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诗三首 学案(含答案)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114946 上传时间:2020-01-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76.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7课 诗三首 学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7课 诗三首 学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7课 诗三首 学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7课 诗三首 学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7课 诗三首 学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7课诗三首学习目标1.积累本文重要的基础知识,背诵归园田居(其一)。2.体会三首诗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青青子衿()(2)呦呦()(3)三匝() (4)越陌度阡()(5)契阔谈() (6)飞猱()(7)勇剽() (8)豹螭()(9)虏骑() (10)羽檄()(11)羁鸟() (12)暧暧()(13)墟里烟() (14)桑树颠()(15)樊笼()答案(1)jn(2)yu(3)z(4)m qin(5)q yn(6)no(7)pio(8)ch(9)l j(10)x(11)j(12)i(13)x(14)din(15)fn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

2、对酒当歌:_(2)青青子衿:_(3)枉用相存:_(4)少无适俗韵:_(5)暧暧远人村:_(6)去日苦多:_答案(1)对。(2)衣领。(3)问候。(4)气韵,性情。(5)昏暗、模糊的样子。(6)逝去的日子。2写出下列通假字及意义(1)契阔谈,心念旧恩:_(2)山不厌高:_(3)扬声沙漠垂:_(4)狡捷过猴猿:_(5)鸡鸣桑树颠:_答案(1)通“宴”,宴饮。(2)通“餍”,满足。(3)通“陲”,边陲,边境地区。(4)通“矫”,矫健。(5)通“巅”,顶。3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1)复得返自然古义:_今义:自然界;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2)人生几何古义:_今义:几何学。(3)性命安可怀古义:_今义

3、:思念,怀念。(4)视死忽如归古义:_今义:忽而。(5)明明如月古义:_今义:副词,表示显然如此或确实(下文意思往往转折)。(6)依依墟里烟古义:_今义: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形容留恋,不忍分离。答案(1)田园生活或自然本性。(2)多少。(3)顾及,顾惜。(4)轻忽,不在意。(5)光明,明亮。(6)轻柔而缓慢地飘升的样子。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1)当(2)归(3)去(4)顾(5)适答案(1)对/“当以”在这里没有实际意义/处于某个地方或时候(2)归附/女子出嫁/返回/归附(3)离开/逝去的/除掉/距离(4)挂念/探望,拜访/回头看/难道(5)适应,迎合/到/女子出嫁/顺从,依照/适应5掌握

4、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写出其含义(1)月明星稀,乌鹊南飞:_(2)俯身散马蹄:_(3)守拙归园田:_(4)鼓瑟吹笙:_(5)去日苦多:_答案(1)名词作状语,向南方(2)使动用法,使破裂(3)形容词用作名词,愚拙的本性(4)名词用作动词,弹奏(5)形容词的为动用法,为痛苦6写出下面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答案用/“当以”在这里没有实际意义/来/为了7翻译下列文中的句子(1)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译文:_(2)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译文:_(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译文:_(4)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译文:_答案(1)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时刻不忘直到如今。(2)要像周公“一饭三吐哺”那样热

5、情、虚心、周到地对待贤才,以赢得天下人的衷心拥戴。(3)远处的村落依稀可见,村落上面轻柔地飘着炊烟。(4)长期被困在牢笼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三、名言警句1课文名句(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3)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4)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5)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6)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2课外名句曹操名句(1)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2)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

6、(3)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4)未闻无能之人,不斗之士,并受禄赏,而可以立功兴国者也。(5)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7)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一、作者简介(1)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建安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外建武功,内兴文学”,在北方形成了一个文学中心,习惯上称“建安文学”。其诗均为古题乐府,气韵沉雄,慷慨悲凉;其文亦清峻通脱。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上。代表作品有龟虽寿蒿里行步出夏门行。(2)曹植(1

7、92232),字子建,三国魏诗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是文学史上五言诗的奠基人,自如地运用乐府体裁,大大地开拓了五言诗的境界,宋人辑有曹子建集。(3)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治今江西九江)人。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毅然辞官归隐。陶渊明的创作包括诗歌和文章两大部分,而以后期的诗歌成就最高。陶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其中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代表作品有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饮酒五柳先生传。二、背景展

8、示(1)曹操平定北方割据势力后,在建安十三年回到邺都,立刻着手改革官制,自任丞相,将军政大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此时,孙权统一了江南,建立了东吴政权;刘备在荆州积蓄扩展力量,伺机行动。曹操深感以后的敌人更强更难对付,必须广招贤才,迅速壮大自己的力量,方有取胜的把握。南征的战事迫在眉睫,曹操的这种忧虑也日益加深。终于在一次宴会上,他用“短歌”的形式将自己的思虑公布于众。“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长歌”“短歌”是就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的。短歌行是曹操按旧题写的新辞,原作共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是曹操的传世名篇之一。(2)白马篇又名游侠篇,白马篇是乐府歌词,以开头二字命名。诗中塑造了一位武艺高强的少年

9、英雄形象,歌颂他“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精神。可以说,白马篇就是曹植的“心画心声”,寄托了诗人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憧憬。(3)归园田居(其一)选自陶渊明集。“园田”即“田园”,“归”“居”点明了事件及主旨。该诗语言朴素平淡,着重表现了诗人的超凡脱俗,希望挣脱名缰利锁,远离龌龊官场,回归清新自然的闲适之情。面对人生苦短,社会动荡,一代枭雄曹操极尽委婉恳求之至,渴求天下贤才;曹植笔下的少年英雄则身怀一腔忠勇报国之心、建功立业之志,令人钦佩;厌恶官场的陶渊明终得回归故里,归隐园田、采菊东篱,也活出了人生的“真意”。三首佳品,风格各异;细细品咏,余韵无穷1下面是短歌行(其一)内容结构思维导图

10、,读后回答图后问题。本诗抒发了诗人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请分别用一个动词(限一字)概括出诗人内心情感的变化,填入图中处。答案忧思迎盼2下面是白马篇内容结构思维导图,读后回答图后问题。这首诗从外在美和内在美两个方面塑造了少年英雄的形象,诗人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是什么?填入图中空缺处。答案歌颂为国献身、视死如归的高尚品质,寄托诗人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3下面是归园田居(其一)内容结构思维导图,读后回答图后问题。根据诗人回归田园后的所见、所闻、所感,概括其心理状态,并将概括出的词语填入图中空缺处,限四词。答案宁静淡泊闲适纯朴(一)阅读短歌行(其一),回答下列问题:1在短歌行(其一)里,诗

11、人运用了大量典故,其目的是什么?请举例加以说明。答:_答案在这首诗里,诗人运用了诗经管子史记中的典故,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慕。如“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一句,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中的一个典故。周公在历史上素有礼贤下士之令名,曾“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这里,诗人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附,更能突出地表现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2清人吴淇在读了曹操的短歌行(其一)后说:“盖一厢口中饮酒,一厢耳中听歌,一厢心中凭空作想,想出这曲曲折折,絮絮叨叨,若连贯,若不连贯,纯是一片怜才意思。”你是怎样理解这一评论的?答:_答案这首诗是曹操诗歌中

12、具有代表性的言志之作。全诗通过对时光易逝、贤才难得的再三咏叹,抒发了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表现出诗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全诗跌宕悠扬,吞吐隐约,曲折却很充分地表达了曹操复杂的思想情绪。(二)阅读白马篇,回答下列问题:3“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两句诗描写的是马,对表现“游侠儿”的形象有什么作用?答:_答案“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是说白色的战马,饰着金黄的笼头,直向西北飞驰而去。作为首句不写人而人却在其中。这里运用的是借代和烘托的手法,以马指代人,以马的雄骏烘托人的英武。白马,在古人眼里,除具有能征善战、堪负重任的品格外,还象征着坚定、忠诚、奉献、牺牲。“生乎乱,长乎军”的曹

13、植,“志欲自效于明时,立功于圣世”,以“白马”来指代他理想中的少年英雄,是再贴切不过的了。4白马篇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少年形象?答:_答案“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虽没有正面写少年的具体装束,但从“饰金羁”“连翩”等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衣着华美、英姿飒爽的少年。接下来写少年的骑射技术。“宿昔”二句写其拥有良弓与众多的楛矢。“控弦”四句从左右上下写少年精湛的骑射技术。“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以概括性的诗句写其赫赫战功。从“弃身锋刃端”至“视死忽如归”八句写少年的思想品质。描写少年的骑射技术也只用了八句,其他方面的描写都没有用这么多诗句,可见诗人十分重视少年英雄的思想基础。全诗正是从这四个方面塑造

14、出了一个英姿勃勃、武功精湛、战功显赫而又爱国赴难的少年英雄形象。(三)阅读归园田居(其一),回答下列问题:5“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中的“荫”“罗”二字,有人说用得很好,请说说好在何处。答:_答案“荫”,遮蔽;“罗”,排列,陈列。榆树和柳树遮蔽着后檐,桃树和李树排列在堂前。“荫”“罗”二字,不仅用字准确,而且运用比拟手法,化无情为有情,突出了家园的可爱可亲。6归园田居(其一)里描写的农村生活景象,实际上很普通、很常见,在诗人笔下为什么那么美?答:_答案诗人热爱农村生活、田园风光,尤其是在对官场生活有了深刻的反感、彻底逃离它之后,对于田园生活更加深了感情。从诗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诗人内心的闲适、

15、自在、喜悦。他把平常的农村景物饶有兴致地写入诗中,而这些景物一经入诗,便和他的感情相互交融,相互生发,构成一个完整的诗境。所以,我们读起来,也会觉得其中蕴含着盎然的诗意,普通的景物也具有了美感。尤其是“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两句,语调轻快活泼,“荫”“罗”的使用,更让人体会到,“榆柳”“桃李”几乎是含情的。陶渊明辞官归隐,有人说这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你有什么看法?答:_答案(观点一)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与当时社会的“学而优则仕”是格格不入的。从当时的社会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

16、叛,具有积极意义。(观点二)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则有其消极的一面。(观点三)陶渊明的思想儒、道兼有。儒家积极入世、大济苍生,曾为陶渊明的人生追求。而消极避世的道家思想在“误落尘网”十三年之后,“悟已往之不谏”,改“心为形役”为“形为心役”,找到真正的自我质性自然。这一儒道思想在现在看来并非完全是一种消极的思想。引他人之诗,抒我之情短歌行(其一)是一首风格独特的四言诗。它借用了汉乐府的曲调,运用了诗经的四言形式,而展示出的却是建安诗坛惯有的慷慨悲凉的格调。此诗引用,信手拈来,不见斧凿之迹,从而

17、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涵。“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诗句。为了进一步强化这一心志,接下来诗人再次借用诗经小雅鹿鸣开篇的四句诗:“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原诗以鹿鸣起兴,以瑟笙渲染气氛,展现出的是一派和乐融融的欢宴嘉宾的景象。而这样的景象也正是诗人心中所描画的图景。两处引用,形成比照,先表求贤不得的日夜思慕,后抒求贤既得的由衷欢欣,其思贤若渴的心迹,便也昭然于笔墨。技巧点拨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在恰当的时机引经据典,可以使文章变得生动灵气富有诗意。从内容上来说,引用经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运用诗词成句,二是运用历史事件、人物事迹或细节成句,三是综合运用人物

18、和表现该人物思想品质或性格特点的诗词成句。迁移运用请以“雨”为话题,写一段话,要引用经典,展现浓厚的文化氛围。100字左右。答:_答案(示例)雨是有灵性的,它似乎可以顺应人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雨同样是温柔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雨还是妖艳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每当寒暑易节,总感慨世间险恶,于是便更向往那“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一、课本素材点击素材陶渊明很喜欢喝酒,所以命令县公田都种秣谷,后来他的妻子固请种粳,才使一顷五十亩种秣,五十亩种粳。有一次,郡遣督邮至,县吏说他应该束带见督邮,陶渊明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于是他便辞官,写了

19、归去来兮辞这首名赋。从此以后,他过起了农夫的生活,有几次人家请他做官,他都拒绝了。他自己很穷,愿意和穷人一起过田园生活。有一次,他曾遣一个农家的孩子到他儿子的地方去,帮他们挑水取柴,他在给儿子的信里说:“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陶渊明也曾热衷于官场,想在仕途上一展自己的抱负。他也有自己的理想,但很快被现实打碎了,他才转而固守寒庐,寄意田园,恬静自然,看花开花落。陶渊明的生活很清逸,他对如同上古原始时代的那种人们自食其力、友好相处、没有种种现实中的纷扰、“怡然有余乐”的社会怀有极大憧憬,并努力追求实现。运用示例他像一泓清泉,静静地流淌在山林之间,清澈的泉水恰似他纯净的心灵。他像一袭微风,他的田园

20、诗,永远是那么清新脱俗,拂去尘埃世俗,所及之处,虽只有枝叶轻舞,殊不知唤醒的是久久沉睡的心灵。他像一朵淡菊,高傲地绽放在山间,散发出独特的幽香,哪怕一辈子无人知晓,也要远离市嚣,追寻恬淡闲适的生活。陶渊明是永远的白衣胜雪,衣袂飘飘,就像周敦颐笔下的莲花、郑燮笔下的青竹。他不在乎名利,而是用自己的笔描绘令人神往的桃花源来寄托自己的理想,写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千古佳句,抒写归隐生活的闲适。有时,我甚至觉得他就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他的文章,不加雕饰,没有精致的修辞、华美的辞藻,一如他的粗茶淡饭、粗布短衣。似无意为诗,却处处流露出对污浊世风的厌恶和对安贫乐道、归隐自然的生活的享受。

21、二、课外素材杨绛:不爱车马喧,只做一滴清水2016年5月25日,杨绛先生去世,享年105岁。生前,她曾说:“钟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1997年,爱女钱瑗去世。一年后,钱钟书临终,一眼未合好,杨绛在他耳边说:“你放心,有我呢。”杨绛内心之沉稳和强大,令人肃然起敬。“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近90岁时,她开始翻译斐多;92岁,其散文随笔我们仨出版,感动了无数人;93岁,她出版8卷本杨绛文集;96岁,她推出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被评论家称赞“96岁

22、的文字,竟具有初生婴儿的纯真和美丽”;103岁,她推出经典续篇洗澡之后。此外,她整理钱钟书留下的几麻袋手稿和中外文笔记,出版了20卷的钱钟书手稿集中文笔记。如此巨量工作,完成于女儿和丈夫离去后、她一个人生活的18年里!隐于喧嚣之外,她专心治学,几近“隐身”。90岁寿辰时,她就为逃避打扰,专门躲进清华大学招待所住了几日“避寿”。杨绛文集出版时,出版社准备大张旗鼓筹划其作品研讨会,杨绛风趣回绝道:“稿子交出去了,卖书就不是我该管的事了。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其实,她早就借翻译英国诗人兰德那首著名的诗,写下了自己无声的心语:“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

23、;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选材感言相比于浮躁功利的写作之风,杨绛“甘愿做一滴清水”。她的作品清新自然,她本人也朴实无华、与世无争。不爱车马喧,她说她“甘当一个零”,正是这种谦逊的心态,让她静守家园、静坐书斋,笔耕不辍,“打扫现场”,尽她应尽的责任。她是这个喧嚣时代的温润的慰藉。陶渊明的寂寞作为晋大司马陶侃之后的陶渊明,步入仕途、承续家风乃是社会的通常要求,他却从繁华的官场抽身而退,谁能理解他的寂寞?且让我们想象一下陶夫子归家时的情景。宽袍大袖,迎着清爽的河风,立于船头的陶公,在这样的晨光熹微中,奔向温馨的家居。他的神态是那样的幸福、轻松、安详、超脱,这时的他实实在在像一

24、只“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小鸟呢!将自我放逐,陶渊明走得这样的彻底,没有一点藕断丝连。是什么使得他意志如此坚决,再也不愿将自己置身官场?从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表白,以及“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倾诉,可以感受到他的孤洁高傲的人格理想与污浊昏朽的社会现实的背道而驰。正是拥有了丑恶官场的历练,在感到深深的厌倦之后,才有毅然背弃的举动。“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这是一个天性热爱自然,不喜逢迎的人,置身名利场,无异于笼中之鸟,有何快意可言?“世与我而相违”,“门虽设而常关”,

25、从寂静的树木草丛中,从袒露的石头泥土中,从悠悠的空气和风中,从“农人”“亲戚”的“情话”中,陶渊明真正领受到了生命恢复本性的快乐和幸福。弃绝浮华,返璞归真,在寂寞之中安放疲累的灵魂,陶渊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人说陶夫子是以虚张的诗意消解田园的艰辛,以蒙眬的醉眼忽略生活的重荷,或曰他在狭小的天地中与世无争,放弃自身的责任,泯灭生命的意志。我却要说,乱世中,当我们见多了沽名钓誉、贪饵吞钩、奴颜婢膝、背信弃义等卑劣无耻的行径之后,他这样安守寂寞,独善其身,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他并非对稼穑之艰、耕作之苦视而不见,从他归隐到去世,经历了丧妹、火灾、荒年等一系列打击,甚至以乞讨度日,他却仍然无怨无悔,“

26、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萧统语),执着地坚守着他的精神家园,将种豆、采菊、饮酒、读书、睡眠、行路、乞食等日常生活和草木、飞鸟、片云、鸡鸣、狗吠等日常景物诗化,甚至于将死亡也诗化,“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有什么能够和这诗化的人生相比呢?读后启悟陶渊明是寂寞的,这寂寞就在一个“真”字,真性情,真言语,真行为。要做到这一个“真”字,还真需要一番勇气和智慧。在矢志不移和随波逐流之间,在现实利益和神圣价值发生冲突时,选择的天平最终将偏向哪一端?这是一个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的问题。“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人生是短暂的,人生需要旷达。现代人,守住内心的寂寞,

27、别让心灵蒙尘,因为寂寞是一种美丽,寂寞使人诗意地栖居!1名句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后汉书第五伦传译文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教导百姓,百姓就接受你的教化;若只流于言论,说一套做一套,百姓就不接受你的教化,反而会生出是非。感悟该名句是东汉名臣第五伦给汉章帝所上奏章中的两句话。当时,王公外戚骄奢淫逸,不守法度,第五伦以此立论,希望章帝革除弊政。该名句论述了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它强调教育要从自身的德化与自身的行动做起,并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不同的做法所得到的迥然相异的社会效果,使道理一目了然。2名句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冯异传译文早晨受到损失,傍晚挽救回来。感悟此句是千年流传的民间俗谚,具有明显的劝导意味。它劝导人们正视变故,正视损失,以积极的态度,从眼下做起,来弥补失误,不能因过失而失去心态平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版 > 必修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