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文阅读 答题技巧讲义(含练习题及答案)

上传人:清****年 文档编号:258101 上传时间:2024-08-19 格式:DOCX 页数:272 大小:4.3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文阅读 答题技巧讲义(含练习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72页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文阅读 答题技巧讲义(含练习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72页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文阅读 答题技巧讲义(含练习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72页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文阅读 答题技巧讲义(含练习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72页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文阅读 答题技巧讲义(含练习题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文阅读 答题技巧讲义 文言文阅读 真题体验 2024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22分)材料一:李广有孙陵,为侍中,善骑射。帝以为有广之风,使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及贰师注击匈奴,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壮而许之。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八万余骑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曰:“无面目报陛下!”

2、遂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蹂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为诬罔,下迁腐刑。久之,上悔陵无救。上遣(公孙)敖深入匈奴迎李陵,敖军无功还,因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上于是族陵家。既而闻之,乃汉将降匈奴者李绪,非陵也。陵使人刺杀绪,大阏氏欲杀陵,单于匿之北方。大阏氏死,乃还。单于以女妻陵,立为右校王,与卫律皆贵用事。卫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广利将七万人出五原,击

3、匈奴。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材料二:李陵之降也,罪较著而不可掩。如谓其孤军支虏而无援,则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获辞也。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李绪;迨其后李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如曰陵受单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岂伊无可信之人?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4、。(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注】贰师指汉代贰师将军李广利。思维导图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为将而降A降而为之B效死C以战D虽欲浣E涤其污F而已G缁之素不可复白。答案A D F解析能力指向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指向实词的理解、句式的运用、文意把握、文言语感等。思路点拨 解答此题,可结合语意和固定结构进行断句。“为将而降”的“降”与其后“降而”的“降”,是在叙述两种不同的情况,两个“降”应当分属两个不同的句子,其间应断开;“为之”后应有与之相接的动作,即“效死以战”;“虽”为连词,放

5、在句首,其前应断开;“浣”与“涤”共同做“污”的谓语动词,“浣涤”之间不应断开;“而”为转折连词,置于句首,其前应断开;“已”的意思是“已经”,应做动词“缁”的状语,“已缁”之间不应断开。故A、D、F三处需要断句。原文加上标点为: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C )A. 壮,认为豪壮,意动用法,与老子“不贵难得之货”的“贵”用法相同。B. 亲,父母,可偏指父或母,与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的“亲”意思不相同。C. “彼之不死”与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用法不相同。D. 迨

6、,等到,与项脊轩志“迨诸父异爨”的“迨”字意思相同。解析能力指向 本题重点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关键词语的含义。能力指向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文言实词的语境义,考查内容并不限于文化知识,还涉及通假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思路点拨 A.老子中“不贵难得之货”的“贵”为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贵”,与材料一中“上壮而许之”的“壮”用法相同,解说正确。B.孔雀东南飞中“我有亲父兄”的“亲”意思是“血统最亲近的”,与材料一中“陵事亲孝”的“亲”意思不相同,解说正确。C.材料一中“彼之不死”与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二者用法相同,解说错误。

7、D.项脊轩志中“迨诸父异爨”的“迨”意思是“等到”,与材料二中“迨其后李广利征匈奴”的“迨”字意思相同,解说正确。故选C。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C )A. 李陵擅长骑马射箭,受命在酒泉、张掖训练军队。李广利出击匈奴时,李陵请求以少击众,率五千步卒深入单于王庭,王夫之认为这是“自炫其勇”。B. 李陵遭遇单于三万人马,奋力作战,单于震恐,召八万人围攻李陵,李陵率军杀敌数千。对于李陵的战功,司马迁称赞他虽败犹荣,而王夫之则未置一词。C. 李陵投降后,武帝大怒,司马迁竭力替李陵辩白。王夫之认为,司马迁这样做的原因,是担心如果不及时为李陵掩饰罪过,就会损害李广的声

8、誉。D. 武帝误信李陵帮助匈奴训练军队,诛杀李陵家族,其实帮助匈奴的是李绪。王夫之认为,即便灭族之祸可以归罪于李绪,李陵的罪责也无可推卸。解析能力指向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指向能区分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理解并准确概括其内容、观点和情感倾向。思路点拨 “概述”是对文本信息进行提炼归纳后的叙述,正误就在于选项的叙述与原文信息是否一致。解答本题,首先要读懂全文,继而比对选项与原文信息以判断正误。A.概述的信息区间在材料一“善骑射使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及贰师击匈奴,陵叩头自请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和材料二“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选项概述与原文信息一致。B.概述的信息区

9、间在材料一“陵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单于大惊,召八万余骑攻陵。陵复杀数千人”“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而材料二中王夫之对此确实“未置一词”,选项概述与原文信息一致。C.概述的信息区间在材料一“上怒甚,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和材料二“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选项将“不及”理解为“不及时”不正确,应为“唯恐不够”,引申为“不遗余力,竭尽全力”;且选项将“司马迁这样做的原因”归因为司马迁担忧“会损害李广的声誉”,与文意不符,选项概述与原文不一致。 D.概述的信息区间在材料一“敖军无功还,因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

10、军。上于是族陵家。既而闻之,乃汉将降匈奴者李绪,非陵也”和材料二“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李绪;迨其后李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选项概述与原文信息一致。故选C。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 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4分)译文: (我)希望能独立带领一队,到兰干山的南边去分散单于的兵力,不要让匈奴专门针对贰师将军的部队。 能力指向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指向整理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将语言运用规律用于语文学习实践。思路点拨 翻译题强调基础性、综合性,涉及古汉语词义、语法及现代汉语词汇、语法等知识。解答

11、本题要注意:句子的翻译应建立在理解文章大意和上下文意思的基础上;翻译时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把握得分点,如句中的关键词、句式特点和句子大意。解析关键词:“愿”,希望;“毋”,不;“乡”,同“向”,朝着某个方向前进。(2) 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4分)译文: 李陵说“想得到适当的机会来报答汉室”,是愧对苏武而给这件事情找个借口。 解析关键词:“得当”,适当;“愧”,愧对;“辞”,说辞,借口。14. 王夫之强调李陵“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请简要概括。(5分)答: 李陵打仗失败后即投降匈奴;与降将卫律一道成为单于的左膀右臂;

12、率领匈奴大军追击汉军。 解析能力指向 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筛选整合。能力指向有效地筛选信息,准确地分析概括信息。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王夫之“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一句的意思。李陵投降匈奴,作为汉将,他已经丧失了一个汉将的节操,故称“大节丧”。“余无可浣也”承上一句“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而来,王夫之认为李陵“大节丧”,投降之罪无可辩白,也就是材料二的结论句“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即李陵投降叛逆之罪无可辩白。本题即要求从材料一中概括出能支持王夫之这一观点的史实。与此相对应,由材料一“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可概括出“打仗失败后即投降匈奴”,由材料一“单于

13、以女妻陵,立为右校王,与卫律皆贵用事。卫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可概括出“与降将卫律一道成为单于的左膀右臂”,由材料一“(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广利将七万人出五原,击匈奴。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可概括出“率领匈奴大军追击汉军”。参考译文材料一:李广有一个孙子名叫李陵,官拜侍中,善于骑马射箭。皇帝认为他有李广的风范,派他在酒泉、张掖一带教习射术,以防备匈奴。等到贰师将军攻击匈奴时,李陵叩头请求说:“我所率领的那些屯驻在边境的士兵,都是荆楚地方的勇士,全是奇才剑客。(我)希望能独立带领一队,到兰干山的南边去分散单于的兵力,不要让匈奴专门针对贰师将军的部队。我希望以

14、少击众,就凭着五千步兵直入单于王庭。”皇上听了认为他豪壮并赞许他。李陵到了浚稽山,和单于遇上了,匈奴差不多用了三万骑兵包围李陵。李陵迎向前去与匈奴交战,匈奴兵退到了山上,汉军乘胜进击,杀死了几千名匈奴人。单于大为震惊,就召集了左右方的八万多名骑兵向李陵发动攻击。李陵的军队在树林间徒步战斗,又杀了几千人。李陵被困在山谷中,而匈奴人高居在山上,箭像雨一样从四面八方射下来,汉军死了很多人,不得继续前进。李陵说:“我没有脸去回报皇上了!”于是就投降了匈奴。皇上很生气,群臣也都怪罪李陵。皇上便拿这件事情问太史令司马迁(的意见),司马迁极力为李陵辩护说:“李陵事奉亲长能尽到孝道,与朋友交往能言而有信,经常

15、奋不顾身来谋救国家的急难,这些品德在他的心胸中蓄积修养,使他颇有国士的风范。况且李陵所带领的步兵不到五千人,却深入了战地,抑制了匈奴几万人的军队。(李陵)自身虽然陷入败境,但是他所摧破的匈奴兵是那么的多,也足够使他显扬于世了。现在李陵身陷匈奴而没有战死,应该是想要等待一个适当(的机会去立功赎罪)来报答大汉。”皇上认为司马迁的话是以无为有、胡言乱语,是想要诋毁(贰师将军而替李陵游说),于是把他投入监狱施以宫刑。日子久了,皇上后悔(当初所下诏令的错误,使得)李陵身陷匈奴而得不到救援。(于是)皇上派遣公孙敖深入匈奴去迎回李陵,公孙敖领军前去,无功而回,就说:“我捉到了俘虏,说是李陵在教单于训练军队来

16、防备汉军。”皇上就诛杀了李陵家族。后来才听说,原来训练匈奴军队的是投降匈奴的汉将李绪,不是李陵。李陵派人去刺杀李绪,单于的母亲大阏氏想要杀李陵,单于便把李陵藏匿到北方。等到大阏氏死后,李陵才又回来。单于把女儿嫁给了李陵为妻,封李陵为右校王,和卫律一样都很受尊崇重用。卫律常在单于左右办事;李陵则居外,有大事才召他入议。征和三年三月,(皇上)派遣李广利率领七万人出五原,去攻击匈奴。匈奴派遣大将会同李陵率领三万多名骑兵去追击汉军,辗转交战了九天。材料二:李陵投降匈奴,他的罪行相当显著而无法掩饰。如果说他孤军奋战没有后援,可是率领五千步兵出塞作战,是李陵自己炫耀勇力,而不是因为汉武帝下命令而他无法推辞

17、。李陵家被族灭,则把祸事带来的灾难缘由转嫁给李绪;等到后来李广利征讨匈奴,李陵率领三万多骑兵追击汉军,辗转交战九天,这也要推卸罪名给李绪吗?如果说李陵是受到匈奴单于的控制,不得不奉命追击汉军而四处辗转交战,匈奴难道就没有其他可信之人了吗?假如李陵有两面讨好的心思,那么单于又怎么能信任李陵而委以重兵,让他深入腹地与汉军将领相持呢!司马迁不遗余力地为李陵文过饰非,又喋喋不休地称道其祖父李广,以表彰其家族的世代勋业。身为将领却向敌军投降,投降以后又为新主效死作战,即使想要洗涤自己身上的污点,可已经染黑的白布不可能重新变白。大节已经沦丧,则其余的都没法洗干净了。李陵说“想得到适当的机会来报答汉室”,是

18、愧对苏武而给这件事情找个借口。他的背叛,本来就不是司马迁所能文饰的。 2024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20分)材料一: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过其闾,未尝不轼也。秦尝欲伐魏,或曰:“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节选自史记魏世家)材料二: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吕后恐,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强要曰:“为我画计。”留侯曰:“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

19、皓白,衣冠甚伟。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起去,罢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材料三:论者或曰:“魏文式段干木之闾,秦兵为之不至,非法度之功。虽全国有益,非所贵也。”夫法度之功者,谓何等也?养三军之士,明赏罚之命,严刑峻法,富国强兵,此法度也。六国之亡,皆灭于秦兵。六国之兵非不锐,士众之力非不劲也,然而至于破亡者

20、,强弱不敌,众寡不同,虽明法度,其何益哉?使童子变孟贲之意,孟贲怒之,童子操刃与孟贲战,童子必不胜,力不如也。孟贲怒,而童子修礼尽敬,孟贲不忍犯也。秦之与魏,孟贲之与童子也。夫力少则修德,兵强则奋威。秦以兵强,威无不胜。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高皇帝议欲废太子,吕后患之,子房教以敬迎四皓而厚礼之,太子遂安。夫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也。(节选自王充论衡非韩)【注】段干木战国初魏国名士。 孟贲战国时勇士。思维导图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21、分)魏君贤A人B是礼C国人D称仁E上下F和G合H未可图也。答案C E H解析能力指向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指向实词的理解、句式的运用、文意把握、文言语感等。思路点拨 解答此题,可结合语意和固定结构进行断句。“贤人是礼”是宾语前置句,正常的语序应为“礼贤人”,“贤人是礼”整体做“魏君”的谓语,“魏君贤人是礼”句意明确,结构完整,其间不应断开,其后应断开;“国人”是“称仁”的主语,“国人称仁”主谓宾结构完整,其间不应断开,其后应断开;“和合”为一个并列短语,意思是“和睦同心”,“和合”整体做主语“上下”的谓语,“上下和合”句意明确,主谓结构完整,其间不应断开,其后应断开。故C、E、H三处需要断

22、句。原文加上标点为: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A. 燕,同“宴”,指宴饮,成语有“新婚燕尔”,其中的“燕”字意思与此相同。B. 怪,以为怪,意动用法,与师说中“不耻相师”的“耻”用法相同。C. 为寿,向尊长敬酒并祝长寿,鸿门宴“沛公奉卮酒为寿”的礼仪与此相同。D. 式,同“轼”,指扶轼,与周亚夫军细柳“改容式车”的“式”意思相同。解析能力指向 本题重点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关键词语的含义。能力指向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文言实词的语境义,考查内容并不限于文化知识,还涉及通假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特殊

23、句式等。思路点拨 A.成语“新婚燕尔”的“燕”同“宴”,意思是“安乐”,与材料二中“及燕,置酒”的“燕”意思不同,解说错误。B.师说中“不耻相师”的“耻”是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耻”,与材料二中“上怪之”的“怪”用法相同,解说正确。C.鸿门宴中“沛公奉卮酒为寿”的礼仪与材料二中“四人为寿已毕”的“为寿”相同,解说正确。D.周亚夫军细柳中“改容式车”的“式”同“轼”,意思是“扶轼”,与材料三中“魏文式段干木之闾”的“式”意思相同,解说正确。故选A。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C )A. 魏文侯曾经师从子夏学习儒家经艺,他崇礼敬贤,在诸侯之中享有美誉。每次乘车经过

24、名士段干木居住的里巷时,他一定会行礼致意。B. 汉高祖想废掉太子,改立赵王如意,吕后为此十分恐慌,派人强行要留侯出主意,留侯认为如请到汉高祖景仰已久的四位贤人,将会对太子有利。C. 四位贤人表示太子仁孝爱士,汉高祖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希望他们好好辅助太子;四人本是留侯亲自招来的,这也是没有另立太子的一个因素。D. 王充认为,假如有儿童持刀与孟贲相斗,儿童肯定不能取胜;如果儿童对孟贲恭敬有加,孟贲就不忍心伤害,魏国与秦国的情况正与此相类似。解析能力指向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指向能区分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理解并准确概括其内容、观点和情感倾向。思路点拨 “概述”是对文本信息进行提炼归纳

25、后的叙述,正误就在于选项的叙述与原文信息是否一致。解答本题,首先要读懂全文,继而比对选项与原文信息以判断正误。A.概述的信息区间在材料一“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过其闾,未尝不轼也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选项概述与原文信息一致。B.概述的信息区间在材料二“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吕后恐,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强要曰:为我画计。留侯曰: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选项概述与原文信息一致。C.概述的信息区间在材料二“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

26、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起去,罢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选项中“四人本是留侯亲自招来的”的“亲自”理解有误,材料中“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的意思是“皇上最终没有更换太子,根本原因在于留侯招来这四位老人发挥了作用”,材料中的“本”意思是“根本原因”;且由材料二“因使辩士固请”可知,是留侯建议派人招请四位老人,故而选项说法与文不符,选项概述与原文不一致。D.概述的信息区间在材料三“使童子变孟贲之意,孟贲怒之,童子操刃与孟贲战,童子必不胜,力不如也。孟贲怒,而童子修礼尽敬,孟贲不忍犯也。秦之与魏,孟贲之与童子也”,

27、选项概述与原文信息一致。故选C。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 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4分)译文: 我找你们好几年,你们躲着不见我,现在你们为什么来跟我儿子交往呢? 能力指向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指向整理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将语言运用规律用于语文学习实践。思路点拨 翻译题强调基础性、综合性,涉及古汉语词义、语法及现代汉语词汇、语法等知识。解答本题要注意:句子的翻译应建立在理解文章大意和上下文意思的基础上;翻译时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把握得分点,如句中的关键词、句式特点和句子大意。解析关键词:“求”,找;“辟”,同“避”,躲着

28、;“游”,交往。(2) 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4分)译文: (秦国)退兵还师,不进犯魏国边境的原因,是看重段干木的操守,推崇魏文侯的重礼。 解析关键词:“却”,撤退;“操”,操守;“高”,推崇。14. 王充认为,“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如“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请根据材料分析二者的相似之处。(3分)答: 魏国、汉太子均因力弱而面临险境;魏文侯、汉太子均通过修德敬贤避开了风险。 解析能力指向 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筛选整合。能力指向有效地筛选信息,准确地分析概括信息。思路点拨 题干要求分析“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与“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

29、这两个事件的相似性,这两句话位于材料三的结尾,属于结论性的文字,对应的事件梗概分别为材料三“高皇帝议欲废太子,吕后患之,子房教以敬迎四皓而厚礼之,太子遂安”和“秦以兵强,威无不胜。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分析这两个事件,我们可以发现,汉太子当时遇到被废的危机,魏国当时遇到被秦国进犯的危机,而这两个危机正如王充在前文提到的,是“力少”造成的,故而二者相似之处首先在于“魏国、汉太子均因力弱而面临险境”;而“力少则修德”,力弱时需要修德敬贤,“子房教以敬迎四皓而厚礼之,太子遂安”“(秦)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由此可见“魏文侯、汉太子均通过修德敬贤

30、避开了风险”,这是二者另外一个相似之处。参考译文材料一:魏文侯师从子夏学习儒家经艺,以客礼接待段干木,(乘车)经过段干木居住的里巷,没有一次不扶轼致敬。秦国曾经想攻打魏国,有人说:“魏君对贤德的人非常敬重,国都的人称赞他的仁德,上下和睦同心,不可以谋取。”魏文侯因此在诸侯中享有盛誉。材料二:皇上(刘邦)想废掉太子(刘盈),另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为太子)。吕后很恐慌,就派建成侯吕泽挟持留侯(张良),强行要挟说:“为我出谋划策。”留侯说:“回想皇上不能招致的,天下有四个人。现在您如果能够不吝惜金玉璧帛,让太子写一封书信,言辞谦恭,安排好舒适的车子,再派能言善道的士人恳切地邀请,他们应该会来。皇

31、上知道这四位的贤德,那么这对太子就是一大助力。”汉高祖十二年,皇上随着击破黥布叛军归来,病情更加严重,越发想更换太子。等到皇上设宴时,摆上了酒,太子侍奉在旁。四位老人跟随着太子,年龄都有八十多岁,须发皆白,衣帽非常奇特。皇上很奇怪,问说:“他们几个是什么人?”四位老人上前回答,各人讲各人的姓名。皇上于是大惊,说:“我找你们好几年,你们躲着不见我,现在你们为什么来跟我儿子交往呢?”四位老人都说:“陛下轻视士人而好骂人,我们遵循道义而不肯受辱,所以恐惧而逃跑躲藏起来。我们私下里听说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士人没有谁不肯伸着脖子想为太子赴死的,所以我们这才肯来。”皇上说:“烦劳你们善始善终调教辅

32、佐太子。”四位老人敬酒祝寿完毕,小步快走离去。皇上起身离去,酒宴就此结束。皇上最终没有更换太子,根本原因在于留侯招来这四位老人发挥了作用。材料三:议论者中有人说:“魏文侯经过段干木所住的里巷时扶轼对其表示敬意,秦军因此不去攻打魏国,并不是法令制度的功效。虽然在保全国家方面有好处,(但)也不值得推崇。”那么,法令制度的功能,指的是什么呢?养活三军士兵,明确赏罚法令,严厉刑法,富国强兵,这就是法令制度。六国灭亡,都亡于秦国的军队。六国的军队并非不精锐,士兵的力量也并非不强,然而到了被打败乃至灭亡(的地步),这是因为(国力的)强弱不一样,(士兵的)多少不相当,即使明确了法令制度,那又有什么用处呢?假

33、使儿童违背了孟贲的心意,孟贲发怒,儿童持刀跟孟贲争斗,儿童肯定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力量远远不如孟贲。要是孟贲发怒,而儿童讲究礼节对他非常恭敬,孟贲才会不忍加害。秦国与魏国,就像孟贲与儿童一样。照理,力量弱小就该讲究德行,军队强大就该发扬威力。秦国靠军队强大,威力无穷战无不胜。(秦国)退兵还师,不进魏国边境的原因,是看重段干木的操守,推崇魏文侯的重礼。汉高皇帝议论想废掉太子,吕后很担忧,张良教太子用谦恭的态度去迎请四位受高皇帝敬重的白发隐士,并为他们奉上厚礼,于是太子的地位就安稳了。太子敬重厚待四位白发隐士,来消除高皇帝废太子的想法,就像魏文侯到里巷时对段干木扶轼表示敬意,使得秦军不去攻打魏国

34、一样。选材特点(1)选材呈多样化趋势。继2023年新课标卷采用复合文本命题之后,2024年新课标卷仍然采用这一方式命题,卷为两则材料,卷为三则材料。2023年侧重选先秦诸子散文,2024年侧重选史传+史评。(2)选文重视立德树人,在内容上积极向上,与当代社会价值观相符。重视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引导考生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比如,2023年新课标卷文言文材料重视军事韬略与强军,体现社会热点;2023年新课标卷和全国乙卷文言文材料重视法治思想,聚焦“赏罚”问题,强调思辨性;2023年全国甲卷文言文材料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增强爱国情怀和民族自信。(3)选文以

35、记叙、议论为主,过去考单篇,文字量一般在600字左右;现在考复合文本,文字量大多超过700字,2024年新课标卷已达830字,不仅阅读量增大,而且阅读障碍偏多。命题特点(1)设题稳中有变,趋于灵活。如第10题,由四选一的单选题,改为七或八个断句点选三的主观题;第11题,原来专考古代文化知识,现在也考查实词含义及其他特殊用法,并且将选文中的实词和教材中的实词进行比较,让考生进行辨析;2024年新课标卷还将第14题的分值增加至5分。这些变化明显增加了文言文阅读的难度。(2)试题关联教材,体现教考衔接。从2023年、2024年高考试题考查的内容来看,高考文言文命题重视与教材的联系,考点设置直接与教材

36、内容关联,具有良好的教学导向作用,突出了以考促学的理念。(3)从材料到考题都呈现较强的思辨性。比如,2024年新课标卷的材料由两段文言文组合而成,分别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和王夫之读通鉴论。两则材料,在内容上深度关联,所述史实清晰晓畅,所议事理简易明了,然而由于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对李陵降匈奴便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判断。如此设置阅读材料,可使考生明辨是非而不拘泥于一隅之见,从而启发批判性思维。年份卷别出处体裁命题特点2023新课标卷韩非子难一孔丛子答问先秦诸子散文、杂记选材以复合文本的形式呈现。选文出处多样,富于变化。命题关联教材,指导教学。以综合性题型为主,往往一道题目涉及多方面的文言基础。近两

37、年来文言阅读能力要求有所加强。新课标卷百战奇略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军事理论专著、问答体兵书新课标卷资治通鉴汉纪读通鉴论编年体通史、史论2024新课标卷史记魏世家史记留侯世家论衡非韩纪传体通史、古代唯物主义论著考查指向(1)构建文言知识体系,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知识,注意古今语言的异同。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中国古代作品,读懂文章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基础知识并能迁移运用。(2)要求考生有较强的分析概括能力,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在理解语言时,能提取和概括主要信息,能区分事实和观点,分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能对文本信息、观点的真实性和可

38、靠性作出自己的判断。在表达时,能做到观点明确、内容完整、逻辑清晰。(3)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体会文言文言简义丰的特点,感受古文的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自信。识记古代文化知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理解文中人物传递的精神力量,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复习策略1.回归教材,重视积累高中教材中的文言文选材众体兼备,议论抒情性文本占比明显大于记叙性文本。可以说,教材中的文言文是典范文本,知识密集且规范,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最佳样本,如能用好,会有举一反三的效果。2.分类识记,夯实基础文言文阅读模块出题和课文联系紧密,考生需切实理解、识记所学文章中的古代文化知识、重点实词、重点虚词、特殊句式、固定句式等,做到活

39、学活用,举一反三。相对而言,本专题的必备知识较多,如常见重点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代文化知识及18个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等,都需要掌握积累。这些知识是形成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基础,复习时必须有长计划、短安排,持之以恒地加以落实。3.精选试题,开阔视野从2021年高考开始,文言文阅读已打破从“二十四史”中选材的传统,选材范围不断扩大,文体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将来文言文的考查体裁或许更加多元,人物传记、墓志铭、写景散文等或许会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这就要求考生掌握多种文言文体裁特点和读文的不同方法。对史传文、论说文、杂记文、应用文等各种类别的文本都要读一读、练

40、一练,做到有备无患。同时,复合文本的命题方式已成为主要题型,应加大训练力度。方法指导阅读指导读懂文言文是做题的前提条件。为了在考场环境下快速读懂文言文,应在平时养成“三读”习惯。一读:快速通读,理清层次文言文不同于现代文,阅读起来肯定会有一些障碍。高考选用的文言文语段通常为600字左右,读起来虽有障碍但费时不多。第一遍读文,是对文本的初步感知,要了解文本属哪一类文体、写了什么人、叙了什么事及结构上可分为几层等。这些都要在原文中标出来,如圈出人物、时间、地点、重要信息类关键词等,划分大致层次。强调圈点勾画,主要是为了在做题时能联想起初读文本时的诸多收获,快速找到题目涉及的语句。二读:借题解意,把

41、握内容要善于借助题目来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高考文言文阅读一般都有一道分析概括类(或概述类)选择题,该题四个选项的表述涉及文本思想内容、人物事迹或人物品格,这个题目基本都是选择错误的一项,而且这个错误项往往只存在一个细微的错误,也就是说可以依托这四个选项来疏通文义。有经验的考生通常会先做这个题目,做完这个题目之后,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会更加深透,也有助于扫清初读文章时遇到的语意理解障碍,这时再做其他题目就简单多了。三读:带题精读,依境解题阅读题都强调整体感知,语意贯通。解释一个词,翻译一句话,都不能脱离整体语境,否则就可能陷入断章取义的误区。断句、词语解说、分析概括类(或概述类)选择题及翻

42、译、简答题等都离不开具体的语境,这就需要考生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带题入文,细加琢磨,使解题更加顺畅、准确。读文示例2023全国乙卷昔者晋公子重耳出亡,过于曹,曹君袒裼而观之,釐负羁与叔瞻侍于前。叔瞻谓曹君曰:“臣观晋公子,非常人也。君遇之无礼彼若有时反国而起兵即恐为曹伤君不如杀之。”曹君弗听。釐负羁归而不乐,其妻问之曰:“公从外来而有不乐之色,何也?”负羁曰:“吾闻之,有福不及,祸来连我。今日吾君召晋公子,其遇之无礼。我与在前,吾是以不乐。”其妻曰:“吾观晋公子,万乘之主也;其左右从者,万乘之相也。今穷而出亡过于曹,曹遇之无礼。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子奚不先自贰焉。”负羁曰:“诺。”盛

43、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公子见使者,再拜,受其餐而辞其璧。公子自曹入楚,自楚入秦。入秦三年,秦穆公召群臣而谋曰:“昔者晋献公与寡人交,诸侯莫弗闻。献公不幸离群臣,出入十年矣。嗣子不善,吾恐此将令其宗庙不祓除而社稷不血食也。如是弗定,则非与人交之道。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何如?”群臣皆曰:“善。”公因起卒,革车五百乘,畴骑二千,步卒五万,辅重耳入之于晋,立为晋君。重耳即位三年,举兵而伐曹矣。因令人告曹君曰:“悬叔瞻而出之,我且杀而以为大戮。”又令人告釐负羁曰:“军旅薄城,吾知子不违也。其表子之闾,寡人将以为令,令军勿敢犯。”曹人闻之,率其亲戚而保釐负羁之闾者七百余家。此礼之所用

44、也。故曹,小国也,而迫于晋、楚之间,其君之危犹累卵也,而以无礼莅之,此所以绝世也。(节选自韩非子十过)参考译文从前晋公子重耳出国流亡,经过曹国的时候,曹君趁重耳脱去上衣裸露身体时观看他连在一起的肋骨,当时曹国的大夫釐负羁和叔瞻在曹君跟前侍候。叔瞻对曹君说:“我看晋公子,不是普通之人。您对待他没有礼貌,他如果有机会回国成为君主而发兵,那就怕会成为曹国的祸害,您不如杀了他。”曹君没听叔瞻的劝谏。釐负羁回到家中闷闷不乐,他的妻子问他:“夫君从外面回来而有不高兴的神色,为什么呢?”釐负羁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君主有福的时候我赶不上,灾祸来了一定会连累我。今天我们的国君召见晋公子,他对待晋公子没有礼貌

45、。我当时也参与接见,因此才闷闷不乐。”他的妻子说:“我看晋公子,将来会是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君主;他身边的随从,也都会成为大国的卿相。现在他(因)困厄而出国流亡经过曹国,曹国对待他没有礼貌。这人如果返回晋国,一定会责罚对他无礼的人,那么曹国就是第一个。您为什么不先表明自己和曹君不一样呢。”釐负羁说:“好。”于是釐负羁在壶里装上黄金,用食物把壶装满,又在壶上加了块玉璧,在夜间派人送给晋公子重耳。晋公子重耳接见了使者,拜了两拜,接受了他的食物,推却了他的玉璧。晋公子从曹国到楚国,从楚国到秦国。进入秦国三年,秦穆公召集大臣们商量说:“从前晋献公和我结交,各国诸侯没有不知道的。晋献公不幸谢世,到现在大约

46、十年了。继承王位的儿子不成器,我怕这将会使晋国的宗庙得不到打扫,土神和谷神不能受享祭品。像这种情况我们再不去平定,就不符合和人交朋友的原则了。我想帮助重耳让他回到晋国,怎么样?”大臣们都说:“好。”秦穆公便起兵,动用了兵车五百辆,精锐骑兵两千,步兵五万人,辅助重耳回到晋国,让他登上王位做了晋国的君主。重耳登上王位三年后,便起兵去攻打曹国。他为此而派人去告诉曹君说:“把叔瞻从城墙上吊下来,我将杀掉他并陈尸示众。”又派人告诉釐负羁说:“军队压城,我知道您不会反抗我。请在您住的里巷门上做好标记,我将根据您的标记下达命令,使军队不敢侵犯。”曹国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带着他们的亲戚来到釐负羁居住的里巷里来请

47、求保护的有七百多家。这是釐负羁从前对待晋公子有礼貌的作用啊。曹国,是个弱小的国家,而且夹在晋国、楚国之间,曹君的危险处境就好像堆叠起来的蛋一样,他却用没有礼貌的态度来对待晋公子,这便是他断绝世系传承的原因啊。按以下步骤把握全文:一读:快速通读,理清层次本文依据事件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六个层次。第一层:晋公子重耳出逃时路过曹国,曹君对其不敬,釐负羁和叔瞻参与了此事。第二层:叔瞻劝曹君杀掉重耳,曹君没有听从。第三层:釐负羁妻子劝其礼待重耳,釐负羁听从了妻子的建议。第四层:秦穆公护送重耳返回晋国,立重耳为晋君。第五层:重耳即位后讨伐曹国,派人威胁曹君要他交出叔瞻,而对釐负羁给予了关照。第六层:作者评论,曹君因“无礼”而“绝世”,釐负羁因“守礼”而得以保全自身并惠及百姓。二读:借题解意,把握内容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耳遭到曹君的无礼对待,叔瞻预见到这件事可能会带来不好的后果,主张杀掉重耳以杜绝后患,曹君没有听从叔瞻的建议。B.釐负羁参与了接见重耳的活动,为曹君对重耳无礼感到忧心忡忡,他妻子问明原委后,积极帮他出主意,釐负羁听取了她的意见。C.离开曹国后,重耳一路逃亡到楚国、秦国,秦穆公念在过去晋献公跟自己交好的份上,出兵护送重耳返回晋国,立重耳为晋君。D.重耳即位三年后,出兵讨伐曹国,派人威胁曹君要他吊死叔瞻并交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高考 > 二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