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课 泷冈阡表 学案(含答案)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114202 上传时间:2019-12-3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6.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32课 泷冈阡表 学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32课 泷冈阡表 学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2课 泷冈阡表 学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32课 泷冈阡表 学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32课泷冈阡表1赠封按照宋史职官志关于“赠官”的规定,子孙显贵,其已亡故的父祖可以有赠封赐爵的荣耀,所追封的世数(自一代至三代)和所赠官阶高低均视子孙的官位而定。本文是一篇碑文,文章首段的“待”,就是指待自己显贵,光宗耀祖,然后上阡表,以告慰于先灵的意思。2为官清廉“七贤图”欧阳修之父欧阳观为官不但勤政敬业,而且十分清廉,待人豁达大度,喜欢匡贫济困,又热情好客,常常不顾家庭困难,备酒置菜,招待四方宾客。判官、推官的俸禄本来不多,他又往往不让手头有多余的钱财。他常说:“不要让钱财拖累我们。”在绵州任职三年,同僚们争相采购蜀地特产,欧阳观却什么也没有购置,全部俸禄用于养家待客。任满离开四川时,他

2、只购买了一匹蜀绢,请人画成六幅“七贤图”。这是三年蜀地为官的唯一纪念物品。阡,墓道。阡表,即墓表、墓碑,是一种记叙死者事迹并表扬其功德的传记性文体。欧阳修在其父下葬六十年后所写的泷冈阡表,是精心创制的一篇力作。全文平易质朴,情真意切,如话家常,一扫华靡文辞、谀墓之气,使之成为碑墓文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代表作品,与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袁枚的祭妹文一起被称为“千古至文”。由于欧阳修的父亲故世时,作者年方四岁,难以知悉亡父的行状,这不能不给他带来撰述上的困难。本文最大的特点之一,即是作者采取避实就虚、以虚求实、以虚衬实的方法,在文章中巧妙地穿插了其母太夫人的言语,以她口为己口,从背面和侧面落笔行文。

3、一方面以此为依据,追念表彰其亡父的仁心惠政;另一方面,在表其父阡的同时,也借以颂扬其母德母节,使一位贤妻良母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凸现在读者眼前。父因母显,母受父成。文章构思高明的地方,即在于一碑双表,二水分流;明暗交叉,互衬互托。而其舒徐有致、简易平实的文风,其谦恭和平、实事求是的态度,更使一切浮华失实的谀墓文字黯然失色。1读准字音(1)阡(qin)(2)垄(ln)(3)矧(shn)(4)戌(x)(5)褒(bo)(6)俾(b)(7)翊(y)(8)间(9)鲜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能够(2)吾何恃而能自守邪:依靠、凭借(3)不及事吾姑:古指丈夫的母亲,即婆婆(4)知不求而

4、死者有恨:怨恨,遗憾(5)其居于家无所矜饰:夸张粉饰3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思(1)其(2)之(3)而(4)然(5)表(6)志4说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1)吾虽不及事姑古义:婆婆。今义:姑母;丈夫的姐妹;姑且,暂且。(2)屡废而叹古义:停止。今义:不再使用,不再继续;荒芜,衰败;没有用的或失去了原来的作用的;肢体伤残。(3)吾之始归也古义:女子出嫁。今义:回。(4)庇赖其子孙古义:利。今义:依赖。(5)回顾乳者剑汝而立于旁古义:回头看。今义:多含抽象义,如“回顾过去”。5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1)必加宠锡:同“赐”,赐赠(2)真发于中者:同“衷”,内心6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

5、活用类型,并解释其义(1)尝夜烛治官书: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烛,名词用作动词,点烛火(2)故能详也:形容词用作动词,详细地说出(3)先公少孤力学:名词作状语,用力(4)而幸全大节不辱其先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辱7说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1)此汝父之志也:判断句,“也”表判断语气(2)其后修贬夷陵:被动句,“贬”,被贬(3)是足以表见于后世: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是足以于后世表见”8翻译下列句子(1)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译文:_(2)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译文:_(3)俭薄所以居患难也。译文:_(4)汝家故贫贱,吾处之有素矣。译文:_(5)俾知夫小子修之德

6、薄能鲜,遭世窃位,而幸全大节不辱其先者。译文:_答案(1)(她)靠自己的力量操持生活,养育我教育我,使我长大成人。(要点:长,养育;俾,使。)(2)总为判死刑的人寻求活路,还往往会因失误而错杀,何况世上有些人常常要把犯人置于死地呢。(要点:语意正确通顺。)(3)节约俭朴是为了能在患难中过日子。(要点:所以,用来的。)(4)你们家本来就很贫贱,我在这样的境遇中生活已经养成习惯。(要点:故,本来;素,平素,此有“习以为常”的意思。)(5)使(人们)知道小子欧阳修虽然德行浅薄、能力很差,遇上好的时代而身居高位,却幸而保全大节没有给他的祖先带来耻辱,这是有来由的。(要点:窃位,谦辞;辱,使动用法。)1

7、文章开头就交代父亲安葬六十年后才写下这篇阡表是因为“有待”。说说这两个字的具体内涵,并简要分析它在文中的作用。答:_答案这里的“有待”,指待己显贵,光宗耀祖。它在文中起统领全篇的作用,是文眼所在。2父亲故世时,作者年方四岁,难以知悉其生平行事,作者采取了什么方法来展示亡父的美德?主要有哪些美德?答:_答案作者巧妙地避实就虚、以虚求实,借用母亲缅怀往事、督训儿女的一番话语,生动地展示了亡父在三个方面的美德。一是居官至“廉”,父亲生前清廉自守,俸禄虽少,却乐于施舍,喜待宾客,以致死后家中“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平生又不以钱财为怀,说:“毋以是为我累。”不让钱财成为自身的累赘,表现了封建士大夫中难

8、能可贵的道德水准与精神境界。二是奉亲至“孝”,着重描写父亲的两种“涕泣”。一种是逢年过节祭祀时,父亲总要“涕泣”说:“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另一种是家中偶尔进用美酒佳肴,又必“涕泣”说:“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懊恨之声,哀思之态,如闻如见,感人肺腑,昭示出一片孝养之心。三是为政至“仁”,突出描写了父亲谨慎处理刑狱的两次“叹”声。第一声“叹”,表现他努力替死刑犯寻求活路而找不到时的沉痛心情。第二声“叹”则记叙父亲对儿辈后人的遗训与教诲,谆谆之言,情挚意切。显现出父亲公正廉明、宽厚仁爱的品性。3作者认为自己能够“幸全大节不辱其先者”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课文具体分析。答:_答案在作者看来,这

9、完全有赖于父亲的盛德遗训和母亲的谆谆教诲。首先,作者在第2、3段详叙自己四岁而孤,是母亲于家境贫穷中抚育自己长大成人,是母亲时时将父亲为官、处事、养亲的种种做法向“我”灌输,并教育“我”居家要节俭、为人要厚道、养亲要孝顺。正是父母的养育和教诲才让“德薄能鲜”的“我”“遭世窃位”,也使父祖得受“赠封”。其次作者在第5段还以“为善无不报,而迟速有时,此理之常也”,从道理方面加以论证。这在当时,无疑是很得体的话,毫无自矜自夸之意,一片归美先德之心。虽然在今天看来,这种因果报应观念有一定的局限性。阡表类文章的一般格式是怎样的?本文在选材构思和表现上有何特色?试作具体分析。答:_答案阡表,即墓表、碑文,

10、广义上又可归为传记类,旨在记载人物的“学行德履”,一般按人物生卒年月、主要履历及其功德进行写作。但本文没有按部就班,平铺直叙。在构思上,作者不是实陈父亲崇公之事,而是通过母亲直接叙述。一方面以此为依据,追念和表彰其父的仁心惠政;另一方面,在表父阡的同时,颂扬其母亲的贤惠德性和节操;同时,又弥补了自己对父亲没有直接的了解的不足。这样的写法极为自然得体,毫不做作。因为父亲亡故时,欧阳修才四岁,无法知悉亡父的生平行状,这样写,正是避实就虚、以虚求实、以虚衬实。真可谓一碑双表,明暗交叉,互衬互托,精心选材,构思独特。在表现上,作者善于运用白描和细节描写描写人物的语言、神态,真切感人。如写其父“尝夜烛治

11、官书,屡废而叹”一节,采用白描,绘声绘色,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其父忧国忧民、忠心尽职的形象,如在眼前。作者还善用极俭省的笔墨,将人物富有特征的细节,悉心描绘:“回顾乳者剑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回顾”“指而叹”的细节描写,将其父对现实不满却又无能为力,死之将至却不及见子成才,只能寄希望于嗷嗷待哺的幼子的复杂心情描写得逼真传神。真是字字悲怆,句句传情。又如在其父亡之后,太夫人在“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的窘迫困境中能够持节“自守”,在作者被贬夷陵后,仍“言笑自若”,安然处之,还劝慰儿子“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

12、,汝能安之,吾亦安矣”。短短篇幅中,作者将人物刻画得如此真切细腻而又感人,非文章大家不能也。不求答案的叩问陈益时光漫漫似水。至今回想起来,只读过三年小学的母亲并没有给我留下金钱和尊荣,甚至从没说过一个“爱”字,但我始终感受着。这令我明白,做永远比说重要。最难忘的情景,是一灯如豆的夜晚,她在缝纫机旁默默劳作,而我们在饭桌上写着作业。忽然发觉空气中有焦臭味,原来是灯火燎到了我的头发。偶尔,母亲也会抱怨,也会唠叨,可是手脚从来也不肯停歇。她始终是温厚而乐观的。到了晚年,右脚的脚弓蜷曲变形,乃至神经性瘫痪,只得躺在床上,与“尿不湿”为伴,她不过为再也无法干活而沮丧。或许,这么多年来我以六根清净的心态在

13、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继承了她的秉性吧?我为母亲做过一件事,写了一篇散文十八双鞋。自幼,我们兄妹四人就习惯于穿母亲做的布鞋。千针百纳的布鞋,凝聚着少年时代温馨而艰涩的记忆,历久弥新。散文是由此引发的岁月与亲情的写实,没有一点儿虚构。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翻译家中由美子到中国,为了翻译十八双鞋,特意从上海去往锦溪古镇访问母亲。分手时,她向母亲讨了一只买菜用的竹篮带回日本。她在信中对我说,你有一个可敬的母亲,这是你的幸福。这没有故意夸赞的成分。母亲是平凡的、朴素的,甚而因过度劳累而病残,却让每一个认识她的人敬重。印象中,她右边乳房明显下垂,颇不对称。这是哺育四个孩子的结果。自小我的耳畔总有她脚

14、踩缝纫机,为我们缝缀衣服的声音。然而命运弄人,多年来,我偏偏不能给脚弓畸形的母亲买到一双合适的鞋,令人无法言说的疼痛平心而论,我们并非上一辈人的复制,没必要,也没可能。时代给了我们不同的人生岁月。若干年以后,我也会像母亲一样走完最后一步,消逝得无影无踪。我想得最多的,是如何把每一天作为最后一天,珍惜它,不浪费,度过余生。我不再有挥霍的资本。远离那些虚名假誉,似是而非,妄想攫取,烦嚣纷扰,让自己脱离桎梏,真正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也许还能做点事,对社会有用。过分地强调自我,仿佛是给自己设置了一具牢笼,人的一生都可能局促在这难以突破的牢笼里。理智扰乱天真无邪的快乐,让人陷入无边的忧虑,最终却告诉我们

15、行为的指归。正是在精神与肉体的冲突间,我们品尝到了忧虑与痛苦的真实内涵。可惜,往往很晚才懂。当年,子贡对孔子诉苦说,自己一直在如此艰辛地奋斗,感到太累了,心里实在是畏难和厌倦,很想歇下来干一些不太累的事情。一贯主张安贫乐道和没有远虑必有近忧的孔子耐心地回答道,作为君子要尽一切义务,即使是厌倦了,也要勉而为之。只有当像山峰一样、像大鼎一样的坟墓与自己相伴时,君子才可以享受安息。这就是“大哉死乎,君子息焉”。死亡,是人生的终点。走向那一站无非两种方式:快快乐乐地踱步,充满忧虑地攀缘。结局也只有两种:有的人活着仿佛死了,有的人死了依然活着。是不是因为谁也不知道何时到达终点,所以我们永远会在两者之间徘徊呢?我的叩问没有答案。不必求答案。(选自散文 2013年第9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苏教版 >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