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九 传 状,【专题解说】 人物传记类文章体式比较丰富,按照古代文体分类,包括传、行状、碑志等体裁。“传”肇始于司马迁史记中的史传。“状”即“行状”,原是在请人撰写墓志铭或上报史馆时提供的逝者生平资料,后来也演变为传记的一种,而记录人物逸事逸闻的则称为“逸事状”。唐宋八大家对传记创作的贡献在于,他们将笔触伸向了社会各阶层人物,即使是隐士、商人、种树人、泥瓦匠这类名不见经传的人物事迹,也依赖八大家所写的传记得以流传。这些传状继承了史记所开创的传记文学传统,通过生动的细节来反映传主的个性和精神风貌,成为刻画人物的散文名篇。,专题导航,【学法指导】 1.了解传状的内容、特点,明白该文体的特征。 2
2、.掌握本专题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熟悉文章中涉及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文言现象,训练并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感受传状中精彩的细节描写,学习古人的叙述能力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第26课 圬者王承福传,自学 预习区,互动 探究区,内容索引,拓展 提升区,自学 预习区,文史知识,1.三教九流 所谓“三教九流”,是指旧中国对人的地位和职业划分的等级。根据相关资料解释,“三教”指儒教、道教和佛教。北史周高祖记载:周武帝建德二年“十二月癸巳,集群官及沙门道士等,帝升高座,辨释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为后”。“九流”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
3、家、农家。九流按传统分法又可分为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上九流:一流佛祖二流天,三流皇上四流官,五流阁老六宰相,七进(进士)八举(举人)九解元。中九流:一流秀才二流医,三流丹青(画家)四流皮(皮影),五流弹唱六流金(卜卦算命),七僧八道九棋琴。下九流:一流高台二流吹,三流马戏四流推,五流池子六搓背,七修八配九娼妓。,2.泥水匠 建筑工人,在旧社会被称作泥水匠,略带轻蔑;另有一个书面称号,叫圬者,说白了,就是干脏活的,同样不好听。在封建时代,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念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泥水匠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社会地位低下,被人瞧不起。他们的生平事迹几乎从不载入史册,也很少有人替他们树碑立传。
4、然而,也有例外,唐代著名的大文豪韩愈就替一名叫王承福的泥水匠正儿八经写过一篇传记,使得一千多年之后,人们通过这篇八百多字的简要传记,能了解到一名唐代建筑工人的精辟言论和高尚情操。,“传”是记述某人言行的文体,本文重在记言,为一位操“贱业”的泥水匠立传。 写作本文时,作者大约三十三四岁,虽中了进士,却求仕无门,经举荐才做了节度使的幕僚,正处于艰苦挣扎、力图摆脱厄途的境况。本文借王承福这个人物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希冀君王治理百姓使其得以生存,官吏秉承君主旨意教化人民,百姓安分守己、自食其力。 君子贤明治世,官吏廉洁奉公,人民安分守己、自食其力,“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这是韩愈的政治理想。为此,
5、他把批判的锋芒对准类型不同的尸位素餐者,警告他们“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题目解说,韩愈笔下的王承福,正是他心目中理想的平民形象。韩愈从孟子而主张“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王承福“特择其易为而无愧者取焉”,甘当圬者,自食其力,“不敢一日舍镘以嬉”,毫无怨言,知足常乐。,基础梳理,1.读准字音 (1)圬者( ) (2)镘( ) (3)飨( ),(4)舍,舍于市之主人( ) 舍得( ),(5)强,心难强( ) 强大( ) 倔强( ),w,mn,xin,sh,sh,qin,qin,jin,2.解释下列句中加颜色字的意思 (1)舍于市之主人,而归其屋食之当焉:_ (2)视
6、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_ (3)若布与帛,必蚕绩而后成者也:_ (4)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_,相当(的食宿费用),工钱,将麻析成丝状再搓捻成线。这里泛指纺织,尽,(5)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_ (6)非强心以智而不足,不择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邪:_ (7)将富贵难守,薄功而厚飨之者邪:_ (8)抑丰悴有时,一去一来而不可常者邪:_,治理,避唐高宗李治的讳,莽撞,轻率,或许是,衰弱不振,(1)而,3.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思,听其言,约而尽:_ 粟,稼而生者也:_ 食焉而怠其事:_ 夫力易强而有功也:_ 故余为之传而自鉴焉:_,又,表并列关系,然后,表顺承关系,却,表转折关系,而且,
7、表递进关系,来,表目的,(2)焉,若器皿焉:_ 食焉而怠其事:_ 吾特择其易为而无愧者取焉:_,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语气助词,不译,代词,相当于“之”,(3)生,粟,稼而生者也:_ 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_ 以济其生之欲:_,生长,生产,生活,(4)邪,其学杨朱之道者邪:_ 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_,语气词,吗,奸邪,(5)舍,舍于市之主人:_ 故吾不敢一日舍镘以嬉:_,住宿,放下,4.说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 (1)其他所以养生之具 古义:_ 今义:_ (2)其他所以养生之具 古义:_ 今义:_,用来的。,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维持生活。,保养身体。,(3)愈始闻而惑之,又从而思之 古
8、义:_ 今义:_,根据来。,因此就。,5.说出下列句中加颜色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其义 (1)手镘衣食:_ (2)舍于市之主人:_ (3)必蚕绩而后成者也:_ (4)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_ (5)乐富贵而悲贫贱:_ (6)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_,名词用作动词,用镘具干活,名词用作动词,住宿,名词用作动词,养蚕,使动用法,使有好处,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乐,以为乐;悲,以为悲,使动用法,使丢失,6.说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 (1)用力者使于人:_ (2)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_ (3)谓其自为也过多:_,被动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自”作“为”的宾语,7.翻译下列句子 (1)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
9、强而有智也。 译文:_ _,劳力的事勉力去做容易有功效,劳心的事不易勉力而体现出智慧。(要点:强,勉力。),(2)吾特择其易为而无愧者取焉。 译文:_ _,我特地挑选那种容易做而又问心无愧的职业以取得报酬。(要点:特,特地。),(3)虽然,其贤于世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以济其生之欲,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其亦远矣! 译文:_ _,尽管如此,他比社会上那些患得患失,为了满足个人生活的欲望,贪婪奸邪而不遵循正道,以致获得杀身之祸的人,真是高明得多了!(要点:患不得之而患失之,患得患失;其亦远矣,其,副词,表推测语气。),互动 探究区,结构图引,圬者王 承福传,一、叙述王承福的出身和经历 二、写王承
10、福以圬为业的原因 三、写王承福不愿畜养妻子的缘故 四、写作者对王承福的评价,揭示主旨,社会分工不同 勉力其事,自己“功小” 只能“劳力” 而不能“劳心”,1.第2段“虽劳无愧,吾心安焉”是针对什么而言的?王承福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无愧”“心安”?,答案,研读探讨,答案 (1)针对弃置“官勋”归而业圬而言。 (2)选择了泥水匠的职业后,王承福:勉力从事不敢一日舍镘以嬉;自食其力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兼济困厄有余,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3)原因: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吾特择其易为而无愧者取焉。,答案,2.王承福择业基于力所能及,
11、故而“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在人生选择上还有哪些作为使得他“无愧”“心安”?,答案 自业自食,不蓄养妻子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答案,3.“吾之心悯焉,是故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现实中又有哪些可“悯”之事,促使王承福作出了业圬的人生选择?,答案 可“悯”之事有:(1)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 (2)强心以智而不足,不择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 (3)多行可愧,知其不可而强为之者; (4)富贵难守,薄功而厚飨之者; (5)丰悴有时,一去一来而不可常者。,答案,4.作者对王承福的哪些方面是高度肯定的?对他的哪些做法又提出了批评?这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政治思想和人生哲学?,答案 作
12、者肯定了王承福选择力所能及的工作,忠于职守、自食其力、知足常乐的行为,但又批评他“不肯一动其心以畜其妻子”,“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的杨朱思想。这表现了作者希望君王、大臣和百姓人人各尽其职、自食其力、安分守己的政治思想和积极追求有为的人生哲学。,品读赏析,第4段作者发表了自己的感怀,在结构思路上有什么特色?,答案,答案 尺水兴波,虽然篇幅不长,但写得曲折有致。先是“感”,然后是“思”,先肯定其为“贤者”独善其身,然后又是“讥”,借此生发议论,对杨朱之道稍带一枪,又用“虽然”一转,通过和“世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等对比,高度肯定王承福的人生观念。最后交代为其作传的原因是因为他的话“可以警余
13、”,具有“自鉴”的价值,从而完成了借他人之口,传自家心声,训世导世的写作目的。,拓展 提升区,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 对于中国的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恐怕是最熟悉,也是引用起来最多的。这句话在孟子那里本来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当然,意思差不多。然而,后来的人在引用的时候常常调换了次序,变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个意思是不是一样呢? 我曾经常常自以为是时刻准备“达则兼济天下”的人,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之所以兼济天下的理想没有实现,惟一欠缺的就是没有“达”;也就是没有那个位置,缺少时运而已,天不降大任于我,无可奈
14、何。,迁移“悦”读,最近这几年有一点醒悟。人生之所谓的穷,并非仅仅是外部环境之穷;人生之所谓达,也并非仅仅是时运。所谓“达”,意味着两方面内容。一是内心之通达,即理解人命与天命,并且顺天而行,子曰:五十而知天命。是这个意思。知天命很难,孔夫子也要“修身不懈”,到50岁才做到。二是外运之通达,也就是有了承担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肩膀以后,天运把这个责任交到你的手上。这就是所谓“达”。 同样的,“穷”也不是仅仅指外境之穷,而首先是内心之“穷”在古汉语中,穷主要不是指没有钱,而是指“路不通”。外运的穷常常不过是内心之“穷”的表现而已。颜子“一箪食、一瓢饮,身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子“穷
15、”乎,非也,非也!颜子之福,颜子之通,,一般人不能理解而已。因此孔子这部电影拍得不够好(其实并不算很差),原因就在于导演没有理解“孔子是幸福的”。“穷”也指外境的道路是否通达,这里确实就是所谓时势的问题了。 如果把“穷”与“达”简单理解为一个外境与时势,就会认为我们处于一种纯然的简单选择之中。一个是命运时势对我们的选择,是否把责任交给我;另一个是我个人的选择,是出来兼济天下,还是归隐独善其身。然而,如果一个人的内心还是“穷”的状态,他怎么可能兼济天下?他必须先有通达的内心,然后才能在具体的时势之中“兼济天下”,而不是“以天下济自己”,以天下来满足自己的私欲和“贡高我慢”。所以,在大学中,“修身
16、齐家治国平天下”,必须遵照这个次序,否则小则害己,大则害国。,独善与兼济并非在同一个层面上的选择。只要是人,就必须要努力“独善”,真正把“独善”做好了,再去思考“兼济”。对于一个最优秀的政治家来说,了解政治常识和政治形势并不是很难,真正的难题是了解和控制自己的内心,时刻让自己的内心在一个合适的状态下进行决策和行动。一个“独善”没有做到的人,绝对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从“独善”到“兼济”是一个递进。后人常常把这句话改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顺序之变,实际上表明已经忘失了这句话真正的内涵,以为“独善”不过是不得已的选择,是运气不好的托词,而不知道“独善”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是人生之根基,是需要努力一辈子的事业。孔夫子努力一生,到七十岁“从心所欲不逾矩”才算成就。因此有朋友说自己是“独善”,其实,我们根本就远远还不够资格说什么“独善”,不过是“穷途知返”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