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骑桶者 学案(含答案)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113231 上传时间:2019-12-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79.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4课 骑桶者 学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14课 骑桶者 学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14课 骑桶者 学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14课 骑桶者 学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14课 骑桶者 学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鲁迅先生在我是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听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有人说,我的那一篇是骂谁,某一篇又是骂谁,那是完全胡说的。”这就是小说创作的虚构。虚构天然存在于小说创作中。没有虚构的小说是不存在的,只是虚构成分的多或少而已。小说家意在通过想象,给我们呈现一个相对独立于现实的虚构世界,呈现给我们一个真实的谎言,并通过这个谎言,艺术地告诉我们一个时代的真实。本单元就是通过骑桶者这一篇小说,让我们来把握小说

2、创作中的“虚构”这一话题的。课标定位1了解作家卡夫卡的生平与创作。2领会小说的内容和题旨。3了解“虚构”“事实”“真实”“想象”这些概念的区别与联系。4培养学生在写作中的虚构能力。学法指导1虚构与小说创作与生俱来,没有虚构就没有小说。骑桶者这篇小说就体现了虚构的特点。2虚构需要想象,小说就是想象的艺术。学习这篇小说,要体会小说是怎样显示作家非凡的想象力的。3虚构只是一种形式,其真正的意旨在于揭示生活的真相。学习这篇小说要把握作者通过虚构反映的现实生活或作家的感受,而且这篇小说是多义性小说,可以从各个角度去阐释,要能大胆地去阐释小说的这种多义性主旨。第14课骑桶者及早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我相信,

3、从理论上说,每一个人的禀赋和能力的基本性质是早已确定的,因此,在这个世界上必定有一种最适合他的事业,一个最适合他的领域。当然,在实践中,他能否找到这个领域,从事这种事业,不免会受客观情势的制约。但是,自己应该有一种自觉,尽量缩短寻找的过程。在人生的一定阶段上,一个人必须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人,到底想要什么。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但属于每一个人的现实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老子说:“不失其所者久。”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并且

4、一心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有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1.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赏读:灾祸啊依存着幸福,幸福啊潜伏着灾祸。它告诉我们,祸福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要居安思危,若身处逆境,也不要灰心丧气。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赏读:见到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对不如自己的人喜欢讥笑、轻视,因而沾沾自喜;对比自己强的人喜欢贬低,甚至嫉妒、畏惧退缩,害怕与他们交往:这都是不正确的态度。一、作家作品弗兰茨卡夫卡

5、(18831924),20世纪小说家。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他勤奋地写作,几乎隔绝社会上的交往。卡夫卡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赢得了世人的惊叹。卡夫卡是20世纪绝无仅有的写作天才。变形记是其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他的三部长篇小说是审判城堡和美国。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的手法,表现人的孤立、绝望。二、写作背景小说的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最艰苦的一个冬天的真实情况:缺煤。一个穷得买不起煤的人想去向煤店老板借煤,他不是拎着煤桶走着去的,而是骑着煤桶飞着去的。结果可想而知,他没有借到煤,反而被煤店老板妻子的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他的小说深刻而生动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利害关系

6、和人在重重迫害下导致的“异化”的现象。三、审美视窗 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卡夫卡卡夫卡这个姓氏有两个响亮的开音节,念起来好像掷地有声,可是这位小公务员出身的作家决非海明威那种硬铮铮的角色。生活中他是不折不扣的弱者,尽管在文学的道路上使足劲儿打拼,却从未享受过成功的喜悦。他死得太早。他说过:“在巴尔扎克的手杖柄上写着:我在粉碎一切障碍。在我的手杖柄上写着:一切障碍都在粉碎我。”这是真正体验着人生苦涩的肺腑之言。不过,这番话里自有另一层意思,面对那位自信能够驾驭一切的文学大腕,他还是朝人家翻了一个白眼,表露出讥诮之意。作为犹太人,他在犹太人当中没有自己的地位。作为说德语的人,他不受捷克人的欢

7、迎。作为讲德语的犹太人,他在波西米亚德国人当中没有自己的地位。作为波西米亚人,他不完全是奥地利人。作为提供保险的雇员,他不完全是资产阶级。作为中产阶级的儿子,他又不完全是工人。在职业上面他也不是全心全意地,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作家。但就作家来说,他也不是,因为他全部精力都用在家庭方面。而“在自己的家里,我比最陌生的人还要陌生”。终生弥漫着悲观的卡夫卡和家人、同学们都有一种理不清说不明的距离,“他仿佛总是被一堵玻璃墙包围着”。因为他是预言家。他探究入微,一眼就看出世界的荒谬、人生的疏离他成了后世众多流派之父。如今,他自己去和永恒会合,留下我们筋疲力尽地和这个他所预言的世界慢慢撕扯1识记字音(1)单音

8、字不啻()地窖()咳嗽()遭殃() 蔑视() 穹顶()煤屑()(2)多音字煞槛劲答案(1)chjiosouynmiqinxi(2)shshknjinjnjn2辨形组词(1) (2)(3)(4) (5)答案(1)遗憾震撼(2)偌大诺言(3)地窖窑洞(4)咳嗽漱洗簌簌作响(5)殃及池鱼泱泱大国怏怏不乐3近义辨析(1)驱赶驱使辨析:“驱赶”:赶;赶走。“驱使”:强迫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推动。例句:随着全球节能减排的政策_,各个地区都把低碳经济作为了本地区的主要经济发展政策。然而,在越来越多的人去海边休闲之时,却有人遭遇“不友善”对待:有游客在退潮后赶海玩时,遭到不明身份人的_。答案驱使驱赶(2)浮

9、升浮生辨析:浮升:飘浮升腾。浮生:指短暂虚幻的人生(对人生的消极看法);表示浮在水面上生长。例句:阿凡达中潘多拉星球上_的山岳出现时,那美好的景象让人产生一种_若梦的感叹。答案浮升浮生(3)不啻不止辨析:“不啻”指不只;不止;不仅仅;不亚于、如同。“不止”指继续不停;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例句:电荒可能成为“常态”,这对于已面临诸多新压力的中国制造业的企业来说,_一场梦魇。类似情况_一次发生。答案不啻不止4词语解释(1)快马加鞭:_(2)麻木不仁:_(3)奄奄一息:_(4)喜出望外:_答案(1)对快跑的马再打几鞭子,使它跑得更快,比喻快上加快。(2)肢体麻痹,没有感觉,比喻对外界的事物反应迟

10、钝或漠不关心。(3)只剩下一口气,形容临近死亡。奄奄,形容气息微弱。(4)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主旨归纳文章用虚幻的手法写出了一个生活在贫困中的人向煤店老板赊煤而被驱赶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现实社会的冷酷和人民生活的艰难,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的控诉和批判。1如何理解小说中的“飞翔”行为?答:_答案在骑桶者这篇小说里,卡夫卡虚构了一个“骑着木桶飞翔”的形象,这是小说的一个核心情节。飞翔本来是一件浪漫和美好的事情,但在这篇小说里,飞翔却成了让人心酸的举动,因为他的目的是去“借煤”。这是一个典型的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所谓的用“轻”来化解“重”的文本。缺煤、寒酸、乞求,这都是一些沉重的主题,“飞翔”则

11、是一种很轻灵的举动。在这里,“轻”中和了“重”,让作品达到了一种奇妙的平衡,而且让作品的层次丰富起来。2小说虚构了一个怎样的形象?答:_答案穷买不起煤,骑空桶飞去借煤自卑无真诚行动,期望老板的好心与可怜可悲没借到煤,被扇到冰山区域总之,他是一个自卑、畏缩、惶恐、胆小、害怕失败,又耻于幻想,却也渴望新生活,但命运可悲的小人物。3文章为什么会提到十诫之一的“不可杀人”?这表现了作者思想中的哪一层含义?答:_答案小说提到主人公决定向煤店老板索煤的前提是在宗教的“十诫之一不可杀人的光辉照耀下”,而结果却是被老板娘用围裙赶走。这样具有戏剧性的情节显示了作者对当时宗教信仰的怀疑与否定。可以说生活的困苦让作

12、者对生活中的一切都不再信任,包括精神领域。4在小说中,“空煤桶”的寓意是什么?答:_答案“空煤桶”是匮乏、希求和寻找的象征,它的确隐含着关于匮乏和充实的寓意。匮乏与充实,世俗和浪漫是可能会反置的。只有当煤桶是空的时候,你才能飞翔,如果装满了,准会重重砸在地上。如果老板娘不把“我”轰走,煤桶就会装上煤,而“我”也就不会飞到“冰山区域”去了。而“冰山区域”在小说中是一个乌托邦式的象征和隐喻。1荒诞的想象文章中写到主人公骑着空空的煤桶,在空中向煤店老板索求一丁点儿的煤来取暖。骑桶,在现实生活中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作者却真实地把它写在了小说中,这样不仅让人感到有趣味,更让读者体会到生活在贫困之中的人

13、是那样的无助和软弱,增强了文章的批判性。2巧妙的隐喻文中对景物的描写,看似简单平常,却有其深刻的内在含义。其中,本是给人以温暖的火炉,此时却是“冷酷的”,冷酷的火炉象征着冷酷无情的社会。“同样冷酷的天空”让人联想到自然的恐怖和无奈。文章最后写到“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更是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控诉,人们生活在冰山之上,最终会走向灭亡!3象征手法的运用这种象征是“卡夫卡式”的,它传达的意蕴既非不可理喻、晦涩难懂,又非意旨鲜明、一目了然,而是有图像清晰、意蕴深沉的多重特点。主人公骑着煤桶去赊煤。空桶是匮乏、冀求的象征。正是空才能“飞”、才“轻”。于是,读者在空桶的飞翔中感受到了“现实”

14、的沉重。桶的容易起飞,甚至轻轻一扇就“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都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卡夫卡的生存状态,“飞翔”也就成了卡夫卡寻求的一种方式,寻找一个生命的支撑点,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卡夫卡的方式是以文学的“轻”抵达存在的“重”。“轻”(或说“轻逸”)的形象就是飞翔的形象。这一飞翔的形象,在现实中不可能出现,但在小说里就可能存在了,它以飞翔(轻)的方式抵达了存在的沉重。法律门前卡夫卡法律门前站着一名卫士。一天来了个乡下人,请求卫士放他进法律的门里去。可是卫士回答说,他现在不能允许他这样做。乡下人考虑了一下又问:他等一等是否可以进去呢?“有可能,”卫士回答,“但现在不成。”由于法律的大门始终都敞

15、开着,这当儿卫士又退到一边去了,乡下人便弯着腰,往门里瞧。卫士发现了大笑道:“要是你很想进去,就不妨试试,把我的禁止当耳边风好了。不过得记住:我可是很厉害的。再说我还仅仅是最低一级的卫士哩。从一座厅堂到另一座厅堂,每一道门前面都站着一个卫士,而且一个比一个厉害。就说第三座厅堂前的那位吧,连我都不敢正眼瞧他呐。”乡下人没料到会碰见这么多困难;人家可是说法律之门人人都可以进,随时都可以进啊,他想。不过,当他现在仔细打量过那位穿皮大衣的卫士,看了看他那又大又尖的鼻子,又长又密又黑的鞑靼人似的胡须以后,他觉得还是等一等,到人家允许他进去时再进去好一些。卫士给他一只小矮凳,让他坐在大门旁边。他于是便坐在

16、那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其间他做过多次尝试,请求人家放他进去,搞得卫士也厌烦起来。时不时地,卫士也向他提出些简短的询问,问他的家乡和其他许多情况;不过,这些都是那类大人物提的不关痛痒的问题,临了卫士还是对他讲,他还不能放他进去。乡下人为旅行到这儿来原本是准备了许多东西的,如今可全都花光了;为了讨好卫士,花再多也该啊。那位尽管什么都收了,却对他讲:“我收的目的,仅仅是使你别以为自己有什么礼数不周到。”许多年来,乡下人差不多一直不停地在观察着这个卫士。他把其他卫士全给忘了;对于他来说,这第一个卫士似乎就是进入法律殿堂的唯一障碍。他诅咒自己机会碰得不巧,头一些年还骂得大声大气,毫无顾忌,到后来人老

17、了,就只能再独自嘟嘟嚷嚷几句。他甚至变得孩子气起来;在对卫士的多年观察中,他发现这位老兄的大衣毛领里藏着跳蚤,于是也请跳蚤帮助他使那位卫士改变主意。终于,他老眼昏花了;但自己却闹不清楚究竟是周围真的变黑了呢,或者仅仅是眼睛在欺骗他。不过,这当儿在黑暗中,他却清清楚楚看见一道亮光,一道从法律之门中迸射出来的不灭的亮光。此刻他已经生命垂危。弥留之际,他在这整个过程中的经验一下子全涌进脑海,凝聚成了一个迄今他还不曾向卫士提过的问题。他向卫士招了招手;他的身体正在慢慢地僵硬,再也站不起来了。卫士不得不向他俯下身子,他俩的高矮差距已变得对他大大不利。“事已至此,你还想知道什么?”卫士问。“你这个人真不知

18、足。”“不是所有的人都向往法律么,”乡下人说,“可怎么在这许多年间,除去我以外就没见有任何人来要求进去呢?”卫士看出乡下人已死到临头,为了让他那听力渐渐消失的耳朵能听清楚,便冲他大声吼道:“这道门任何别的人都不得进入,因为它是专为你设下的。现在我可得去把它关起来了。”品读卡夫卡毫无疑问的是一位法律专家、深刻的思想家和杰出的小说家。他以他的观察角度和表达方式为自己建立了一个独特的“处所”和立场,他的倾向代表了一种“法”的启蒙者的倾向,他想向人们揭示“法”的非法性,想向人们表达“整个世界建立在一个谎言上”的看法。小说的主题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即“找法”。那么,“法”究竟是什么呢?在这里,卡夫卡以抽象的形式,把“法”既看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又看成是人们所追寻的公理和正义。卡夫卡的思想里隐藏着这样的看法:法律针对的恰好是那些不知道法律秘密的“乡下人”,针对的是法律专家之外、不懂得法律的大多数人。“法”的门前的守卫只是“法”的存在的一个证明,并且是“法”对想了解它的人的一种拒绝的姿态,而不是“法”的真貌。“法”的真貌被完全地“遮蔽”在守卫的身后,隐藏在“无限的台阶”之后,“法”的意义不在于显示,而在于隐匿自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人教版 > 外国小说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