枣庄高一检测)清代的军机处设在隆宗门内、乾清门西侧,严禁外人进入。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也须退出。这体现了该机构的什么特点()A机构简单 B处事机密C位高权重 D职能法定答案B解析材料“严禁外人进入”“连太监也须
5、退出”体现了军机处处事机密的特点,故答案为B项。8(2018衡阳八中高一期中检测)清末御史张端荫的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设立后,使清朝“不至有权臣”的主要原因是()A内阁与军机处相互制约B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C军机处官员多是平庸之辈D军机大臣奉公守法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大臣的职能只是上传下达,跪奏笔录,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所以“不至有权臣”,故B项正确;内阁不能制约军机处,故A项错误;C项与材料“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不符,故排除;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9汤其领在西汉郡
6、国并行论一文中指出,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后,国家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表明郡县制()A确保了皇权至上 B避免了地方割据C有利于中央集权 D建立了官僚政治答案C解析秦朝皇帝制度建立确立了皇权至上的原则,故A项错误;郡县制不能避免地方割据,故B项错误;郡县制的实行有利于中央直接管辖地方,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秦朝起官僚政治开始取代贵族政治,故D项错误。10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记载:“前汉最初大约70年的特点是帝国力量的巩固、行政的试验和制度的修改这些年巩固的主要成果可以从诸王国面积和力量的缩减以及同时期帝国沿黄淮流域的直接控制的扩大中看出。”下列与“主要成果
7、”直接相关的措施是()A“独尊儒术”思想的提出B“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C“推恩令”的实施D“盐铁官营”政策的实施答案C解析材料中“这些年巩固的主要成果可以从诸王国面积和力量的缩减以及同时期帝国沿黄淮流域的直接控制的扩大中看出”可得出其主要是强调汉初对地方控制的加强,“独尊儒术”是思想的控制,故A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是经济措施,故B项错误;汉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代表是通过“推恩令”等措施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正确;“盐铁官营”政策是经济政策,没有涉及对地方的控制,故D项错误。11元代在地方设行中书省,在划区时突破以山川地理自然环境划分疆界的故套,这时的区划“合河南河北为一
8、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这种区划规制的主要意图是()A防止地方据险割据 B整合资源发展经济C因俗而治加强管理 D完善基层行政组织答案A解析据材料“这时的区划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可以得出这种区划规制的主要意图是防止地方据险割据,故A项正确;整合资源发展经济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因俗而治加强管理也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任何基层行政组织的信息,故D项错误。12(2019杭州高一检测)明神宗万历年间张居正任内阁首辅大学士,明朝内阁的权力达到了顶点。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入阁
9、当值的官员始终官位较低B内阁首辅可以制约皇权C标志着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答案D解析明朝内阁入阁的官员初期官位较低,中后期官位较高,故A错误;内阁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故B项错误;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是在清朝,故C错误;明朝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故D正确。13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图一图二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B丞相制度被废除,皇权进一步强化C中央机构精简取得较大成就D六部的设置是明朝官制改革的重要成果答案B解析题干两幅图片最大的不同在于皇帝之下是否有丞相,故B符合题意;两幅图都没有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排除A。C、D本身说法错误,故排除
10、。14明朝废丞相设立内阁,清朝设置军机处。这两项史实体现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特征是()A皇权受到制约 B君主专制强化C世袭制度消亡 D地方权力削弱答案B解析明朝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清朝设置军机处,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从而使皇权达到了顶峰,故B项正确。15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A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C监察权力 D对农民的控制答案A解析从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的不断变更可以看出,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内部相权在不断削弱,皇权在不断加强,以军机处的设立为标志,皇权专制发展到顶峰。16政治制度是
11、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二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材料三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
12、件。中国论文网材料四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请回答:(1)材料一论述到的西周、秦朝和汉初的三项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3)据材料三,说明元朝行省制度为什么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4)政治制度“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但其“本原精神”“仍可不变”。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材料四中的“本原精神”是指什么?答案(1)制度: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制。(2)作用:利于维护国家稳定;任用有才之人管理百姓;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任意三点即可)(3)原因:行省权力大而不专;采取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4)精神: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