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5课《把栏杆拍遍》ppt课件(1)

上传人:好样****8 文档编号:10296 上传时间:2018-09-04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36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5课《把栏杆拍遍》ppt课件(1)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5课《把栏杆拍遍》ppt课件(1)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5课《把栏杆拍遍》ppt课件(1)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5课《把栏杆拍遍》ppt课件(1)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5课《把栏杆拍遍》ppt课件(1)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体现在: 1、时间跨度大。 2、空间转换广。 3、事件牵涉多。 4、表达方式活。“神不散”就指的是文章始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贯穿一条红线,做到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形散神不散”,1、关键词语主旨、观点立场、连接作用、修辞 2、关键句子中心句、起始句、过渡句、总结句、修辞句 3、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4、分析概括作者观点的句子 5、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内容 6、鉴赏作家作品的艺术特点、艺术风格,表达方式 1、叙述:顺序、倒叙、插叙、补叙 2、描写: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环境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 3、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4、议论 5、说明,表

2、现手法:象征、铺垫、烘托、对比、反衬 结构手法:线索、过度、照应、详略 修辞手法:1、描述类:比喻、拟人、夸张2、结构类:对偶、排比、反复3、语气类:反问、设问,把栏杆拍遍 梁衡,作者介绍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在基层当记者。现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全国记协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3

3、卷)数理化通俗演义(2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辛弃疾(11401207)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 ,中年名所居曰稼轩,因此自号“ ”。汉族,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辛弃疾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 、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辛弃疾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

4、“ ”,与李清照并称“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幼安,稼轩居士,豪放派词人,苏辛,二安,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1、上片写了哪些景物?运用了什么手法?这些景物出发了诗人怎样的思绪?,写了楚天、江水、远山、落日、断鸿等景物,描绘了一副辽远阔大的清秋江景。借景抒情,传达出词人的凄苦之情。,2、除了写景,词人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

5、,找到富有表现力的动词,看看都表达了什么情感。,(1)看、拍、登 (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1、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

6、和哪些事呢?,张翰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雄才大略 桓温 叹时光流逝,2、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既不愿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愿学求田问舍的许汜。而赞赏刘备的抱负才气,表明自己志在为国为民。,3、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1) 用“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 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表达了对那些置国家危亡于脑后的、只贪恋功名利禄的小人的鄙视;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表达了对英雄

7、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一个叫刘孟节的人, “与世相龃龉”,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尝有诗日:“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栏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心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 。 不满、愤懑、焦虑、懊恼、无奈、等待、企盼,典故介绍,蹂ln( ) 肘y ( ) 磅b ( ) 脍zh ( )人口 针ji ( ) 马g ( )裹尸 整ch ( ) ( )di

8、o书袋 浅zhn( )低唱 浅尝zh ( )止 ( )cu火 荟cu ( ) 纯cu ( ) 鞠躬尽cu ( ) 振聋发ku ( ) chu ( )炼,注音 行hang伍 行xing头 道heng行 树行hang子 押解 jie 解xie数 解jie甲归田 纸笺 jian 金戈铁马 悲怆 创伤 金瓯 奁lian 踱步 别墅 炽热 诽谤 遒劲 笔走龙蛇 虚与委蛇,预习检查,预习检查,1.第一小节用两个词语概括了辛弃疾和他的词的特性,你能找出来吗?,惟一性,独特地位,结构划分:,1节:辛弃疾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独特地位。,216节: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以及对他诗词创作的评价。,17节:揭示辛弃疾从一

9、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诗人的成熟之由。,作者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时主要围绕哪几个经历展开的?,行伍经历,为官经历,单人独马追杀偷印之贼 跃马横刀突入敌营生擒叛将,血气方刚、 骁勇善战 充满神奇色彩,为何不为朝廷喜欢?,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 爱提意见 工作狂,心路历程,从一个沙场英雄对军营的渴望,到一个忧国游子对苍天的发问,从“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的心病,到“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的内痛,这里有悲壮的呼喊,有遗憾的叹息,也有把栏杆拍遍无奈的自嘲。,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10、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从全词看,壮烈和悲凉、理想和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作者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在梦中驰骋杀敌,在醒时发出悲叹。这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民族的悲剧。而作者的一腔忠愤,无论在醒时还是在醉里、梦中都不能忘怀,是他高昂而深沉的爱国之情、献身之志的生动体现。,为什么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凛然杀气、磅礴气势、血洒沙场、马革裹尸,为什么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血泪之中包含着一个爱国臣子渴望为国奋战沙场,建功立业的

11、热望,也包含着不被苟安朝廷重用,只能“一遍遍哭诉,一次次表白”的无奈和痛楚。,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菩萨蛮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典故: 汉代杨孚异物志:“鹧鸪其志怀南,不思北,其鸣呼飞,但南不北。”词人用它来嘲讽南宋小朝廷不想恢复北方。,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登郁孤台而写下这首词。词人先从眺望和联想中,引起对往事的回

12、想和对故土的思念。又以“青山”两句,喻主和派为遮掩恢复之志的“青山”,但它挡不住北伐的呼声。到最后,还是乐不思蜀的鹧鸪占了上风,此鹧鸪是影射最高统冶者。因此,最后词人还是陷在哀愁中。全词由江水起兴,鹧鸪点睛,概括了人民抗敌决心不可阻挡但统治者却大违人心的历史事实。,摸鱼儿 辛弃疾 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到,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风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

13、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1、上片描写了怎样的暮春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2、下片用陈皇后失宠的典故来喻指什么?“蛾眉”和“君”分别指谁?作者的“政治失意”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3、“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以景语作结,含有不尽的韵味,请赏析。,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写带湖之美及对带湖之爱,固然表露了词人摆脱了官场尔虞我诈的烦恼和明枪暗箭的惊恐

14、以后心情之宁静,但在这宁静之中又透露出几分孤寂与无聊。 但鸥鸟并非知己,它们只知道站在青苔上等待鱼儿游来,不解作者的愁苦,内心又添些许苦闷。诗人的壮怀并没有因此破灭,他对生活依然寄托着深情,栽种杨柳使原先荒芜的地方兴盛起来。他的思想是痛苦的、矛盾的,但他对生活依然是热爱的。,细细品味最后一节,总结哪些因素促使辛弃疾成为一代爱国诗人。,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 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 “国家不

15、幸,诗家幸。”历史的“歪打正着”毁掉了一个赳赳武夫,却成就了一个千古词人。,思考:本文的写作特色有哪些?从文中找出例证并加以阐述。,一、比较 二、联想和想象,写作特色,第一处比较:破阵子与满江红比较作者认为只有满江红可以与之媲美,然后又与杜甫“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卢纶的“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与之对比,认为“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从而突出了辛词的“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一、比较,第二处对比是将辛弃疾与陶渊明、白居易的从政经历对比 作者认为辛弃疾“对待政治”,“不像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便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 ”。因为“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

16、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练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所以随时局起伏,他就大忙大闲,大起大落,大进大退”。,第三处对比是将辛弃疾的豪放与苏轼的豪放做比较。 苏辛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因此文学史上是将“苏辛”并称的,但作者却在同中见出异来,他认为:“苏的豪放仅止于大江东去,山水之阔。”因为“苏正当北宋太平盛世,还没有民族仇、复国来炼其词魂,也没有胡尘飞、金戈鸣来壮其词威”。而“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可能

17、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而辛词正是这样的词。,第四处对比是将辛弃疾的婉约词与柳永、李清照的婉约词作比较 作者认为“柳、李的多情多愁仅止于执手相看泪眼、梧桐更兼细雨,而辛词中的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这些都是很有见地的精辟之语。,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首词以“少年”与“而今”对比,表达了一种深刻的人生感受。上片说少年时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下片转入“而今”,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所谓 “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 说之亦复何益? 只能“却道新凉好个秋”了。 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 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变温婉,成悲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教 > 职教语文 > 高教版 > 拓展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