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0课 越州赵公救灾记,专题三 杂 记,自学 预习区,互动 探究区,内容索引,拓展 提升区,自学 预习区,走近作者,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人 称“曾南丰”。北宋散文家。 他出身于儒学世家,嘉祐二年(1057)中进士,任太平州(今 安徽当涂)司法参军,后入京任馆阁校勘、集贤校理,从事图书整理多年。熙宁二年(1069),任宋英宗实录检讨,不久被外放,任越州(今浙江绍兴)通判。后辗转各地,在多州任地方官。元丰三年(1080)移知沧州,途经京城时被神宗召见,于三班院供事;次年迁史馆修撰,编修五朝国史。元丰五年(1082)拜中书舍人,次年病逝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
2、,曾巩一生主要在地方任职,或者在京城任馆职,没有参与实际的政治斗争。他尊奉儒道,思想正统,被后世视为“醇儒”。其文风格质朴,议论文结构严谨,文字简洁;记叙文则纡徐委婉,近于其师欧阳修。历来为后世大多数作家所推崇。有元丰类稿。,文史知识,古代的散文 我国古代为了与韵文、骈文相区别,把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越州,治在今浙江绍兴县。赵公即赵抃,宋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人,字阅道。赵抃居官正直无私,弹劾不避权贵。曾任殿中侍御史,有“铁面御史”之誉。晚年执越州政务,治绩卓著。特别是在熙宁八年、九年吴越饥疫兼作之际,赵抃在救灾中表现出卓越的见识和吏治才能,在朝野中
3、颇负盛名。曾巩曾出任越州通判,也出色地从事过救灾工作。他详录赵抃救灾业绩,以期总结救灾经验,并盛赞赵抃的吏才与吏德,以为后人之鉴。文章通过对一次救灾全过程的记述,为封建时代的一位清官树碑立传,也留下了一份古代政史的珍贵资料。,题目解说,本文把十分琐碎的事情写得有条不紊,而且并未停留在对具体事实的叙述上,还写出了赵抃遇事当机立断、敢于承担责任,而做事兢兢业业、事必躬亲的作风,使读者能更深地了解赵抃的为人。文章末尾说到作记目的,是从另一角度阐发赵抃救灾的意义,以衬托他的政绩之美。,基础梳理,1.读准字音 (1)赵抃( ) (2)廪于官者( ) (3)无得闭粜( ) (4)籴者自便( ) (5)其众
4、相蹂( ) (6)灾沴之行( ) (7)公所拊循( ) (8)所以经营绥辑( ),bin,ln,tio,d,ru,l,f,su j,(9)间,则有间矣( ) 中间( ),(10)处,处疾病之无归者( ) 到处( ),(11)便,或便宜( ) 大腹便便( ),(12)纤,委曲纤悉( ) 纤绳( ),jin,jin,ch,ch,bin,pin,xin,qin,2.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思,(1)所,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_ 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_ _ 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_,处,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所”字结构,地方,地点,(2)与,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 _ 其应者,必其人
5、之与也:_,给,朋友,同伙,(3)以为,(5)书,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_ 以为越州赵公救灾记云:_,认为,把作为,(4)且,忧其且流亡也:_ 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_,将,表并列关系,并且,为书问属县:_ 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_ 报任安书:_,文书,写,登记,信,(6)处,处疾病之无归者:_ 使在处随收瘗之:_,(7)得,虽死,得无失敛埋:_ 得粟四万八千余石:_ 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_ 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_,(8)治,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_ 盖灾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_,安顿,地方,能够,得到,受到,用于表示同意或禁止,治理,整修,太平,3.说出下列古
6、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 (1)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 古义:_ 今义:_ (2)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 古义:_ 今义:_,旧例。,真实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利。,方便合适;便利。,4.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 (1)蚤夜惫心力不少懈:_ (2)乐为之识其详:_,蚤,同“早”,早上;少,同“稍”,稍微、略微,同“志”,记载,(3)岂弟之实在于身者:_,同“恺悌”,和乐平易,5.说出下列句中加颜色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其义 (1)当廪于官者几人:_ (2)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_ (3)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_ _ (4)前民之未饥:_,名词用作动词,赈济、供给粮
7、食,形容词用作动词,修缮,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幼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孩童,名词作状语,在之前,(2)属以视医药饮食:_ (3)公元丰二年以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致仕,家于衢:_ _ (4)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_ _,介词结构后置句,“以视医药饮食”作“属”的状语,介词结构后置句,“于衢”作“家”的状语,定语后置句,“孤老疾弱、不能自食”作“民”的定语,6.说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 (1)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_ _,介词结构后置句,“于官”作“廪”的状语,(5)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_ _ (6)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_ (7)而待熟,官为责其偿:_,定语后
8、置句,“不在职而寓于境”作“吏”的定语,省略句,省略介词“于”,省略句,应为“而待庄稼熟,官为富人责其偿”,7.翻译下列句子 (1)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 译文:_,按照旧例,官府每年赈济穷人,应当供给到三千石粮米就停止。,(2)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 译文:_ _,当时,旱灾瘟疫遍及吴越一带,百姓饥饿染上疫病,死去的将近一半,灾情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3)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 译文:_ _,用来经营安排的措施前前后后周到细密,无微不至,没有一点不完备的。,互动 探究区,结构图引,越 州 赵 公 救 灾 记,救灾前的准备
9、 (第1段) 救灾措施(第2、3段) 赵公救灾中的品德和救灾 措施的意义(第4、5段) 交代写作缘由(第6段):推公之所已试,著其荒政可师,问受灾范围 问灾害程度 问应对能力,灾害时救饥(详) 灾害后救疫(略),其仁足以示天下 其法足以传后,1.赵抃在越州救灾的具体措施有哪些?他救灾的特点是什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赵抃是一个怎样的官员?,答案,研读探讨,答案 (1)灾前,准备措施:问受灾范围,问灾害程度,问应对能力。 特点:防患于未然,调查统计,全面细致。 灾中,救饥措施:保证供应,敛粟赈灾,忧其且流亡,忧官不足用,忧民不能自给。 特点:计划严密,考虑周详,秩序井然,效率高。 灾后,救疫措施:设
10、置病坊,募僧二人,委托以视医药饮食;死者,收瘗之。 特点:灾后防疫,全面周到。 (2)从中可以看出赵抃是一位拥有杰出才能的古代官员:冷静细心、心怀百姓,勇于打破常规、承担责任,德才兼备、尽心竭力、公而忘私。,答案,2.作者对赵抃救灾是如何评价的?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答案 (1)作者针对赵抃救灾进行议论,作出了高度评价:“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 (2)“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表现了曾巩希望本文能为日后救灾提供经验的愿望。同时,德才兼备的赵抃也是作者心目中官员的楷模,赞赵抃,是希望所有官员来学赵抃勤政爱民。另外,文章最后一段虽寥寥数语,却从中可以
11、看出作者忧民爱民的迫切之心。,品读赏析,1.记述人物的文章重在对人物事迹的记叙,为什么本文作者在记叙完赵公救灾后,还费很大的笔墨评述赵公的事迹?,答案,答案 文章并未停留于写越州救灾其事和赵公其人,而是针对其事其人进行议论,阐明主旨。文章从赵抃救灾中总结出一系列辩证关系,通过“民病而后图之”与“先事而为计”的不同、“不习而有为”与“素得之者”的不同等进行对比。通过“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表明作者的写作意图。但我们不能认为,曾巩对赵抃“乐为之识其详”的原因仅仅就是这一点。应该说,在曾巩看来,赵抃越州救灾,是其匡世济民、推利天下的政治理想的体现,而
12、这正是曾巩毕生追求的民本思想。曾巩之所以对赵抃“乐为之识其详”,是因为曾巩将其奉为楷模。,答案 (1)以时间顺序,井然有序地记述了赵抃救灾的全过程,虽然穿插了议论,但结合自然。 (2)详略有致,重点突出,详写“救饥”,略写“救疫”。详写赵抃救灾,在救灾的过程中表现人物的品德。文章最后一段交代写作缘由,略写赵抃其他方面的品德,既不偏离“救灾记”这一中心,又留给读者思考的余地。 (3)巧用对比,“故事,得粟四万八千余石”“法,是岁尽五月而止”突出赵抃突破旧法,尽心救灾的情况,表现赵抃急百姓之急的高尚品格。,2.乾隆皇帝曾评价这篇文章说:“赵抃救灾之法,尽善尽美;而巩所记,又复详尽明晰,司牧之臣,案
13、头必备之书。”曾巩记述赵抃救灾是如何达到“详尽明晰”的呢?,答案,拓展 提升区,苏东坡传(节选) 林语堂 徐州不仅是个大城市,地控鲁南,一向为军事要冲。在过去各朝代,徐州四面皆有战事,今日仍位于津浦陇海两铁路交会之处。徐州离一个地区近在咫尺,此地区即在此后数十年内因为一个盗匪巢穴受水浒传的渲染而出名。徐州位于河畔,南部高山耸立,下有深水急流,在城边流过。当地出产上等花岗岩、煤、铁,苏东坡时已开始开采。因此徐州也以产刀剑著称。苏东坡喜爱此地的自然风光,鱼与螃蟹也种类繁多,因称之为“小住胜地”。,迁移“悦”读,在八月二十一日,苏东坡到任三个月之后,洪水到了徐州。王安石以前曾设法疏浚过黄河水道,但是
14、空花了五百万缗,工程竟归失败,负责工程的人畏罪自尽。黄河现在是在徐州以北约五十里处向东方决口,水势开始蔓延,淹没了几百方里。水到徐州城边时,为城南的高山所阻,于是继续高涨,到了九月,水深达到两丈九尺。水高一度超过了徐州城内的街道。苏东坡奋不顾身,抢救城池。有几十天不回家过夜,住在城墙上的棚子里,监督加强外圈的城墙。富有之家纷纷逃难,苏东坡在城门口劝阻他们,以免引起人心惊惶。他说:“我不走,你们最好也不要走。”这样把大家劝回去。此处不是细谈苏东坡建筑工程天才之所,不过也得说他是亲自参与了防堵工程的数字计算。在盘旋滚转的洪水势将越过东南外城墙时,,他正在忙于加强城基和增加城高。防水工程长九千八百四
15、十尺,十尺高,二十尺厚。完成这项工程,需要数千人之众。扑哧扑哧在泥里跋涉,他亲身到军营去见指挥官。因为禁卫军直接受皇帝命令,苏东坡恳求他们协助。指挥官欣然应允,他说:“大人都亲自监工,我们自然应当尽力。”同时在徐州北方也正在准备把洪水引入以前的黄河旧水道,黄河在中国历史上曾改道多次。洪水威胁徐州城四十五天。在十月初五,黄河又回到旧水道,往东在靠近海州处入海,洪水才开始撤退。,百姓欢天喜地,感谢全城得救。但是苏东坡对临时的堤防感到不满,附以详细数字说明,修表呈奏朝廷,请求拨款,重建石头城墙,以防患于将来。空等好久之后,苏东坡修改了原定的计划,建议改用坚强的木材加强堤防,不再用石头。皇帝对他的成就
16、特颁圣旨嘉许,在次年二月,朝廷拨予苏东坡三万贯,一千八百石米粮,七千二百个员工,在城东南建筑了一条木坝。在外围城墙上,由于苏东坡喜爱建筑,他兴工建筑了一座楼,一百尺高,名之为黄楼。后来黄楼一词成了苏东坡在徐州所作诗歌总集的名称,正如他在密州建筑的超然台,成了他在密州所写诗集的名称一样。,黄楼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为对古老中国的宇宙论的信念而起。根据中国的宇宙论,宇宙中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所构成。五行中每一行都代表一种性质,如同坚硬、生长、流动、热、重等等,这些性质都具有一种宇宙的意义,不但用以指物质的宇宙,也用以指生命的功能与人的个性行为,也可以用于男女的婚配。生命离不开五行的交互作用,比如相生相克。每一行皆有其颜色,正好象征那种元素的性质。说也奇怪,黄代表土,黑代表水,黄土因具有吸水力量,所以可以克服水。黄楼之命名即含有防水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