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5课《把栏杆拍遍》ppt课件(3)

上传人:好样****8 文档编号:10298 上传时间:2018-09-04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21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5课《把栏杆拍遍》ppt课件(3)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5课《把栏杆拍遍》ppt课件(3)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5课《把栏杆拍遍》ppt课件(3)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5课《把栏杆拍遍》ppt课件(3)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5课《把栏杆拍遍》ppt课件(3)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把栏杆拍遍,梁衡,初读文本,辛弃疾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作家,但是,他的事迹并不是所有人都了解,你读完以后,对这位作家有了哪些新的了解?又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文题思考:,为什么作者将题目拟为“把栏杆拍遍”?大家想想“把栏杆拍遍”有哪些含义?,走进文本,一个叫刘孟节的人, “与世相龃龉”,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尝有诗曰:“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栏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心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典故介绍,作者读懂了这位爱国词人在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了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的英雄之势。而如今自己被迫脱离政治,只许旁观,不得插手,更

2、不得插嘴。空有一身力,空有一腔爱国热血,又能向何处使呢?唯有痛拍栏杆,把栏杆拍遍,才能发泄出郁积已久的悲愤之心。今天读其词,总能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遍地哭诉,一次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不满、愤懑、焦虑、懊恼、无耐、等待、企盼,辛弃疾与其他文人比较,他的唯一性表现在哪里,经历:以武起事,以词人终词作:用刀和剑刻成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研读文本,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点秋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体会词中作者的感情,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读第8段,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血和泪?,1.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 2.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时刻摆出一服要冲上前线的样子。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 3.闽南与漠北相隔虽远,但还是隔不断他的忧国情、复国志。 4.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朝有谤言,又弃而安置几年。,主观原因:忧国情、复国志 客观原因:朝廷(君

4、王)苟安,讨论并借助课文的有关分析,为每首词拟一个标题:,菩萨蛮心郁之作永遇乐摸鱼儿水调歌头,心焚之作,心苦之作,心寂之作,辛弃疾的词为什么有这样的独特性?,“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可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 。,15-17节中,写到哪些因素逼使辛弃疾由爱国志士成为一代爱国词人的?,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如壳内岩浆的滚动鼓涨,冲击积聚,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

5、他逼向了词人之道。“说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研读文本,是对山河破碎的悲哀,是对壮志成空的悲哀;岁月无情地流去,因这种悲哀更显得怵目惊心。然而即使词人在写他的孤独和悲哀,写他的痛苦和眼泪,我们仍然看到他以英雄自许,绝不甘沉没的心灵。,那么,有思想光芒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呢?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解读背景 了解作者,人是社会和历史的杰作梁衡,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生长在金兵占领地区。20岁,率兵抗金,

6、投奔耿京为首的农民义军。后归南宋,力主抗金。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写了美芹十论。六、七年之后,再写九议,议论恢复大计,批驳悲观论点。在历任地方官期间,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为北伐积极做好准备,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因此受到朝廷当权者忌恨。被罢职,闲居带湖近20年,中间虽短期任官,但很快被罢免。到晚年,朝廷情势危急才被起用,但仍不得信任,终于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宏愿,病死于铅山。终年六十八岁。,梁衡说:“我的散文第二类是历史人物,如范仲淹、诸葛亮、辛弃疾、韩愈、林则徐等,也主要侧重于写他们的政治抱负和在实现事业中所透出的人格力量。并不写他的全部,是专有所取。“像诸葛亮、范仲淹这样的封

7、建官吏,我写他的为人,他的处世,这些目前仍然有现实意义。韩愈被贬去潮州做了一个地方官,只有8个月就干了那么多好事,我们现在,一任官起码有三四年,应该给老百姓干多少事情?林则徐是被发配到新疆去的,一个罪臣,他为当地修了水利,还勘测土地为清政府增加了69万亩耕地的税收。现在的地方官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有多少人能为我们的百姓干事?我的散文里面有大量的段落讲这些事情。柳永几次赶考都是落榜的,当时考上进士而当官的有九百多人,其他人都被历史淡忘了,惟有这个数次落榜的柳永实现了生命的价值。他在青楼与歌女交往,青楼是最能腐蚀人的地方,柳永却在这样的环境里成就了自己,把中国诗词推上了一个新阶段。文章发表后,当时有

8、一个四十多岁的老板给我打了电话,说看了这篇文章大哭了一场,我估计他也是受过点挫折之后又有所成。”,辛弃疾是历史上独特的词人,那么本文在介绍他的时候有什么独特性?,引用大量作者的作品善于对比,艺术探究,知人论世,同类作家比较,异类作家比较,与岳飞,与苏轼,与陶渊明,与柳永、李清照,联想和想象,本文揭示的是古代文学大家的心路历程,仅靠占有史料和作家本人的作品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大胆的联想和想象。本文作者就是这样。或由辛弃疾的事迹,联想到他的词作;或由他的词作,联想到他所处的的时代、他的事迹和内心世界等等。,辛弃疾由武人变为词人,不变的是什么?,从辛弃疾的身上我们看见了中华民族怎样的一种精神?,文本

9、拓展,中国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诗词鉴赏,本词作于乾道4年6年(11681170)。作者南归已8、9年了,却投闲置散,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值此登临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

10、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 (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这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江景。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所以,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放眼望去,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这些都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落日”-比喻南宋国势衰败。“断鸿”-指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回归南宋,原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可是,南宋统治者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

11、,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词人觉得自己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4)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吴钩”-本指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是战场上用作杀敌的税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栏杆拍遍”-宣泄已郁结心中已久的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之情。无人会,登临意-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可是无人知晓,无人理解,南宋统治者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正可谓是“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下片:直接言志。11句,分4层意思。 (1)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来?现在已是深秋时分,连大雁都知道南飞,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的统治之下,想回去也回去不了!既写出有家难

12、回的乡思。又有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求田问舍”-买地置房。像你这样琐屑的小人,自己有何面目去见像刘豫州那样的英雄人物?,(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流年”-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此”-典故世说新话: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所种之树已长到几围粗,感叹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我忧惧的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愿望难以实现,辜负了自己雄心壮志。 (4)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请谁来唤取红巾翠袖的少女,拭干英雄因壮志难酬而流下的热泪?可是,时无知已,得不到同情得不到激励,只能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 意,布置作业:,1、任读文中另外四首辛词,进一步体会词人的精神内涵。 2、拓展比较阅读课外阅读觅渡,觅渡,渡何处、李清照乱世中的美神、苏东坡突围、不朽的失眠比较在艺术手法和人物形象的异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教 > 职教语文 > 高教版 > 拓展模块