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训练A卷含解析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03471 上传时间:2019-12-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训练A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训练A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训练A卷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训练A卷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训练A卷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A)第十五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2、农民在新经济政策初期日益好转的情绪,很快被1922年秋工业品涨价的损失抵消了;由于广大农民不参加1924年秋冬的苏维埃乡村选举导致40%的选举无效;1925年上半年创办农会的思想广泛流传,1928年初国家出现了粮食收购危机。由此可以推知,苏联A变革小农经济势在必行B国家工业化建设举步维艰C新经济政策的弊端凸显D确立斯大林体制符合国情21929年10月,苏联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7.6%,1930年为23.6%,1931年为52.7%,1932年为61.5%,1933年为65.6%,1934年达71.4%,到1937年,超过90%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农业集体化运动A满足

3、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需要B开创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先河C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D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的发展要求3据统计,苏联1955年有集体农庄87500个,到1964年只有37600个,国营农场的数量则从1953年的4587个增加到1964年的10078个。这一变化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A意图协调苏联经济发展B侧重点放在农业领域C结束了农业集体化运动D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4赫鲁晓夫上台之初对农业问题的基本评价是:“我国的粮食基本上是有保证的”,但农业的一系列重要部门还处于落后状态,这种落后阻碍着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是影响集体农庄庄员收入增长的障碍。赫鲁晓夫这一认识A是对斯大林体制的维护B

4、正确指出苏联农业存在的问题C破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D开创了苏联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先河51955年起,(苏联)政府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1958年6月,政府还取消了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为农产品采购制,并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采购价格。这些举措A恢复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做法B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C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D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61932年,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2销往苏联,在苏工作的外国专家近2000人;1933年,苏联向西方国家贷款总额高达14亿卢布;1935年,出现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高潮。这些现象反映了A该时期国际

5、形势趋于缓和B西方经济危机局面得到缓解C经济全球化得以加速发展D经济建设突破意识形态阻碍72016年3月,俄罗斯人以执政前后国家十个方面的变化为标准,评价20世纪以来俄罗斯的十位领导人的功过,列宁、斯大林、普京的得分均为正面,并列第一,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有9项评价均为负面而位居最后。这体现出俄罗斯人A对历史的认可度比较高B注重吸取历史经验教训C充满对计划经济的怀念D有比较高的历史荣誉感8农民在新经济政策初期日益好转的情绪,很快被1922年秋工业品涨价的损失抵消了;由于广大农民不参加1924年秋冬的苏维埃乡村选举导致40%的选举无效;1925年上半年创办农会的思想广泛流传,1928年初国家出现了

6、粮食收购危机。由此可以推知A新政妨碍国家工业化B斯大林体制符合苏联国情C集体农庄的弊端显现D苏联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920世纪20年代,斯大林指出:“我们的工业和我们的经济现状决定暂时不能不向农民征收这种额外税我们的政策应当是逐渐缩小这种剪刀差,使它一年一年地接近起来从而在几年以后完全取消对农民的这种额外税。”这一表述主要意图是A强调苏联恢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紧迫性B说明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正确性C强调不均衡发展轻重工业、农业的迫切性D指出推行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的必要性1020世纪70年代,苏联的发展速度逐渐减慢,其经济减速的原因是经济规模增大,内容日趋复杂,工人、技师和科学家不愿意只是执行

7、来自上面的命令而不在决策过程中起作用。这说明A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活力衰退B勃列日涅夫的“新经济体制”成效甚微C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成民心所向D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11下图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和美国的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图,据此可以推知A美国的工业产值增速高于苏联B斯大林体制成为苏联经济下滑主因C冷战导致美苏经济此长彼消D加强干预使美国走出“滞胀”危机12“在经济上,赫鲁晓夫建立了地区经济委员会,给工厂管理者赋予更大程度的自主权,并激励他们提高效率和利润,以求放松集中化的经济管制。”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A系统纠正了斯大林体制弊端B深刻改变了经济体系的缺陷C根本上突破了原有经济体制

8、D一定程度上运用了经济手段 131931年,苏联集体农庄开始实行按劳动日计酬制,庄员报酬到年度结束时才能得到。1956年改行预付款制,年初以卢布对劳动日单价进行估算,按月预支报酬,年终结算。这一改变A推动了农业改革的完成B调动了庄员劳动的积极性C增强了政治改革的信心D解决了庄员报酬的不稳定141935年苏联取消了面包和面粉的配售制,后来,又陆续取消了其他食品和所有工业品的配售制。这反映了计划经济的实施A促进了苏联经济比例协调发展B使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C使苏联迅速成为世界工业强国D促进苏联农业轻工业的快速发展151933年伦敦经济会议期间,美国国务卿赫尔和李维诺夫就涉及两国经济关系的问题

9、交换了意见,之后,美国政府向美出口商提供400万美元的贷款,作为向苏联倾销棉花所需要的资金。这种做法A使美国摆脱了大萧条B使苏联完成了工业化C有利于改善美苏关系D为美苏结盟奠定基础161930年代的苏联大学生在谈到学习外语的感受时会说:“几年以前,德国和美国还有我们学习的地方,但现在我们无需向外国人学习什么了。那么,说外国话有什么用处呢?”这一现象的背景是A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B苏联与西方国家关系急剧恶化C经济危机暴露资本主义的缺陷D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显著成效171966年,苏联推行的“新经济体制”中规定:企业可以确定工资形式和奖励办法;企业有权处理多余的设备、工具和仪器。这说明,当时苏

10、联A政府对企业的指导加强B企业所有权走向多元化C注重提高企业经济效益D开始尝试建立市场经济18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191921年列宁指出:“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它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生产力是我们党纲规定的紧迫的基本任务”。该政策之所以会“同下层脱节”,客观上是因为俄国当时A地主富农反抗强烈B工业化道路脱离国情C小农经济尚占优势D撇开市场搞集体农庄2

11、0苏联的第二个五年计划规定:“19331937年间,轻工业生产的増长率将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同一时期重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则由401降低为145。”这说明当时的苏联A重视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B应对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C意识到了斯大林模式弊端D改变了工业比例失调的状况21下面是19221926年间苏联与外国资本家达成的租让合同数量变化示意图。图中的变化反映了A新经济政策最终遭到了废止B苏联转向对外来资本的排斥C苏联对经济建设模式的探索D西方加强了对苏联经济封锁221973年,世界石油价格大涨,令苏联这个富油国获得了一笔“大而易得”的外汇收入,苏联领导层认为无论政治还是经济都可以高

12、枕无优,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并且进口依赖越来越大。这导致了苏联A新的经济体制得以建立 B对美国军备竞赛优势明显C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矛盾 D综合国力与美国相差无几231932年大约有2万西方技术人员在苏联工作,“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建成的3个大型钢铁厂都是美国人和德国人帮助建造的。斯大林拖拉机厂的设备全部来自美国并工由美国的工厂联合建造、拆装再组装。这表明苏联A试图调整斯大林模式B抓住了经济建设的机遇C直接运用了工业革命的成果D经济建设严重缺乏技术人才24“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

13、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淀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B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C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第II卷本卷包括25、26、27三个大题,共计52分,考生根据具体要求进行作答。25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用怎样的眼光打量历史、用怎样的方法理解历史,所影响的决不仅是我们对过去的勾画,更影响即将展开的未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苏共垮台和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意识形态领域来看,很重要的一点是当时苏联国内历史虚无主义大行其道。具体表现,第一是在“说事”时,改变历史结论,美其名曰“新视角”

14、。当时有人认为,十月革命给俄国带来的不是进步,而是倒退。因为“革命前的俄国已经在朝着西方式的资本主义民主发展,如果革命在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以后就中止,那么俄国就可以建立资产阶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因而可能早已实现现代化并与西方先进国家并驾齐驱了”。第二是在“论人”时,颠覆历史评价,美其名曰“复杂论”。对于斯大林的批判和全盘否定。在赫鲁晓夫时期批判的主要是斯大林个人,以及他在领导工作中的各种错误,到戈尔巴乔夫时期已经由此发展到批判和否定斯大林时期形成的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且进一步直接诋毁列宁。第三是在“讲史”时,歪曲历史事实,美其名曰“再思考”。最初,有人把勃列日涅夫时期简单地说成是一个“停滞时期”

15、,毫无成就可言。后来针对斯大林时期,否定国家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摘编自陈之骅苏联解体前夕的历史虚无主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角度并运用苏联(俄)的相关史实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批判。(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 这里首先出现的一个有趣的问题是: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的工业革命竟然是从人要穿这件事情上取得突破的。工业革命是人类自由在宗教、政治、经济、法律、科学等方面经过漫长的发展而达到临界点时的一次光辉灿烂的裂变!这个发展方向极其幸运地由盎格鲁撒克逊民族所代表,一经爆发,它即以其不可阻挡的力量,急剧地改变着全人类。摘编自王永全英国发生工业革命的

16、必备条件材料二 在斯大林看来,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目的在于免除“落后挨打”的局面,基础在于“优先发展重工业”,关键在于实现“迅速赶超。社会主义工业化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增强了苏联的国力,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但也带来了巨大弊端,其经验教训是: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缺乏内在的刺激动;单一的公有制,缺乏经济活力;农轻重比例重失调,严重影响了经济全面发展和社会稳定。摘自秦正为国家利益:斯大林会主义工业化思想的内核(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指出英、苏两国工业化的基本特征。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英、苏两国工业化的弊端及其造成的消极影响。(10分)

17、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 资本主义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且往往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苏联工业化的基本方针。为了高速度实现工业化,斯大林提出靠本国节约来发展工业的道路,即社会主义积累的道路,长期的、过大的保留了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1926-1927年度,苏联工业生产总值已超过战前水平,斯大林一再要求提高工业增长速度,1933年苏联提前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苏共制定了发展经济的五年计划,到二战爆发前,苏联成功地实施了三个五年计划。摘编自陈国新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路和苏联

18、模式材料二 中国前30年的工业化推行的是粗放型、封闭式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工业化推进主要靠计划机制、政府主导,较少利用市场机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工业化道路和发展战略开始转换。工业化的发展战略转变为有重点的协调发展战略,尤其是注重发展农业、基础产业和第三产业。1978年以来,农村工业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前30年我国农村工业化几乎停滞不前,从而严重阻碍了整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摘编自谭险峰、龚亚香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工业化道路的比较分析(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联工业化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工业化道路发生的变化。(8分)(3

19、)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认识。(6分)3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A)历 史 答 案第卷1【解析】据材料“新经济政策初期日益好转的情绪”很快被“1922年秋工业品涨价的损失抵消了、1924年冬1925年上半年1928年初,”等信息可知,这是新经济政策实行时期,材料表明农民对当时工业品涨价及政治的不满,要求建立维护农民权益的农会,故C正确;新经济政策是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解决的就是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A错误;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与材料时间不符,B错误;确立斯大林体制是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与材料不符,D错误

20、。【答案】C2【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数据变化发现,从“1929年10月”“苏联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7.6%”到“1937年”“超过90%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可以看出,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发展迅速,即基本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存在着急躁冒进的现象,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的发展要求。故答案为D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一五”计划的特点,“一五”计划是19281932年,该项只能解释从1929年到1932年苏联参加集体农庄农户所占农户总数比重的增加,不能解释其他时段该比重增加的现象,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属于斯大林模式,要建设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

21、经济体制改革是从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时期开始的,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苏联通过国有化、工业化和集体化,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根本变化。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其新宪法草案的报告中指出,苏联经济已经完全改变了,资本主义成分已被消灭,社会主义体系已在国民经济一切部门中获得胜利,生产资料公有制已成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该项属于时空错位,排除。【答案】D3【解析】据材料虽然“集体农庄减少,国营农场增加”,但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及经营方式没有发生变化,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集体农庄减少,国营农场增加”,都体现的是农业上,没有涉及协调经济发展,A错误;材料只是反映的农庄、农场的数量

22、变化,不能反映改革侧重点在农业领域,B错误;农业集体化运动20世纪30年代基本完成,C错误。【答案】D4【解析】根据“农业的一系列重要部门还处于落后状态,这种落后阻碍着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是影响集体农庄庄员收入增长的障碍”,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正确地分析了50年代苏联农业存在的问题,故B正确;材料反映赫鲁晓夫正确地分析了50年代苏联农业存在的问题,并非维护斯大林体制,结合所学可知,50年代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斯大林体制,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破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故C错误;并非赫鲁晓夫的认识开创了苏联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先河,排除D。【答案】B5【解析】据材料“政府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

23、管理”、“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以及由“取消了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为农产品采购制,并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采购价格”等信息可知,这些措施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C正确;恢复了国家资本主义做法的是1921年的新经济政策,与材料不符,A错误;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的是1927年的联共布十五大确立的农业集体化政策,与材料不符,B错误;据材料时间1955年、1958年可知此时是赫鲁晓夫对农业进行改革时期,只是在农业领域试图冲破斯大林模式,不是整个经济领域,D错误。【答案】C6【解析】据材料可知,此时是西方经济危机时期,而此时苏联经济迅速发展并取得成就,显示了社

24、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优势,因此出现了“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2销往苏联,在苏工作的外国专家近2000人;1933年,苏联向西方国家贷款总额高达14亿卢布;1935年,出现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高潮”的局面,D正确;据材料可知,此时是19291933年经济危机时期,在经济危机影响下,国际局势日趋紧张,A错误;据材料可知,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各国经济都受到巨大打击,B错误;经济全球化得以发展是二战后,C错误。【答案】D7【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是导致苏联解体的两个关键人物,他们两人的评价“负面”,说明俄罗斯人吸取了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信息表明,俄

25、罗斯人对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的评价很差,认为他们在历史上起了负面影响,认可度不高,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列宁和普京时代实行的并非计划经济体制,排除;D项,材料反映了俄罗斯人对国家领导人的评价存在很大的分歧,“有较高的历史荣誉感”的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答案】B8【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时期并没有真正解决政权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尤其是农民与国家的关系问题。新经济政策时期,俄国农民的负担虽比共产主义时期有所减轻,但由于国家在土地、雇用劳动力使用、购买农机具方面的限制性规定、要求按最低的国家价格出售粮食、征收粮食税的强制方式等,使得农民与国家关系仍处于紧张状态,因而出现了材料中叙述

26、的现象,说明当时仍未摆脱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水平,即苏联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故D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新经济政策时期农民与国家的关系,没有体现新经济政策妨碍国家工业化,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涉及斯大林模式的相关内容,故B选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时期没有实行集体农庄,集体农庄在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开始,故C选项错误。【答案】D9【解析】根据“我们的工业和我们的经济现状决定暂时不能不向农民征收这种额外税”可知,斯大林是在强调暂时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的迫切性,体现出轻重工业、农业不均衡发展的特点,故C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斯大林时期没有恢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错误;材料强调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

27、迫切性,B无法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材料并没有直接提到农业集体化政策,故D错误。【答案】C10【解析】由材料“工人、技师和科学家不愿意只是执行来自上面的命令而不在决策过程中起作用”可知,20世纪70年代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日益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压抑了人们生产的积极性,故苏联的经济活力逐渐丧失,A正确。勃列日涅夫改革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发展,苏联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只是70年代开始,因为过分追求稳定改革放缓才导致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B的说法错误,排除;结合所学可知,70年代的改革与市场经济体制无关,另外材料只是

28、说工人、技师和科学家不愿意只是执行来自上面的命令,这也不代表他们要求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排除D。【答案】A11【解析】从材料图表中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的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呈下降趋势,主要是由于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而导致的。故答案为B项。A项,“美国的工业产值增速高于苏联”的说法与材料图表中19651975年间,美国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苏联的现象不符,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苏“冷战”固然对工业产值增速会产生影响,但不是两国经济此长彼消的主要原因,经济政策才是影响经济的主要因素

29、,排除;D项,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陷入“滞胀”困境,这表明主张政府运用经济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积极干预的凯恩斯主义失灵,排除。【答案】B12【解析】根据“给工厂管理者赋予更大程度的自主权,并激励他们提高效率和利润,以求放松集中化的经济管制”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力图运用经济手段改革计划经济体制,故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系统纠正了”斯大林体制弊端,排除A;材料表明赫鲁晓夫一定程度上改革计划经济体制,BC项“深刻改变了”“根本上突破了”表述不准确,排除。【答案】D13【解析】1931年,苏联集体农庄开始实行按劳动日计酬制,庄员报酬到年度结束时才能得到,在一年内庄员没有任何固定收入,庄员也不清

30、楚一个劳动日能拿到多少报酬,当然更不知道经济年度结束时能获得的总收入是多少。这种付酬制度减弱了农庄庄员对劳动结果的兴趣,也就不会从物质利益上去关心农业的发展。1956年改行预付款制,年初以卢布对劳动日单价进行估算,按月预支报酬,年终结算。有利于克服按劳动日年终支付报酬的一些缺点,并对提高农庄庄员的积极性起到一定作用,故B正确;1956年实行预付款制,无法体现推动了农业改革的完成,排除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增强了政治改革的信心,排除C;1956改革之后的庄员付酬制度其基础仍是劳动日,因此,并没有解决庄员的报酬所存在的不稳定和无保障的问题,排除D。【答案】B14【解析】苏联逐步取消了食品和所有工业品

31、的配售制,说明苏联计划经济的实施推动了经济发展,物资比较充足,使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一定改善,故B正确;材料只是说明取消了一些食品和所有工业品的配售制,不能体现苏联经济比例协调发展,排除A;苏联成为工业国与苏联是否取消配售制无关,排除C;苏联取消配售制,说明苏联农业轻工业有一定程度发展,“快速发展” 表述不恰当,排除D。【答案】B15【解析】美国政府向美出口商提供400万美元的贷款,作为向苏联倾销棉花所需要的资金,这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改善美苏关系,故C正确;材料反映美国向美出口商提供贷款,无法体现美国摆脱了大萧条,排除A;1937年苏联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了工业化,B时间

32、不符合题意,排除;20世纪30年代美苏没有结盟,D错误。【答案】C16【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1930年无需向外国人学习什么了”,结合所学知识,在1928年至1933年苏联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苏联从一个落伍的农业国向产业强国转变。故选D。 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故A项错误。B项表述在冷战开始后,故不符合题意,故排除。苏联属于社会主义国家,C项表述错误。【答案】D17【解析】材料反映了“新经济体制”下企业自主权的扩大,且“奖励”“处理多余的设备”有利于激励工业生产的积极性和提高设备的利用率,这表明当时苏联注重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C项正确;企业自主权的扩大,说明国家对

33、企业的指导性减弱,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企业所有权的信息,不能说明企业所有权的多元化,B项错误;D项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排除。【答案】C18【解析】材料中的“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说明由于时代的不同而对历史著作的内容进行取舍,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故答案为D项。A项说法绝对,作者自身也受多种因素影响,难以做到“准确记述”;回忆录主观色彩浓厚,不一定比其他著作可信度更高,排除B项;C项说法错误,接近历史真相与版本的新旧无关。【答案】D19【解析】结合题干时间20世纪20年代以及材料中“诸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可知是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所以会“同下

34、层脱节”,客观上是因为俄国当时小农经济占优势,故C项正确。地主富农反抗强烈不符合苏俄此时社会现实,故A项错误。工业化道路不符合材料中“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信息,故B项错误。集体农庄是斯大林模式时期农业措施,故D项错误。【答案】C20【解析】从材料中的数据来看,苏联“二五”计划适当提高了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大幅降低了重工业的发展速度,这是针对“一五”计划期间重工业发展太快造成的经济结构严重失衡进行的调整。故答案为A项。这一调整与世界经济危机无关,排除B项;当时还没有认识到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答案】A21【解析】新经济政策在1921年到192

35、7年执行,1929年宣布停止,故1922-1926年苏联与外国资本家达成的租让合同是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典型政策,排除A。材料反映1925年伴随社会主义工业化租让合同有所下降,但1922-1926年间总体呈上升趋势,说明苏联并不排斥外来资本,故排除B;材料中合同的总数没有下降,可见新经济政策的模式依然有效,故选C;材料没有反映西方加强对苏联经济封锁的信息,排除D。【答案】C22【解析】材料“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并且进口依赖越来越大”说明其进出口贸易过于单一,苏联经济制度存在问题,新经济制度没有成效,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存在严重问题,故排除A,选C;材料没有提到美苏军备竞赛的信息,排除B

36、;材料没有比较美苏综合国力,排除D。【答案】C23【解析】根据材料“1932年”可知,西方正爆发经济危机,大批工人失业,而苏联正值社会主义高速发展的阶段,所以才会出现“2万西方技术人员在苏联工作”“美国和德国帮助建造”的现象,说明苏联利用西方经济危机契机建设社会主义,故B 项正确;苏运用联一直实行斯大林模式经济,并没有改变,故A项错误;苏联建设是利用西方经济危机的契机,不是直接工业革命的成果,故C项错误;苏联经济建设并不缺乏人才,材料主要说明借用经济危机时机进行工业化建设,故D项错误。【答案】B24【解析】“20世纪50年代”的先进发明“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

37、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与苏联模式的僵化有关,说明计划经济制约了技术转化。故答案为C项。20世纪50年代,苏联已经是斯大林模式,没有制度上的变革,排除A项;科技交流受到“冷战”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经济模式影响了科研成果的转化,而不是“决定科研方向”,排除D项。【答案】C第II卷25(12分)【解析】结合材料中“第一是在说事时,改变历史结论,美其名曰新视角。”。“第二是在论人时,颠覆历史评价,美其名曰“复杂论”“第三是在讲史时,歪曲历史事实,美其名曰再思考。”三个方面进行立论。对材料中“十月革命给俄国带来的不是进步,而是倒退”“对于斯大林的批判和全盘否定。”“勃列日涅夫时期简单地说成是

38、一个停滞时期”三则说法结合当时史实(背景、意义、个人贡献)运用唯物史观进行批判,分析阐述即可。【答案】(示例一)历史虚无主义在“说事”方面(对历史事件的认识),用历史假设否定史实,编造历史、混淆是非。批判:运用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历史条件)及历史意义等相关史实进行批判,以说明认识历史事物要科学真实。(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二)历史虚无主义在“论人”方面(人物的评价),无视历史事实、孤立片面的看待历史人物、用支流否定主流。批判:列举斯大林或列宁的历史功绩及失误等相关史实辩证地进行批判,以说明评价历史人物要一分为二,要客观公正。(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三)历史虚无主义在“讲史”方面(历史事实的认识评价

39、),用现象否定本质,裁剪事实曲解历史。批判:运用勃列日涅夫时期或斯大林时期的历史贡献和问题等相关史实辩证地进行批判,以说明对历史事实的认识评价要全面准确。(言之有理即可)总之,要坚持运用唯物史观正确认识历史事实和人物,尊重史实,明辨是非。26(20分)【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和苏联不同的工业化进程和特征,以及各自的弊端和消极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英国工业化的基本特征,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的工业革命竟然是从人要穿这件事情上取得突破的”“它即以其不可阻挡的力量,急剧地改变着全人类”等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苏联工业化的基本特征,可

40、以根据材料中的“基础在于优先发展重工业,关键在于实现迅速赶超”“单一的公有制”等信息分析得出。(2)英国工业化的弊端及造成的消极影响,应当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从加剧社会贫富分化、加快殖民扩张和掠夺、自由放任政策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等方面来回答。苏联工业化的弊端及消极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缺乏内在的刺激动力”“缺乏经济活力”“农轻重比例重失调”等信息并联系所学来回答。【答案】(1)特征:英国:从纺织部门开始,侧重于轻工业;起步时间较早;影响人类发展进程等(任答两点即可)苏联:以国家意志为统领;优先发展重工业;追求高速度;以公有制为基础,排斥私有制和商品市场等(任答三点即可)(2)英国:工

41、业化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激化了社会矛盾;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加快了殖民扩张和掠夺步伐,造成亚非拉地区的落后和苦难;自由放任政策成为普遍信条,无法适应垄断资本主义下的社会化大生产;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无法克服,经济危机频发等。苏联:过渡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严重的农轻重比例失调;过度追求高速度,造成浮夸风、低质量;过度强调国家职能,造成管理体制的僵化。27(20分)【解析】(1)特点:根据“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苏联工业化的基本方针”得出优先发展重工业;根据“斯大林提出靠本国节约来发展工业的道路,即社会主义积累的道路”得出资金积累依靠国内;根据“长期的、过大的保留了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得出牺牲农业

42、;根据“斯大林一再要求提高工业增长速度”得出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根据“苏共制定了发展经济的五年计划”得出实行计划经济。(2)变化:根据“实行改革开放,工业化道路和发展战略开始转换”得出从封闭走向开放;根据“工业化的发展战略转变为有重点的协调发展战略”得出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追求协调发展;根据“工业化推进主要靠计划机制、政府主导,较少利用市场机制”得出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据“农村工业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前30年我国农村工业化几乎停滞不前”得出农村工业化由停滞到迅猛发展;根据所学得出从学习借鉴苏联模式到体现中国特色。(3)认识: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立足于国情制定经济政策等角度分析总结。【答案】(1)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资金积累依靠国内;牺牲农业;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实行计划经济。(2)变化: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追求协调发展;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农村工业化由停滞到迅猛发展;从学习借鉴苏联模式到体现中国特色。(3)认识:经济体制改革要不断深化;要立足于国情制定经济政策。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历史高考 > 一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