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2.1古代诗歌阅读确保得9分学案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08189 上传时间:2019-12-16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2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2.1古代诗歌阅读确保得9分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2.1古代诗歌阅读确保得9分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2.1古代诗歌阅读确保得9分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2.1古代诗歌阅读确保得9分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2.1古代诗歌阅读确保得9分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古代诗歌阅读,确保得9分选择3分不能丢,简答6分不失误第1讲从理解入手辨别选项正误准确答题是建立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的,在二轮复习中应继续强化“读懂”诗歌的能力,这仍是备考“古诗歌阅读”的首要任务。一、明确考场“读懂”标准别“求全责备”1“读懂”只是相对的对于一首诗来说,“读懂”可能永远“在路上”。考场上的“读懂”,仅限于把握了诗的大体内容,思路是什么,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不要求有多么深刻、全面。不要为达不到平时课堂上在老师带领下理解得那么深入、透彻而心急,不要患上“读懂强迫症”。读懂,只是“懂”而已。2咬文嚼字,理解诗意至少要读三遍,要把时间用在品读语言理解诗意上,尤其要咬文嚼字,要寻找最快

2、捷、最直接、最牢靠的读懂路径。3多方联系,扫除障碍高考所给的诗歌会尽可能让考生读懂,但绝不可能让考生一览无余,其会在某一处某一点上有障碍,如某一两处诗句或词语,诗的层次跳跃性偏大,诗的感情不是那么明显。而这些,只要多读几遍,多方联系,“连猜加蒙”,也会迎刃而解的。二、眼观六路披文入情的几大路径1善假于物利用选项信息加强判断近几年高考试题中,选项一般设置为3对1错,错的那一项也仅仅是细节设误,还有很多可以利用的信息,善于借鉴这些信息,对于快速疏通诗意,披文入情,有很大帮助。示例2019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众木

3、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注】许道宁:北宋画家。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借鉴信息提示本诗为题画诗,写了画中之景并抒情,还涉及全诗的语言风格。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借鉴信息联系A项,提示本诗所写景物为山水,其中主要内容是写江水。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借鉴信息虽然局部内容判断有误,但提示考生诗人看到了“广阔辽远的万里江山”。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借鉴信息提示考生颈联描写了哪些具

4、体的景物“众木”“孤云”。尝试答题: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理解有误,“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的意思是说,一向广阔辽远的万里江山,如今尽入图画。答案:C2读诗三处看标题、注释和情语(1)看标题破解赏诗信息古诗歌,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唐人作诗,最重标题。标题常蕴含下列信息:提示写作时令(如春、秋)、节日(如除夕、重阳)、地点、对象、事件;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标明写作对象、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提示题材(情感),如送别怀人、即事抒怀等;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总之,抓住了标题,就等于抓住了诗歌最

5、直接、最牢靠的信息内容。卷别标题蕴含信息2019全国卷题许道宁画交代写作缘由表明所咏对象2019全国卷投长沙裴侍郎交代写作缘由表明诗歌题材2019全国卷插田歌点明所咏对象表明诗歌题材2018全国卷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交代写作缘由暗示作者情感表明诗歌题材2018全国卷精卫词点明所咏对象暗含作者的情感有些标题并不一定蕴涵那么丰富、全面的信息,而是留下了空白点,这个空白点给我们留下了猜想揣摩诗歌内容的空间,据此就很容易快速地深入到诗歌的内容中去。长安秋望唐赵嘏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注】鲈

6、鱼正美典出晋书张翰传,张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南冠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南冠”即楚冠。春秋时楚国攻打郑国失败,楚人锺仪被俘,但他依然戴着南冠以示不忘家乡故国。读标题时间:秋天。地点:长安。事件:诗人在长安凭高遥望。猜想诗人为什么在秋天拂晓时刻在京城长安凭高遥望呢?他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读诗我们在诗中就看到了“云雾”“宫阙”“残星”“雁横塞”“人倚楼”“菊”“莲”。我们在诗中就能感知到诗人听见了“长笛一声”。诗人“望”时是怎样的心情呢?尾联“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有交代。从诗人的想法“归去”与诗中“凄清”“愁”等词,即可窥知一二,如果结合注释中典故的内涵来揣摩就更准确了

7、。(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凄清”二字,既指秋意的清冷,亦指心境的凄凉;既属客观,亦属主观。正是这二字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B颔联描绘的是拂晓的场景,“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耳闻与目见相结合,饶有情致。这是作者的名句,杜牧因此称他为“赵倚楼”。C颈联运用了拟物手法,以“静”赋菊,以“愁”状莲,使得这深秋花事不仅形象传神,而且主观色彩浓厚。D尾联既用西晋张翰和春秋锺仪的典故委婉抒写胸怀,又用“不归”“空”直抒胸臆。解析:本题中,C项,“颈联运用了拟物手法”错误,“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意思是“紫艳的菊花静静地吐芳幽,红红的莲花落瓣忧心忡忡”,诗人

8、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这是使用拟人的修辞,而不是使用拟物手法。故选C。答案:C(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除尾联的典故外分别借用哪些古诗常用意象来表达这些情感?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情感:故园之情,归隐之思(人生易逝、好景不长等)。意象:南归之雁;篱菊;寥落晨星;哀婉笛声;枯荷(落红)。(2)析注释知人要论世注释往往暗示着重要信息,一定要仔细审读。诗歌注释蕴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提供与“此诗作于作者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与诗人仕

9、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等情感有关。或链接他人评价,暗示艺术特色或思想内容。2017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白居易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注】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伏:服气。(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

10、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着眼于全篇。因此,答题时要把握以下几个维度:1.所记之事,作者自编诗集;2.所抒之情,作者高自珍重(自己的作品)3.所寄之调,以戏言见真情(自怜自矜之情、友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诗句更深层的“言外之意”,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诗歌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怀。C

11、.从注释看,“短李”是当时的典故。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是一种戏谑,没有“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D项“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不是原诗所提供的信息,原诗只是表达了不在乎富贵的思想,即儒家传统的“富贵于我如浮云”(杜诗)。答案:CD(2)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答:_解析:本题考查抓住诗歌主题、体会诗人情感的能力。本诗诗题兼有诗序功能,交代了写作背景,藉此,要弄清楚几个问题:1.其事,作者自编诗集;2.其人,作者与两位好友的对话;3.其情,调侃、戏赠。只有结合全诗内容,把事、人、情三者的关系厘清,才能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态

12、度。另外,还要把握好诗歌的表层意象与深层意象的关系,两者并行不悖,又相互映衬,十分微妙。首联,从注释看,是写作者的诗歌成就;颔联,从注释看,写自己的诗歌被元稹模仿、让李绅服气。诗歌的前两联表现作者对自己诗歌创作成就的自得。颈联,是作者的牢骚话,表现了自己在当世不被重用,表现了作者的不平与无奈;尾联,表现作者对自己诗歌新编成集的欣喜。由此可见,作者的情感态度有两层:一是对自己诗歌成就的自得,二是对不能被当世重用的无奈和自嘲。答案: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3)通“情”达理分析情语诗歌如果有直接表达作者

13、情感的词语或句子,就应牢牢把握,这是理解诗情的一条命脉。情语多出现在诗的后两联,尤其是尾联、词的下阕。有时也“移情”到景、物中,如杜甫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的“哀”字。当然,不是诗中所谓的“情语”都是作者最真实的情感表达,有的诗人会故意用反语(这种情况很少)。但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能抓住“情语”进而读懂诗歌的。寻找关键字看“情”点找名词锁定意象或感点,品味情感找动词锁定情感态度,体悟情感内涵找副词锁定情感程度,确定情感倾向找形容词锁定人物举止,联想情感找诗眼锁定首句或尾句,把握情感基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登原州城【注】呈张贲从事魏野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日暮北来惟有

14、雁,地寒西去更无州。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注】原州城,即今宁夏固原。题目: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_解析:题目要求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情感,首先需要找出诗句中能表达情感的名词、形容词、副词、动词等,如:愁、独恨等,然后对这些词语所蕴含的情感加以具体分析即可。答案:“异乡”“独上”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凄凉;“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表达了生活在边塞艰苦环境中的凄苦;“贫官”“客”“离恨”表达了人生不如意的郁闷、无奈。(答出3条,并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即可)3解诗“咬”“嚼”“泡”破解诗家语的三板斧读懂诗歌的王道是读懂语言

15、,要遵循诗歌的语言逻辑,深入语言内核。在景与情构成的“阅读场”中,就诗论诗,咬文嚼字,把高度凝练含蓄的语言“泡开”“还原”,不可太倚重背景资料而知人论世,更不可空凭经验感觉而主观臆测。对于那些无标题(或标题不合重要信息)、无明显情语的诗来说,读懂它只有靠品语言了。例如清代词人纳兰容若的梦江南:“江南好,城阙尚嵯峨。故物陵前惟石马,遗踪陌上有铜驼。玉树夜深歌。”学生读这首词,常为词牌名“梦江南”(又名“江南好”)所迷惑。以为词人写此词时心旷神怡,饶有兴致。这样一来,作品的基调完全反了,回答任何问题皆是枉然。这首词中“江南好”是事实,“城阙嵯峨”也是事实,仿佛高峻威严的形象呼之欲出;但词人笔锋一转

16、,“陵前惟石马”“陌上有铜驼”两句将一派衰颓之气道出,瞬时收敛了开篇的高峻之象,转而铺开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沧桑感慨;最后以“玉树夜深歌”作结,引典入词,更是增添了朝代更迭的哀伤。由此可见,树立语言意识。深入诗歌文本的语言内核,对正确解读诗意,尤其是揣摩诗人微妙的情绪状态是十分重要的。当然,在考场上读懂诗家语的直接办法是翻译全诗(词)。如果不能笔译,起码在脑海中把它翻译两三遍。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蓦山溪张中孚【注】山河百二,自古关中好。壮岁喜功名,拥征鞍、雕裘绣帽。时移事改,萍梗落江湖,听楚语,厌蛮歌,往事知多少?苍颜白发,故里欣重到。老马省曾行,也频嘶、冷烟残照。终南山色,不改旧时

17、青;长安道,一回来,须信一回老。【注】张中孚,其家世代为北宋高官,曾任知镇戎军兼安抚使,后降金。其一生历事宋、金及伪齐刘豫。出自刘禹锡初至长安“不改南山色,其余事事新”。白居易长安道中有“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的诗句。【题目试做】1利用选项信息理解诗意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词的上片以“山河百二”开篇,写出了山川形势的险固,引出作者对壮岁的回忆。B“听楚语,厌蛮歌”形象地写出了作者辗转楚地,日久难回的人生境遇。C下片写识途老马,见眼前景况而不安嘶鸣,直接写出作者年老归家的独特心境。D“长安道”三句借用他人之词抒怀,“须信”二字,表示前人说的话深得其心。解析:“

18、直接写”错,是借老马间接写出年老归家的独特心境。答案:C2本词抒发的情感喜忧参半,请结合全词具体分析。答:_答案:词的上片中“壮岁喜功名,拥征鞍、雕裘绣帽”回忆少壮时节建功立业、挥刀立马、春风得意,抒发的情感是喜:对意气风发、建功立业的追忆;但是“时移事改,萍梗落江湖,听楚语,厌蛮歌”往日功名已成土,梗落江湖,抒发的情感是忧:漂泊江湖,流落他乡的落魄;词的下片中“苍颜白发,故里欣重到”抒发的情感是喜:重回故里的欣喜;“终南山色,不改旧时青;长安道,一回来,须信一回老”抒发的情感是忧:物是人非的伤感。【读诗路径】(1)利用选项,理解诗意A项是对词的上片内容的总结,有助于我们理解上片的词意。B项是

19、对词中关键句的理解和情感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把握词的整体感情基调。C项是对词的下片内容的总结,有助于我们理解下片的词意。D项是对词中关键句的理解和情感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把握词的整体感情基调。(2)结合注释,知人论世从注释来看,作者一生经历复杂,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词中化用了刘禹锡的初至长安和白居易的长安道可以加以印证。(3)诗歌译文,助读诗意关中地势险固,二万人足以抵挡诸侯百万之兵。我少壮时代也曾横刀立马,建功立业,锦帽貂裘。然而,世事变迁,朝代更迭,昔日功成名就之士此刻却像浮萍和桃梗一样漂泊在江湖上,沦落任由他人。整日听着他乡的语调,看着异族的歌舞,实在感到厌倦,往事实在是不堪回首,有谁知道

20、呢?到了暮年,我满头白发,又一次欣喜地回到了故乡。虽然老马识途,但也为眼前的黯淡萧条景象频频悲鸣。长安已经几度易主,只有那终南山色依然是青青如昔。(4)通“情”达理,“情语”分析一句“萍梗落江湖”,既形象又生动地展现了作者的身不由己。一句“往事知多少”借用李后主虞美人词句传递出多少隐情。“终南山色,不改旧时青”借用刘禹锡“不改南山色,其余事事新”的诗意,感慨人生世道的复杂。第2讲从设题技巧入手辨析选项一、古代诗歌选择题设误类型1.望文生义解释诗句时,不考虑整体内容,错误解说诗句中的词句等。2.无中生有凭空解说一些诗歌中没有体现的内容,比如相关的表达技巧等。3.说法绝对选项内容太过绝对,不符合客

21、观情况。4.胡乱联系选项的内容将诗歌的某些特点与学过的诗句从手法、情感、内容等角度联系起来,但这种联系不是必然的。5.拼凑词句把几句没有本质联系的话放到一起作为解释诗歌的具体内容。二、两类方法破解五种设误典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题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

22、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方法1联系背景还原诗歌原景【分析1】B项,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错误类型:分析:_参考答案:望文生义。解答此题可以联系到欧阳修的秋声赋中“衔枚疾走”的说法,背景为行军士兵口中衔着枚(一种器具),以防喧哗。用来表达的是寂静。而考生看到“衔枚”容易联系到行军打仗,而脱离诗歌的语境去望文生义地主观判断。方法2设身处地体会作者用意【分析2】E项,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错误类型

23、:分析:_参考答案:无中生有。后半句的错误之所以难以看出,是因为没有关注到题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所提供的诗歌写作背景,更不能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古人说话的习惯。以至于容易误判为正确选项,实际上诗歌的尾联是作者自谦的话,表现了他对同僚的谆谆嘱托,不是说作者自己就是体弱多病。2019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

24、坚定不移。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受恩必报”错误,诗歌尾联表达的诗人对待恩惠的态度是,接受恩惠需要有理由,不能随便地接受别人的恩惠。答案:D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考查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作答此题,需要结合颈联中两个具体场景,联系全诗分析其在情感表

25、达和结构安排方面的作用。颈联的两个场景,一是雨中垂钓引发乡思,一是秋夜中风吹木叶声阵阵传来,这两个场景将诗人孤高耿介的情怀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给读者以直观感受;结构上,诗人在直抒胸臆中穿插场景描写,可以使诗歌的节奏得以舒缓,使诗歌显得委婉从容。诗歌鉴赏:首联表明心志,虽然自己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不会改变,自己不会去拜谒朱门权贵之人,而是拜谒裴侍郎这样的儒家学者。颔联点题,把投书裴侍郎的目的直言不讳地讲了出来。颈联从直抒胸臆转而写景,更为形象地展现出自己孤高耿介的情怀。尾联再次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不会随便地接受恩惠。全诗表达出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正常渠道进身的思想感情,语言铿锵

26、有力。答案: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第3讲古诗歌主观题型增分指导对于古代诗歌阅读题,很多考生常常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他们往往乱答一通,答题答不到点子上。究其原因,主要是考生审题不细,找不准思考方向;积累不够,不能迅速检索相关知识。编者将古代诗歌中的“常考题型、常见设问、审题定向、答题要点、满分感悟”分门别类地进行了归纳汇总,旨在教给考生在考场上快速“锁”定设问,“审”定方向,做到“问什么,答什么”。一、形象类常考题型常见设问审题定向答题要点满分感悟人物形象1.这首诗(词)塑

27、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抒情主人公)形象?试加以分析。2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试加以概括(分析)。3请简要概括(分析)诗(词)中诗人(作者)的形象特点。(1)题干中有“形象”字样,包含诗人形象或抒情主人公形象。(2)概括或分析的是形象特点或性格特点。概括形象:性格身份。分析形象:一言一行一心理。形象意义:形象中蕴涵的思想情感及存在的社会意义。这首诗塑造了为国杀敌的边关将士形象。(要点)通过对边关将士在恶劣环境中不畏艰苦、早起晚睡、为国杀敌的描写,(要点)表达了对边关将士的赞美,抒发了诗人希望像边关将士那样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感情。(要点)意象1.这首诗刻画了哪些意象?有什么作用?2意

28、象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诗中景物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全诗分析。(1)题干中有“意象”或“景物形象”字样。(2)涉及意象的题目,一般会涉及意象的作用或意象中蕴涵的情感。明确意象:明确意象(景物)本身蕴含的季节、时令、地域等特点或意象(景物)构成的画面。分析意象:从景物的组合方式、构成的画面的色彩等方面分析。探求意境(情感):分析意象(景物)组合所表现出来的意境和情感。“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要点、)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要点)事物形象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事物形象?(某联描写了某物的什么特点?)有何作

29、用?2这首诗中描写的事物有什么特征?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3诗人塑造的事物形象有什么意义?请简要分析。(1)关于诗歌的事物形象一般是托物言志类诗歌,题目中一般含有“”事物。(2)诗歌或正面或侧面有对事物具体刻画的语句。(3)题干中有“事物”字样。概括特征:外在特点内在品质。对接情感:将事物形象特点与作者的情感(情操、品行)进行对接。概述效果:概括其在写人、抒情方面的效果。这首诗塑造了风姿绰约、妖娆美丽,宁可飘零天涯,也不愿忍受屈辱的杏花形象。(要点)通过对妖娆美丽、占尽春光、花落逐春水、芳魂无玷的杏花形象的描写,(要点)表达了政治家、诗人王安石坚守自己的节操和见解,坚持变法改革的志向,抒发了作者

30、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感情。(要点)意境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题干中有“意境”字样。(2)题干有两问时,第一个问题是关于“画面”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情感”的。描景: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构境: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诗歌描写了雨后清新、宁静的秋天山村晚景图。(要点)通过对山雨初霁、空气清新、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浣女归舟的纯洁美好的景物的描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和平安乐的气氛,(要点)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并抒发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要点)二、语言类常考题型常见设问

31、审题定向答题要点满分感悟炼字1.诗中的某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3诗中的“诗眼”是哪一个?为什么?(1)题干中有明确的“”字或“”句字样。(2)题干中有“诗眼”或“关键”字样。明观点:你认为哪个字(词)好,直接点明。释义明法:解释该字(词)的准确含义,并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若运用手法,须点出运用的手法。说作用:点出该字(词)在形象刻画、意境营造和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作用,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空”与“同”。(要点)“空”是指六朝繁华荡然无存,“同”是指大自然未改其本色。(要点)这两个诗眼表达了作者物是人非的伤感。(要点)语言风格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

32、何特色?请简要分析。2请谈谈这首诗的语言风格。3有人说这首诗有某特点,请从语言角度分析。题干中有“语言风格”“语言特色”“语言特点”等字样。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概括语言特色。列例证: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析效果:指出这一特色在传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产生怎样的艺术效果。平易质朴(平白如话,质朴无华,平中见奇)。(要点)“与谁同赏”“莫学衰翁样”,接近口语,朴实自然。(要点)这是一首小令,篇幅不长,却翻波作浪、曲折回旋地抒写了词人十分矛盾复杂的心绪。(要点)说明:炼句题也从属于“语言类”,但因炼句题考查比较综合,常结合表达技巧和炼字考查,故本处不再讲解。三、技巧类常考题型常见设问审题

33、定向答题要点满分感悟修辞手法1.这首诗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作用。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某一句的妙处。3诗中某句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试简析它的艺术效果。(1)题干中一般有“修辞”二字。(2)题干中一般有“诗句”“某句”“一句”等字眼,修辞是针对语句而言。明技巧: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重点关注比喻、拟人、借代和夸张)释运用:结合诗句阐释此种修辞手法在诗中是如何运用的。析作用:指出运用此种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如对形象刻画、意境营造、情感表达的作用)拟人。(要点)将“垂杨”和“春”人格化,(要点)表现了“垂杨”对“春”的依恋和不舍。(要点)表达方式(重在描写与

34、抒情)1.某诗句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2某诗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请加以赏析。3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本诗(词)是怎样表达作者情感的。4诗(词)中的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试作简要分析。(1)题干有“表达方式”字样。(2)题干有“描写(描绘)”“抒情”字样。(3)题干中有“写景抒情”字样。高考在表达方式方面,一般就在“描写方法”和“抒情方法”等方面设题。明技巧:指出诗歌所运用的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及特点。(重点关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白描等)释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表达方式是如何运用的。析作用:简析该表达方式对塑造人物形象、营造意境和表达情感等方面的作用。视觉角度

35、与听觉角度。(要点)树上集聚的早鸦是作者所见之景,沉闷的鼓声是作者所闻之声。(要点)表现了景物的凄冷萧条。(要点)表现手法1.这首诗(词)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2试分析“”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3这首诗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诗人的情感的?(1)就整首诗而言,常考的表现手法是对比、反衬、象征等。(2)题干中一般有“表现手法”“表现方式”等字眼。明技巧: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重点关注对比、衬托、象征、托物言志、虚实结合)释运用:结合诗句说明诗中是如何使用这种表现手法的。析作用: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如对形象刻画、意境营造和情感表达的作用)对比。(要点)上句追忆了当年相聚的

36、欢乐,和下句描写与友人久别的凄凉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要点)突出地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关切与赞扬之情。(要点)结构章法1.分析诗歌在结构方面的技巧。2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分析。3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试作简要分析。4这首诗结尾一句运用了什么技巧?请简要分析。(1)题干中一般有“结构”“布局”“线索”等字样。(2)题干中一般有“某句”(在结构上处于特殊位置)“运用”“技巧”等字样。明技巧:指明行文构思的技巧。(铺垫、照应、以景作结、先抑后扬、卒章显志)释运用:阐述内容的转换,景情的关联。析作用:概述这种结构技巧的效果,及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以哀景作结,(要点)“斜阳”“寒鸦”都是

37、冷色调景物,进一步渲染了凄清的氛围,(要点)深化了凄凉的思乡之情的主旨。(要点)四、思想情感类常见设问审题定向答题要点满分感悟1.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3某一句某一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追求?4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题干中有“情感”“人生情趣”“人生追求”等字样。概述情感:如忧国忧民之感、怀才不遇之愤、国破家亡之痛、离别思念之伤等。阐释分析:_可采用抓关键词(意象词、情感词等)和逐句分析的思路,这样分析更全面准确。本词抒发了一个萍踪游子的旅愁和乡情。(要点)词的上片触景生情,通过落花、帆、木兰舟、春水、夕阳等意象,渲染烘托,环环相扣,结出一个“愁”字。下片则是“

38、愁”字的生发和具体化。先写灞桥话别,直点离愁;再写游子凝想离别之后,红楼美人正卷帘伫望;然后写希望有青鸟传递消息,可是路远无计可通。深化游子愁的内涵,点明愁的来由。(要点)2019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

39、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解析:本题考查古代诗歌鉴赏评价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对诗句内容及思想情感等方面的鉴赏能力,体现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的学科素养,弘扬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价值观念。B项,“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错误,三、四句的意思是“田埂笔直如线,清水粼粼闪光”。答案:B2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答:_解析:本题考查诗歌语言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比较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陶冶了艺术情操。比较两首诗的语言风格,首先要考虑两首诗的诗体特征,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本诗是一首古体诗,本题选了其中前八句。一、二句中

40、“花草齐”“东西飞”,五、六句“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明白如话,朴素无华,犹如儿歌,和刘禹锡的诗风十分相似。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首格律诗,对仗工整,用语严谨,运用典故,含蓄委婉。答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诗歌鉴赏:刘禹锡出身于庶族地主家庭,从小生活在江南地区,对那里的农民生活有所了解。“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一贬再贬,长期沉于下僚,远居边荒,这使他有了更多接触社会下层的机会,对农民的生活有了深入的了解。他写了一些表现劳动人民生活和劳动的诗篇,插田歌即其中之一。本

41、题节选了其中的前八句,语言质朴易懂,平白如话。诗的前六句,用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春光明媚、生机盎然的画面。诗人在工整的构图上穿插进活泼的视觉景象,冈头花草整齐、燕子穿梭飞舞、田埂笔直如线、清水粼粼闪光,还有穿着白麻布做的衣裙的农妇和披着绿草编的蓑衣的农夫,绿苗白水与白裙绿衣的鲜明色彩分外和谐,传达出一种朴素的自然美和人文美。接下来的两句,诗人进一步通过听觉描写来展现农民劳动的热闹景象。前六句的景物描写可看作是一种背景的铺叙,而这两句则通过歌声表现了农民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第4讲语言准确规范七个模板解瓶颈一、分析形象型(包含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意象)答题模板这首诗生动形象地塑

42、造了一个(群)()的形象。诗歌中()句写了(),表现();()句写了(),表现了()。诗人通过塑造(),抒发(表现)了诗人(主人公)()的情感(态度、情操等)。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注】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

43、请加以分析。答:_解析:诗歌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那因远适更沾巾”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句意,表达了诗人乐观旷达的性格。答案:诗歌的首联表现了诗人旷达乐观的性格。苏轼兄弟情义深重,但是人原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二、分析意境型答题模板这首诗借()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心情,心境)。附:意境相关术语类型术语动活泼、热烈、繁华、喧闹静恬静、幽静、宁静、静谧、恬淡、澄清悲悲凉、孤寂、清冷、凄凉、萧瑟、幽远壮壮阔、壮丽、空旷、高远、清远、雄浑美优美、明丽、清新、自然、质朴22018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东晋陶渊明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高考 > 二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