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原毁》同步练习(含答案)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114239 上传时间:2019-12-3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9.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课 原毁》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1课 原毁》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1课 原毁》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1课 原毁》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1课原毁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故人乐为善B即其新,不究其旧C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D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答案D解析A项形容词用作名词,好事。B项形容词用作名词,目前的良好表现。C项形容词用作动词,擅长。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责己也重以周周:周密、全面B就其如舜者 就:趋向,靠近C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善:擅长D一善易修也修:做到答案C解析形容词用作名词,好事。3对下列各句中“乃”字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良久乃已圣主乃吾辈所共事之主家祭无忘告乃翁A/ B/C/ D/答

2、案A解析表转折,却;表转折,却;副词,才;表判断,是;代词,你的。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A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B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C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D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答案D解析A项古义:尽管如此。今义:连词,表转折。B项古义:“故”,所以;“事”,事情。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C项古义:多技能的人。今义:戏曲、曲艺、杂技、影视等演员,某些手工艺工人。5下列各句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责于己曰B其为人也,仁义人也C尝试语于众曰D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答案B解析B项是判断句,其他三项是状语后置句。二、名句默写6补

3、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彼,人也;_,_。_,而我乃不能是!(2)是故事修而谤兴,_。答案(1)予人也彼能是(2)德高而毁来三、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虽然,为是

4、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众人:群众,大家B吾未见其尊己也尊:尊重C怠者不能修修

5、:修养品性D将有作于上者作:作为答案A解析众人:一般人,普通人。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B.C.D.答案B解析B项代词,“的人”。A项连词,和/名词,党羽、朋友。C项代词,如此、这样/形容词词尾,“的样子”。D项介词,在/介词,对。9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证明“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的一组是()举其一,不计其十以圣人望于人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强者必怒于言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懦者必怒于色矣ABC D答案D解析都是以作者自身的经历为例证,得出“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的结论。是今之君子责人的态度。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6、)A作者认为现在的君子不像古时候的君子那样,他要求别人全面,要求自己却很少。B作者认为,身居高位而将要有所作为的人,如果得到他所说的这些道理而牢牢记住它,国家就一定可以治理好了。C“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一句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毁”的根源在于“怠”与“忌”,众人对“良士”“非良士”的态度,又反映了当时的世风,证明了当时毁风猖獗。D作为古之君子的对立面,今之君子由于采取了责人待己的错误做法,所以于人于己都不利。答案B解析应是“国家差不多就可以治理好了”。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译文:_(2)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

7、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译文:_答案(1)现在的君子却不是这样,他要求别人很周全,要求自己却很低。(2)尽管如此,这样做的人有他的思想根源,那就是怠惰和忌妒。懒惰的人不能修养品性,而忌妒别人的人害怕别人修养品性。四、延伸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讳辩韩愈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蓲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

8、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曾参之父名皙,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唯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

9、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者宫妾,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耶?1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劝之举者为非劝:劝说B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唱:应和C作法制以教天下者法制:礼法制度D乃不敢言谕及机乃:竟然答案A解析这里的“劝”是“劝勉、鼓励、勉励”的意思;如果解释为“劝说”,则不能与“反对(参加科考)”构成对称关系。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于科举考试中“进士”的“进”与李贺父亲的名字“晋肃”的“晋

10、”读音相同,所以在当时就李贺是否应该避父名之讳而放弃科举考试出现了两种看法,作者针对不赞成李贺参加科考的议论,提出了尽孝道重在看行动而不在避讳与否的主张。B在这篇议论文中,作者引用了与皇甫湜的一句简单对话,从这句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韩愈在自己的思想认识上,对做人的是非是丝毫不苟且的。C韩愈的议论文素来被人们认为具有雄辩的特点,其实这篇文章也体现出了这一特点。在行文过程中,作者首先提出了“二名不偏讳”的理论依据,然后用比较丰富的事实进行论证,这就使文章很具说服力。再加上文章层层设问,一波三折,语言辛辣,说理痛快,使读者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雄辩的力量。D作者在本文中的说理是从正反两个方面展开的,作者

11、认为,对于长辈的尊重应该体现在实际行动中,周公、孔子以及曾参就是学习的榜样。至于那种重视礼仪、重视避讳的做法则是不可取的,因为这种做法是宦官、宫女们所重视的。答案D解析第一,文章中并没有反对重视礼仪的语言,作者所反对的避讳也是有条件的,如“二名不偏讳”;第二,“重视礼仪、重视避讳的做法则是不可取的”和“因为这种做法是宦官、宫女们所重视的”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1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译文:_(2)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耶?译文:_ 答案(1)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李贺还是以不参加进士考试为好,勉励他去考的人是不对的

12、。(2)那么岂非宦官、宫女对亲人的孝顺,比周公、孔子、曾参还要好吗?15文章是从哪些方面表明韩愈“尽孝重在行动”这一主张的?(用原文回答)答:_答案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参考译文我给李贺写了一封信,勉励他去考进士。李贺应进士试很引人注目,同李贺争名的人出来诋毁他,说:“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李贺还是以不参加进士考试为好,勉励他去考的人是不对的。”听到这种议论的人不加分辨,纷纷附和,众口一声。皇甫湜说:“如果不辩明这件事,您和李贺都会因此获罪。”我回答说:“是的。”律文说:“凡双名不专讳一个字。”解释者

13、说:“(孔子的母亲名征在,)孔子在说征的时候不说在,说在的时候不说征。”律文又说:“不讳声音相近的字。”解释者说:“譬如禹之与雨、丘之与蓲之类就是。现在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李贺去考进士,是违背了二名律呢,还是违背了嫌名律呢?父名晋肃,儿子不可以考进士,那么倘若父亲名仁,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试问避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制定礼法制度来教化天下的,不是周公、孔子么?而周公作诗不避讳,孔子不避母亲双名中的单独一字,春秋中对人名相近不避讳的事例,也没有加以讽刺。周康王钊的孙子,谥号是昭王。曾参的父亲名皙,曾子不避“昔”字。周朝时有一个人叫骐期,汉朝时有一个人叫杜度,像这样的名字让他们的儿子如何避讳呢

14、?难道为了要避父名的近音字,就连他们的姓也避了吗?还是就不避近音字了呢?汉代讳武帝名彻,遇到“彻”字就改为“通”字,但没有听说又讳车辙的“辙”字为别的什么字。讳吕后名雉,遇到“雉”字就改称“野鸡”,但没有听说又讳治天下的“治”字为别的什么字。现在臣僚上送奏章、皇帝下达诏旨,也没听说要避浒、势、秉、机这些字。只有宦官和宫女,才不敢说谕和机这些字,以为这样是犯忌的。士大夫的言论行动,究竟应该依照什么法度呢?总之,无论是考据经典、质正律文还是查核国家典章,李贺的参加进士考试,到底是可以还是不可以呢?大凡服侍父母能像曾参那样,可以免遭非议了;做人能像周公、孔子那样,也可以达到顶点了。而现在的读书人,不努力学曾参、周公、孔子的行事,却要在讳亲人的名字上,去超越曾参、周公、孔子,真是太糊涂了!周公、孔子、曾参毕竟是无法超过的,超越了周公、孔子、曾参,而去向宦官、宫女看齐,那么岂非宦官、宫女对亲人的孝顺,比周公、孔子、曾参还要好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苏教版 >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